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简论《诗经》中的风雅精神
![简论《诗经》中的风雅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dd7c8e4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10.png)
简论《诗经》中的风雅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风雅”精神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所谓的“风雅”精神是春秋时代的文化精神,在《诗经》中表现为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突出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法等。
强烈的人性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人和事的描写大多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
强烈的人性色彩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举凡是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
《诗经》里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民歌、民谣,其中也不乏有有一部分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作品,主要是农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的总汇。
它里面包含着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古代农业社会的面貌往往借着这些诗篇很概括、集中地描述了出来。
如《七月》(豳风)里不但描绘了农事生活,同时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诗经》是在周代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其中打上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深深烙印,其宗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色彩。
再加上被孔子删定后,作为教科书来用,它不是作为一般百姓的教科书,而是作为贵族子弟的教科书,教导他们修齐治平、礼乐刑政之道,所以,其用意已经与作意大不相同,甚至可以是毫不相干的。
《诗经》代表着我国早期的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
其中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意识,以大胆、坦诚、坚贞如一为核心的爱情观和以追求精神道德美心的人格道德意识,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道德意识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确立,对后世士人形象的自计,对于认识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是大有裨益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很有启示的。
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课《 诗经二首》预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课《 诗经二首》预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c8fb51b9d528ea80c7795d.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课《<诗经>二首》预习知识点12 《诗经》二首预习须知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古代文学史第一册复习(大一)
![古代文学史第一册复习(大一)](https://img.taocdn.com/s3/m/640ad1f04693daef5ef73da6.png)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 段。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 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 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 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 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 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后来成 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A、《离骚》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 辉形象。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伟 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 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B、《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 香草。《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 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C、相对于《诗经》,《离骚》是一种新鲜、生动、 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11、汉大赋
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 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 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 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第二部分 简答题
一.简述《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六.简述《史记》的叙事艺术成就。 1、《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 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沟 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2、《史记》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 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叙事脉络。 3、《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 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 以类相从的原则。
二.简述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1ab116daaea998fcc220ec3.png)
浅谈《诗经》的价值《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的品。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就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可以说就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个人认为,诗经从政治,历史,文学三方面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方面,结合资料综合论述《诗经》的价值与影响。
一.政治价值有言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经》这样一部记录民间疾苦,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诗集也深刻的反映出当时《诗经》所传达的政治理念。
另外,因《诗经》就是孔子根据其自己的政治理念所编纂的,所以《诗经》当中也渗透着孔子的为政思想。
《诗经》的政治价值有如下几方面:(一)诗经的教化意义在《诗经》中,渴望仁君贤臣,国泰民安,赞美忠孝诚信,勤勉敬业,揭露统治者荒淫腐朽,反对剥削压迫,揭露民间疾苦的文章比比皆就是。
诗词的广泛传播,对于百姓,知识分子与君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就像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就是合乎当时实际的。
首先,《诗经》使百姓对于当时官员的从政方针与政治理念的有了初步的认识,她们开始以《诗经》为标准对照考察为官之道。
除此之外,《诗经》也成为当时春秋社会评判就是非的标准与自我解剖的镜子。
如诗经中的名句“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从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当时人们“舍生取义”的道义与思想。
其次,《诗经》成为周朝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人人烂熟于心。
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也鲜明的表示出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
不仅如此,诗经也就是卿、大夫事君进谏的依据,如“她山之石,可以攻玉”等一系列进谏之词,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的进步。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ccbb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e.png)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誉为最早的诗歌总集,那就是《诗经》。
《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对《诗经》的地位与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1. 《诗经》的概述与特点1.1 《诗经》的起源与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收集了从11世纪到6世纪前期的大量诗歌作品。
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产生的,被用来描述君王的政绩、祭祀活动以及个人感情。
这些诗歌以古体诗的形式呈现,采用了一种严格的韵律和格律。
通过这些诗歌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1.2 《诗经》的内容与特点《诗经》共分为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最早的篇章,雅是中期的篇章,颂则是最后产生的篇章。
风是民歌形式,雅是宫廷雅乐形式,颂是宗庙祭祀形式。
虽然《诗经》的内容形式各异,但都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伦理的关系展开。
在内容方面,《诗经》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婚姻、亲情、友情、政治、战争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经》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诚友善等。
2.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1 《诗经》作为文学的起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口头传承阶段进入文字记载阶段。
通过《诗经》,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为中国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另外,《诗经》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诗经》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三首》的修辞手段
![《〈诗经〉三首》的修辞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fcc81520f12d2af90242e660.png)
《〈诗经〉三首》的修辞手段《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它如一轴巨幅画卷,不仅形象表现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世态人情及民俗风习,而且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等艺术上均取得巨大成就。
《〈诗经〉三首》在艺术上除重章叠句、“赋、比、兴”手法运用具有突出特点外,善用修辞手段来表情达意、塑造形象、表现中心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聂石樵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曾表述:“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到。
”下面就《三首》――《氓》《无衣》《静女》中的修辞手段列举如下,以飨同仁。
△比喻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①②句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变衰老,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借代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①句以“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②句以“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呼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此句呼“鸠”告“女”抒发女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对比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①、②句于对比中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谴责了男子的负心无行。
△衬托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此句以“淇水总有岸,洼地总有边”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异称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与士耽!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由昵称“子”到通称“士”的改变,不仅表达了一个“钟情女”对“负情汉”的无限失望,而且表现了她的决绝、醒悟。
△重言①氓之蚩蚩;②信誓旦旦;③泣涕涟涟。
“蚩蚩”“旦旦”摹氓之伪相;“涟涟”状女之痴态。
△仿拟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①句摹拟了男子一时见不到心上人的焦急、惶惑的情状;②句摹写了男子对“管”颜色的感觉。
△顶真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①句与②句分别构成词语顶真和句子顶真,形成连贯的语气、严谨的结构,表达女主人公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感情;表现她清醒、刚烈的性格。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https://img.taocdn.com/s3/m/979668f8524de518964b7d63.png)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21cd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6.png)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0f0786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66.png)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 诗经的背景与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华夏文化的瑰宝。
它是一部收集整理了大约300首具有丰富意义的诗歌作品的文集,形成于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西周时期。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编纂和收藏的诗歌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2.1 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诗经》的出现,为古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打破了古代文化中只有歌辞和祭文的局面,增加了叙事、抒情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
诗经中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感情色彩,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创新,从而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语言和写作技巧的影响《诗经》的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语言和写作技巧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2.3 内容和主题的启示《诗经》中的诗歌描写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社会和人情世故等各个方面,它们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和社会风貌,向后来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价值取向。
同时,《诗经》中的各种主题也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婚姻、孝道、友情、忠诚等等。
3. 诗经的地位和意义3.1 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材料。
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表达,为后来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3.2 文化价值的体现《诗经》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表达了古代华夏民族的崇高情感和人文关怀,体现了古人们追求精神寄托和道德修养的价值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音乐艺术的源头《诗经》的创作与演唱与古代音乐密不可分,它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诗经》的诗歌被作为歌谱进行演唱,这对后来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1)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1)](https://img.taocdn.com/s3/m/0dfc2c2b76eeaeaad1f330ff.png)
《〈诗经〉二首》教案广东惠阳高级中学胡雪峰教学内容:《〈诗经〉二首》教学体裁:诗歌学情分析:学生积累的古诗词不少,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第一次学习《诗经》,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会有畏难情绪。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重章叠句是它语言形式上的重要特点,赋比兴是它最突出的艺术手法。
《关雎》和《蒹葭》都抒发了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部编教材把《〈诗经〉二首》从原来的九年级改到八年级来学习,虽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学生完全可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情韵。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中的形象美。
2.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歌咏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1.品析形象,领悟意境。
2.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蕴。
教学方法:教法:设疑启发、诱点点拨、赏析总结、举一反三。
学法:朗读法、讨论交流法、画面想象法。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诗经》。
以《论语·阳货》中话的导入新课。
即: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生活动:读选句,说意思。
师:学《诗经》既然有如此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诗经〉二首》。
首先走进《关雎》,老师以《关雎》为例,为大家提供一种学习思路,供大家参考。
二、学习《关雎》(一)读诗歌,认准字音,理解难词,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二)结合诗句,了解诗歌内容,描绘诗歌的意境,讲述诗歌中的情境,继而分析人物的心境。
交流过程中注意融入赋比兴手法的点拨。
(三)配乐朗读,体会形象情感,体会诗歌意境美和情韵美。
(四)总结学习思路:师生互动,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读”准备(认读、读准)“二物”切入(景物、人物)走进“三境”:意境——情境——心境体会“三美”:音乐美、意境美、情韵美三、同种思路学习《蒹葭》1.同学们自学。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6801b5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5c.png)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形式主义倾向时,常常以恢复文雅相号召。
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
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判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说它们“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同时,他又总结了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诗经》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真正的诗歌首先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它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增加了新的血液,有了新的进展。
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的革新,形成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高潮,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的文体转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诗经》对后代文学也有影响不好的一面。
它的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后世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他们献媚求宠的手段,历代礼乐制中所载的郊庙歌、燕射歌,以及虚夸的赋、颂、铭、秣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5ee107ec281e53a5902ff26.png)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传统风雅与革新比兴的垂范。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的优良传统,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
《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风气。
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
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2127fd0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7.png)
《诗经》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在古代的地位和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地位:《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化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
3. 教育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它的内容涉及到政治、道德、伦理、文学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4. 历史地位:《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诗经》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影响非常深远,它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教育、历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论《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26ba1b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8.png)
论《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最后成书于公世纪六元前。
因为《诗经》的原产地是在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以及长江地区,加上它的作者层次众多,包括了从平民到贵族的各个阶层,所以它的内容很丰富,题材十分广泛。
农业祭祀,战争徭役,男女情爱,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所涉及。
从形式上来说,《诗经》在语言技巧上抑或是形式体裁上,都有它独显的魅力,前所未有的“赋比兴”的用,工整的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使用,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先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诗经》从内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对社会政治独到见解,丰富的感情生活,从整体上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从形式上,古人为了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在句法和章法上运用了不同的手法。
古人在创作时,通过自己对描述对象的理解,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使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诗经》拓宽了后世诗歌的内容题材。
《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正式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称为“风雅”精神。
《诗经》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情感、民俗风情等,都在其中有了形象的表现。
在后世的诗歌中,许多内容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
一、《诗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战争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反映征战艰辛、征战不归,亲人离散的作品。
《式微》是厌倦战争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借控诉国君反映征战生活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短短十八个字,反映出了士兵的悲惨,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厌恶。
又如《何草不黄》反映的是战争的无休止摧残了士兵的青春年华。
诗中描述“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
”全诗四章,描述征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片凄凉悲苦,民不聊生的情景,战争的残酷是对士兵们人性的摧残,所以有了人还不如野兽的现实。
《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09fcca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4.png)
《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对我国诗歌开展有重要意义:1、《诗经》以抒情诗为主流;2、《诗经》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3、语言简练,手法多样,对后世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诗经》;诗歌;影响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并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美学理想和开展道路。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开展的题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近五百年间的作品。
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风、雅、颂后来和赋、比、兴合称做“诗六艺”,“诗六艺”的说法见于《毛诗序》,从文学角度看,风、雅、颂是诗的三种体裁,而赋、比、兴那么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由于宗庙祭祀、朝会宴飨、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的三种音乐风格,再有三种音乐形成的三种诗体。
赋、比、兴是诗言志的方法,兴是“引譬诗类”,“感发之意”;比是“事类相似”,比较类推;赋是用“讽、诵、言、语”的方式敷布其义。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集,《诗经》在中国诗歌艺术形态开展方面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其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并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开展方向。
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其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国风》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24b1ac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9.png)
诗经在我国的地位是什么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扩展资料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艺术成就 有哪些影响
![诗经的艺术成就 有哪些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2c61c6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e.png)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影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我国的诗歌发展留下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成就历来获世人众口称颂,它的艺术风格也永远值得世人珍惜与借鉴。
诗经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影响1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到《诗经》时,中国诗歌开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创作格局,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式,也就是说,中国诗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诗经》时代。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2诗经在国外的影响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在对外交流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越南据史书记载:李朝十世以《诗经》为科试内容,黎朝十二世科试以《小雅·青蝇》句为题,士人无不熟诵《诗经》。
从12世纪开始出现古越南文学多种译本,越南诗文、文学故事中广泛引用《诗经》诗句和典故,影响了越南文学的发展,某些成语并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唐代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以后也不断有中国学者去日本讲学,从而促进了日本封建文化的发展。
第一个日译本出现于9世纪,以后选译、全译和评介未曾中断,译注、讲解、汉文名著翻刻,成为几个世纪的学术风气,使《诗经》广泛流传。
日本诗歌的发展与《诗经》有密切联系,和歌的诗体、内容和风格都深受《诗经》影响。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也都有《诗经》译本。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迟缓的国家和地区,独立后迅速发展,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巴次大陆都正在传播《诗经》。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195af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1.png)
诗经对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浅谈《诗经》的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的品。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可以说是一轴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
《诗经》的产生,不仅记录了过去,也影响着之后中国的方方面面。
个人认为,诗经从政治,历史,文学三方面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方面,结合资料综合论述《诗经》的价值和影响。
一.政治价值有言道“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经》这样一部记录民间疾苦,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诗集也深刻的反映出当时《诗经》所传达的政治理念。
另外,因《诗经》是孔子根据其自己的政治理念所编纂的,所以《诗经》当中也渗透着孔子的为政思想。
《诗经》的政治价值有如下几方面:(一)诗经的教化意义在《诗经》中,渴望仁君贤臣,国泰民安,赞美忠孝诚信,勤勉敬业,揭露统治者荒淫腐朽,反对剥削压迫,揭露民间疾苦的文章比比皆是。
诗词的广泛传播,对于百姓,知识分子和君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就像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是合乎当时实际的。
首先,《诗经》使百姓对于当时官员的从政方针和政治理念的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开始以《诗经》为标准对照考察为官之道。
除此之外,《诗经》也成为当时春秋社会评判是非的标准和自我解剖的镜子。
如诗经中的名句“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从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当时人们“舍生取义”的道义和思想。
其次,《诗经》成为周朝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人人烂熟于心。
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也鲜明的表示出当时知识分子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
不仅如此,诗经也是卿、大夫事君进谏的依据,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一系列进谏之词,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政治思想的进步。
论《诗经》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论《诗经》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d0294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2.png)
论《诗经》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阻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要紧是抒情言志之作。
《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
《诗经》能够说要紧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
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专门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创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要紧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截了当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大方之音,差不多上这种精神的直截了当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确实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纯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
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
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怀人民疾苦的倾向,差不多上“风雅”精神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 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编辑:秋痕
--------------------------------------------------------------------------------
--------------------------------------------------------------------------------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 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 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 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 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 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 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 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 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 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 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 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 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 (《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 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 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 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 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 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 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 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 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 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 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 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 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 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 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 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