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将相和》一文,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珍惜友情,学会宽容与谅解。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请罪,与蔺相如和解,共同保卫国家。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博大胸怀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4. 讲解分析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将相和廉颇:勇敢、博大胸怀、为国家利益着想蔺相如:机智、宽容、为国家利益着想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谈谈自己对本课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内心活动,理解他们为国家利益着想的精神。
但在课堂拓展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讨论、交流、点拨: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设计概述本教案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二节课时,适用于部编版的一等奖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歌曲表演。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歌曲学习:学生将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声乐训练: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声乐训练,增强歌唱技巧。
3.歌曲表演:学生将学会合唱并进行歌曲表演。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
2.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首歌曲的第一印象。
步骤二:学习歌曲歌词1.教师分段教唱歌曲,学生跟读。
2.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唱歌。
步骤三:声乐训练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声乐训练,如音阶唱法、呼吸控制等。
2.教师模范演唱一段歌曲,要求学生跟唱。
步骤四:合唱练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歌词部分。
2.学生进行小组合唱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步骤五:歌曲表演1.各小组轮流进行歌曲表演,学生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
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奖励。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歌词掌握情况。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唱歌情况,评估学生对歌曲歌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唱歌表现。
教师评估学生的唱歌技巧和表现出色的程度。
3.学生的合作表现。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歌曲表演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学习的时间控制要恰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2.声乐训练要适度,不要过于复杂或太简单。
3.表演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演。
以上是《将相和》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目标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将相和》教学目标课时概述这是《将相和》教学的第二课时。
在本次课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 2. 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学科标准本次教学设计符合以下学科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通过讲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 学情需求: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 1. 通过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3. 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地进行本次教学,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 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的图片; 2. 准备学生练习册和评价表格; 3. 准备小组活动所需的素材和资源。
教学过程本次教学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引入阶段1.教师通过展示故事的封面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将相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角色;3.教师提问学生对该故事的期望和感受。
学习阶段1.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学生练习册,并要求学生阅读故事的第一章节;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学生的答案;3.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主持讨论,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和总结;4.教师讲解故事的第二章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5.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并搜集答案。
拓展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一幅插图;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插图的设计和绘制;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并解释自己的作品。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图文2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26课。
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填空题】2、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3、廉颇说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去了。
于是我们抓住了蔺相如的“嘴”所说的话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知道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4、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嘴”字,来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人物言行,走近蔺相如、廉颇。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预习卡上的问题(课件出示预习卡):(1)默读“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思考:“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分别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完成填空。
“渑池相会”主要讲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蔺相如叫秦王为赵王,后果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是,后果是(2)用“~~~”画出蔺相如所说的话,其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3)将相之间和好的原因是什么?3、全班交流反馈。
预习1:指名回答,全班齐读。
预习2:【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抓“拼”字。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不畏强暴)是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的?(拼)②小结:一个“拼”字,舍弃的是自己的性命,维护的却是赵国的尊严。
(2)解释鼓瑟就是一种侮辱。
师:为什么说秦王叫赵王为他鼓瑟是一种侮辱?①认识“瑟”和“缶”。
(课件出示“瑟”和“缶”,借助图片和字理析字词。
再说出带有“缶”的字,并组词。
指导书写“缶”。
)②古代乐师的地位是很低贱的,秦王令赵王鼓瑟,就好像在向世人宣告,你比我低,你的国家比我的国家低,这自然是一种侮辱。
所以蔺相如很生气,又叫秦王为赵王击缶。
《将相和》比较拓展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比较拓展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并准确运用文中的生词和短语;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分析比较文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3. 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就文中描述的将军和相国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难点:1. 进行批判性思考,就文中描述的将军和相国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将军和相国的两个人物形象。
2. 教师提问:- 你们看到这张图片时,会有什么想法和联想?- 你们知道将军和相国的区别和共同点是什么吗?3. 学生回答问题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二、阅读活动(20分钟)1. 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一起阅读一篇比较文《将相和》。
2. 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 | 将军 | 相国 | |----------|-------------------------|----------------------|| 性格描述 | | || 经验与智慧 | | || 战略能力 | | || 领导方式 | | || 与人相处 | | || 价值观念 | |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填写的表格,将不同的意见写在黑板上。
4.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讨论,根据大家的分析,得出比较文中将军和相国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三、批判性思考(1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将相和》中的将军和相国表现得怎么样?你们认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2. 学生进行思考,并列举出将军和相国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4.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陈述,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辩论。
四、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进行小结,总结学习的内容。
2. 学生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另一篇类似的比较文进行阅读,比较两个人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品质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2)提问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初步印象。
2.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深入理解故事细节。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
(3)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感受他们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和展现优秀品质。
4.朗读指导
(1)选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
拓展环节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朗读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通过初读,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廉颇、蔺相如围绕“和”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了解失和的原因1、既然有和好这一结果,必然就有失和的时候,是谁在闹不和?文中有一句话最能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是哪句?2、出示第16段廉颇的话:“…………”抽读,齐读。
师问: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然而为什么蔺相如的职位反倒比他高?(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立了功,所以…………)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对于蔺相如的立功,廉颇是怎么认识的,再读读第二句。
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爬到廉颇头上去的吗?你同意廉颇的说法吗?那么蔺相如到底是靠什么立下大功,让赵王封他为上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学习探讨的。
三、学习完璧归赵1、首先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完璧归赵的。
2、出示挂图一,画面上表现的是文中哪一小节的内容?(8小节)快速默读这节,看看面对强大的秦国,霸道的秦王,蔺相如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可以边读边做勾画和批注。
板书:言行──品质3、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⑴“蔺相如看到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情形是指怎样的情形?(秦王双手…………绝口不提……)在这情形下,蔺相如说了什么,再读。
他为什么这样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也知道秦王没有想到璧会有毛病,体现了他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学情分析: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二、学习“完璧归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2、学生汇报;3、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三、学习“渑池之会”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 (2)汇报;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品读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一分钟演讲(学生准备)【设计意图:课前指导学生准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等方面的内容作演讲,让学生多渠道了解、感受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一分钟速记(出示并检查速记情况)1、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师小结、激趣: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就积累了三句名言。
你们又向天才走近了一步。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该环节精选《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增广贤文》等和课文内容贴近的三个名言佳句,旨在让学生在每节课积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少成多,开拓学生的视野,又为下文的说话训练积累语言素材。
】三、观看《将相和》故事微课(播放)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观看微课,重温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引用孔子的名言,让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微课的新颖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这是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1篇一、教学目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本文是关于《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真观看课文“负荆请罪”的插图,展开想象,通过小练习笔让画面再现。
3、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图片、和的图片、有关团结的谚语、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使用教材构想】
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练笔”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在教学尾声通过出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相关“和”的演变过程的图片和相关团结的谚语,学生感受到“以和为贵”的重要,从而理解“和”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师板书。
)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生:自由说原因。
二、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2.师: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追问:蔺相如的职位为什么比廉颇高?
(举手回答。
)
师小结: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生齐读,指名读,男女擂台赛读,让学生体会廉颇当时的心情)
3.师:(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老师或学生扮演廉颇生气的样子,引导学生猜想廉颇怎样做)
4.师引入: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成国了。
就因为这样,所以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了,这是不是像他手下的人说的那样怕了廉颇吗?他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呢?文中是怎样写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出示蔺相如的话)
(学生通过自己品读、小组对读体会蔺相如避让廉颇的真正原因)
5、练习:用“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1)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2)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入: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出示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提示进行小组交流,深入探究)
2.教师相应点拨:你觉得应该怎样劝服廉颇?
(师充当廉颇,学生充当廉颇的属下。
)
师小结:没想到蔺相如如此申明大意,看来廉颇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3、小练笔还原对话,角色体验,画面再现
师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这个感人故事的?
(出示课文“负荆请罪”插图,引导学生看插图,生找出文中描写插图的有关句子)
师引:书上写:“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替作者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请结合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这个画面写一写。
(先让学生进行小练习笔,再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提意见,最后老师创设情景,师演廉颇,一学生演蔺相如,把画面再现)
提问: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
(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
何况是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光着脊背,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引入: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
(再次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学生齐读)
4.分析人物形象,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出示填空题)
(2)领悟故事之间的关系。
(出示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师:将相和,赵国兴。
这一“和”永垂史册;这一“和”,赵国长治久安达十余年,大家思考课题中的“和”,除了和好之意含有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回答:团结一心,齐心协力。
)
2、提问:生活中你知道的有关团结一心的谚语有哪些?(课件出示相关谚语。
)
3、出示2008年奥运会的“和”字相关图片。
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讲“和”,我们讲和睦、讲团结、讲和谐,这些“和”字的图片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和”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
4、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