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铄《笔阵图》白话释文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

合集下载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18、笔阵:将书法比喻为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 编辑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 东晋 文学体裁散文诗作 者卫铄
1.1正文
2.2注释
3.3译文
4.4作者简介
正文 编辑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卫夫人《笔阵图》的要义及影响

卫夫人《笔阵图》的要义及影响

“辫 琶 多坩 , 琶 力 并 多肉 。 多骨 微 肉 曹 ,
峭 之 筋 } ; 彩 微 卞;’ 州之 j并。 多 力 卜筋 者 簪 ,
力 筋 病 。” 然 此 之 fill普 书 家 蔡 邕 、 畅
泉 等 人 也 这 II 1'1‘过 涉 肢 , fIl展 奉 上 只 论 肢 一 个
I-=1_=)) 。 术
}C小 史 0 i
J, 人 Hj. i 地 I n 法 “攻lI
插 化 舞 戈 低 廷容 ; 又 女¨
臀 台 、 filj娥 肯 影 ,红 述
映 水 、
浮 俺 ” , J、 陔 小
址 过 警 川 。 I 家 族 fl}=代
I }e,族 ’fl【
· J
。 尚 If’ j索 靖 俱 善 ·
f‘, 人 称 “ 台 妙 ” 。 从
父 【¨ f , I 终 战 f j郎 , 嵩 }C
;, 并 IJu体 l 势 。 j
人 拿矩 , fC。
l 夫 人 』亡阵惜 ,其 传 作 17仃 替 佗 小 惜 近 础 L , 延 流 嘏 山 ·fI}l清 婉 动 的 韵 味 。 虽 然 现 令研
尜 lI】【Ii 。 统 观达 八 行 小 惜 ,眺 r以 一睹 卫 夫 人 惜
到 的 卫 夫 人 法 是 划 夺 , 【1.乃 片 卷 文 , I I能
的 火敛 貌 :秀 『 雅 多姿 , 灵动 抄 , 『f『i不乏 深 的 观 其 人概 , 这 也 足 以 人 f『】I

能 “ 为 · :, 象 j ” , 则 “斯 超 妙

炙 , 逋 I匕炙 。” 【么 , J 火 人天 r川 的 论述 ,
令 人 也f吩然 f 较 - 的 价 翻I 峡际 意 义 。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

卫夫人《笔阵图》书法思想贡献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4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卫铄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书圣”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

其一,笔法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内客和最重要的基础。

没有笔法也就没有书法。

笔法精妙,书法作品才有神韵。

在《笔阵图》开篇既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后世大家也有类似的书学思想,从中不难看出用笔在书法创作活着的临摹中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灌的《玉堂禁经》指出:“夫书,第一用笔,每二识势,第三裹束”。

又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其二,“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古人的法书墨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步骤。

从古到今,学书者无不从临摹古人经典发帖入手。

卫夫人较早提出要以古人为师,然而今天的我们只仅仅作了一些表面的工作而已。

无非是观看几本名帖,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搬到自己的书法作品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是停留在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根本谈不上创造,更没法继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要想在书法这个浩瀚的艺术海洋中有所成就,就要以古为师。

其三,卫夫人提出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在这里不得不提笔、砚、墨、纸。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这里突出书写工具的重要性。

然而却有“善书者不择纸笔”之说。

试想用巨笔写蝇头小楷,结果可想而知。

卫夫人在这里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示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示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笔阵图》,毛笔书法用笔、写字的启

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作的《笔阵图》把书法的笔画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易懂、形象,是我们初学书法的朋友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高峰坠石形容“点”
千里阵云形容“横”
万岁枯藤形容“竖”
师墨堂小篇在我们书法总监刘老师的指导下,《笔阵图》中的笔画与这些景象通过图像形象发布出来,希望对大家学习、理解书法的笔画会有很大的帮助。

陆断犀象形容撇
学习书法先从笔画入手,再从架构提升。

通过临习古人的名帖中找到、发现、理解古人的用笔、运笔、架构的方法,写出的字自然不会差。

百钧驽发形容钩
专栏里有相关教程教习毛笔书法笔画千古不传秘诀“切翻”法;
劲弩盘筋节形容折
也有《赵孟頫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系统教学
崩浪雷奔形容捺。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解读《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

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

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

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

其击石波者,缺波也。

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翻译书法用纸就像是战争中的阵地;手中的笔就像是战士手中的刀枪;墨就像是行军打仗时用锅和盔甲等装备;水和砚台就像是一处城池;写字者的心思就像是那指挥的将军;写字者的技法能力就像是那副将;结构布局就像是运筹帷幄,妙用才思;运笔之时就像是作战中有成有败,充满玄机;来回运笔就像是号令常出,决胜于一时;转折弯曲之处就像是举刀杀敌,凌厉勇猛;举笔凝重就像是作战中稍事休整,慎思谨行;顿笔转角就像是按捺有方,法度明朗。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卫铄《笔阵图》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笔阵图东晋-卫铄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如陆断犀象。

乙“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乀“捺”如崩浪雷奔。

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翻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卫夫人的书学观

卫夫人的书学观

卫夫人的书学观“万岁枯藤”,最早出自卫夫人《笔阵图》。

卫夫人,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人。

别看卫夫人是一女子,人家可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她也是簪缨世家出生的小姐。

卫氏除了卫夫人之外还有卫凯、卫瓘、卫恒、卫宣、卫璪、卫玠等著名书法家。

卫夫人的学书秘籍《笔阵图》是讲写字笔法的书法论著。

其中这样写道:“竖如万岁枯藤。

”写竖和自然的枯藤有何关系?仔细品品不难发现万岁枯藤真是一个生动的意象,其外表苍劲老辣、粗糙而不光滑,看似古拙、苍莽、粗糙,却有一种不加修饰的率真的美感。

枯藤中既包含了柔韧的筋力,更是长年累月形成的。

因此想要写的字有力道,就要去体会枯藤的这股韧劲。

尤其在写金石、碑刻文字时,怎样才能表现出经过时间洗礼之后的剥蚀?是不是就像饱经沧桑的古树、古藤一般。

时间流转不息,而人生不过百年,转瞬即逝的时间让人感到渺小和紧迫,可以说,人和时间之间的冲突就像时间本身一样永恒。

所以古往今来文人的永恒感慨,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情感基调。

书法中的“万岁枯藤”,正是通过时间的长和枯老的意象,来反衬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书法家们认为,古代碑刻经过刀工刻手之后,再经历了岁月的厮磨,风化剥蚀之后,更增一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历史感的美、永恒感的美。

抚摸着历史的斑驳,一切喧嚣就会淡定,在深心的平和中,书法家对万岁枯藤的追求,就是对一种永恒感的追求。

他们在渴笔飞白中追求那种万岁枯藤的美感。

对于书法家而言,“枯”,就意味着“老”,意味着“古”。

中国的书法家特别好“古”,喜欢用苍古、醇古、古雅、古淡、古秀等来评价书法作品。

这里的“古”,不仅仅是年代的古,其中显示了中国书法独特的趣味和对永恒感的追求崇尚“古”的趣味,就是对此在的超越,尚古就是为了否定现今存在的实在性。

“万岁枯藤”从一种自然现象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可以说提出这个观点的卫夫人既是书法老师,也是敬畏自然生命的老师,她是书法家也是哲学家。

她的观点不仅体现出了中国艺术中的这种崇古趣味,也是一种深沉的文化哲思。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勹“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执笔有七种。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奋如篆法,飘风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

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注释编辑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正文+释文)

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分段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1。

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2。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3。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4。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5。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6。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

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

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

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

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

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

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蒋勋

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卫夫人《笔阵图》。

▍蒋勋在一个小方块里,像一个建筑师,把最少笔划跟最多笔划的字,都放到空间一样大小的九宫格里。

这时,实与虚之间,线条与点捺之间,就有了千变万化的互动。

说到“卫夫人”,一般人大概不很熟,可能只有关心书法史的朋友接触过。

卫夫人的名字叫卫铄,她并没有书法真迹留下来,《淳化阁帖》里收有一件她的摹刻作品《稽首和南帖》,除此之外我们对她了解不多。

卫夫人虽然没有重要作品传世,可是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她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

因此,提到王羲之,大多都会带到这位杰出的老师——卫夫人。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陆断犀象。

▲[折]百钧弩发。

▲[竖]万岁枯藤。

▲[捺]崩浪雷奔。

▲[横折弯钩]劲弩筋节。

卫夫人留下的《笔阵图》,收录在许多谈书法的书里,也有人认为是伪托王羲之的名字撰写的。

《笔阵图》类似书法的教科书,可以说是练书法的基本功,也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永字八法”的前身,有长时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某一特定个人所写。

对我来说,《笔阵图》流传的真正意义是,可以借此了解卫夫人当年是怎么教导王羲之进入书法领域的。

我常常想以现代的观点,重新把《笔阵图》当成书法“秘籍”来看,如果这是一本教导孩子进入书法美学领域的“秘籍”,今天可以重新讨论其中每一堂课存在的内涵。

“九宫格”——基本设计文字不一定等于书法,写字可能只是想传达意思。

文字用线条构架出来的结构,不一定能引起视觉上美的感动。

也就是说,文字,有一部分只是实用的功能。

可是如果我们看一个人写的信,读完了信,知道意思后,还会忍不住想再看,等到多“看”几次,逐渐忘了意思,开始觉得线条好漂亮,结构好漂亮,留白好漂亮,这时才叫书法。

书法并不只是技巧,书法是一种审美。

看线条的美、点捺之间的美、空白的美,进入纯粹审美的陶醉,书法的艺术性才显现出来。

△王羲之行书永字书法写法王羲之小时候,有卫夫人这位老师教他写字。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1. 1 正文2. 2 注释3. 3 译文4. 4 作者简介正文编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卫夫人《笔阵图》译文

原文: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9。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14。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17。

注释: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

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

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

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

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

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

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

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

浅谈卫夫人《笔阵图》之“意在笔前”卫烁(272-349),别称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称得上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卫夫人的主要书法及理论代表作有《笔阵图》、《卫氏和南帖》等。

《笔阵图》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在书法美学本质、“笔”与“意”的关系、书法笔画的研究、书法筋骨笔力的讨论、以及品鉴和教育的意义上,都有讨论。

其中对于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一直是书法美学思想中值得讨论的重要议题。

《卫夫人》和《王右军题后》这两篇文章,均载于《法书要录》,是为传授书法技巧而写的著作,对于它们的内容、作者、成书时间,学界仍有怀疑,但其记录了早期人们关于书写技法的观点,并且中国书画理论中,著名的“意在笔前”之说,最早也见于《卫夫人》一文中,在后世影响极大,因此更应对这两篇文章予以重视。

[1]一、“意在笔前”的提出卫夫人《笔阵图》有云“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笔阵图》是卫夫人从事书法艺术实践的理论心得,其中把“意前笔后者胜”这一观点单独强调列出,可以见得这个方法在书法学习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有强调:“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二、“意”的理解与辨析关于“意”的具体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在不同的语境所指,大概有这样一些用法,“意思”之“意”,《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境”之“意”,指具体生活画面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意”即“主题”这种用法最多。

最后是,“意”指意旨间架。

[2]也有人认为,“意在笔先”在创作中是“意”对技术性问题的控制,这种理解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值得思考。

陈振濂先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提出了相关说法。

他认为,将这种思维看做一种创作前的思想活动,更接近于现代人的思维,而在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

卫夫人《笔阵图》译注卫夫人《笔阵图》译注笔阵图《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

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作品名称笔阵图创作年代东晋文学体裁散文诗作者卫铄目录1. 1 正文2. 2 注释3. 3 译文4. 4 作者简介正文编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笔阵图》解析

《笔阵图》解析

《笔阵图》解析《笔阵图》是中国古代论述书法的文章,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

《笔阵图》的作者众说纷纭有言卫夫人撰,或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不能究其源,存旧仍称卫夫人作。

《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

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

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

《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

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笔阵图》原文正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律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读卫恒《笔阵图》有感

读卫恒《笔阵图》有感

读卫恒《笔阵图》有感
《笔阵图》可以说是一部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作品中所描绘的荆楚列侯之间的政治角力、礼仪招亲、岐黄之盟等一系列历史现象,都充满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道德准则和权贵斗争的鲜活写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从《笔阵图》中所展现出来的古代政治话语中,我们明白的一点是:诸侯之间的争端并不是表现在暴力、军事战略中的,而是表现在文字、道德准则以及诚信方面的。

这种思想价值体系不仅体现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而且也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传递至今的。

《笔阵图》中,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使人们能够完整地理解古代诸侯国互相争斗,也可以窥探出作家所熟知的当时荆楚之争的政治与文化。

作者以勾画几件真实故事为基础,把它们编织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富有想像力的艺术故事,充满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的东西。

《笔阵图》不仅熟练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道德格局,而且也使人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影响,有一种完整而充实的古代诸侯国文化形象出现了。

作者以其极尽神妙巧思,将古代荆楚政治斗争场景完美表达出来,让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触摸到古代文学精髓,也为我们认清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指引方向。

《笔阵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笔阵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笔阵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笔阵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法的著作。

略论《笔阵图》

略论《笔阵图》

略论《笔阵图》东晋卫夫人著有《笔阵图》一篇,多论隶书笔势。

对于《笔阵图》作者,历来有所争议。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疑问,云:“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化。

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书所制。

”后蔡希综《法书论》引用:“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直说,“右军《笔阵图》云”。

朱长文《墨池编》中有《笔阵图》,“三端之妙”说道,旧传右军所作。

又有张彦远《要略》认为是卫夫人所作,然亦莫可考证也。

无论《笔阵图》为何人所作,但其在书法理论中占据着一定社会价值,其书论形象生动的阐明了学习书法中应注意的要点和使用书写工具的建议。

其文批评了一些社会现象“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而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命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主张“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原理,通过“刚柔,曲直,提按,干湿,顿搓”等等,可看出书法用笔也是处在矛盾之中,而正是处于矛盾之中才使得书法产生丰富的笔法体系,变化无穷。

正是这个特殊才使得书法成为一门世界艺术。

“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与理者多……虚费精神”诸如许多社会青年不爱读书,少读书,而对古代书法家生活的社会背景,生长经历,或是对书法理论懂得不多,只凭个人一时兴趣而背弃书道,纵观历史这样的人怎能成为书法家?书法是书家借助毛笔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但并不是任何书手,书法爱好者都能借助书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书法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书法技能;二是学术修养。

二者兼备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而不是书手。

书法史上的苍颉、沮涌、史籀、程邈等早期的书法名人都只能是文字的创造者,并不是书法艺术家,再从甲骨文的写刻者到汉碑的书手,都是地位不高或者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工匠、吏人。

秦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传为李斯所书,这些碑刻大都带有政治色彩,并不带有艺术创作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阵图》及其理论价值的思考中国书法由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的本质性衍变,始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可以说已是大功告成,中国书法到此时才真正具有了本体意义与美学价值。

魏晋以前,人们多将书法视为歌功颂德,记事述史、谋取功名的手段,并未将书法从实用中脱离出。

自东汉末年,一大批书家的出现与人们对于书法理论的思考,书法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的艺术。

也正是通过这一时期诸如锺元常、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及杰出书法家、书论家的努力,才真正使书法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遣兴释怀的工具。

值得说明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虽然数量很多,文本十分复杂,而且其中开始有了一套本质论,创作论,技法论和品鉴批评论的简单体系,但其中却充斥着大量的伪托之作。

卫夫人《笔阵图》就是争议颇多的一份理论文本之一。

我在文章的题目前加了一个“传”也是根据其历史性而补上的。

下面就从考释开始,对《笔阵图》的理论价值作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检讨。

关于《笔阵图》的真伪,历来说法不一,颇多争议,唐张彦远《法书要条》载为卫夫人作,而孙过庭《书谱》却提出了疑问:“代有《笔阵图》七行,中话执笔三手,图貌乖,点画湮讹,倾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

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起童蒙。

既常俗所存,不籍编录。

”后蔡希综《法书论》引“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二语,直说“右军《笔阵图》”,《墨池编》卷一录王羲之《书论》四篇,中有《笔阵图》文,文后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下两段,传右军所作,后见张彦远《要录》以为卫夫人之然亦莫可考验也。

”我认为朱长文是很明智的,他既将《笔阵图》的作者归之于王羲之,但又不把话说死,颇为中肯。

的确书法创作和风格史上魏晋时代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时代,理论、批评史上的魏晋时代,传世文本作品均有很大的问题。

《笔阵图》或疑为右军撰,或疑为六朝人托名,更有甚者,以为此篇为唐太宗所作,对于这样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文本,持肯定意见的拿不出什么证据,他们只是沿袭旧题;持否定意见颇多,却也很难对此作出断定。

不过,在历史上,他的流传甚广,在书法理论批评史上已构成了一个不小的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姑且将此文归于卫夫人名下,不对其真伪作详实的理论定位与考证(不过其文至少为六朝以前人所撰)只从其书法美学意义书史地位及影响上作些具体的思考与研究。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笔阵图》书史价值。

可以说,《笔阵图》是继蔡邕《九势》之后的又一件阐释书法技法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

从蔡邕到卫夫人几乎形成了一条线,尤其是其叙述方式与内容方面的承接性。

在蔡邕的《九势》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对一些具体技法的阐释,如“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均用较为平白朴素的语言来描述,然而到《笔阵图》里面,却呈现出一种新的感觉,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从书法赏评的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比喻式言论中明显的带着某种观赏的主体性意识。

在语言学上,《笔阵图》所采取的比喻式与书赋是较为接近的,只不过其并未采用标准的赋体语言模式,将《九势》与《笔阵图》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笔阵图》与汉晋书赋之间是有着承接关系的,尤其是对书法技巧理论方面的相承。

关于《笔阵图》的书法价值,我们认为更多的体现在了其只言片语中对于诸多书法美学内涵突显。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分析其理论文本中隐含的美学价值。

其一是《笔阵图》中对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本质的认识。

其开篇就有“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此之谓“三端”与“六艺”之中的书法,其艺术性都是重要的,尤其是将书法置于比礼、乐还重要的地位,在此时实在非常难得,其间至少可以说明两点;第一、卫夫人能在东晋就把书法摆到如此显赫的地位,说明她对说法艺术的美学本质有着深邃的洞察力和成熟的把握。

第二、则说明至东晋以后,书法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堂堂正正的展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卫夫人的认识明显比蔡邕他们要有更为长足的进步。

她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此间“每为一字,各像其形”是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通过这个字的造型来反映出这个字所应反映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其所像之形,我想,也并非形之象,更应该诠释为神之似,这从其后的“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可见一斑,其对那七种基本点画的图释,应该是着眼于其神采、气势的。

卫夫人把书道的本质,定性为客观事物物理之美,在理论上与蔡邕并无二致,当时一个典型的道法自然者,谈“各象其形”不禁就会让人联想到蔡邕的“须入其形”。

诚如前面所讲,卫夫人对点画形态的描述主要是基于一种主体介入后的感受。

在观赏与挥运中,能从单纯而抽象的线条里发现万岁枯藤、千里阵云、高山坠石,她用以描绘的言语并不简单地以具象之物表来描绘书法之理,而是以某种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去表达对书法线条“力”与“势”的阐释。

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说:“蔡邕的…自然‟、…阴阳‟、…形势‟是在具体的技法解说中以论证作抽象法则把握,而卫夫人却是用具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原理与感受”。

其二,《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意”与“笔”的关系讨论,这也是突显书法美学价值的又一重要课题。

《笔阵图》谓:“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此之“意”盖为构思立意之解。

卫夫人认为此“意”应在作书之前,用笔当随其后。

这可能与后人由预想字形所强调的“意在笔先”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但是这种把艺术思想活动放在实际创作之先的理论内涵,实与“意在笔先”灵犀相通。

在当时的书论中,诸如这样明显阐述和区别书法创作中“意”与“笔”关系的论断,实不多见,也绝非随手可得,这也更进一步地向人们诉说了书法在逐步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谈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

陈振濂先生认为,把“意”看作是构思或创作前的思想活动,很有可能是今天的看法,在古代重视技巧的时代,它更有可能指向“法度”,依此便得出了“意在笔先”之意是指基本法则技巧和立足于其上的创作构思,它意味着当时法度的确立。

然而,我们在书法史上却认为法度的建立和完备是在唐代。

故此有人说《笔阵图》为唐人托伪,不过,我们又发现在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似有所渊源。

对于后一种说法,待考,而至于前一种说法,我们如果根据《笔阵图》的行文方式和对线条形态的描述,就会发现如果是唐代的关于线条的研究理论,绝不可能采用比喻式,一定会比《笔阵图》成熟得多,在唐朝我们几乎找不到有关赋体文的文学现象。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坚持将《笔阵图》系于卫夫人之下。

其三,我们认为《笔阵图》主要是对线条的研究。

如前所述,它与《九势》可以看作是书法技法理论系统中的一条线。

在对线条的研究中,卫夫人把重点放在了“笔力”的突显以及点画“七法”和用笔“六法”之上。

骨力的表达与用笔的重要性,是《笔阵图》中关乎书法的实质性美学品格。

尽管她认为书法美来自于神采与气势,诸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滕”、“陆断犀象”、“崩浪雷奔”、“万岁枯滕”之谓。

但在卫夫人看来,其主要来源或形式依据主要来自于力感、力度、骨力的表现,即书法线条美中之力量美、力度美的表现,这是书法线条美学中又一重要课题。

《笔阵图》有云:“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这一段话主要可以作两点分析,第一是“骨”和“筋”的关系讨论其核心与实质是要说明“笔力”的重要性;第二是指出了“筋”与“骨”的表现均受制于“善笔力”,亦即谓对“用笔”的表现。

首先四“骨”和“筋”的讨论。

比较早的提出“力”这一美学范畴的书法家应该是蔡邕,他认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又云“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这种“力”在卫夫人这里有了具体的表现,即骨力与筋力。

在蔡邕那里,他并没有详细的将“力”如何表现讲出,亦未能把“力”作为衡量书法质量高低的标准将其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

而卫夫人发展了这一点。

她认为筋、骨之力的表现,在乎“用笔”,继而把重“用笔”放在了书法艺术的首要地位。

从这以后的千百年来,用笔一直都被放在了第一位,元代赵孟钌踔劣小坝帽是Ч挪灰住钡囊帐跽嫜浴N胰衔婪蛉说墓丶υ谟诮渴榉ò旅畹木栌朐慈枷蛄擞帽剩⑽健跋卤实慊ㄆ睬孕刖∫簧碇Χ椭薄4蠓蔡逖楣榉ù醋鞴痰娜耍寄芾斫猓郧崆傻拿市闯鲆桓鲂⌒〉慊剐胍簧碇Γ饬ξ抟墒侵赶蚍翘辶Γ荒苁悄持质泳跎系母芯酢9赜谑榉ㄖ辛Φ谋硐滞揪叮以谝黄壑懈爬ü槟晌睢⒘簟⒛妗⒆⒄鄣取拔迨啤保抻谄瞬蛔甘觥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肯定《笔阵图》以“用笔”为全篇之宗旨,继承蔡邕书法美学中的精华,并予以了创造性的发展,即对于“骨”、“肉”、“筋”三个概念的提出,并将它们赋予了书法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笔阵图》在最后还专门为用笔总结出了六种用笔之法,即“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

值得说明的是此处的用笔中都含有结构的成份,即在结构中使结字之法与挥运之法作为双重意义观之。

其四,书法创作与品鉴之间的关系,也是《笔阵图》中颇有见地的一点。

《笔阵图》中说:“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此“鉴”指欣赏品鉴,“写”指艺术创作、挥写。

在今天看来,我们依据严格的分类,鉴与写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活动,但在古代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却是鉴与写的统一。

善写者一般也应善鉴,善鉴者理论上出手也应该不凡。

至于卫夫人为何将之对立起来,我们还有待思考,但作为一种主张也正显示着《笔阵图》在观念上的独特价值。

另外,我们认为《笔阵图》除了突显出许多独特的美学价值外,在书法材料学和教育学意义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贡献。

例如言笔、墨、纸、砚时云:“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明显带有主体选择的色彩,表现出主动的书法艺术材料追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书法的艺术自觉化。

这一段文论可以说是研究文房四宝的先例。

至于《笔阵图》的教育学意义也有很鲜明的语言描述,诸如“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这样的言论,应该是本于教育立场的。

因为她明确指出了写作绘制《笔阵图》的功用是要“贻诸子孙,永为模范”,是给后人学习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