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12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护理课件
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评估患者情况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可以全面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制定护理计 划提供依据。
通过定期进行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 护理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方面。
视觉障碍
如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等,影 响空间感知和物体定位。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导致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引起代谢紊乱和神经病变。
听力障碍
如听力下降、耳鸣等,影响身 体姿势和平衡调整。
评估工具与技巧
01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 动作等,评估协调与平衡功能。
03
协调与平衡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物理疗法
冷热敷法
通过冷敷或热敷来缓解肌 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
循环。
按摩法
通过按摩肌肉和关节,缓 解肌肉疼痛和僵硬,促进
血液循环。
电刺激疗法
通过电刺激肌肉,促进肌 肉收缩和放松,缓解肌肉
疼痛和僵硬。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处方药,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
重要性
协调与平衡功能是日常生活活动 的基础,对于预防跌倒、提高生 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评定方法简介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动作、步态等表现,评估 其协调与平衡功能。
量表评定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 进行量化评估。
仪器评定法
利用专业设备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平衡与协调PPT精选课件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 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
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 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 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小脑半球 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 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显, 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 的酩酊步态。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
(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 的信息,经中脑的第四对颅神经(滑车神经)进人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 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为前 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 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 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 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 才变得至关重要。
身体晃动)
它帮助
稳定但两脚 两脚较窄且
站立平衡
不稳定
较宽且需要 不需要帮助
帮助
轻推
开始倒
蹒跚,抓握
稳定
闭眼
不稳定
稳定
不 连 续 的 步 连续的步伐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 处的本体感受器收集身体各部位的空 间定位及肌紧张状态的信息,经深感 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 前庭系统
? 三个半规管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瞬时直 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
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颅神经
7
中枢整合
4
平衡(Balance, Equilibrium)
? 静态平衡
?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肌肉的等长收缩
? 动态平衡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
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肌肉的等张收缩
5
平衡控制系统
? 平衡感觉输入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 外周运动的控制
6
平衡感觉输入
? 视觉调节系统
?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 枢,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 的信息
? 三种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中枢中整合 加工
?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 脑皮层等
? 信息加工后产生运动方案
? 交互神经支配
? 保持稳定,选择性地运动
? 其它
?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
? 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8
外周运动的控制
? 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 眼肌运动
? 前庭脊髓束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运动
? r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的 紧张性
? a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 收缩
? 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支撑身体并抗重力
运动
9
10
平动衡态反平衡应
感觉系统
判断身体位置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合整枢中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教学课件
03
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04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不断发 展,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 YOU
增强协调性
通过身体协调性训练,如身体控 制、肢体协调、反应能力等练习,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预防跌倒
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降低跌倒 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或身体
虚弱的人群中。
训练计划与实施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 目标、方法、频率、时间等。
多样化训练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训练更有趣、更吸引人, 同时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的、手腕和眼睛等部位的训 练,提高个体在细致动作和注意力 方面的协调能力。
平衡能力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平衡板 等训练方式,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进而促进协调功能的发挥。
联合评定的必要性
平衡与协调是日常生 活活动的基础
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 依据
联合评定能够全面评 估个体的功能状况
教学收获与不足
收获 学生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收获与不足
• 学生提高了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 练习。
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 强学习。
协调功能
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以实现身 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协调功能不良可能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和跌倒风 险增加。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04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不断发 展,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 YOU
增强协调性
通过身体协调性训练,如身体控 制、肢体协调、反应能力等练习,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预防跌倒
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降低跌倒 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或身体
虚弱的人群中。
训练计划与实施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 目标、方法、频率、时间等。
多样化训练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训练更有趣、更吸引人, 同时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的、手腕和眼睛等部位的训 练,提高个体在细致动作和注意力 方面的协调能力。
平衡能力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平衡板 等训练方式,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进而促进协调功能的发挥。
联合评定的必要性
平衡与协调是日常生 活活动的基础
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 依据
联合评定能够全面评 估个体的功能状况
教学收获与不足
收获 学生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收获与不足
• 学生提高了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 练习。
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 强学习。
协调功能
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以实现身 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协调功能不良可能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和跌倒风 险增加。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重要性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010年1月8日
.
1
关于平衡
❖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
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 遵循的四字原则:动、等、定、变。
.
2
关于平衡
❖ 动:平衡不是一潭死水,是动态的。 ❖ 等:平衡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总保持相等。 ❖ 定:保持平衡的特点:平横总保持稳定。 ❖ 变:当平衡的一边改变时,另一边也会随之改变以
.
9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 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 用以及合作
①适当的感觉输入(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②交互的神经支配和抑制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④正常的肌张力 ⑤骨骼肌系统产生适宜的运动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关于平衡的三个系统
❖ 前庭(内耳)系统—感觉头部运动 ❖ 视觉系统—观测运动 ❖ 本体感觉系统—(肌肉和关节)感觉肌肉长
❖ 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
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 ❖ 支持面的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即身体的稳定
性 ❖ 支撑面大,稳定性强,不容易移动 ❖ 维持平衡即是保持人体重心在支持面范围内
.
6
关于人体重心
❖ 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 重心。
❖ 特点:人体重心不象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 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每仪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 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 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 “桥”,背跃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2010年1月8日
.
1
关于平衡
❖ 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各个力互相
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 ❖ 遵循的四字原则:动、等、定、变。
.
2
关于平衡
❖ 动:平衡不是一潭死水,是动态的。 ❖ 等:平衡中得到的与失去的总保持相等。 ❖ 定:保持平衡的特点:平横总保持稳定。 ❖ 变:当平衡的一边改变时,另一边也会随之改变以
.
9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 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 用以及合作
①适当的感觉输入(视觉、本体感觉、前庭) ②交互的神经支配和抑制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④正常的肌张力 ⑤骨骼肌系统产生适宜的运动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关于平衡的三个系统
❖ 前庭(内耳)系统—感觉头部运动 ❖ 视觉系统—观测运动 ❖ 本体感觉系统—(肌肉和关节)感觉肌肉长
❖ 站立时的支持面为:包括
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表面 ❖ 支持面的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即身体的稳定
性 ❖ 支撑面大,稳定性强,不容易移动 ❖ 维持平衡即是保持人体重心在支持面范围内
.
6
关于人体重心
❖ 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 重心。
❖ 特点:人体重心不象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 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 即使在每仪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 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 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 “桥”,背跃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ppt课件
1、协调定义
•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 力。
• 协调运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 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 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 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 进行运动。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 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功能评定适应证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氏病、小脑疾 患、脑瘫、脊髓损伤等
• 前庭功能损害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 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 严重的心肺疾病 • 下肢骨折未愈合
(四)平衡评定方法
• 1、评定的程序 • 2、评定方法
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 1分-不能活动。
谢 谢!
平衡仪测 试法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 成站立反应。
谢 谢!
二、协调功能评定
二、协调功能评定
• 1、协调的定义 •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3、评定程序 • 4、评定方法
然停下和开始.
1、评定程序
• (3)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 (4)在用力时维持平衡(推一个物体) • (5)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2、平衡评定方法
• 观察法 • 量表法 •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双足靠拢站,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及训练PPT课件
重要性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独立生活 、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个体在平衡和协调 方面的障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意义
评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为康复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有 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质和运动表现,为训练和比赛提供指导。
04 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的方法和原则
01
02
03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 等练习,提高身体的静态 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步态训练、重心转移 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动态 平衡能力。
平衡训练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 进、个体化、重复性等原 则,确保安全有效。
02 平衡功能评定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姿势和稳定性的能力。
详细描述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静止站立、坐下、闭眼等不同姿势下的 稳定程度来进行评估,常用的测试包括单脚站立测试、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等。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维持姿势和动作协调性的能力。
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过度 疲劳,注意适当的休息
和放松。
注意环境安全
训练时应选择安全的环 境,避免因地面湿滑、 障碍物等因素造成意外
伤害。
定期评估和调整
训练过程中应定期进行 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05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康复治 疗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独立生活 、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个体在平衡和协调 方面的障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意义
评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为康复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有 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质和运动表现,为训练和比赛提供指导。
04 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的方法和原则
01
02
03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 等练习,提高身体的静态 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步态训练、重心转移 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动态 平衡能力。
平衡训练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 进、个体化、重复性等原 则,确保安全有效。
02 平衡功能评定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姿势和稳定性的能力。
详细描述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静止站立、坐下、闭眼等不同姿势下的 稳定程度来进行评估,常用的测试包括单脚站立测试、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等。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维持姿势和动作协调性的能力。
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过度 疲劳,注意适当的休息
和放松。
注意环境安全
训练时应选择安全的环 境,避免因地面湿滑、 障碍物等因素造成意外
伤害。
定期评估和调整
训练过程中应定期进行 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05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康复治 疗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定义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 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 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精品课件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 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 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 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精品课件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精品课件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 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 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异常步态:二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辩距不良:
精品课件
坐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 衡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护性反应。
精品课件
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跪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定义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 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 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精品课件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 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 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 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精品课件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精品课件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 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 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异常步态:二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辩距不良:
精品课件
坐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 衡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护性反应。
精品课件
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跪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 平衡功能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 简易平衡评定法
体位 分级 表现
Ⅰ
坐位 站立 Ⅱ 行走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 成
• 1分——不能活动
注意事项
• 进行评定是应备好检查用物,检查环境安 静,光线充足,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患 者疲劳时不易进行检查。
谢谢!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0
可编辑
•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误异常,包括粗大 和精细协调运动的评定 。精细协调运 动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主要是非平衡 性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协调与平衡 功能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ppt课件
43
(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 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
(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 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 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
(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 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 运动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 一连串运动成分。
ppt课件
32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 的改变。
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 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
动的能力; 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
制; 3.精细运动:评定测量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
速度的能力;
ppt课件
37
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 某部分的能力;
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 姿势的能力。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ppt课件
13
定性评定
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 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 ROM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
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运动对策的评定 (踝、髋、跨步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 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 动到动作完成、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 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 发育性反应。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或 改善平衡能力,例如体操、技巧等项目运动员、舞蹈、杂技演 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当某种原因导致人体平衡 能力受损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可以使平衡功能得 到改善或恢复。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 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 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 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 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站立时身体倾斜、摇晃,甚至摔倒。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
动和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 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 对脑神经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 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 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 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 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 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 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 变得非常重要。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 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 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 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
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 被感知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
整合加工,并形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的方案
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
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 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 建立新的平衡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在出 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 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 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 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 展。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 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 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 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 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 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感觉输入
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 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视觉系统: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
坏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 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 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感觉输入
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
平衡评定的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 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 碍的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 订与实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 估,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 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