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名词解释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https://img.taocdn.com/s3/m/7ee89b2fb7360b4c2e3f6448.png)
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病程标准 通常于7岁前起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三、排除标准 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 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 副反应等引起。 四、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 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 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等 症状和损害在轻、重度之间。 3、重度 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而广泛 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方面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流行病学
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一般报告为3~5%,男女比例 为4~9:1。几乎在所有国家和文化背景均有多动症 的发生。但在不同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阶层,其患病 率有差异。英国报告患病率不到1%,一般他们把该 类问题归为儿童行为问题。荷兰报告为5~20%, 70~80年代美国报告为5~10 %。日本为4%。我国报 告的学龄儿童多动症患病率为1.3~13.4%此外研究表 明不少多动症儿童来自父母分居或离婚的家庭,父亲 经济地位低或为体力劳动者,还有父母婚姻不和谐以 及家庭教育不一致者较多见。多动症儿童的父亲和男 性亲属物质滥用、母亲和女性亲属布利凯氏综合症等 病理心理问题明显多。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多在学前出 现但在9岁最为突出。
2019/3/31
病因及发病机理
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病理机制 神经心理与神经生物学假说
生物学因素
神 经 解 剖
神 经 生 化 的 研 究
儿 茶 酚 胺 的 代 谢 研 究
遗 传 因 素
轻 微 脑 损 伤
遗传因素(1)
多动儿童和正常儿童对照研究 这些儿童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 较多,其兄弟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 3倍,情感性精神病也多见。此外多 动症儿童父亲反社会人格特征或酒依 赖、母亲有癔病者较多。合并品行障 碍的多动症儿童成人亲属的人格障碍、 酒瘾及癔病比例更高,也就是说儿童 多动症的亲属精神病理问题较多尤其 是多动症、品行障碍、物质滥用和抑 郁症等问题。
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547b35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9.png)
• 学龄期
– 进入学龄期后症状特别明显。
– 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专心听讲, 容易分散注意力,小动作不停,屁股在椅子上 扭动,或任意离开座位走动,哄闹,学习困难, 不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作业。
– 有的家长也会认为小儿活泼聪明,其不良行为、 学习困难是学校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过错等因素 造成的。
• ⑤学习困难。
– 在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为低分、留级。 – 25%-31%高中不能毕业。 – 60%ADHD伴有学习困难。
• ⑥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
– 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 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 左右分辨也困难。
• 婴儿时期
– 很多ADHD儿童在母孕期的胎动特别重。 – 经常发生肠绞痛,易激惹,喂养和睡眠困难。 – 时刻不能安静,经常敲打自己的头、摇晃摇篮
或小床,好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 于学唱儿歌、或色彩鲜艳玩具,甚至在吃饭或 吃奶时也容易分心,往往吃不好。
– 睡眠极浅、睡眠时间短,易被惊醒,过分哭闹, 母子关系不协调,不让他人搂抱,拒绝爱抚, 不依恋父母。
病因
• 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因素
– 由于感觉和运动功能都在额叶进行分析、综合和调节, 故许多学者强调额叶在抑制干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 些学者认为ADHD的病因,在于大脑额叶抑制作用的缺 陷。
– 多动症儿童额叶纤维的髓鞘化进程迟缓,需到少年期后 才能完成,这也可能是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的症状,随 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的原因。
– ADHD儿童的脑电图提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有觉醒 不足,觉醒不足属于大脑皮质抑制功能障碍,从而诱发 皮质下中枢活动释放,表现出多动行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规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b316258680203d8cf2f24ad.png)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规范一、概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行为冲动,通常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常伴有学习困难以及多种共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是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相似,儿童、青少年患病率为6.7%~7.8%,成人患病率为2.1%~3.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显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复杂的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暴露相互作用所致,通常发生于胎儿或出生早期。
大量双生子研究分析显示其遗传度为 0.76。
近年的研究在病因病理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全基因组显著性的遗传风险位点,但每一个单独的遗传变异对于致病风险仅有微小的效应。
基因通路与网络的分析提示,易感基因集中于神经元发育相关基因。
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出生前和围生期因素,如孕期烟酒接触、低出生体重和早产、环境毒素(如铅)暴露,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
目前脑影像学研究较一致地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存在脑体积减小,且脑体积的差异在青少年和成年期消失。
功能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奖赏期待相关的腹侧纹状体激活降低有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缺陷,包括执行功能如抑制控制、视空间和言语工作记忆、警觉和计划等障碍。
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不喜等待,倾向即刻而非延迟的奖励。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一)临床特征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
活动过度常出现于幼儿期,患儿表现为过分喧闹、不好管理,常伴有攻击行为;进入小学后注意障碍等核心症状的表现更为显著,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习困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由于自控能力不足和行为冲动,常对一些不愉快刺激做出过分反应,以致产生攻击破坏行为,影响同伴交往。
带你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带你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53e2b81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b.png)
带你认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文/毕思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有一些父母表示自己的孩子好动、坐不住、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与别的小伙伴打架等,这些表现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是“熊孩子”,过分的活泼好动可能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那么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哪些危害?患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该如何治疗?什么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也叫多动症,其发病与神经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其中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这与男孩性格更加容易冲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临床症状更为明显,容易被发现。
女孩的症状表现通常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被发现其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因此常被家长和老师忽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症状1.注意力不集中正常情况下,儿童注意力特点为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注意力特点与正常儿童不同,其特点为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减弱。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上课时经常神游太虚,老师提问时一问三不知;写作业时磨磨蹭蹭、粗心大意,经常犯低级错误;做事容易分心,只有三分钟热度;日常生活也经常丢三落四。
一般情况下,5~6岁的儿童,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10~15分钟,7~10岁为15~20分钟,10~12岁为20~25分钟,如果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家长应该加以重视,及时就诊。
2.多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动则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分场合的,尤其是在静止游戏中,多动症状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语言和肢体活动过多。
3.冲动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行为与情绪失控是冲动的主要表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很容易兴奋和冲动,行事不分场合、不顾及后果,不按游戏规则行事;喜欢做一些出格的行为,如翻越栏杆、爬高、横穿马路等;缺乏耐心,经常插队,或者打断别人的谈话。
幼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幼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2b2f856b5ef7ba0d4b733b45.png)
幼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10%之间。
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不顾及后果。
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1]。
近年来,关于ADHD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为增加人们对此行为障碍本质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ADHD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一般在5岁前起病,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但哪一项也完不成,同时伴有混故,违反纪律,但不是故意蔑视纪律,而是因缺乏考虑所致。
患儿与成人在相互交往时常有脱抑制表现,缺乏正常的慎重与节制。
认知、运动和言语发育的特异性延迟很常见。
可继发社交紊乱行为及自卑。
国外报告其发病率约占学龄儿童的3%-10%,国内报告为1.5%-12%。
现患病率调查结果悬殊除了有国家和地区间实际存在的患病差异外,与所用调查诊断方法和量表不一致有关。
按DSM-IV-R诊断标准,在学龄儿童中较公认的患病率为3%-5%。
男女发病之比为9:1-4:1。
这与男孩多动症状突出,伴冲动、攻击行为和品行问题较多有关。
本病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于有较高的患病率和患儿常伴有学习困难。
而心理行为矫正和药物治疗在部分儿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处方药物)可以使ADHD小脑活跃度低的地方增进活跃度。
我们也知道ADHD不是单独出现,往往合并像是读写困难、发展性协调困难、甚至自闭症。
这暗示了脑部多区域或是单区域功能不良会影响多区域整合联结。
有一些独立研究,支持这些诊断,其实都是由于小脑机能所造成的。
我们知道,目前多动症患儿越来越多了,那多动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随着国际上有关多动症诊断标准的逐渐统一,现在国内外学者报道的多动症患病率已比较接近,如美国3.4-4.7%、德国3.9%-9.0%、日本4%、澳大利亚7.5%-11%、新西兰3.0%、巴西5.8%。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e0361ff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a.png)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行为冲动,通常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常伴有学习困难以及多种共病,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是物质依赖、反社会人格、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相似,儿童、青少年患病率为6.7%~7.8%,成人患病率为2.1%~3.1%。
一、临床特征1、注意障碍是本病的最主要症状。
表现在听课、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或常常不断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
患者在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
在与成人交谈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些作业或指定的其他任务。
患者平时容易丢三落四,经常遗失玩具、学习用具或其他随身物品,忘记日常的活动安排。
2、活动过多和冲动患者经常显得很不安宁,小动作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安静的场合擅自离开座位,到处乱跑或攀爬,难以从事安静的活动或戏,仿佛精力别旺盛。
在采取行动前缺乏思考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为此常与同伴发生打斗或纠纷,造成不良后果。
在任何场合说话特别多,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迫不及待地抢先回答,也会轻率地去扰乱同伴的游戏,或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
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受挫折而情绪低沉或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要求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就哭闹、发脾气。
3、学习困难因为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影响了患者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学业成绩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水平。
4、神经和精神的发育异常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
如翻手、对指运动、系鞋带和扣纽扣都不灵便,左右分辨也困难。
少数患者伴有语言发育延迟、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智力测验显示部分患者的智商偏低,言语智商高于操作智商,注意集中分量表得分较低。
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
![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acd97a090740be1e650e9ae1.png)
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认识08教育学0818403001 孔玉玲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
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1智商处于正常水平或边缘状态。
多起病于童年期,到青春期症状常缓解,但部分人一直持续到中年。
ADHD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学习和交往,还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且日益受到重视。
儿童ADHD的现患率在不同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以美国DSM-Ⅳ为诊断标准,美国学龄儿童ADHD现患率为3%~5%,我国为3%~10%,美国男童是女童的4~ 9倍,我国男童则是女童的3倍。
2一、ADHD的病因关于ADHD的病因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目前认为,其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在儿童ADHD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这个说法的证据来自对ADHD儿童的双生子和家庭研究。
例如:在一个570对双胞胎参与的大型研究中,发现遗传可以解释大概50%的ADHD的方差,而环境可以解释的方差在0~30%之间。
同卵双生子的共患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的共患率,同卵双生子的ADHD共患率达到0.67,而异卵双生子的共病率仅为0.00。
不过这个结果建立在母亲对孩子行为的主观评定上。
如果换成教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定,则同卵双生子的ADHD共患率为0.53,异卵双生子为0.37。
32.轻度脑损伤和脑发育迟缓因素母孕期的营养不良、疾病、分娩期早产等均可造成脑损伤,尤其是额叶皮质1夏经炜,周婷婷.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治疗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0:782-784.2宋春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5:90-92.3钱铭怡.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36.受损可出现ADHD症状。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https://img.taocdn.com/s3/m/344fb64e941ea76e59fa0469.png)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https://img.taocdn.com/s3/m/ab9881c1195f312b3169a599.png)
一、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ec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ADHD),也称多动性障碍(hyperactivity disorders),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 特征的综合症,其症状一般在7岁前表现出来, 8~10岁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
一、儿童多动症的表现特征 (一)活动过多 (二)注意力缺陷 (三)冲动任性 (四)学习困难
(五)行为问题
三、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一)生理原因 (二)家庭环境
生理原因
1.遗传因素 国内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中的父母幼时顽皮 多动的人数比率为36. 4%,有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数 比率为27. 1%。儿童多动症具有家族性倾向,西 尔弗发现在40%的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同胞和亲属 中也患有多动症。Matheny在1976年进行双胞胎的 纵向观察,发现同卵双生子,其中一个患多动症,另一 个发病率达100%。异卵双生子,一个患多动症,另一 个患病率为17%。
2、多动易冲动行为 (1)手肢经常动个不停或者在座位上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 (3)常常在不合适的场合过多地奔跑或攀高; (4)常常难以安静地参加游戏或课余; (5)常常活动不停,好像身上装着马达; (6)经常讲话过多; (7)常常在他人(老师)问题尚未问完便急于回答; (8)常常难以排队等候; (9)经常插嘴他人的讲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二、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DsM一Iv诊断标准,凡满足注意缺 陷或多动易冲动行为的症状6条以上并至少 持续6个月,可诊断为多动症。
1、注意缺陷 (1)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往往不能仔细注意 到细节,或者发生粗心大意所致的错误; (2)在学习、工作或游戏时,注意力往往难以持久。 (3)与之对话时,显得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4)常常不能听从教导去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 (5)往往难以完成有组织的工作和活动; (6)往往逃避、不喜欢或不愿意参加那些需要精力持 久的工作或家务; (7)经常遗失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东西,如玩具、作 业本、铅笔、课本、学习用具等; (8)经常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分心; (9)经常忘记日常活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b0c2ae28cf84b9d529ea7a38.png)
5. 困难儿童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children with difficulties, QCD 问卷):内容涉及清晨或上学前、学校、放学后、晚上、 夜晚、总体行为共6方面,用于ADHD社会功能评定。
1.具有遗传易感性的高危儿:有患ADHD的兄弟姐妹、父母或 其他亲属。
ADHD的早期识别
2.具有环境易感性的高危儿:(1)母亲孕期和围生期直接和间接 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服药、产前应激,胎儿宫 内窘迫、出生时脑损伤、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2)铅暴露、 双酚A等环境暴露。(3)长期摄入富含加工肉类、披萨、零食、 动物脂肪、氢化脂肪和盐等的西式饮食。(4)父母关系不良、父 母情绪不稳及教育方式不当(如消极、挑剔和严厉)等。
ADH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及分度
(1)诊断标准为12岁以前即持续出现注意缺陷和(或)多动、 冲动相关症状(各6项及以上)至少6个月且程度与发育水平不一 致的患儿需考虑ADHD。强调患儿核心症状至少存在于2个或以上 场合(如在学校、家中、诊室等),在社交、学业等功能上存在 明显的损害,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解释。
ADH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语言障碍:多见于ADHD混合型和多动冲动为主型患儿,且共患语言 障碍的ADHD患儿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更低。
3.特定学习障碍:共患学习障碍的ADHD患儿最需要特殊教育帮助。 ADHD 患儿共患阅读障碍比例较高,多见于ADHD注意缺陷为主型和混 合型患儿。
4.抽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使抽动障碍复杂化的共患病,约50%抽动 障碍共患ADHD。这类病例的社会功能损害程度通常由ADHD决定,因 此,药物治疗ADHD比控制抽动更重要,但抽动也是治疗目标之一。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c0110cc2b307e87101f696bd.png)
注意缺陷
冲动
多动
注意缺陷(attention deficit)
• 指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 • 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
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 一种活动。 • 轻度注意缺陷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 • 严重注意缺陷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ICD-10)关于多动性障碍 诊断要点
(1)起病于6岁以前,症状持续存在超过 6个月。
(2)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必须同时存在, 而且 必须在学校、家庭或诊室一个以上 场合中 表现突出。
活动过多(hyperactivity)
• 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 的明显增多
• 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 • 不安宁,小动作多 • 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摇桌转椅 • 招惹别人 • 离开座位走动,引起别人注意 • 喜欢危险的游戏,喜欢恶作剧。
冲动行为(impulsive)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文化或哪所学校特 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97年召开的全球心理健康会议上,呼吁各国政府、机构重视心理和 行为问题,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服务于各类人群。其中,儿童青少年是心 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WHO儿童心理健康指南
•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 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是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估计,全球大约有1/5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 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 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 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1/5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 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https://img.taocdn.com/s3/m/0dca063f0066f5335a812127.png)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https://img.taocdn.com/s3/m/1a859be726fff705cc170ad8.png)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1bbaac7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ab.png)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ADHD不仅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还可能对成年后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ADH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症状ADHD的症状主要分为三类: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
1.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容易分心,难以长时间关注一件事情,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2. 多动:患者经常表现出过度的运动,如坐立不安、手脚乱动、来回走动等。
3. 冲动行为:患者容易做出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如插话、抢答、打断别人等。
二、诊断ADHD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
在多个场合(如学校、家庭、工作场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的症状;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症状对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症状出现于12岁前;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发育障碍解释。
在多个场合(如学校、家庭、工作场所)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的症状;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症状对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症状出现于7岁前;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发育障碍解释。
三、治疗方法AD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阿莫西林等。
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和教育干预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改善ADHD患者的注意力、多动和冲动行为,提高学习、社交和工作能力。
但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常见的疗法包括正面强化、时间管理、社交技能训练等。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庭了解ADHD,提高应对能力,减轻心理压力。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2013ac36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7.png)
诊断及分类
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临床类型 鉴别诊断
1、起病于7岁前,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 2、以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好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 3、对社会功能(学业或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等。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 A症状标准: (1)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 平不相称: ①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 ②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③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④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⑤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 ⑥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 ⑦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
该障碍患儿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因此,患儿常常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谈话;会经常打扰或 干涉他人的活动;老师问话未完,会经常未经允许而抢先回答;会常常登高爬低而不考虑危险;会鲁莽中给他人 或自己造成伤害。患儿情绪也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 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
1、精神发育迟滞:该障碍患儿可伴有多动和注意障碍,如能上学,学习困难也相当突出,因此易与注意缺陷 与多动障碍相混淆。但追溯病史,可发现该障碍患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学 业水平与智力水平多相当,智测智商低于70。以上有助于鉴别。
2、儿童孤独症:虽然该症患儿常存在多动、注意障碍,但患儿还存在儿童孤独症的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 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因此,不难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进行鉴别。
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名词解释
![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06cb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4.png)
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名词解释注意缺陷多动性障碍也就是多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期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造成患者的学业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
多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当儿童身体缺乏铁时,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导致出现精神异常,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缺乏锌时也会引起出现精神不集中的表现。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请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明确诊断,及时接受治疗。
浅谈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浅谈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47f61ea9b84ae45c3a358cad.png)
浅谈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指的就是小儿多动症、注意力障碍,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多动症,在儿童中属于一类十分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其临床症状具体为不符合年龄发育水平的注意力集中障碍、活动过度或易冲动,同时伴有学习障碍、品行障碍、适应不良等[1]。
病患的意外事件产生率相当高,与家属关系异常紧张,学业失败,且交友困难,对于此类儿童病患成年后极易出现过激行为,若不给予有效且及时的治疗干预则会为家庭、个人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二、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1. 遗传因素缺陷多动障碍和遗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和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密切的联系。
2. 神经生理学因素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脑电图显示异常,慢波的功率增加,a波的功率减小,平均的频率下降。
提示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或是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2]。
3. 轻微脑损伤婴儿出生时,因为少数原因的影响造成轻微脑震荡,导致患儿出现缺陷多动障碍,并不是所有的患儿都存在脑部损伤。
4. 神经生化因素有研究中表明,缺陷多动障碍可能和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或是功能异常有关系,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低下。
5. 心理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造成患儿出现缺陷多动障碍,如:经济不良、父母感情破裂等都可造成患儿出现该障碍。
三、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1. 注意缺陷此症状是儿童缺陷障碍的主要症状,患儿在课上听课时、做作业时、或是其他的活动注意力无法集中并持久,受外界的因素而分心。
在学习或是娱乐活动的时候,患儿无法做到仔细、注意细节,常因为不谨慎导致错误的发生。
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是时间久持续注意力集中的事情刻意的去回避,例如:课下作业、家庭作业,做事含糊,做不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患儿常常丢失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等,忘记平常的安排,甚至有时候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3]。
2. 活动偏多患儿在课上,常常表现得不安静,手部足部的小动作偏多,在座位上大幅度活动,扭来扭去,不会安静坐着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名词解释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期就开始表现出来。
ADHD患者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会对患者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ADHD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行为特征。
这些特征会对患者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但也会持续到成年期。
二、病因
ADH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环境和神经生化因素都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是ADHD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ADHD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上ADHD 的风险会增加。
环境因素也可能对ADHD的发病有影响,例如早期暴露于有毒物质、生活在有噪音和繁忙的城市环境中等。
神经生化因素也可能与ADHD的发病有关,例如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异常。
三、症状
ADHD的主要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这些症状通常在儿童期开始表现,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期。
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健忘等。
多动表现为过度活跃、坐不住、
喜欢爬、跑、跳等。
冲动表现为行为冲动、言语冲动、情绪冲动等。
ADHD患者还可能表现出社交困难、学习障碍、情绪问题等。
四、诊断
ADHD的诊断是由医生进行的,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等。
医生还可能会与患者的家庭成员和老师进行交流,以了解患者的行为和学习情况。
诊断ADHD 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五、治疗
ADHD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刺激剂药物和非刺激剂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
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心理教育等,这些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提高社交技能和学习能力。
此外,一些生活方式改变也可能有助于缓解ADHD症状,例如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等。
总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行为特征。
ADHD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神经生化因素有关。
诊断ADHD需要全面的评估,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
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ADHD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学习和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