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学习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含义:①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

②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2)主要内容: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恒动观念1)含义:研究人的生命活动、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2)主要内容:①生理上的恒动观。

②病理上的恒动观。

③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3)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3、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1)司外揣内(2)援物比类(3)心法和顿悟(4)试探和反证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元气论:(1)气的基本概念:①气: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元气:即原气。

是产生和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

乃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营养滋生,是人体生命动力的源泉。

③精气:即精。

是一种构成人体生命和精神的物质。

(2)气的基本特征①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②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③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2、阴阳的概念、特征、属性特点:(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基本特征: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3)属性特点①阴阳的抽象性。

②阴阳的相关性。

③阴阳的普遍性。

④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相互对立。

(2)阴阳的相互依存。

(3)阴阳的相互消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3)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②阴阳偏衰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性能(5)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5、五行的基本概念、特性:(1)五行:①“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1)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下列哪位医家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A、刘完素B、李东垣C、朱震亨D、张仲景E、张元素()3、下列外感病邪中,季节性最强的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暑邪E、寒邪()4、惊则气:A、上B、缓C、结D、下E、乱()5、下列人体的脏腑中,互为表里的是:A、脾与胃B、心与大肠C、肺与小肠D、肝与肾E、肾与胆()6、怒伤:A、胆B、脾C、肝D、肾E、心()7、肾在体合:A、肉B、骨C、皮D、脉E、筋()8、手太阴经脉所属的脏腑是:A、肺B、肾C、胃D、大肠E、肝()9、素体阳虚感受寒邪用助阳解表法治疗属:A、急则治其标B、寒因寒用C、因时制宜D、缓则治其本E、标本兼治()10、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A、心B、肺C、脾D、肾E、胆()11、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E、心肺肾()13、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卫气B、营气C、宗气D、元气E、正气()14、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A、心B、肺C、脾D、肝E、膀胱()15、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湿E、燥()16、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法: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虚则补之E、实则泻之()17、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E、感应交合的()18、阴偏胜的病机特点为:A、阴胜阳虚的实寒证B、阴胜伤阳之虚寒证C、阴胜伤阳之阴阳两虚证D、阴胜阳未虚之实寒证E、阳虚所致阴胜之病症()19、从胸走手的经脉是:A、肺经B、大肠经C、小肠经D、胆经E、胃经()20、天癸的产生,取决于:A、肾中精气的充盛B、正气充沛C、肾阳的蒸腾D、肾阴的濡养滋润E、肾之纳气()21、与足太阴经起点相接的是:A、足阳明经B、足少阴经C、足太阳经D、手阳明经E、手太阳经()22、主治节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2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心在志为喜B、肺在志为悲C、肝在志为怒D、脾在志为惊E、肾在志为恐()24、阴阳偏衰的治疗,下列哪一项原则最中肯:A、温阳制阴B、损益兼用C、补其不足D、滋阴清热E、损其有余()25、下列何种为反治法?A、用热远热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补泻兼用E、滋阴清热()26、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A、气滞B、气逆C、气闭D、气陷E、气脱()27、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血的盛衰。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库与答案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库与答案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库与答案1、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B、手少阴心经C、足太阴脾经D、足少阴肾经答案:A2、下列有关阳水特征的论述错误者是()A、属实B、发病急,来势猛C、水肿先见于头面眼睑D、皮色暗滞答案:D3、下列即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痰饮.瘀血B、内生五邪C、五志D、六淫答案:A4、人体脏腑阴阳的根本是()A、脾之阴阳B、心之阴阳C、肝之阴阳D、肾之阴阳答案:D5、“水火既济”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心肾关系B、肝肾关系C、脾肾关系D、肺肾关系E、心肺关系答案:A6、被称为元阴.真阴的是()A、肝阴B、心阴C、肺阴D、肾阴答案:D7、虚证是以什么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A、阳偏胜B、阴偏胜C、邪气胜D、正气衰答案:D8、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蜷卧嗜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此宜辨证为()A、阳虚B、气虚C、痰饮D、血虚答案:B9、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手太阴肺经B、手少阴心经C、足太阴脾经D、足厥阴肝经答案:C1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千金要方》D、《本草纲目》答案:A11、金破不鸣的病机为:A、风寒犯肺B、虚火灼肺C、肺气不足D、风热袭肺E、燥邪犯肺答案:B12、按调整阴阳方法治疗疾病最根本的是:()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答案:E13、中医认为发病的内在根据是()A、邪气B、正气不足C、气候变化D、环境因素答案:B14、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A、肝气B、脾气C、肾气D、心气E、肺气答案:B15、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反映了六淫致病特点中的哪一项()A、季节性B、地区性C、相兼性D、转化性答案:B16、与血同行于脉中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答案:C17、寒邪与湿邪共有的致病性质是()A、伤津耗气B、易袭阳位C、易伤阳气D、凝滞收引E、黏滞重浊答案:B18、“用寒远寒”属于:()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标本同治E、泻其有余答案:C19、出现胀痛,其主证多为()A、气滞证B、血瘀证C、寒证D、热证E、湿证答案:A20、动脉具有下列哪组脉的脉象特征:A、滑数B、滑短C、滑数而短D、滑实E、滑促答案:C21、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下列哪项的典型表现()A、太阳病证B、少阳病证C、阳明病证D、太阴病证答案:B22、疾病过程中,发病部位体表和体内的变化主要决定着病证性质的哪一方面A、阴阳B、表里C、寒热D、虚实答案:B23、久病畏寒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A、风寒袭表B、寒邪内侵C、感受风邪D、阳气虚衰E、以上都不是答案:D24、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主要体现在:()A、肺气宣发布津于大肠B、肺气肃降输送水液于大肠C、肺气肃降以助大肠之传导D、宗气充足以助大肠之传导E、肺主治节,调节大肠的功能答案:C25、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春属于()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A26、水的所不胜是()A、木B、土C、火D、金E、水答案:B27、半表半里证的寒热特征是()A、恶寒发热B、但寒不热C、但热不寒D、寒热往来E、以上都不是答案:D28、主筋的一脏是:()A、心B、肺C、肝D、脾E、肾答案:C29、出现重痛,其主证多为()A、气滞证B、血瘀证C、寒证D、热证E、湿证答案:E30、“乙癸同源”应归属于:()A、心与肺B、心与肾C、肝与肾D、肝与脾E、肺与脾答案:C31、在水液代谢中起主宰作用的是()A、心B、肺C、脾D、肾答案:D32、病人只有发热而无怕冷的表现,称为()A、恶寒发热B、但寒不热C、但热不寒E、寒热往来答案:C33、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燥邪D、火邪答案:A34、咳吐清稀泡沫痰,倚息不得平卧,多见于A、风寒犯肺证B、寒邪客肺证C、痰湿阻肺证D、饮停于肺证E、肺气虚证答案:D35、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A、胀痛B、刺痛C、隐痛D、空痛答案:A36、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C37、脉位表浅,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的脉象为()A、浮脉B、沉脉C、迟脉D、数脉E、虚脉38、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主要依赖何脏之气A、肝气B、肺气C、脾气D、肾气答案:C39、“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心阳B、肝阳C、脾阳D、肾阳E、肺阳答案:D40、五行相克关系中,金的“所胜”是()A、土B、金C、水D、木E、火答案:D41、心对血液的作用主要是A、行血B、摄血C、生血D、藏血答案:A42、“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A、逆治法B、阳病治阴,阴病治阳C、阳中求阴,阴中求阳D、扶阳配阴,扶阴配阳E、从治法答案:E43、十二经脉的走向是足之三阳,从()B、头走足C、足走手D、脏走手答案:B44、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具有推动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答案:B45、“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A、肾司二便,故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B、二便之源均来之小肠的分清泌浊C、利小便的药物本身具有止泄作用D、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二便相关答案:B46、“精血同源”是哪两脏的生理关系密切()A、心肺B、心肝C、心肾D、肝肾答案:D47、提示疾病发展转折点的是()A、自汗B、盗汗C、蒸汗D、战汗E、头汗答案:D48、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胆B、胃C、大肠D、小肠答案:A49、同病异治是因为:()A、症状不同B、体征不同C、病位不同D、证候不同E、病因不同答案:D50、属于亡阳症状的是A、大汗出,手足厥冷B、烦躁不安C、口渴喜饮D、脉细数答案:A51、与肝主疏泄关系最不密切的生理现象是:()A、气的升降出入B、情志的调畅C、饮食物的消化D、腠理的开张答案:D52、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的是:()A、心主神志B、肝主疏泄C、脾主运化D、肺主治节E、肾主藏精答案:B53、心主神志的物质基础是:()A、心血B、心气C、心阴D、津液E、精答案:A54、既主寒证,又主热证的脉是下列哪种:C、迟脉D、代脉E、弦脉答案:C55、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多属于()A、食滞胃院B、肝胆湿热C、胃热证D、胃阴不足答案:D56、风邪、暑邪、火邪的共有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善行数变B、伤津耗气C、易扰心神D、易袭阳位答案:D57、“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了阴阳的()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答案:D58、“通因通用”法,适用于:()A、脾阳虚泄泻B、肾虚五更泄泻C、血瘀崩漏D、肾虚小便频数E、虚实夹杂证答案:C59、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60、下列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三焦B、女子胞C、膻中D、肾答案:B61、病人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称为()A、恶寒发热B、但寒不热C、但热不寒D、寒热往来E、以上都不是答案:D62、称为“孤府”的是()A、胞宫B、大脑C、三焦D、胆答案:C63、金实不鸣的原因为:A、风寒犯肺B、虚火灼肺C、肺气不足D、肺肾阴虚E、燥邪犯肺答案:A64、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木为水之子B、火为土之母C、水为火所不胜D、金为木所胜答案:D65、虚脉的脉象特点为:A、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B、沉细而软,应指无力C、极细极软,若有若无D、脉细如线,细直而软E、浮细而软,应指少力答案:A66、“血海”是指()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答案:C67、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上B、气消C、气下D、气乱答案:C68、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线的正经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阴肺经D、足太阳膀胱经答案:D69、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称为()A、自汗B、盗汗C、绝汗D、战汗E、头汗答案:B70、五行相克关系中,水的“克我”是()A、木B、火C、土答案:C71、属于“母病及子”的脏病相传是()A、心病及肺B、心病及肾C、心病及肝D、心病及脾答案:D72、被称为“华盖”的脏是()A、心B、肺C、肝D、肾E、脾答案:B73、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A、风性数变B、风性善行C、风性主动D、风性轻扬答案:B74、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的是()A、脑B、骨C、髓D、胆答案:B7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A、滋水涵木B、培土制水C、佐金平木D、抑木扶土答案:A76、下列事物的性质属阳者是()C、寒冷D、下降E、衰退答案:B77、下列哪项不见于阴虚风动证()A、手足蠕动B、角弓反张C、眩晕D、舌红少津答案:B78、血的生成下列何脏腑最为重要A、肝B、心C、脾胃D、肺答案:B79、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下交()A、肺经B、肾经C、膀胱经D、胆经答案:D80、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本质是:()A、辨证论治B、辨病论治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E、因地制宜答案:A。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知识分享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知识分享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一、名词解释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阳病治阴: 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3.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6.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7.天癸:(1)即元阴,精,促进生殖的一种物质。

(2)专指女性月经。

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风邪病统称。

9.正治:是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即采用与证候性相反的方药治疗,故又称“逆治”。

10.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原则,即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

11.宗气:又名大气、动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1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当大汗、大吐、大泻等使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气随津脱”。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

二、简答题(一)肝的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和津液运行2、主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二)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及对精微物质的吸收好输布作用;运化水液,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主统血: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三)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主一身之气;参与血液的生成。

2、主水:指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3、主纳气;指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

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先秦秦汉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朱丹溪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阴中之阴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重阴必阳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阴阳对立制约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阳互根互用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母病及子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悲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相侮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火与土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五行相生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阴损及阳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互根互用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金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乘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对立制约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阳中之阴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子病及母22、属于阳的味是辛、甘、淡23、五色中属于木的是青24、以下治法中,哪个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佐金平木法25、“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津能载气26、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失血伤津27、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没有直接的关系肝28、下列哪一项是根于肾的气元气29、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部分功能减退的表现固摄作用30、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出血31、气随汗脱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32、唾与何脏关系最密切肾33、有“主津”作用的是大肠34、“以升为健”的脏是肺35、心在液为汗36、“气之根”是指下列哪一脏肾37、具有恶湿特点的脏腑是脾38、以下哪一项不属心血不足的症状烦躁不安39、“决渎之官”是指三焦40、“中正之官”是指胆41、与齿的病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肾精的盈亏42、称为“真阳”的是肾阳43、能使肺的呼吸保持一定深度的脏是肾44、小儿发育迟缓,骨骼不坚的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45、脾与肾主要是什么关系先天、后天相互资助促进46、“乙癸同源”可归属于肾肝关系47、气机升降之“枢”是指哪一对升降关系脾主升,胃主降48、“水火既济”是属心肾关系49、肾开窍于二阴A.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的最主要依据是功能特点的不同51、“髓海”是指脑52、以下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筋53、有藏泄互用关系的两脏是肝与肾54、被称为“血海”的是肝55、泌别清浊是下列哪一脏腑的功能小肠56、阴阳互损最易发生在哪一脏肾57、“筋之余”是指爪58、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关系密切的两脏是心与肝59、下列不属于督脉循行部位的是哪一项季肋60、十二经脉中,手足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61、下列哪一项是膀胱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外侧后缘62、“过阴器”的经脉是足厥阴经63、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任脉64、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65、头痛位于两侧者,多关乎哪一经少阳经66、主胞胎的奇经是任脉67、下列经脉中有表里关系的是太阴与阳明68、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湿邪69、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悲70、与病邪“从化”最为密切的因素是体质差异71、尿频尿急,排尿灼痛多由下列何种病因病机所致湿热下注72、燥邪最易侵犯肺73、大怒对气机的主要影响是气上74、阳虚与哪种物质的衰少关系最为密切气75、可使人体“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的情志活动是喜7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的共同致病特点伤津77、外邪中最易导致动摇症状的是风邪78、劳神过度容易损伤哪两脏心脾79、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胜负80、易扰心神的邪气是暑邪、热邪81、风邪易袭阳位,故下列哪一症状一般不会出现下肢浮肿82、牙龈肿痛红赤,口臭,多属于胃火上冲83、致病后易引起病程缠绵的外邪是湿邪84、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刺痛85、疠气最突出的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86、七情损伤,首先损伤的脏是心87、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的发病类型是并病88、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89、下列哪一种不属于气机失调气虚90、阴盛格阳属于真寒假热证9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正虚邪恋92、形成虚证的病机是正虚邪未盛93、“大实有羸状”其疾病本质属真实假虚94、“至虚有盛侯”,其疾病的表现是虚象为真,实象为假95、下列哪一项是阴偏盛所形成的证候实寒证96、阳偏衰,一般以哪些脏为主脾肾97、寒因寒用,适用于下列哪一病证真热假寒证98、邪实致病有通泄症状,应采用下列哪一种治法通因通用99、属于从治的是以通治通100、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10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02、气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103、《尚书·洪范》中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1整体观念定义: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具体论述包括:1.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结构组成: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组成。

各个脏器、组成、器官都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这些各自的不同生理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的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

这种五脏一体观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人体自身生理平衡。

这就是生理功能方面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另一方面,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则反映了功能与形体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还体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治,治则生化”等理论,表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等,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病理变化: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性病理变化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也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医家、主要学术观点及学术派别;伤寒及温病的辨证方法及创立者:张仲景·六经辨证温热病辨证:清·叶桂(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吴瑭(鞠通)--三焦辨证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含义(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3)恒动观念:动态平衡。

5、中医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行、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季的对应关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气和气机的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气机,即气的运动,一般常被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中医基础复习题问答题答案.doc

中医基础复习题问答题答案.doc

三、问答题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整体概念2.衡动概念3.辨证论治2.简述宗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

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

3.简述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与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构成成分主要有: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功能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4.简述六淫的概念及其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一般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外感性:六淫致病,其致病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②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③地域性:六淫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

④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伤人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为病。

如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⑤转化性:六淫导致疾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换。

三、问答题1.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阴阳互根,即阴阳相互依存,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寒与热,寒属阴而热属阳,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就无所谓寒阴阳互用,即阴阳相互为用,是指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气与血,气属阳而血属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2.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第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

中医基础理论多选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多选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多选复习题一、多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阴虚证可见于()A、五心烦热B、便于尿黄C、肢寒畏冷D、盗汗E、口渴多饮正确答案:ABDE2、煎中药时需要后下的药有()A、薄荷B、蕾香C、羚羊角D、大黄E、人参正确答案:AB3、胰瘴的常见病因正确的有()A、蛔虫内扰B、外感风寒C、情志不畅D、胆囊结石E、饮食不节正确答案:ABCDE4、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哲学思想()A、精气学说B、阴阳学说C、五行学说D、水地说E、道家思想正确答案:ABC5、肛屡患者有哪些临床症状表现()A、出血B、疼痛C、便秘D、肛门部反复流脓E、瘙痒正确答案:BDE6、破伤风的病室要求正确的是()A、无须迸光B、保持空气新鲜C、室内定时开窗通风D、单人隔离病室,室内安静E、温湿度适宜正确答案:BCDE7、泄泻的证候类型有()A、伤食泻B、风寒泻C、脾虚泄D、湿热泻E、脾肾阳虚泻正确答案:ABCDE8、痹症的发生多由于哪些外邪所致()A、湿B、寒C、热D、风E、正气不足正确答案:ABCD9、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A、个体因素B、病因因素C、生理因素D、社会因素E、环境因素正确答案:ABDE10、肺炎合并心衰的诊断依据正确的是()A、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B、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C、面色明显发组,皮肤苍白,少尿或无尿D、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E、心率突然加快,婴儿超过160次,分,幼儿超过140次/分正确答案:ABCDIK经络系统的构成是()A、经筋、皮部B、十二经脉C、十二经别D、十五别络E、奇经八脉正确答案:ABCDE12、方剂组方中的基本结构是()A、臣B、君C、使D、佐E、和正确答案:ABCD13、下列哪些穴位具有强壮保健作用()A、足三里B、至阴C、气海D、大椎E、关元正确答案:ACDE14、以下哪项是胎漏、胎动不安的常见病因病机()A、肝郁B、气血虚弱C、血瘀D、肾虚E、血热正确答案:BCDE15、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肺B、心C、脾D、肾E、三焦正确答案:ACD16、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的是()A、感冒B、脱肛C、子宫下垂D、胃下垂E、风湿正确答案:BCD17、锁肛痔的并发症护理正确的是()A、造屡口坏死者及时清除坏死组织,保持造屡口清洁干燥,必要时涂氧化锌软膏B、肠梗阻者宜少量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C、造屡口感染者密切观察造屡口周围皮肤的血运情况,保持造屡口清洁干燥,必要时涂氧化锌软膏D、肠梗阻者暂禁食,进行胃肠减压和肛门排气;保证输液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E、伤口出血者行压迫止血正确答案:ACD18、崩漏患者健康指导正确的是()A、做好保暖工作,不要冒雨涉水B、加强饮食调养,多食血肉有情之品C、对先天不足的少女,应及早治疗月经不调D、做好计划生育,避免房劳多产E、劳逸结合,培养个人爱好,保持心情愉悦正确答案:ABCDE19、在痔的辨证论治中,其分型有()A、脾虚气陷B、湿热下注C、阴液亏虚D、风热肠燥E、气滞血瘀正确答案:ABDE20、李某,男,45岁,时年8月就诊,突然发病,壮热,有汗而热不解,身重倦怠,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其病因是()A、燥B、风C、湿D、暑E、热正确答案:CD21、积证正虚瘀结证特点有()A、疼痛逐渐加剧B、面色萎黄或焦黑C、攻窜胀通,皖胁胀闷不适D、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E、脉细数或弦细正确答案:ABDE2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肝郁气滞型患者小便涓滴不通,或点滴不爽。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医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还可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典籍和临床实践,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针灸学等相关学科,了解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临床实习和观摩,亲身体验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学、方剂学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熟悉常用中药的制剂方法和用药规律。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研究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实验研究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了解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中医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中医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1、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A、阴阳相互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相互转化D、阴平阳秘2、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不属于阳A.头面部B.腰背部C.腹部D.体表3、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A.五脏B.六腑C.津液D.血4、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失调5、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6、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A.滋润 B.抑制 C.凝聚 D.收敛 E.推动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阳两虚D.重阴必阳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9、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10、“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A.阴的绝对亢盛B.阳的绝对亢盛C.阴虚而致阳亢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11、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12、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1、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E《神农本草经》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A《针灸大成》B《十一脉灸经》C《脉书》D《甄权针经》E《针灸甲乙经》3、《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其作者是()A.扁鹊B.张仲景C.王叔和D.葛洪4、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整个人体的组织器官以何为中心()A、经络B、六腑C、五脏D、气血津液5、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6、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期E.春秋战国时期7、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天人相应B、整体观念C、阴阳五行D、审因论治E、辨证论治8、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9、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A.病种B.病名C.症状D.体征E.证候1.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稼穑C润下D从革E曲直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五行之“金”A.六腑之大肠B.五体之皮毛C.五志之恐D.五化之收E.五色之白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B.六腑之胃C.五志之悲D.五官之口E.五气之湿4、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A.水和火B.土和金C.金和木D.木和土E.金和火5、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A.母B.子C.所胜 D.所不胜E.以上都不是6、脾病传肾属于()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E.子病及母1、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 手太阴肺经B 足少阳胆经C 足太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手少阴心经2、络脉主要包括有()A 十五别络B 十二经筋C 孙络D 十二皮部E 浮络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 心B 三焦C 肾D 肝E 小肠4、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A 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B 通行气血阴阳,濡养脏腑组织C 传导作用D 调节功能平衡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域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④病变变化多端4.风邪致病出现“头项强痛”,是什么致病特点所为?①风为阳邪②易袭阳位③为百病之长④善行数变5.六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变为致病因素的“六淫”?①六气太过②六气不及③气候反常④正气不足⑤机体适应能力下降6.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哪些?①风为阳邪②其性开泄③易袭阳位④善行数变⑤外邪致病的先导1.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是哪一邪气特点?①风②寒③暑④湿⑤燥2.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3.暑邪侵人见四肢倦怠,胸闷,头重如裹是什么原因?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4.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发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5.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六淫邪气是什么?①风②寒③暑④湿⑤燥6.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①耗气②生风③动血④扰及心脾7.六淫邪气中哪些为阳邪?①风②寒③暑④湿⑤燥⑥火8.能致“伤津耗气”的病邪有哪些?①风②寒③暑④湿⑤燥⑥火1.惊则易于导致()A. 气上B. 气乱C. 气结D. 气消E. 气下2.某人有七情内伤病因,症状表现脘腹痞塞,腹胀便溏,失眠多梦,应考虑为()A. 怒则气上B. 喜则气缓C. 悲则气消D. 思则气结E. 恐则气下3.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的内脏是()A. 脾B. 心C. 肺D. 肾E. 膀胱4、下列哪项是瘀血致病的特征()A. 腹痛,痛随泻减B.形成肿胀,时聚时减C. 胁痛且胀,随情绪波动而增减D.胸闷咳嗽,不能平卧E. 疼痛如针刺,位置不移5、某人患癫痫,发作时喉中有声,口角流涎,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
诊法与辨证部分
1.面色黄而虚浮多见于脾虚湿蕴
2.体胖食少,多属形盛气虚
3.颈前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或一侧或两侧,可随吞咽移动,为瘿瘤
4.外感热病,邪热深入营血,多见绛舌
5.舌淡胖大,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6.嗳气声低断续,无酸腐气味,食欲减退,多属寒邪犯胃
7.自汗与盗汗并见者,多属气阴两虚
8.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
9.大肠湿热的表现肛门灼热、泻下黄糜、里急后重
10.浮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11.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
12.头晕心悸,气短乏力,面唇色淡,舌淡嫩,脉弱。

证属气虚证
13.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头晕目眩
14.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宜辨证为肝阴虚证
15.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16.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17.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

18.肾精不足证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19.地图舌是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

20.假神是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一时间出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为假神。

是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的表现。

2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

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2.金破不鸣指久病重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

23.癥积指凡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积,病属血分。

24.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均系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横犯中焦所致,均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等表现。

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症;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25.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的相同点:两者均属于热证,均有火热上炎之象,临床可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

不同点:肝火炽盛证纯属火热过剩之实证,多由于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实热证为主要表现。

肝阳上亢证为肝阳太过,阳亢阴耗,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辨证依据。

教室:6304教室
时间:2014-12-28(星期天) 8.3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