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I 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分级
•
D级:
– – 慢性的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20cm,累及 腘动脉) 慢性的腘动脉和三分叉近端的完全闭塞
慢性下肢缺血-腘动脉以下病变的TASC分级(2001)
A
B
胫动脉或腘动脉单发狭窄,长度<1cm
胫动脉或腘动脉多发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 胫动脉三分叉部位1-2处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 与股腘动脉PTA相关的胫、腘动脉短段狭窄 狭窄段在1-4cm 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1-2cm 胫动脉三分叉部位广泛性狭窄 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2cm 胫、腘动脉弥漫性病变
急性下肢缺血分级分级特征检查多普勒特点感觉缺失运动缺失动脉静脉不会立即威胁肢体有信号有信号ii如果及时治疗肢体可以挽救轻度趾或没有一般没有信号有信号ii如果迅速治疗可以挽救足部以上多有静息通常没有信号有信号iii面临截肢或永久性神经不可逆损伤多部位的麻痹多部位的严重无信号无信号慢性下肢缺血的fontaine和rutherford分级fontainerutherford临床表现客观指标无症状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闭塞性病变运动平板试验加强试验结果正常轻度间歇性跛行可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力在50mmhg以上但较正常值至少低25mmhg中度间歇性跛行症状位于1和3之间重度间歇性跛行不能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力在50mmhg以下缺血性静息痛静息踝动脉压力在40mmhg以下踝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无搏动趾动脉压在30mmhg以下轻微组织缺失难治性溃疡局限性坏疽并伴有弥散足部缺血静息踝动脉压力在60mmhg以下踝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无搏动趾动脉压在40mmhg以下中足以上水平主要组织缺失无法挽救的足部功能丧失单发或多发的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及髂总动脉单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起始双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起始严重钙化的髂外动脉闭塞与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位置无关累计单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股总动脉的弥漫性狭窄腹主动脉瘤合并单侧髂动脉狭窄不适合支架而需要开腹手术慢性下肢缺血股腘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慢性的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20cm累及腘动脉慢性的腘动脉和三分叉近端的完全闭塞慢性下肢缺血腘动脉以下病变的tasc分级2001胫动脉或腘动脉单发狭窄长度1cm胫动脉或腘动脉多发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胫动脉三分叉部位12处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与股腘动脉pta相关的胫腘动脉短段狭窄狭窄段在14cm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12cm胫动脉三分叉部位广泛性狭窄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2cm胫腘动脉弥漫性病变
用来评估下肢缺血程度及保肢率的分型
评估下肢缺血程度及保肢率的分型一、概述下肢缺血是指下肢组织由于血液供给不足而发生缺血状态,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大、小血管病变、炎症和血液高粘滞性等多种因素。
严重的下肢缺血会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和甚至截肢,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评估下肢缺血的程度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下肢缺血的分型下肢缺血的分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Rutherford分型Rutherford分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之一,它主要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将下肢缺血分为6个级别,分别是0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
其中0级表示无症状,1级代表只有轻度症状,如跛行或间歇性跛行,而5级则表示组织坏死、溃疡或坏疽。
Rutherford分型简单易懂,便于临床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
2. Font本人ne分型Font本人ne分型是另一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系统,它将下肢缺血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I期、II期、III期和IV期。
其中I期和II期主要是指下肢间歇性跛行,III期和IV期则是指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疡。
Font本人ne分型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3. TASC分型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是由欧美专家共同制定的下肢动脉疾病分类系统,它主要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将下肢动脉疾病分为A、B、C、D四类。
TASC分型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对于具体的介入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起到了指导作用。
4. CLI分型CLI(Critical Limb Ischemia)分型是专门针对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的一种分型系统。
它根据下肢缺血症状的程度将CLI分为Rutherford 4级和5级,旨在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Fontaine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缺血、疼痛、麻木、皮肤溃疡等症状。
根据Fontaine 分级,该疾病可分为四期,其中I-III期属于早期到中期阶段。
传统的中医治疗理论中,身痛逐瘀汤以其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疗效,在治疗该病症上表现出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通过对身痛逐瘀汤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符合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为一个月,期间进行严格的疗效观察和记录。
三、治疗方法身痛逐瘀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治疗方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服。
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配合其他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四、临床疗效观察1. 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疼痛、麻木、皮肤溃疡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身痛逐瘀汤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2. 血流动力学指标: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血液粘度、血管内径、血流速度等),评估身痛逐瘀汤对下肢血液循环的改善作用。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改善。
3. 生活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五、讨论身痛逐瘀汤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Fontaine Ⅰ-Ⅲ期)血脉瘀阻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从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来看,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
这可能与身痛逐瘀汤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有关,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症状。
下肢缺血疾病标准化评价
静脉可听及
下肢缺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急性缺血
危及肢体存活型
极度危险状态(immediately threatened) 定义:即刻血管再通手术才可挽救肢体 检查:感觉障碍范围超过足趾伴静息痛
轻、中度肌力下降 Doppler超声:动脉不可听及
静脉可听及
或发生未预料的大截肢手术
疗效判定—血流动力学
治疗远端 ABI 增加值 > 0.10: 血流动力学成功
治疗远端 ABI 增加值 < 0.10: 血流动力学失败
疗效判定—血管通畅
符合下列5项标准之一,即表示血管通畅 1. 血管造影、duplex双供超声显像检查、磁共 振 血管显像显示移植血管通畅
下肢缺血疾病标准化评价
治疗前评价
下肢缺血疾病的分类 急性缺血 慢性缺血
下肢缺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急性缺血
肢体可存活型
定义:不会马上危及肢体 检查:无感觉丧失、无肌力下降 Doppler超声:动脉可听及
静脉可听及
下肢缺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急性缺血
危及肢体存活型
边缘状态(marginally) 定义:如及时处理,肢体仍可挽救 检查:足趾微小感觉障碍或无
下肢缺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急性缺血
不可逆转型
定义:大量的组织坏死、永久且不可逆转 神经损伤
检查:深度感觉缺失 深度肌麻痹或僵硬
Doppler超声:动脉不可听及 静脉不可听及
下肢缺血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
慢性缺血
0类0级:无症状,无明显肢体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变化
平板试验正常或反应性高血
0类1级:轻微间歇性跛行 可完成平板试验
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应用研究
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的效果。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下肢血管ct灌注后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将图像用最大斜率法获得灌注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参数。
结果血容量(bv)在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组各级中与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p = 0.01);血流量(bf)在paod 组ⅲ级中与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p = 0.04);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paod组各级中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37,p = 0.61)。
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是一种便捷、安全的用于缺血情况的判定技术,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缺血诊断;ct灌注[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97-02下肢动脉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与大脑血管及心脏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下肢动脉闭塞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为更好地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6层螺旋ct拥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可覆盖更大的解剖范围,其后期处理能力更强大[2]。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16层螺旋ct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体血管系统的检查。
本文主要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观察治疗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下肢血管ct灌注后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V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V1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定义和诊断:
中国后循环缺血(CLI)是指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休息性足部或足踝部疼痛、坏疽等症状。
诊断需要结合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如超声、血管造影、CT等。
2.流行病学:
CLI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或有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人群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病的增多,CLI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3.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CLI的原则是改善下肢血流量,缓解疼痛、坏疽等症状,避免截肢。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改善血流、防止凝血、抗炎等;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等,可以直接扩张狭窄的血管或支撑病变的血管壁;手术治疗比如血管重建术、搭桥术等,可以修复病变部位的动脉组织。
4.预防和管理:
预防CLI的关键是减少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例如及时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戒烟限酒,加强锻炼等。
对于已经发生CLI的患者,需要注意足部保健,控制感染,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诊断、治疗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截肢的风险。
下肢缺血分级ppt课件
与股腘动脉PTA相关的胫、腘动脉短段狭窄
C
狭窄段在1-4cm
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1-2cm
胫动脉三分叉部位广泛性狭窄
D
胫动脉或腘动脉闭塞,长度>2cm
胫、腘动脉弥漫性病变
5
• D级:
பைடு நூலகம்– 慢性的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20cm,累及 腘动脉)
– 慢性的腘动脉和三分叉近端的完全闭塞
4
慢性下肢缺血-腘动脉以下病变的TASC分级(2001)
A
胫动脉或腘动脉单发狭窄,长度<1cm
B
胫动脉或腘动脉多发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
胫动脉三分叉部位1-2处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
3
慢性下肢缺血-股腘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
• A级:
– 单发狭窄<10cm – 单发闭塞<5cm
• B级:
– 多发病变,每个<5cm – 单发病变<15cm,且不累及膝下腘动脉 – 单发或多发病变,同时合并胫动脉闭塞 – 重度钙化性闭塞<5cm – 单纯腘动脉狭窄
• C级:
– 多发狭窄或闭塞,累计长度<15cm – 2次腔内治疗后复发的狭窄或闭塞
25mmHg
2
中度间歇性跛行
症状位于1和3之间
3
重度间歇性跛行
Ⅱ
4
缺血性静息痛
不能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 力在50mmHg以下
静息踝动脉压力在40mmHg以下,踝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无搏动
趾动脉压在30mmHg以下
Ⅲ
5
轻微组织缺失,难治性溃疡,局 静息踝动脉压力在60mmHg以下,踝
腿部缺血性锻炼方法
腿部缺血性锻炼方法简介腿部缺血性锻炼是一种通过限制血流供应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
这种锻炼方法通过减少氧气供应和增加肌肉酸化,进而提高肌肉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腿部缺血性锻炼方法,帮助你在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
1. 缺血性负重训练缺血性负重训练是一种将缺血和负重训练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此锻炼方法中,你可以使用负重器材如哑铃、杠铃等进行训练。
首先,在进行锻炼前,用绷带或者压力带将腿部表面的动脉压迫,从而减少血流供应。
然后,进行负重训练动作,如深蹲、腿弯举等。
缺血状态下的肌肉会在更少的负重下产生更大的适应性反应,从而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2. 缺血间歇训练缺血间歇训练是一种结合缺血和间歇训练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你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组合训练。
首先,选择一种无氧运动如快速腿部跳跃或者高强度爬坡等,进行30秒至2分钟的训练。
然后,在下一组训练之前,使用绷带或者压力带将腿部动脉部分压迫,减少血流供应。
这种训练方法能够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并且可以提高心血管健康。
3. 缺血高强度间歇训练缺血高强度间歇训练是一种高强度间歇运动与缺血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你可以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踏步训练、跳绳等,每组训练时间为30秒至1分钟。
在每组训练之前,使用绷带或者压力带将腿部动脉部分压迫,减少血流供应。
这样可以增加肌肉无氧产能,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4. 缺血恢复训练缺血恢复训练是一种在恢复期间限制血流供应的方法。
在进行高强度锻炼后,使用绷带或者压力带将腿部动脉部分压迫,限制血流供应。
这样可以延缓乳酸的清除,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适应性。
注意事项在进行腿部缺血性锻炼前,有几点需要注意:- 请务必在进行此类训练前咨询专业医生或者运动指导员的意见,确保适合进行该锻炼方法;- 需正确使用绷带、压力带等器材,不得过紧或使用时间过长,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训练方式和时间需要渐进式增加,以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伤害;- 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强度和时间,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做过度训练。
糖尿病足的特点及诊断
糖尿病下肢缺血影像学的特点
胫前动脉病变率:64.5% 胫后动脉病变率:59.9% 腓动脉病变率: 31.6% 动脉中膜钙化突出,以踝部动脉为多发。
---齐立行,谷涌泉,张建,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13(6):412
临床表现
足部麻木,皮肤发凉,仅在活动后有疼 痛感;
足部静息痛; 足部溃疡者,甚至溃疡伴感染; 足部部分组织坏疽者,甚至坏疽且伴有
测量电极下皮肤的 tcpO2 最多可配6个电极 彩色触摸屏,操作简单 多种数据储存和输出选择
返回
7、目前世界上技术领先的激光多普勒产品
PeriFlux 5000 系统(瑞典PERIMED公司产品)
快速、实时显示单点血流的动态变化
– 单点面积 (约 1mm3) 并且快速采样
PeriScan 灌注成像仪
感染。
缺血的分期
I期:轻度缺血 II期:中度缺血; III期:重度缺血; VI期:极重度缺血。
轻度缺血
中度缺血
重 度 缺 血
极重度缺血
极 重 度 缺 血
极 重 度 缺 血
第三部分,诊断
一、整体情况
三因素:糖尿病、足部创面、神经或血管病变。 ------前提
1、糖尿病的病史:通过询问病史可以获得,通 过一些常规的化验可以得到印象。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概念
1、由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下肢动脉闭塞,远端 组织缺血而出现一系列临床征候群。包括单纯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
2、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目前是主要原因。在我们 外科治疗的88例100条下肢中,糖尿病性下肢 缺血占73.9%。
3、动脉硬化往往是全身性,因此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的患者经常伴有其他复合性血管病变
下肢缺血分级
– 慢性的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20cm,累及 腘动脉)
– 慢性的腘动脉和三分叉近端的完全闭塞
慢性下肢缺血-腘动脉以下病变的TASC分级(2001)
A
胫动脉或腘动脉单发狭窄,长度<1cm段长度<1cm
胫动脉三分叉部位1-2处局灶性狭窄,每段长度<1cm
限性坏疽并伴有弥散足部缺血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无搏动趾动脉压在40mmHg以下
6
中足以上水平主要组织缺失,无 同5
法挽救的足部功能丧失
慢性下肢缺血-主髂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
• A级: – 单侧或双侧的髂总动脉狭窄 – 单侧或双侧的髂外动脉短段狭窄<3cm
• B级: – 短段的肾下主动脉狭窄 <3cm – 单侧髂总动脉闭塞 – 单发或多发的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 及髂总动脉 – 单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无信号
久性神经不可 麻痹
严重
逆损伤
慢性下肢缺血的Fontaine和Rutherford分级
Fontaine Rutherford
临床表现
客观指标
0
0
无症状,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 运动平板试验/加强试验结果正常
的闭塞性病变
Ⅰ
1
轻度间歇性跛行
可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力 在50mmHg以上,但较正常值至少低
• C级: – 双侧髂总动脉闭塞 – 双侧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及髂总动 脉 – 双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 严重钙化的髂外动脉闭塞,与髂内动脉和股总动 脉位置无关
• D级: – 肾下腹主动脉闭塞 – 包括腹主动脉和双髂动脉的多发弥漫性病变 – 累计单侧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和股总动脉的弥漫 性狭窄 – 单侧的髂外动脉和股总动脉闭塞 – 双侧髂外动脉闭塞 – 腹主动脉瘤合并单侧髂动脉狭窄不适合支架而需 要开腹手术
手脚末梢供血不足的原因
手脚末梢供血不足的原因手脚末梢供血不足是指由于动脉或静脉血管供血不足,导致手脚末梢组织缺氧、缺血,出现感觉异常、颜色发白或发紫、肿胀等症状。
这种状况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因素、疾病及环境等多种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手脚末梢供血不足的原因。
生理因素1.长期站立或坐姿不正确:长期站立或坐姿不正确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阻碍血液循环,使手脚末梢供血减少。
2.环境温度过低:在寒冷的环境下,血管会收缩,阻碍血液流动,导致手脚末梢供血不足,出现手脚发凉的现象。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肌肉无法进行有效的收缩,从而影响静脉泵功能,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引起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疾病因素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的胆固醇等物质沉积,导致动脉变硬、狭窄以及血流阻塞,从而引起血管供血不足。
2.高血压: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狭窄,使血液流动受阻,造成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两者共同导致了手脚末梢供血不足的情况。
4.心脏病:心脏病引起心脏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心血管供血不足,使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5.贫血:贫血会导致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影响了组织的供氧能力,导致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环境因素1.长时间处于高原地区:高原地区氧气稀薄,长时间居住或工作在高原地区容易导致血氧供给不足,使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2.环境污染: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血液的供氧能力,导致手脚末梢供血不足。
3.处于高温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血管会扩张,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影响血液供应到手脚末梢。
综上所述,手脚末梢供血不足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可能会受到生理因素、疾病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不同,导致手脚末梢供血不足的原因也是各异。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合理膳食、适当锻炼、避免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等方式来预防和改善手脚末梢供血不足问题。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
2021下肢重症缺血的血管区域性(Angiosome)治疗(全文)下肢重症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是指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最具严重症状者,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病变程度相当于Rutherford 4~6级或FontaineⅢ~Ⅳ期。
对于CLI,无论是介入治疗或外科旁路转流术,对挽救肢体至关重要。
Angiosome概念最初是由Taylor和Palmer于1987年提出,早期用于整形外科手术治疗;Angiosome概念表现为一个三维血管的“复合单位”,其对应区域为特定血管供应的相关组织和皮层,国内有学者译成“血管区域”。
Taylor和Palmer特别定义了小腿Angiosome概念通过开通特定的血管和侧支血管供应的Angiosome来帮助伤口或截肢残端愈合。
因此,应用Angiosome概念提高了保肢率、愈合率和截肢无病生存率。
胫前动脉:供应小腿前肌间隔区,远端汇入足背动脉,供应足背和足趾背面,与腓动脉及胫后动脉存在交通;腓动脉:供应小腿后外侧区域、外踝和足跟后外侧,并通过踝上侧支与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交通;胫后动脉:供应小腿及内踝区域,跟骨侧支供应足跟区域,远端汇入足底内侧、外侧弓,供应足底区域。
Angiosome概念就是当下肢缺血性溃疡,根据溃疡部位对应的血供区域进行选择性血管开通,达到溃疡愈合。
需要强调的是,合理和充分的血管重建以及理想的术后通畅率对下肢重症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在CLI患者行血管再通术时,如果病在膝下,闭在膝上,只要开通膝上血管,症状就能明显改善,不要强求开通膝下病变,带来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膝下CLI,尽可能通过直接血供(DR)来实现溃疡的早期愈合;对于无法进行直接血供开通者,间接血供(IR)亦能提高保肢率。
下肢缺血分级ppt课件
2
中度间歇性跛行
症状位于1和3之间
3
重度间歇性跛行
Ⅱ
4
缺血性静息痛
不能完成平板试验,试验后踝动脉压 力在50mmHg以下
静息踝动脉压力在40mmHg以下,踝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无搏动
趾动脉压在30mmHg以下
Ⅲ
5
轻微组织缺失,难治性溃疡,局 静息踝动脉压力在60mmHg以下,踝
限性坏疽并伴有弥散足部缺血 或中足血流容积描记曲线平坦或几乎
急性下肢缺血分级
分级
特征
检查
多普勒特点
感觉缺失
运动缺失
动脉
静脉
I
不会立即威胁 无
无
肢体
II a 如果及时治疗, 轻度(趾) 无 肢体可以挽救 或没有
一般没有 信号
II b 如果迅速治疗, 足部以上, 轻度,中 通常没有
可以挽救
多有静息 度
信号
痛
III
面临截肢或永 多部位的 多部位的 无信号 无信号
久性神经不可 麻痹
无搏动趾动脉压在40mmHg以下
6
中足以上水平主要组织缺失,无 同5
法挽救的足部功能丧失
下肢缺血分级
慢性下肢缺血-主髂动脉病变的TASC分级(2007)
• A级: – 单侧或双侧的髂总动脉狭窄 – 单侧或双侧的髂外动脉短段狭窄<3cm
• B级: – 短段的肾下主动脉狭窄 <3cm – 单侧髂总动脉闭塞 – 单发或多发的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 及髂总动脉 – 单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 C级: – 双侧髂总动脉闭塞 – 双侧髂外动脉狭窄,累计3-10cm,未累及髂总动 脉 – 双侧髂外动脉闭塞,未累及髂内动脉和股总动脉 起始 – 严重钙化的髂外动脉闭塞,与髂内动脉和股总动 脉位置无关
下肢动脉三相波解释
下肢动脉三相波解释下肢动脉三相波解释引言:下肢动脉三相波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现象,它反映了下肢血液供应的状态。
理解下肢动脉三相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诊断和评估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的病因。
本文将深入探讨下肢动脉三相波,包括其定义、产生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目录:1.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定义2.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产生机制3.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临床应用4. 个人观点和理解5. 总结与回顾1.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定义下肢动脉三相波是指在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图中观察到的三个特征性波,分别是舒张期波、收缩期波和顶峰期波。
这三个波代表了下肢动脉血液供应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在正常情况下,下肢动脉三相波呈现明显的连续性和规律性。
2.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产生机制下肢动脉三相波的产生机制涉及到下肢血流动力学和血管自动调节机制。
在下肢动脉血流速度图上观察到的三个波与下肢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状态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舒张期波在肌肉松弛阶段出现,收缩期波在肌肉收缩阶段出现,而顶峰期波则是血液进入肌肉的最高峰值。
这种动态的变化反映了下肢肌肉活动对血液供应的需求。
3. 下肢动脉三相波的临床应用下肢动脉三相波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评估下肢血液供应功能的方法。
通过观察下肢动脉三相波的形态和时间关系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
下肢动脉三相波还可以用于评估下肢血管手术的效果,例如搭桥术或支架置入术后的动脉重建情况。
4.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个人而言,下肢动脉三相波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它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关乎到人体生理学中血液供应的重要调节机制。
通过对下肢动脉三相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肌肉活动与血液供应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也认为下肢动脉三相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临床工具,它有助于医生对下肢血管病变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5. 总结与回顾本文详细介绍了下肢动脉三相波的定义、产生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根据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
根据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
根据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下肢缺血可被分为六个不同的等级,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该分级系统主要以组织坏死和丧失功能为基础,帮助医生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的六个等级:
- 等级0:无临床表现的患者。
血流受限但不会导致任何症状或体征。
- 等级1:患者有轻度缺血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下肢冷感等。
症状一般会在运动后消失。
- 等级2:患者有中度缺血症状,包括持续的跛行、疼痛和下肢溃疡。
这些症状不会在休息后立即消失。
- 等级3:患者有严重的缺血症状,包括持续性疼痛、坏疽性溃疡、组织坏死等。
此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组织损伤。
- 等级4:患者处于危重状态,有广泛的坏疽和组织坏死。
此阶段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救治。
- 等级5:患者已经发生了肢体坏死,无法挽救。
根据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等。
该分级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文档所呈现的内容是根据Rutherford并发症分级系统掌握的知识和常识编写的,仅供参考使用。
具体的病例和治疗方案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决策和操作。
重症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的选择
一
二、 髂动脉疾病外科治疗 的选择 对于单侧髂 动脉 闭塞 的患者传 统的处理方 式是行股 股
转 流 , 别 是 病 变 累 及股 动脉 的时 候 。通 常认 为这 种 方 式 风 特
、
主 动 脉 病 变外 科 治 疗 的选 择
险低 , 围手术期病死 率仅为 0~ %。但 是 ,usl等 在最 5 Pr l e
D I 1 .9 9 j i n 1 0 —0 2 2 1 . 6 0 9 O :0 3 6 / s . 0 7 5 6 . 0 0 0 . 2 s
・
综述 ・
重 症下 肢 缺血 外科 治疗 的选 择
杨 燎 吴庆 华
[ 关键词 ] 再症 F 肢缺血 ; 内治疗 ;手术转流 ; 腔 血管外科手术 [ 中图分类号 ] R 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6 (00 0 .3  ̄4 0 75 2 2 1 )652 0
经 出现静息痛 、 溃疡坏疽甚 至肢体丢失 等表现 。此 时, 肢体
单 纯 的 内科 治 疗 已无 法 达 到 治 疗 目 的 , 要 外 科 干 预 治 疗 。 需
目前血管外科对于重症下肢缺 血最 主要 的方法包 括腔 内治
疗 和 手 术转 流 。本 文 主 要 探 讨 的 内 容 是 腔 内治 疗 和 手 术 转 流 2者对 F 症 下肢 缺 血 治 疗 过 程 中所 起 的作 用 。 重
为, 只要 患 者能 耐 受 手术 , 仍应 以腋 股转 流 为先 。H r e et r z 等 总结其个人 经验得 出腋 股转流患 者住 院期 间病 死率约 为5 , % 5年保肢 率和生存率 分别在 7 % 和 3 % , 5 5 腋双股 和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21 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一、概述(一〕指南制定的方法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2021年卫生部公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WS 339-2021 )及2021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征求稿〕根底上,参考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二〕定义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间歇性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病变肢体血液供应缺乏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2.间歇性跛行: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病症,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前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3.缺血性静息痛: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4.严重肢体缺血〔CLI):指患ASO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持续2周以上〕、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1mmHg=0.133kPa)或趾收缩压<30mmHg 等。
5.糖尿病足: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6.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临床表现与单纯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相似,但由于血管钙化严重及侧支血管形成较差,病症与体征可能更严重。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基因治疗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全文)
基因治疗在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全文)目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面临的难点下肢缺血性疾病是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下肢缺血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原因引起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并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典型的症状有初期的足部皮温下降、间歇性跛行,到重症期的静息痛、溃疡或坏疽等。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报道,中国患有下肢缺血疾病的患者数量达到4530万。
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相似,我国因人口老龄化进程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佳,下肢缺血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将处于上升阶段。
然而,该领域却面临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问题,尤其是疾病进展到重症阶段以后,目前只能通过腔内介入或搭桥手术的方式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传统的抗血小板或血管扩张等药物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很难起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而且,因自身合并症及血管条件不适合血管重建术,或者术后再次的狭窄/闭塞等患者将直接面临截肢甚至是死亡的风险。
重症下肢缺血不仅在我国,全球范围内都成为重大的健康问题及治疗难题,建立充分的侧枝循环是治疗的核心,临床上急需新的治疗方式的出现。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经历了近30年的磨练与不断尝试,基因治疗正迅速发展为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
美国FDA预计,每年将有200多个新的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到2025年,FDA每年批准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有望达到10~20个。
目前,欧美日已批准上市了9项基因治疗产品,针对的适应症大多为肿瘤或遗传性疾病。
直到2019年,日本有条件批准了首个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促进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药-Collategene,该药是日本上市的第一个基因治疗药,也是欧美日范围内批准的首款治疗心血管领域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
但该产品临床研究病例数较少,还需根据日本监管当局要求,完成后续研究后才能获得正式批准,不过此类治疗性血管生成机理药品的临床应用可行性获得了初步验证。
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新的血管生成是人体内众多促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协调作用的复杂过程,正常情况下两类因子处于平衡状态,通过此平衡的调节,可实现新血管生成的促进或抑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1、慢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好发于某些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腘动脉等。
病变动脉内膜增厚、增生及血脂浸润,形成粥样斑块,并可伴有钙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形成血栓和管腔闭塞等,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
这种疾病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
其病理特点是:①病变血管内膜增生、粥样斑块形成,动脉中层强力纤维往往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动脉外膜可保持完整。
②病变常呈节段性、多好发于动脉分叉起始部的后壁及动脉主干弯曲或受压的部位。
③动脉狭窄常成缓慢进行性发展,导致远端肢体组织成慢性缺血状态,而当粥样斑块破溃或脱落,基底粗糙造成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物质的停滞粘附,产生血栓使动脉管腔闭塞,甚至血栓可向动脉上、下端蔓延,使肢体缺血加重甚至造成急性缺血坏死。
[诊断]1. 发病年龄:中、老年多见,多为50~70岁之间。
2. 多合并有全身性动脉硬化,如:心、脑血管硬化闭塞性疾病。
3.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主要分为4期:①轻微主诉期:患肢轻度凉、麻,活动后易疲劳。
此时患肢侧支循环较好,患肢缺血症状轻。
②间歇性跛行期: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征性症状,即活动后患肢出现疲乏无力、痉挛、疼痛等症状,休息1-5分钟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可以继续行走,而在行走相同距离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
间歇性跛行性疼痛一般认为是缺血后肌肉代谢产物的积储所致。
③静息痛期: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严重、侧支循环不足,使患肢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
当平卧时由于流体动力学关系,肢体动脉灌注压降低,患肢缺血症状更为严重。
患者常需站立或抱足而坐,彻夜难眠。
④组织溃疡、坏死期:肢体慢性缺血、组织营养不良基础上可以发生经久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或干性坏疽,合并感染时可有湿坏疽。
4、临床体征:①缺血肢体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皮肤变薄、汗毛脱落,指甲增厚、感觉迟钝等,甚至有缺血性溃疡、坏疽。
②肢体远端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③Buerger’s 试验(+): 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并高举双下肢,约3分钟后患肢足趾、足掌不苍白或蜡黄色,指压时缺血现象更为明显,病人感到麻木或疼痛加重。
病人肢体放平后再坐起,将患足垂于床边,足部颜色潮红或呈紫红色或斑块状紫绀。
此现象说明患肢供血不足,称为Buerger 氏征阳性。
5、辅助检查:①踝/肱指数: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之比,称为踝/肱指数(ABI),正常人ABI为0.9-1.3; 间歇性跛行者ABI多在0.35-0.9之间,而静息痛患者的ABI常低于0.4-0.5。
②节段动脉压测定:利用多普勒仪测量髂、股、腘、胫动脉不同节段压力和波形,并分别与肱动脉压比较,以确定闭塞性病变的部位。
③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查:通过超声显像和多普勒血流测定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程度及范围,是一种较准确的无创检查方法。
④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可以提供类似血管造影的周围血管解剖形态,但有假阳性,不能取代动脉造影。
⑤动脉造影:是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在了解动脉病变的同时,还要了解远端动脉流出道情况,这对决定下肢血管重建手术很有意义。
[鉴别诊断]1、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是一种慢性、持续进展性血管炎性病变,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动脉,以下肢动脉多见,约30-40%患者在发病早期或发病过程中有小腿或足部反复发生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表1.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要点: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别多为男性绝大多数为男性好发年龄中老年青壮年病变部位主、髂、股等大中动脉为主股、腘、胫等中小动脉为主游走性静脉炎无 30-100%心、脑血管病多有无高血脂症有无彩超检查血管壁有硬化斑块无血管造影闭塞段以外血管有硬化表现闭塞段以外血管多正常2、多发性大动脉炎:本病原因不明,多见于年轻女性。
病变可为多发性,多见于头臂动脉和肾动脉受累,出现颅脑、上肢缺血症状和肾性高血压等。
当病变累及胸、腹主动脉造成狭窄时可表现为下肢酸痛、乏力、间歇性跛行和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下肢缺血症状。
3、神经源性跛行: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性神经炎等也可表现出腰痛和臀、髖、大腿部的肌肉酸痛、乏力及麻木等,但临床检查下肢动脉搏动好,踝肱指数正常。
神经源性跛行的特点是在行走出现症状后常需要蹲下或坐下或改变体位使症状缓解,而缺血性跛行则在停止行走后很短时间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4、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又称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造成下肢缺血,尤其表现在足、趾、小腿的缺血性溃疡和合并感染等。
患者多合并有全身性动脉硬化,但近端大、中血管供血尚好。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常与动脉硬化并存;糖尿病性下肢缺血常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闭塞症。
单纯糖尿病足经严格控制糖尿病和改善末梢血运可使患肢溃疡愈合,而合并有动脉硬化闭塞症时多需要行下肢动脉重建来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挽救肢体。
糖尿病足严重时需要截肢。
5、关节炎:髋、膝关节炎患者行走时可有下肢疼痛,表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行走困难。
但下肢动脉搏动好,踝肱指数正常。
6、动脉栓塞:发病突然,常继发于心率失常、心房纤颤。
可出现患肢剧痛、皮肤苍白,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及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称为“5P”症状。
少数主动脉骑跨性栓塞可以引起脊髓缺血症状,造成双下肢截瘫。
7、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本症往往伴发胶原病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创伤后、长期卧床或动脉损伤等也可诱发。
一般患者年龄较大,发病急,可引起肢体坏疽。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适于轻症患者或手术以后的进一步治疗。
常用药物:1、培达:50mg Bid;2、安步乐克100mg tid;3、肠溶阿司匹林 75~100mg qd;华法令:2.5--4.5mg qd (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维持国际标准比值(INR)在1.8--2.0左右)。
二、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挽救肢体的有效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和恢复患肢供血,而并非是治疗动脉硬化症。
手术后动脉硬化可以继续发展,少数病例有血管吻合口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这与病人病情、个体状况差异、伴发疾病、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等有关。
(一)手术适应证:(1)、下肢缺血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2)、动脉闭塞的近端血管条件及血流好;(3)、远端有可重建血管流出道。
(二)手术禁忌证:(1)、缺血肢体已广泛挛缩坏死;(2)、患肢严重感染引起败血症;(3)、动脉远端无可用于血管重建的流出道;(4)、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5)、全身情况差,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难以承受血管重建手术。
(三)手术方式:1、主、髂、股动脉内膜剥脱术:适用于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较局限者。
这一手术方式目前已多为介入治疗所代替。
2、主髂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适用于主髂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远端股动脉或股深动脉流出道好者。
这是经典、成功的手术方式,远期通畅率可达90%以上。
临床效果满意。
3、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此术式为非解剖途径的人工血管转流术,5年通畅率达70%以上,适用于老年体弱、不能耐受开腹行主髂动脉重建手术的一侧髂动脉狭窄或闭塞并伴有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的患者。
这一术式要求供侧髂股动脉供血好。
4、腋-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为非解剖途径的人工血管转流术,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经腹部手术的主髂动脉闭塞者,或既往有过经腹部手术史,估计难以再经腹部行血管重建者。
5年通畅率可达60-70%。
5、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倒置旁路术: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术式。
适用于大隐静脉条件好的股腘动脉闭塞患者。
6、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与倒置大隐静脉旁路术相比,远期通畅率基本相同,同样要求大隐静脉条件较好。
特别适于远端吻合口达腘动脉远端及胫动脉的重建手术。
术中重结扎大隐静脉分支和破坏大隐静脉瓣膜。
7、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这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用术式。
人工血管远端吻合口以选在膝上腘动脉为宜。
如果病变广泛,达膝下腘动脉或胫动脉时,远端可以间位一段自体大隐静脉与膝下腘动脉、胫动脉或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吻合。
人工血管远端吻合口位于膝下时,其远期通畅率相对较差。
8、人工血管+自体大隐静脉联合旁路移植术适于病变范围广,病变病变近端位于髂或股动脉,远端达膝下腘或胫动脉,故近端选用人工血管,远端选用自体大隐静脉;近端吻合于主、髂或股总动脉,远端大隐静脉吻合于胫前、胫后或腓动脉,中间人工血管与自体大隐静脉可分别吻合于腘动脉,呈系列、跳跃式旁路术。
9、主髂动脉支架+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适于主、髂、股、腘动脉广泛多节段狭窄或闭塞者。
术中行主髂动脉腔内介入治疗,重建下肢流入道血流,再同时行远端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重建远端流出道血流。
这一术式是将微创技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避免了传统开腹经腹部至远端的系列动脉旁路手术,减小了手术创伤,特别适于广泛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重症患者。
10、主髂动脉支架+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这一术式是基于以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建立股深动脉血流,通过股深动脉于膝关节周围的交通支改善远端肢体血供,达到缓解疼痛、挽救肢体的目的。
这一术式的特点是微创技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创伤小、恢复快,可以在局麻下完成手术,适于髂动脉狭窄或闭塞合并股深、股浅动脉病变的高龄重症患者。
11、股深动脉重建扩大成形术利用股深动脉作为流出道,建立下肢动脉血流,适于股深、股浅动脉广泛闭塞、远端无可重建血管流出道或病人情况差难以承受股腘动脉重建的高危病例。
[临床路径]1、病史:(1)有无肢体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病史;(2)发病过程是急性还是慢性;(3)间歇性跛行是神经源性还是血管源性;(4)有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5)有无全身其他血管疾病。
2、体格检查:了解全身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及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情况,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和肢体功能情况。
3、辅助检查:(1)常规术前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HbsAg、HIV、血型、Rh因子等检查;(2)老年或心电图不正常者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疑有全身血管病变(如颈动脉、脑血管病变)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如头颅CT、TCD等。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下肢动脉CTA或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范围、血管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
4、术前准备:①完善术前检查,②完善术前讨论,明确手术指征,排除手术禁忌证,③确定手术方案,④完成术前告知义务,使病人和家属知情,⑤完成手术协议书签字,⑥预计手术出血多者应常规备血,⑦手术器具,材料的准备等。
5、手术治疗:按照预定手术方案完成手术。
术中根据病情需要可能改变手术方案,应及时向病人或其法律监护人或家属告知,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