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
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

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余晖;蔡念宁;高建忠【摘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方剂源远流长,在现代临床中,只要使用得当,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伤寒杂病论》使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皮肤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跳出脏腑辨证,回到这样的辨证体系中,也往往能收到很好的疗效.现运用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思路,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柴胡桂枝汤、栀子豉汤、四逆汤、桂枝茯苓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带状疱疹.【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7(032)024【总页数】3页(P3619-3621)【关键词】带状疱疹;六经辨证;柴胡桂枝汤;栀子豉汤;四逆汤;桂枝茯苓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作者】余晖;蔡念宁;高建忠【作者单位】北京市东直门医院东区皮肤科北京 1011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1124;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笔者使用仲景方治疗带状疱疹5例,疗效卓著,实录如下。
王某,男,58岁,门诊号:1612050307。
主因“右上肢水疱伴疼痛3天”于2016年12月5日初诊。
患者3天前石家庄出差时出现右上肢部水疱伴红晕,伴有上肢发沉,局部瘙痒灼热感。
石家庄当地医院给予口服药阿昔洛韦片、腺苷钴胺片、贞芪扶正胶囊,尚未吃药来诊。
纳可,眠差,口干,小便不黄,大便偏干,觉身热,无汗出。
既往史:冠心病放置1个支架术后。
否认药物过敏史。
专科检查:右上肢、右肩部可见带状分布的粟粒大至绿豆大水疱,基底色红,连成片。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带状疱疹,证属太阳少阳证。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
处方如下:桂枝12 g,白芍12 g,北柴胡15 g,黄芩12 g,清半夏9 g,炒苍术24 g,羌活6 g,桑枝12 g,葛根15 g,大黄6 g,生白术30 g,醋鸡内金9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陈皮6 g。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

2024年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其特点为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以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复感毒邪而致。
病邪循经上行,郁于肌肤而发。
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涵盖了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施治原则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进行综合分析,将带状疱疹分为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等证型。
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排脓等目的。
中药内服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治疗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桃红四物汤等经典方剂加减治疗。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促进疱疹消退和神经痛的缓解。
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刺络放血、中药外敷等,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辅助手段。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拔罐和刺络放血能够排出体内的湿热毒邪,促进气血循环;中药外敷则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饮食调养与禁忌饮食调养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带状疱疹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饮食调护,如肝胆湿热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等;脾虚湿蕴型患者则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带状疱疹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

解析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要点标签:带状疱疹;辨证论治;蛇串疮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春秋季节容易发病,皮损特点为数个簇集性水疱群、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且多呈单侧性,常伴有神经痛。
本病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范畴。
相关描述可见《外科准绳·缠腰火丹》“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名缠腰火丹”、《外科大成·缠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比较详细:“其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
属肝心二经风火者,治宜龙胆泻肝汤;属脾肺二经湿热者,治宜除湿胃苓汤。
”因本病常发腰部,民间又有“缠腰龙”“缠腰蛇丹”等称呼,现临床统称“蛇串疮”。
多年来,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带状疱疹内治法经验,现阐述如下。
1 临床表现本病成人多见,一般先有轻度发热、乏力等全身不适,伴患部皮肤灼热或疼痛。
1~3 d后,在一定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发生多数或群集粟粒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
患病后2~7 d内不断有新出皮疹。
数日后水疱浑浊破裂,然后干燥结痂,痂脱后留有色素沉着,不落瘢痕。
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过躯干正中线,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亦有在神经痛4~5 d后才发生皮疹,临床可误诊为心绞痛、胆或肾结石等疾病,疼痛轻重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
年轻患者无疼痛或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则难以忍受;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留有神经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儿童和青年人的病程约2~3周,老年人约3~4周。
2 辨证分型2.1 湿热感毒型初期周身不适,乏力低热,患部皮肤敏感、轻度灼痛,继而出现米粒到绿豆大小丘疱疹或水疱,周围红晕,疱液混浊,呈簇集状,带状分布,多有游走性疼痛,伴烦燥、口渴、口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数。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发病原因
户外活动交叉感染:春光无限好,参加户外活动的 人相对较多。而在人体蛰伏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传染力正旺,就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带状疱疹的水疱会逐步浑浊、结痂,继而脱落, 露出正常的皮肤。如果皮疹已经消退,但仍遗留疼痛 且时间超过一个月,就说明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了。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 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 处或多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 液初澄明 ,数日后疱液浑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 有出血点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 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 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 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操作:刺络法:局部皮肤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在 疱疹间隙处(轻者皮内,重者皮下),刺4-5点,拔罐 部位应交替进行,留罐时间不得超过8分钟。
经穴刺法:丰隆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1分钟; 阴陵泉直刺1-1.5寸。
疗程:刺络法: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石学敏理论
刺络拔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以改善局部 免疫状态的功能,从而起到杀灭病毒、抑制细菌的继 发感染、加速带状疱疹痊愈的作用。
刺络拔罐
治 法:局部取穴为主。
刺络拔罐
操作步骤:用75%的酒精消毒患处,在疱疹聚集处用 三棱针或粗毫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 皮肤,迅速以闪火法拔火罐,留罐5~10分钟,酌情每 罐令出血5~10毫升,至疹色渐成暗红色后起罐,用消 毒干棉球擦净局部。隔日1次,一般治疗2~4次。
刺络拔罐
辩证论治
二、脾虚湿蕴证
证侯: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 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 缓或滑。
带状疱疹---中医世家

带状疱疹---中医世家【带状疱疹】[发病原因]1.病毒感染。
带状疱疹病毒是本病的直接致病原因,病毒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感觉神经系统的组织,它能沿着周围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组织内繁殖。
2.诱发因素。
当身体遭受外伤,毒性药物或其它感染等影响时,潜伏的病毒就开始活动起来,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发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周围感觉神经分布区的皮肤出现水疱,如果病人抵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可能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化火,火毒外泛肌肤,或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蕴结皮肤所致。
老年人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瘀,肌肤失养,也可导致本病。
[临床表现]带状疱疹多发生在春秋季节。
皮疹发生之前,病人常有轻度发热,疲倦无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症状,1~2天后,患处皮肤上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内,红斑上出现粟米渐至绿豆大小水疱,密集排列成串。
疱内水液由清亮转为混浊,5~6天后疱液吸收结成干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
部分水疱擦破后露出湿润面,易合并感染。
若病重者,数群水疱互相联合成大片损害,甚则出现血疱,水疱通常发生在身体的单侧,不超过正中线,常按受损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多发生在胸胁、背部,其次为面、颈、腹部。
疼痛是本病的又一主症,常在皮疹出现之前或与皮疹同时出现,疼痛的程度有轻重不同,有的很轻微,有的难以忍受。
老年患者疼痛较剧甚至在皮疹消失后数周或数月仍有皮肤疼痛。
本病一般在2~3周痊愈,重者病程长达一月左右,或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额部带状疱疹可波及眼球,而致视力障碍,甚则失明。
若患者患有肿瘤、何杰金氏病、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等,则可发生全身性水疱,伴高热、头痛,甚则引起死亡。
【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是止痛、消炎、抗病毒,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
(一)给予止痛剂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刺疗法,理疗(音频治疗)。
都有不同程度的消炎、止痛作用。
实战说经方丨带状疱疹的经方治疗心得(四)

实战说经方丨带状疱疹的经方治疗心得(四)欧阳卫权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医学博士上回分享了三阳合病、三阴证,其实还有一种三阴证和三阳证合病。
1在临床上也经常见到三阴证和三阳证的合病状态一发病的时候就出现这种状态。
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曾经治疗一个女性患者六十二岁,她当时是发热一天来看的,当时体温三十八度五,当时是看急诊,急诊一检查发现右肋下出现皮疹,认为是带状疱疹要看皮肤科。
来的时候有发烧,恶寒无汗,人非常的疲倦,胃口不好,口干口苦,右腰腹部这个水疱疼痛非常剧烈,同时还有一些咳嗽,有头痛,咽部充血,有点咽痛、咽干,舌质稍红偏暗,苔薄,脉沉细稍数。
2对于这样的带状疱疹,我们如何去处理它?我们不能老是眼睛盯着这个皮损,她有水疱疼痛,就经常加清热利湿再加止痛药,这不叫中医辨证。
(图文无关)我们来分析这个病人,她是一个少阳少阴合病的一个状态,她还有一个太阳表证没解,所以就是一个三阳证和一个三阴证合病状态。
3阳证阴证合病状态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他有发热恶寒无汗,他就当然是太阳表实证了,但是人又非常疲倦,非常的疲累,说明不仅在太阳,而且已经陷入到少阴去了,但是仅仅是一个太阳和少阴的合病吗?还不够,他有这个咽干喉咙痛,有口干口苦这些状态,你要解决这个状态,你单说他是在太阳吗?太阳是不会有口干口苦的,也不会有咽干咽痛的,非常明显是一个少阳证。
对这样的病人,我就给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减经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很快就能解决,不但一副药能退烧而且疼痛也明显缓解。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这种合方格局,目前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一些年老体弱的,包括体弱的小孩子,这种感冒发烧初起,或者其他的外感发热初起,非常多见。
它就是发热恶寒无汗,但是人很疲倦,不管是老年人也好,小孩也好都表现的非常疲倦,同时又有喉咙痛,又咽干,食欲不太好,精神状态差,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太阳少阳少阴合病的状态!(图文无关)刚才讲的这个带状疱疹初起伴有发热的时候,我们如何辨证。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
缠腰火丹
肝经郁热
1、望诊:表情痛苦,舌红、苔薄黄;
2、问诊:患者主因、、、入院
3、闻诊:无特殊;
4、切诊:脉弦;
辩证分析:患者主因“”入院,本病符合祖国医学缠腰火丹范畴,证属肝经郁热
,肝经郁热,损伤脉络,气血壅滞,血瘀脉外,故见疼痛不适,患者舌舌红、苔薄黄、脉弦等都为肝经郁热之征象,病位在肝,病性属实。
治法:清肝火、解热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
龙胆草10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泽泻10g
木通10g 车前子10g 当归15g 生地黄20g
柴胡10g 生甘草6g
用法:开水煎药30min,取汁600ml,分温3服,每日1剂,共3剂。
方解: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
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
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
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
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
基于六经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带 状 疱 疹 后 遗 神 经 痛 (Postherpeticneuralgia, PHN)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通常 4 周 后)神 经 痛 持续存在者[1],为带状疱疹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后遗 症, 尤以老年患者多 见,严 重 影 响 患 者 生 活 质 量。 中 医 治 疗此病常取活血化瘀 之 法,但 笔 者 基 于 六 经 辨 证 运 用 经 方 治 疗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现 总 结 其 规 律 ,供 同 道 参 考 。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所 有 患 者 均 来 自 于 第 四 军 医 大 学 西京皮肤医院门诊,经 医 生 确 诊 为 带 状 疱 疹 后 遗 神 经 痛,共观察到患者75 例,其 中 取 得 显 效 以 上 的 患 者 共 57 例 。 年 龄 最 小 者 33 岁 ,最 大 者 84 岁 ,平 均 年 龄 61. 89岁,我们将年龄≤60 岁 者 分 为 中 青 年 组,年 龄 >60 岁 为 老 年 组 。 中 青 年 组 33 例 ,男 16 例 ,女 17 例 ;病 程 30至120d,平 均 病 程 (59.52±6.77)d。 老 年 组 42 例,男 22 例,女 20 例;病 程 30 至 900d,平 均 病 程 (106.4±24.37)d。 两 组 患 者 在 性 别 上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犘>0.05),但 是 病 程 上 差 异 有 显 著 统 计 学 意 义 (犘<0.01)。 诊 断 标 准 :参 考 于 生 元 等 教 授 编 写 的 《带 状 疱 疹 后 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1]制定:①有带状分布的 红 斑、水疱病史;②皮损 消 退 已 超 过 4 周;③ 皮 损 区 及 其
带状疱疹(蛇盘疮)中医辩证与治疗

带状疱疹(蛇盘疮)中医辩证与治疗
夫哥小课堂第76期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一般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一连串一连串,基本上沿着肋骨分布,这类患者肝火都比较大,这时肺里有痰,肝上有火。
痰火郁结而致。
治疗起来也非常简单清肝宣肺即可,把肺里面的痰清出去,把肝上的火排出去也就好了
给大家个方子:
柴胡10克、枳实10-12克、桔梗10克、赤芍12克、瓜蒌15克、橘叶10克、青皮1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0克
方解:
柴胡舒肝,枳实清痰,要是痰多才可以加大点量。
桔梗宣肺,赤芍清热凉血化瘀,瓜蒌清热化痰消痈,橘叶疏肝理气,祛痰,青皮破气能力强,夏枯草破结能力强,连翘清热发散,把人热排出去。
这样的方子,一般吃两天也就好了。
好了后也就不用吃了。
一副熬两袋,早中晚饭后各一袋。
也就是一副药吃半天。
熬完的药渣也可以外敷患处。
百病之源,五脏为根。
内外双休,五脏同调。
这期小课堂就到这里了,关注夫哥不迷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生活吧!
祝福天下人身体康健。
如果您有问题可以留言。
大家相互探讨,利益苍生。
扫码即可沟通
私人订做:丸(大蜜丸/水蜜丸),散剂,膏方,丹,药酒,汤剂。
中药银针治奇病,祖传秘方断其根。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发病前常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肿瘤等,或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或有感冒、劳累等。
(3)皮疹最好发于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区域,但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4)皮疹特点:典型者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绿豆大小,疱壁较厚,疱液清澈,多数簇集水疱常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水疱之间皮肤正常。
皮疹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不典型者可仅为红斑或丘疹,重者可出现血疱或坏死性损害。
(5)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神经痛,可在皮疹出现前或伴随皮疹发生,年龄越大疼痛越明显,部分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可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6)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的带状疱疹常水肿显著,并多伴有疱疹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7)发生于耳的带状疱疹常伴有面瘫、耳鸣、耳聋等,称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Hunt综合征)。
(8)带状疱疹伴发全身水痘样疹者称泛发性带状疱疹。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主症:①皮损鲜红;②疱壁紧张;③灼热刺痛。
次症:①口苦咽干;②烦躁易怒;③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符合主症及次症中1条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2.脾虚湿蕴证主症:①皮损颜色较淡;②疱壁松弛。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

七、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任何部位。
多见于腹部。
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临床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辨证选择口服剂或中成药(二)外治法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
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思路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中医辨证思路研究进展([1]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1501;[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0;[3]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中医医院,云南676200;[4]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14;[5]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12;[6]金山区枫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1501)邮编:201501摘要:带状疱疹有约9%~34%后遗症神经痛发生率,本文以中医辨证手法为引线,研究各家的辨证观点及治疗思路。
大家一致认为本病多与正气亏虚有关,脏腑辨证者从肝、胆、肺、心、脾、肾论治,经络辨证者从肝、胆、脾、心及三焦经论治,外感六淫辨证者从湿、热、风、火毒、温病伏邪论治;疼痛辨证从心论治或与气血荣通有关。
关键词:带状疱疹,辨证思路,治疗方法1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属中医学“蛇串疮”范畴,《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1](2014)提出了诊疗方案;西医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和防止后遗症发生为治疗原则,但仍约9%~34%[2]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后遗症神经痛(PHN),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资料表明中医早期介入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或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笔者将近5年来一些中医专家发表的有关带状疱疹临床诊治经验,以中医辨证手法为引线,探究各医家的辨证观点及治疗思路,现叙述如下。
1.脏腑辨证1.1早期以肝、脾为主,久则伤心、脾。
黄尧洲[3]认为出疹期病位在肝、脾,疹点停发期气阴渐损,累及心脾;提出分期、简洁疗法和康复疗法相结合的观点,急性期解毒利湿汤(煅牡蛎、黄芩、柴胡、炒栀子、淡竹叶、连翘、车前草、冬瓜皮、茯苓皮等);亚急性期毒瘀并解汤(生龙骨、石决明、煅牡蛎、葛根、车前草、白芍、连翘);PHN期,安神活血方加减(重用酸枣仁、生龙骨、珍珠母、合欢皮、夜交藤,配葛根、白芍等),临床经验药对白芍、葛根。
纪青山[4]认为本病与肝郁、脾虚、湿热等有关,用雷火灸热敏法配合围刺手法,取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治疗,可使肌肤火毒清泄、经络通畅、化瘀止痛。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辨证思路与方法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病原菌为带状疱疹病毒。
患者在病毒感染后可出现抵抗力、容易疲劳等,并在皮肤、神经等区域产生较强的炎症,引起患处出现神经疼痛感、灼热感等表现。
西医对带状疱疹采取抗病毒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治疗后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学在临床疾病治疗方面强调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依据不同患者的辩证分型合理采取用药对策,体现出治疗的个性化优势。
目前中医学对带状疱疹也可采用辨证施治,现就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思路予以分析。
1.带状疱疹中医分型有哪些?当前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风热表证、脾虚湿蕴证、肝胆湿热证、痰湿郁热证、阴虚肝燥证、阳虚证、寒热错杂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证等。
1.不同证型如何区分与治疗?2.1风热表证该证型患者可见头面部存在带状疱疹,病因为感受风热毒气,单侧头面部出现红斑、水疱。
眼部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伴头晕恶心,剧烈疼痛,失眠等。
风热表证需要采取疏风止痛、清热解毒治疗方法,典型治方如普济消毒饮加减、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2脾虚湿蕴证脾虚湿蕴证患者可见红斑色淡,水疱壁较松弛,水疱破后可有糜烂渗出物,口渴,但是不想喝水,纳差,饮食后出现腹胀,大便溏。
舌体胖,舌质淡白,舌苔白腻,需要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予以治疗。
2.3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可见患者腰部、腹部单侧出现红斑,且红斑呈现出带状分布,疱疹壁较紧,有刺痛灼热感,患者咽喉干燥,口苦,容易烦躁,下阴潮湿,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检查可见舌苔薄,舌质红,脉弦数有力。
肝胆湿热证需要使用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元胡以及紫草等。
2.4痰湿郁热证痰湿郁热证可见患者口干、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色,气味较重。
患者头发油腻,汗多汗臭,下阴潮湿,身体困重,舌苔黄,舌苔厚腻,脉弦滑数。
患者多因饮食肥甘,痰食内积,致使胃肠生热,肝胆经浸淫。
针对痰湿郁热证可采取蒿芩温胆汤合大柴胡汤加鸡矢藤、山楂、莪术、炒莱菔子。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

带状疱疹的中医诊疗一、带状疱疹的概述(一)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疱疹病毒由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一般情况下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人体内,不发生任何症状。
但是,如果遇到感染、发烧、外伤、肿瘤等等,这时候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都可以诱发带状疱疹的发生。
对带状疱疹病毒的免疫力低的儿童如果感染后,常常发生水痘。
(二)疼痛和皮损特点带状疱疹病毒,它有嗜神经性,因此,相应的神经节跟神经根对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疼痛和皮损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表现为疼痛特别剧烈,水泡丘疹成群簇集,排列成带状。
(三)发病特点带状疱疹多在春天、秋天多发,这个病不受年龄限制。
一次得到带状疱疹,一般可以终身获得免疫,但是近年来,临床观察亦有再发的。
(四)中医分型带状疱疹与祖国医学所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还有俗称的蛇盘疮、缠腰龙、非蛇、串腰龙等相似。
如《医宗金鉴 . 外科心法》,缠腰火丹是这样记载的,此症俗云“蛇串疮”,有干湿、狐黄之意,节如累累诸行,干者涩狐斥,形如云片,上起风疹,坐痒发热,此属肝、心而经风火,置疑轮胆泻肝汤,湿者涩黄白,水泡大小不等,做烂流水,脚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级湿热,致以除湿为胃苓汤。
多年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或者是脾虚湿灼,湿热郁结而发病的不在少数。
我治的五例患者,其中一位 56 岁的女士,辨证属于气虚气於的,这位女士因为家中摊上了事,不久因为感冒而诱发了带状疱疹,原来是有慢性支气管炎,还有慢性鼻炎,这一下全爆发了。
她疼痛的特别严重,三宿都疼的难以入睡,她还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她是第四天开始治疗的。
还有这位女士的丈夫,也发生了带状疱疹,辨证了属于气瘀湿热型的,他疼痛比较轻,疹出当天就开始治疗了。
第三位是一位 34 岁的小伙子,属脾虚湿热型的,痛也是比较轻的。
第四位是一位 19 岁的小伙子,属湿热症,疹出色红赤,真是像鱼片一样,在上面有小的疹子,痛倒不是很重,偶尔痛一两下,但是他的舌苔是黄腻的。
【带状疱疹】中医分型诊治

【带状疱疹】中医分型诊治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常好发于胸腹、腰部、面部。
该病的主要特点为: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带状疱疹因皮损状如蛇行,故被中医称为“蛇串疮”;因该病多缠腰而发,故又被称为“缠腰火丹”。
,《外科正宗》认为“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发于肌肤”。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
虽然带状疱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水疱、疼痛,但患者疱疹的部位、症状不一定相同,故辨证论冶十分重要。
【辨证论治】1.肝胆湿热证候: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疼,伴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
辨析:(1)辨证:本病以皮疹色红、疱壁紧胀、灼热刺痛、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病机:肝胆湿热,熏蒸肌肤而见水疱色红;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热伤津液则口苦咽干、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肝为刚脏,肝胆湿热则烦躁易怒。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象。
施治:治宜清肝火解热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为龙胆草、栀子、黄芩、紫草、板蓝根、川楝子等。
2.脾经湿盛证候:丘疱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张,大便时溏,女性患者白带多,舌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带状疱疹古方中医治疗辨析:(1)辨证:本证以疱疹皮色淡、口不渴、不思饮食、食后腹胀、苔白厚或腻、脉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2)病机:饮食不节,脾运失司,湿热内生,湿阻气机,蕴滞肌肤而见皮肤起丘疱疹。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因湿盛于热则皮色较淡,疱壁松弛;湿邪阻滞中焦则口不渴,食少腹胀,便溏。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举例3 (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苏某,男性,61岁, 2006年11月16日初诊。 右胸背部带状成簇水疱疼痛3天,伴发热1天 。现发热,T38.2℃,恶寒,无汗,口干口苦 ,咽不痛,右胸背部大量成簇水疱,部分呈 血疱,疼痛甚,大便干,小便可,舌红稍干 ,苔黄厚,脉弦。
●余并处两方:
●方一: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减:柴胡15g,枳实10g ,黄芩10g,法夏10g,酒大黄5g,葛根15g,麻黄5g ,桂枝5g,白芍10g,石膏30g,大枣20g,生姜10g ,甘草5g。1剂。嘱先服;
●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患者当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至37.3℃ ,安然入睡。次日恶寒、头痛、颈背痛、欲 呕诸症均消,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 亦减。
●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 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 梗30g,3剂。后未再复诊。
●10月份患者携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 诉前药尽剂而愈,故未再复诊。
●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熟附子 10g,细辛6g,瓜蒌30g,红花5g,白芍30g, 白术15g,茯苓15g,桔梗15g,炙甘草10g。2 剂。
病案举例4(少阴病)
●陈xx,男性,45岁,初诊08年4月23日。右腰 部红斑丘疹丘疱疹,疼痛3天。疲劳,舌稍红 ,苔白脉沉弦。给予:瓜蒌40g,红花5g,白 芍60g,白术15g,茯苓15g,桔梗15g,炙甘 草15g。3剂。 ●外用三黄洗剂、点舌丸外敷。 ●药后右腰部水疱增多扩展,疼痛未减。并感 低热,恶寒,疲劳欲寐,口淡无味。舌淡红 ,苔白,脉沉细弦。
带状疱疹的六经辨证
●广东省中医院 ●欧阳卫权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 疮”、“缠腰火丹”等范畴。
●古籍记载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 热所致。 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 ,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 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 ,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 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
●此太阳中风,故先宜汗解。余并处两方。先 予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表:桂枝10g,白芍10g ,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 1剂。
●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
●次予瓜蒌红花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加味:全 瓜蒌30g,红花7g,白芍30g,甘草10g,桔梗 15g,苍术10g,茯苓10g,1剂。嘱次日上午 水煎服。
●如何辨好方证?熟悉领会《伤寒》条文,多 看伤寒大家医案,融会贯通。
一、带状疱疹初起伴发热时辩证
●带状疱疹初起伴发热时,用六经辨证指导颇为便捷 有效。 ●多见于三阳证, ●三阳证中太阳、少阳、阳明均可见到, ●或呈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少阳阳明合病 等。 ●很多年老体弱者,发病即见三阴症候,宜注意! ●三阴证中常见于太、少两感。 ●亦可见阳经与阴经之合病,如少阳少阴合病多见。
病案举例2——五苓散证 (太阳、阳明合病)
●陈xx,女,1岁半。08年3月28日初诊。左腰 腹部带状成簇水疱5天,伴疼痛,夜间哭闹, 发病前感冒低热,儿科治疗现仍感冒症状, 流涕,稍咳嗽。
●去年3月出水痘,5月出麻疹。舌淡红苔白。 纳尚可,大便粘稍臭。
●茯苓7g,泽泻6g,白术6g,桂枝3g,太子参 10g,苡米12g,滑石10g,淡竹叶6g,枳壳4g ,甘草2g。4剂。
●后世常遵此辨证。
●现代中医教材常分三型论治: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
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但并不符合临床实际,也远远不能满足临床 辨证的需要。
无法使学者真正掌握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
●以六经辨证治疗带状疱疹,能取得很好的临 床疗效。 ●六经辨证核心在于辨方证。 ●合方证临床更多见。 ●单方证易辨,合方证难辨。
(一)病在太阳、阳明
●初起发热,伴恶寒、无汗,口干,葛根汤主 之; ●初起发热,伴恶寒,汗出,桂枝加葛根汤主 之。 ●初起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小便不利, 水疱渗液明显,五苓散主之。 ●以上一剂热退后,若水疱渗液疼痛明显者, 常有用五苓散之机会。
病案举例1(太阳、阳明合病)
●胡xx,女性,50岁,2005年7月12日初诊。以 发热、右腰腹部水疱伴疼痛1天来诊。现发热 ,测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带 状成簇水疱,疼痛较剧,头汗出,口不干, 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 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 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 可。
●方二:瓜蒌40g,红花5g,白芍45g,甘草15g,板 兰根10g。2剂。嘱当日服完方一即服方二。
●外用紫金锭、点舌丸调水外敷。
●18日复诊。诉药后发热即退,精神好转,大 便畅,口干苦减,疼痛明显减轻,局部水疱 血疱较前收缩干涸。舌稍红,苔稍黄,脉弦 。
●继守方二服3剂。疼痛已不明显,局部水疱血 疱均干涸结痂,稍头晕,手抽筋。
●药后疼痛减轻,哭闹减少,部分水疱结痂干 燥。加炒谷芽炒麦芽各9g。3剂。
●水疱全部脱痂而愈。无哭闹,食纳好。
(二)病在少阳、阳明
●初起发热、伴乏力、纳少、欲呕,小柴胡汤主之; ●若上症又伴水疱明显,常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主之; ●若又见口干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此兼阳明湿 热合病证,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主之。 ●若又见大便干结者,现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主 之;或大柴胡合茵陈蒿汤主之; ●亦常见太阳少阳合病者,如小柴胡汤合葛根汤、三 阳合病者,如大柴胡汤合葛根汤等。
●前方去板兰根,加苍术10g,茯苓10g,桔梗 20g,4剂巩固而愈。
(三)病在少阴、太阴
●年老体弱者易出现少阴、太阴证。 ●初起发热、恶寒、无汗,但极度疲倦而欲寐者,麻 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若上症又兼见咽痛、欲呕、纳差者,此少阴少阳合 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主之; ●初起发热、恶寒、而汗出、疲倦欲寐者,桂枝加附 子汤主之;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疲倦欲寐、而身体沉重, 特别舌淡暗、胖大,苔白厚、白腻、白滑者,此少 阴阳虚证兼夹水饮者,真武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