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
茨威格列夫托夫尔泰赏析
茨威格列夫托夫尔泰赏析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
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
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茨威格心中的“空中楼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R的形象分析
也是二叶亭 四迷 自己亲身经历的具体再现和真实反映。二叶 心理 状 态进 行 了细致 深 刻 的剖 析 和 明显 的刻 画 ,其 实 ,这 些 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二叶亭四迷是笔名,意为 “ 你给 也是他 自己实际心理体验和感受的完全再现 。作为现实中的
场 — — “ 不 是 责怪 你 ! ” “ 我 永远 永 远 也 不会 责怪 你 ,不 会 的 ,我只会永远 感谢 你 !”③ 由此可见 ,在 陌生女人的眼 中 ,作 家R 一个 值 得 她 倾 注 一 生 去 爱 的对 象 ,而 这 场 爱情 是 也 的确 是 在她 自愿 和主 动 的情 况 下 促皆以失败告终 ,1 8 年他志愿 当外交官而进入东京外 写 实 主 义 原 则 ,将 文 学创 作 与 心 理 学 分 析 原 理 相 结合 ,打 81 国语 学 校学 习俄 语 ,接 受 了政 治 色 彩浓 厚 的俄 国批 判 现实 主 破 了 当时 主 流 戏 作 文 学 的 旧 框 架 ,具 有 着 强 烈 的批 判 现 实
维普资讯
茨威格 心 中的 空 中 阁 " “ 楼
一
个 陌生女人 的来信 中作 家R 的形 象分析
。崔 伟 伟
《 个 陌 生女 人 的 来信 》 无疑 是 奥 地利 作 家 斯蒂 芬 ・ 一 茨 威格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他 以凄美哀婉的笔触为我们讲 述 了 “ 生女 人 ”悲情 而 又 短 暂的 一 生 。这 个 为 爱而 活 、为 陌 爱而 死 的 “ 陌生 女 人 ”也 成 为作 家 成 功 塑造 的诸 多理 想 女性 形象 中最令人感动的一个 。就连大作家高尔基在读过此篇之 后 也 不禁 坦 言道 : “ 于她 的 形象 以及她 悲 情 的 心 曲使 我激 由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
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
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
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
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
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读书笔记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读书笔记
【原创版】
目录
一、茨威格绝命书的背景和内容
二、茨威格的生平和性格特点
三、绝命书中反映出的茨威格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
四、茨威格的悲剧命运和伟大人生
正文
茨威格给英国公众的绝命书是一篇充满悲壮和感慨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茨威格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通过对茨威格生平和性格特点的描述,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人性和心理分析为主题,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对生活的痛苦和无奈有着深刻的体验。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严谨认真、不苟言笑的人,他的外表冷酷,内心却充满热情。
在绝命书中,茨威格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他写道:“我对这
个世界的唯一要求就是能够回到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真正的家。
”他希望
能够在祖国的土地上安息,这是他对生活最后的愿望。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茨威格的高尚品质和勇敢精神。
然而,茨威格的命运却是悲惨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受迫害,最终不得不逃离祖国。
在流亡期间,他继续创作,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争和人性的作品。
但是,他始终无法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篇充满悲壮和感慨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茨威格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
学科代码:0101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纪:08级学号:080101020055作者:王莲指导老师:林树明教授时间:2012年4月5日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王莲摘要:茨威格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真实,也有荒诞。
大部分作家都偏爱历史上在重要时期闪光的人物,而茨威格的许多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却有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形成茨威格作品中这样一个文学形象,有茨威格个人的原因,也有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不管怎样,这都是茨威格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个人的作品,甚至是文学,都有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小说创作;艺术形象;失败者; 原因Abstract:Stefan Zweig shaped many kinds of figures,such as man and woman,the young and the old,the real and the preposterous.Most author are partial to the stars in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history,but a lot of figures in the Stefan Zweig's literary works are losers in their lives.The reason why the figure of losers could form in his literary works are both the personal reason of himself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society.Anyway,it is still a important part of Stefan Zweig's works.It i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Stefan's works or even literature.Key words :Fiction; Artistic image; Loser; Reason在国际上,茨威格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蒋恬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5期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位陌生女子终生暗恋一位R姓作家的卑微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忍气吞声、自我意识觉醒并且独立勇敢的女性形象,但不少人对于这位陌生女子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偏见,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去粗略分析这位陌生女子的形象。
关键词:陌生女子;经济;女性主义;弗洛伊德一、作者相关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社会顶层的人物。
在一战前的33年里,茨威格生活在和平、自在、高雅的环境中,接受的是整个欧洲最好的教育。
1911年,茨威格结识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
佛洛依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人们做出每一次行动的原动力和情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情欲后面还有一种潜能,名为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情欲的原始动力,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力量或势力都来自力比多,其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动,决定着一个人的主要活动。
茨威格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情欲的力量和无意识的驱动力被描绘着,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剖析得以进一步深入。
二、故事梗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斯蒂芬茨威格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首次出版时间是1922年。
书中,茨威格用他极为擅长的人物心理描写,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心悦君兮君不知”的暗恋故事。
文中,茨威格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从童年期就开始萌芽的幼稚的蠢蠢的单恋故事。
三、男权观念毫无疑问,茨威格的这篇小说中有着浓浓的男权思想。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
”面对这种男权制,男性总是要去竭力维护的,当然也包括上流社会的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篇就是闪闪发光、完美无瑕的男主,可是事实上男主无恶不作,用尽风流,不负责任,但是作者并没有批判这种行为,因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社会是认可嫖妓等无道德的行为的,女性对于他们来说,要么是天使,要么是妖女,而妖女也好,天使也罢,性欲发泄和孕育孩子是男人需要女人去完成的。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解读
2、《罗曼·罗兰传》也是一部思想性较高的传记巨著。作者在书中揭示了罗兰作品在人类精神世界中产生的巨大震动和深远影响。同时,作者的笔触还探及到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境界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深层原因。茨威格深刻的心理分析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可在其中窥豹一斑。
3、《麦哲伦》是作家侨居国外后的第一部传记小说。当时,希特勒的入侵让茨威格也沦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作家有感于麦哲伦的远大理想,着笔塑造了一个具有深刻悲剧感染力的伟大探险家形象。
小说的女主人公在情欲的驱使下,委身于一个赌徒,作品对潜意识心理的描写也很逼真,几乎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艺术再现。
除了以上例举的两例之外,茨威格写得精彩的女性小说还有很多。《女人和景物》把沉积在梦游症女人心底的本能冲动展现得淋漓尽致;《恐惧》写一个女人偷情被人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作者把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灵,都活生生地猎取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还有《姐妹楼》、《夜色朦胧》、《埃里卡之恋》等等,都是彰显着茨威格特色的优秀短篇幅小说。
二、茨威格的女性小说
在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中,以描写女性的奇特遭遇、透视女性微妙心理为体材的女性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批判精神。这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提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在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栩栩如生地浮现了令人同情的女性形象。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文本分析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简介:田燚(1992—),女,汉族,四川广元人,文学学士,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饱蘸了一个女人一生的痴情,袒露绝望的爱慕,以女子最痛苦的经历描述爱的深沉与奉献,文字朴实却很凄迷,那么,对于这部小说的文本,该怎样去解读呢?本文将结合当时时代和社会背景,从小说主题、意境、人物形象和逻辑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凄美;形象;结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先生描写女性形象的一部成功之作,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作者讲述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子对一个青年作家r先生的痴迷,透过整个故事,读者感叹更多是关于爱情的一些东西,或许,最美的作品,往往都和爱情有关,深含着人类永恒的、含蓄的、高贵的情愫,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
而作者在这里,揭示的是什么呢?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这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一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滥觞,这种行迹又算作什么呢?这本书我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三遍,但对于文章的主题,却不知从何着墨,参阅过很多读后感,大部分读者普遍认为在整部作品中,茨威格先生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女性情感所遭遇到的不幸表示了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凄美哀婉般的烟雾始终笼罩在整部作品的上空,让读者只能在下层穿行,直到最后,才冲破迷雾,悟得真谛。
作者茨威格先生一开篇便将这种意境渲染开来,从一大堆芜杂的信件中漫不经心地翻出了他从未见过笔迹的那一封,然后惶然不安,因为那信着实是很厚的一沓,他生怕里面还有什么附件一类的东西;再看笔迹,龙飞凤舞,十分潦草;再看称呼,“你,与我素昧平生的你”,一样地出人意料……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描述,让整部作品都陷于离奇与梦幻之中,让读者在一开篇的时候就摸不着头脑,“昨天,我的孩子离开了人世……”,这是信件一开始的内容,也就是说,写信的人是在孩子死后才给r写信的,那么,为什么陌生女人孩子死以后,她要给作家r写信呢?这是悬在读者心中一个巨大的疑问。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人物形象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人物形象
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描绘了托尔斯泰平凡粗鄙的外貌和犀利深刻的灵魂。
他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描绘托尔斯泰矮小的身材和犀利的眼神,反衬出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让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的独特气质。
从历史方面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看不惯资本主义的人,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最终脱离了它们,并融入劳动人民中去。
然而,当他进入劳动人民中后,他很快发现这里并不属于他,但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外表粗鄙但内心犀利的人物形象。
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男性悲剧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将视角投向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的男性悲剧形象,总结出其悲剧命运的共同点:在难以遏制的情欲中陷入逾越社会伦理的病态激情;并提炼出茨威格在文中塑造男性悲剧形象相应的表现手法:心理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运用、糅合特定时空环境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关键词:激情悲剧本我——自我——超我第一人称特定时空环境(一)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S·茨威格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了他一生丰富璀璨的文学著述生涯,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传记及中篇小说创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S·茨威格的多部中篇均以细腻逼真的人物内心表现艺术见长,并引起学界对于其中多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创作的广泛讨论与研究;而对于作家的两部代表性杰出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又译《热带癫狂症患者》——作者注)和《情感的迷惘》中,两位男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创作的分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
事实上,先后发表于1922年和1927年的两部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和《情感的迷惘》,如同S·茨威格谱写的一曲二重奏,把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期的男性形象连在一起,具有代表性地共同构成了他笔下男性主人公那激情而悲剧的生活和命运。
(二)《马来狂人》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便由孙寒冰译成中文,是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S·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小说标题的德语意思为“热带癫狂症患者”。
这种病症的患者会不顾一切地疯狂奔跑追逐。
标题本身暗含悬念:什么导致了男主人公的舍命狂奔,而他追逐的又是什么?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一艘航船的黑暗角落,一个举止怪异而心思苦楚之人,向我们讲述了他惊心动魄的往事:他是一个流落到亚洲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的德国医生,一个美丽的贵妇人突然到访,因为自己的婚外爱情请求他帮助她堕胎;这位贵妇人美丽而高傲,使年轻的医生为情欲所驱使,逼迫她委身于他后才肯帮助于她。
妇人轻蔑地转身离开,而后无奈地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
从霍夫米勒形象分析认识斯蒂芬.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
摘要: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大战后闻名欧洲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作家。
在《心灵的焦灼》中,作者通过对霍夫米勒少尉形象的塑造,谴责了那种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而造成他人的重大损失的怜悯,并间接地提出了自己的真正同情观。
另外,再对霍夫米勒在不负责任的逃避现实而参战的行为的评价,反映了自己的反战思想。
通过这两个方面,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茨威格霍夫米勒人道主义奥地利著名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少数德语作家之一,他在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
《心灵的焦灼》是他生平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奥匈帝国。
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伐尔伐的女儿艾迪特。
艾迪特是个下肢瘫痪的姑娘,霍夫米勒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小说就是围绕着这怜悯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其带来的后果来展开情节、发展冲突、刻画人物。
另外,从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情怀。
一、人物形象对于霍夫米勒少尉,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个心存善良,热心帮助弱者的青年军官。
因为他在同情心的作用下,几乎每天都去看望艾迪特,陪她聊天、下棋,为使她开心而讲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同时,为了让她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及宽慰开克斯伐尔伐焦虑又疲乏的心灵,他不断地讲了善意的谎言。
可以说,霍夫米勒用自己青春的气息、活力、同情心驱散了自艾迪特瘫痪以来笼罩在开克斯伐尔伐家的愁云惨雾。
而且为了防止艾迪特做出傻事,他在医生的劝说和凯克斯伐法的哀求下,虽然不是真正地爱艾迪特,还是与她订了婚。
然而,在这些行为中,更多透露出的是他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自私和天性中纠结着的怯懦软弱的特点。
这其实也就是最后悲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
小说中,霍夫米勒之所以能够得知开克斯伐尔伐,起因于被开克斯伐尔伐的侄女伊罗娜的美丽外貌所吸引。
然后在霍夫米勒与开克斯伐尔伐家正式接触之前,有段这样的心理独白:“何必拒绝呢?这样一个外省住驻防地活像个发生霉味的虾米池塘,在这儿都快把人憋死了……整个地区所有的脸,所有的军装、所有的马、所有的马火夫、所有的乞丐你全认识……何不从这负担沉重磨盘旁抽身出来一会儿呢?再说,还有这个漂亮的姑娘。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
他长像平平。
却有一双锐利异常。
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
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文名,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出自,《三作家》。
描写,托尔斯泰。
国籍,俄。
译者,王雪飞。
修剪疯长的胡须。
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
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
无可否认的是。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
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
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
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在四方脸中间。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
两孔朝天的狮子鼻。
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
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
崎岖。
平庸。
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
找不到精神光彩。
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
这张脸平淡无奇。
障碍重重。
没法弥补。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
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
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
厚嘴唇。
灰色小眼睛的人。
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
贵妇失宠——茨威格
贵妇失宠——茨威格贵妇失宠——茨威格【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国王褫夺了德·普里夫人的情人波旁公爵执掌国政的权柄。
就在这天早上,夫人乘车兜风回来,发现两个门卫一面谦卑地鞠躬,一面强忍着窃笑,使她暗暗生气。
她起先不动声色,从容不追地从他们身旁走过。
登上楼梯,刚走过第一层台阶,她猛不丁地转过头去,看到这两人咧开饶舌的嘴唇,满脸是笑。
他们当然又大吃一惊,随即迅速弯腰鞠躬。
现在她知道的事已经足够。
在楼上她的客厅里,国王卫队的一位身穿锦衣的军官手里拿着一封书信正在等她,她装出无忧无虑,甚至有些过分欢快的样子,仿佛她只是在一位朋友家里进行一次常规性的访问而已。
尽管夫人看到了信上国王的御印,也注意到这位军官明白这次使命令人难堪,因而态度有些慌乱,她依然神色自若,既显得好奇也不忧心忡忡。
她不忙把信拆开,或者仔细看上一眼,只是一个劲地和这位年轻的贵族军官闲聊,听出他有布列塔尼的口音,就和他谈起一位夫人,说她不论在哪儿都受不了布列塔尼人,因为有个布列塔尼人曾经有违她的本意,成了她的情人。
她举止轻佻,有说有笑,半是工于心计,故意装得无忧无虑,半是出于习惯,一个健忘成性没有心事的轻浮女子,每次装假作态都要显得自然而然,甚至要使假模假样都变为真实可信。
她聊了很长时间,末了当真忘了她手里拿着的这封有些弄皱了的国王的信函。
最后她终于打开火漆封印。
这封信没有多少客气的辞令,只是一道简短的命令,命她立即离开宫廷,回到诺曼底古尔贝宾她的庄园里去。
她已失宠,她的敌人终于获胜:国王的信札未到,她从门卫的微笑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但是她不动声色。
军官仔细观察她的眼睛,如何从上到下逐行看信。
她的眼睛一眨不眨。
等她抬起头来,冲着他看,眼里闪现出一丝微笑。
"陛下非常关心我的健康,希望我离开这座炎热的城市,回到我的府邸里去。
请您禀告陛下,我将毫不迟疑地按照他的愿望办事。
"她说这几句话时微微含笑,仿佛她说的话有着秘密的含义。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浅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谈起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201班 张婧 指导教师:刘蜀贝摘 要: 茨威格一生著作颇丰,在诗歌、论著、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在小说的创作中,尤以心理描写见长。
茨威格是一位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所以很善于发现世人的悲苦命运特别是女性的爱情悲剧,而同时代的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他把“力比多”的特异表现浸透在他笔下的女主人公身上,将这些女性的凄凉遭遇和微妙心理以常人难以预料的叙述方式展现在所有读者面前,让人无限感怀。
然而极端表现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当我读懂茨威格后,就不难发现他文章背后所隐藏的执着的理性精神。
关键词: 茨威格 理性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 力比多以描写女性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但是以挖掘女性心理、探索女性潜意识活动规律见长的作家,我想非茨威格莫属了。
他那些别具特色的女性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揭示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构思精巧,富有立体感。
掩卷之后,读者的面前仍然会浮现出栩栩如生的悲剧女性形象。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产阶级家庭。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
因此,展示女性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 同情她们的不幸,赞美女性的大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茨威格笔下有着众多的女性。
她们各不相同而又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茨威格得到读者极大的认可。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无疑是最为知名的,那陌生女人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扣人心弦,都是缘自茨威格那无与伦比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伴随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向内转”这一理论而渐渐盛行。
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男性悲剧形象表现手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将视角投向奥地利作家S·茨威格中篇小说中的男性悲剧形象,总结出其悲剧命运的共同点:在难以遏制的情欲中陷入逾越社会伦理的病态激情;并提炼出茨威格在文中塑造男性悲剧形象相应的表现手法:心理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理论的运用、糅合特定时空环境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关键词:激情悲剧本我——自我——超我第一人称特定时空环境(一)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S·茨威格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了他一生丰富璀璨的文学著述生涯,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传记及中篇小说创作,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S·茨威格的多部中篇均以细腻逼真的人物内心表现艺术见长,并引起学界对于其中多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创作的广泛讨论与研究;而对于作家的两部代表性杰出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又译《热带癫狂症患者》——作者注)和《情感的迷惘》中,两位男性主人公人物形象创作的分析,目前相对较为缺乏。
事实上,先后发表于1922年和1927年的两部中篇小说《马来狂人》和《情感的迷惘》,如同S·茨威格谱写的一曲二重奏,把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期的男性形象连在一起,具有代表性地共同构成了他笔下男性主人公那激情而悲剧的生活和命运。
(二)《马来狂人》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便由孙寒冰译成中文,是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S·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小说标题的德语意思为“热带癫狂症患者”。
这种病症的患者会不顾一切地疯狂奔跑追逐。
标题本身暗含悬念:什么导致了男主人公的舍命狂奔,而他追逐的又是什么?印度洋上的赤道之夜,一艘航船的黑暗角落,一个举止怪异而心思苦楚之人,向我们讲述了他惊心动魄的往事:他是一个流落到亚洲热带丛林里苦熬生活的德国医生,一个美丽的贵妇人突然到访,因为自己的婚外爱情请求他帮助她堕胎;这位贵妇人美丽而高傲,使年轻的医生为情欲所驱使,逼迫她委身于他后才肯帮助于她。
妇人轻蔑地转身离开,而后无奈地铤而走险,让一个无知老妪为她堕胎,最后血流身亡。
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
学科代码:0101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纪:08级学号:080101020055作者:王莲指导老师:林树明教授时间:2012年4月5日浅析茨威格作品中的失败者形象王莲摘要:茨威格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真实,也有荒诞。
大部分作家都偏爱历史上在重要时期闪光的人物,而茨威格的许多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却有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形成茨威格作品中这样一个文学形象,有茨威格个人的原因,也有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不管怎样,这都是茨威格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个人的作品,甚至是文学,都有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小说创作;艺术形象;失败者; 原因Abstract:Stefan Zweig shaped many kinds of figures,such as man and woman,the young and the old,the real and the preposterous.Most author are partial to the stars in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history,but a lot of figures in the Stefan Zweig's literary works are losers in their lives.The reason why the figure of losers could form in his literary works are both the personal reason of himself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society.Anyway,it is still a important part of Stefan Zweig's works.It i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Stefan's works or even literature.Key words :Fiction; Artistic image; Loser; Reason在国际上,茨威格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
他长像平平。
却有一双锐利异常。
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
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文名,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出自,《三作家》。
描写,托尔斯泰。
国籍,俄。
译者,王雪飞。
修剪疯长的胡须。
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
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
无可否认的是。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
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
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
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在四方脸中间。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
两孔朝天的狮子鼻。
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
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
崎岖。
平庸。
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
找不到精神光彩。
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
这张脸平淡无奇。
障碍重重。
没法弥补。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
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
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
厚嘴唇。
灰色小眼睛的人。
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 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斯蒂芬茨威格的资料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
他长像平平。
却有一双锐利异常。
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
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文名,茨威格论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出自,《三作家》。
描写,托尔斯泰。
国籍,俄。
译者,王雪飞。
修剪疯长的胡须。
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
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
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
无可否认的是。
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
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
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
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
缺少光泽。
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在四方脸中间。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
两孔朝天的狮子鼻。
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
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
崎岖。
平庸。
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
找不到精神光彩。
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
这张脸平淡无奇。
障碍重重。
没法弥补。
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
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
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
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
厚嘴唇。
灰色小眼睛的人。
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127收稿日期:2006-4-12作者简介:田海虹(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硕士,西安710000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众多的“薄情”男性形象。
这些男性自私成性,给关爱他们的女性造成无数的身心打击。
作家着力表现了他们的残酷性和可悲性,揭示了造成他们无情冷漠的性格的原因。
而作家之所以塑造这样一批“薄情”的男性形象,则源于文学传统的影响、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和作家自身的批判精神。
薄情;自私;恋母情结;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521.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6)01-0127-04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世界级小说大师,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关注和研读。
关于他作品的研究文章和书目已是卷帙浩繁,不计其数。
但是,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究茨威格的创作时,多注重他塑造的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而忽略了作品中众多的薄情寡义的男性形象。
因此,本文拟就茨威格小说中的这类男性形象做一粗浅探析。
一茨威格的小说擅长描写资产阶级社会里女性绝望苍凉的不幸命运和生存状态。
他为了描写女性的遭际而描写男人的世界、述说男人的故事。
在茨威格的小说世界中,大约有40多位角色鲜明的男性,而薄情的形象竟占了二分之一强。
《巫山云》(又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小说家R “喜欢所有的女人,像蜜蜂采花似的对世界滥施爱情,而不愿做出任何牺牲”[1]。
女子13岁时和R 第一次见面,从此决心献身于他;第二次见面女子已经18岁了,他当然不记得这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妹妹,他给了她充满激情的三夜,然后出门旅行,说一回来就立即给她写信,但他并未履行诺言。
后来,他又常常遇到她,可目光是“客气而生疏的,是赞赏的,但从来没有认出我的神情,生疏,可怕的生疏”[2]。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女子去世前一年。
他们在歌剧院的包厢里相遇,R 用“欣赏的、露着色迷迷的目光”[3]看着女子,他把她当作妓女,做了个“温柔”的嫖客。
他对女子说“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永远也忘不了你”[4],而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记住她,正如从来没有记住他玩弄过的任何一个女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学报128人一样。
R在文质彬彬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冷漠自私的心。
《雷泼莱拉》中的男爵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境窘困。
他通过隐瞒无数的债务而与一家殷实的工厂主的女儿结婚。
他贵族风度十足,懒散而奢侈,对妻子无情冷漠,只看重她的钱。
他的妻子在漫长的孤独生活中变得神经脆弱,几近精神分裂。
她外出疗养时,男爵在家里日日笙歌燕舞,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女性调情作乐。
他的忠实的女仆,克莱岑莎,一个年近四十、相貌平庸、性格古怪的人,被他的几句无心的玩笑话打动,对他顶礼膜拜起来。
克莱岑莎忠实地为他服务,替他掩盖奸情,共同对付女主人。
执着顽固的克莱岑莎为了给男爵绝对自由的生活,她谋杀了女主人,还造出自杀场面。
男爵明白事实的真相,但他默认了法医的自杀鉴定。
可他不再需要克莱岑莎的服务,甚至开始讨厌她了,最后唆使新来的管家辞退她。
克莱岑莎在对爱情的绝望后跳河自尽。
男爵不仅对妻子无情,没有对她尽过丝毫责任,对十分忠实的女仆也是过河拆桥,男爵自私卑劣的品性被展示得一览无余。
在《艾利卡·埃瓦德尔之恋》中,女主人公所钟情的是一位有杰出音乐天赋的提琴高手,他骗得了艾利卡的爱情后,以“为艺术献身”的理由拒绝与艾利卡结婚。
然而事实上,他是抛弃了艾利卡与一个女歌手交往。
《家庭女教师》中女教师相恋的对象是主人家的侄子奥托,一个在校大学生。
当他骗取了女教师的感情及身体后,就远远避开她。
《恐惧》中的依莱娜太太爱上一个“有名的钢琴家”。
她和情人的幽会被一个自称是钢琴家前任女友的人发现了。
那个女人跟踪她,勒索她,甚至知道她的家庭住址。
她非常害怕她丈夫知道她的丑事,整日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当中。
就在她经受巨大煎熬来找她的情人求助时,钢琴家却在和另一个女人翻云覆雨,还撒谎说他在上钢琴课。
钢琴家对感情的态度可见一斑。
《热带癫狂症患者》中的妇人委身于一个“非常年轻”的白人军官,为了不让即将回来的丈夫知道奸情,她做了不科学的人流,不久一命归西。
而那个年轻军官自始至终也不知道妇人是由于他才死于非命的,可见他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清醒的意识和负责的态度。
《夏天的故事》中“闲散高雅的人”一时兴起,给在同一个地方度假的年轻女士匿名写了封缠绵悱恻的情书,结果女士被突来的“爱情”搞得魂不守舍,而他却在一旁取乐;《灼人的秘密》中的男爵,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而骗取一个天真的孩子的信任进而接近孩子的母亲,在劣迹败露后销声匿迹,不知所终;《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青年,全然不顾C太太对他慈母般的关怀和挚爱,继续走进赌场……上述这些男性大多外表风流倜傥,出身富裕,有的还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他们可以算是成功人士,是社会的精英阶层。
但是实际上,他们内心空虚无聊,缺乏对生活对朋友的关爱,只是在无聊的逗乐中聊度余生。
二综观上述这些“薄情”的男性形象,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对他们的形象特征做出分析。
首先是他们的模糊性。
作家在描写这类人物时,经常是简单地给出其出身(如贵族出身、知识分子出身等)和他们的社会身份(如提琴手、钢琴师、年轻军官),而对于他们的个体特征和事迹则很少谈论,即使偶尔提及,也是在与女性主人公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是为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做衬托和做铺垫的,如《雷拨莱拉》中懒散的男爵。
作家从来没有把他们置于作品的中心地位去描述,他们的存在或出场都是以女主人公的情节需要而设置的。
我们还发现,这些男性形象很少有自己的名字,向来都只有一个模糊的代号,如“年轻军官”、“小说家R”、“男爵”、“钢琴师”等,即使少数的有明确姓名的形象,如《家庭女教师》中的奥托,给读者的印象除了虚伪和不负责任外,再没有其它任何正面影响,他与“男爵”、“提琴手”等人并无实质上差异。
作家对这些男性形象的处理显示出一种边缘性的态度,同时也注定了他们模糊的面孔。
其次,是他们的残酷性。
他们得到女人的感情后,就急于摆脱她们。
奥托以“好生复习功课,没工夫干别的”为理由避开女教师,对他的所作所为支·2006年第1期·129支吾吾,言辞闪烁,最后干脆搬出去住。
《雷泼莱拉》中的男爵也采取同样的手段,以搬到别的地方居住来躲避克莱岑莎。
他们的行为给那些女性造成了巨大的身心打击。
被抛弃后的艾利卡对爱情失去了信心,白天教音乐,晚上在孤独中度过;女教师在遭到奥托的抛弃和主人的无情辱骂和辞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陌生女人为了抚养她和小说家的孩子沦落风尘;依莱娜太太在恐惧中差点服毒自杀;克莱岑莎因为男爵的辞退而跳河自尽……这些悲剧尽管女主人公自身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如女教师未婚先孕、依莱娜太太红杏出墙,但是,这些男人的自私残酷才是造成诸种灾难的罪魁祸首。
最后,是他们的可悲性。
作为男人,尤其是在皇室王朝统治的奥地利,他们出身显贵,接受高等教育,享受社会崇敬,但他们既没有为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做贡献,也不能给依靠他们、挚爱他们的女性以同样的爱情,犹如一具行尸走肉,在官场、情场中徘徊游荡。
这是他们的可悲性。
更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成为这样一群浪子,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奥地利,社会道德对性的问题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同时又“要求年轻人以某种不引人注意的方式来处理这种难堪的事”[5]。
尽管资产阶级要求所谓的“正派作风”,“而事实上,我们发现以前一直寄予信任目光的各种权威——学校、家庭、社会道德,在性这个问题上的表现是极不诚实的,甚至可以说,他们要求我们在这件重要事情上也要鬼鬼祟祟、偷偷摸摸”[6]。
而“教师或父母们身上的任何虚伪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促使年轻人用怀疑的,从而也是更尖锐的目光来观察周围环境的人。
”[7]这种虚伪的社会环境把很多青年引上歧途,渐渐对感情变得随便、轻浮,最终既分辨不出情爱和性爱的异同,更无力面对真正的爱情。
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内心还潜藏着对真情的渴望,如小说家R在看完陌生女子如泣如诉的信后,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8];《夏日的故事》中的“富贵闲人”粗暴地拒绝给故事加上“那个女子已攫住了他的心”的结局,而这正是“他的痛处”,他拒绝承认自己已经动了真感情,而要极力保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他们的思想意识不由自己主宰,而受控于强加在头上的虚伪道德。
这是他们可悲性的原因所在。
三与茨威格小说中的富有人道精神、坚强善良、灵魂高尚的女性形象相比,这些男性形象实在是很逊色。
那么,茨威格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些具有负面色彩的男性形象呢?首先,是世界文学传统给作家带来的影响。
中外文学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写女性美多于男性美。
尤其是在十八、十九世纪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文学出现了大量颂扬妇女美德,歌颂女人聪明、美丽、善良,追求女性解放与男女平等,反抗封建压迫的作品。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里把主人公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达写成真善美的化身,她具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前夜》里把叶琳娜塑造成具有为革命献身精神的新型妇女形象,革命青年的楷模;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对勇于抗争、具有叛逆精神的淑予以热情的歌颂与赞扬;还有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梅里美笔下的嘉里曼等都是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典戏曲、传奇小说中也有许多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马尔克斯在谈到《百年孤独》的创作时说“我认为,妇女们能支撑整个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坏;而男人们只知一味地推倒历史。
”[9]作为文学大家,茨威格深受这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他塑造的女性形象自然比男性形象更光彩夺目。
其次,是来源于恋母情结的心理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和长期心理研究,认为男人都有“恋母情结”,女人都有一个“恋父情结”,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也就是说,无论男女都有一种对异性亲近的潜在意识。
出于这样的心理因素,作为审美主体的男性作家,往往把女性作为审美对象,对女性给予更多的关照。
就个人经历看,茨威格的母亲出身于一个“国际性的大家族”,会讲德语、意大利语等好几种语言。
他的两位妻子,无论是前妻弗里德利克还是绿蒂都从家庭和事业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学报130和支持。
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三位女性都如此可亲可敬,那他笔下的那些充满人道精神的女性形象多少有她们的影子。
除了异性相吸,还有一个同类相斥的心理问题。
男性作家很少把赞美之词送给男性。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两个男性,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心狠手辣,卡西莫多虽心地善良却面貌丑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死板冷酷,渥伦斯基风流无情;《百年孤独》中男性或荒淫或残暴;《红楼梦》中的男性大多碌碌无为,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