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影像诊断在临床影像学中,纵隔肿瘤是一类很常见的肿瘤,其主要位于胸腔内纵隔部位,包括胸骨后、心脏周围、食管周围、气管支气管周围等位置。

其中,原发性纵隔肿瘤指的是肿瘤起源于纵隔组织的肿瘤,与其他肿瘤(如转移性纵隔肿瘤)有所不同。

影像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前纵隔肿瘤前纵隔肿瘤位于前纵隔,多数为单侧肿块,往往与心包、血管、肺、甲状腺等组织密切相关。

其影像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低密度肿块:其CT值低于30 HU,多数为囊性肿瘤;•高密度肿块:其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脂肪瘤等脂肪含量高的肿瘤;•混合密度肿块:其CT值介于30-50 HU之间,常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中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数起源于淋巴组织或胸软组织,与食管、气管、心包等组织有关。

其影像表现也包括以下类型:•囊性肿块:CT值低于10 HU,多数为囊性淋巴瘤、囊性畸胎瘤等;•钙化肿块:具有定性、特异性,可见于畸胎瘤等;•混合密度肿块:CT值介于10-50 HU之间,多数为类上皮性肿瘤等。

后纵隔肿瘤后纵隔肿瘤起源于胸椎、胸膜或食管等组织,与横隔、腰大肌、肋骨等组织有联系。

其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类型:•低密度肿块:CT值低于20 HU,多数为神经源性肿瘤;•清晰边界的高密度肿块:CT值高于50 HU,多数为恶性肿瘤;•中心钙化影:多数为畸胎瘤等特异性较高的肿瘤。

诊断要点在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明确肿瘤的类型;•注意图像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其他组织结构的影像学特征,以便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

原发性纵隔肿瘤是一类常见的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肿瘤的不同表现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

纵隔肿瘤CT诊断ppt课件

纵隔肿瘤CT诊断ppt课件
儿童可能为淋巴管瘤; 2、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最常见的肿瘤为胸腺瘤和畸胎瘤,前心膈
角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或心包囊肿; 3、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结肿大和肿瘤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
和肿瘤也较为常见; 4、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最多见为神经源性肿瘤; 5、其他,与主动脉及食管走行区的肿块,要考虑相应的肿瘤。
7
肿瘤定性诊断 二、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 1、囊性病变,CT值一般为0~20HU,如囊液
内含蛋白质或囊内出血CT值可增高 30~40HU; 2、脂肪性病变其密度较一般组织更低,CT值 为-80~-100HU; 3、钙化、骨化发现率较高,CT值一般较高; 4、在MR鉴别组织特性能力强于CT。
8
肿瘤定性诊断 三、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1、影 叶肿响和块骨毛边骼刺缘为状:骨态良质,性硬脂为化肪光的层滑压消锐迹失利;,清恶附楚性近,为的与边骨附界骼近模呈组糊侵织不蚀器清状官或破界有坏限多;清数楚小、结脂节肪突层起存,在分, 2、膜纵毛隔糙胸不膜平:滑良,性甚表至现出为现与多肺发野胸之膜界结限节光或滑有锐不利同,程远度处的胸胸膜腔正积常液;;恶性纵隔胸 3、上 累 远 巨纵,处大腔隔如转肿静内喉移块脉组返;。受织神病累D器、经变表官恶麻进现受性痹展为累淋(快上情巴声,腔况瘤带同静:表麻时脉良现痹可梗性为)见阻为两膈恶、纵侧神性管隔纵经肿腔器隔麻瘤不官和痹的规压或表临则迫肺现床,移门为表内位多膈现有;发肌。血恶淋升栓性巴高形为结和成侵肿矛;蚀大盾B破、,运坏神融动:经合;A受成、C、
13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要点 二、中纵隔肿瘤诊断要点 1、下淋均巴居结中病纵变隔是区中,纵肉隔芽肿肿块性最病常变见(的结病核变、、结气节管病旁)、是气最管常支见气的管原、因支,气右管上肺纵门隔、气气管管旁分淋叉

【课件】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课件】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① 肿块位于前上纵隔与颈部软组织相 连。
② 为类圆形、卵圆形、梭形或倒梯型; ③ 密度高,多均匀; ④ 不管良恶性肿瘤内都可以出现斑点
状钙化;
(一)、胸内甲状腺肿
⑤ 良性者多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整, 但上缘不清;
⑥ 恶性者边界模糊,轮廓不规则; ⑦ 多向纵隔一侧突出,压迫气管向对
侧或后方移位; ⑧ 肿瘤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1、 胸骨后甲状腺 病 例一
病 例二
病 例三
2、迷 走 甲 状 腺
(一)、胸内甲状腺肿
【 CT 表 现 】
① 肿块位于胸骨后气管前间隙,极少 数位于气管后方;
② 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 ③ CT上显示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相延续; ④ 肿块实质部分CT值为50—70HU,高
于胸壁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
【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为20—40岁之间,当肿瘤增 大,恶变或感染穿破周围组织器官时可 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胸痛、咳嗽( 咳出毛发、豆渣样皮脂物)、发热、心 包炎、胸积液等。
叶,边缘不清; 中等均匀强化。
病 例 一
病 例 二
同 上 病 例
病 例三
病 例 四
病 例 五( 恶 变加胸膜转移 )
病 例 六(恶 变)
病 例七(恶 变)
(二)、胸 腺 瘤
【 MRI 表 现 】
T1加权图像表现为中等信号,T2加 权图像信号增高。良性者信号均匀,注 射Gd-DTPA后瘤体可轻度强化,恶性 者信号不均,囊变区呈长T1与长T2信号 ,MRI对恶性者大血管、胸膜、心包膜 受侵征象优于CT。
② 肿瘤的部位 因起源于纵隔某种组织
的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可根据肿瘤的部 位推测肿瘤的类别。纵隔分区(常用九 分法)对纵隔肿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 帮助。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课件
早期发现:影像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纵膈肿瘤,提高治疗效果。 准确诊断:影像诊断可以提供纵膈肿瘤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肿瘤类型和分期。 制定治疗方案:影像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治疗效果:影像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预后评估:生存率、复发率等
诊断依据: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等
讨论:诊断难点、治疗方案选择等
病例影像诊断的结论和后续治疗建议
病例1:患者男性,50岁,胸痛、呼吸困难,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 为胸腺瘤,建议手术切除。
病例2:患者女性,45岁,咳嗽、胸闷,CT显示纵膈肿瘤,诊断为神 经源性肿瘤,建议放疗和化疗。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分析
肿瘤位置复杂:纵膈肿瘤位于胸腔内,位置复杂,难以准确定位
肿瘤大小不一:纵膈肿瘤大小不一,小肿瘤难以发现,大肿瘤容易遮挡其他器官
肿瘤形态多样:纵膈肿瘤形态多样,难以通过影像学特征准确判断
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纵膈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难以区分 影像学技术限制:影像学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满足纵膈肿瘤诊断的 需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汇报人:PPT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添加目录项标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流程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典型病例分析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难点和挑战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趋势 和展望
01
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概述
纵膈肿瘤的定义和分类
病例介绍:包括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结果 等
诊断思路:根据 影像学表现,结 合临床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
表现; 好发于青少年、老年人,病程短,进展快,常
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部; 形态呈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常为双侧性病变(非霍金奇淋巴瘤); 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易包绕血管; 肺、心包浸润 肺网格、网结影,心包积液; 对放疗敏感, 未治疗前少有钙化。
先天性囊肿
影像表现 部位:淋巴管瘤多位于前纵隔中上部;支气 管囊肿常位于气管分叉以上气管旁;心包囊 肿多位于心膈角区;食管囊肿多位于后纵隔 前部或食管旁; 形态与密度:多数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 密度呈均匀水样密度(MRI呈长T1、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无强化。
胸腺瘤(Thymoma)
WHO分类法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 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 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 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 现,与A型类似, 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 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同 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脂肪、钙化、骨化等) 实性部分增强扫描可强化 肿块短期内增大,应考虑恶性变可能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
生殖细胞瘤
精原细胞瘤最多见,绒癌次之,男性青少年 好发;
体积常较大,分叶多见,边界多不规则; 具有一定侵袭性,与侵袭性胸腺瘤一样,可
见血管铸型;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极少见脂肪和钙化,增
强明显强化 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
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
胸腺上皮性肿瘤 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
肿瘤20%; 病理
上皮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混合型 侵袭性、非侵袭性 临床 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 与胸腺相关 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 <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 可考虑增生。

医学影像-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节样突起或和分叶形成;<3)如见胸膜或心包 种植结节则恶性胸腺瘤可能性极大。

• 为常见纵隔肿瘤(占14%~25%),90% 位于后纵隔椎旁间隙
• 【临床与病理】 交感神经源性肿瘤:节细 胞神经瘤最常见;节神经母细胞瘤和交感 神经母细胞瘤少见,恶性周围神经源性肿 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和恶性神经鞘 瘤临床多无症状,肿瘤大时可有压迫症状

神经鞘瘤食
神经鞘瘤

• 支气管囊肿 • 食管囊肿 • 心包囊肿 •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 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 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 神经肠源






• (一)胸内甲状腺肿 • (二)胸腺瘤 • (三)畸胎类肿瘤 • (四)淋巴瘤 • (五)神经源性肿瘤 • (六)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鉴别
1 胸内甲状腺:1)常位于胸骨后间隙,主气管常受压移 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化。 2 畸胎瘤:1)发病年龄小于胸腺瘤, 2)肿块内可有多种成分,脂肪,骨,钙化等, 3)囊变多见。 3 淋巴瘤:1)肿大的淋巴结主要位于血管前间隙及气管 周围,亦可弥漫浸润,融合成团块装包绕周围结构,
•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 (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 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 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结外 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
结外器官受累;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
• 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 纵隔脏器受压症状如呼吸困难 • 临床上表现有病程短、发展快和症状重的特点。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恶性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纵隔向两侧增宽 ②肿瘤边缘清楚、呈波浪状或呈分叶状。 ③肿瘤常致气管受压、变窄。 ④侧位上,气管透过度下降 ⑤通常无钙化,但何杰金氏病放射治疗后可出现钙化。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MR
• 前上纵隔气管前或气管旁,少数位 于气管后,软组织肿块,与甲状腺 相连。 • 胸骨后类圆形肿块。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定性诊断
• X线一般不能明确定性,但边缘光滑显示壳状钙化 的甲状腺肿块一般为腺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CT
• 气管周围软组织肿块, 密度高而不均,伴钙化和 囊变。显著强化,持续时间较长。边缘光滑锐 利或与甲状腺相连提示为甲状腺瘤或结节性甲 状腺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胸 骨 后 甲 状 腺 肿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1 X线:PA,前上纵隔半圆形肿块,宽基底与纵隔相连。游离
缘光滑锐利,上缘模糊。L,上缘连至胸腔入口或直接显示与颈 部肿块相连。透视下随吞咽活动。
生殖细胞瘤 —迷走脱落的胚胎生殖细胞
成熟型畸胎瘤 • 畸胎瘤 不成熟型畸胎瘤
畸胎瘤恶变(癌、肉瘤) • 精原细胞瘤 • 胚胎性癌 • 绒毛膜上皮癌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成熟型畸胎瘤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1)单囊性 (2)多囊性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优质PPT】

纵膈肿瘤的影像诊断【优质PPT】

2021/11/14
54
神经源性肿瘤
肿瘤好发于青、中年,儿童多 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 胞瘤
多发的神经纤维瘤,除纵隔外, 可见于其他神经,同时伴有多发 皮肤结节、紫斑及骨改变,称为 神经纤维瘤病。
2021/11/14
55
神经源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①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多光滑、 整齐,有时可呈分叶状,常向一侧突出。 多位于脊柱旁。 ②侧位上,肿瘤位于后纵隔,常与脊柱 发生重叠。 ③肿瘤附近的骨改变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2021/11/14
1
检查方法评价
X线平片
敏感性较差 一般只能区域定位 特异性较差,除部分畸胎瘤外一般只 能根据好发部位定性
2021/11/14
2
X线定位原则
病灶最大径
区分肺与纵隔病变 病灶与纵隔交角
病灶最大径的位置
纵隔分区 前、中、后,上、中、下
2021/11/14
3
CT、MR
2021/11/14
28
(2)多囊性
水样密度囊 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葡萄样 脂密度囊,间隔厚薄不均,不规则 状,轻度强化,囊肿囊 水样密度囊与脂密度囊相互混存 囊壁或间隔钙化
2021/11/14
29
(1)单囊性 (2)多囊性 (3)囊实性
2021/11/14
30
(3)囊实性
2021/11/14
22
诊断要点
肿块位于胸腺内或胸腺区、直径多超过5cm、 呈分叶状、侵犯邻近结构,心包、大血管、 纵隔胸膜较常受到累及 胸腺癌的侵犯性更为明显,胸腔、心包腔 积液相对常见。瘤内坏死液化较常见
2021/11/14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心包囊肿

支气管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食管囊肿
心尖脂肪瘤
小结
•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步骤包括: 1.发现病变; 2.定位诊断;肺部和纵膈病变的鉴别; 3.分类诊断;纵隔分区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 价值(常见部位的常见病) 4.定性诊断(良恶性鉴别诊断)。肿块的形 态,密度,边缘,周围结构的情况,增强 的改变及一些病人的基本资料。

神经鞘瘤食
神经鞘瘤
男性,5个月。反复咳嗽2周 (NB)

㈥纵隔其它少见 肿瘤及囊肿
• • • •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 雄导管囊肿(罕见) •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 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 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 神经肠源 性囊肿与胸导管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等
• 肿瘤位于主动脉前,轮廓较清
胸部正位片见右心缘一巨大占位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侧位片见 病变位于前纵隔,延伸至心膈角;CT肿块沿升主动脉、上腔静脉生长, 与右心缘分界较清,内可见一粗条状钙化影。

胸 腺 小 细 胞 癌
侵袭性胸腺瘤

异 位 胸 腺 瘤
㈢畸胎类肿瘤(teratoma )
纵隔疾病囊性肿物(线图)

纵隔疾病含脂肿物(线图)

一、纵隔肿瘤和囊肿
• • • • • • (一)胸内甲状腺肿 (二)胸腺瘤 (三)畸胎类肿瘤 (四)淋巴瘤 (五)神经源性肿瘤 (六)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㈠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
•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甲状腺增生肿 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病(少数为恶性) 临床可无症状或有肿瘤压迫症状 • 【影像学表现】 X线:上纵隔增宽,密度增 高;气管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食管受 压移位

纵膈肿瘤CT影像诊断

纵膈肿瘤CT影像诊断
增强扫描时,纵膈囊肿的囊壁和分隔可强化,而纵膈肿瘤的强化方式则 因病理类型而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纵膈畸胎瘤的鉴别诊断
纵膈畸胎瘤在CT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囊 实性肿块,其中包含脂肪、钙化和骨质 等成分,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其它纵膈肿
瘤进行鉴别。
纵膈畸胎瘤的囊壁可强化,而实性部分 则可能存在不均匀强化。此外,畸胎瘤 内含有的脂肪成分在CT影像上呈现为
纵膈肿瘤的症状
纵膈肿瘤的症状因肿瘤大小、位置和性质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咳嗽、呼 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转移症状,如 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影像诊断原理
01
纵膈肿瘤是指在纵膈区域生长的 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02
纵膈是胸腔中部的一个区域,包 含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如心 脏、气管、食管等。
纵膈肿瘤的分类
根据组织来源,纵膈肿瘤可以分为起 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和起源于腺体的 肿瘤。
根据良恶性,纵膈肿瘤可以分为良性 肿瘤和恶性肿瘤。常见的良性纵膈肿 瘤包括胸腺瘤、脂肪瘤等;常见的恶 性纵膈肿瘤包括胸腺癌、淋巴瘤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纵膈肿瘤的CT影像表 现
良性肿瘤的CT影像表现
边界清晰
良性肿瘤通常与周围组织有清晰的界 限,在CT影像上表现为一个明确的肿 块。
密度均匀
无淋巴结转移
良性肿瘤一般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 因此在CT影像上未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
良性肿瘤内部密度较为均匀,无明显 的液化坏死或钙化。
REPORT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整理课件
40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 大 多 呈 低 信 号 ,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T1WI上呈高 信号。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34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整理课件
35
畸胎瘤 Teratoma
整理课件
3
纵隔的分区
纵隔的分区对确定纵隔病变的部位 和分析病变性质有重要意义。一般 采用9分区法。
整理课件
4
常分为九区:
上纵隔…胸骨柄、体交点至T4下缘; 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至膈顶部; 中纵隔…两线之间;
前纵隔…胸骨后至气管前壁、心脏、 升主 动脉缘之前;
后纵隔…食道后壁至后胸壁;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
整理课件
50
X线表现
气管旁和两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早期 可为上纵隔或肺门轻度增宽,逐渐发展 为向两肺门或纵隔旁突出的肿块,为边 缘清、分叶状或波浪状的融合块团,密 度均匀。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 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 肺野的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MRI:T1WI中等信号,T2WI高信号 MRI 矢 状 面 成 像 能 清 楚 显 示 胸 内 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中部向两侧延伸为肺门影。

2.侧位胸片:心脏影在前下方,其前方是胸骨后间隙;后方是心脏后间隙(有食管钡餐可示、支气管、胸主动脉);上方可示半透明的气管、主动脉弓、大血管影。

(二)C T表现:主要了解9个层面。

1.胸骨切迹层面:气管居中,其前与两侧有甲状腺、3对大血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与胸椎间有食管。

2.胸锁关节层面:气管前有粗大无名动脉、左为左颈总动脉、后为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前为左、右头臂静脉。

3.主动脉弓层面:气管左前方为主动脉弓、右前方为上腔静脉,其间有脂肪组织、1cm大淋巴结。

4.主动脉窗层面:气管隆突呈三角形,其前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后有食管、降主动脉,二动脉间为主---肺动脉窗,右有奇静脉弓;有气管前间隙、血管前间隙。

5.左肺动脉层面:纵隔由前向后,左缘为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右上叶支气管、奇静脉、奇---食窝;右缘为肺总动脉、左肺动脉弓、左主支气管、食管、降主动脉。

6.右肺动脉层面:右肺动脉分出向右后行,上腔静脉与中间支气管入右肺门;左肺动脉向下为左下肺动脉。

7.左心房层面:中央为升主动脉根部,其前有肺动脉干,右有右心房,后有左心房、食管、降主动脉。

8.心室层面:左右心室、室间沟、脂肪层、心包;增强示室间隔。

9.膈脚后层面:左右膈脚、其间为降主动脉;前有食管,后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6mm淋巴结。

注意:纵隔淋巴结、气管、食管、胸腺、奇静脉系统、膈神经、心包上隐窝、纵隔线、胸导管、脊柱旁线、下肺韧带。

(三)MRI表现:1.横轴位:9个层面与C T层面解剖结构相一致,不再复述。

2.冠状位:从前向后选择6个标准层面:(1)右心室层面: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干、左心室、前纵隔线。

(2)升主动脉层面:右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左头臂静脉、无名动脉、右头臂静脉、肺动脉干。

(3)上腔静脉层面:上腔静脉、右心房、升主动脉、左心室、左颈总动脉、肺动脉干。

(4)右肺动脉层面:主动脉结、左锁骨下动脉、左肺动脉、左心房、奇静脉、右肺动脉。

(5)支气管分叉层面:气管、双侧主支气管、左心房、左右肺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隆突下间隙。

(6)降主动脉层面:降主动脉、奇静脉、脊椎等。

3.矢状位:4个代表层面。

(1)上腔静脉层面: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肺动脉、左心房、气管等。

(2)升主动脉层面: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右心房、房间隔、右肺动脉。

(3)肺动脉干层面:右心室、右室流出道、肺动脉干、左肺动脉、左心室、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主支气管等。

(4)降主动脉层面:左右心室、肺动脉干、左主支气管、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二)组织迷走学说:纵隔外的组织异位、种植于纵隔内,异常生长而发生肿瘤。

如异位甲状腺瘤。

(三)组织突变学说:纵隔内组织类型繁多,在一定促成突变条件下,某一组织增生瘤变,形成相应肿瘤。

如淋巴类肿瘤、神经源性肿瘤、间质性肿瘤等。

(一)类型:包括纵隔肿瘤和肿瘤样疾病。

按来源分为:1.来源于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交感神经节瘤、副交感神经节瘤等。

2.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畸胎瘤、皮样囊肿、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内胚窦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

3.重复囊肿(属胚胎发育异常):气管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神经肠囊肿。

4.来源于胸腺: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脂肪瘤、胸腺肉瘤、胸腺类癌等。

5.来源于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瘤、胸内甲状腺肿、甲状旁腺腺瘤等。

6.来源于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脂肪瘤、脂肪肉瘤、纤维瘤、软骨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7.来源于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何杰金氏病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

8.其它:黄色肉芽肿、恶性黄色肉芽肿、髓外造血、纵隔瘤样静脉曲张、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胸内脊膜膨出、嗜铬细胞瘤等。

(二)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

1.1976年邹仲《胸部X线诊断学》提出:神经源性肿瘤32.5%、淋巴类肿瘤29.0%、皮样囊肿和畸胎瘤15.0%、胸腺瘤12.5%、胸骨后甲状腺8.5%、前肠囊肿7.0%、血管瘤1.5%、脂肪瘤1.0%、囊性淋巴管瘤1.0%、心包囊肿0.5%、纤维瘤0.5%、心包间皮瘤0.5%、腮弓源性囊肿0.5% 。

2.2000年周燕发《胸部X、C T、MRI诊断学》提出:(淋巴类肿瘤除外) 畸胎瘤27.7%、神经源性肿瘤23.4%、胸腺瘤23.4%、前肠囊肿11.1%、甲状腺瘤5.5%、心包囊肿3.4%、脂肪瘤3.0%、纵隔癌1.3%、平滑肌瘤0.9%、粘液肉瘤0.4%。

(三)分布:1.胸内甲状腺 2。

胸内副甲状腺 3。

胸腺瘤4.淋巴瘤5。

淋巴囊肿6。

动脉瘤、血管瘤7.皮样囊肿瘤8。

脂肪瘤 9。

心包囊肿10.胸导管囊肿 11。

支气管囊肿 12。

食管囊肿13.神经源性肿瘤 14。

神经肠囊肿 15。

脊索瘤16.纤维瘤纵隔肿瘤的大小、部位、良恶性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一般早期无任何症状,随肿瘤增大,主要为局部症状,其次为全身表现。

(一)局部症状:主要为压迫和侵蚀。

1.神经受压:(1)肋间神经受压:放射性疼痛。

(2)喉返神经受压:声嘶。

(3)迷走神经受压:心搏减慢,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胃酸增加、慢性便秘)。

(4)交感神经受压:Horner氏综合症。

眼球凹陷、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下眼睑上移,半侧皮肤汗闭。

(5)膈神经受压:打噎、膈肌麻痹。

2.呼吸道受压:喘息、呼吸困难等。

3.食管受压:吞咽困难、梗塞、呕吐。

4.心脏受压:心悸、期外收缩、传导阻滞等。

5.血管受压:(1)上腔静脉受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头臂腹部静脉怒张,压迫感、头痛、头晕、侧支循环出血、气管出血、视网膜静脉出血、脑膜静脉出血等。

(2)肺静脉受压:气急、咯血、青紫、右心增大、肺淤血、胸水、心律不齐、肺性骨关节病等。

(3)肺动脉受压:重者有青紫、气急。

(4)主动脉受压:头部和上肢循环发生变化。

6.胸骨后不适和隐痛感。

(二)全身表现:衰弱、贫血、消瘦、发热、胸闷、疼痛等。

(三)特殊表现:因不同肿瘤而异。

1.甲状腺瘤:甲状腺功能亢进。

2.胸腺瘤:重症肌无力。

3.交感神经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

4.神经纤维瘤、肉瘤:低血糖;神经纤维瘤病可有色素沉着。

5.畸胎瘤:性腺变化。

6.其它:红细胞发育障碍、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柯兴氏综合征、多发性肌炎。

(一)X线:1.胸透:2.平片:正侧位。

3.高KVP摄影:4.断层:5.食道造影:(二)C T:(三)MRI:(四)超声波:(一)定位:是诊断纵隔肿瘤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1.是否纵隔肿瘤:需区分是否肺、胸膜、胸壁、颈、膈肌、食道、心血管、异物异位、迷走组织器官、其它等部位占位性病变。

尤与肺部占位区别如下:(1)三个定律:1)角度定律:纵隔肿瘤最大上下径在纵隔内,基底部较宽,外缘与纵隔交角呈钝角。

肺内肿瘤最大上下径在肺内,基底部较窄,外缘与纵隔交角呈锐角。

瘤圆心在纵隔内。

肺内肿瘤圆心在肺内。

3)径比定律:纵隔肿瘤与纵隔上下交界点的距离﹥肺内突出肿块最大直径。

肺内肿瘤与纵隔上下交界点的距离﹤肺内突出肿块最大直径。

其中:1)、2)为Lenk征。

(2)压迫征像:纵隔肿瘤多伴食管、气管、骨质受压改变。

肺内肿瘤多无,伴纵隔转移可示。

(3)粘连征像:纵隔肿瘤多无纵隔胸膜粘连示边缘光整。

肺内肿瘤多与纵隔胸膜粘连示边缘模糊,可并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4)分离征像:纵隔肿瘤基底和边缘与纵隔连续,不能分离。

肺内肿瘤内缘与纵隔边缘之间有透亮间隙分隔。

(摄片可透视下选择角度)(5)边缘掩盖征:(平片)若瘤体与纵隔缘紧密相连,二者边缘均被掩盖,不能显影称之。

纵隔肿瘤示此征阳性。

肺内肿瘤多示此征阴性。

(6)呼吸运动征:透视下深呼吸运动或摄呼吸双期片,观察肿块是否运动,下肺野肿块明显。

纵隔肿瘤示此征阴性。

肺内肿瘤多示此征阳性。

(7)其它X线征:(略)1)颈胸连续征:2)胸膜反折征:3)胸膜外征:4)轮廓不完整征:2.纵隔肿瘤定位原则:(1)中心原则:一般以纵隔肿块中心位置所在分区为之。

(2)贴边原则:当根据中心位置难以确定所属分区时,如肿块靠贴胸壁或横膈可将它定位于近胸壁或近横膈的分区;如肿块不靠贴胸壁或横膈则定位远离胸壁或横膈分区。

(3)后区定位原则:纵隔旁沟区有其解剖学特点,一些较大肿块不论中心位置何处,只要在侧位胸片上肿块靠边近胸壁或在C T片上靠近脊柱旁沟后壁,均划入后区;一些较小跨区肿块,虽然中心已在后纵隔线之后,如其后缘未超过胸椎体后缘,则不定位于后纵隔区,而划入中纵隔区。

(二)大小:意义不大。

1.良性:生长较慢。

2.恶性:生长较快。

3.初次大者:神经肿瘤、脊膜膨出、纤维瘤、脂肪瘤、中胚叶组织瘤。

(三)形状:1.良性:多为圆形、卵圆形。

随深呼吸改变为囊性肿瘤或脂肪瘤。

2.恶性:分叶较多。

(四)边缘:1.良性:光整。

2.恶性:向邻近组织侵犯时较模糊而下规则。

(五)密度:(六)周围组织器官:1.气管:气管旁肿瘤使之受压和移位,甲状腺瘤随吞咽向上运动。

2.食管:食管旁肿瘤使之受压和移位,食管癌使管壁增厚、管腔变形和充盈缺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