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江苏

合集下载

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

4 在致辞中概述了江苏省风景园林的发展状况 , ) 并希望江苏省风景园捌 作者加强与国内外同仁的交流 、学习,努力促进江苏省风景园林行业 康和繁荣 ,为营造人与自然 谐共荣的美好城乡环境作出最大的贡献。左 口
小平 调 研 员 ( 5 在 致辞 中 指 出 :十 二 五 期间 必 须 尽快 解 决 风 景 园林 存 在 图 )
Chn s o i yo a d c p r h e t r edi Na j g ie eS ce f n s a eA c i c ueH l ni t L t n n
金 荷 仙 / I -l JNHex l a 金 花 / [ u J Ha N
2 1 0 9 O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 1 年会在南京林业大 01 年1 月2 —3 O1 学隆重召开。本次年会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 , 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 厅支持,南京林业大学 、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旅游园林局承 办 。大会主题 为 巧于因借,传承创新 。来 自全国各地的风景园林专 家 、学者 、科技工作者以及风景园林行业相关企业人员约2 3 0 0 余人参加 了大会f ) 图1 。本次年会是在风景园林学提升为工学一级学科后召开的首
次 年 会 ,也 是 十 二 五 开 局之 年 的 盛会 。 会议 主 题幕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陈晓丽理事长主持( 圈2) 。出席开释 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嘉宾有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荨 院 、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周干峙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 程院院士盂兆桢 .中国工程院院士齐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世 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左小平调研员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周赢厅 长 .南京林业大学党蚕书记封超年以及中国风景圜林学会陈敏、刘秀晨、 王向荣、任春秀副理事长( ) 图3 封超年、周岚、左小平、周干峙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周岚厅长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2016年博士拟录取名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2016年博士拟录取名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2016年博士拟录取名单农学院高媛赟★农业信息学程涛农学院黄晓婷★农业信息学田永超农学院贾敏★农业信息学曹卫星农学院蒋理★农业信息学朱艳农学院李栋★农业信息学程涛农学院徐浩★农业信息学曹卫星农学院杨阳★生物信息学吴玉峰农学院王一多★生物信息学吴玉峰农学院许明敏★生物信息学张良云农学院费宇涵★生物信息学黄骥农学院万书贝★种子科学与技术管荣展农学院杨彬★种子科学与技术张红生农学院倪缘农药学周明国农学院李连山农药学王鸣华农学院雷洁遗传学万建民农学院李敬遗传学万建民农学院万文涛遗传学王秀娥农学院韩泽刚作物遗传育种张天真农学院林静作物遗传育种智海剑农学院马旭辉作物遗传育种亓增军农学院王翠英作物遗传育种张海洋农学院王鑫作物遗传育种马正强农学院臧毅浩作物遗传育种张天真农学院张姗姗作物遗传育种喻德跃农学院张笑寒作物遗传育种杨东雷农学院张芸作物遗传育种唐灿明农学院周亮作物遗传育种江玲农学院陈高明作物遗传育种王春明农学院荆若男作物遗传育种万建民农学院侯森作物遗传育种郭旺珍农学院陈文静作物遗传育种管荣展农学院杨成凤作物遗传育种赵团结农学院章潇作物遗传育种万建民农学院郑海作物遗传育种王益华农学院成城作物遗传育种严远鑫农学院杨云华作物遗传育种智海剑农学院杜文凯作物遗传育种喻德跃农学院苏燕竹作物遗传育种盖钧镒农学院柳道明作物遗传育种王春明农学院陈明作物遗传育种麻浩农学院陈造业作物遗传育种盖钧镒农学院朱小品作物遗传育种王益华农学院汪翔作物遗传育种华健农学院尤世民作物遗传育种洪德林农学院周春雷作物遗传育种江玲农学院邵巧琳作物遗传育种张红生农学院曹鹏辉作物遗传育种江玲农学院陈先连作物遗传育种盖钧镒农学院刘小林作物遗传育种麻浩农学院王荣琪作物遗传育种万建民农学院周雪松作物遗传育种郭旺珍农学院张再成作物遗传育种许为钢农学院冯捷捷作物遗传育种黄骥农学院葛冬冬作物遗传育种洪德林农学院张小利作物遗传育种邢邯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16所景观设计专业学科方向院校

16所景观设计专业学科方向院校
二、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按照国家对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培养的要求,以景观建筑设计为主线,拓展建筑学、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室内外环境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的训练,全面掌握景观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技能和技巧,在毕业时,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 1 、城市总体及详细规划
── 2 、城市各类公共中心规划
── 3 、居住区规划设计
── 4 、园林绿化及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
── 5 、城市生态环境及生态建筑学
本专业简介:
──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从事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城市各类公共中心规划设计、旅游风景区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保护规划设计等课题的研究。其它研究方向则侧重于城市环境、城市建筑群空间组合、现代城市建设理论以及中小城市和村镇的总林规划、详细规划、现代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研究等课题。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建筑风景速写、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环境艺术表现技法、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备、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建筑史、美术史、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中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工作,或继续攻读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或到各大中院校从事环境艺术教育工作。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介绍
一、本专业主要培养景观建筑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建筑学基础,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构造、建筑物理。设计学基础。包括设计美术、设计构成基础、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基础知识以及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小区景观和各类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能力。适合于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园林景观类设计单位、室内建筑装饰方面的设计及工程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政府的相关部门等单位

省直工委各基层组织负责人一览表

省直工委各基层组织负责人一览表
徐铭东

主任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支部
汪小洋

主任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城市科学系,教授
薄翔

副主任
江苏电大考试中心考务科科长,副研究员
童馨

委员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数字化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南京理工
大学支部
盛安冬

主任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系教研室主任,研究员
王士强

副主任
南京理工大学经管院教师,副教授
毛翠华

委员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一支部
董寅生

主任
同上
丁建明

副主任
同上
孙瑾

委员
同上
二支部
郭毅

主任
同上
郭斐

副主任
同上
毛翠华

委员
同上
江苏省演艺
集团有限公司
总支
王天福
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任
江苏省演艺集团人才交流中心主任
杨晓苇

副主任
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朱俊贤

副主任
江苏省音乐协会会员,国家艺术二级
盛志伟

副主任
省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
南京体育
学院支部
鞠昭毅

主任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省少体校,高级讲师
丛燕君

副主任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体操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袁紫娟

副主任
南京体育学院竞技体操队副总教练,国家级教练

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㊀2021ꎬ44(2):208-216http://nauxb.njau.edu.cn㊀Journal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DOI:10.7685/jnau.202010034收稿日期:2020-10-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70027ꎬ32000101ꎬ31700054)ꎻ江苏省现代农业面上项目(BE2020340)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0M671513)作者简介:李周坤ꎬ副研究员ꎬE ̄mail:zkl@njau.edu.cnꎮ∗通信作者:崔中利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学ꎬE ̄mail:czl@njau.edu.cnꎮ李周坤ꎬ叶现丰ꎬ杨帆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2021ꎬ44(2):208-216.LIZhoukunꎬYEXianfengꎬYANGFanꎬetal.Thepredationbiologyofmyxobacteriaand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alfield[J].JournalofNanjingAgri ̄culturalUniversityꎬ2021ꎬ44(2):208-216.特约综述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李周坤1ꎬ叶现丰1ꎬ杨帆1ꎬ黄彦1ꎬ范加勤2ꎬ王辉4ꎬ崔中利1ꎬ3∗(1.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ꎻ2.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ꎬ江苏南京210095ꎻ3.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95ꎻ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ꎬ江苏南京210008)摘要:黏细菌(myxobacteria)是一类具有多细胞群体行为特征的捕食性微生物类群ꎬ能够以活的微生物细胞或者其他生物大分子作为食物获取营养ꎬ同时能够形成抗逆性强的子实体和黏孢子ꎬ从而使黏细菌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ꎮ黏细菌对于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捕食特性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ꎬ被视为是新的生防微生物类型ꎮ本文综述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机制以及捕食行为的生态学功能ꎬ概述捕食性黏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生防微生物在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ꎮ在此基础上ꎬ也讨论目前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ꎬ旨在为黏细菌捕食作用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ꎮ关键词:黏细菌ꎻ捕食性微生物ꎻ生防微生物ꎻ植物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Q939.96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2030(2021)02-0208-09ThepredationbiologyofmyxobacteriaanditsapplicationinagriculturalfieldLIZhoukun1ꎬYEXianfeng1ꎬYANGFan1ꎬHUANGYan1ꎬFANJiaqin2ꎬWANGHui4ꎬCUIZhongli1ꎬ3∗(1.CollegeofLifeScience/KeyLaboratoryof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2.CollegeofPlantProtection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3.KeyLaboratoryofPlantImmunityꎬ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Nanjing210095ꎬChinaꎻ4.KeyLaboratoryofSoilEnvironmentandPollutionRemediationꎬInstituteofSoilScience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Nanjing210008ꎬChina)Abstract:MyxobacteriaareGram ̄negativebacteriaubiquitousdetectedinsoilenvironment.Theyarehighlysocialmicrobeswithacomplexmulticellularpopulationbehaviorwhichareassociatedwithfeedingonabroadrangeofsoilbacteriaandfungitoachievenutri ̄tion.Theformationoffruitingbodyandmyxosporesfromvegetativecellsdifferentiationthatrespondstostarvationmaymakemyxobac ̄teriaexcellentadaptationinnaturalenvironment.Myxobacteriaareversatilepredatorsthatpreyonmicrobesasexcellentcandidatesforbiologicalcontrolagents(BCAs).Hereꎬwediscussedthemechanismsandecologicalfunctionsoftheubiquitousandaccomplishedgeneralistpredatorꎬandthebiocontrolpotentialofplantdiseaseusingmyxobacteriawasalsosummarized.Onthisbasisꎬthefuturechal ̄lengesfortheinvestigationofpredatorymyxobacteriaincontrollingplantpathogenswereprovidedꎬwhichmightprovideinsightsforthepracticalapplicationofmyxobacteriainagriculturalfield.Keywords:myxobacteriaꎻpredatorymicrobesꎻbiologicalcontrolagentsꎻbiocontrolofplantdisease植物病害是制约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ꎬ据统计全球主要农作物的病害损失约占作物总产量的20%~40%ꎬ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1-2]ꎬ其中70%~80%的病害是病原真菌所致[3-4]ꎮ至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ꎬ令人担忧的是自2000年以来ꎬ新的真菌类型或者真菌类植物病原菌(fungal ̄likeplantpathogen)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5]ꎬ粮食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ꎬ已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问题之一[6]ꎮ90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目前ꎬ农业生产上的植物病害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ꎬ而过度依赖和滥用化学农药产生了有害生物抗药性㊁农药残留超标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ꎬ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7]ꎮ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农业病害防治现状ꎬ近年来利用微生物的抗菌㊁植物免疫调节以及根际或叶际微生物组调控作用ꎬ阻止病原菌入侵植物已成为有效策略[8-10]ꎮ生防微生物的抗菌方式具有多样性ꎬ目前ꎬ受到关注比较多的生防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㊁芽胞杆菌(Bacillus)㊁伯克氏菌(Burkholderia)㊁溶杆菌(Lysobacter)㊁木霉(Trichoderma)和腐霉(Pythium)等属[11-12]ꎬ其中以枯草芽胞杆菌㊁哈茨木霉和寡雄腐霉等为代表的生防菌已被开发成商业化微生物菌剂ꎬ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病害控制ꎬ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拮抗作用㊁竞争作用㊁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等ꎬ且孢子形成特性使其在菌剂长效保存和土壤生存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ꎮ生防微生物进入环境中受到环境因子的多变性[13]㊁植物与微生物互作过程中的免疫识别[14]以及植物根际调控[15]等因素的影响ꎬ生防微生物在开放环境中难以定殖且防治效果不稳定ꎬ导致生物菌剂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ꎬ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生物体ꎬ这些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养分和空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结构ꎮ捕食是生物体之间广泛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模式ꎬ是构建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过程[16]ꎮ目前ꎬ捕食性微生物包括吸血球菌(Vampirococcus)㊁蛭弧菌(Bdellovibrio)㊁噬菌弧菌(Bacteriovorax)㊁Micavibrio㊁Daptobacter㊁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黏细菌(myxobacteria)等[17-18]ꎮ其中ꎬ蛭弧菌能够直接入侵细胞周质空间实现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捕食ꎬ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产业中改善水质和治疗水生动物细菌性疾病等方面[19]ꎮ此外ꎬ研究人员发现Micavibrioaeruginosavorus可通过黏附到细菌的细胞壁上ꎬ掠夺它们的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ꎬ研究成果为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提供了依据ꎬ从而减缓了微生物耐药性问题[20]ꎮ利用微生物的捕食作用能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控制ꎬ为农业病害防治提供策略ꎮ黏细菌是一类具有多细胞群体行为特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ꎬ可以捕食包括细菌和真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ꎬ存在于土壤㊁树皮㊁朽木㊁动物粪便㊁地衣和昆虫等不同类型的环境中[21]ꎮ黏细菌具有超大的基因组(大约10Mb)ꎬ能形成类似真菌的不同形态的子实体结构ꎬ被称为 高等原核生物 ꎮ该类群大多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生长代谢调控过程以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22]ꎮ然而ꎬ黏细菌作为一类具有捕食特性的新型生防微生物ꎬ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ꎮ本文综述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策略㊁抗菌机制㊁捕食的生态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ꎬ评估捕食性黏细菌在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潜力ꎮ同时ꎬ讨论目前黏细菌对于微生物的捕食研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ꎬ为黏细菌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病害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ꎮ1㊀黏细菌是一类通才型(generalistpredator)的微生物捕食者捕食性微生物分布广泛ꎬ在5个门(Proteobacteria㊁Chloroflexi㊁Cytophagaceae㊁Actinobacteria和Nanoar ̄chaeota)中的15个科均发现了捕食性细菌ꎬ包括寄生于硬蜱属的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等[23]ꎮ除细菌外ꎬ真菌中也存在具有捕食能力的类群ꎬ如Arthrobotrys等可以捕食线虫和一些微生物[24]ꎮ微生物的捕食作用可能是通才型的(generalistpredator)ꎬ如黏细菌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捕食作用[25-26]ꎻ也可能是专性的(obligatepredator)ꎬ如蛭弧菌ꎬ通过侵入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周质空间进而实现对猎物细胞的分解[27]ꎮ然而ꎬ黏细菌和蛭弧菌都可以在固体界面上滑行运动实现捕食ꎬ但是所涉及的分子机制是相互独立的[28]ꎮ对于黏细菌的捕食研究开展的较早[29]ꎬ其捕食作用与已报道的几种捕食性微生物的作用方式不同ꎮ相对于以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discoideum)为代表的细胞吞噬作用㊁蛭弧菌(Bdellovibriobac ̄teriovorus)为代表的胞质入侵作用㊁溶杆菌(Lysobacter)为代表的分泌扩散性抗菌物质以及腐生螺旋体属(Saprospira)为代表的通过黏性物质捕捉猎物(Ixotrophy)等方式[30]ꎬ黏细菌利用一种特殊的胞外猎杀机制入侵猎物菌落ꎮ黏细菌的捕食策略类型分为:1)直接攻击模式(frontalattack)ꎮ黏细菌细胞间相互合作形成直接攻击模式ꎬ如黏细菌Myxococcussp.BS对软腐果胶杆菌等病原细菌的捕食作用[26]ꎮ2)狼群围捕攻击模式(wolfpackattack)ꎮ黄色黏球菌(Myxococcusxanthus)DZ2对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medicae)AK21的捕食过程中ꎬ由于菌株AK21产生大量的胞外半乳葡聚糖抵御捕食ꎬ因此黏细菌DZ2采取一种先围捕后猎杀的方式实现对猎物的捕食[31]ꎮ3)孤立捕食模式(solitarypredation)ꎮ通常认为黏细菌通过类似群体狩猎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的策略捕食猎物[30]ꎬ然而研究者也发现黏细菌单个细胞的孤立捕食也能实现对猎物细胞的猎杀[32-34]ꎮ基于自然环境中可获取资源的局限性ꎬ多样化的捕食策略有助于黏细菌类群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ꎮ2㊀捕食性黏细菌(predator)与猎物(prey)之间的多重博弈关系目前ꎬ关于黏细菌捕食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捕食方面ꎬ包括黏细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㊁裂解酶㊁外膜囊泡(OMVs)等[30ꎬ35-36]ꎬ其中次级代谢物的抗菌活性被认为在黏细菌捕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7-38]ꎬ而外膜囊泡被认为是黏细菌攻击猎物的短距离 运输机 [39]ꎮ此外ꎬ黏细菌分泌的蛋白酶或肽酶㊁溶菌酶等裂解酶可能参与黏细菌的捕食作用[30ꎬ40]ꎬ但到目前为止并无直接的证据ꎮ在黏细菌捕食大肠杆菌的研究中ꎬ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上千个基因响应捕食过程ꎬ同时推测猎物细胞壁和蛋白质是黏细菌攻击的首要目标[41]ꎮ与对细菌的捕食研究相比ꎬ黏细菌对真菌的捕食研究较少ꎬ仅涉及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几丁质酶㊁β-1ꎬ3-葡聚糖酶等细胞壁裂解酶[42-44]以及抗真菌活性的次级代谢物[45]等ꎮ在细菌与真菌互作关系研究中ꎬ伯克霍尔德菌和沙雷氏菌分别进化出三型分泌系统(T3SS)和六型分泌系统(T6SS)ꎬ将毒性蛋白直接注入真菌细胞内实现对真菌的猎杀[46-47]ꎮ与之不同的是ꎬ黏细菌通过分泌一种新型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酶分解真菌细胞壁中的β-1ꎬ6-葡聚糖组分ꎬ进而实现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捕食(图1)[48]ꎮ目前具有酶活性的外膜蛋白主要包括膜结合蛋白酶或酯酶等[49-50]ꎬ黏细菌来源的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酶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具有糖苷水解酶活性的外膜蛋白ꎬ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ꎬ是黏细菌捕食真菌的关键因子[48]ꎮ图1㊀黏细菌与猎物细胞之间的捕食与防御策略Fig 1㊀Theattack ̄defensemodelbetweenpredatorymyxobacteriaandprey捕食性黏细菌通过多种模式攻击猎物以获取营养并建立竞争优势ꎬ而猎物群体面对捕食者的攻击进化出相应的防御策略抵御微生物的捕食ꎬ从而实现种群的自我保护(图1)ꎮ猎物抵御黏细菌捕食的防御策略类型主要分为:1)产生抑菌物质ꎮ黏细菌可以分泌抗生素杀死猎物ꎬ而猎物也可以分泌抗菌物质抑制黏细菌的生长ꎮ在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与天蓝色链霉菌(Streptomycescoelicolor)M45的互作研究中ꎬ链霉菌M45通过气生菌丝和抗菌物质抵御黏细菌的捕食[18]ꎬ在黏细菌与芽胞杆菌的互作研究中也有类似的抑制作用报道[51]ꎮ此外ꎬ真菌也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ꎬ如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抑制炭疽杆菌的生长[52]ꎬ具有抑制黏细菌生长的可能ꎮ2)形成外围屏障ꎮ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0121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subtilis)NCIB3610和大肠杆菌与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的互作研究中ꎬ芽胞杆菌和大肠杆菌作为猎物类群通过产生胞外基质和生物膜抵御黏细菌的入侵[53-54]ꎻ根瘤菌利用分泌的胞外半乳葡聚糖保护细胞免受黏细菌的攻击[31]ꎮ3)修饰捕食因子结构ꎮ黏细菌捕食细菌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抗生素myxovirescin(TA)ꎬ地衣芽胞杆菌通过分泌糖基转移酶(YjiC)对黏细菌分泌的抗生素TA进行葡萄糖糖基化修饰ꎬ减弱其对自身细胞的毒性ꎬ进而逃脱黏细菌的捕食[55](图1)ꎮ4)共进化ꎮ地衣芽胞杆菌在黏细菌的捕食压力下进化出对抗生素TA的修饰能力[55]ꎻ在黏细菌与大肠杆菌共进化研究中发现ꎬ大肠杆菌通过增加黏液量降低黏细菌的运动速度ꎬ同时通过突变自身的毒力蛋白-外膜蛋白酶(OmpT)以适应捕食的压力ꎬ而黏细菌则通过突变1个未知的eatB基因从而增强对细菌捕食的适应性[56]ꎮ5)改变细胞壁结构组成ꎮ黏细菌通过分泌抗菌蛋白β-1ꎬ6-葡聚糖酶实现对真菌的猎杀ꎬ然而粗糙脉孢菌等微生物细胞壁不含β-1ꎬ6-葡聚糖ꎬ进而避免了黏细菌的捕食[48ꎬ57]ꎮ6)其他类型ꎮ改变猎物细胞表面成分与细胞形态(如丝状细胞)和增加游动速度等也能够保护猎物逃避捕食[58]ꎮ3㊀黏细菌捕食行为在土壤菌群生态调控中的功能微生物群落中的捕食涉及原生生物㊁噬菌体以及具有捕食能力的细菌和真菌等[59]ꎮ黏细菌作为微生物食物网结构中的捕食者ꎬ在土壤微生物食物网中代谢活跃ꎬ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60]ꎮ土壤中黏细菌占总细菌群落的比例为0.4%~4.5%ꎬ几乎包含了所有黏细菌科或属ꎬ因此ꎬ黏细菌被认为是土壤细菌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61]ꎮ此外ꎬ黏细菌在农田土壤环境中与捕食性细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ꎬ推测其在农田土壤细菌群落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62]ꎮ尽管黏细菌广泛分布ꎬ并且在微生物生态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ꎬ但对具体的影响或控制机制的研究并不统一ꎮ研究者在开展土壤微生物与植物互作关系研究中发现ꎬ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能够对植物根际分泌物中麦芽糖和麦芽糖醇具有较强的趋化作用ꎬ使黏细菌向根部定向迁移并定殖ꎮ由于黏细菌EGB对包括尖孢镰刀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均表现良好的捕食作用[25ꎬ48]ꎬ在向根部迁移的过程中ꎬ黏细菌通过捕食作用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ꎮ其中ꎬBacillus和Pseudomonas等潜在的病害生防菌以及植物促生菌(PGPR)等丰度上升ꎬ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xysporumf.sp.cucumerinumꎬFOC)数量明显下降ꎬ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63]ꎮ研究结果为利用捕食性黏细菌调控土壤微生物菌落进而实现植物病害的控制提供了新思路ꎬ同时也暗示着捕食性微生物作为土壤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64]ꎬ在微生物生态系统动态过程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ꎮ4㊀捕食性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潜力研究发现来源于不同种属的黏细菌菌株对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原菌均表现良好的抗菌活性[38ꎬ65-66]ꎬ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ꎮ盆栽试验中ꎬ黏细菌对病原细菌㊁真菌和卵菌等造成的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ꎬ表现出较好的土壤定殖能力ꎬ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25ꎬ63ꎬ67-68]ꎮ此外ꎬ在水果采后病害控制方面ꎬ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产生的多种挥发性抗真菌次级代谢物(VOC)ꎬ能够有效抑制青霉菌对橘子的侵染[69]ꎬ延长水果采后货架期(图2)ꎮ基于黏细菌潜在的生防效果ꎬ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了田间试验ꎮ黏细菌SorangiumcellulosumKYC3262在辣椒炭疽病的防控试验中连续3年表现出稳定的生防效果ꎬ防控效率与化学杀菌剂相当[70]ꎮ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在连续2年的黄瓜和香蕉枯萎病田间防控试验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生防效果ꎬ并优于化学药剂处理ꎬ显著提高作物产量[63] (图2)ꎮ与目前已报道的生防微生物相比ꎬ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1)能在固体表面滑行运动ꎮ黏细菌利用2种不同类型的运动系统(A运动:AdventurousmotilityꎻS运动:Socialmotility)实现在固体界面的滑行运动[71]ꎬ降低微生物对土壤水分的要求[72]ꎬ而土壤水分含量是生防微生物在土壤中运动的限制因素之一[13]ꎮ2)产生丰富的抗菌物质ꎮ从黏细菌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和酶类[43ꎬ73-74]ꎬ是原核生物中仅次于放线菌的第二大次级代谢物来源菌ꎮ3)发育形成抗性黏孢子ꎮ黏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ꎬ但可以分化或诱导分化形成具有抗逆性的孢子[75]ꎬ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研发和保存ꎮ4)环境适应性强ꎮ黏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㊁水体㊁腐败的树木枯枝落叶㊁草食类动物的粪便等不同的环境ꎬ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76-77]ꎮ5)能通过多样化的策略捕食真菌和细菌[30ꎬ78]ꎮ黏细菌通才型的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图2㊀黏细菌Corallococcussp.EGB在植物真菌病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性评估Fig 2㊀ApplicationevaluationofofCorallococcussp.EGBinthebiocontrolofplantfungaldisease㊀㊀a.黏细菌利用挥发性抗菌物质(VOC)抑制气传性植物病原菌的生长[69](VOC:抑制灰霉病菌对橘子的侵染)ꎻb.黏细菌通过捕食和土壤微生物调控作用控制土传枯萎病害的发生[63](捕食与调控: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对黄瓜的侵染)ꎮa.Biocidaleffects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producedbythemyxobacteriaagainstfungalphytopathogens[69]ꎻb.Predationandmicrobialcommunityregulationofmyxobacteriaareinvolvedinthecontrolofsoil ̄borneFusariumwilt[63].捕食特性㊁良好的环境适应性㊁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控能力ꎬ使其被视为是一类新型的生防微生物ꎬ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的生防控制ꎮ除了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方面ꎬ黏细菌在动物病害控制方面也表现一定的应用潜力ꎮ研究人员发现包含不同种属的113株黏细菌对多种动物致病菌均具有高效的捕食作用ꎬ包括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㊁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㊁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㊁肠球菌(Enterococcus)㊁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79]ꎮ此外ꎬ黏细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在保护动物健康方面也具有应用潜力ꎬ如S.cellulosum来源的Ambruticin等可以有效抑制多种动物致病菌的生长ꎻ来源于Myxococcusstipitatus的Rhizopodin㊁S cellulosum的Epothilone被认为在抗肿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5ꎬ80]ꎮ黏细菌通过捕食作用和次级代谢物的抗菌作用使其在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病害控制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ꎮ然而ꎬ目前黏细菌在病害防控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ꎮ5㊀捕食性黏细菌在植物病害控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目前ꎬ捕食性黏细菌通过多种模式对植物病原菌进行捕食或者抑制ꎬ在病害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ꎬ然而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瓶颈直接制约黏细菌的实际应用ꎮ例如:1)黏细菌捕食行为的复杂性ꎮ目前对于黏细菌的捕食相关研究多数集中在行为特征的描述等方面ꎬ已确定的黏细菌捕食因子只有抗生素TA和外膜型β-1ꎬ6-葡聚糖水解酶等ꎬ而黏细菌在捕食过程中降解酶与代谢调控㊁互作关键因子㊁感知与猎物响应㊁细胞依赖㊁群体捕食效率等方面的机制未知ꎬ限制了研究者对黏细菌捕食行为的深入了解ꎮ2)黏细菌生长与营养需求的特殊性ꎮ黏细菌特殊的生长发育方式导致黏细菌的分离周期长ꎬ且可培养性黏细菌资源有限ꎬ我国只有山东大学㊁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㊁内蒙古大学㊁河北大学等在黏细菌菌种资源收集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ꎮ同时ꎬ黏细菌生长聚集成团和丰富的胞外多糖等特性使野生型黏细菌的遗传操作难以建立ꎬ具有优良特性的野生型黏细菌的作用机制研究存在瓶颈ꎮ此外ꎬ黏细菌生长过程中的自溶特性也导致扩大培养黏细菌受限ꎬ直接限制了黏细菌的实际应用和菌剂的规模化制备ꎮ3)研究材料的单一性ꎮ目前对于黏细菌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以黄色黏球菌(M.xanthus)DK1622为材料ꎬ然而黏细菌与植物㊁微生物共进化过程中ꎬ不同种属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ꎬ如黄色黏球菌DK1622分泌的次级代谢物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ꎬ而黏细菌EGB主要是通过分泌真菌细胞壁裂解酶实现对真菌的抗性作2123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用ꎬ研究材料的单一性直接导致黏细菌捕食研究的进展较为缓慢ꎮ6 研究展望目前ꎬ黏细菌的基础研究主要是以黏细菌为模式生物ꎬ开展发育生物学㊁种群识别㊁进化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研究ꎬ包括黏细菌子实体的形成㊁运动性ꎬ多糖的生物合成ꎬ多形态细胞表面受体蛋白TraA(poly ̄morphiccellsurfacereceptor)及其互作蛋白TraB(cohortprotein)依赖的外膜融合参与黏细菌细胞识别的作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等[81-82]ꎮ此外ꎬ以黏细菌为种质资源库ꎬ分离筛选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物ꎬ黏细菌已成为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来源菌[83]ꎮ黏细菌早在1941年就被报道具有捕食细菌的能力ꎬ然而黏细菌是如何完成对细菌和真菌的捕食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至今未知ꎮ因此ꎬ解析黏细菌的捕食机制是未来黏细菌研究的重要方向ꎮ黏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ꎬ具有较高的丰度ꎬ然而已分离培养的黏细菌资源依然较少ꎮ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病原菌作为被捕食菌构建了直接面向生物防治用途的黏细菌筛选模型[38]ꎬ为未来黏细菌分离方法的优化提供了方向ꎮ同时ꎬ2010年启动的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arthMicrobiomeProject)ꎬ也为获取不同黏细菌的基因组信息ꎬ构建基因资源库提供了可能ꎮ此外ꎬ野生型黏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体系对于黏细菌研究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ꎮ研究者前期发现黏细菌细胞分散性㊁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ꎬEPS)㊁限制-修饰系统(restriction ̄modificationsystemꎬR ̄Msystem)以及分泌系统等在黏细菌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4]ꎮ突破黏细菌胞外多糖的物理屏障ꎬ强化黏细菌生长过程细胞分散性ꎬ建立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对于深入了解黏细菌的抗菌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ꎮ因此ꎬ为了促进捕食性黏细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ꎬ需要深入了解黏细菌捕食的作用机制和生态学功能ꎬ通过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等方法获取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优良菌株ꎻ利用代谢组学㊁蛋白和转录组学等鉴定参与黏细菌捕食行为的关键因子ꎬ系统解析黏细菌的捕食和代谢调控机制ꎻ结合微生物学㊁生态学㊁植物保护等多学科交叉阐明捕食性黏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学功能以及与植物㊁土壤微生物菌群之间的互作关系ꎻ同时ꎬ建立和优化黏细菌规模化培养工艺ꎬ为黏细菌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SavarySꎬWillocquetLꎬPethybridgeSJꎬetal.Theglobalburdenofpathogensandpestsonmajorfoodcrops[J].NatureEcology&Evolutionꎬ2019ꎬ3(3):430-439.[2]SavarySꎬFickeAꎬAubertotJNꎬetal.Croplossesduetodiseasesandtheirimplicationsforglobalfoodproductionlossesandfoodsecurity[J].FoodSecurityꎬ2012ꎬ4(4):519-537.[3]康振生.我国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J].植物保护ꎬ2010ꎬ36(3):9-12.KangZS.CurrentstatusanddevelopmentstrategyforresearchonplantfungaldiseasesinChina[J].PlantProtectionꎬ2010ꎬ36(3):9-12(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4]CasadevallA.Fungaldiseasesinthe21stcentury:thenearandfarhorizons[J].Pathogens&Immunityꎬ2018ꎬ3(2):183-196. [5]FisherMCꎬHenkDAꎬBriggsCJꎬetal.Emergingfungalthreatstoanimalꎬplantandecosystemhealth[J].Natureꎬ2012ꎬ484(7393):186-194.[6]KeinanAꎬClarkAG.Recentexplosivehumanpopulationgrowthhasresultedinanexcessofraregeneticvariants[J].Scienceꎬ2012ꎬ336(6082):740-743.[7]王桂荣ꎬ王源超ꎬ杨光富ꎬ等.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基础的前沿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ꎬ2020ꎬ34(4):374-380.WangGRꎬWangYCꎬYangGFꎬetal.Frontiersinscientificissuesofcontrollingagriculturalpestsanddiseasesbyenvironmental ̄friendlymethods[J].Bulletinof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ꎬ2020ꎬ34(4):374-380(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8]ChenTꎬNomuraKꎬWangXLꎬetal.Aplantgeneticnetworkforpreventingdysbiosisinthephyllosphere[J].Natureꎬ2020ꎬ580(7805):653-657.[9]WeiZꎬGuYAꎬFrimanVPꎬetal.Initialsoilmicrobiomecompositionandfunctioningpredeterminefutureplanthealth[J].ScienceAdvancesꎬ2019ꎬ5(9):eaaw0759.[10]TringeSG.Alayereddefenseagainstplantpathogens[J].Scienceꎬ2019ꎬ366(6465):568-569.[11]LegeinMꎬSmetsWꎬVandenheuvelDꎬetal.Modesofactionofmicrobialbiocontrolinthephyllosphere[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20ꎬ11:1619.[12]RahmanSFSAꎬSinghEꎬPieterseCMJꎬetal.Emergingmicrobialbiocontrolstrategiesforplantpathogens[J].PlantScienceꎬ2018ꎬ267:102-111.[13]BabalolaOO.Beneficialbacteriaofagriculturalimportance[J].BiotechnologyLettersꎬ2010ꎬ32(11):1559-1570.412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14]Trd LꎬBoutrotFꎬClaverieJꎬetal.Perceptionofpathogenicorbeneficialbacteriaandtheirevasionofhostimmunity: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inthefrontline[J].FrontiersinPlantScienceꎬ2015ꎬ6:219.[15]ZhalninaKꎬLouieKBꎬHaoZꎬetal.Dynamicrootexudatechemistryandmicrobialsubstratepreferencesdrivepatternsinrhizospheremicrobialcommunityassembly[J].NatureMicrobiologyꎬ2018ꎬ3(4):470-480.[16]ErkenMꎬLutzCꎬMcDougaldD.Theriseofpathogens:predationasafactordrivingtheevolutionofhumanpathogensintheenvironment[J].MicrobialEcologyꎬ2013ꎬ65(4):860-868.[17]GuerreroRꎬPedros ̄AlioCꎬEsteveIꎬetal.Predatoryprokaryotes:predationandprimaryconsumptionevolvedinbacteria[J].ProcNatlAcadSciUSAꎬ1986ꎬ83(7):2138-2142.[18]PérezJꎬMoraleda ̄MuñozAꎬMarcos ̄TorresFJꎬetal.Bacterialpredation:75yearsandcounting![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6ꎬ18(3):766-779.[19]陈康勇ꎬ钟为铭ꎬ高志鹏.蛭弧菌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ꎬ2018ꎬ37(2):283-288.ChenKYꎬZhongWMꎬGaoZP.ResearchprogressonutilizationofBdellovibrioinaquaculture[J].FisheriesScienceꎬ2018ꎬ37(2):283-288(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0]WangZꎬKadouriDEꎬWuM.Genomicinsightsintoanobligateepibioticbacterialpredator:MicavibrioaeruginosavorusARL ̄13[J].BMCGenomicsꎬ2011ꎬ12:453.[21]李曙光.黏细菌的环境分布㊁季节演替及其相互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ꎬ2014.LiSG.Distributionꎬseasonalsuccessionandintraspeciesinteractionsofmyxobacteria[D].Jinan:ShandongUniversityꎬ201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2]王春玲ꎬ冯广达ꎬ姚青ꎬ等.黏细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ꎬ2019ꎬ46(9):2394-2403.WangCLꎬFengGDꎬYaoQꎬetal.Researchprogressingenomicsof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Chinaꎬ2019ꎬ46(9):2394-2403(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3]JurkevitchE.Predatorybehaviorsinbacteria:diversityandtransitions[J].MicrobeMagazineꎬ2007ꎬ2(2):67-73.[24]BarronGL.Predatoryfungiꎬwooddecayꎬandthecarboncycle[J].Biodiversityꎬ2003ꎬ4(1):3-9.[25]LiZKꎬYeXFꎬChenPLꎬetal.AntifungalpotentialofCorallococcussp.strainEGBagainstplantpathogenicfungi[J].BiologicalControlꎬ2017ꎬ110:10-17.[26]LiZKꎬWangTꎬLuoXꎬetal.BiocontrolpotentialofMyxococcussp.strainBSagainstbacterialsoftrotofCallalilycausedbyPectobacteriumcarotovorum[J].BiologicalControlꎬ2018ꎬ126:36-44.[27]DavidovYꎬHuchonDꎬKovalSFꎬetal.Anewalpha ̄proteobacterialcladeofBdellovibrio ̄likepredators:implicationsforthemitochondrialendo ̄symbiotictheory[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6ꎬ8(12):2179-2188.[28]ZhangYꎬGuzzoMꎬDucretAꎬetal.AdynamicresponseregulatorproteinmodulatesG ̄protein ̄dependentpolarityinthebacteriumMyxococcusxanthus[J].PLoSGeneticsꎬ2012ꎬ8(8):e1002872.[29]BeebeJM.Studiesonthemyxobacteria:ⅠꎬdistributioninIowasoilsanddescriptionofanewspeciesꎻⅡꎬMyxobacteriaasbacterialparasitesꎻⅢꎬthemorphologyandcytologyofMyxococcusxanthus[D].Iowa:IowaStateUniversityꎬ1941.[30]BerlemanJEꎬKirbyJR.Decipheringthehuntingstrategyofabacterialwolfpack[J].FEMSMicrobiologyReviewsꎬ2009ꎬ33(5):942-957. [31]PérezJꎬJiménez ̄ZurdoJIꎬMartínez ̄AbarcaFꎬetal.RhizobialgalactoglucandeterminesthepredatorypatternofMyxococcusxanthusandprotectsSinorhizobiummelilotifrompredation[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16(7):2341-2350.[32]ZhangWCꎬWangYꎬLuHNꎬetal.Dynamicsofsolitary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onEscherichiacoliobservedatthesingle ̄celllevel[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9ꎬ86(3):e02286-19.[33]McBrideMJꎬZusmanDR.BehavioralanalysisofsinglecellsofMyxococcusxanthusinresponsetopreycellsofEscherichiacoli[J].FEMSMicrobiologyLettersꎬ1996ꎬ137(2/3):227-231.[34]ShiloM.Lysisofblue ̄greenalgaebymyxobacter[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1970ꎬ104(1):453-461.[35]KaurRꎬKumariAꎬKaurRꎬetal.Myxobacteria:producersofenormousbioactivesecondarymetabolit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searchinPharmaceuticalSciencesꎬ2018ꎬ9(1):309-313.[36]EvansAGLꎬDaveyHMꎬCooksonAꎬetal.PredatoryactivityofMyxococcusxanthusouter ̄membranevesiclesandpropertiesoftheirhydrolasecargo[J].Microbiologyꎬ2012ꎬ158(11):2742-2752.[37]XiaoYꎬWeiXMꎬEbrightRꎬetal.Antibioticproductionbymyxobacteriaplaysaroleinpredation[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2011ꎬ193(18):4626-4633.[38]代京莎ꎬ李安章ꎬ朱红惠.黏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进展ꎬ2016ꎬ6(4):229-234.DaiJSꎬLiAZꎬZhuHH.Thefunctionofmyxobacteriainbiologicalcontrolofplantdisease[J].CurrentBiotechnologyꎬ2016ꎬ6(4):229-234(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39]KeaneRꎬBerlemanJ.ThepredatorylifecycleofMyxococcusxanthus[J].Microbiologyꎬ2016ꎬ162(1):1-11.[40]EnsignJꎬWolfeR.Characterizationofasmallproteolyticenzymewhichlysesbacterialcellwalls[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1966ꎬ91(2):524-534.[41]LivingstonePGꎬMillardADꎬSwainMTꎬetal.TranscriptionalchangeswhenMyxococcusxanthuspreysonEscherichiacolisuggestmyxobacterialpredatorsareconstitutivelytoxicbutregulatetheirfeeding[J].MicrobialGenomicsꎬ2018ꎬ4(2):e000152.512㊀第2期李周坤ꎬ等:黏细菌捕食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42]HockingDꎬCookFD.Myxobacteriaexertpartialcontrolofdamping ̄offandrootdiseaseincontainer ̄growntreeseedlings[J].CanadianJournalofMicrobiologyꎬ1972ꎬ18(10):1557-1560.[43]LiZKꎬXiaCYꎬWangYXꎬetal.Identificationofanendo ̄chitinasefromCorallococcussp.EGBandevaluationofitsantifungalproper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ologicalMacromoleculesꎬ2019ꎬ132:1235-1243.[44]ZhouJꎬChenJHꎬLiZKꎬetal.Enzymaticpropertiesofamulti ̄specificβ ̄(1ꎬ3) ̄glucanasefromCorallococcussp.EGBanditspotentialantifungalapplications[J].ProteinExpressionandPurificationꎬ2019ꎬ164:105481.[45]KunzeBꎬSteinmetzHꎬHöfleGꎬetal.Cruentarenꎬanewantifungalsalicylate ̄typemacrolidefromByssovoraxcruenta(Myxobacteria)withinhibitoryeffectonmitochondrialATPaseactivity[J].TheJournalofAntibioticsꎬ2006ꎬ59(10):664-668.[46]SwainDMꎬYadavSKꎬTyagiIꎬetal.Aprophagetail ̄likeproteinisdeployedbyBurkholderiabacteriatofeedonfungi[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7ꎬ8(1):1-9.[47]TrunkKꎬPeltierJꎬLiuYCꎬetal.ThetypeⅥsecretionsystemdeploysantifungaleffectorsagainstmicrobialcompetitors[J].NatureMicrobiologyꎬ2018ꎬ3(8):920-931.[48]LiZKꎬYeXFꎬLiuMXꎬetal.Anoveloutermembraneβ ̄1ꎬ6 ̄glucanaseisdeployedinthepredationoffungibymyxobacteria[J].TheISMEJournalꎬ2019ꎬ13(9):2223-2235.[49]RuttenLꎬMannieJPBAꎬSteadCMꎬetal.Active ̄sitearchitectureandcatalyticmechanismofthelipidAdeacylaseLpxRofSalmonellatyphimurium[J].ProcNatlAcadSciUSAꎬ2009ꎬ106(6):1960-196.[50]FairmanJWꎬNoinajNꎬBuchananSK.Thestructuralbiologyofβ ̄barrelmembraneproteins:asummaryofrecentreports[J].CurrentOpinioninStructuralBiologyꎬ2011ꎬ21(4):523-531.[51]MüllerSꎬStrackSNꎬHoeflerBCꎬetal.BacillaeneandsporulationprotectBacillussubtilisfrom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80(18):5603-5610.[52]BillsGFꎬGloerJB.Biologicallyactivesecondarymetabolitesfromthefungi[J].MicrobiologySpectrumꎬ2016ꎬ4(6):1-32.[53]MüllerSꎬStrackSNꎬRyanSEꎬetal.PredationbyMyxococcusxanthusinducesBacillussubtilistoformspore ̄filledmegastructure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5ꎬ81(1):203-210.[54]DepasWHꎬSyedAKꎬSifuentesMꎬetal.BiofilmformationprotectsEscherichiacoliagainstkillingbyCaenorhabditiselegansandMyxococcusxanthu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4ꎬ80(22):7079-7087.[55]WangCꎬLiuXꎬZhangPꎬetal.BacilluslicheniformisescapesfromMyxococcusxanthuspredationbydeactivatingmyxovirescinAthroughenzymaticglucosylation[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9ꎬ21(12):4755-4772.[56]NairRRꎬVasseMꎬWielgossSꎬetal.Bacterialpredator ̄preycoevolutionacceleratesgenomeevolutionandselectsonvirulence ̄associatedpreydefences[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9ꎬ10(1):1-10.[57]MaddiAꎬDettmanAꎬFuCꎬetal.WSC ̄1andHAM ̄7areMAK ̄1MAPkinasepathwaysensorsrequiredforcellwallintegrityandhyphalfusioninNeurosporacrassa[J].PLoSOneꎬ2012ꎬ7(8):e42374.[58]JoussetA.Ecologicalandevolutiveimplicationsofbacterialdefencesagainstpredators[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2ꎬ14(8):1830-1843. [59]ThakurMPꎬGeisenS.Trophicregulationsofthesoilmicrobiome[J].TrendsinMicrobiologyꎬ2019ꎬ27(9):771-780.[60]LuedersTꎬKindlerRꎬMiltnerAꎬetal.Identificationofbacterialmicropredatorsdistinctivelyactiveinasoilmicrobialfoodweb[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6ꎬ72(8):5342-5348.[61]ZhouXWꎬLiSGꎬLiWꎬetal.Myxobacterialcommunityisapredominantandhighlydiversebacterialgroupinsoilniches[J].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Reportsꎬ2014ꎬ6(1):45-56.[62]WangWHꎬLuoXꎬYeXFꎬetal.PredatoryMyxococcalesarewidelydistributedinandcloselycorrelatedwiththebacterialcommunitystructureofagriculturalland[J].AppliedSoilEcologyꎬ2020ꎬ146:103365.[63]YeXFꎬLiZKꎬLuoXꎬetal.ApredatorymyxobacteriumcontrolscucumberFusariumwiltbyregulatingthesoilmicrobialcommunity[J].Microbiomeꎬ2020ꎬ8(1):49.[64]Mendes ̄SoaresHꎬVelicerGJ.Decomposingpredation:testingforparametersthatcorrelatewithpredatoryperformancebyasocialbacterium[J].MicrobialEcologyꎬ2013ꎬ65(2):415-423.[65]任兴波ꎬ张子良ꎬ赵璞钰ꎬ等.马铃薯晚疫病菌拮抗黏细菌YR ̄35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稳定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ꎬ2016ꎬ32(3):379-387.RenXBꎬZhangZLꎬZhaoPYꎬetal.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strainYR ̄35resistanttophytophthorainfestansanditsmetabolites[J].ChineseJournalofBiologicalControlꎬ2016ꎬ32(3):379-387(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66]李百元ꎬ谢小林ꎬ张鲜娇ꎬ等.不同被捕食细菌对新疆盐碱地黏细菌分离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ꎬ2013ꎬ53(4):379-389.LiBYꎬXieXLꎬZhangXJꎬetal.Influenceofdifferentpreystrainsonisolationofmyxobacteriainsaline ̄alkalinesoilsofXinjiang[J].ActaMicrobiologicaSinicaꎬ2013ꎬ53(4):379-38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67]KimSTꎬYunSC.BiocontrolwithMyxococcussp.KYC1126againstanthracnoseinhotpepper[J].ThePlantPathologyJournalꎬ2011ꎬ27(2):156-163.[68]DahmMꎬBrzezińskaAJꎬWrótniak ̄DrzewieckaWꎬetal.Myxobacteriaasapotentialbiocontrolagenteffectiveagainstpathogenicfungiofeconomicallyimportantforesttrees[J].Dendrobiologyꎬ2015ꎬ74:13-24.[69]YeXFꎬChenYꎬMaSYꎬetal.Biocidaleffects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producedbythemyxobacteriumCorrallococcussp.EGBagainst612南㊀京㊀农㊀业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44卷fungalphytopathogens[J].FoodMicrobiologyꎬ2020ꎬ91:103502.[70]YunSC.Selectionanda3 ̄yearfieldtrialofSorangiumcellulosumKYC3262againstanthracnoseinhotpepper[J].ThePlantPathologyJournalꎬ2014ꎬ30(3):279-287.[71]NanBꎬZusmanDR.Uncoveringthemysteryofglidingmotilityinthemyxobacteria[J].AnnualReviewofGeneticsꎬ2011ꎬ45:21-39. [72]SpormannAM.Glidingmotilityinbacteria:insightsfromstudiesofMyxococcusxanthus[J].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ꎬ1999ꎬ63(3):621-641.[73]刘新利ꎬ李越中.黏细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ꎬ2007ꎬ9(3):44-51.LiuXLꎬLiYZ.Myxobacterialsecondarymetabolitesandtheirpotentialapplicationsinagriculture[J].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07ꎬ9(3):44-51(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74]KaurRꎬSinghSꎬKaurRꎬetal.Myxococcusxanthus:asourceofantimicrobialsandnaturalbio ̄controlagent[J].ThePharmaInnovationJour ̄nalꎬ2017ꎬ6(11):260-262.[75]DworkinM.Recentadvancesinthesocialanddevelopmentalbiologyofthe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Reviewꎬ1996ꎬ60(1):70-102. [76]DawidW.Biologyandglobaldistributionofmyxobacteriainsoils[J].FEMSMicrobiologyReviewsꎬ2000ꎬ24(4):403-427.[77]李曙光ꎬ周秀文ꎬ吴志红ꎬ等.黏细菌的种群生态及其生存策略[J].微生物学通报ꎬ2013ꎬ40(1):172-179.LiSGꎬZhouXWꎬWuZHꎬetal.Populationecologyandsurvivalstrategyofmyxobacteria[J].MicrobiologyChinaꎬ2013ꎬ40(1):172-179(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78]Muñoz ̄DoradoJꎬMarcos ̄TorresFꎬGarcia ̄BravoEꎬetal.Myxobacteria:movingꎬkillingꎬfeedingꎬandsurvivingtogether[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6:781.[79]LivingstonePGꎬMorphewRMꎬWhitworthDE.Myxobacteriaareabletopreybroadlyuponclinically ̄relevantpathogensꎬexhibitingapreyrangewhichcannotbeexplainedbyphylogeny[J].FrontiersinMicrobiologyꎬ2017ꎬ8:1593.[80]刘新利ꎬ李越中.黏细菌资源与埃博霉素研发[J].生物产业技术ꎬ2011(2):26-32.LiuXLꎬLiYZ.Myxobacteriaresourcesanddevelopmentofepothilone[J].Biotechnology&Businessꎬ2011(2):26-32(inChinese). [81]CaoPꎬWallD.Directvisualizationofamolecularhandshakethatgovernskinrecognitionandtissueformationinmyxobacteria[J].NatureCommunicationsꎬ2019ꎬ10(1):3073.[82]YuYTNꎬYuanXꎬVelicerGJ.AdaptiveevolutionofansRNAthatcontrolsMyxococcusdevelopment[J].Scienceꎬ2010ꎬ328(5981):993. [83]ReichenbachH.Myxobacteriaꎬproducersofnovelbioactivesubstances[J].JournalofIndustrialMicrobiologyandBiotechnologyꎬ2001ꎬ27(3):149-156.[84]WangJꎬHuWꎬLuxRꎬetal.NaturaltransformationofMyxococcusxanthus[J].JournalofBacteriologyꎬ2011ꎬ193(9):2122-2132.责任编辑:刘怡辰。

南林园林院导师简介

南林园林院导师简介

李志明
研究方向:
博士、副教授 城乡规划系主任
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12-2013)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结构
在研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间政治学视角下小产权房形成机制与调控政策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苏州古典园林空间组构模型研究;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抗争地理学视角下小产权房空间效应研究; 江苏省第十二批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小产权房蔓延的空间效应研究;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江苏省小产权房蔓延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
• 严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风景园林系 主任,风景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与科研 工作。主讲课程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园 林规划设计》。 在研课题: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城 市单位绿地规划设计,城市生态景观规划 设计等。
谷康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个人简介 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 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2008BAJ10B02); 参与“江苏省扬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江苏省常州市 城市绿地近期建设规划研究”、“河南省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江苏省宿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江苏省盐城市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等课题。 在《中国园林》、《规划师》、《西北林学院学报》等刊物 中发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CSCD论文2篇,主编教材两 部,其中《园林制图与识图》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科研工作:参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在2011 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参 与 “江苏省常州市城市绿地近期建设规划研究(2007-2008)” 获得江苏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09)

基于景观生态模式的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苏扬中为例

基于景观生态模式的农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苏扬中为例
观格 局与 生态 模式 统一 起 来是 很值 得 探讨 的 问题 。 因此本试 验研 究生 态模式 尺度 下农 田景观 的变 化规
生产力 及其持久 性 的决 定 因素 , 进养 分在 系统 内 促 的循环 和提高 养分 利用 率 等 , 而 促进 生 态循 环 和 进 经济循 环 , 其生 态效 益 、 济效 益 、 经 社会 效益 的共 同
摘要 : 在遥感和 GS技术的支持下 , I 结合试验农区 8 种农 田生态模式和实地调查数据 , 在对不同农区 5年间 景观格局特征 ( 多样性指数 、 匀度指数 、 优势度指数 和破碎度指数) 分析的基础上 , 出了以生态模式 为尺度的主 找 要影响因子与景观格局变化之 间的对应关系 , 揭示了生态模式尺度下景观格局变化 的生态学 意义 。研究认为 : 生 态模式作为农 田景观破碎度的限制性因子影响明显 ; 城郊农 区及环岛农 区 比规模生产农 区生态模式对农 田景 观 格局的影响大; 田中的生态模式对景观格局影响不显著 。 稻 关键词 : 景观 生态 ; 功能设计 ; 结构设计 ; 生态过程 中图分 类号 : 19 Q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 32 20 )5— 2 6— 3 10 10 (0 7 0 05 0
体与景 观生态 学的 区域 生态系 统模型 浑然一体 。 12 时空尺度组合 与等级 层 次原理 . 时空组 合是 在 区域 大尺 度下 , 以几个 大 型 的 自 然植 被斑块 为 主体 , 足 够 宽和 一定 数 目的廊 道 以 有 及 一些小 的 自然 斑块 和廊 道 构 建 区 域 优 化 景 观格 局 J 。在关键 地段上 , 那些 具 有关 键 生态 作用 或 对
性( 如斑块及其边缘属性 、 廊道及其 网络属性 ) 进行 确认 , 并随着 景观 利用 的生 态和 社会 需求 而 进 一步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荐导师汇总表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荐导师汇总表
5
高学文
植保院
副院长
博士,男,教授。教育部植物生产类教指委农艺类分委员会秘书长,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医生平台特聘专家、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病生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编委,江苏省科协首席科技传播专家,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
6
郭坚华
植保院
教师
博士,女,教授、博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细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任多家国际知名杂志评阅人,及国内多家专业杂志编委。2007年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病生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任江苏省生物源农药工程中心主任。以通讯作者发表SCI等研究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文章50篇),主编教材3本。申请国家及国际发明等专利33项,其中32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欧洲专利(12个生效国)已获专利证书。2006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7)、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10)及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9)
11
杜文兴
动科院
教师
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禽遗传与育种,优质禽选育及产业化发展。近年来,主持优质瘦肉型加工盐水鸭专用肉鸭新品种选育等项目。获教育部、农业部、江苏省和南京市多项科研、教学和科技推广等奖励。
12
黄瑞华
动科院
淮安研究院院长
博士、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猪健康生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承担各类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论着20余部,授权专利15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次,省级教学成果奖6次。
24
李 明
人文院
系主任
教授,硕导,现任文化管理系系主任,曾荣获2009-2011学年度、2013-2015学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教师”,2010、2012年度南京农业大学“奖教金”,2013、2014、2015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e ecological engineer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学习农业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对当前生产中的各种农业模式进行认知、分析。

(二)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根据实际现状构建合适的农业工程模式,并分析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和优缺点。

— 1 —(三)素质目标。

能综合所学的生态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及生物学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和模式。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当前常用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二)理解农业生态工程相关技术和模式,并能根据现状和要求构建合适的农业生态工程模式。

(三)掌握各类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的特点,学会针对不同农业生产确立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农业工程理论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原理第三节生态农业工程的工程学原理第四节生态农业工程经济学原理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难点:生态农业工程的生态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原理思考题:如何理解生态农业工程?及本学科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作业:举例分析某一种生态农业工程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板书第二章农学概论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品质形成知识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构成与品种特征第二节种植制度知识点:轮作、套作、间作、免耕栽培等本章小结— 2 —重点:学习基本的农学概念,了解相关农艺措施。

难点:作物产量构成、种植制度第三章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2学时第一节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知识点:庭院、农场、村镇及区域生态农业工程模式与技术第二节生态农业工程与组装技术知识点:相关技术组装第三节农业区划及其资源、环境利用的生态模式知识点: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本章小结重点:不同层次下的工程模式与技术、技术的组装、环境和资源对技术的影响难点:技术的组装思考题:如何在一定的条件下确立相关的技术进行组装?作业: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某一层次上的技术模式。

÷

÷

京林业大 学教育 基金会王平 秘书长宣 助 ,共 计 6 2 . 1 万元。所筹 资金全部 由
遗余 力。他荣获 中国观 赏园艺终身 成 读基金 管理委 员会及基金评 审委员会 北 京林 业大学教 育基金会 陈俊愉 园林 就 奖 ,中 国风景园林终 身成就 奖 ,中 人 员组 成名单 ;陈俊 愉 园林 教育基金 教 育基金管理 委员会 管理 ,每年 以本
园艺 学科的开创 者和带头 人。他创造 副校长 张启翔教授 ,华中农业大 学包
款 。基 金将采用积 累本金 ,用利息作
支持 全国 了 中华梅花北移 之奇迹 ,创 立 了进化 满珠教授 ,陈先生子 女代表 陈秀中等 为 每年奖 励 的方式来运 作 , 兼顾 实用 的花卉 品种二 元分类法 ,开 与会 同志 先后发言 ;大家从不 同角度
纪念 陈俊 愉 院士 诞辰 9 8周年 暨陈俊 愉园林教育基金成立 大会 召开
生于天津 ,长于南京 。1 9 4 0 年 毕业于 大 学等高校 的师生代表 、行业媒体代 努力 的往事 ,并向学校及 社会各界对 南京金 陵大学 园艺系 ,曾任 四川大学 表 以及陈俊愉 先生的家属 与弟子代表 陈院士及 园林教 育事 业的关心支持表 o 人 齐聚 一 堂 ,深 刻 缅怀 陈俊 示感谢。 园艺系讲师 、 复旦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 等近 8
陈秀 可 、陈秀加 、陈秀禾 、陈秀 中、
截至发稿前 ,捐助基金的企事业 陈秀伍 、 王香春 、 黄哲 、 王彭伟 、 倪琪 、
主 持人 : 张 晋石 H OS T : Z H A N G J i n — s h i
事 件 热 点
尊敬的 园林教育家 。
助 单位和个 人名单 ,与会领 导为首批
2 0 1 5 年9 月2 1日,纪念 陈 俊愉 捐 款的单位和 个人颁发捐 助证书 。北 院 士诞 辰 9 8 周年 暨 陈俊 愉 园林 教育 京 东方 园林生 态股份有 限公司 、棕榈 基金成 立大会在北 京林业大 学举办 ,

主题民宿的特色景观营造

主题民宿的特色景观营造

2016年第1期现代园艺景,强调空间从有限到无限的意境感知,体现天人合一的空间宇宙观。

在表达意境方面,其空间设定为虚实结合,如“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通过看似非刻意的对比,提出空间的虚实变化,在串联起看似不经意的小空间变化中,给人以空间无限延展的心理体验,移步异景,每一个小空间看似有界,意境无边,参与者获得更多与植物体验、亲近、融合的机会,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感知和哲学追求。

3.3植物配置植物的配置以目标空间的设定为依据,形成开发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达到意境的表达效果。

乔灌木的组合方式是植物配置的重点,主要有孤植、列植、丛植或群植等。

(1)孤植。

并不代表数量只能为一,有时为了意境表达需要,或是为强调某一意境单元,可以同一种树木2~3株紧密种植在一起。

孤植主要表现植物的个体特点,应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姿态奇特、线条丰富、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成荫效果好等植物类型,或选择符合场所意境、人文特征明确的植物种类。

(2)列植。

通常用以烘托大面积场所的气氛,体现意境中的形境之美、色境之美,例如,杭州西湖白堤“一株杨柳一株桃”,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与西湖大水面配合,营造怡然、恬静、温柔的氛围。

(3)丛植或群植。

目的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场所孤立于整体独立的意境,这种方式通常配合独立的场所名称,额题、对联、摩崖石刻等,传达场所的特征,先声夺人,实现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意境体验之旅———影境之美。

4结语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造强调“师法自然”,对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来说,意境美是其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延续中国园林在世界影响力的魅力所在。

时代的进步和高速发展,要求我们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植物景观,并对人们的精神归属进行挖掘。

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意境,探讨园林植物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在景观体验中实现情感共鸣,是我们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1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向与结构解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4袁琳玉.苏州古典园林视距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责任编辑王曼)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民宿游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在我国江浙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21年第2期 总第322期里尨;*惠教蚵究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No. 2,2021Serial No. 322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桂体糸的构建农春仕u(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摘要: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国际化评价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国际化评价工作的基础,按照目标性、动态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局和重点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专家座谈、线上访谈、邮件咨询等方式,根据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构成、观 测点和权重,初步构建了包括办学理念国际化、人员国际化、办学国际化、国际化显示度等4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评价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从概念界定来看,大学国际化就是大学办学理念、要素 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的过程和现象[1]。

2003年,简•奈特(Jane Knight)将大学国际化概念进一步修订为“将国 际的、跨文化的或全球的维度整合运用进大学人才培育、科 研及服务主要功能中的过程”[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 发展,尤其是“双一流”建设的深人推进,为我国大学国际化 提供了重要契机。

如何将大学国际化由一种泛化的政策宣 传式话语逐渐落地转化成为具体的操作性行动,迫切需要构 建一套适合国情的大学国际化评价体系。

荷兰著名国际教 育学家汉斯•德维特指出:“如果要对国际化进行评价从而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那么国际化就需要有其指标。

”[3]本 文通过对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旨在帮助大学准 确把握自己的国际化方位,了解和掌握自身国际化发展的优 势和劣势,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一、大学国际化评价的意义国际化是大学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将一种国际的、多 元文化的维度一体化到制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功能中的过 程,是大学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大学区别于传 统大学的重要特征[4][5]。

教授、博士生导师-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教授、博士生导师-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侯喜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邮编:210095+86-25-84395917(Tel)hxl@(E-Mail)研究方向:蔬菜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

教授课程:园艺作物育种学(本科生);园艺与健康(本科生);高级蔬菜栽培育种学(育种班)(硕士研究生);现代园艺科学前沿(蔬菜班)(博士研究生);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经历: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农学部和日本爱知县农业综合试验场进修;199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学科获博士学位;2008.05 -2008.06,参加南京农业大学中层干部高等教育研修班学习;2010.03-2010.05,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3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

工作经历:1982-1998年,在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先后任见习助教、助教、讲师、副教授;1999年至今,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园艺学院教授。

1992.11-1996.08,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副系主任;1996.09-2000.09,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副系主任(主持工作);2000.10-2001.02,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01.03-2013.11,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2013.12-至今,任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位办公室主任。

期间,1998.12-2001.01,任江苏省东海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2011.03-2012.05,任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

学术任职与服务/社会服务:2005-2013年,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十一届副理事长,现任《园艺学报》副主编。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园艺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蔬菜协作攻关组首席专家,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江苏省优势学科“现代园艺科学”学科带头人。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荐导师汇总表

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推荐导师汇总表
13
王树进
经管院
教师
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出版《个体经营谋略与技巧》、《中外合资企业的筹建与经营》、《投资理财新思维》、《观光农业园规划与经营》、《家庭农场模型设计与评价》等帮扶年轻人创新创业的专着与科普读物。
14
许朗
经管院
教师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委员会论文评审专家,《农业经济问题》等重要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江苏省、南京市等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市级以上科研各类奖励14次。
7
段亚冰
植保院
农药学副系主任
男,博士,副教授,硕导。2010年9月—2013年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农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系工作至今。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发计划“973”子课题、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中央基本高校业务费各1项,以骨干身份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等项目。主要从事杀菌剂毒理与抗药性,杀菌剂、寄主及病原互作及调控,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与杀菌剂抗药性监测/检测技术研发等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29
王春伟
学工处、
信息学院
辅导员、
讲师
KAB创业讲师、创业咨询师等,曾作为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尝试,在学校开设《创业基础》选修课,指导多个创业团队实践,参与创业教材编着。
30
张健权
学工处、
南京方途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耿兴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耿兴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耿兴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6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0年10月赴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观赏园艺学专业,并分别于2003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九州大学生物资源环境学院园艺学研究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7年5月回国,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园林植物种质创新,园林植物抗性生理研究主讲课程:《花卉学》(本科生课程),《室内绿化与装饰》(本科生课程),插花艺术《全校公选课》,《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硕士生课程),《园林植物生物技术》(硕士生课程)主持与参与的课题:1.鲜切花百合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主持2.杜鹃属植物耐热机制与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研究,江苏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主持3.巨紫荆种质资源收集和开发利用,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执行专家4.风信子新品种创新技术引进,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参与5.观赏欧洲鹅耳枥优良种质资源与园艺栽培技术引进,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参与6.传统特色名花桂花耐盐性品种选育,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参与7.花用桂花优良品种选育,国家林业局公益项目,参与发表论文:1.Cultivar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of non pre-cooled tulipbulbs to gibberellin, TIBA and root excision. Journal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2005, 50(2):503-509. SCI收录,第一作者2.Effects of TIBA on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non pre-cooled tulip bulbs. ActaHort., 2005, 673(5):207-214. ISTP收录,第一作者3.Changes in Carbohydrate and ABA Content in Tulip Bulbs during Storage.Journal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2007, 52(2):319-319.SCI收录,第一作者4.Changes in Carbohydrate and ABA Content during GA-induced Growth ofNon-cooled Tulip Bulbs. Journal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2007, 52(2):321-324. SCI收录,第一作者5.不同保鲜剂处理对“OT”百合切花质量的影响.林业科技开发,2008,22(6):25-27. 第一作者6.Effects of Cold Storage and Different Pulsing Treatments on PostharvestQuality of Cut OT Lily ‘Mantissa’ Flowers. Journal of Faculty of Agriculture,Kyushu University. 2009, 54(1):41-45. SCI收录,第一作者7.唐菖蒲花粉离体萌发的液体培养基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36(4):593-597. SCD收录,通讯作者8.杜鹃花属植物种子育苗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2):8-11.SCD收录,第一作者9.6-BA对百合切花保鲜的影响.林业科技开发,2010,24(4):42-46. 第一作者10.6-BA不同处理方式对百合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江苏林业科技,2010,37(5):14-17,21. 第一作者11.杜鹃花属植物扦插繁殖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6):1-6. SCD收录,第一作者12.唐菖蒲花粉低温保存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4):7-12. SCD收录,第一作者13.唐菖蒲花粉低温保存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西北植物学报,2011,31(7):1417-1421. SCD收录,第一作者14.不同糖源在球根花卉花粉萌发过程中的作用.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1):129-135. SCD收录,第一作者15.杜鹃花花粉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植物科学学报,2012,30(1):92-99. SCD收录,通讯作者16.ABA和蔗糖对‘索邦’百合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林业科技开发,2012,26(2):41-44. 通讯作者17.百合属植物不同花色的显色成分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5):109-113. SCD收录,通讯作者18.中国野生杜鹃花杂交结实性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3,2:159-161. 第一作者19.中国野生百合自交、组内及组间杂交亲和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13,33(2):306-312. SCD收录,第一作者20.贮藏温度及不同pH值、栽培基质等对杜鹃种子发芽的影响.种子,2013,32(4):37-39. 通讯作者21.IAA increases anthocyanin content of cut Oriental Hybrid lily flowers. ActaHort., 2013, 970:241-249. ISTP收录,第一作者22.球根花卉花粉萌发过程中糖类物质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4):34-38. SCD收录,第一作者23.不同糖源对百合切花保鲜效果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40(3):438-443. SCD收录,第一作者24.Changes of carbohydrate content during Lilium and Gladiolus pollencryopreservation. Grana, 2013, 52(3):202-206. SCI收录,第一作者25.两种杜鹃杂交组培苗生根培养基配方的研究,林业科技开发,2013,27(4):85-89. 通讯作者。

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候选人 丁成 业绩贡献

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候选人 丁成 业绩贡献

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候选人丁成业绩贡献丁成~现任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环境保护海涂生态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

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四期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

长期从事污染物生态过程与控制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1项。

在研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联合创新资金项目和1项江苏省环保厅环保科技发展基金项目。

累计纵向科研到帐经费200多万元。

研究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环保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13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获得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

已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3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20余篇。

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团队负责人获2010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设计,论文,优秀团队奖~指导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获2012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作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主持完成了1项环境工程省重点专业建设规划~业绩环境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高校重点专业和2013年获批成为教贡献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负责申报的“沿海生态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实践教育中心”也于2013年获批建设。

由本人领衔的"环境污染化学与生态控制"团队于2010年获得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

团队围绕"沿海大开发"背景下的东部沿海工业集中区污染减排和滩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环境问题~重点开展典型污染物生态过程及其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为海涂湿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南方草莓叶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

南方草莓叶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190-193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0引言草莓(Strawberry )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浆果植物,其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效,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1]。

草莓原产南美、欧洲等地,现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的栽培。

叶片是果树的重要营养器官,叶面积系数的大小及其动态变化是反映果树生长发育状态的的重要指标,是研究果树生长发育规律、群体光合效能和制定果树栽培措施与技术标准的重参数,因此叶面积的大小对果树的生理生化、遗传育种及栽培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遗传因子的控制下,每种果树的叶片形态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丘陵山区草莓脱毒无公害栽培技术产业化技术集成”(BE2007351);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草莓倍性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抗寒转基因新品系选育”(BE2008373);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增量项目科技推广项目“草莓新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推广”(320381-2008-06)。

第一作者简介:陈秀娟,女,1983年出生,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艺生物技术。

通信地址: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Tel :************,E-mail :*******************.cn 。

通讯作者:渠慎春,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果树栽培及生物技术研究。

Tel :************,E-mail :**************.cn 。

收稿日期:2009-03-10,修回日期:2009-04-30。

南方草莓叶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陈秀娟1,陈卫平2,糜林3,高志红1,李金凤3,章镇1,渠慎春1(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210095;3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果树研究室,江苏句容212400)摘要:基于对江苏南部6个草莓主栽品种叶面积的测量试验,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对其“叶长-叶宽-叶面积”之间的回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这6个草莓品种的叶长×叶宽与叶面积回归方程;并经过数据合并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回归方程。

本刊编委杨光教授简介

本刊编委杨光教授简介

本刊编委杨光教授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2007(28)5
【摘要】杨光(1968年9月),男,1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

199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分子进化生物学与分子生态学、濒危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等研究。

【总页数】1页(P506-506)
【关键词】生命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编委;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资源;博士生导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40
【相关文献】
1.本刊编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王棠海教授简介 [J],
2.本刊常务编委赵劲民教授简介 [J],
3.本刊常务编委周总光教授简介 [J],
4.本刊常务编委周诺教授简介 [J],
5.热烈祝贺本刊编委、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缪昌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缪昌文院士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教授,生态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
系主任,江苏省文旅厅乡村旅游特邀专家。

近年来主
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专项课题、中央
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课题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
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园林规划设计案例》。

主要研究方向:
(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2)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
(3)风景园林小气候
(4)乡村景观规划
教学情况
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实践案例的《种植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先后8次教学质量评价优秀,2014、2016年度南京农业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南京农
业大学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
科研项目:
1、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项目编号2017yfc0505705)
2、休闲旅游类城郊型生态农业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重点
项目,编号KYLH201601)
3、特大型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用地效率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
年基金,项目编号3120053)
4、江苏省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项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项目,2018)
5、基于休闲创意农业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法技术研究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项目,项目编号cx(17)3025)
6、基于生态功能量提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以第一师阿拉尔市为例,(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南京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联合基金,编号KYLH201602)
7、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城市滨江带状绿地生态功能定量研究,(南京市园林局项目,项目编号201603JH)
8、南京入江河道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南京市科技局项目,项目编号宁科201301083)
主要论文:
1、Jiaxing Wei, Jing Qian, Feng Hu and Weixin Ou. Evaluating Spatial Priority of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for Urban
Sustainability in Areas of Rapid Urb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Pukou in China. Sustainability.2018(1)
2、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遗产保护耦合发展研究.中国农史,2017(1)
3、多元主体的感知与行为逻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规划认知的实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6、城市边缘区居民就业、居住和服务空间区位选择——基于南京市桥北高新片区的实证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4、浅析旅游经济开发视角下南京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与对策.湖南农业科学,2015(2)
5、我国环城绿带的发展:问题、对策与展望,中国城市林业,2017(7)
6、春夏秋三季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研究——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中国城市林业,2018(7)
7、基于中国知网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域差异研究.上海农业学报,2014(7)
8、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绿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南京市农家乐示范村为例.湖南农业科学,2016(7)
9、南京市旅游农业项目调研及优化策略.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 1)
10、江苏省旅游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2012,(11)
11、基于城墙遗址保护的南京明外郭沿线地区环城绿带景观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7)
12、旅游开发型美丽乡村聚落景观的营造研究.湖南农业科学,2016(9)
社会服务情况:
1、基于举办第八届花博会的武进嘉泽花木产业提升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
2、昆山锦溪白莲湖风情小镇规划
3、南京汤山翠谷概念规划
4、肥城山东兴润生态绿园规划设计
5、空中华西村屋顶花园设计
6、汇源集团山东肥城德汇田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乡村综合体)概念规划
7、安徽来安新乡村综合体概念规划
8、南京江宁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9、高淳东坝公园总体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