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关雎》(八年级下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关于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关雎》的诗意及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部古老而经典的诗歌作品——《关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它如同春日的微风,温暖而轻柔;又似夏夜的星空,璀璨而迷人。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首诗,它用简洁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段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以诗歌为媒,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关雎》便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它承载着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这首诗究竟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呢?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和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的世界,感受那古老而动人的爱情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
从内容上看,《诗经》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其艺术成就也颇高:丰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独特的句式风格:以四言为主,节奏简洁明快。
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经》的传承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教师指导。
(3)学生选出代表诵读,教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大声齐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歌中的比兴手法、韵律美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关雎》中的美好爱情描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引导者,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还存在观点模糊、逻辑不清的问题。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关雎》的基本概念、美好爱情的描绘和诗歌韵律美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课堂所学知识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因此,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确保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2课《关雎》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诗经》中的《关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关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八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2.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并能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工具:课本、PPT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展现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中如何呢,结果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2.简介《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 关雎 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二)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四)背诵诗歌。
二、能力目标:(一)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提高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一)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
【教学重点】1.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这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书,然后请大家在听完老师的描述之后回忆一下这本书是哪本书。
(一)它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三)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四)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五)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没错,这部作品就是《诗经》。
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就是《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儒家经典之一。
它收集了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初到公元前六世纪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有15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共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乐歌,共40篇。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介绍《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五篇新的一个学期到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会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校更多的新知识,那么一个出色的教师肯定也会需要一份出色的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关雎的教学设计方案1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和()争论()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分析(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
“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
“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12.诗经二首《关雎》(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②了解诗经中运用的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⒉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在反复吟咏中,了解诗歌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淑女的爱慕、思念、向往之情。
②在品味语言中,领会诗歌中青年男女的“思无邪”的淳朴真挚的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理解诗的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为主2、吟唱诗歌3、以诗赏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背景音乐:宋祖英《关雎》,幻灯出示:席慕蓉《信仰》)近现代诗人席慕蓉曾作了首题为《信仰》的诗(师朗诵),诗中的“三百篇诗”和“遥远而谦卑的源头之上”遥遥指向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
屏显,生读:《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老的《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恋曲——《关雎》(板书:关雎)二、讲授新课(一)一咏三叹读《关雎》1、都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是阅读诗歌的最好方法。
(回顾以往吟读诗歌的经验,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读准音、读出节奏、要有重音。
)2、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屏显)强调: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辗转琴瑟芼3、一学生读,大家点评。
(语音:饱满、圆润;语调:舒缓;做到身心放松、驰骋想象、拖腔带调。
)3、学生齐读全诗。
(大方热烈地表达内心的情感)4、师:同学们,觉得自己读得怎样?让我们来听听名家配着音乐的朗读。
(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师生听配乐朗读5、教师小结:诗歌的朗读,不仅要吐字清晰准确,还要停顿恰当,读出节奏。
读诗,要按它的节奏来读。
一般五言诗,我们采用“二一二”或者“二三”的断法,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七言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断法,如“朝辞/白帝/彩云间”。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8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窈窕”“淑女”“君子”等词语含义,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理解诗意,分析主人公形象,领悟诗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品、写等方式学习诗歌。
2、音乐烘托,资料辅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淑女风范、君子风度,做文明敦厚之人。
2、正确看待君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一、走近《关雎》--仰视1、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
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2、《诗经》简介(屏显)(生自读积累)。
3、《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二、走进《关雎》--透视聆听先民吟唱:1、自由读,回顾诗歌朗诵常识。
(生先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据诗歌常识探讨如何读好这首诗,再据总结的经验试读。
)2、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推荐同学示范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3、同桌互读,探寻人物内心世界。
(读给同桌听,并与同桌探讨:这首诗讲了个什么故事,读出了诗中男子怎样的心路历程。
)探究人物形象:1、分析“淑女”形象。
(1)想象“窈窕淑女”模样。
那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让他慕之求之,求之思之的呢?闭上眼,我们来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微风轻拂,河水微漾,金色的阳光铺洒在河面上,油油的荇菜在水中摇曳,一位挎着篮筐的姑娘不时弯下腰,轻快的采摘着荇菜……也许这个姑娘在我们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但我们相信,她一定有--(生随老师设置的情景想象。
发乎情,止乎礼——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发乎情,止乎礼——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发乎情,止乎礼——《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文化自信:了解《诗经》,熟读成诵,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重点)2.语言运用:感悟诗歌语言的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
3.思维能力: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重点)4.审美创造: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
(难点)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步入青春期的你们,一定会面对或者已经悄悄面对的一个话题,就是爱情。
老师也曾经有过这个阶段,懵懵懂懂,手足无措,身边却没有人能告诉我该如何是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感受“发乎情,止乎礼"的美妙爱情吧。
【了解诗经】过渡语:同学们先翻到65页,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划重要文学知识考点。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称《诗》或《诗三百》,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成“六义”,是古人对《诗经》的艺术总结。
我们本学期的必读名著《经典常谈》的第四章也有重点介绍《诗经》,大家可以关联起来看,增加自己对国学经典的了解。
【活动一:浅吟低唱品诗韵】(一)纠正字音,自行朗读3遍,全班齐读1遍(二)交流感受,这首诗读起来有什么特点思考:观察诗歌的语言形式,本诗是如何做到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呢?明确:1.用词特点:双声词:雎鸠:描写景物。
参差辗转:修饰动作叠韵词:窈窕:摹拟形象。
辗转叠词:关关2.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在结构上:"参差荇菜"——反复重叠的章节,"求之""友之""乐之"递进——循序渐进的情境作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3.再次诵读:在朗读上读出节奏和韵律【活动二:咬文嚼字,赏形象】(一)对照注释,疏通句意,这首诗写一个怎样的故事?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完这首诗,你大概知道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明确:写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的故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2《诗经》二首《关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关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课堂基本规则。
2.了解有关《诗经》内容。
3.读出《关雎》语气韵律,感受音韵美,了解重章叠句手法。
4.读懂本诗君子、淑女的形象美,理解“比兴”手法。
5.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读懂本诗君子、淑女的形象美,树立正确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程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秀丽的山川孕育出诗的灵气,朴实的人民培育出诗的魂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言浅意深、抚今追昔,百感交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之悲,一声长叹,响彻苍穹。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字字珠玑、谆谆告诫、初心不忘。
“岂曰无衣,与子同胞”,众志成城、激昂高歌、慷慨雄壮。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都是《诗经》中代代相传的精粹。
华夏诗歌的溪流自《诗经》发源,汇成滚滚大河,在中华大地亘古不息。
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三、品读《关雎》《关雎》作为《诗经》305篇的第一首,古人将它如此显赫的位置,必然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听,那与我们隔着遥远时间长河的的华夏先人,正在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吟唱的缠绵悱恻的情歌。
(一)范读正音《论语》里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
”1805班孙凌同学的朗读入情入境,读出了华夏先民对真情的追求,更诵出了“思无邪”的纯净美好。
(二)梳理文意【注释】1.关关: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关雎》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通过诵读和赏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关雎》所表达的爱情观念,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难点:理解《关雎》中所体现的古代爱情观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诗经》中的《关雎》。
这首诗描绘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爱情,探索其中的美好情感和文化价值。
现在,翻开课本,领略《关雎》的魅力吧。
(二)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11 篇。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涵盖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语言优美,形式多样,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比方的意思,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兴则是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有引发联想、渲染气氛的作用。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的爱慕和追求。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课件展示读音)关雎(jū):诗题中的“雎”字,读音为“jū”,不要读成“qi ū”或其他音。
窈(yǎo)窕(tiǎo):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好(hǎo)逑(qiú):“好逑”指的是好的配偶。
参(cēn)差(cī):指的是长短不齐的样子。
寤(wù)寐(mèi):“寤寐”指的是日夜。
辗(zhǎn)转(zhuǎn):形容心事重重,睡不着觉。
理想中的爱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理想中的爱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理想中的爱情——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关雎》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古文《诗经二首》之一。
文章描写了“君子"对心爱的“窈窕淑女”思念与追求的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在艺术表现上表现出典型的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丰富的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以读贯穿始终,通过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诵读让学生初步对文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顺势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并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学情分析《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可在课本里接触《诗经》还是第一次,而且由于时代久远及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学生在理解上会有畏难情绪。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指导上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
例如学生在接受比、兴的概念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勾连此前学过的《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就是比兴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进而引入到对本文的理解,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对文本的赏析中来。
三、设计思想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积累”,对知识的积累,对语言的积累,对情感的积累。
所以本节课以读促思,意在突出学生的自主解读和心灵体悟。
以读贯穿全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_诗经_二首:关雎》优质公开课获奖创新教学设计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壹
交流并巩固预习成果:文学常识、字词 音形义、课文朗读等,提出自己预习的
疑难之处。
贰 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好,有自己的
体会和收获。
一、预习成果展示和巩固。
文学常识: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 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将孔子整理过的书称为“经”,才确定《诗经》的名称。 2、《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四部书;《五经》指《诗》、《书》《礼》《易》 《春秋》五部书。
《关雎》 之美
人性之美 韵律之美 情节之美
意境之美
人性 之美
品析一、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诗中男女主
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淑女:
君子:
秀外慧中:“窈窕”
追求美好:“窈窕淑女,君子
端庄自矜,“求之不得”
好逑。”
勤劳能干,“流”“采”“芼” 坚持不懈:“寤寐思服”“琴
瑟友之”“钟鼓乐之”
有礼多才:“琴瑟友之”“钟
关 雎
朗读预习检查,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作业布置: 一、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用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预习《蒹葭》一诗。
鼓乐之”
发乎情,止乎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 “图开太极明天地,诗首关雎正国风” “《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以淑女配君子”
爱情的美好在于让对方快乐,在于追求爱 情的过程中自身的充实和提高。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诵读并背诵诗歌,并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在诵读中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比兴、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
(3)反复诵读,联系全文,结合个人阅读体验,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把握文章主旨。
(4)积累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诗的艺术手法例如比兴、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朦胧美和上下求索的追求精神。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诵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制作精美的关于《诗经》的短视频,在播放完视频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感受到《诗经》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它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又有着怎样独一无二的地位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
然后,教师充满激情地讲述:“《诗经》就像我们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11 篇,其中 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剩下的 305 篇被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关雎》,它可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就像一场盛大音乐会的开场序曲,那它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的世界。
”(二)一咏三叹读《关雎》学生自由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朗读《关雎》,要求他们将不会读的生字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同时感受诗歌的整体韵律。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去理解诗句的大致含义,就像探险家在初次探索一片神秘的土地。
教师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朗读情况,注意哪些字的读音学生容易出错,哪些句子的停顿学生把握不准。
教师示范读教师开始示范朗读,声音要洪亮、富有感情,并且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语调的变化、节奏的把握来体现诗歌的情感。
例如,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关关”二字读得轻快而明亮,仿佛能看到雎鸠鸟欢快鸣叫的场景;读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语调变得低沉、缓慢,表现出君子求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