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系统理论

合集下载

多元系统理论presentation

多元系统理论presentation
多元系统理论
01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

02 东欧学者有关翻译研究
----依瑞·列维 Jiří Levý

03 图里旳规范研究及描述
翻译学
01
背景起源
1、背景
发源地:以色列 历史:1948年建国 地理:地处欧、亚、非三大洲旳结合处 文化: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诞生
在中东这一地域 语言:希伯来语(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
依瑞·列维 Jiří Levý
主要翻译思想、贡献、应用
一、 列维旳主要翻译思想:
1.翻译旳忠实性问题
列维在《翻译旳艺术》一书中指出,翻译旳忠 实性就像描写旳真实性或论证旳合理性一样,都是 一种总范围中旳部分现象。
(错觉论、语义综合体、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 分)
2. 翻译规范:再现规范(即忠实性、精确性旳原则) 和艺术性规范(即美旳原则)
• 文学系统由一种中心构成,它往往处于主导旳、受 尊敬旳、权威旳地位,并伴随时间旳推移而逐渐僵
化,最终被系统边沿发展产生旳更新、更灵活旳形 式所取代,文学旳演进就在于“系统旳变异”。

蒂尼亚诺夫《论文学旳演进》
小结
① 系统、系统旳系统 ② 系统旳异质性和层级性 ③ 系统动态旳演变过程
东欧学者翻译研究
• 俄国形式主义者旳这种建立在陌生化作用之上旳形式辩证自 生理论,其缺陷就在于完全断绝了文学与文学形式之外旳一 切联络,否定了文学演变中外因旳作用,企图在纯粹旳和封 闭旳文学系列 内 部 揭 示 出 形 式 发 展 旳 内 在 规 律 性”-----巴赫金
• “将非文学原因逐出文学批评旳殿堂是愚蠢可笑旳。”---穆 卡洛夫斯基
Even-Zohar Polysystem Theory

多元系统理论9.26

多元系统理论9.26

多元系统理论的起源多元系统理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以色列学者Even-Zohar提出,然而其源头却可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时期。

形式主义对多元系统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形式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概念,形式主义认为,系统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其构成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Baker, 2005: 176)。

形式主义者给文学研究带来革新,提出将文学作品看作是有次序、分等级的结构,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他们看重的不是元素本身,而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形式主义概念中,文学革命的推动力是用陌生的取代熟悉的,用新鲜的取代传统的那股持续力量。

”在形式主义思想中,Yury Tynjanov 的思想与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关系最为密切。

Tynjanov是将文学视为“系统”的第一人。

他认为一个“文学事实”是一个相对的实体。

他声称“一个‘文学作品’、一种‘文体’、一个‘时期’、一种‘文学’、或者‘文学’本身,都代表了各种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在与其它元素构成的网络中获得自身价值”。

他还提出了“中心/边缘对立”的概念,这一概念后被Even-Zohar采用。

多元系统理论的重要概念以Tynjanov和其他形式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为起点,Even-Zohar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启了他自己的系统方法。

当时他的直接目标是解决与翻译理论以及希伯来文学的历史结构相关的问题。

他在这些领域对形式主义概念的运用最终导致了“多元系统理论”的诞生。

根据Even-Zohar的观点,“多元系统”指异质的、分等级的多个系统的聚合,各个系统相互作用,整个多元系统维持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发展状态。

在这种模式中,有三组对立:(1)“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和“非经典化的”产品或模式的对立,类似于“高级”文学和“低级”文学的对立。

“经典化”的或“高级”的形式指“被一个文化的统治阶层视为合乎正统的文学规范和作品(即模式和文本),其最突出的产品被社会保存下来,成为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Even-Zohar, 1990b:15)“非经典化”的或“低级”的形式指“被那个阶层视为不合正统的规范和作品,其产品通常最终被社会遗忘(除非其地位有所改变)”。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多元系统理论简述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林娟多元系统理论简述摘要:埃文-佐哈尔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文学视作一国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探究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的位置,促进了翻译描述性研究的发展以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目的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文学;埃文-佐哈尔;翻译研究引言: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Itmar Even-Zohar)在对希伯来作品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用来说明文学系统(systems)的行为和演变。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翻译跳出了文本的限制,视线转向了文化语境、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等更加宽泛的领域。

本文对多元系统理论进行简述,希望能对国内的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多元系统论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是对早期翻译研究派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借鉴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引入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和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研究和探讨(廖七一 2002:59)。

多元系统是指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聚合物(或大系统),多元系统内的各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平等,而是相互争夺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这种相互竞争使得整个多元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动态过程(Baker 1998: 179)。

多元系统有多个层级,即某个多元系统既是由多个不同元素(或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又是组成另一更大范围、更宏观视野下多元系统(大多元系统,mega-/macro-polysystem)的一个元素。

多元系统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某个多元系统由多个阶层的元素(或子系统)组成,各元素在系统中有的出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各元素在不断相互竞争,争夺系统中的中心位置,系统中各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互相相互关联、相互重叠、共同作用的关系。

主观与客观:多元系统理论浅谈

主观与客观:多元系统理论浅谈

” 即使 在 中 我 想 我 大 概 就 昏过 去 了 , 场 风 波 以 我 的 这 他在 1 7 ~1 7 年 间发 表 的 一 系 列 论 文结 所 运 用 自如 的 历 史 时 期 。 这 时 , 0 97 9 失 去 知 觉 作 为 终 结 。 宋译 ) ( 成论 文 集 , 《 史 诗学 论 文 集 》 名 出 版 , 心 文 学 里 , 译 文 学 也 会 占 主 要 地 位 。 真 以 历 为 翻 “ 在 真 的 外 通 过 比 较 , 难 发 现 , 的 译 文 比 较直 不 祝 首 次 提 出 了 “ 元 系 统 ” 一 术 语 , 指 某 空 的情 况也 很 常 见 , ‘ 空 ’ 条 件 下 , 多 这 意 国 文 学 极 其 容 易 渗 入 , 译 文学 就 处 于 主 接 , 翻 没有 对 译 文 进 行 太 多 处 理 , 体 上保 留 大 特 定 文 化 里 的 各 种 文 学 系统 的 聚 合 , 从
主要有五个 , 多元 系 统 理 论 是 较 新 的 一 个 。 文 学 翻 译 领 域 。 研 究 中 , 在 佐哈 尔概 括 出三 但 见 周 围 一 片 黑 暗 , 雨 交 加 。 宋 译 ) 风 (
1 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
马 ・ 文一佐 哈 尔 在2 世纪 7 年 代 初 提 出 。 埃 0 0
种 翻译 文 学 会 处 于 主 要 地位 的 社 会 条 件 :
等 恢 复 正 常 以后 , 向 四 周 看 了 看 , 我 空
并 没 有 理 论 指 导 , 到 2 世 纪 后 期 翻 译 理 合体 时 , 能 充 分 进 行 理 解 与 研 究 。 直 0 才 后来 多 中 充 满 风 , 和黑 暗 。 祝 译 ) 雨 (
等 恢 复 正 常后 , 我朝 四 周 打量 了 一 下 ,

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论简介

多元系统论简介多元系统论的创始人是以色列的埃文·佐哈尔(Even Zohar)。

1970年,他以“多元系统假说”(polysystem hypothesis)的名称提出,直到1979年才正名为“多元系统论”,他针对的首先是语言系统,其次是文学系统,自1990年代起,他又转向文化系统研究。

在1976年,他发表《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首次把多元系统论直接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

产生背景:他不满于196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研究途径,面向原文,局限于语言层面的静态对比,脱离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孤立地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认为当时没有一种理论工具能用来描述已发生的现象而不带价值判断。

基本理念: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一组假定能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网。

系统的特征在于动态、开放、异质,多元系统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这些系统并不平等,而是在多元系统中处于不同的阶层,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各个阶层之间无休止的斗争,构成了系统的动态状态。

他还用一级(primary)和二级(secondary)两个术语来表示形式库里革新和保守的对立。

任何一级模式一旦得以进入经典化形式库的中心并且持久化,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二级模式。

翻译文学可视为目标文化里的一个系统,翻译文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而只有在三种情况下占据中心:第一,多元系统尚未形成,文学系统依然年轻,仍在建立过程中第二,文学系统处于大系统中的边缘位置,处于虚弱状态第三,文学系统出现了转折点,危机,真空。

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它是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参与创造新的一级模式,译文接近原文可能性较大,翻译策略倾向于充分性。

在翻译文学居于边缘时,译文只会模仿目标文学早已确立的规范,成为保守力量的一大支柱,译者的任务是在本国的文学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组织管理理论,它可以帮助经理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组成的。

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影响,从而影响组织的运行。

例如,组织内部的激励政策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工作积极性又可以影响组织的生产力和效率。

多元系统理论还试图找出组织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例如,可以分析组织中的激励政策、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把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多元系统理论还认为,组织的发展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组织可能会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这些外部因素会影响组织内部发生的各种事件,因此,管理者需要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变化。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组织管理理论,它可以帮助经理们更好地理解组织中发生的各种复杂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组织。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外部因素对组织的影响,从而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

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化,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多元系统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本文旨在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多元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多样性、翻译规范的多元性以及翻译实践的跨文化性等方面。

文章展望了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加强跨学科研究、深化理论创新等建议,以期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多元系统理论是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

在多元系统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不同语言、文化和文学系统之间进行的交流和互动。

多元系统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认为翻译文学是目标语言文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如原创文学、口传文学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翻译文学对源语言文学的借鉴和模仿上,也体现在翻译文学对目标语言文学的创新和推动上。

多元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即翻译活动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所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这些规范可能因时代、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异,但它们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翻译规范的存在使得翻译活动在多元系统理论中具有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面貌。

多元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将翻译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翻译活动在文学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翻译规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引导作用。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多元系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多元系统理论,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提出,是一种将文学和社会视为开放、动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的设想之前,对科学的研究范式进行 了界定,认为传统的研究侧重于实证主义,“即搜集资料, 然后以经验主义理由将之接受,并分析其物质内容”。而现 行的研究方法则应该是功能主义的: 以分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把符号现象视为系统,就有 可能对各种符号集成体的运作方式提出假说,从而迈向现代 科学产生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找出支配着各种现 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规律,而不是对这些现象进行登记和 分类。 与此同时,佐哈尔批评索绪尔及其学派将“系统构想为一个 静态(共时)的关系网”,使“历史层面在实质上被排除到 语言的领域之外”。可以看出,佐哈尔首先是要对复杂多样 的关系进行客观描述,然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去发现规 律,对未来的文学现象进行预测。
多元系统(polysystem)由“poly”与“system”合成。 它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 埃文-佐哈尔(Itama EvenZohar)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佐哈尔吸 取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 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 中的子系统,客观描述翻译文学在主体文化中的接 受与影响,以期有效揭示制约文学翻译的规范与规 律。
翻译的性质和范围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因而并非一成不变;翻 译活动取决于它在一定文化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参见 Shuttleworth:178)传统规约性(prescriptive)的翻译标准始终认 为存在绝对、完美的或理想的翻译文本,而译文中出现的所谓 迁移、变异常常被指责为“不忠实”、歪曲或谬误。多元系统 采用描述性(descriptive)的研究方法,不斤斤计较于一字一句的 忠实与得失,而是将翻译文本视作目标系统中的存在实体,从 目标系统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甚至赞助系统等角度描述 翻译活动的性质,解释翻译文本的生成、消费,以及在目标文 化系统中的功能与运作。虽然多元系统还存在某些局限性, “还有待于修正和精化”(refinement),但它开辟了一条“翻译 最终超越规约美学的道路”,为翻译,特别是外国文学的译介 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是近年来应用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有效的组织研究理论。

它通
过结合多种现实的多元因素,建立了一套系统理论,有助于理解、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多元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复杂的模型,而且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特性,它们会相互影响。

系统和它的元素之间有着动态的关系,它们会交互作用,相互依赖,从而使系统更具有弹性。

多元系统理论由多个元素构成,它们是多维关系模型,主要包括人、文化、技术、组织、环境、资源等6个元素,它们构成系统,他们之间有着交互作用和依存性,以及有效实现组织有效运行的规则。

多元系统理论是一个概念性的理论,它将系统建构与具体的组织实践相结合,
强调动态的协同模式,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并有效控制组织的性能。

其特点是严格的理论���结合复杂的实践,将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融入到关系分析中,以实现模型和实践的理论依据,进而促进组织高效管理。

最终,多元系统理论可以有效提高组织的绩效、效率和促进可持续成长发展。

9.多元系统论

9.多元系统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本志小说之大体有二: 一曰译,二曰撰。 他山之玉,可以攻错,则译之不可缓者也。 ------- 《月月小说》发刊词
处今日只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 一义。 ------梁启超
翻译地位与翻译策略
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成为影响译者采取 何种翻译规范或方法的重要因素。
如何产生影响?
翻译文学处于边缘时,作品必须迎合读 者的品味,因此倾向于可接受性; 翻译文学处于中心时,读者的阅读动机 很强,作品不必迎合固有的文化品味,甚至 还必须带有异国风味才有吸引力,即译作倾 向于充分性。
1)由于其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扩 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提高了它的理论 性和学术性;
在西方,令翻译研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走 到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的,是多元系统论 以及其他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 ------ 张南峰
2)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同 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他各 种文本平等的位置。证明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 重大贡献,改变了文学界对翻译作品的轻视。
多元系统论概况
何为多元系统? 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 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有多个相交甚 至相叠的系统组成。 所谓“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 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系 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文本现 象。
系统是有层级之分的。
多元系统理论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 中各种系统的功能。
安娜貌颇佚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 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盈动 人,而卷发压额, 厥色深墨,状尤美观,性 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 ——《海军密约》
翻译者如先锋,自著为后劲,以译本小说为开道 之骅骝。
多元系统论的贡献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多元系统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摘要: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多元系统论”尤其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阐释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理论贡献;局限性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来源是俄国的形式主义。

出于对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批评的不满,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并不只是文学技法的简单堆积,而是“有秩序、分层次的结构”。

文学作品或文学类型是一个结构整体;文学本身同样是“有层次组织、自我更新的整体”。

(廖七一,200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首次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这个术语。

“多元系统”是指在某个社会中相互关联的文学、半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整个系统,它既包括“高雅的”“经典的”文学形式,也包括“通俗的”“非经典的”文学形式。

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在整个文学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次要系统,但埃文·佐哈尔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阐释了翻译文学什么时候在文学系统中处于主要地位,什么时候处于次要地位。

一、多元系统论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polysystem)是指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该理论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文化、语言、经济、文学、政治、意识形态等,皆为系统,而非各种独立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每个社会符号系统都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系,相反是个开放的体系,由许多不同元素组成,这些不同元素组成不同的子系统,它们相互交叉,部分互相重叠,各有不同行为,却又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互相依存。

(张南峰,2004)这些系统是分等级的,有些系统处于中心位置,是“主要系统”,有些系统处于边缘位置,是“次要系统”。

ItamarEven-Zohar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doc

ItamarEven-Zohar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doc

摘要: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的、动态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然而,该理论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盲点。

本文从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①等角度分析其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文化地位意识形态译者的诗学观与主体性不充分性On the Non-adequacy of Polysystem Theory in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Zhang Qiyan(College of Arts,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Abstract: Polysystem Theory, an important bran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approaches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a systemic, dynamic, descriptive, functional, target language-oriented way and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broadens the horiz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peeds up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non-adequacy of this theory in explain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ultural position of a nation and/or of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a given literary polysystem in relation to the sourc e culture,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Keywords: Polysystem Theory; cultural position; ideology;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initiative; non-adequacy一、引子多元系统理论是Itamar Even-Zohar于七十年代早期在研究以色列希伯来文学一种的模型时,基于俄国形式主义与捷克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多元翻译系统理论及规范

四、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
切斯特曼提出了另一套规范,包括了图里的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它们是:
1
译品或期待规范(expectancy or product norm)
2
专业规范(professional norm)
3
责任规范(accountability orm)
4
交际规范(communication norm)
三、图里的翻译行为规范及其法则
翻译行为规范定义 将某一社区所共享的普遍价值或观念,例如对正确与错误、适当的与不适当的看法,转换为适当的且适用于特定情形的行为指南。 规范类型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 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 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
蒂尼亚诺夫被认为是第一个将文学看作系统的人。在蒂尼亚诺夫看来,文学事实(literary fact)是一个关系实体(relational entity)。所谓的文学作品、文学类型、文学时代、文学或文学本身,实际上是若干特征的聚合,这些特征的价值取决于它们与网络系统中其他因素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学其实就是一个系统。但这个系统绝非静止而是不断变化的。
4、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添加标题
将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倾向应用到所有译文中;
添加标题
图里的描述性研究方法论,为今后的描述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添加标题
放弃一对一的对应主张以及文学或语言上等值的可能性;
添加标题
动摇了原始信息固定不变的概念;
添加标题
将原文与译文在交叉的文化系统的符号网中进行聚合。
多元系统理论定义 多元系统被视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多个系统的聚合体,其中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促使整个多元系统内部持续的动态演变过程。即,多元系统是一个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分层级的(stratified)集合体,当这些因素相互发生作用时,这个集合体便随之变化和变异。

左哈尔多元系统论

左哈尔多元系统论

1.在国内的发展
在中国大陆,多元系统理论一直没有引起注意,直2001年第 3期《中外文学》推出多元系统研究专辑,多元系统理论才开 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中国学者高度赞赏多元系统理 论。 2002年第4期的《中国翻译》上刊印了Even—Zohar的《多 元系统论》的中译文,其译者张南峰教授认为该理论“由于 强调历史和文化因素的研究,因而提高了翻译研究在文学研 究中的地位, 同时也把译本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带到了与其它 各种文本平等的位置”,其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使得翻译研 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进入学术研究系统的中心位置。他的观点 得到 了许多学者的支持。谢天振“用丰富的例证证明了多元系统 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性,最后指出多元系统理论把翻译 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 为翻译研究开拓了一个相当广 阔的研究领域”。 张柏然和辛红娟指出,多元系统理论就是从翻译和翻译文学 对目标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入手,研究目标文化对外国文学的 接受能力
对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忽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文学 中的一些特例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适用范围有限。 如果将多元系统理论用于解释翻译策略的选择, 它无法解释 我国晚清的翻译实际。晚清时中国的翻译文学应该处于中 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根据多元系统理论, 译者会遵 守出发语文化的规范, 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但是, 事实并非 如此。晚清的文学翻译家, 他们渴望传播民族文化, 拥有文 化优越感, 在译文中大量使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多 元系统理论只考虑了制约翻译策略选择的客观文化因素, 而忽视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使我们对其 理论的周密性产生了疑问。对此,王东风是这样评价的: 多 元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制约, 但忽 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二.多元系统理论的含义1.义: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

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的指导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源语作者与译入语读者之间沟通媒介的译者,必须考虑到诸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下多元系统理论是怎样阐释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一、多元系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以色列当代著名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该学派主要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认为文化因素对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埃文-佐哈尔出版了《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根据该理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也就是由符号主导人类交际形式,诸如文化,语言、文学,社会等,须视为系统而非又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较充分地理解和研究。

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大的“多元”系统。

要全面并充分的理解各个系统,就必须将其置于多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中来研究。

后来佐哈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中。

多元系统理论认为,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

作为整个文化和社会系统的次系统,文学系统是各种文学子系统的集合。

翻译文学是文学多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要研究翻译文学,就必须将其置于大的文学系统中来研究。

二、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作品时要考虑其文化因素。

翻译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过程涉及最少两个文化系统,即源语文化系统和译入语文化系统。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对译入语文化的作用取决于其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系统论”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

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

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

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

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

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

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

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

[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

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

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

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

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

“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

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译入语这个多元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

多元系统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的多元系统里可能占据中心位置的三种客观条件。

第一种情形是,一种多元系统尚未定形,也即该文学的发展还处于“幼嫩”状态,还有待确立;第二种情形是,一种文学(在一组相关的文学的大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或处于“弱势”,或两者皆然;第三种情形是,一种文学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

在第一种情况中,翻译文学可以给较年轻的目的语文学提供各种文学作品。

在第二种情况中,译作不仅带来了新鲜观点,而且为本土作家们提供了模仿的样版。

第三种情况,当传统的文学模式无法激发新一代的作家们时,他们便诉诸于翻译作品来寻求新观念及新的艺术形式。

[4]佐哈尔又指出,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占据主要或次要地位,不一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同一个位置。

有时候某一部分的翻译文学会占据中心地位,另一部分可能处于边缘位置。

文学之间的接触关系与翻译文学的地位息息相关,当外来文学大规模进入一个文学系统时,外来文学源语的地位对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学中的地位影响重大,只有这一部分才有可能占据中心位置。

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成为影响译者采取翻译规范和策略的重要参照元素。

当翻译文学占据主要地位时,由于翻译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创造新的、主要的模式,因此,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从本国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而是在于打破传统。

在这种情况下,译文的充分性方面会倾向于原著,将原著中许多新元素带到目的语的文化系统中。

如果目的语文化中的文学系统是强势的,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那么翻译者只能屈服目的语系统里一些原有的规范,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求已有的模式。

佐哈尔进而又探讨了翻译作品与文学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和文学条件部分地决定了该翻译什么。

具体地说就是,如果一个文学多元系统缺乏一些特征时,那么那些有着这类特征的翻译作品则最有可能被引入该系统,从而使该系统更加完整和具有动态特征。

佐哈尔认为,任何系统产品的生成和运作方式都受到一个形式库(repertoire)控制,而该库是由规范和素材所组成。

保守系统根据形式库所规范的模式而生成它的产品,因此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它的产品成为“次要”产品;而革新型系统会吸纳一些新元素来拓展、革新形式库,从而降低产品的可预测性,由此也就生成了“主要”产品。

以翻译文学为例,当它处于某一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时,它将参与创造主要模式,甚至打破传统规范;但当它处于边缘位置时,它更倾向于去寻找现成的模式来进行套译。

因此,第一种情况下的翻译将更关注“充分性”(adequateness),而第二种情况下的翻译则更关注“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

多元系统论还注意到了翻译文学的地位对翻译规范、行为模式及翻译策略的影响。

但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时,翻译工作往往会在目标文学系统中为外国的文本寻找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

而当翻译文学处于译入语文学的中心位置时,译者则能够比较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参与译入语文学中新的一级模式的创造过程。

三对“多元系统论”已作的研究多元系统论包含了对文学、翻译和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以及三者关系的深刻洞察。

佐哈尔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提出的多元系统论,近年来对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现代翻译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本人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多元系统论将翻译研究从对转换的静态语言分析和一对一等值的执迷中摆脱出来,进而在目标文化历史的和文学的系统中,考察翻译文学的整体地位。

佐哈尔指出:“翻译已经不再是一个有着明确不变的特性和界限的现象,而是一个依赖于某个特定文化系统内的关系的活动。

”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论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

多元系统论为翻译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

多元系统论通常被看作温和的文化派,强调翻译活动应由目的文化的各个系统决定,强调翻译能促进文化的发展。

此后,以Toury和Hermans为代表的描写学派(descriptive studies)发展了多元系统论,“探索如何接受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条件与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象的规律,并提出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功能的、系统的研究方法,注重决定译作的产生和被接受的翻译常规和制约因素”[5]。

直到20世纪90年代,“Lefevere提出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的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6],使翻译界的文化意识得到觉醒,拓宽了翻译的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维度。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早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是国内学术界直至20 世纪80 年代末对其仍知之甚微。

直至90 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论。

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已经是90 年代末的事了。

比起大陆学术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与多元系统论的接触显然要比大陆学者早。

2002年第4期《中国翻译》刊印了张南峰教授翻译的《多元系统论》译文,引发了国内译界对多元系统论的兴趣和热情。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主要着眼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但翻译界最先接过了多元系统论,并把它成功地应用到了翻译研究的实践中去。

张南峰在研究多元系统论时指出:佐哈尔的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套宽阔的理论框架,让我们可以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对翻译的过程、产品和功能作描述性的研究。

[7]适逢文化转向的契机,多元系统论“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的新途径,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一个跨国界的翻译研究学派”[8]。

张南峰将文化多元系统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政治多元系统,包括有权利或影响力的出版界、专业组织、教育机构、政府部门等等;二是意识形态多元系统,由以上团体所持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成。

[9]他认为,由文化中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的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多元系统,支配着文学产品、工业产品以至法律、司法等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政治多元系统。

另一方面,政治多元系统中的权利关系又决定哪一种或几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张南峰在研究多元系统论时提出“如果我们将多元系统论应用到中国的翻译研究中去,我们就能解释更多的现象,甚至能够发现翻译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同的标准适合不同时代的目的和需求。

[10]”四“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贡献与价值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强调,多元系统论标志着翻译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并归纳出下面几个优势:1 对文学作品自身的研究与对社会、历史、文化力量的研究同时进行;2 埃文-佐哈尔从孤立地研究单一文本,走向在文化和文学系统内进行翻译研究,这种研究也只有在该系统内才能发挥其功能;3 对等值和充分性的非规范性定义可以根据文本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1]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是针对文化、文学层面的,所以对于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已经被广泛用于这些层面的理论研究。

佐哈尔还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两个文本的转换行为,它更是一种文化行为。

文化翻译学派的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12]。

所以翻译应该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