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方案(2011版)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050103)专业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学科具有丰厚的学术积淀,创立者是前辈学者、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教授、龚千炎教授,他们为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本格局。
本学科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点,2002年成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
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获得博士学位的7人(另有2人在读),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储泰松、熊仲儒)。
本方向目前以梵汉对音研究、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为主要特色,注重中外兼修,学科交融;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的研究动态,重视借鉴、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本学科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古委会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得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出版有《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中古汉语位移动词研究》、《唐五代关中方音研究》、《<说文>与训诂语法论稿》、《汉语研究论集》等著作。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汉语和汉语史。
传统的研究强项是汉语语法研究,涉及语法研究领域较广,在汉语及其方言、民族语言及汉外对比方面都有重要成果。
主要学者有孔令达教授、周国光教授(已调出)、李向农教授(已调出)。
本学科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中古音尤其是梵汉对音研究、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江淮方言研究等。
本学科教风严谨,学风纯朴,学生质量上乘,在全国高校中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
自1978年招生以来,已培养研究生300余人。
毕业生一部分考取著名高校的博士生继续深造;一部分走上社会直接就业,就业情况一直令人满意。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专业技能,能胜任各级教育教学机构、新闻出版、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人才,并为本专业博士授予单位提供优秀生源。
具体要求是: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才兼备。
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
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摘要:一、引言二、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1.专业历史2.师资力量3.学术研究方向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3.实践课程四、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与特色1.学科交叉与融合2.注重实践教学3.学术研究与创新五、毕业生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六、结论正文:【引言】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具有较高的声誉。
本文将对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该专业。
【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
【学术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英语、计算机等;专业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实践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写作、翻译、口才等。
【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与特色】西南民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强调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统一。
此外,该专业还注重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术研究方面,该专业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以提升学术水平。
【毕业生就业前景及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可在教育、文化、宣传、出版、科研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编辑、策划等工作。
同时,毕业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目标:在师资、课题、资料、设备、技术、经验等各方面业已具备的坚实基础上,争创学科领先优势,与时俱进,以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建设,主攻近代汉语史、汉语方言学,同时积极筹备对外汉语教学、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等学科方向,以学术研究推进中文文献处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培养现代信息社会急需的既通汉语本体研究又懂中文信息处理并具备汉语言文字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1、汉语史要求学生在现代语言文字学理论的指导、现代研究手段支持下,深入了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的上古史、中古史和近现代史的主要发展脉络,掌握其发展演变规律性,重点钻研中古、近现代史,既注意汉语本体的发展,又注意努力挖掘、善于利用世界汉语教学的历史文献来探索本土汉语的实际情况和演变轨迹。
2、汉语方言学要求学生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现代研究手段支持下,深入了解汉语方言的实际,掌握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方法、理论,培养熟练进行方言调研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区域性的方言调查研究,以岭南汉语方言为研究重点,特别关注深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关注深圳语言文字工作建设规划、政策制定等社会实践。
3、古文字学在掌握一般语言学理论,了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状况、历史及其导因的基础上,对汉字的起源、性质、形音义特点及其演变的各个阶段(直至现代汉字)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对出土古文字文献进行主要是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包括与传世文献的对比研究)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相关的研究。
4、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研究能力,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论文工作、社会实践、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非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045300)一、专业学位类别简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支持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发展,配合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培养能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新时代需求,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言或外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学位。
本专业以提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学科属性看,汉语国际教育融通语言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民族学与文化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具有跨学科优势。
为适应硕士生培养结构性调整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首次批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2014年1月我校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组织申报,6月获批。
2016年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研究方向逐渐凝练,聚焦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汉语本体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三个方向。
依托学校能源行业特色与优势,以及人文学院语言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我校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特色建设,致力于服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国家汉语传播。
师资队伍逐渐壮大,现有硕士生导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搭配合理。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证。
同时,学校还拥有各具特长的中文、外语、音乐、体育以及与石油相关各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融合我校资源,建立特色见习、实习基地。
我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每学期有200余名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汉语,为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提供优越条件。
此外,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见习、实习基地,为学生专业训练开拓更多机会。
二、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教学人才,尤其力争服务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国家汉语传播。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研究型)一、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为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培育学科之一,在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文字学、汉语词汇学等方面成果显著,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设有现代汉语、汉语史、文字与训诂学三个研究方向。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
硕士生导师组成员有:卢小群教授、韩琳教授、杨吉春教授、翟燕教授、孙建军副教授、万丽华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系统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汉语言文字学学术成果,关注世界语言学发展动态,适当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状况,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分析、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熟练使用一门外国语来阅读及翻译国外相关专业文献资料,能够在相关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学术机构、教育领域、文化与出版部门、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1.现代汉语2.汉语史3.文字与训诂学四、培养方式1.采取导师和导师组成员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术讨论、社会调查实践和论文写作。
2.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科学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基础,采用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形式。
3.指导学生参加导师主持的相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其科研能力。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五、学习年限与学分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短学习年限可提前至2年,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至4年。
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课程修习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门(1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至少5门(1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至少4门(8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3,授文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
2.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
3.可胜任本学科及相近学科的教学、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汉语史2.文字学
3.现代汉语4.汉语方言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年(以学校批准年限为准)。
四、学分要求与分配
总学分要求≥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要求≥24学分,研究环节要求≥12学分,具体学分分配如下表: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注:课程名称后标注★为高水平课程,▲为国际化课程。
六、研究环节与学位论文
执行学校有关规定。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硕士点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有独立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运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位获得者可在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汉语和对外汉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本硕士点毕业的研究生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应达到以下要求: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有独立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本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汉语文化研究2、对外汉语研究3、汉字研究三、学习年限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允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3个学期,总学分不低于37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方案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方案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高水平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 课程学习:学生需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学、中国文化等核心课程,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
2. 学术研究:学生需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包括文献调研、论文撰写等。
学生在培养期间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3. 实践教学:学生需参与教学实践,包括辅导本科生、参与教学设计等。
学生在培养期间需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并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
4. 学位论文: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该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能够体现学生在中国语言文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三、培养计划1. 第一学年:学生需修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学等必修课程,同时选择一门选修课程。
学生需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并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2. 第二学年:学生需修读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理论等必修课程,同时选择一门选修课程。
学生需参与教学实践,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报告。
3. 第三学年:学生需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并开始撰写论文。
学生需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四、评估与考核1. 课程考核:学生需参加每门课程的考试或论文评审,并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
2. 学术研究考核:学生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3. 教学实践考核:学生需完成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并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
4. 学位论文考核:学生需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五、培养成果1. 学术能力:学生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
2011级汉文培养方案
2011级汉文(新闻传播)专业就业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自2014年开始,以我院的优势学科专业为平台,实施“英才培养计划”,培养相关学科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开展,特拟定以下培训就业方案。
一、指导思想。
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着力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人才教育质量,努力使我校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学科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基本思路。
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
集中学院的优质教学、就业资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实施范围。
根据我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初步设想开办“新闻采编班”“教师上岗证培训班”“导游精品班”“房地产策划班”4个方向。
四、生源及学生遴选。
培训班面向整个学院招生,不限专业,不限年级。
建立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学员可根据前期学习效果选择是否继续学习,如果不适应这一培养模式的学生可退出“计划”。
五、教师配备。
每个培训班将制作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全面实行导师制,导师的配备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的指导与培养。
专业培训教师由学院推荐,学校选拔主讲教师,并成立主讲团队,组织实施适合就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方案。
在班级管理上,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和辅导。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西南民族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有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及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
3、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语言文字及其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基本学制
四年
四、学位授予
文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要求
六、核心课程(缺)
七、课程设置表(缺)
八、教学进程计划表
注:1—14100080《形势与政策》每学期授课,总学分为2,毕业学期登成绩;
2—35101010《社会实践》前3个学年每学年1次,安排在第20周,毕业学期登录成绩,总学分为2;
3—35101020《专业课程实习》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总学分为3;
4—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每学期开课情况修读。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2 2 34
04167090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2 2 34
04106410
中国当代文学史①
4 4 68
04167360
民俗学概论
2 2 34
04166720
中国现当代流行小说
2 2 34
0416647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 2 34
04166570
语言学史
2 2 34
04166510
信息修辞学
2 2 34
04166410
西方文论
2 2 34
04167370
民间文学概论
2 2 34
04171230 中国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导读 2 2 34
五 04167310 中国当代地域文化与文学 2 2 34
04166770 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研究
2 2 34
04166490 现代文学“京派”文学研究 2 2 34
04166280
7.了解国家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8.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
9.计算机要求达到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二级水平。
三、基本学制
四年
四、学位授予
文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 172.5 学分方能毕业。其中,
通识平台必修课程 38.5 学分,通识选修课程 18 学分, 其中选修理科类课程 6 学分;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
·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汉 语、英语两种语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知中外文学、文化知识, 具备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文秘业务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国内 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在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外贸、外资、 中外合资等企业从事文秘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硕士学位培养方案(0501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培养具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和突出专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并为本专业博士授予单位提供优秀生源。
毕业生应具有独立承担教学、科研及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科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
2.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系统的专门知识与坚实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具有独立查找资料、发现和捕捉研究课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论著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原著。
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较好地处理文字信息。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现代汉语该方向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运用先进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研究,注重语言理论与汉语事实的紧密结合,发掘汉语的基本规律并进行汉语的应用研究。
2.语言与方言调查该方向主要培养运用语言学理论和社会学方法进行汉语运用和方言现状调查的专门人才。
该方向注重语音学和方言学的理论知识,注重语言调查的方法论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听音、辨音能力以及对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掌握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该方向立足于国内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际,结合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功底、特别是汉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和涉外文化交流人才。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按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原则,课程学习累计1-1.5学年,论文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内招)
学科方向2: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Chinese Philology
学制三年,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本学科要求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9学分,非学位课程11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7)
二、专业学位课(9)
三、非学位课程(11)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方向2:
五、学位论文及在学期间成果要求
内招硕士生应在公开刊物发表与本学科领域、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文章1篇(3000字)。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03)(对外汉语学院)一、培养目标培养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
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运用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具有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1. 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课堂教授、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在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2. 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1、文字学2、汉语史3、语法学四、课程设置五、科研成果要求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手段、方法和技能。
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撰写有关摘要、笔记或报告。
六、中期考核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末之前,参加各院系组织的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内容包括对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环节、科研能力训练和开题报告的准备进行全面审核。
建立筛选机制,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七、学位论文要求1. 论文选题研究生撰写论文之前,必须认真调查和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在一定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2. 论文开题报告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要素:阐述选题依据;确定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比较系统介绍国内外研究领域和动态;论文的研究可行性;论文的研究阶段和工作计划;论文的创新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提出;论文的大纲及研究内容;论文的研究的难点、疑点和存在的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专业介绍
文学院文学院拥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五个硕士点。
下设六个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语言与写作教研室、文艺理论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室。
近年来,我院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9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15部,发表论文266篇。
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实的专业基础、流畅的表达能力和独立的研究能力,并能在行政机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企事业单位等领域从事管理、教学、文案、策划、创作、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写作、现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美学、文艺理论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新闻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法规,能在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等领域从事记者、编辑与管理等实际工作的新闻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广告学与公共关系学等。
学制学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合格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对外汉语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掌握中外文学、文化理论和语言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涉外公司、三资企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0501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吸取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之特色,并按照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点培养硕士生的要求,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1人。
其中博士5名,硕士3名,在读博士生1名,师资力量雄厚,业已形成年龄、学历、知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本硕士点下设①汉语史、②文字学、③训诂学、④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⑤中古汉语研究、⑥现代汉语研究、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7个研究方向,7个研究方向的导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8项;校重点科研课题9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编著13部、专业教材5部,其中多部(篇)论著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的导师,多数具有20年以上教学和研究汉语史的丰富经验,在较为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素养的基础上,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
导师组领衔导师钟如雄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从事教学研究汉语史3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说文学、方言学、历史词义学、古文字考证和文字学理论等方面造指较深,且颇多建树。
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就在王力、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蒋绍愚等语言学前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参编并在王力、蒋绍愚先生主持下审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毕业至今,主持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1984-1990年主研浙江大学姜亮夫教授主持的“经籍纂音’’;1987-1997年主研四川大学向熹教授主持的“汉语称谓词研究”;1989-1995年主研西南民族大学余惠邦教授主持的“双语研究”,200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规划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与边远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比较研究”,批文号:BMA090087),主持(独研)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1项(《汉字转注系统研究》)。
近30年来出版专著3部(《说文解字论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4,《汉字转注学原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大唐诗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合著2部;在《古汉语研究》、《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刊》、河北师范大学《燕赵学术》、《辞书研究丛刊》等权威、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H1)全文复印,1篇(《远古巫史与华夏先民的象线性符号》,《云南师大学报》2008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4期摘编;编著《古代汉语》、《汉语言称谓辞典》等中文工具书和教科书7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1998年荣获西南民族学院1986-1988年度教学、科研质量双优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钟如雄教授主要从事“说文学”、训诂学和文字理论的研究和古文字的考证,在该学科已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导师组成员袁嘉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教学硕士,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持有国家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1992年以来一直从事现普通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汉语言、广告语言艺术的教学研究,并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应用研究方面见解独到、成就斐然。
2004年,中国教育部在全国高等院校范围内选拔1名外派俄罗斯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袁嘉教授脱颖而出,同年9月派往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俄汉双向翻译》、《汉语视听》、《汉语口语》、《HSK考试》和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指导等教研任务。
2005年10月,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远东国立大学从40余名外国教师(其中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国教师)中评选1名最佳外国教师,袁嘉教授又以出色的专业水平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荣获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最佳外国教师”。
2005年10月21日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校长B.И.库里洛夫在表彰大会上亲自为袁嘉教授颁发了《最佳外国教师证书》,并称“东方学院汉语系特邀主讲教授袁嘉先生由于在培养高级人才和培养青年方面作出杰出功绩,特授予最佳外国教师称号”。
2006年5月在袁嘉教授归国之际,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东方学院在《关于中国国家汉办外派汉语教师袁嘉在俄工作鉴定》中有如下评语:“袁先生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与俄罗斯教师配合默契,组织能力强。
教学中能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所教知识广泛实用,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欢迎。
”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文天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文建设》、《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其中涉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论文有《汉语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现代汉语词汇词义不对称与对外汉语教学》、《谈外汉语虚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骑马词”问题》、《“骑马词”的成因及对策》、《现代汉语不对称现象二题》等。
导师组成员王启涛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与新闻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西南民族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敦煌文献》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四川省委宣传部学术期刊月评员、吐鲁番学研究院研究员、成都市科技顾问团顾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共6项,出版专著4部,论文50余篇,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敦煌吐鲁番学研究,并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主讲并播出《李冰与都江堰》)、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主讲并播出《雨果》、《拿破仑》)。
导师组成员邓文彬教授(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项士,四川省语言学会秘书长,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语言学史等教学与研究,早在1993年就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证书号9222023)。
自担任对外汉语教研室主任以来,对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较大的修改,使文学院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完善,为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现代汉语和语言学史的教学方面也经验丰富,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使现代汉语早在2003年就成为西南民族大学的重点课程,并于2007年被学校评为精品课程,他本人也在2007年全校举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中被评为优秀。
他在科研方面,研究领域涉及现代汉语语法学、汉外比较、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语言学史、现代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管理学、投资学等多个学科,参与了由四川大学著名语言学家梁德曼教授主持的一个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四川省六个地点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和一个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写《四川省省志·方言志》,主持了西南民族大学一个重点科研项目一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研究,主持了西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的前身)的一个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民族杂居地区汉语特点研究,独立出版专著2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30万字,系三卷本专著《中外语言学史》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之上册,2002年9月由巴蜀书社出版,2004年荣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和《中国语言学史》(47.5万字,系三卷本专著《中外语言学史》的第一部,2006年1月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人合作出版专一部——《口才艺术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与人合作出版辞典一部——《公文大辞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此书1994年荣获中国秘书学论著评奖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秘书杯——运通杯秘书学论著奖”三等奖,1995年又荣获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颁发的“中国公文学论著‘三株奖’”二等奖)。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语言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余篇。
导师组成员叶南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现代汉语硕士),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现代汉语、对外汉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经验丰富,尤其是对信息修辞学有独特的研究。
1996年获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在国内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论S+V+O1+O2句型的模糊集》、《“V+着(zhao)”和“V+到”的义素分析》、《“住哪儿”与“住在哪儿”语义、功能比较》、《论语言表达形式与信息熵、冗余度的关系》、《趋向补语方向的多维性与宾语的位置关系》、《修辞的哲学》、《能愿动词的义素结构和跨层次的交际功能》、《“了”在单句、复句和语段中的时体意义及其分布》等20余篇,出版专著《信息修辞学》,其科研成果均有一定的社会反响。
曾获西南民族大学1998年度和2006年度优秀教学质量2等奖。
导师组成员刘云峰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长期从事普通语言学、汉语语音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语义学、辞书学、应用语言学、西方语言学流派、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学术英语等的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特别擅长双语(汉英)教学。
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语言学系列论文20余篇,其中主要有《格式歧义的思考》、《“多么A”与NP的有定性》、《形式动词及其宾语》、《依据语篇中多层次信息的句法分析方法》、《语音演变的两个前提》、《语篇中多词项间的语义句法选择限制关系》等;参加词典、教材多部,撰稿质量较高;主持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课题“汉语语篇功能词项系统研究”1项;博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中MQ+N1+的+N2语串的组合型歧义研究》荣获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教授好评。
刘云峰教授2006年由教育部选派到突尼斯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导师组成员周作明副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训诂学、汉语词汇史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无上秘要》词汇研究”(批文号10XYY013)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早期天师道词汇描写研究”(批文号09BYY043)1项,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汉魏六朝道教典籍词汇研究”(批文号06JJD870005)、2009年度重大项目“六朝道经韵部研究”(批文号2009JJD750011)2项,另主持西南民族大学校级项目2项。
在《宗教学研究》、《重庆社会科学》、《汉语史研究集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图书馆杂志》、《语文知识》等中文核心期(集)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