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
“六经辨证”是《伤寒杂病论》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六经辨证”,这是《伤寒杂病论》理解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
如果说“八纲辨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辨证方法的话,那么“六经辨证”则是从病位入手结合病性分析而确定治疗原则的一种辨证方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张仲景的“六经”本意。
张仲景之“六经病”应该是由特定的症状群组成的六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理状态。
人体患病实际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子之间发生作用时(即正邪交争)的一种反应,但是由于体质的差异,症状反应的状态也不相同。
当人体的抵抗机能表现为一种亢进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症状,比如“发热恶寒”或“蒸蒸而汗”或“脉浮、脉弦”等等。
张仲景就把此类反映人体亢进状态的症状定性为三类阳性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
当人体的机能表现为一种陈衰状态时,比如“但欲寐”“下利清谷”“脉细微”等等,则定性为三类阴性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
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
在三阳病中,凡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为主要反应特征时,就定义为三阳病里的表证,统称之为太阳病,或者叫做表阳证。
而发生少阳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即称之为少阳病,或称半表半里阳证。
发生阳明病典型症状反应时就称之为阳明病,或称为里阳证。
当症状反应表现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特征的阴性状态时就定义为少阴病,或称作表阴证。
而症状表现为太阴病典型特征时就称为太阴病,或称里阴证。
当出现即非太阴症也非少阴病的阴性症状反应时,就统称为厥阴病,或称半表半里阴证。
辨别阳性证与阴性证主要还是以“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为依据。
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虚实”同样有随“寒热”而变的属性。
这样,“六经辨证”实际已经涵盖了“八纲辨证”的内容。
这里面已概括了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阴阳。
于是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辨证体系。
但是依然无法涵盖经方辨证体系的全部内容(比如:停水、瘀血等)。
尽管《伤寒杂病论》以三阴三阳六病分类,但是张仲景并无意将其作为统领所有辨证因素的一个“万能大纲”,不然就不会再以相当大的篇幅来论述杂病部分了。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
中医“六经辨证”(建议收藏)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
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
六经辩证六经传变概述!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由于病人体质和病邪传变的不同,同是太阳经证,却又有中风与伤寒的区别。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l)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六经辩证概说
一.六经辩证的意义六经辩证在中医学上的地位已一落千丈,随著中医辩证方法的发展,这种辩证法被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六经辩证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任何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充分灵活运\用这种辩证方法可以达到速愈的效果,改变目前中医流派治病慢的状况。
而当前的情况是中医基本上没有机会治急性病。
在迅速解决了当务之急的急性期之后,再来用培本固元等诸多方法来清除病根,达到不复发的目的。
所以说六经辩证法如同是作战的先锋部队,是否成功关系到中医队列的士气。
虽然是没有这个机会,但中医是有这个能力的,六经辩证就是打开急病解救之门的中医钥匙。
在当今大众\很难了解到六经辩证的情况下做一个普及性的讲座,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前贤陈修圆先生的理论解释为基础,以现代语言来说明六经辩证。
本文总字数大约为10000字。
二。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伤寒杂病论以内经理论,将疾病分为上述六经病,使得辩证简单明了,便於灵活运\用。
一。
太阳太阳经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
1.太阳经证。
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发热。
意思是说,凡是有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的病证,都可以归为太阳经证。
这就是太阳经证的定义。
而太阳经证可以分为太阳经虚邪证及太阳经实邪证。
2.太阳经虚邪证。
在上证的基础上,再加上脉缓,自汗出,恶风。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汤。
3.太阳经虚邪不可强发汗证。
伤於风寒八九日,但是还没有解除,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兼有身热,身上发痒。
这种证侯的原因:因为表邪客於肌肤,身体内有汗出不出来。
在得病二三日的时侯没有去发汗,而现在已经八九日,这时侯发汗肯定会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这时侯用“小发其汗”的治法,用轻剂量的发汗药来治。
本证的治法是:桂枝麻黄各半汤。
4.发汗后表邪仍不解证本病与上证相仿,但是二三日的时侯服过了桂枝汤来发汗,通过发汗的方法,出现了大汗出,寒热往来,像虐疾一样的后果,一日发作两次。
这是因为风寒之邪没有完全祛除的结果。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
六经辨证的感悟心得引言六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书凝聚了古代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深刻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探讨。
六经的背景和意义六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代表,它们的创作和编纂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各个方面。
这些经书不仅是古代统治者的治国之宝,也是普通人民生活的指南。
通过对六经的研读和辨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六经的内容和特点1. 《易经》《易经》是六经中最早的一部著作,它是一部集卜筮、祭祀、古代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
其中的“易”指的是变化,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和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
2. 《尚书》《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献,对于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包含了305篇古代诗歌,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爱情、生活等。
这些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
4. 《礼记》《礼记》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详细记录了古代各种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的规范和仪式,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周易》《周易》是一部集卜筮、哲学和道德伦理思想于一体的经典著作。
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解析和推演,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和道德准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6. 《春秋》《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经典著作。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
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
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
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
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
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
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
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
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
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
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胡希恕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引言胡希恕(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批判,提出了六经体系辨证思路。
本文将详细介绍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的重要意义。
一、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概述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是基于中国传统经典六经(《易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的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
他认为,这六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二、对六经的辨析与研究胡希恕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辨证思路,即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揭示出其中的矛盾和互补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他认为,六经中的每一本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和辩证,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推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三、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重要意义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哲学思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内涵。
其次,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四、六经体系辨证思路的应用案例胡希恕的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教育领域为例,通过运用六经体系辨证思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管理和决策领域,通过对六经的辨析和研究,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
《中医诊断学》: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一)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我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看法
我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看法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六经辨证又涵盖了脏腑、经络辨证。
大抵而言,六经病中,三阳病表示正气盛、抗病力强、邪气实、病情一般呈亢奋状态,因而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况为阳证。
三阴病表示正气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一般呈虚弱状态,因而三阴病多属虚证、寒证、概况为阴证。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笔者与胡希恕先生观点之不同在于:(1)少阴病不属于表阴证。
所谓表阴证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只是少阴与太阳合病之格局。
同理,表阴证还包括太阴病与太阳病合病之格局。
如桂枝人参汤。
桂枝汤,桂枝人参汤皆为太阳、太阴合病代表方。
太阴虚不甚者,用桂枝汤;太阴虚寒明显者,用桂枝人参汤。
二者里虚有程度的不同。
(2)少阴病与太阴病,皆属于里阴证,不同之处在于少阴之正气虚衰程度明显严重与太阴。
,所以少阴篇多见死证。
若以脏腑功能解释,太阴大致属于脾阳虚、心阳虚肺虚,少阴大致属于肾阳虚也可包括心阳虚。
(3)里虚寒证属太阴,里实寒证也属于太阴病。
(4)里实热证属阳明,竹叶石膏汤之里虚热证也属于阳明。
黄连阿胶汤方证为少阴病从阳明热化形成的少阴、阳明合病格局。
故可知,里虚寒者,据其阳气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太阴、少阴;里虚热者,根据其阴津虚衰程度之不同,而分阳明、少阴(阳明合病)。
(5)半表半里之阴证,并非全是厥阴,还当包括少阳、太阴合病之格局。
其理亦如表阴证。
因在;里之阴证,以正气虚弱程度不而有太阴、少阴之分。
故弱少阳虚衰不甚,陷入太阴,则为少阳、太阴合病;4若少阳虚衰严重,陷入少阴则为厥阴病。
二者皆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病,而有虚衰严重程度之不同。
诗云:“华佗化鹤烬遗篇,仲景传书日月悬。
祧子万家宗一脉, 纷纷井底各言天”笔者不揣鄙俚,试做抛砖引玉,见笑于方家。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经脉而言。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纲领,它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三阳病属表,三阴病属里。
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寒证、虚证。
三阳病治疗,当以祛邪为的发展演变,称并病。
响。
病于传经,或病于直中,或因治疗失当,邪气内陷厥阴。
厥热胜复证的症状为先厥而后热,下利自止;或厥少热多;或寒多热少;或厥热等。
病因病机为病入厥阴,阴气盛则厥逆,阳气复则发热。
因寒盛致厥多与下利并见,阴寒内盛,故先厥;阳气未复,故后发热,下利自止,其病可愈。
厥少热多,是阳胜阴退之故,是向病愈方面发展;寒多热少,是阴胜阳虚,是病势向严重方面发展,厥热相等,是阴阳已趋相对平衡,可知病能自愈。
少阳病证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
少阳属于太阳、阳明之间,又称半表半里。
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
其多由太阳表邪化热入里传变而来,亦可由少阳本经直接受邪而发病。
其病证又称为“半表半里证”。
少阳病证的症状为口干,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其病因病机为病邪侵于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胆火上炎,上扰空窍,胃失和降。
少阴病证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相表里。
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全身功能衰退,病情危重的阶段,主要是以心肾虚衰为特点。
形成少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一是阳明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太阳经循行头项和肩背,则致太阳经气不利。
太阳伤寒(表寒实证)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辨证之我见《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表示伤寒病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
后世医家总结出六经辨证,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病机,并蕴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
历代研究《伤寒论》者众多,迄今有医家逾700人,产生专著1700多部,发表论文逾3万篇。
从源到流,从本到末,从内涵到外延,有以文解论、以经解论、以论解论、以注解论、有以心解论等。
历代医家多重视六经实质的研究并形成了多种学说,但解释六经离不开其所属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
本研究以六经为纲,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用八纲作为纽带,对伤寒六经病证进行重新疏理,以揭示六经病证及其方系的变化规律,同时以各经的特性和组合分析六经变证。
此外,就少阴心肾进行中西医理论汇通的探讨,以期为临床上急危重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六经辨证是最经典和最根本的辨证体系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卢》、《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本无“六经”之说,六经之名源自《内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六经为川”。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六经波荡,五气推移。
”《灵枢·刺节真邪》曰:“六经调者,谓之不病” 等。
后世论《伤寒论》者,对六经演绎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部位说、阶段说、症候群说、综合说等。
《伤寒论》以六经分病、论证、辨治并断转归,其三阴三阳论证,清楚地表达了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和转归,实际上后来提炼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已在其中得到表达,后世温病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也是以六经辨证为框架进行发挥和充实。
既然三阴三阳已表达了整个有机体的各个层面和状态,其自然具有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基础。
六经辨证概要
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
由东汉。
张仲景在《素问。
热论》的基础上,根据伤寒病的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
六经辨证,就是以六经所系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将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综合归纳为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等六类证候,用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并指导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中,贯穿着八纲辨证的精神。
它将外感病的演变情况,根据证候的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合称为三阳病证;医学教育网整理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合称为三阴病证。
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正气虚衰,病邪未除,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
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风寒等外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入里,进而传至脏腑。
因此,当其病邪浅在肤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时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
但由于其重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而其对内伤杂病的辨证不具有广泛性,不能等同于脏腑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太阳病证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而排出则为小便。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为太阳经证,经证有中风、伤寒之分,是外感风寒而致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证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出现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
1.太阳经证指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以恶寒、脉浮、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谈六经辨证
谈六经辨证仲景著《伤寒论》,创立了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下简称为六经)作为分证纲领的,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方法,从而开拓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
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一书,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掌握好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因此,有必要对六经辨证有个清楚的、正确的认识,方能使学之得法,用之中的,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之目的。
今特就六经辨证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以期有所裨益。
六经分证方法,实际是以脏腑分证作为辨证论治的前提。
《伤寒论》的原文中,并没有“六经”这个名词。
“六经”是后人研讨《伤寒论》时提出来的,是对《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者的简称。
因此,确切地讲,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六经”,仲景原来称作三明三阳。
为了明了六经辨证,首先要了解三阴三阳的含义。
何谓三阴三阳呢?这个问题又必须朔本求源于《黄帝内经》(因为仲景著《伤寒论》,是以《黄帝内经》作为首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
考仲景自序可知)。
《黄帝内经》认为。
人体是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人之五脏六腑,经脉气血的生理病理,都可以用阴阳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和说明。
但对于某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单纯用明阳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说明时,感到不够用了,于是便把阴、阳两个方面各分为三,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
三明三阳即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根据什么把阴与阳各分为三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愿闻明阳之三何谓也?……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又云:“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可见,将阴与阳各分为三而成的三阴三阳,是根据其阴气和阳之多少,并由此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来分的。
这就是说,三明三阳——”六经”的第一层含义,便是六经本身所含阴气与阳气的多少不等,并由此而决定了六经各具特点和作用。
《黄帝内经》中,用三阴三阳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见《素问·天元纪大论》)。
倪海厦谈六经辨证论治,值得细细阅读
倪海厦谈六经辨证论治,值得细细阅读岐伯有道2018-04-13导读:仲景的《伤寒论》,晦涩难懂,本文介绍倪海厦老师2003年11月19日洛杉矶演讲内容,讲述六经辨证论治,形象生动,简明易懂,言浅意深,可作初学者入门之钥。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辨证纲领,书中除将将一些病证的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种类型厥阴等六种类型,中医应该怎样用六经来辨证论治呢?如何治疗感冒,中医认为有两大原因会致病:第一种是所谓的「内因」,内发的病,也就是六经辨证。
所谓内因,就是喜、怒、忧、思、悲、恐。
过喜也会致病,像古时候范进中举,因为太高兴了,所以得了失心疯。
疯疯癫癫的,结果只好找了一个范进最怕的老丈人,河东狮吼,平时范进看到他就会手脚发抖,结果他大声一叫,当场就把范进吓醒了,病就好了。
所以喜太过也不行。
过怒,过忧,过思,过悲,过恐都不好。
过喜会伤害到心脏,过怒会伤肝,过忧会伤肺,所以诸位如果有咳嗽,再遇到过于忧虑的事情,咳嗽会加重,百日不会好。
过思,思念很严重,比如说男女朋友,两地相思,思念得很严重,则会伤到脾脏,脾主胃口,所以味觉就没有了,吃东西如同嚼蜡。
下次问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有没有犯相思,只要看吃东西有没有胃口,就知道有没有骗人了。
悲和忧是相同的,会伤害肺脏。
再来说恐,有很多年纪大的人,很怕孤单,小孩不在身边,所以很恐惧,恐能伤肾,每天有被害妄想症,以为有人要害他,胡思乱想,肾脏一旦受伤害,肾脏管头发,肾脏管脑的记忆,肾脏管听力,肾脏管骨骼。
于是就得老人痴呆症,脑部收缩,很多骨骼疏松症,掉头发,听力的问题,都是因为恐而造成的。
但是思能胜恐,恐惧的人,给他喜乐,比方说生日的时候给他庆祝,让他有很多喜乐,喜能胜忧。
所以这五种情治是互为互补的,喜会伤心,怒会伤肝,忧会伤肺,思会伤脾,恐会伤肾;但是思能胜恐,恐能胜喜,喜能胜忧,忧能胜怒,怒能胜思。
所以诸位了解人的七情六欲及五种情志的关系之后,就可以自己调整以减少由内因所产生的病症。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二)
我如何认识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二)六经气化派和脏腑经络派两大阵营,学术观点存在大量冲突,各自著书立说,弘扬自己的观点。
事实上,我们细读伤寒论,就会发现,上述提法都有其合理之处。
笔者拟根据自己理解,提出新的六病辨证(六经辨证)观点:太阳病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
人体阳气,源于命门(这个无所谓,命门学说成立以前,就不这样说了),气化于膀胱(把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精微深加工,变成卫气,循三焦而出于体表。
),卫护于全身体表,故称“卫出下焦”。
而营气则是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微,上奉心变赤而为营血,营则与血共行于血液中,故称“营出中焦。
”人体之表范围最大,阳气卫护最广,故称太阳。
但同样由于人体表范围最大,阳气分布最广,战线拖的过长则消耗兵力也多,单位体表面积的阳气反而薄弱了,易于为寒所侵,故有“太阳为寒水之经”的说法(这就合理解释了为什么阳气之广为太阳,而反而为寒水之经)。
体表受寒,卫阳能成功抵抗之则不发病。
若正邪相争于体表而不能速去,就会出现以恶寒为主的太阳病。
故此恶寒,必然是全身性的,而非仅头项。
但强痛的是头项,这里体现的是太阳经脉。
脉浮,正好说明邪在体表。
但这里需要注意,既然卫出下焦,那正邪交争,若邪气一路入侵进入卫气的出发地(下焦)膀胱,则膀胱气化必然失常,则成为太阳腑病,小便利者在血,小便不利者在水。
由此发挥之,只要与机体阳气运行失常或不足有关的水液运行障碍,均属于太阳腑病的范畴。
而膀胱,实际上也是一个主持机体下焦气化的功能性范畴,而非指西医膀胱这个器官。
西医的膀胱,在中医叫脬,只认为是一个储尿的器官,而无气化并产生元气的功能,二者不可混淆。
这也就是为什么五苓散很少用来治疗真正的膀胱炎(治疗膀胱炎用的最多的是猪苓汤)。
凡属太阳病,均可用汗法治疗,无汗者麻黄汤,有汗者桂枝汤,二者兼有而轻者麻桂各半汤,表寒里热者大青龙汤,表寒里饮者小青龙汤,大致如此。
但太阳病篇却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虽有表证,有太阳病的症状,却不可用麻桂剂发汗,患者存在体内阳气,营血的严重不足。
六经辩证体系
六经辩证体系六经辩证体系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文献分为六部,通过对这六部经典的研读和辩证分析,可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认识和理解体系。
这六部经典包括:1. 《易经》(Yì Jīng):也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涵盖了哲学、卜筮、天文等领域的内容。
通过对八卦和六十四卦的阐释与应用,以及阴阳、五行等概念的运用,探讨宇宙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规律。
2. 《诗经》(Shī Jīng):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古代各个时期的诗篇。
其中包括了爱情、民生、政治等各类题材的诗歌,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俗习惯。
3. 《书经》(Shū Jīng):也称《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记载历史事件和政府文件的文集。
《书经》内容包括封建时代的土地分配、官职制度、政治制度等内容,通过对这些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
4. 《礼记》(Lǐ Jì):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和社会生活的经典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国的仪式、礼节和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礼记》的研读,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习惯、社会道德及价值观念等。
5. 《春秋》(Chūn Qiū):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齐、卫、晋、楚、吴、越等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战争等事务。
《春秋》以年代为序,通过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局势、斗争和变迁等。
6. 《论语》(Lún Yǔ):是记录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对话的文献。
《论语》内容包括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对话的解读可以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六经辩证体系的研究和运用,是对这六部经典的综合性解读和相互关联的分析,可以帮助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并获得智慧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长福
辨以 表风 里寒 论为 伤准 寒绳 里六 法经 方辨 药证
伤寒论快入门 • 先走六条道。 • 学会六个六。 • 六经、六病、六脉、 • 六证、六法、六方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法,六方: • 太阳中风解表方桂枝汤 ,太阳伤寒解表方麻黄汤; • 阳明表证解表方葛根汤; • 少阳表证解表方小柴胡汤; • 太阴表证解表方桂枝加芍汤; • 少阴表证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 厥阴表证解表方当归四逆汤。
病跟经走,方跟病走; 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 先看三阳可有病,再问三阴可健康; 三阳好比衣和被,三阴全靠他保养。
项强
项背几几强太阳, 脉浮无汗葛根汤, 有汗桂枝添葛入, 脉沉栝蒌桂枝方。 结胸项强如柔痉, 大陷胸丸下必康。 但见少阳休汗下, 柴胡去半入蒌良。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 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 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六经病变来源于《黄帝内经》
三阳合病并病
•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 • 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 • 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 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 • 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 • 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 • 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 • 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 • 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阳 明 经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少 阳 经
桂 枝 汤
睛明
有诗为证: • 要问眼病因何起?风寒袭击太阳经。 • 太阳末梢是晴明,长在眼角正中心。 • 太阳受邪眼流泪,有病双目看不清。 • 角膜充血和水肿,鼻涕眼泪擦不净。 • 眼压升高显红经,两眼昏昏如云蒙。 • 雾蒙水肿白内障,两目睁开看不清。 • 医圣写下太阳病,太阳经上找病根。 • 眼睛疾患不要怕,桂枝用上有神功。
谢谢大家!
江南蔡氏经方医馆:蔡长福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六脉: 太阳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紧; 阳明表证脉浮长,热证脉长洪; 少阳表证脉弦紧,热证脉弦紧有力; 太阴表证脉浮缓,寒证脉沉迟; 少阴表证脉细弦,热证脉细数; 厥阴表证脉微细,热证脉沉细数。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方、六法
• 六证:
太阳中风恶风怕冷,太阳伤寒怕冷恶风; 阳明表证无汗面赤额疼目疼鼻干卧不宁; 少阳表证往来寒热; 太阴表证恶风怕冷; 少阴表证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 厥阴表证四肢厥冷,身冷如冰。
• 太阳病
• 项背强,几几然, 脉浮缓,自汗出, 鼻鸣干呕,恶风怕 冷。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 缘缘面赤额头疼, 发热恶寒而无汗, 目痛鼻干卧不宁。
• 少阳病:
• 伤寒五六日,Biblioteka 胁苦满 ,寒热来往,默默不欲 饮食,心烦喜呕,或不 呕,或渴或不渴,或口 干或口不干。
骨 空 论
六 经 辨 证 图 谱 : 太 阳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