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合集下载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护理课件
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评估患者情况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可以全面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制定护理计 划提供依据。
通过定期进行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 护理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方面。
视觉障碍
如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等,影 响空间感知和物体定位。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导致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引起代谢紊乱和神经病变。
听力障碍
如听力下降、耳鸣等,影响身 体姿势和平衡调整。
评估工具与技巧
01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 动作等,评估协调与平衡功能。
03
协调与平衡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物理疗法
冷热敷法
通过冷敷或热敷来缓解肌 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
循环。
按摩法
通过按摩肌肉和关节,缓 解肌肉疼痛和僵硬,促进
血液循环。
电刺激疗法
通过电刺激肌肉,促进肌 肉收缩和放松,缓解肌肉
疼痛和僵硬。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处方药,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
重要性
协调与平衡功能是日常生活活动 的基础,对于预防跌倒、提高生 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评定方法简介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动作、步态等表现,评估 其协调与平衡功能。
量表评定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 进行量化评估。
仪器评定法
利用专业设备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平衡与协调PPT精选课件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 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
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 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 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小脑半球 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 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显, 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 的酩酊步态。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
(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 的信息,经中脑的第四对颅神经(滑车神经)进人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 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为前 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 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 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 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 才变得至关重要。
身体晃动)
它帮助
稳定但两脚 两脚较窄且
站立平衡
不稳定
较宽且需要 不需要帮助
帮助
轻推
开始倒
蹒跚,抓握
稳定
闭眼
不稳定
稳定
不 连 续 的 步 连续的步伐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平衡协调功能训练ppt课件
29
协调功能主要协调各组肌群的收缩与放 松。
动作过程是否流畅取决于肌肉在速度、 幅度和力量等方面的密切协调,同时体 现神经系统在不同时间内对各组肌肉运 动单位的动员数目和冲动频率的控制作 用
精选ppt课件
30
协调不同于平衡:
注意力要集中,在多中感受器的共同参 与下完成
精选ppt课件
31
协调运动障碍的分类
36
精选ppt课件
37
精选ppt课件
38
精选ppt课件
39
谢谢!
精选ppt课件
4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一定要在意识控制下进行; *感觉反馈尤其重要,训练过程中应提别强调 位置觉和触压觉; *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反馈 *结合其他方法(反射和姿势—抑制不利运动 的出现;电刺激以及感觉刺激如冷刺激、振动 和皮肤按摩等) *循序渐进 *示例:太极拳,自行车,登山器,闭链运动, 加压运动等
精选ppt课件
35
精选ppt课件
返回
精选ppt课件
66
支撑面与平衡的关系
支撑面—重心---稳定性
精选ppt课件
7
平衡障碍的原因
以下任意一项都会影响平衡的维持:
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
前庭功能
本体感受效率
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尤其是末梢)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
肌力与耐力
ROM和软组织的柔韧度精选ppt课件
27
应用
偏瘫 截瘫 脑瘫 截肢 其他
精选ppt课件
28
协调
概述
协调功能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滑、准确且 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能力
协调与平衡能力 ppt课件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协调与平衡能力
协调与平衡能力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平衡的定义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
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 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base of 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 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10)侧方走和倒退走; 11)正步走;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
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协调与平衡能力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协调与平衡能力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 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 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 避免受到伤害。 (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 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 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 一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协调与平衡能力
协调与平衡能力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平衡的定义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
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 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base of support)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 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10)侧方走和倒退走; 11)正步走;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
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协调与平衡能力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协调与平衡能力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 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 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 避免受到伤害。 (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平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碍
常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用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评
价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一、概述
(三)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维持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前庭功 能、躯体感觉(主要是本体感觉)、视觉和肌肉的完整整 合,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共同协同运动的过程,包括感 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3个环节。
一、概述
1.感觉输入
人体对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关系的感知, 有赖于视觉、躯体感觉、前庭功能的正常,适当的感觉输入, 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重要 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衡的定义及分类、平衡反应,平衡的维持机制及 评定方法;协调的定义,协调障碍常见类型及表现。 2.熟悉平衡与协调评定的目的和评定内容。 3.了解平衡功能评定适应症与禁忌症及评定的注意事项; 协调障碍的分级,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和上田氏协调实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适应症 三、平衡功能评定的内容与注意事项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闭目直立检查法 受试者闭目直立,双脚并拢,两手臂下垂、侧平举
或两手互扣于胸前,观察受检者有无站立不稳或倾倒。若 有前庭功能障碍,将向患侧偏倒;转动头部时,偏倒方向 也随之改变。若小脑有病变,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头部 转动时不会引起偏倒方向的改变。此方法仅适合于前庭功 能障碍的患者,不适合于正常人。
4.计时“起-行”测试
评定时患者穿平常穿的鞋,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椅子 座高约 46cm,扶手高约21cm),身体靠在椅背上,双手放在 扶手上。在离座椅3m远的地面上贴一条彩条的粗线。当测试 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患者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 按照尽可能快走路的步态,向前走3米,过彩条粗线后转身 ,然后迅速走回到椅子前,再转身坐下,靠到椅背上。受试 者从座椅上开始站起的瞬间开始计时,当其再次回到座椅坐 下计时结束。测试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记录时 间,时间越短,平衡能力越好。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达不到目标或超过目标 ❖ 肌张力低下:注意与脑卒中迟缓期相鉴别! ❖ 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注意与失用症鉴别) ❖ 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量表评定平衡
Fugl-meyer平衡测定 PASS平衡评定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Tinnetti量表
(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Mobility)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Romberg检查法: 1851年由Romberg制定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 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强化Romberg检查法:1966年由Gragbiel
开始使用
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 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前庭系统掌管平衡感
前庭系统在所有的感觉系统中,是最先成熟的。 大约在婴儿八、九周大时,内耳的平衡器官便 以形成,并且开始运作。
胎儿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来自母亲的活动, 当母亲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散步、爬楼梯、做 体操等,都能促进胎儿前庭系统发展,有助於 宝宝未来对外界刺激输入时发挥自动调节的作 用,过滤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宝宝对刺激更 敏感。
心理因素 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高度因素———有否有恐高症. ②紧张因素———如考试前的紧张;运动员比赛前的
紧张、罪犯说谎时的紧张等.
技术因素 可分为两种: ①姿态因素———如上肢上举或侧平举;单脚支撑下
悬空腿上提的高度等. ②负重因素———如背书包的姿势与重量;走钢丝时
手握横杆的长度及重量等
平衡评定的目的
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 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 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 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 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 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 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 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 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
平衡与协调训练 ppt课件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
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
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
训练。
ppt课件
15
16
平衡训练方法
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
要适合截瘫患者,也
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
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 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ppt课件
16
17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ppt课件
17
18
平衡训练方法
ppt课件
19
20
平衡训练方法
其他方法
POSTUROMED 静态平衡仪
ppt课件
动态平衡测试仪
20
21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 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 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 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 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ppt课件
9
10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 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 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
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
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 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ppt课件
12
13
平衡训练的方法--训练顺序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
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
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
训练。
ppt课件
15
16
平衡训练方法
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
要适合截瘫患者,也
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
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 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ppt课件
16
17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ppt课件
17
18
平衡训练方法
ppt课件
19
20
平衡训练方法
其他方法
POSTUROMED 静态平衡仪
ppt课件
动态平衡测试仪
20
21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 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 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 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 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ppt课件
9
10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 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 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
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
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 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ppt课件
12
13
平衡训练的方法--训练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 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 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 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 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 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舞蹈、杂技演 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当某种原因导致人体平衡 能力受损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 到改善或恢复。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 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 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 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 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 展。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肌肉疾患及 周围神经损伤受试者等。 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和平 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
评定内容
静止状态 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 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 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 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 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 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 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运动状态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 的运动(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运动后能回到初 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 手取物。
动态支撑面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
(推力或拉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人体建立新平衡 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 评定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 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 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 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 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 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评定指标
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 摆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
持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应证
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衡 功能的评定。 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 小脑疾患、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耳鼻喉科疾患 各种眩晕症。 骨关节疾患与损伤 骨折及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换、影响姿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
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 被感知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
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
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 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 建立新的平衡
平衡评定的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 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 碍的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 订与实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 估,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 设备。
平衡功能分级
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 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 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 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