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同学们,“战国七雄”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当时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

板题,读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二、合作交流1、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2、自由读文,思考刚才的问题。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小组学习。

三、品读体验(一)1、读课后问题二,知道本课由三个故事组成。

2、带着课后问题二默读课文,找找这三个故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3、学生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找出能归纳小标题的语句,指导归纳。

如:A、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小标题《完璧归赵》。

B、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小标题《渑池会见》。

C、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小标题《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二)、默读《完璧归赵》,思考:你认为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来?1、学生默读思考。

2、同位交流。

3、学生汇报:评价: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小学语文_《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8、《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预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2. 通过预习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等优秀品质。

3. 通过预习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 通过预习课文,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2. 通过预习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等优秀品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018年4月【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将相和》。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

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 ---15自然段。

(指名学生回答。

)2、过了几年,廉颇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

不过遗憾的是廉颇没在场,是吧,廉颇在哪呢?(边境。

)3、在边境,带着重军是吧?老师想请你们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表现,愿不愿意呀?(愿意)。

4、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出示ppt: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一)①现在同桌前后位为一小组也可自由结合,讨论一下应如何给廉颇讲一讲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知识教学点:?1、复习本课的十几个生字。

掌握“强、划、削”三个字多音字组词,会写“胆怯、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

2、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将相和事件的前因后果。

? 3、结合课文相关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从蔺相如的不顾个人生死,以国事为重的精神和对友忍辱退让的品格及廉颇勇于改错的行为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重点: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发展过程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与“负荆请罪”的故事存在的因果联系。

?教学方法,解决策略:通过重点语句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回顾旧知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强、划、削”正确读音。

听写词语。

回顾旧知:采用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进行。

《将相和》故事主人公是谁?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在文中哪个部分?用什么标题概括?他们关系有什么变化?最后怎样?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没?再读课文,加深理解教学策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文中找原句,朗读,讨论问题,教师相机点拨的方式进行。

(一)“和”转向“不和”的过程问题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学生1:“我廉颇立下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对蔺相如有偏见,内心的不满,愤怒……)从这里可以知道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发生的原因,正是因为蔺相如两次立功升官导致了廉颇将军的不满情绪。

(2)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满愤怒心情。

问题2:假如你是蔺相如,听见下属这样说,你会怎么做?想象一下情节。

学生2:“假如我是蔺相如,手下人这样无理挑衅,我一定要主动会会廉颇,看看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让我下不了台?”学生3:“假如我是蔺相如,我会在赵王面前告他廉颇一状,让赵王处罚廉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语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
如列传》改写而成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
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
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
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
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

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

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
虽然要发挥主动性,也要加强指导。

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
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
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
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
效率。

(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课堂实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课堂实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分析第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1、解决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清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一些特定的词语的意思和战国的历史。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3、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五、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6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

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本(2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本(2篇)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本《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

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本(2)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是备受关注。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将相和》这部古代戏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教学范例。

这部戏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和艺术作品,更是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反思。

在《将相和》中,馆陶公明确提出了儿子馆梦的培养目标,他不仅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位才华出众、能力出色的人才,还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做到“书禽兽,否回旋,更务用。

2018年《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文档资料

2018年《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文档资料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为了体现新课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将“以学定教,以生为主”的理念贯穿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走近《将相和》,引入文本的学习。

以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让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思维,做到以学定教。

二、走进《将相和》,品析人物形象。

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还原人物对话的学习形式,在自主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品析人物,从而体现了“以生为主”的达标过程。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间的关系。

出示一道选择题,思考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后填空,并且讲出理由,这样的设计很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了达标测评巩固。

然后,小结全文,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同心协力,和睦共处”。

并让学生总结有关团结的谚语,从而认识到团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变化,结合视频介绍中国的“和”文化。

从而走出文本,走进生活,了解到“和”的重要,感受到团结和睦的重要,从而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形式十分有效,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了学习,真正
体现到了学习的快乐。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回顾及反思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回顾及反思

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回顾及反思第一部分教学回顾【课文分析】一、故事背景课文以战国时期的秦国与赵国的矛盾为背景,展现了国家纷争的历史时期。

二、主要人物1.蔺相如:足智多谋、智勇双全、顾全大局。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凭借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2.廉颇:骁勇善战、勇于改过。

他最初对蔺相如的高位表示不服,但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展现了知错能改的品质。

三、典型事例1.完璧归赵:蔺相如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维护了国家利益。

2.渑池之会:蔺相如随同赵王会见秦王,以死相拼捍卫了赵王的尊严,挫败了秦王的阴谋。

3.负荆请罪: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最终和好,共同保卫赵国。

课文通过三个紧密相连的小故事,展现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

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前因后果和矛盾发展,但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因果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主题思想】课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同时揭示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强调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国泰民安。

【教学流程】一、由“和”说开去(1)儒学思想“和为贵”,由“人和”到“政和”,理清“家”与“国”、“个人恩怨”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揭示主题:本课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讲的一个“和”的故事。

(3)明题目之意。

知道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4)了解背景:战国七雄与秦灭六国。

二、回顾快速默读的方法并学习生字1.回顾《搭石》一文我们所用的快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会读。

揭示本节课的阅读方法:连词成句地读。

2.齐读认读字3.学习生字,重点学习“臣”、“拒”、“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较快速度读课文,要求尽量做到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打开计时器,学生自己记录所用时间。

2、提取信息(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3、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四、学习正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品质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人物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任务。

(2)提问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的初步印象。

2.精读课文
(1)分段朗读,深入理解故事细节。

(2)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等。

(3)体会人物的品质和情感,感受他们在矛盾冲突中的表现。

3.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从蔺相如和廉颇身上学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矛盾和展现优秀品质。

4.朗读指导
(1)选取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

拓展环节部分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朗读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品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转述能力等。

3、德育目标:学习蔺相如和廉颇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讨论分析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透过人物外在分析人物心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指导法、表演法等。

【教学手段】液晶投影、微机、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

(板书:18、将相和)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略)果我们俩闹不合,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师:如果蔺相如说的话没有传到廉颇的耳中,也就没有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了,你愿意做一回传话人吗?生:(转述略)师:听了蔺相如的话,廉颇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看!(出示负荆请罪图)这时,你对他们两人有何评价?生:(分析人物品质略)师:同学们,想一想,将相和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答略)师:所以他们才能成为───生:好朋友!师:才能──生: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五、总结扩展,布置作业师:对,他们都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

学了这一课,同学们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生:(答略)师:说的真好!布置一项作业。

回家后,查找一下资料,看看既然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呢?它是怎样灭亡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主旨,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参与度,同时还能让学生从别人身上学到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
5、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能让学生梳理思路,表达感受。】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将相和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
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出示课件19)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知错就改
教学反思
1.《将相和》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不是难点,结合课文实际,我确定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小故事各自的起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快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点: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

2以骗”对骗”。

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

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教育意义。

将相和第二课时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反思

《将相和》第二课时反思朱慧婷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这里抛出了一条贯穿始终的主导线索,“将相和好的真正原因”并和学生共同建构了一个学习主题,课堂的灵魂也就抓住了,而学生更是立刻转入了“学习的主人”身份,去自主探究。

二:研究汇报,高潮迭起。

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

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这里对我设计的其中两个训练片断进行反思: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精心设计这个朗读训练,为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问题一抛出,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研究课文,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而答案找到的同时,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我认为蔺相如这句话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会只注意一个方面,单纯地认识到蔺相如“生气极了”或“很有礼貌”,而不能真正把握蔺相如当时的语调和心理。

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个朗读训练。

首先让学生体会蔺相如当时气愤的心情,进入“生气极了”的状态,并来说说这句话,再话锋一转,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说这句话可马虎不得,不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时,我及时给他们时间仔细斟酌,再斟酌,那么威严与礼貌并重的朗读就出来了。

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和爱国深情一下子在学生心中扎了根。

所以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

两个朗读训练强调情境性学习和情境性认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理解感受新的信息体验,将情感和认知、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一起,使感性与理性同时达到升华,事半功倍。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课堂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议论,教师巡视。


反思:课堂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有目的性。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争先恐后。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
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
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
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

反思:教师细心听取学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错误的。

有时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设疑的切入口。

在这里用“骗”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领悟蔺相如与秦王的一堡一贬。

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学生沉默。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反思:在课堂中,教师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丰富了学生的语积累。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放声朗读。


反思: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来读,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
生:(齐)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
(学生纷纷点头。


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

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
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

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

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反思:完璧归赵的故事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蔺相如没撞在柱子上。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

在这里我设计了“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在柱子上”这个问题。

这样换个角度提问,使课堂气氛活跃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
生死置之度外了。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
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

生:临危不惧。

生:英勇无畏。

……
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

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

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老师示范。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

(生沉默)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生读书,并在小组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

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

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

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

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下课。


【自评文章】
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

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

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

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

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