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精讲
4.模仿下列句子的格式,各另造一个句子。 (1)智谋出乎急难,巧计生于濒危。(对 偶)
(2)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对 比+比喻)
• 4(1)急流出乎峡谷,雪莲生于奇寒。 (2)童年如晨曦之清爽,老年如晚霞之
壮美。
• 5.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 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 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对偶的作用
• 1、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 如:庄周晓梦 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第三册 李商隐《锦 瑟》) 上下两句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具体用字词 上力避重复,看起来字面工整而内容又富有变化
• 2、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 对偶的上下两 句节奏相同,间歇相同;但在音韵平仄相对,抑 扬顿挫相交,使对偶句读(听)起来节律整齐又 起伏错落。这一点特别在律诗中体现的最为突出。
•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 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 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 正对、反对等名目。
•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 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 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 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 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 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 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 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 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 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 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 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 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 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 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 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 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陋室铭》中的对偶
《陋室铭》中的对偶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4年第33期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句子的修辞手法。
《陋室铭》中,大量运用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全文以比喻开篇,两个比喻形成对偶,然后由喻体导入正意。
山、水两个比喻完全是映衬烘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用工整的对偶,描绘渲染室外景、室前物,表现了居室主人的德之纯、品之洁。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的“鸿”与“红”谐音,与“白丁”相对,这是一种特殊的对偶法——假借字音的借对。
这个对偶句写居室主人所交往的,都是一些不同凡俗的有学问有德行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调素琴,阅金经”两句运用对偶手法,从正面肯定地说居室主人的爱好和生活状态。
后两句则同时运用对偶和借代手法,从侧面体现居室主人的志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来比况自己的陋室,用古代有才德的人来比况自己的才德。
这两句在对偶上也很有特色,诸葛亮用姓,扬子云用名,工整对偶之中,又有错综的变化。
即学即练1.找出下面诗歌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滁洲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下面的句子与“梨花院落溶溶月”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A.柳絮池塘淡淡风B.榆英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D.丁香初绽悠悠云。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仲淹《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修辞手法之比喻概论
*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 意义对称。
(二)、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 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 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上口。 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
“松”,平声,前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 们把它改一下: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 不老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 过来试试: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七)、练习 1、选择 (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 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 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2)与“草萤有耀终非火”构成对偶句 的一项。
A、木石无意岂有情 B、荷露成团岂 是珠
C、道是无情却有情 D、流水无情总 是春
例2:刘禹锡《陋室铭》里的句子“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分别从“谈笑”与“往 来”两个角度写陋室的朋友,一个“有”字, 一个“无”字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 形式
例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
例2:《书·大禹谟》里的“满招损,谦 受益”句子分别从“自满”和“谦虚”两个 相对立的方面去谈,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
总结
• 一、概念: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完整word版)对偶与对仗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文档
对偶与对仗的差异对偶与对仗是两个看法,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相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词句,这两个词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友善和内容上的互相映衬,拥有独到的艺术收效。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别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的词语必定“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地址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友善,加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到达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圆满。
所以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吻合上述原那么的诗词联句即是对仗的;否那么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比方:(1〕天生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光景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有头无尾基础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照,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看法: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相同性质的事物,互相有好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局部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组成比喻必定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定是实质不相同的事物,否那么不能够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够单看有没有喻词,以下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
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精编版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
对偶的修辞方法介绍(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如: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
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2)对偶的种类a.正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崖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
b.反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们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他们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
c.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运用对偶应注意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齐。
徒有形式的对偶,内容空洞,则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4)对偶的结构a.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为与时宜不合。
b.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对偶的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有音乐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内容上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c.对偶里“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之记叙文:修辞手法(下)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本讲重点: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种类: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偶的种类: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的结构:成分对偶。
【阅读1级】记叙文:修辞手法(下)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
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排比的种类: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偶的作用
对偶的作用
学习总结(1):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资料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资料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好处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学习总结(2):
所谓对偶,即将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好处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齐。
运用对偶,是为求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便于记咏。
学习总结(3):
对偶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好处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
1。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2。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3。
心胸阔,天地宽。
4。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5。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6。
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对偶句式的造句
对偶句式的造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下面是关于对偶句式的造句,欢迎阅读!1、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2、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3、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6、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8、昔我往依,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情月长圆。
1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4、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15、满招损,谦受益。
16、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17、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9、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2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2、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
23、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5、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26、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27、东风恶,欢情薄。
2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苦寒窗对仗词
苦寒窗对仗词
1、苦寒窗,凄清月。
2、苦寒窗,叹陋室。
3、苦寒窗,忆苦读。
4、苦寒窗,忆炽血。
对仗即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
“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著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
“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且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
对仗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且或句子所构成的修辞。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厌相对、不重复用字(也就是对仗)。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
二者竟有何区别呢?1、对仗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仗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仗,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要真正明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不妨为例为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句子虽然字数相对,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应归入对偶。
再看下面的句子(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幅对联不仅上下句字数相同、词性一致,且平仄相对,所以应归入对仗。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偶的外延大于对仗,而内涵则小于对仗。
对仗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不一定是对仗,只有严式的对偶才是对仗。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中学课文中运用互文的古诗文句子是很多的,如: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阿房宫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
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这类句子又可分两类:
1、双句互文。
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多句互文。
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诵诗书”句,亦属此类。
三、重章互文,指写作时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各章,阅读时把几章内容相互参照,互相补足。
如《伐檀》:“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这是诗歌辞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何正确理解互文句的句义?可以按照这样的原则:即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陈述部分同时适应于两个陈述对象。
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例,这句话中的两个陈述部分是“喜”和“悲”,两个陈述对象是“物”和“己”,“喜”和“悲”同时陈述“物”和“己”,即为:不以“物”和“己”而“喜”和“悲”。
此句用白话就很容易表达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悲伤。
”对用一句话采用互文修辞的句子、意义的理解,同样适合上述原则,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即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了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