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3《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历史与现状•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实践方法•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目•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前沿与展望录01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历史与现状1 2 3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起始时间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已有关于胰腺癌治疗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古代文献记载从古代到现代,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发展历程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临床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性和优势。

国际认可度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疗效逐渐得到国际认可。

010203中医药治疗胰腺癌具有整体调节、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优势。

优势中医药治疗胰腺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疗效不稳定、副作用不明确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不足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02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胰腺癌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基础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胰腺癌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胰腺癌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扶正祛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扶正祛邪化学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西医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化学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通过使用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胰腺癌强调综合治疗,将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理论基础互补作用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是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具有互补作用,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提高治疗效果。

最新: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要点(全文)

最新: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要点(全文)

最新: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要点(全文)摘要胰腺导管腺癌生物学行为不良、预后较差,如何规范诊疗以进一步提高术后生存率和长期生存质量是胰腺外科医生长久以来所面临的难题。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于2023年6月19日发表了本年度第2版胰腺癌诊治指南。

相较于前版,新版指南做出如下更新:NALIRIFOX 方案正式进入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胰腺癌的一线全身治疗中;功能状态评分细分为良好(0~1分),中等(2分)和较差(3~4分);以及某些新型药物纳入了胰腺癌靶向治疗的范畴,整体治疗趋于精准化、综合化、实效化。

NCCN指南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权威的影响力,期待未来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面世,从而使胰腺癌的治疗更加规范。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是一种预后不佳、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

随着外科、肿瘤科、病理科等科室诊断水平不断进步、外科干预技术不断升级、局部治疗手段不断涌现以及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问世,胰腺癌的诊治已初见曙光。

但据2021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胰腺癌病人死亡率仍逐年攀升,占美国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第4位[1],在我国这一数值为第6位[2]。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形成了由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等数十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结合最新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出版了2023年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V2版)[3],以期进一步规范胰腺癌诊治流程,提高病人生存率和总体生活质量。

新版指南较前版在体能评分、联合用药方案和免疫治疗等方面有所更新,本文将就以上更新点对新版指南进行解读。

1 胰腺癌病人的临床检查和危险因素筛查当临床可疑胰腺癌或存在胰胆管扩张/狭窄证据时,新版指南建议通过腹部CT或MRI行横断面扫描。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模式应作为核心理念贯穿诊疗全程,必要时加做增强CT、肝脏MRI、超声胃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等方式评估可切除性及是否转移,指导肿瘤分期。

胰腺癌34例临床分析

胰腺癌34例临床分析

胰腺癌34例临床分析胰腺癌发病率占各个部位恶性肿瘤的第七位,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1]。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发展较快、预后较差,深入对胰腺癌临床表现的认识,有利于提高胰腺癌诊治水平。

现将我院近年临床胰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元月至2011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中胰腺癌病例资料34例,所有患者经彩色超声、CT和手术病理予以诊断。

1.2 方法统计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 结果2.1 一般情况 34例中男性26例(76.5%),女性8例(23.5%);年龄最大80岁,最小29岁,平均54.6岁,≥70岁9例(26.5%)、60~69岁5例(14.7%);50~59岁6例(17.6%);40~49岁10例(29.4%);30~39岁3例(8.8%);<30岁1例;明确记载有烟酒嗜好者10例,均为男性;出现症状体征促使患者就诊的时间3天至1年不等;主诉上腹痛31例(91.2%),腹痛伴黄疸19例(55.9%),其他3例;发病时间呈四季散发,无明确季节性。

2.2 临床表现 34例中,腹痛31例(91.2%),黄疸19例(55.9%),半年内体重下降>5千克9例(26.5%),纳差20例(58.8%),上腹胀18例(52.9%),呃气6例(17.6%),腹泻8例(23.5%),恶心9例(26.5%),厌油6例(17.6%),上腹压痛26例(76.5%),腹水征阳性5例(14.7%),肝大9例(26.5%),慢性病容23例(67.6%),上腹扪及包块10例(29.4%),莫非氏征阳性2例(5.9%),腹膜刺激征阳性5例(14.7%),下肢水肿2例(5.9%),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4例(11.8%)。

2.3 辅助检查查血常规34例,血红蛋白<11克/升18例(52.9%),<9克/升14例(41.2%),<6克/升2例(5.9%);查肝功21例,谷丙转按酶、谷草转氨酶增高9例(42.9%),硷性磷酸酶增高13例(61.9%),总胆红素增高19例(90.5%),其中>2倍参考值14例(73.7%),直接胆红素增高18例(85.7%),其中>3倍参考值16例(88.9%);查血型15例,A型9例(60%),O型4例(26.7%),B型1例,AB型1例;测血糖10例,1例7.9mmol/L,9例测值在参考值范围内。

2020年ESMO 胰腺癌研究进展(最新中文版)

2020年ESMO 胰腺癌研究进展(最新中文版)
1. https:///ct2/show/NCT02879318 2. Daniel J.Renouf et al. ESMO 2020. LBA 65.
加拿大癌症研究组PA.7研究: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紫杉醇对比吉 西他滨和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德瓦鲁单抗和替西木单抗一线治疗
转移性胰腺癌的随机II期研究结果
The Canadian Cancer Trials Group PA.7 Trial: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Gemcitabine(GEM) and Nab-
02 晚期≥二线治疗
➢ E-Poster 1566TiP PRODIGE 65 - UCGI 36 - GEMPAX :一项随机III 期研究:评估吉西他滨和紫杉醇对比吉西他滨单药治疗 FOLFIRINOX治疗失败或不耐受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
PART
01
局晚/晚期一线治疗
LBA 65 Proffered Paper
Paclitaxel (Nab-P) vs GEM,Nab-P,Durvalumab(D) and Tremelimumab(T) as First Line Therapy in Metastatic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mPDAC)
研究背景
德瓦鲁单抗是一种人源化选择性抗PD-L1的IgG1单克隆抗体。 替西木单抗是一种选择性抑制CTLA-4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Ib期研究证实,德瓦鲁单抗和替西木单抗可以安全联合使用。 11例转移性胰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德瓦鲁单抗和替西木单抗治疗的
量病灶
• ECOG:0-1
分层因素 ECOG
既往辅助治疗

2020ESMO胰腺癌指南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2020ESMO胰腺癌指南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联合其他治疗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针对手术切除胰腺癌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如感染、出血等,制定并实施相 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的 发生率。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将手术与 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术前化疗、 放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化疗进展
新药研发
随着对胰腺癌细胞分子机制的深 入了解,针对胰腺癌细胞特性的
2020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布了胰腺癌临床实践 指南,该指南的更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 诊疗和护理指导,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指南更新内容概述
诊断与筛查
强调早期诊断和筛查的 重要性,推荐对高危人
群进行定期筛查。
手术与放疗
更新手术技术和放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 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结 合的方法,减轻患者疼痛 。
术中护理进展
手术室环境管理
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安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原则。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异常情况。
术中配合
与手术团队密切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术后护理进展
术后疼痛管理
预后影响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方法
总结词
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疾病分期、治疗方式 、患者身体状况等,改善预后的方法包括积极治疗、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
详细描述
疾病分期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早期发 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预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实施效果 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生存率。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也是影响 预后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有助于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方法包括积极治疗、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 体状况和生活质量,从而改善预后。

2023胰腺癌可切除评价标准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全文

2023胰腺癌可切除评价标准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全文

2023胰腺癌可切除评价标准发展的回顾和展望(全文)胰腺癌位居我国恶性a中瘤相关病死率第6位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7.2%〜9.0%o 胰腺癌具有早期诊断困难,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

21世纪以来,随着外科学技术和多学科治疗(mu1tip1ediscip1inarytreatment,MDT)的发展,胰腺癌治疗模式出现了由外科学到肿瘤学的转变,胰腺癌可切除评价手段亦随之转变。

本文将从局部解剖学阶段到肿瘤学阶段对胰腺癌可切除评价标准进行综述。

1局部解剖学阶段尽管化、放疗等辅助治疗亦是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仍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方式。

术中能否达到RO切除显著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情况。

因此,影像学评估肿瘤侵犯的主要血管是否可切除重建是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最直观手段。

随着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联合门静脉(porta1vein,PV\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mesentericvein,SMV)甚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成为可能,推动了胰腺癌可切除标准的更新。

胰腺癌可切除评估最初基于AJCC癌症分期,分为可切除(I、∏期)和不可切除(局部进展∏I期,远处转移IV期\2001年,Mehta等将动脉周围脂肪间隙缺失大于180。

,且持续长度超过1cm,归于边缘可切除(margina11yresectab1e);累及PV 或SMV的微小病变,归于可切除;而累及腹腔干、肝动脉、胃左动脉、包绕SMA及结肠动脉根部,归于不可切除。

该研究指出,边缘可切除胰腺癌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可在术后淋巴结阳性率和RO切除方面优于可切除胰腺癌,并具有较好预后。

2005年,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提出介于可切除和局部进展之间的〃交界可切除〃(border1ineresectab1e,BR)概念,并于2006年给出详细定义:〃肿瘤累及肝总动脉但未触及腹腔干;肿瘤触及SMA≤180o;SMV、PV短段闭塞〃。

胰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胰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a d p e i t e b o a k r i a i n s wih a v nc d p n r ai a c r wh e e v e c t b n - n r d c i i m r e n p te t t d a e a c e tc c n e o r c i e g m i i e v a
者 ,其 中 1 例 为边 缘 可 切 除 肿 瘤 ,2 例 为 不可 切 除 治 疗 方 案 中获 益 ,提 高 肿瘤 切 除 率 ,并 改 善 生存 时 5 4 肿 瘤 。 所有 3 例 患者 均对 该 新 辅 助 治 疗 方 案耐 受 良 间 。不 过 ,研 究 人 员也 指 出 ,鉴 于 样 本 量 的 关 系 , 9
好 。 3 例 患 者 中 ,2 例 获 得 了疾 病 控 制 。有 2 患 对这 一结 论还 有 待今后 作进 一步 的验 证 。 9 9 例
者 在 吉 西他 滨 联 合 奥 沙 利 铂 诱 导化 疗后 出现 疾 病 进 展 ,7 例患 者 在 放化 疗 后 出现 疾病 进 展 。研 究 人 员对
该 研 究 的 设 计思 路 是 ,局 部 晚 期 胰 腺 癌 患者 首 成 功切 除肿 瘤 的 患 者 和未 能 切 除 肿 瘤 患者 的 中位 总 先接 受 吉西 他滨 10 0mgm 合奥 沙利 铂 1 0mgm 生 存 时 间分 别为 3 .和 13个 月 ,差 异 有 统计学 意 义 0 / 联 / 0 1 5 2 的 诱导 化 疗 ,对于 诱 导 化 疗 后 未 出 现 疾病 进 展 的患 f P<0O 1。 .O ) 者 ,则继 续 给 予 吉 西 他滨 5 ・ 2 1 2 的 化 0 mgm . d 周 次 这 项 的研 究 结 果 证 实 了研 究 人 员的 假设 ,即 给

胰腺癌:20年的进步与希望

胰腺癌:20年的进步与希望

胰腺癌:20年的进步与希望胰腺导管腺癌(PDAC) 是当今治疗最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过去的 20 年中,发病率一直在缓慢上升。

大多数病例是在晚期和无法治愈的阶段被发现的,这意味着存活率很低。

过去 20 年的治疗进展是渐进的,基于手术、影像学、放射和全身治疗的累加改进。

回顾PDAC的治疗前景1997 年,吉西他滨获得关键批准,吉西他滨是一种基于小型随机试验数据的转移性胰腺癌单一疗法。

作为基于随机数据批准的“第一个”化疗药物,吉西他滨成为测试胰腺癌患者新型细胞毒性或靶向药物的支柱。

细胞毒性药物测试的清单很长,几乎包括所有类别的化疗药物。

不幸的是,直到2010 年初才报告了阳性随机试验。

靶向疗法或生物制剂也是如此,除厄洛替尼外,胰腺癌药物开发领域在2000 年代初期充满了负面试验。

幸运的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基本进展让我们了解了驱动胰腺癌增殖和抗癌治疗耐药的潜在分子机制。

胰腺癌中没有普遍的驱动突变这一事实可以解释经验和对靶向药物的耐药性。

PDAC 中的化疗和突变虽然单独使用或与靶向药物和/或生物制品联合使用的各种化疗药物未能改变吉西他滨设定的疗效标准,但化疗药物的组合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与吉西他滨相比,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FOLFIRINOX) 的组合显示出更高的生存率和反应率。

几年后,在另一项研究(NCT00844649) 中,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的组合再次证明优于吉西他滨。

最近,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GAP) 的新“三重”组合在2 期试验(NCT01893801) 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反应率。

化疗联合方案首次将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2 个月以上。

在转移性疾病的二线治疗中,伊立替康加氟尿嘧啶/亚叶酸的脂质体制剂在名为 NAPOLI-1 (NCT01494506) 的 3 期试验中与氟尿嘧啶/亚叶酸相比显示出优越性。

碰巧的是,突破通常来自研究小型且基因明确的癌症子集。

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展望

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进一步研究并筛选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二是探索胰腺癌早期信号的多模态影像诊断技术;三是深入挖掘胰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观遗传学以及转录组学等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线索。此外,在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与临床应用展望的过程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也将发挥关键作用,助力相关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5]K. Overbeek et al. "Timeline of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and implications for successful early detection in high-risk individuals."Gastroenterology,(2021):.
六、创新之处
本论文聚焦于胰腺癌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展望,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现有诊断方法。然后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新型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突出表现了新型技术在准确性、特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在综合各种诊断技术的分析比较之后,提出了一种或几种具有更佳应用前景的早期诊断策略。在论文最后部分,对早期诊断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为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整篇论文贯穿了新颖的观点,展示了对实际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整体逻辑性较强,为胰腺癌诊断领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首先将对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和现有诊断方法进行细致剖析,进一步掌握胰腺癌的相关知识。随后,针对现有诊断方法在早期诊断胰腺癌方面所存在的限制,通过对国内外新型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各种新型诊断技术在准确性、特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方面的特点。接着,将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提出一种或几种可行的更佳早期诊断策略,以期优化胰腺癌的早期识别。最后,将对这些策略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剖析可能遇到的问题、挑战以及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胰腺癌早期和术后相关性指标的临床研究

胰腺癌早期和术后相关性指标的临床研究

胰腺癌早期和术后相关性指标的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研究一组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标记物,能够早期诊断胰腺癌和监测胰腺癌术后疗效。

方法收集病例100例分为三组,第一组:50例正常人为阴性对照组;第二组:50例经临床确诊为胰腺癌组;第三组:在第二组术后1个月为监测组。

然后,分别对它们采取血液进行afp、cea、ca199、ca153、ca125及ca50、poa、pcaa的定量检测,研究其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第一组的8种指标均为阴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第二组中的8种指标浓度水平明显升高,与第一组相比,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x2值分别为18.7和15.1,具有显著性差异p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肿瘤内科和肿瘤外科经临床确诊为胰腺癌患者50例入选本研究。

全组100例:50例阴性对照组,50例胰腺癌组。

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5~75岁,平均60岁。

1.2 仪器与试剂1.2.1 仪器德国西门子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2 试剂由德国西门子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3 方法将100例被测试的患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50例阴性对照组,分别取其血液,静置30 min,4000 r/min离心15 min,取其血清上机进行afp、cea、ca199、ca153、ca125、ca50、poa、pcaa浓度定量检测。

第二组:50例经临床确诊为胰腺癌组,分别取其血液,静置30 min,4000 r/min表1 第一组中8种相关性指标浓度水平的比较(,u/ml)afp cea ca199 ca153 ca125 ca50 poa pcaa阴性对照组 3.5±1.2 1.8±1.1 8.5±3.7 9.4±4.2 11.1±5.6 11.6±5.3 5.2±2.4 8.5±4.2正常参考值0~8.1 0~4.0 0~37.0 0~35.0 0~37.0 0~40.0 0~18.6 0~28.6注:第一组中的8种指标均为阴性,*p>0.05表2 第二组中8种相关性指标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比较(%)afp cea ca199 ca153 ca125 ca50 poa pcaa阳性率 58 86 66 70 84 92 92 92敏感性 78 88 82 80 78 92 94 96特异性 82 92 90 84 88 94 90 96注:*p<0.05表3 第二组和第三组的8种相关性指标浓度水平的比较(,u/ml)afp cea ca199 ca153 ca125 ca50 poa pcaa第二组 12.4±5.6 10.1±6.8 52.5±22.3 53.4±25.563.7±29.4 71.6±36.9 47.1±29.5 60.6±36.7第三组 4.5±2.2 2.3±1.1 11.6±8.4 12.4±9.3 15.4±7.9 13.8±8.3 6.7±3.5 10.7±4.7p 0.037 0.029 0.025 0.031 0.039 0.041 0.043 0.033注:胰腺癌组和监测组相比较,8种指标浓度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离心15 min,取其血清上机进行afp、cea、ca199、ca153、ca125、ca50、poa、pcaa浓度定量检测。

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前沿与未来

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前沿与未来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3.22.1290胰腺癌免疫治疗的前沿与未来周文策1,2,张辉1,李昕1,董仕2Frontier and Future of Immun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ZHOU Wence 1,2, ZHANG Hui 1, LI Xin 1, DONG Shi 21.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Lanzhou 730000, China;2. The Second Medical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周文策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甘肃省领军人才,陇原创新青年人才,兰州大学临床医学人才建设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

甘肃省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普外医师分会副会长、ERAS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担任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肿瘤防治研究》等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医师、兰州大学师德标兵、甘肃省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新疆转化医学青年杰出贡献奖二等奖等多个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肝胆胰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积极践行和传播 “软镜硬镜结合” “内科外科兼修” “快速康复外科”的现代诊疗理念,形成“机器人+腹腔镜+内镜+介入”的微创技术综合治疗体系,带领团队常规开展各类复杂的消化系统微创手术。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1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论文72篇,荣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摘要?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术⽔平和地位不断提升。

胰腺癌治疗模式已从传统“surgeryfirst”过渡⾄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腹腔镜及机器⼈胰腺⼿术⽇益普及,但仍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肿瘤学评价;⼿术切除范围、切缘标准⽇趋规范;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预后。

从经验性治疗到个体化施治、从极限性⼿术到极致性⼿术、从解剖学切除到⽣物学治愈,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向。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发达国家其肿瘤致死率⽬前列第四位,预测10年后其肿瘤致死率在美国将升⾄第⼆位,在欧盟国家升⾄第三位,主要原因是⽬前位居前列的肺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均有了显著提⾼,⽽胰腺癌仍进展缓慢[1]。

近20年来,外科治疗胰腺癌从技术层⾯进步巨⼤,⼿术切除率及⼿术安全性有了极⼤提⾼,围⼿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率显著下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乎所有的开腹⼿术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及机器⼈⼿术系统完成,微创理念与技术⽇益普及。

然⽽,上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病⼈预后的显著改善。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MemorialSloan-KetteringCancerCenter)回顾30年间⼿术切除的1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的预后资料,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发现30年来胰腺癌病⼈的预后⽆显著改善[2];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学医院回顾过去20年间216例胰头癌⾏胰⼗⼆指肠切除术(PD)病⼈的临床资料,仍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进⾏预后⽐较,两组差异亦⽆统计学意义[3]。

国内虽然缺乏来⾃⼤中⼼、⼤样本量的预后资料,但实际情况应与国外近似。

胰腺癌的诊治仍极具挑战性,改善胰腺癌病⼈的远期预后任重道远。

2020年胰腺癌研究进展回顾(全文)

2020年胰腺癌研究进展回顾(全文)

2020年胰腺癌研究进展回顾(全文)全球胰腺癌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

作为“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诊断率仅5%,5年生存率仍不足10%。

现有胰腺癌治疗方案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手术切除率低且手术切除后生存率不佳;吉西他滨单药一线治疗生存改善不明显,FOLFIRINOX治疗方案仅对合并症少、年龄<65岁、体能状态良好的部分患者有益;二线治疗率低,一线治疗进展后仅43%的患者接受二线治疗。

胰腺癌的致密间质及其肿瘤微环境,是药物治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该环境为癌细胞营造了足够的缺氧环境,便于肿瘤侵犯与转移。

80%的肿瘤供血血管被厚层的周细胞包裹,阻碍药物在瘤体内沉积,导致治疗失败。

虽然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将治疗药物“拒之瘤外”,但却未能阻挡科学家们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前行的脚步。

化疗研究进展01转移性胰腺癌(mPC)二线化疗:脂质体伊立替康成为焦点,亚洲人群获益更多纳米脂质体伊立替康(nal-IRI)突破瘤体屏障,成就NAPOLI-1研究的出色成果NAPOLI-1是首个探索脂质体伊立替康用于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胰腺癌患者的全球性Ⅲ期研究,该研究在全球14个国家、76个中心开展非盲、随机、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索脂质体伊立替康单药或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nal-IRI+5-FU/LV)治疗既往基于吉西他滨(GEM)化疗方案失败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主要终点为总生存(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PFS)、客观缓解率(ORR)、糖类抗原199(CA199)应答率和安全性等。

结果显示,与5-FU/LV 方案相比,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方案ORR提高15%,CA199应答率提高20%,中位OS时间延长1.9个月(HR=0.67;95%CI:0.49-0.92;P=0.012),且PFS获得双倍延长(3.1个月∶1.5个月;HR=0.56;95%CI:0.41-0.75;P=0.0001)。

经过1年随访,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方案使mPC患者OS率提高10%。

2020ASCO胰腺癌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2020ASCO胰腺癌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2020 ASO胰腺癌研 究进展护理课件
目录
• 2020 ASO胰腺癌研究进展 • 胰腺癌患者的护理 • 胰腺癌的预防与控制 • 未来展望
胰腺癌概述
胰腺癌的定 义
胰腺癌是一种发生在胰腺组织 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 的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但与长期吸烟、饮酒、慢性胰 腺炎、遗传因素等有关。
社会支持与公众教育
社会支持
建立胰腺癌患者互助组织和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 指导。
公众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胰腺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知识,提高公众 的认知和意识。
未来展望
胰腺癌研究的前沿技 术
基因组学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对胰腺癌的基因变异和分子机制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 治疗方案。
免疫治疗 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针对胰腺癌的免疫 治疗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 择。
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基于患者的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胰腺癌领域,精准医学将有助 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胰腺癌研究联盟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和研究成果,加速胰腺癌研究 的进展。
疼痛管理 加强对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管理,采用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关注胰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 心。
THANKS
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口味偏好, 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于消化、 营养丰富的食物。
营养支持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采用 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方法,保证

从CSCO会议梳理国内肝胆胰腺癌药物研发进展(2020)

从CSCO会议梳理国内肝胆胰腺癌药物研发进展(2020)

一线治疗药物研发
临床阶段
临床 研究编号
III期 研究
NCT0250846 7
III期 研究
-
III期 研究
-
III期 研究
-
II期 研究
-
CSCO 编号
001
002 004
试验组
对照组
治疗阶 段
替西利姆单抗+ 德瓦鲁单抗
替西利姆单抗 /德瓦鲁单抗
一线治疗
多纳非尼
索拉非尼 一线治疗
阿普唑仑单抗+
贝伐单抗
在患有乙肝相关肝癌的患者中,阿普唑仑单抗+贝伐单抗在OS和PFS方面有 临床意义的改善,在关键PRO恶化方面有临床意义的延迟,与索拉非尼相比
具有可控制的毒性。结果与全球人口的结果基本一致。
恒瑞公司 基石药业
阿帕替尼对于复发/转移性 ICC 患者客观缓解率达 23.5%,对疾病进展具有 一定的延缓作用,高血压及 HFS 是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齐鲁制药
拜耳医药 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
药物靶点 PD-1 VEGF
KIT
VEGFR PD-L1 PD-1
药物研究阶段 已上市 I期
III期
III期 III期 III期
备注 肝癌二线治疗药物(NCCN) 与贝伐珠单抗联用成为新的肝癌一线治疗用药
联合贝伐珠单抗进行肝癌一线治疗;
和阿普唑仑单抗联合使用或成为新的一线治疗用药 和德瓦鲁单抗联合使用或成为新的一线治疗用药 和替西利姆单抗联用或成为新的一线治疗用药
未达到
22.3 (10.8-NR) 13.8(6.6-NR)
18.2 (9.7-NR) 6.0 (4.2-12.8)
14.5(7.3-21.2) 16.9 (6.7-N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摘要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术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

胰腺癌治疗模式已从传统“surgery first”过渡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手术日益普及,但仍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肿瘤学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切缘标准日趋规范;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预后。

从经验性治疗到个体化施治、从极限性手术到极致性手术、从解剖学切除到生物学治愈,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其肿瘤致死率目前列第四位,预测10年后其肿瘤致死率在美国将升至第二位,在欧盟国家升至第三位,主要原因是目前位居前列的肺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而胰腺癌仍进展缓慢[1]。

近20年来,外科治疗胰腺癌从技术层面进步巨大,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开腹手术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理念与技术日益普及。

然而,上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病人预后的显著改善。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回顾30年间手术切除的1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预后资料,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发现30年来胰腺癌病人的预后无显著改善[2];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医院回顾过去20年间216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的临床资料,仍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进行预后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

国内虽然缺乏来自大中心、大样本量的预后资料,但实际情况应与国外近似。

胰腺癌的诊治仍极具挑战性,改善胰腺癌病人的远期预后任重道远。

本文评述近20年来胰腺癌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我国胰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迅速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成就斐然。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在赵玉沛院士带领下,注重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持与国际接轨,外科技术方面与世界同步,胰腺癌联合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等术式普遍开展,在部分领域如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外科领域具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针对胰腺癌、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术后并发症等分别制定或更新了诊治指南,对于规范我国胰腺常见疾患的临床诊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胰腺疾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的数量逐年攀升,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国内学者的参与度及学术主持、报告的频次显著提高,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

通过检索Pubmed、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统计在国际英文期刊发表的源自我国胰腺相关研究的文章以及胰腺疾病临床试验的注册数量,显现出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体现出我国胰腺外科学术水平和地位稳步提升(图1、2)。

但是,我国仍缺乏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大数据建设与欧美及日韩比较尚存差距,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目前的短板,同时也为我们指出未来10年需要努力的方向。

2 胰腺癌外科治疗理念更新——从“surgery first”到MDT既往胰腺癌的治疗模式是“surgery first”,即外科优先,注重某一学科对某种疾病的优势治疗地位,而对于该疾病在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式,针对性不足,容易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

理念更新引领行为进步,胰腺癌的治疗已从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surgery first”过渡到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4]。

既往根据胰腺癌能否手术切除将其分为“可切除”或“不可切除”,实际上是从形态学角度对肿瘤局部浸润及周围器官受累情况进行评价。

近年来,从既往“不可切除”类型中衍生出“交界可切除”类型,专门进行讨论并成为学术热点,体现出外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治疗理念的更新。

“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核心标准是肿瘤累及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但仍可切除重建,即技术层面可切除,但由肿瘤学层面评价,未必可以根治,术后往往短期内复发或转移,病人难以从直接手术中生存获益,由此提出新辅助治疗的理念。

近年来,对于交界可切除的定义又有所延伸,从前述单纯形态学描述引入生物学评价标准,如病人术前CA19-9>500 kU/L,术前影像学检查可疑淋巴结转移等,亦属交界可切除范畴,提倡进行新辅助治疗[5]。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既往对交界可切除的胰腺癌的治疗策略是,既可选择新辅助治疗,也可选择直接手术,自2016年以来,NCCN指南对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策略只建议行新辅助治疗。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于2016年首次提出“潜在可治愈”胰腺癌的概念,其内涵实际上包括了“可切除”及“交界可切除”的病人[6]。

“可切除”及“交界可切除”的评价角度是外科技术层面,评价基础是影像学检查结果,由于术者经验不同,认识及评价标准各异,临床往往难以达成共识;“潜在可治愈”是从肿瘤学层面进行评价,评价基础是治疗效果,体现出审视问题的角度及高度已从外科学上升到肿瘤学。

上述对“交界可切除”、“潜在可治愈”的定义属于理念范畴,而MDT 属于行为模式,理念更新带来行为模式的转变。

近年的国内外胰腺相关学术会议中,学科界限日趋淡化,以疾病及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外科专家讲授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而肿瘤内科专家也更加关注“可切除”、“交界可切除”等外科问题,体现出胰腺癌由“surgery first”向MDT模式的转变。

3 胰腺癌外科治疗技术进步——从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机器人手术近20年来,随着微创手术器械与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在胰腺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腹腔镜手术以较小的切口路径和较少的组织损伤完成对病变组织的切除;另一方面,腹腔镜的放大效应有利于进行更精细的解剖操作,进而获得更高的手术质量;此外,腹腔镜手术中大量使用超声刀、LigaSure等血管闭合系统及血管夹等一次性器械,不但使创面的止血效果更好、减少术中出血量,还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近年来,3D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克服了传统腹腔镜二维平面图像的视觉缺陷,进一步缩短了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

总体而言,一旦突破技术瓶颈,腹腔镜手术更有利于精细、精准的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的优势。

然而,由于胰腺癌手术具有技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且不同部位手术的复杂程度差异较大,尚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远端胰腺癌根治手术,由于不涉及消化道重建,手术难度相对较小,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基本上能够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治疗胰体尾癌的标准术式。

目前,关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胰体尾癌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中,结论基本一致,即: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癌在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年和5年存活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而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开腹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7]。

对于胰头癌,由于PD具有手术步骤繁琐、操作难度大、对术者与助手配合程度要求高、某些关键技术要点尚待论证等原因,故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应用与普及程度相对滞后,尚难以广泛推广。

LPD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手术安全性及肿瘤根治性尚存争议。

既往大量回顾性研究均表明,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LPD 手术时间显著延长,但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而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病死率方面,二者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8-10]。

近年来,在一些大型胰腺外科中心,LPD手术时间已与开腹手术相近[11]。

印度、西班牙、荷兰先后开展了3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PD与LPD的围手术期安全性进行比较[12-14]。

其中,在荷兰开展的Ⅱ/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中,LPD组病人的90 d内病死率(10%)明显高于开腹组(2%),导致该研究被提前终止[14]。

然而,对这3项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病人中LPD组除了手术时间显著延长、术中失血量显著减少外,其他各项指标(90 d内病死率、R0切除率、获取淋巴结数目、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胰瘘及胆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再手术率及再入院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5]。

在肿瘤根治效果方面,仅有少数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比较了PD 与LPD治疗胰腺癌的长期生存差异。

Croome等[11]比较了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108例LPD和214例PD治疗胰头癌病例,两组病人的肿瘤大小及分期均具可比性,R0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期比较显示,两组病人的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PD 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延长,PD组显示出更高的局部复发率。

最新的Meta分析结果亦证实,LPD有助于延长胰腺癌病人的DFS,这可能与微创手术后病人恢复快、能够更早开始辅助治疗相关;两组病人术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映出生物学行为是决定胰腺癌病人预后更为关键的因素[16]。

我国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外科发展迅速,基本与世界同步,几乎所有开放手术类型都能够以腹腔镜或机器人完成,LPD及完成数量已成为检验外科医生腹腔镜技术的标志性手术,尤为年轻外科医生所热衷,传统开腹术式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在此背景下,尤应注意LPD的肿瘤学评价,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具有特殊性,行LPD时,除考虑术者技术水平、团队合作、学习曲线等影响因素外,应特别注意对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不能盲目追求微创和技术难度。

展望未来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在胰腺外科的应用,其将日趋广泛及普及,同时,相对于开展数量,将更加重视手术质量。

随着高质量证据级别的积累,对LPD的肿瘤学评价也会更加理性和准确。

4 胰腺癌手术范围更趋合理——从扩大切除到标准化根治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惟一有治愈可能的治疗方式,经历了从“随意”到“扩大”再到“标准”的演变历程。

虽有共识,但争议犹存。

胰腺癌术后1年内复发率高达50%,其中>20%的病人为局部复发,另有近20%的病人表现为局部复发合并远处转移,切除范围的探讨一直是胰腺外科的热点课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有日本、欧美及韩国学者开展RCT 研究,探讨扩大淋巴结清扫对改善胰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证实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无益于改善胰腺癌病人预后[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