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4.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6.言之成理即可。
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7.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8.“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9.“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2009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浙江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浙江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A.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子曰 有耻且格。 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 B.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 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 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教之。 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 D.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E.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以德、礼导民2 节用爱人, 1、以德、礼导民2、富而后教 3、节用爱人,使民以
足民” 时4、反对横征暴敛 5、“足民”藏富于民
浙江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浙江义乌树人中学 张文彬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孔子曰: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 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 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浙江省高考语文0918高考论语题集锦.doc
浙江省高考语文《论语》选读2009——2018年考题及评析2009高考真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译文】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
”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
天说了什么呢?”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分)答:举一反三(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逐题详解(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答案】D【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能力层级为A级。
【解析】A.侥(jiǎo)/角(júe)辙(zhã)/折(zhã)瞠(chēng)/称(chēng);B.踞(jù)/据(jū)癖(pì)/否(pǐ)摒(bìng)/敛(bǐng);C.怆(chuàng)/创(chu āng)蛊(gǔ)/贾(gǔ)诘(jiã)/结(jiē);D.蹩(biã)/别(biâ)涸(hã)/和(h â)徜(cháng)/场(chǎng)。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常用的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音近字。
对于拼音,考生需要平时积累,可采用错题集归类识记法,如A项“侥幸/角色”,C项“怆然/创伤”中每组的后一字为多音字,前一字为习惯性误读字;D项“干涸/曲高和寡”,B项“癖好/否极泰来”的前一字为形声字。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
(完整版)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1.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2.杭州一模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4.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4.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
浙江《<论语>选读》练习精选〔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以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政以德》〕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克己复礼》〕同是“问政”,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答复中表达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答复?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4分〕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为政以德》〕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答复下面的问题。
〔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克己复礼》〕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答复下面的问题。
〔4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
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辑录2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45915.2008学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沈翔)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
(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
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
(2分)衍文产生原因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
(6分)参考答案13.轻。
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
)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
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德,也就是社会公正。
(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2分)16.2009届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2009浙江试题及答案
2009浙江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之围时,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材料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称帝后,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根据材料一,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刘邦成功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根据材料,解释唐太宗所说的“以古为镜”的含义。
(2)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分析他为何重视“以人为镜”。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在任官期间,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材料二:《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在任官期间,曾因改革而遭到反对。
(1)根据材料一,分析海瑞被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史稿·康熙帝本纪》记载,康熙帝曾说:“朕以天下为一家,无分满汉。
”(1)根据材料,分析康熙帝的民族政策。
(2)结合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分析其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根据材料,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含义。
(2)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分析司马迁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子产曾说:“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1)根据材料,解释子产所说的“民不可与虑始”的含义。
(2)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析子产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经典文档】浙江高考《论语》题汇编
浙江论语高考题【2009 年6 月】(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 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 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24.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 1 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3 分)25.默写题:(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评分参考〗24. (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5.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0 年6 月】(三)(4 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 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2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选3小题)(1)谨庠序之教,,。
(《孟子》)〖评分参考〗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5. (1)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2011 年 6 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 题。
(5 分)子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逐题详解(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答案】D【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能力层级为A级。
【解析】A.侥(jiǎo)/角(júe)辙(zhã)/折(zhã)瞠(chēng)/称(chēng);B.踞(jù)/据(jū)癖(pì)/否(pǐ)摒(bìng)/敛(bǐng);C.怆(chuàng)/创(chu āng)蛊(gǔ)/贾(gǔ)诘(jiã)/结(jiē);D.蹩(biã)/别(biâ)涸(hã)/和(h â)徜(cháng)/场(chǎng)。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常用的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音近字。
对于拼音,考生需要平时积累,可采用错题集归类识记法,如A项“侥幸/角色”,C项“怆然/创伤”中每组的后一字为多音字,前一字为习惯性误读字;D项“干涸/曲高和寡”,B项“癖好/否极泰来”的前一字为形声字。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子路曰: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6.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7.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浙江高考论语题及答案
《论语》历年高考题练习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⑴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⑵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⑴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
(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简况出一条教案原则,并加以评析。
(3分)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4.⑴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1分)⑵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3分)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甲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⑴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分)⑵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
有关论语的高考题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 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有关《论语》的高考题
2009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 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 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23.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 24.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 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 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 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
(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 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2010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 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 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 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 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 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 取向。
浙江高考《论语选读》真题(2021年-2009年)总汇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
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
•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 1.(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 (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 人利民。
• (2)略。(提示: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 3, (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 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 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 【注 】 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
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
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2019年浙江真题(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 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
(2020年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浙江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
浙江省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浙江省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试卷精编—论语阅读专题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7子贡曰:“管仲非与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2分)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3分)答://管仲不死/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22、子路曰管仲/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曰/未仁乎子曰/分,12分,两处错扣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分)三处错扣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孔子否定管仲“知礼”,23“反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个臣子的本分,,在孔子看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但是孔子不否定管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来,九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即保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看来,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分)(3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新高考新国学2009-04-07 1510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李克刚)(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
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
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四)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八)1.①管仲之器小哉②管仲是仁者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
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
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
(九)1.安贫乐道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
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十)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
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十一)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
2.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
(十二)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
”(即不再教他)的态度。
(1分)⑵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
(3分)(十三)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十四)⑴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
⑵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
⑶①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
②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
③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
(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十五)1.孔子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十六)1.治理武城县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
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
(十七)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
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十八)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
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十九)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
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二十)略(二十一)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
(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二十二)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
(1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
(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
(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1分)(二十三)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二十四)“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
“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二十五)1.示例人生有自我的精神追求,清苦的生活也会自有情味;现代的生活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在物欲面前,保持心理的安宁、安详,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真正的快乐不以物质的富足为必要条件,快乐的本源来自精神的追求。
2.颜回安贫乐道(第一则);颜回好学(第五则);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
(第二则与陈蔡之厄)(二十六)1.率真(直率)、不谦逊。
(答“胸无城府”、“粗野”不给分。
)2.因为孔子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
(二十七)1.阳货想通过送孔子一头小猪来迫使孔子见他。
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出来为他办事。
2.提示。
言之成理即可。
(二十八)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