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纵隔占位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肺与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与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支气管肺癌的影像学分型
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弥漫型肺癌
关于早期肺癌和进展期肺癌
早期中央型肺癌:肿瘤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在肺 叶/肺段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未侵犯肺实质 ,并且无转移者;
早期周围型肺癌:瘤体直径≤2cm,无转移者; 进展期肺癌:瘤体﹥3cm,或有转移者。
中央型肺癌基本病理改变
发生于肺段或肺段以上支气管 鳞状上皮癌多见; 引起支气管狭窄/梗阻,导致一系列阻塞性改
左上肺周围型肺癌:巨大肿块分叶状
右上肺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癌性厚壁偏心空洞,外缘呈分叶状
右周围型肺癌( )转移至纵隔、压迫气管( )
右侧周围型肺癌淋巴结转移、 胸膜转移
左侧pancoast瘤
肋骨破坏 胸椎横突破坏
右肺尖鳞癌 右pancoast瘤
b、间接征象
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
阻塞性肺不张—右上肺癌合并右上肺肺不张可 出现反“S”下缘
不具特征性,必须借助于CT明确狭窄性质与范围
左侧中央型肺癌
左 侧 中 央 型 肺 癌
右上肺中央型肺癌并右肺上叶不张
右上肺中央型癌并上中叶不张(反“S”下缘)
左侧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
左侧肺门 区分叶状 肿块,邻 近左上肺 内见片状 模糊阴影
变(肺气肿/炎症/支气管扩张/肺不张); 咯血、痰中带血及刺激性咳嗽、胸痛等临床表
现出现早。
生长方式: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 病例多混合两种以上生长方式
腔内息肉 不规则狭窄 鼠尾状狭窄 平直中断 杯口状狭窄 (环形) (锥形)
中央型肺癌的支气管狭窄和梗阻改变
中央型肺癌主要X线表现
早期:无异常改变或出现轻微支气管狭窄征象; 进展期:肺门区肿块影(边界可清楚、分叶、可有空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气管、食管可受压变形、移位 上纵隔密度增高,胸骨后方透亮度减低
13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4
正常甲状腺
15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霍奇金病 (HD):淋巴结侵犯为主,结外受累少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跳跃式侵犯,广泛,结
外受累多
58
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上霍奇金病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常起 自颈部,青年多见,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 淋巴瘤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 外器官多已受累,青少年多见,其次为老年 早期常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 脉受压时出现相应症状
59
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著,边缘分叶
CT:
纵隔间隙内淋巴结肿大,分散或融合呈块;压迫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
密度均匀或不均,可伴坏死,钙化少见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可侵犯胸膜、心包、肺
MRI表现:等T1WI ,中高T2WI信号
60
淋巴瘤 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呈分叶状。 侧位上气管前后密度增高,气管后带增宽
30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1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43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

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纵隔分区在X线诊断中的应用在X线诊断中,国内外的放射学家对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基于临床应用的实践提出了许多的分区方法:如传统的五区分法和九区分法等。

Felson提出的三区方法,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此法比较简单实用,即在侧位胸片上以纵向走行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

根据纵隔肿块在纵隔分区的位置,可考虑纵隔肿块的诊断。

前纵隔区常见肿瘤:胸内甲状腺肿或肿瘤、胸腺的肿瘤、生殖细胞瘤(畸胎类肿瘤)和心包囊肿等。

中纵隔区的肿瘤和瘤样病变:淋巴系肿瘤和非肿瘤性的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气管、支气管囊肿亦常位于中纵隔区。

后纵隔区以神经源性肿瘤和食管的肿瘤最为常见,非肿瘤性的降主动脉瘤和椎旁脓肿也较常见。

然而,依照纵隔的X线分区,进行纵隔肿块的定性诊断也常会出错,其原因为:①纵隔分区的定界还不统一,各学者认识之间还存在差异。

纵隔肿块经常具有跨区分布的现象,如淋巴系肿瘤可位于中、前纵隔。

巨大的纵隔肿块,这种跨区分布的现象更为常见,因而造成判断上的困难。

②正常的组织器官具有跨区的现象,如纵隔内结缔组织、淋巴组织和血管等。

③有的纵隔肿瘤并无特定分区定位的特征,如间叶组织的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等,以及侵犯范围广泛的肿瘤,按纵隔分区进行定性诊断是很困难的。

④组织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异位,如异位甲状腺肿瘤、异位甲状旁腺肿瘤、异位胸腺瘤等,影像诊断是相当困难的。

影像检查分辨率是定性诊断的重要因素(1)纵隔内组织器官:CT和MRI对纵隔内组织器官的显示更加清楚和真实,非常接近于解剖学的观察,而且是活体的形态学研究,在确定纵隔肿块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关系方面较普通X线更为明确和直观,这在纵隔肿块定性诊断上是至关重要的。

如甲状腺与气管的关系密切,经常导致气管受压变形和移位。

气管、支气管旁是纵隔内淋巴组织最丰富的区域,故此区的结节或肿块以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肿瘤性和非肿瘤性)。

后纵隔神经组织丰富,此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食管和降主动脉也位于后纵隔,以及脊柱骨的感染等亦可形成后纵隔肿块,这是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

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解读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纵隔的解剖结构。

心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第三部分学习~01纵隔概述纵隔位于胸腔正中间,两边由肺脏包绕,分为上、前、中、后纵隔。

纵隔内器官较多、解剖关系复杂;纵隔肿瘤位置不同,类型多变。

纵隔解剖结构常见纵隔肿瘤02纵隔解剖结构纵隔器官剖面图1.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 包括的结构: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淋巴结等。

纵隔的“五界”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后界:脊柱胸段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膈侧界:左右纵隔胸膜注意,纵隔器官不是左右对称的!纵隔的两个侧面纵隔右侧面:透过胸膜除可见到前面已解剖出的血管和神经外,还可见到奇静脉弓绕肺根的上方,在奇静脉弓上方可见到由前向后为上腔静脉、气管及食管。

在膈上方则可见一短段的下腔静脉。

纵隔右侧面纵隔左侧面:除前面已解剖出的结构外,可见到主动脉弓绕过肺根上方,弓的上方可见到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它们的后方则可见到食管。

纵隔左侧面纵隔右侧面详解:纵隔右侧面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行径。

2. 观察食管。

3. 迷走神经的行径:在奇静脉弓与气管之间找出迷走神经本干,向下追查右迷走神经,它在食管右后面形成食管后丛(迷走后干)。

4. 奇静脉及胸导管:奇静脉沿椎体的右前方上升至第3、4椎体的高度转向前,弓形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

在奇静脉的左侧,食管的后方和脊柱的前方,找出胸导管,它位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左侧面详解:纵隔左侧面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2. 观察食管: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食管上端);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端)。

3. 动脉导管三角。

4. 迷走神经的行径:绕主动脉弓返折向上的左喉返神经;肺根的后方,向下构成食管前丛。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纵隔解剖、分区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欠称。

(一)位置: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下部偏向左侧。

前缘短、后缘长,前后径从上向下逐渐增加,横径下部大于上部。

1.前壁:由胸骨和有关肋软骨。

2.后壁:由脊柱和有关肋骨。

3.两侧:由纵隔胸膜所围绕构成。

4.上端:直接与颈部相连。

5.下端:至横膈与腹腔相隔。

(二)组织、器官:主要有胸腺(幼儿)或胸腺遗迹(成人)、心包和心脏、大血管、神经、气管、胸导管、食管等到器官,以及它们周围的结缔组织。

(三)三个薄弱区:是纵隔疝好发部位。

1.前上纵隔:相当于第1---3或4前肋水平,前缘是胸骨,后缘是大血管构成胸骨后三角。

2.后上纵隔:在第3---5胸椎水平面,前缘是气管、食管、大血管,后缘是脊柱,构成主动脉上三角。

3.后下纵隔:前界是心脏,后界是脊柱及主动脉,构成心后间隙。

(四).纵隔分区各家不一,有三区分法、四区分法、五区分法、六区分法、七区分法、九区分法(三种分法)。

最常用的是九区分法,介绍一种如下:1.从前向后分为:(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呈倒置狭长三角形区域。

(2)中纵隔:相当于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位置。

(3)后纵隔:位于食管之后至胸椎旁沟区。

2.从上向下分为:(1)上纵隔:自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4胸椎体下缘之横线以上区域。

(2)中纵隔:横线以下至肺门下缘(或肺静脉处)水平线之间区域。

(3)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横膈间区域。

3.二者将纵隔分为九个区域: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上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升部、无名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支气管动脉、气管、胸导管、副半奇静脉、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等中纵隔胸腺、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气管、胸导管、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心脏、心包、迷走神经、喉返神经、膈神经、淋巴结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等下纵隔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等心脏、心包、下腔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等食管、交感神经节、降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淋巴结等二.纵隔的X、C T、MRI表现:(一)X线表现:1.正位胸片:位于胸腔中部,右缘有两个弧形影,上为下腔静脉、下为右心房;左缘有四个弧形影,由上向下为主动脉弓、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

如何在影像上(主要是胸片)辨识各种纵隔肿瘤【经典影像25】文字整理:新乡医学影像:无泪幽灵内容来源:《美国经典影像教程》纵隔肿瘤■纵隔的侧缘为两肺的内侧缘,前界为胸骨和前胸壁,后界是脊柱,包括脊柱旁沟。

纵隔可细分为三部分:前、中、后纵隔一每部分都有其易发的疾病。

上纵隔大致为主动脉弓平面以上的区域,现通常是指上面提到三部分合并的区域。

诊断误区:由于这些区域没有确切的结构上的分隔,疾病可从一个区域蔓延到另一个区域,当纵隔病变很广泛或纵隔肿物非常大时,通常很难确定病变具体来自哪个区域。

在正位和侧位胸部X线片上鉴别纵隔和肺的实性肿物●纵隔肿物来源于纵隔,然而大肿块可能难以定位。

●若在正位片和侧位片上肿物都被肺组织包围,那么肿物位于肺内。

若肿物只在--个体位而非正侧位都被肺组织包围,它可能位于肺内或纵隔。

不过正侧位都无肺组织包围的肿物仍有可能起源于肺内。

●通常纵隔肿物边界比肺内肿物锐利。

●纵隔内肿瘤常移位、压迫或阻塞纵隔内其他结构。

前纵隔“■前纵隔是从胸骨后到心脏及大血管前缘的区域。

”甲状腺肿■胸骨后甲状腺肿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块,绝大部分是结节状甲状腺肿,通常被称为胸骨后甲状腺肿或胸骨后甲状腺。

■有时,在甲状腺峡部或两叶”下极可增大,向下延伸至上胸部而不是向前至颈部。

●约3/4的甲状腺肿延伸至气管前,其余沿气管后方向下延伸(几乎都位于右侧)。

■通常,胸骨后甲状腺肿使主动脉弓上方气管向左或右侧移位,这是其他前纵隔肿瘤不具备的特点。

胸骨后甲状腺肿通常不会超过主动脉弓顶部以下。

因此,当看见前纵隔肿物推移气管时,应考虑到胸骨后甲状腺。

■放射性核素甲状腺扫描是证实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首选方法,因为几乎所有的甲状腺肿都会摄取放射性示踪剂,然后通过特殊相机显影。

■在CT上,胸骨后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相连,常有钙化,呈明显的斑片状不均匀强化。

淋巴瘤■淋巴结肿大是纵隔肿物最常见的原因,肿大原因可以是淋巴瘤、转移瘤、结节病或结核。

■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在霍奇金病中最常见,尤其是结节硬化型。

后纵隔肿瘤影像表现PPT课件

后纵隔肿瘤影像表现PPT课件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
术后护理
手术切除是后纵隔肿瘤的主要治疗方 法,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 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进 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
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保护周围器官和组 织,避免损伤神经和血管,同时密切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 进行。
畸胎瘤与皮样囊肿影像表现
畸胎瘤
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内可见 脂肪、钙化和牙齿等成分,增强后可 有强化。
皮样囊肿
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内含囊性液体, 增强后无强化。
淋巴瘤影像表现
霍奇金淋巴瘤
表现为前纵隔的团块状肿块,密度均匀 ,增强后均匀强化,常伴有淋巴结肿大 。
VS
非霍奇金淋巴瘤
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 强化,常伴有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后纵隔肿瘤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 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 素有关。
病因
后纵隔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 能与基因突变、慢性炎症、辐射等因 素有关。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后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性质、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 咳嗽、呼吸困难等。
诊断
后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MRI等,以及病理学 检查。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 邻关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其他肿瘤影像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瘤
常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
支气管囊肿
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内含囊性液体,增强后无强化。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纵隔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MRI轴位T1WI(A),示左前纵隔椭圆形 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轴位T2WI (B),肿块呈中等高信号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CT、MRI检查 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行 组织活检。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侵袭性胸腺瘤。CT不同层面像(A、B), 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分界 不清,呈侵袭性生长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T2WI(A)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均匀高 信号;T1WI(B、C)肿块呈等信号,其内 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T1WI(A)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隔脂 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B)清楚显示肿 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系
X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较下部多见。
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 哑铃形及扁平三角形。
密度均,边缘清,可有分叶。 肿瘤压迫可引起后肋部分骨质吸收或椎
间孔扩大。
CT与MRI
后纵隔椎旁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 光滑,密度和信号均匀一致。
CT值与肌肉相仿。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椎间孔扩大、椎弓根吸收及肋骨破坏。 T1WI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表现PPT课件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表现PPT课件

纵隔蜂窝织炎
术后纵隔脓肿
车祸后纵隔血肿
纵膈气肿
外伤致纵隔皮下气肿
纵膈脂肪沉着
纵隔脂肪沉积(1)
纵隔脂肪沉积(2)
二、纵膈肿块 CT明显优于平片 定位 ① CT直接显示肿块位于肿膈内; ② 如突向肺内,肿膈胸膜光滑、完整; 定性 ① 定位准; ② 显示肿块密度;
纵隔常见肿瘤(样) 病变示意图
诊断
影像学检查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纵膈常见疾病的CT表现 平片表现为纵膈普遍增宽的非肿瘤病变
纵膈炎 --- 纵膈肿胀,脂肪密度增高,气泡; 原因:炎症来自颈部、食管、术后;
纵膈血肿 --- 肿胀相对局限,出血密度; 原因:外伤、血管破裂;
纵膈气肿 --- 大量含气; 原因:气胸、食管;
纵膈脂肪沉着 --- 肥胖;血管受挤压;
大血管前
扁平、分叶; 可坏死、囊变、钙化 播
畸胎类肿瘤 前纵膈
类圆形;
特点:多种密度 少数侵犯肺
多大血管心交角前 并感染可毛糙; 脂肪-液体平面
神经源性肿瘤 后纵膈
圆 卵圆形 N鞘瘤+C明显; 可骨质改变
脊柱旁
少数钙化、坏死;
淋 巴 瘤 中纵膈(气管旁);多个LN融合成块;+C
肺门LN、肺浸润
前纵膈 常多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表现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解剖结构
常见的纵隔肿瘤
一、神经源性肿瘤 :
多数起源于交感神经,少数起源于外周神经。 神经 源性肿瘤是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 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 ①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 神经鞘瘤; ②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 经母细胞瘤; ③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在纵隔良 性肿瘤中,约有 30%最终发生恶性变。在恶性肿瘤中,主 要为神经纤维肉瘤及神经母细胞瘤。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纵膈肿瘤影像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tumor)思维导图~纵隔(mediastinum)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病变,其形态复杂,病理类型多样,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纵隔病变及肺内病变均可引起纵隔形态、密度和位置改变。

甲状腺肿(Goiter)·原发(迷走胸内甲状腺)甲状腺组织迁徙异常,与甲状腺分离,由胸内血管供血·继发(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腺腺体弥漫或不对称增大胸腔内延伸,主要由颈部血管供血·病理甲状腺增生、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影像表现·胸廓入口水平气管移位·肿块经上纵隔延伸到颈部·75%源于峡部及下叶,气管前方或侧方;25%源于甲状腺下部侧后面,气管后方;·边缘光滑或分叶;钙化常见·CT 高密度(含碘)70-120HU;囊变区呈低密度;增强明显强化·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胸腺上皮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肿瘤20%;·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侵袭性、非侵袭性·临床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与胸腺相关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可考虑增生。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现,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

同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WHO(2004)分类又将胸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粘液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5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6
右膈神经
左膈神经
左肺
上腔静脉 气管
右迷走神经 左喉返神经
食管
主动脉弓 左迷走神经
胸导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7
二、上纵隔
(一)层次
1.前层
胸腺 左头臂静脉 胸腺静脉层 右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6
(二)中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2.内容
心 心包 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 膈神经 心包膈血管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后方- 食管,左后方有左喉返神经
下方- 左、右肺静脉和左心房
左侧- 左锁骨下动脉、左迷走神经
右侧- 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 弓、右迷走神经、右纵隔胸膜等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5
三、下纵隔
(一)前纵隔
1.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Dr.Feng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1
一、概 述
2020-12-09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
2
(一)纵隔的概念
1、概念:纵隔是左、右纵 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纵隔疾病影像诊断PPT课件
诊断医生的经验与知识水平对纵隔疾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具有重要影响。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解读影 像学特征,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以了解最新的诊断技 术和研究成果。此外,医生之间应进行多学科协作,共同 探讨疑难病例的诊断问题,提高整体诊断水平。
01
02
03
个体差异评估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 定个性化的诊断方案。
精准治疗策略
结合基因检测、病理学检 查结果,为患者提供精准 的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与管理
通过长期追踪和监测,评 估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诊断医生的培训与交流
专业培训
加强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培 训,提高医生的诊断技能 和知识水平。
详细描述
畸胎瘤通常位于后纵隔或中纵隔,呈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晰,密度不均 匀。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畸胎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 助于与其他纵隔肿瘤进行鉴别。
淋巴瘤
总结词
淋巴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 淋巴结和结外组织。其影像学表现多样,可 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胸腺瘤通常位于前上纵隔,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 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胸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源性肿瘤
总结词
神经源性肿瘤是纵隔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脊神经节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多样 ,可通过CT、MRI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详细描述
纵隔是人体的重要区域,位于胸骨和脊柱之间,左右两侧由胸膜覆盖,将胸腔 分为左右两部分。纵隔内含有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重要器官,对维持 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纵隔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完整版)
X线可见纵隔增宽,边缘模糊; CT可见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 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纵隔炎性疾病的并发症
胸膜腔积液
X线可见胸膜腔积液征象; CT可见胸膜腔积液的部位 和量。
支气管阻塞
X线可见支气管阻塞征象; CT可见支气管阻塞的部位 和程度。
食管受压
X线可见食管受压征象; CT可见食管受压的部位和 程度。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 以及是否存在气胸。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可诊 断为纵隔气肿。
鉴别诊断
需与纵隔肿瘤、胸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04 纵隔血管性疾病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
血管畸形是纵隔内的一种常见病变,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块或血管扩 张。这些病变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相应的症状。
血管瘤
血管瘤
纵隔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由异常增生的血管组成。影像学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诊断方法
血管瘤的诊断同样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和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有助于 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
治疗方式
血管瘤的治疗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对于较小的血管瘤,可能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 影像学检查以监测肿瘤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瘤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诊断方法
血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和MRI等。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 显示血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治疗方式
血管畸形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于较小的血管畸形,可能无需特殊 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病变的发展。对于较大的血管畸形或症状明显的 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纵隔疾病的影像鉴别诊断
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 占据的区域
后纵隔:食管及胸椎旁的区域
(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三、纵隔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胸腺瘤 (二)畸胎类肿瘤 纵隔肿瘤: (三)淋巴瘤 (四)神经源性肿瘤 (五)其他
纵隔瘤样病变:胸内甲状腺肿 、各种类型的囊肿
纵隔病变的诊断思路
1.定位 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和迷走组织可以发生于任意部位,
支气管囊肿:
病变一般紧邻气道,壁薄而光滑整 齐,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 容物的性质密切相关:浆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0~20Hu;粘液性囊肿 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 感染或囊内出血,其CT值常在 30Hu以上,新鲜出血可达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晶 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 有凝血块形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 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含气影或 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胸腺瘤
畸胎瘤
淋巴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表现
1)常位于胸骨 后间隙,主气管 常受压移位
2)钙化常见
3)肿块常向颈 部延伸
4)可有明显强 化
1)肿大的淋巴
结主要位于血管
1)前纵隔最常 见
1)发病年龄小 于胸腺瘤
前间隙及气管周 围,亦可弥漫浸 润,融合成团块
2)临床症状: 重症肌无力
2)肿块内可有
装包绕周围结构
3) 实性成分均 匀强化
恶性畸胎瘤
(四)淋巴瘤
【临床与病理】 病理分为霍奇金(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 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临床上以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多见于青年,其次老年。NHL主要结外器官受累; 多见青少年,其次为老年。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肿块较大 时中心可发生坏死,但很少出现钙化,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侵犯 胸膜、心包及肺组织,出现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 病灶。 MRI:肿大淋巴结呈等T1、长T2信号

纵膈囊性占位的影像鉴别诊断

纵膈囊性占位的影像鉴别诊断
脊膜膨出
原因:为硬脊膜通过椎间孔或缺损的椎体异常疝出。常与神 经纤维瘤病有关。大多数在成年期被发现。 影像表现: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椎旁肿块。椎间孔扩大或 脊椎、肋骨畸形,侧弯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囊性神经鞘瘤
由锤状细胞致密地集聚或疏松地在粘液样基质中组织而成, 常发生梗死。 CT表现:边缘清晰、光滑,圆形或卵圆形椎旁或沿肋间神经 的肿块。密度不均,包括因间质积液、黄色瘤样变和梗死囊 变所致的低密度。神经孔扩大,伴或不伴伸入椎管。 MRI表现:显示椎管内侵犯和脊髓异常的最好。T2WI中低信 号,T2WI高信号,与囊变一致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淋巴管瘤
来源:少见良性先天性畸形,由局灶增生、分化良好的淋巴 组织组成,形成多房或海绵状结构。 发生率:占纵隔肿瘤的0.7%-4.5%临床:多在2岁前发现。部 位:多在颈部和腋部,约10%延伸到纵隔,近1%局限于胸部。 组织学分类:根据淋巴管的大小分为单纯性(毛细血管状)、 海绵状和囊状(水瘤)。囊状最常见。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囊性畸胎瘤
畸胎瘤为胸部前纵隔内较常见的肿瘤之一, 具有良恶性之分, 由胚胎期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腔 演变而成。纵隔囊性畸胎瘤根据其胚层数不同又称皮样或表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或多房,房内含皮脂 样或粘液样液体,囊壁厚为纤维组织。实性者称为畸胎瘤, 含有三个胚层成分,内可含有皮脂腺、毛发、牙齿等。90% 位于前纵隔,大多位于前纵隔中下部。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仁爱 精诚 和谐 卓越
纵膈脓肿
不常见。常与手术、食管穿孔、邻近感染扩散有关。可发展 为败血症,死亡率高。 CT表现:因液性成份呈低密度。气泡、与脓胸或膈下脓肿邻 近或相通和临床特征可与真囊肿和肿瘤相鉴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纵隔占位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1.神经源性肿瘤:单发多见、邻近椎间孔扩大,一般不含脂肪成分。

2.髓外造血:多发位于胸椎两侧、有脂肪成分、贫血。

3.纵隔淋巴瘤:多发、前中纵隔常见,后纵隔不常见、易融合成团。

4.转移瘤:多发、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一般呈快进快出。

5.髓脂瘤:常单发、有骨髓造血组织及成熟脂肪组织。

6.胸膜间皮瘤:良性一般是局限性胸膜增厚,恶性为弥漫性胸膜增厚、明显强化、常伴胸水。

7.脊柱结核:椎旁肿块伴钙化、死骨形成、不对称肌肉肿胀、骨侵蚀、椎体高度丢失、椎间隙变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