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0e351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5.png)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 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出示几组图片。
提问:这几种动物同学们认识么,他们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吗?生:学生观察,分类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1线形动物师:展示蛔虫照片,提出问题。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1)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生:呈圆柱形,前有口,后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师:蛔虫寄生的部位?为什么没有被人体内的消化液分解掉?生:人的小肠里;体表有角质层师:蛔虫是怎样运动的?生: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师:蛔虫的生活史生:食欲异常腹部疼痛肠穿孔腹粘膜。
儿童卫生习惯差,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手指等蛔虫会进入儿童体内,从而感染蛔虫病。
师:蛔虫病的预防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冼手。
生:管理好粪便,粪便经杀死虫卵后再用作肥料。
师:除了蛔虫外还有其他的线形动物吗?生:蛲虫、钩虫、丝虫、线虫师:同学们分析一下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师:同学们想一下这些线形动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大多数寄生生活,如蛲(náo)虫、钩虫、丝虫、蛔虫和线虫等,它们寄生在人类、动物或农作物的体内,给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c9ad66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05.png)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 环节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代表动物。
教学难点:1. 环节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
2. 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动物是环节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细长、环节相似、有刚毛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如蚯蚓、沙蚕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节动物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的关系,如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其在土壤中钻行。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是环节动物。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节动物,谁能告诉我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的穴居习性、沙蚕的共生习性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环境,如土壤、水域等。
三、课堂实验1. 教师演示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如蚯蚓的蠕动、沙蚕的爬行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四、课堂练习1. 教师展示环节动物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分析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a85c8649649b6648d74781.png)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link animal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察也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虽然从“观察水螅”就开始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单,个体又小,学生对其又不熟悉,兴趣性不高。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1d0a4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11.png)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动物》中的第一课时《环节动物》。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环节动物的特征以及常见的环节动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常见的环节动物。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节动物的特征及常见的环节动物。
难点:环节动物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环节动物标本或图片、实物观察材料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环节动物视频,引发学生对环节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环节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巩固环节动物的特征。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环节动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环节动物特征:身体分节,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常见环节动物:蚯蚓、水蛭、沙蚕等。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环节动物,描述其特征,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
例如,蚯蚓身体呈长圆柱形,有许多相似的体节,靠刚毛协助运动;水蛭身体扁平,有许多环节,靠疣足运动。
2. 讨论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答案: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蚯蚓能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水蛭和沙蚕等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常见环节动物。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环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它环节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环节动物教案
![环节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2d6e40066f5335b812180.png)
环节动物教案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第二节《环节动物》教案青岛64中学安会翠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尝试利用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利用比较法学习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2.教学难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三、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感性认识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充分的观察、讨论与思考,归纳总结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在充分利用了教材的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亲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运用,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进行交流,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微视频2.实验材料用具准备:活蚯蚓、镊子、糙纸(报纸)、放大镜、棉球、装有清水的小烧杯、培养皿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观察讨论法、例举法、实验探究法七、板书设计环节动物代表动物: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八、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蚯蚓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但是关于蚯蚓的呼吸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微视频并认真阅读教材来进行教学的。
根据本节教学设计的实际教学结果看,课前的设计比较合理,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由于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利用复习上节基本知识,使得在教学本课时内容时学生比较易于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蚯蚓认识它的适于在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在学生交流他们对蚯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环节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环节动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48e1902768e9950e73806.png)
《环节动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难点: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活蚯蚓、糙纸、棉球、放大镜。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部蚯蚓的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在实验过(前蚓放在桌上,可以使运动蚓正常呼吸刚毛能够辅助运动,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钾等养分,五、板书设计:2019-2020学年八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根、茎、叶 B.花和果实 C.种子的结构 D.叶的形态2.人体的每一块完整的骨,在结构层次上就是一个( )A.骨细胞 B.骨组织 C.运动器官 D.运动系统3.在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刚出生的小鼠会吃母鼠的奶 B.小鸟在池边喂鱼C.蜜蜂筑巢 D.小鸡绕道取食4.下列哪项不是与鱼的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A.体表有鳞片 B.用鳃呼吸C.有各种鳍 D.体内有脊柱5.我们在做馒头和面包的时候,需要用到A.大肠杆菌 B.醋酸杆菌 C.乳酸菌 D.酵母菌6.如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①②⑤三部分B.结构①及其内外韧带能使关节更加牢固C.结构④可在运动时减少摩擦与减轻震荡D.结构①分泌的滑液进入③内可使关节更加灵活7.做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必须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A.隔绝空气,抑制乳酸菌的发酵B.造成缺氧环境,抑制酵母菌的发酵C.利于醋酸菌在缺氧环境下生活D.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8.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9.下列属于恒温动物的一组是( )A.青蛙和乌龟 B.山雀和蚯蚓 C.家鸽和家兔 D.沙蚕和鲫鱼1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功繁育出了兰花杂交新品种,这是利用了A.生物种类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物数量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11.有关分类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类单位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B.分类单位越低,所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D.越小的分类单位中,生物种类越多1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指A.细胞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C.DNA的多样性 D.基因的多样性13.下列有关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构成,是环节动物B.鱼运动的主要方式是游泳C.青蛙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可防止水分蒸发D.鸟的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14.对生物分类描述不正确的是()A.种子植物可以分为藻类植物和被子植物B.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C.人和类人猿有亲缘关系D.海带和水绵的形态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15.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全面禁止捕捞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③控制渔网眼大小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16.在下列生物分类等级中,哪一个等级生物的种类最多、共同特征最少()A.种 B.目 C.科 D.门17.观察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请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虎和豹虎长得最相像B.目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C.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D.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18.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是海洋、森林、荒漠、草原、湿地、湖泊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A.基因的多样性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栖息环境的多样性19.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是()A.遗传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生态系统多样性D.生态环境多样性20.下列几对生物中相似程度最大的是( )A.水稻、棉花 B.麻雀、蝗虫C.斑马、马 D.鸡、猪二、填空题21.根据观察鲫鱼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1)鲫鱼的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___________ 。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912c47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b.png)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我们在学校里进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第一部分:引入环节动物概念(100字)在引入环节动物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人入胜或激发兴趣的问题,比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环节动物吗?” “你们能列举出一些环节动物的特征吗?”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基本定义和简单的解释,以确保他们对环节动物概念的理解。
第二部分:环节动物特征与分类(400字)我们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环节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谈论一下蚯蚓和蜈蚣,它们都属于环节动物,但在身体结构、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有所不同。
接着,我们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环节动物类群,如双翅目昆虫、蜘蛛目节肢动物等,并解释它们的分类特征。
第三部分:实践活动(600字)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节动物,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节动物观察野外实习,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收集环节动物样本。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工具来观察环节动物的细节,并尝试使用分类键来鉴定它们。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以加深他们对环节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第四部分:讨论与总结(300字)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环节动物的理解,并对它们的生态角色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对整个环节动物教学设计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对环节动物或其他动物进行深入研究。
结语(100字)通过这样一套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同时,他们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并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对环节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环节动物教案设计
![环节动物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4f772f0722192e4536f664.png)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2、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难点:有关蚯蚓结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问题教具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教学过程1.引言的设计:本课要学习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动物——蚯蚓,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引入本课主题也就比较容易,可以有多种方法。
例如:从实物引入,即拿一条蚯蚓向学生展示,当然要设计一些引入的话题。
不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动物?”就不必了,因为学生都知道这是蚯蚓,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可以让学生摸一摸,然后问学生有何感觉,进而提问:“谁能分辨蚯蚓的头和尾?”“谁能说说蚯蚓的背腹面有何区别?”“谁能学一下蚯蚓是怎样运动的?”……等等,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是初中生的特点,但在学生的回答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老师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将话题展开:“大家对蚯蚓了解得很多,但是都不是十分的清楚,如有些同学看到蚯蚓洞穴口常有一些粪便状泥土就认为蚯蚓是吃泥土的,蚯蚓果真是吃泥土吗?再有,刚才有同学抚摸了蚯蚓体表后感觉不同,有的认为蚯蚓体表是光滑的,有的觉得是粗糙的,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对蚯蚓做一番认真的研究。
”这是以实物引出的方法。
2.关于蚯蚓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的教学:①引言:以备课中设计好的引言方式引入本课。
②过程:以“实验三观察蚯蚓”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
同时,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问题之后简述其原因,并通过实验要讲清蚯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3.其它环节动物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活的水蛭、沙蚕)或标本,若有困难,准备水蛭和沙蚕的挂图也可以,总之是要有直观教具。
教学中,组织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先对实物或挂图进行分析研究,当学生对水蛭和沙蚕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了解清楚之后,教师可以将内部结构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结构上进一步了解水蛭和沙蚕,并与蚯蚓相比较,找出其相同之处,归纳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e6a571f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8.png)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模板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3. 能够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3. 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了解环节动物的分类;2. 认识环节动物的生存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实物或图片展示环节动物的种类;3. 钓虫器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展示一些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二、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包括环节动物体长,身体柔软,身体分节等;2. 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环节动物。
三、探究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15分钟)1. 教师用钓虫器材示范如何捕捉环节动物;2. 学生观察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探究它们的行为特点。
四、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分钟)1. 讲解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土壤中的作用和食物链中的地位;2. 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环节动物的重要性和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环节动物,撰写一篇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认识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实物展示和实地观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019dae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0.png)
环节动物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教学重点:
1. 环节动物的特点;
2. 环节动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环节动物的生态地位。
教学准备:
1. 讲义、PPT等教学资料;
2. 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Step 2: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
1. 讲解环节动物的特点,可以包括身体呈环节状、节肢动物中的一类等内容;
2. 讲解环节动物的分类,包括各类环节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3:学生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并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
Step 4: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几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测自己对环节动物的了解程度。
Step 5: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份环节动物的简介,包括特点、分类和生态地位等内容。
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环节动物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观察蚯蚓实验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观察蚯蚓实验课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dba27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d.png)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如“蚯蚓为什么能在土壤中生存?”“蚯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作用?”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可以培养其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蚯蚓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其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如蚯蚓、显微镜、放大镜等。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观察蚯蚓实验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内容,主要介绍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蚯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其身体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观察蚯蚓实验课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观察到的蚯蚓特点及其实验心得。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对蚯蚓实验的回顾,让学生明白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教师强调关爱生态环境,尊重和保护自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运动原理等。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1课时)名师教学设计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1课时)名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62f6dee53a580216fcfeda.png)
《线形动物与环节动物》(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课标中的表述是:“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线形动物的学习在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形成生命进化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很多无脊椎动物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相对来说蛔虫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小组活动更有利于他们互相交流和学习。
他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可以提供一些课外资料,开阔眼界。
四、学习目标:1.通过“我是讲解员”和“一起做模型”活动,说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2.通过议题讨论、视频观看和图文阅读,说出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关注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 线形动物(蛔虫)的结构特征及功能;2.线形动物(蛔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说出线形动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六、教学过程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1课时)整体思路:通过一个得蛔虫病的小男孩小苏的提问,引入本课。
伴随着接下来的学习,小苏又有了新的问题……教学环节学习活动评价要点导入贴进化树的小游戏将代表动物贴到进化树上相应位置,并且准确说出他们的特征。
环节1:蛔虫病是如何产生的?(1)观察蛔虫标本,描述蛔虫的外形特征。
观察仔细,回答准确(2)讲解蛔虫生活史,思考蛔虫病的产生及传播途径回答准确环节2:蛔虫为什么能生活在小肠里?阅读课本及“来自蛔虫的一封信”,用太空泥制作蛔虫模型,说出蛔虫特征及其功能模型制作是否符合蛔虫结构特征;讲解时描述是否准确。
环节3:吃蛔虫卵减肥可行吗?(1)议题讨论:吃蛔虫卵减肥这种方法可行吗?表达流畅,言之有理即可(2)观看视频:蛔虫病的危害讨论如何预防蛔虫病。
优秀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优秀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cde3ccb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d.png)
优秀教案课时—《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学生能够尊重生命,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线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3.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4. 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难点:1.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鉴别2. 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意识的确立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2. 显微镜等观察设备3. 实验材料(如线虫、蚯蚓等)4. 教学PPT或黑板5. 小组讨论指南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
2. 讲授:介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征和分类,讲解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3. 观察与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特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和保护意义。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了解。
2. 实验:进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
3. 讲授:讲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实验结果,分析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生态作用。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02b4ceff00bed5b8f31da8.png)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2.通过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教育。
3.
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3.通过对环节动物中沙蚕水蛭的了解,认识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三、方法的训练
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
四、过程与方法
以蚯蚓的生活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蚯蚓的观察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沙蚕、水蛭的作用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五、重点、难点分析
1.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环节动物
一、环节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①身体呈圆筒形②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③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教学反思:。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3098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d.png)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精选2篇)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力量目标:通过观看蚯蚓的试验,连续培育观看力量和试验力量;通过对观看到的现象分析与争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连续培育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育“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观看蚯蚓”的试验,并通过试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从教材的设计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试验观看让同学在接触活体动物的过程中去了解它并思索问题是符合同学学习规律的好方法,所以,指导同学仔细做好试验的每一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观看的过程就是同学对蚯蚓的系统了解过程,通过观看同学自己可以发觉很多问题,例如,“蚯蚓没有脚,是靠什么来运动呢?”“蚯蚓没有眼睛可为什么能够对光线做出反应呢?”等等,同时,通过观看也使同学在爱好的引发下不知不觉地接受着科学方法的训练:观看→发觉问题→提出见解(假说)→试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这样的试验虽然从“观看水螅”就开头了,但是,由于水螅的结构简洁,个体又小,同学对其又不熟识,爱好性不高。
所以,其效果是不明显的,而对蚯蚓的观看则大不一样。
首先是同学对蚯蚓很“熟识”,有着极大的爱好;其次是试验的过程对同学的吸引力也很强;如将蚯蚓分别放在粗糙的纸上和玻璃板上来观看其运动的变化,从而使同学提出疑问等等。
这样认真地观看蚯蚓即使是对那些特别“熟识”蚯蚓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
因此,引导同学做好试验的每一步并充分理解该步骤的目的是特别重要的。
假如同学是仔细根据试验要求去做的话,那么,其收获将超出教材的要求,由于在试验中,同学会观看到很多好玩的现象并提出很多问题,从而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学问。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44b9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4.png)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了解蛔虫感染人体的途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3.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以蛔虫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对蛔虫的观察了解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如何预防蛔虫病的讨论,渗透本课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树立要养成卫生好习惯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蛔虫的生活史和蛔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使学生理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
过渡:大家刚才在短片中看到,医生把蛔虫,从人的肠中取出。
为什么它没有被人体消化液消化掉?二、新课讲授(一)线形动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师:(提出问题)雌蛔虫雄蛔虫的大小一样吗?形态如何?学生通过观察总结。
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活虫身体为乳白色,有时微带线色。
雄虫较小,体长15~25 cm,雌虫较大,体长15~35 cm。
教师板书。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蛔虫生活。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蛔虫的生活方式,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4140d48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6.png)
1. 理解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将动物的特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
2. 区分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区分这两类动物的细微差别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掌握。
五、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 观察法:通过观察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图片、实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和竞赛,巩固学生对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知识的掌握。
4. 课堂总结
-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生态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 教师强调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强化对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认识。
《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2024-2025学年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是初中生物学中对无脊椎动物介绍的重要内容。教材通过对这两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教材可能会以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描述和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对动物世界的认知,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动物类群和生态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对动物有一定的兴趣和感性认识,但对于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具体特征和生物学意义了解较少。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新知识,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教学、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线虫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环节动物——蚯蚓》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环节动物——蚯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4d50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03.png)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首先溶解在体壁的黏液里,渗入角质层,再进入体壁毛细血管中,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的组织细胞中进行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所以体壁的黏液可以使体表保持湿润,有利于蚯蚓的呼吸。在观察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使他的体表保持湿润
实验结论
聆听
激发学习兴趣
蚯蚓由彼此形似的体节构成
说明蚯蚓呈两侧对称
介绍刚毛,其作用是辅助运动
蚯蚓的运动主要靠肌肉,其次靠刚毛辅助运动
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
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呼吸的特征
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因此,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
那其他环节动物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沙蚕,其营养丰富,可以作为鱼虾,蟹的食饵。在福建等地区,利用沙蚕制作的美食,味道鲜美。
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初中生命科学《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命科学《环节动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bdd63bf18583d0496459b1.png)
第4章环节动物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观察和解剖蚯蚓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无脊椎动物的观察方法与解剖技能,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以初步学会小动物的观察方法和解剖技术的过程方法目标达成为重点。
认知方面不做过高要求,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内部结构特点,以外部形态、消化和运动为主要认知点,知道环节动物有别于线形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感悟到动物越高等结构越复杂就可以了。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和亲自动手解剖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近生命。
但第一次观察和解剖小动物,学生可能会感到兴奋、恐惧、厌恶、不忍心等影响教学活动的情绪反应,因此,组织好教学活动是决定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流程设计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组织研讨解决问题学习解剖技术带着问题观察内部结构教师组织研讨解决问题归纳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观察阶段教师不要过多干预,放手让学生充分观察交流,在研讨解决问题阶段将实验器材拿走,让学生集中精力参与研讨。
教师在教学前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好观察研讨的问题。
2.下发观察记录表。
3.将学生分为2~4人的小组,在研讨阶段鼓励小组竞争。
4.对不敢触摸蚯蚓的学生不做强制要求,为他们准备好放大镜或蚯蚓体壁横切的图片观察刚毛和肌肉。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常见的环节动物,能够说出环节动物共同的形态特征是身体分节。
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一般程序,观察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和内部结构的关系,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3.初步学会解剖小动物的技能。
通过解剖观察能够发现环节动物比线形动物高等的结构,和环节动原始低等的结构特征。
初步感悟生物在形态结构方面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观察和解剖蚯蚓。
难点:学生不同情绪反应的平复。
四、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活的且体形较大的蚯蚓、蜡盘、解剖器械、放大镜、粗糙的铅画纸2.设计观察指导记录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选择环节动物中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代 表性动物——蚯蚓,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体验入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 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环节 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过程特意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眼观——手摸——耳听”,通过这三个活 动贯穿整节课。
(4)最后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与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 展和进化的。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视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现象分析与讨论来提高归纳、综合思
展示问题 1.蚯蚓的身体是什么颜色? 2.蚯蚓身体背部与腹部颜色深浅一样吗? 3.蚯蚓体表有何特点? 4.怎样区分蚯蚓的头和尾? 师生总结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仔细观察 然后同组写出观察的结果。 小组代表回答。
活动 2.手摸
谈感受:你触摸蚯蚓有什么感受? 小组讨论: 1.蚯蚓体表的黏液对 蚯蚓的生活有什么 意义? 2.蚯蚓身体有许多体节,有何意义? 3.腹部的突起在运动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第二课时 环节动物教学设计 南靖四中 黄向阳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是这一学期 中安排的第一堂实验教学内容,他为之后的动物的运动、行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习生物的分 类、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进化埋下伏笔。本节内容多、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并且学生不具备一 些物理中的摩擦力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要大胆尝试利用活体、课件、 模型,强化直观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 到收获的快乐,从而对以后的生物学习充满期待,必有助于以后的生物教学。
维能力。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 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 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也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学生观察后归纳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比较、归纳回答
讨论 2.蚯蚓身体有许多体节,有何意 义? 师补充: 展示蚯蚓体壁的模式图和气体交换示意 图:
引导学生观察模式图和示意 图。
情。
问题引导学生 观察、讨论。 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爱护 小动物意识
培养学生在观 察解决问题的 能力,适合学 生特点,激发 学生学 习生物 的兴趣;在讨 论中,进一步 树立生物形态 结构与生理功 能相适应的观 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学习生物学的知识的方法和实验技能。他们 好奇心强,但动手能力一般,而且是农村中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本次实验要求学生参与采集蚯 蚓,对于现在的中学女生来说难度较大。在课堂实验教学中,对于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不具备一 些物理中的摩擦力等方面的知识,对蚯蚓的运动的形成以及刚毛的观察和作用的理解还是较为困 难。要加强引导,通过合作讨论,形象的比喻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 推理能力及概 括表达能力
4
讨论 3.腹部的突起在运动中有什么作 用? 师演示教具:模拟蚯蚓的运动。
活动 3.耳听
蚯蚓在纸上运动,你们能听到什么?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刚毛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耳听,确认刚毛的 存在及作用。
把抽象的内容 具体化,有利 于突破教学难 点
(三)环节 动物的主要 特征
师生总结: 1.蚯蚓的运动方式、肌肉和刚毛在运动中 的作用 2.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
依据经验总结。
展示其它环节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 学生观察总结。 观察对比,总结环节动物的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 利用实验验证 问题。
(四)环节 动物与人类 的关系
课堂总结
环节动物与线形动物的区别。
举例说明环节动物对人类的关系。 课件展示资料。
课堂检测 布置课后作 业
学生回忆总结。 学生感受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眼观:通过眼观察蚯蚓的实验和对剖面图的分析,归纳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征,初步感 知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
(2)手摸:通过手摸感受蚯蚓的体表黏滑和突出,认识和学习蚯蚓的呼吸和刚毛的结构进一步 感受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
(3)耳听:由于用眼和借助放大镜不一定可以看清蚯蚓的刚毛这一结构。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感 知刚毛的存在,把蚯蚓放在纸片上运动听声音。
培养学生的识 图能力、分析 和归纳总结能 力
树立爱护动物 的习惯。
板书: 环节动物
一、蚯蚓 1.生活环境: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2.形态结构特点:圆筒形,环状体节,环带,湿润的体壁。 3.呼吸:湿润的体壁。 4.运动:肌肉和刚毛配合。 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学生纷纷说出自身实践的感受
教学意图
激发学习兴 趣,培养观察 能力和表述能 力
(一)蚯蚓 的生活环境
简单描述在什么环境容易捉到蚯蚓? 师总结:疏松、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 壤
见,与 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习热
(二)观察 蚯蚓
活动 1.眼观
下面请同学小心取出蚯蚓,我们将通过 三个活动来完成对蚯蚓的观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观察蚯蚓的实验;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说明蚯蚓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水蛭和沙蚕图片、活蚯蚓、蚯蚓模拟教具等
【教学方法】观察法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昨天我们班同学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 任务——挖蚯蚓,下面请同学来谈谈你在 寻找或挖蚯蚓时的感受。 同学们很认真完成任务并且印象深刻,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谈、看、摸和听等活 动来对蚯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