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若干方面的探讨
孔子与苏格拉底若干方面的探讨今天,在审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时,孔子、苏格拉底无疑是处在这两大文明源头的巨人,他们当时的所思、所为及其所推崇的精神,对于形成后来的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舍,造就中西两域文化的特性,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东方与西方的有特色的差异与区别,与他们千年前参悟的哲理不无关系。
因而说,认识了解孔子、苏格拉底的思想,将他们的思想作以比较,对于剖析中西双方人群生活中的人生价值体系,无疑是件趣事。
孔子、苏格拉底两位先哲,可以说他们同活跃于今天称之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元典时代”。
在这个人类智慧觉醒、崩发、奔涌的时代里,他们皆以个人的自觉、积极参与对人、人生、人类社会诸多内质问题的探寻、思索,并以不倦的求索、参悟出人之为人的厚重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定位了中西两域人群社会的诸多理性思维个性,从而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或明或暗设定了运行的轨迹。
首先,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他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人们正将刚刚苏醒的文明心智臣伏于“有灵世界”的神光之下,思维定格在对自然、社会“伟力”的盲目崇拜上,人在鬼神、地狱观念的震慑下,沉浸在对空灵世界的梦幻中。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孔子、苏格拉底却开拓了以理性的目光和思辨的视角,对人之为人,及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探求拨离了神的灵光之后,人的特质。
从而把人们从对神明的崇拜的梦中唤醒过来,用人类自身的温暖和力量关心、武装人类。
孔子将古老中国延承下来的“礼”发展为“仁”,将无情刻板的外在铁律,注入了人性的暖意,使人们变被动克守群体规范的外在追求,发展为出自内心向善的主观追求,从而使得“礼”中孕含了既体现了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又充盈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扬的性质,从而达到提升每个个体生命境界的作用。
苏格拉底也同样,将当时希腊世界哲学局限于感官物理的探索自然的视野拉回到人的自身。
他一生以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为宣言,摒弃感觉、高扬理性,为古希腊哲学在求胜求智的同时,注入了求真求善的人文关怀,并不断地探求人的本性,从而在希腊哲学中竖起了理性主义的大旗,实现了西方哲学发展史进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古代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希腊哲学的巅峰。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如果他们有机会相遇,他们之间一定会有一场精彩的对话。
故事开始于一个遥远的时代,在古代中国的鲁国,孔子正在向他的学生传授他的思想。
他以仁爱、礼仪和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方法吸引了许多学生和追随者。
在希腊,苏格拉底也以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真理的追求而闻名。
他常常与人们辩论,提出问题,以此推动他们思考和发现真相。
一天,孔子听说了希腊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于是他决定去见见这位风格迥异的哲学家。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踏上了一次漫长的旅程,穿越了山脉和河流,最终来到了希腊安第斯山脉的脚下。
当孔子到达雅典,他立即受到了苏格拉底的欢迎。
孔子和苏格拉底开始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对话,他们交流了各自的思想和理念。
孔子向苏格拉底介绍了他的仁爱和礼仪的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互助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则分享了他的批判性思维和对道德真相的追求。
在对话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发现了许多共同点。
他们都认为人类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各种外在因素才会使他们迷失方向。
他们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然而,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孔子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认为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息息相关。
而苏格拉底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能力,他相信通过思考和自省能够找到真理。
在他们分别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两位哲学家也互相提出了问题,迫使对方深入思考和解答。
他们的对话不仅让他们自己受益,也启发了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
最终,孔子和苏格拉底结束了他们的对话,但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他们的相遇不仅代表了两个伟大文化的交融,也展示了哲学的力量和智慧的传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间仍然可以有一场深入的对话。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和孔子名言
1.Envy is the ulcer of the soul. (溃疡)嫉妒是灵魂的肿瘤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angers you if done to you by others.已所不欲,勿施于人3.By all means marry; if you get a good wife, you'll be happy. If you get a bad one, you'll becomea philosopher.一定要结婚;如果你娶到好妻子,你会很快乐。
如果你娶到坏妻子,你会成为哲学家。
4.I am not an Athenian or a Greek, but a citizen of the world.我不是一位雅典人或是希腊人,而是世界的公民5.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除了我无知的事实之外,我一无所知6.The hour of departure has arrived, and we go our ways - I to die, and you to live. Which is better God only knows.分手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将各走各的路─我将死了,你将活着。
那一种比较好呢?只有神知道。
7.Having the fewest wants, I am nearest to the gods.有愈少的欲望,我就愈接近神。
8.Bad men live so that they may eat and drink, whereas good men eat and drink so that they may live.坏人为着他们能吃喝而活着,然而好人则是为了他们能活着而吃喝。
para.89.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没有经过考验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
孔子遇上苏格拉底的故事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
以下是一个关于他们相遇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正在散步,突然他看到了一个老人在施肥。
孔子问他:“你在做什么?”老人回答说:“我在种植庄稼。
”孔子又问:“为什么要种植庄稼呢?”老人回答说:“因为我想生存。
”孔子非常钦佩老人的坦率和真诚,于是他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你这样,真诚地追求自己的生存。
”
这时,苏格拉底走了过来,听到了他们的交谈。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孔子的思想表示赞赏。
孔子也很高兴遇到苏格拉底,他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高超智慧和深刻思想的人。
他们开始交谈,讨论了道德、伦理、智慧和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苏格拉底告诉孔子,他认为智慧比财富和权力更为重要。
他告诉孔子,智慧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他还告诉孔子,智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孔子也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认为道德和伦理是非常重要的。
他告诉苏格拉底,他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要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还告诉苏格拉底,他正在努力培养他的弟子,让他们成为有道德和伦理的人。
在这一次相遇中,孔子和苏格拉底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思想,共同探讨了人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古代,
中国和希腊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对话,这些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
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
两人的际遇不同,但是都憧憬与社会长治久安则一,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实现其理想的方法:教育。
比较中西方两位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异同,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不同点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
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所以我们的结论应当是:孔子才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创始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相同点一。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式教育都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还有,这种对话式教育都是在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
二、均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作为教育目的,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苏格拉底 孔子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和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二人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的相似点。
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将原本只属于贵族的教育无偿向平民开放)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由于后天环境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习性发生了重大差异,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他认为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在判断是非善恶时应当受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术”。
不同点:
孔子没落的贵族;苏格拉底平民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造成一种贵族化政治。
苏格拉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者,主张独立思考,主张平民化的政治
1孔子对个人的要求的终极不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利益,
苏格拉底重于个人修养
2方式上:孔子——广收门徒,苏格拉底——到处说教,孔子也存在四处说教,但是主要精力还是门徒似的教育
3内容上,孔子——说教不依赖神意,对神敬而远之,
苏格拉底——借神意阐释哲理。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
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一、苏格拉底问答法1.1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起源和基本原理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话和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灌输和传授而来,而是通过自我发现和思考得到的。
他倡导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推敲和探求真理,从而达到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1.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和作用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特点是强调启发性、引导性和对话性,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辩论,促使他们在互动中逐步发现和建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深刻思考,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2.1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来源和基本原理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古代儒家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思考中建构知识、培养品质和形成道德。
2.2 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是重视启发性、人文性和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品德,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尊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苏格拉底问答法更注重对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倡导通过辩论和讨论来发现真理;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更注重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通过启发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3.2 联系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孔子启发式教学法都强调启发性教学,都强调对学生思维和品德的培养,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它们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都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可以融合这两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循循善诱的故事案例
循循善诱的故事案例篇一循循善诱的故事案例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不仅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步引导他们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孔子有一位学生叫做颜渊,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学生。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又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些回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颜渊逐渐领悟到了“仁”的内涵。
除了颜渊之外,孔子还有一位学生叫做子贡。
子贡是一个聪明伶俐、口才出众的学生。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又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孔子回答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这些回答逐步深入,引导子贡深入思考“仁”的内涵。
除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之外,孔子还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集体引导。
他常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和讨论。
有一次,他问学生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孝’?”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孔子接着说:“你们说的都不错,但孝不仅仅是这些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敬爱和尊重。
”通过这种集体讨论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孝”的内涵。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学方法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
他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他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同时,他也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
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作者:来源:《生活文摘》2018年第03期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里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早就奠定了基调。
苏格拉底的对话与孔子的语录就是最好的标志。
而且,这个差异至今仍然无法沟通。
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
这就是苏格拉底经典的“产婆术”,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
而在《论语》中,更多的是孔子以布道的形式宣告某种规则,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而没有呈现思辨的过程,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留给后人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只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反复背诵的格言警句。
所以即使是到了今天,中国的教育仍旧注重记忆与背诵,总感觉如果学生没有记住与背诵出一些什么东西,那么教育就是空白的。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
即使强调阅读经典,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不是像农民的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
这种教育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
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
一种不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教育,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创造力的。
不被理解吸纳的知识,会妨碍正常思考。
儿童的见解总是不同于成年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被知识过多填充。
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在记忆不是太多的地方才能够闪现。
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
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的警告: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孔子VS苏格拉底
孔子VS苏格拉底:竟有这么多话不谋而合连怕女人都一样作为东西方两位影响最大的先哲,孔子和苏格拉底有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同处于“轴心时代”,他们都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他们都强调关注人和社会本身。
今天如风小编为大家解读这两位思想家的说过的那些相同的话,以期在两位圣哲的思想中找到他们共同强调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〇苏格拉底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
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
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
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所犯的过错,通常和他身边的人或者朋友们的错误相类似。
苏格拉底也强调,一个人结交什么朋友,就能反映出他自身的一些品质。
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爱好哲学的人,我们也能够推出,这个人是也是喜爱哲学的。
启示:能从一个人的朋友和他周围的人的情况看出这个人本身的品质、喜好等,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识。
另一个方面似乎也告诉我们,结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〇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〇苏格拉底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不迁怒,不贰过”,这是孔子对爱徒颜回的评价。
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
不贰过,就是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苏格拉底的话与孔子所说不二过,可以说完全一致。
启示:德国文豪歌德说,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可见,圣哲们并不反对犯错误。
但是人都有内省的能力,犯了错误一定要反思,以求不二过。
可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少吗?看似简单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话,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人人能做到吗?〇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〇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修身。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
所以我们在言说伦理道德问题时,以及言说其他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遵循话语本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
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言说方式方面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这两个人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他们具体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历程,而是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方的差异,想从这个问题来切入到我们在讨论伦理道德、政治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所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清晰、宏观的认识。
在说话的方式上,孔子的《论语》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他自己专门撰写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著作。
《论语》,就是他跟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谈话,由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对话录,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不写书,他只整理古籍,然后以口头的方式把他的意思和道理讲出来。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著作。
苏格拉底也没有一部自己写的书,也只有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对话录。
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书里,往往就是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以这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而阐述的话题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从问答到对话——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课堂说起
从问答到对话——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课堂说起学校有一组雕塑,名曰“悟”,雕塑里一男生一女生以求知若渴的目光仰望着老师,高大且庄严的老师在讲解着什么。
其实,更好的名字当是“教”,许慎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而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此一脉相承。
即便在孔子时代,这样场景中的坐而论道也更像是教义问答,是权威话语而非平等对话,问者只需要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
时至今日,中国教师几乎仍只是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只是,当下的我们,连那种从容与优雅的风度都失去了。
不妨这样说,填鸭式课堂能大行其道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对考试结果和课堂教学成本的现实计算,而更是因为这种一问一答的单向度思维方式和习惯早已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奠定了根基,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
先看孔子课堂的交流方式。
《论语?颜渊》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孔子的经典谈话方式,弟子颜回问“什么是仁”,然后等待老师指教,但孔子的回答似答非所问,“克己复礼为仁”强调仁的表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这个表现可以带来的结果,“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强调成为仁人的起点,颜渊听了,并不满足,也未反问,他继续追问具体的实施方法(“请问其目”),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也就是说把一切行为都落实到“礼”上来。
颜回接着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表示要听老师的话,马上去做。
再看苏格拉底的课堂,《美诺篇》中说:美诺:你能不能告诉我,苏格拉底呀,美德是可以传授的呢,还是锻炼成功的?如果既不能教,又不能练,是不是人本来就有的,还是用什么别的办法取得的?苏格拉底:其实我根本不知道美德是不是可以传授的,因为我并不知道美德本身到底是什么。
我很惭愧自己对美德一无所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作者:本刊记者
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34期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
2011年的金秋时节,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希腊雅典孔子学院、弗雷展会集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瑞中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孔子文化行暨中欧文明对话系列活动于10月10日至20日分别在瑞士的苏黎世、意大利的罗马和希腊的雅典举行。
山东文化代表团带着孔子故乡的问候,来到遥远的欧洲,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与访问活动。
民间艺术亮相苏黎世
10月11日,中国民间艺术展在瑞士苏黎世奥布里姆勒文化中心举办。
瑞士是首批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欧国家之一,建交61年来,两国在人文交流方面不断深化,两国人民互相了解的热情日益高涨。
展览选取了陕西华县的皮影、山东潍坊的年画和各地剪纸精品共60余幅。
瑞士的观众通过观看中国农村的草根艺术感受到中国农村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生活,从而增进了对中国的全面了解。
展览会上,来自相关地区的专家还向瑞士朋友介绍了民间作品所包含的故事和寓意,使观众获益匪浅。
瑞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汪人健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深化交流。
孔子文化展在罗马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和意大利两个文明古国跨越万里,相互沟通,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意大利已经拥有了10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是一项着眼于青年、未来和友好的事业,它将成为新丝绸之路上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桥。
10月14日,孔子文化展开幕式在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行。
此次展览由50余幅精美图片组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学说创立、传承和变迁。
展览受到了各地孔子学院师生及当地民众的欢迎,让欧洲观众对孔子有了更亲切和人文的感受,并对其生平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的古老智慧,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同样,没有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就没有现代的亚洲。
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曾经共同引领世界文明走出蒙昧,向前发展。
雅典中欧文化交流
10月18日,孔子文化展开幕式和中欧文化交流座谈会在希腊雅典帝国饭店会展中心举行。
来自中国、希腊、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代表主要来自文化、教育、新闻领域,其中包括多位对华友好人士。
大会的主题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建军在座谈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中国山东携手孔子文化走向世界”的讲话,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圣人孔子和孔子的故乡山东,并谈了山东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体会。
千百年来,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他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整理典籍、教授学生,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伦理、政治、教育、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Hannes Alfven)博士曾倡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幅写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匾牌作为警世格言被高高悬挂。
这是孔子的教诲,也是孔子的提醒。
孔子是诞生于山东的一代先哲,其思想早已渗入山东人性格的方方面面,贯穿了2500年的历史长河。
山东以传播孔子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将孔子文化发扬光大,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告诉全世界,让世人了解,经济正在崛起的中国,有着谦和、包容的心态,将会为了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和谐、和睦的美好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欧思想的对话与传承
在复杂多变、充满危机的当今世界,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具有时代意义。
与会人员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们关于“仁”、“德”、“信”、“正义”、“天人合一”等理念进行了广泛热烈的探讨。
大家普遍认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局部战争不断、自然环境因人为破坏而恶化、金融危机蔓延、道德正义缺失的大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借鉴、发扬和传播古代哲人的思想,治愈人心,修复自然,从而把世界引入正确的和平良性的发展轨道。
墨古雷斯基金会斯皮亚诺主席说,“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着不安、粗俗、自私自利、腐败、恐怖主义和战争,人们疲于对利益的追逐。
我们应该有所行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具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引领世界走出歧途。
”
孔子教人成为“君子”时,希腊人正处在前苏格拉底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对孔子学说进行学习研究。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评价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近年来,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理解而建的孔子学院发展势头迅猛,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目前,欧洲是世界上拥有孔子学院最多的大洲。
这些正说明,历经几千年的孔子思想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代表团在访问中感觉到,各界人士对与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热情高涨:中文正成为热门语言,各地孔子学院报名学习中文的欧洲青年日益增加;各国民众对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思想兴趣浓厚。
我们应顺应潮流、紧跟形势,加大推广中国文化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