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大学自然地理教案

大学自然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二、地球自转1. 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等。

3. 通过实例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1. 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变化等。

3. 通过实例分析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四、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综合影响1.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 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章所学内容,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

2. 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特点、周期和速度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地球影响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调整。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版第一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1.1 地球的自然地理概念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分类1.2 地球的自然地理分区学习地球的自然地理分区概念和分类方法掌握各自然地理分区的特征和代表性地区第二章:地球表层自然过程2.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了解气候系统的组成和作用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2 地表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利用学习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第三章: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3.1 地形与地貌了解地形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3.2 土壤与植被学习土壤的形成和分类掌握植被的分布和生态功能第四章: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问题4.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4.2 自然环境问题的形成与防治学习自然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掌握自然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和方法第五章: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5.1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途径5.2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掌握人类适应和改变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第六章:生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6.1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掌握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6.2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第七章:人文地理学与人类活动7.1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7.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第八章:区域地理学与区域发展8.1 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区域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掌握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内容8.2 区域发展与规划学习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掌握区域发展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9.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定义和功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9.2 空间分析与地理决策学习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过程掌握地理决策支持的原理和实践第十章:自然地理学的实践与应用10.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理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掌握自然地理学实践中常用的技术和工具10.2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学习自然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自然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分类重点环节2:地球表层自然过程气候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重点环节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地形的定义和分类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重点环节4: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自然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形成原因重点环节5: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途径重点环节6:生物地理学与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重点环节7:人文地理学与人类活动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环节8:区域地理学与区域发展区域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内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重点环节9: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核心技术空间分析的方法和过程重点环节10:自然地理学的实践与应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自然地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地球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过程、要素相互关系、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多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一、内容概览自然地理学导论: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学科范围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学生建立对自然地理学的整体认知。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探讨地球的物理环境(如大气、水圈、岩石圈等)和生物环境(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地貌与地质:分析地球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过程,包括地质循环、地貌发育等基本原理和实例研究。

这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貌形态和地球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

水系统与自然资源:关注地球上水资源(包括海洋和内陆水体)的分布、循环和利用,探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还将介绍其他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生物地理学与生态地理学:阐述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的关系,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

关注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预测,探讨全球环境变化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通过这一部分的课程,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方面的研究,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也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表面的基本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比如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对于城市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大学自然地理地理教案

大学自然地理地理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

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1. 解释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过程等。

2. 讲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1. 介绍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

2. 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地貌、水文等。

2. 讲解如何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现象。

三、案例分析1. 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如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个自然地理现象,并撰写分析报告。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自然地理现象分析能力的提升。

高等教育自然地理学教案

高等教育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 然 地 理 学
讲 授: 朱 嘉 伟
第一讲:绪
讲授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任务及意义 三、学科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概念 1、地理及地理学:是个空间概念。是指全球或某一地 区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的总体情况(地理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2、学科分科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 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
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1)综合自然地理学: (2)部门自然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又分为: 综合自然地理学(狭义)、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 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研究对象主 要是全球性或区域性自然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 气圈)的自然特征、地域分异演变规律、机制、人类活动对 其影响等。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自然灾害 ☆ 地震? ☆ 火山爆发? ☆ 崩塌、滑坡、泥石流? ☆ 海啸? ☆ 台风? ☆ 洪水? ☆ 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渐 变性灾害 ?
一、自然地理学及其研究内容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 臭氧层变化、大气天窗 ? ☆ 水体污染、赤潮? ☆ 大气污染? ☆ 水土流失? ☆ 酸雨? ☆ 沙尘暴? ☆ 生物多样性变化? ☆ 荒漠化 ?
☆ 对地域和行业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自然地理学是探究地球上自然界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自然地理学概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发展历程。

2. 大气圈大气圈的结构、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气压、气流、气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水圈水圈的特点、分布、循环和利用,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海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的特征、构成和变化规律,包括地形、地貌、地震、火山、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5. 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组成、分布和影响,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概念、意义和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实践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发展历程,掌握各方面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圈、水圈、地球表层和生物圈等方面的基本现象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论文阅读法通过阅读论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4. 讨论与小组合作法通过团队协作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问题、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设计主要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加课堂讨论、完成实验报告、课外阅读论文和参加团队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测试。

3. 期末考试对学生自然地理学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测试。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有关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论文,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教案大学自然地理

教案大学自然地理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授课对象: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一、自然地理学概述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二、自然地理要素1. 地形- 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的影响2. 气候- 气候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 水文- 水文的基本要素及特征- 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4. 生物- 生物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自然地理学概述- 讲解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 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2. 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讲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分析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的影响。

- 气候:讲解气候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水文:讲解水文的基本要素及特征,分析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生物:讲解生物的基本类型及特征,分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运用自然地理学理论分析我国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篇一:自然地理学教案(7)】授课题目第二章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第一节系统科学概述授课类型理论课首次授课时间2009年09月12日学时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系统的定义、组成部分;掌握系统和基本性质;了解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

重点与难点1系统的基本概念;2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第二章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第一节系统科学概述系统科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自40年代起,从系统论的诞生到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再到系统工程的出现,直至系统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历时近半个世纪,如今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为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充实并改进地理科学,应对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系统的定义(10分钟)系统论建立之初,其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 bertallanffy)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亦即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后来,他对该定义又作了补充,认为“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级组成要素的总体。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钱学森在其《论系统工程》(1982)一书中,将“系统”一词定义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以上两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对系统的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前者表达了“系统与环境发生联系”;后者则表明系统应“具有特定功能”。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将这两种对系统的表述综合起来更为全面。

即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可见“系统”的定义体现系统的整体性、组成的多元性、系统内外的关联性,以及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性质。

二、关于系统的几个基本概念(20分钟)刚才我们对系统下了定义,为了正确理解系统的概念,必须对要素、环境、相互联系、结构与功能这5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自然地理学教案 (5)

自然地理学教案 (5)
6.自然保护区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可适当发挥一定限度的旅游功能。
三、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自从世界进入产业革命时期以来,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速度日益加快,自然保护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察觉。1832年美国政府曾采取措施保护阿肯色温泉,并于1864年在约赛米蒂建立了第一个公园。1872年美国国会创立了黄石国家公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此后原加利福尼亚的约赛米蒂公园于1890年也转为国家公园。1879年,英国在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创建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加拿大于1885年在落基山脉的班夫温泉建立了面积为10km2的自然保护区的班夫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欧美各国开始了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三)以保护区的性质分类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即是按自然保护区性质进行的分类。将保护区分为三大类共九种类型。参见表26。
我国的这种分类系统与IUCN的分类有较大差异,因而还不能与其接轨,但这种分类系统可以客观地反映保护区的自然类型,以及客观反映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状况(或程度)。例如从表26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到2001年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为保护的主体。1999~2001年间内陆湿地与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区发展较快,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区类型相对发展较慢。
授课题目
第十二章自然保护区
授课类型
理论课
首次授课时间
2010年01月12日
学时
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
理解并掌握自然保护区的的概念、功能
了解自然保护区的的分类与规划
重点与难点
自然保护区的的概念与功能
自然保护区的的分类与规划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包括授课思路、过程设计、讲解要点及各部分具体内容、时间分配等)

大学二年级地理学课教案自然地理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地理学课教案自然地理学导论

大学二年级地理学课教案自然地理学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特征;3.掌握地理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地球的形状和构造;4.地球内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5.地球外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6.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地理景观图片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即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图绘制、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发现,到现代的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如地球表层的地貌、气候、生物等。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地考察等,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四、地球的形状和构造(4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其特点。

五、地球内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3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内部的特征,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的运动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六、地球外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3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外部的特征,如大气、水圈、生物圈等。

2.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球外部的特征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地势、纬度、经度等。

2.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和术语。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教案伍光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简介1 课程说明:《自然地理学》是我院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在全面介绍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等各个自然地理单元的成分、结构、形成演化机理、及发展变化规律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探讨各自然地理单元之间在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阐述自然地理原理在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等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地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明确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趋势及其与所学专业的关系。

2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伍光和、田连恕、胡双熙、王乃昂编着:自然地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书:杨达源等编: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王建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马建华等编:《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 教学重点:本课程以地壳(岩石圈)、大气与气候(大气圈)、及海洋与陆地水(水圈)为重点教学内容,在深入分析三者的组成、特征、运动机制的基础上,阐明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三者物质迁移、能量转换的作用关系,进而探究其地貌、土壤、生物等圈层之间的生因关系。

4 本课程主要特色:(1)综合性。

将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地理学、地貌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综合统一起来,研究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及相互之间关系和作用。

在大纲制定、课时安排、教材处理、内容精选、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知识面广,内容丰富,重在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了授课外,还有野外实习,有固定野外实习基地和实习路线,实习内容丰富。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学导论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学导论

教案大学一年级地理课程自然地理学导论教案大纲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1.了解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和意义;2.熟悉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研究内容;3.理解地球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4.认识不同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和意义a.自然地理学的定义b.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自然地理学在解释地球表层现象中的作用2.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研究内容a.气候与气象地理学i.气候要素和气象因素ii.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iii.气象要素的观测与测量方法b.地貌学i.地貌要素和地貌类型ii.地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iii.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c.生物地理学i.生物地理区划与生物地理区系ii.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iii.生物地理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d.土壤地理学i.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ii.土壤类型和土壤组成iii.土壤的利用和保护e.水文地理学i.地表水的循环和水文过程ii.河流和湖泊的特征与分类iii.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3.地球与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a.大气与地球的相互作用b.水体与地球的相互作用c.生物与地球的相互作用d.土壤与地球的相互作用4.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a.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b.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c.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d.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防治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解概念和理论,提供基础知识。

2.示范法: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加深对地理现象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激发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教师介绍地理学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地理学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Step 2 自然地理学的概念和意义a.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强调其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b.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学在解释地理现象中的作用,并与学生分享相关实例。

Step 3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分支和研究内容a.介绍气候与气象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要素和气象因素,气象观测方法等。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一、教案概述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学时:32学时(2学分)先修课程:大学地理学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培养跨学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文地理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新发展和新动态2. 大气系统:大气成分、大气运动、气候类型、气候变化3. 水文地理系统:降水和水循环、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4. 地面水系:地下水、湖泊、湿地等水系的特征和演变5. 土地系统:土壤形成演化过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6. 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形成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应采用以下方法:1. 理论教学:教师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梳理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讨论教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深度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

4.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情况,实践自然地理学原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课堂表现等综合考评。

1. 期中考试:40%,内容覆盖前半段内容,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

2. 期末考试:50%,内容覆盖全书,主要考查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

3. 实验成绩:10%,实验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土地和生物地理学领域,主要考查实验能力。

4. 课堂表现:此项考核侧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态度等,占总成绩的5%。

五、教学计划第1周:导入概述自然地理学第2周:大气系统的概念、成分和运动第3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第4周:水文地理系统第5周: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第6周: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第7周:地下水和湿地系统第8周:土壤分析和土地利用第9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第10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第11周:期中考试第12周:城市自然地理第13周: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第14周:冰川和地形演变过程第15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第16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预测第17周: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18周:优化复习总结第19-20周:考前串讲、试卷检查六、学习建议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二、太阳辐射能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一)太阳辐射能的意义
太阳不断地向宇宙空间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巨大的能量,到达地球外界的太阳能每年为5.526×1024J。虽然这部分能量只占太阳总辐射能的1/22×10-8,但对于地球自然地理系统而言却是极其重要的能量。与其它进入自然地理系统的能量相比,太阳辐射几乎成为使地球自然地理系统内所有地理过程得以运行的全部能源。
(一)海洋潮汐
引潮力对地球造成的海洋潮汐现象,对于地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意义十分重要。例如,①由于引潮力对海洋的水平引力作用形成大规模短周期性海洋潮流,在浅海地区潮流对海底产生的摩擦作用,使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导致日长增加。据测量,日长每年平均约延长1.5×10-10。由此推算4.0×109年前地球自转速度较现今快得多,日长约为9.6小时,合每年912.5天。海洋生物化石也可证明,据一种珊瑚化石上的年轮和日轮推算,在4.0×108年前的泥盆纪中期每年约为400天,至3.2×108年前,每年约为380天。可见海洋潮汐对海底的摩擦作用,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气候和生物要素的运动节律的变化有重要影响;②海洋潮汐的产生使海洋与大陆之间形成一个周期性被疏干的地带,称为“潮间带”。它的存在成为地球上海洋生物向陆地“进军”的“滩头阵地”,促成陆地生物的发展,改变了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据能量守恒定律,进入地球范围的太阳能在地表和大气中作如下分配,对太阳能在地一气系统中的分配有多种估算值,今取其一:以到达地球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能为100%,其中,37%被大气中的云、尘埃物质和地面直接反射回宇宙空间(反射量分别为27%、7%和3%);63%被大气层和地面吸收(大气吸收20%,地面海洋和陆地吸收43%)。可见被直接反射回太空间的37%的太阳能未能为地球所利用,而为大气和地表所吸收的63%太阳能,便为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所吸收、流通、转化,成为驱动全部自然地理过程的根本动力。在能量的收支平衡上,以短波辐射输入的63%的太阳能除极少的一部分(约1%)被转化成有机能源而固定于地表和地壳中外,其余将以长波热辐射方式输出地球外部空间,以达收支平衡,这也是地—气系统的温度多年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自然地理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学时:32学时(2学分)
先修课程:大学地理学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培养跨学科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人文地理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新发展和新动态
2. 大气系统:大气成分、大气运动、气候类型、气候变化
3. 水文地理系统:降水和水循环、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
4. 地面水系:地下水、湖泊、湿地等水系的特征和演变
5. 土地系统:土壤形成演化过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
6. 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形成演化过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应采用以下方法:
1. 理论教学:教师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梳理各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各自然地理系统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讨论教学: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深度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

4. 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情况,实践自然地理学原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课堂表现等综合考评。

1. 期中考试:40%,内容覆盖前半段内容,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

2. 期末考试:50%,内容覆盖全书,主要考查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

3. 实验成绩:10%,实验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土地和生物地理学领域,主要考查实验能力。

4. 课堂表现:此项考核侧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课堂态度等,占总成绩的5%。

五、教学计划
第1周:导入概述自然地理学
第2周:大气系统的概念、成分和运动
第3周: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
第4周:水文地理系统
第5周:河流系统和水文循环
第6周:海洋和海气相互作用
第7周:地下水和湿地系统
第8周:土壤分析和土地利用
第9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第10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第11周:期中考试
第12周:城市自然地理
第13周: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
第14周:冰川和地形演变过程
第15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
第16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预测
第17周: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18周:优化复习总结
第19-20周:考前串讲、试卷检查
六、学习建议
1. 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多个角度地了解自然地理系统结构与特征,形成演化规律和分布规律。

3. 抓住自然地球系统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理解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

4. 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参与实验、野外调查和相关问卷调查。

5. 扩充知识领域,跨学科学习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课程,寻找与自然地理学交
织点。

七、教学参考资料
主教材:《自然地理学》(第三版)(英)史密斯、帕恩
主要参考书:
1.《自然地理学基础》(第二版),约瑟夫.霍伊
2.《自然地理学》(第八版),汤姆朗顿
3.《环境科学首要问题》(第二版),毕格莱、塞弗里德
4.《全球生态和环境问题》(第三版),特莱西·麦克马洪、加洛威·麦克拉尔
5.《地球与我们的未来》(第二版),哈泽·迪亚兹、纳拉杰·加勒基
8、教学心得总结
自然地理学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很多学生还未掌握大学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在添加
新的知识时,应特别注意抓好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思路的清晰度。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师生可以注重案例引入教学,增强教学的应用价值。

此外在考试中应该注意出题质量,题目把握难度度,适当的难度,难以出现简单的问题和太难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课程的实质。

同时,学科融合也是今后教学的一个热点和方向,需要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在不同学科之间寻找联系,提高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