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走进生活,让品生课生动有趣
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让品生、品社课“活”起来——如何让品生、品社课上得生动而形象《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
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
因此,在教学实际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教材中的孩子一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福。
一、善于营造教学氛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感染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因此,导入课文的环节很关键,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利了。
如学习《繁忙的商业街》一课,我这样进行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商场,这些商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接着提问学生:“天冷了,如果我想买件羽绒服,可以到哪去买、怎样买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抢答。
我抓住时机,总结:“看来买东西的学问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逛商场吧!现在出发!”马上板书课题,学生个个兴致盎然。
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进行引导,能够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以人为本,精心引导学生活动。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和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在品社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
在品社课堂上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
教学要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性发展。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前活动,奠定学习基础。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课前活动,如开展调查、采访、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照片等活动,这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例如:教学《我们的学校》一课时,课前请学生采访其父母、长辈或学校的领导,收集现在以及原来学校的风貌。
让学生初步体会学校的巨大变化。
再有收集其他地区学校的资料,与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比较。
这样一来使学生产生我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应该努力学习的愿望。
由于课前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才能出现学生真情流露的场面,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
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方,而教学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
要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研究的认识倾向和积极进取,乐于探求和良好心理,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
例如教学《我是护绿小卫士》一课时课上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第一,唤醒意识。
这个活动通过谈话及展示一年四季优美风景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品生”课堂活起来——小学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讽儿吹呀吹》教学设计
中图 分 类 号 : 6 3 G 3. 7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9 2 ( 02 0 — 17 0 17 — 3 42 1 )8 0 9— 2
【 教学设计】
让“ 品生" 课堂活起 来
— —
小学一年级下册 品德 与生活 ( 儿 吹呀吹》 学设计 讽 教
陈月贵
( 福建省平和县 山格 中心小学高石示学校 , 福建
平和Leabharlann 33 0 ) 6 7 3 摘要 : 本文以营造快 乐的学 习氛围, 学生以积极 、 使 主动 、 愉悦的状 态学好课 堂教 学 内容 为教 学 目标。让学生 认识与风有关的一些生活现 象, 初步知道风产生于空气的流动 , 了解风给人们生活带 来的影响 ; 体会风的积极与
+
” — 一— n — 。 +
-+
- ・ 一— — —
下列生理现象 中, 属于简单反射 的是 ( ) 属于复杂反射 的是( ) 属于人类特有 的反射是( ) ①公鸡天亮啼鸣②谈虎色变③ 嘤嘤求哺④老 马识
是
3 图示表 明 , 1 射方式 与图4 射方式 的关 系 ) 图 反 反
途⑤司机看见红灯 , 停止前进⑥风 沙吹进眼里 , 出现流 泪现象⑦鹦鹉见人就说 “ 你好 !” 公园里 的海豚 表演 ⑧ 节 目⑨ 听相声捧腹大笑 拓展延伸 : .
曩
1 图1 狗一边进食 , 边出现流唾流 、 ) 中, 一 口动 等活 动, 这属 于— — 反射 。食物属于— — 刺激 。 2 )图4 中,只响铃不 给食物也能引起狗 出现流唾 流、 口动等 活动 , 种活 动方 式属 于 这 反射 。
思品生活化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思品生活化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江苏省盱眙县官滩中学车宝鸿邮编:211703 如何将思想品德生活化,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领会、悟出品德教育,达到师生、教材、内容三位一体,为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思想觉悟的转化。
人的思想品德往往是通过对生活的再认识和社会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和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体验,社会要规范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苏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外结合,激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主动体验。
为此,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社会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施思品“生活化教学”,让生活成为开发的潜能起点。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思品“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多维的1. 知识与技能: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不要基础知识。
例如,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分类目标之一。
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分组调查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形成书面材料进行交流,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未成年人享有继承权”、“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寻找法律保护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明白知识是潜能的外在推动力。
2、过程与方法:在思品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讨论、访谈、探究等活动,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知识,扩展自己的体验,将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在学习“家乡的变化”时,组织学生到“十强镇”的官滩进行观察、调查。
怎样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
怎样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要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活跃度的建议: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要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首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以及提供幽默有趣的教学素材来营造积极、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
2.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计划要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教师需要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计划。
这包括选取不同风格的教学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以及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活跃度,教师可以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感。
4. 组织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堂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如社区服务、慈善活动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 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PPT等,来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 鼓励学生表达为了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
这包括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辩论、以及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7. 教师角色转变思想品德课堂的鲜活性也与教师的角色转变息息相关。
传统上,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的代表,但在鲜活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更应扮演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8. 关注学生需求为了让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期望,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节“品社”课结束,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有效吗?是啊!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认真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备课不等于只是写教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
“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此,有效备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多考虑。
深备教材:要走进教材,尊重教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宗旨,吃透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点;明确目标,把握要求,要活化教材,加工重组教材。
透备学生:要了解学生,要尊重差异。
进而有目的、准确、细致地安排教学。
活备教学法:组合应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领悟等过程,同时也重视教师有效问题预设,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学习。
全备教师:有效备课要求教师体现自我,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人格魅力、良知、亲和力、幽默感、正义感,努力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生命力。
二、动态的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从“教学相长”的目标来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不应该让任何一方因被对方“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的。
奏响品生课堂有效活动的三部曲
奏响品生课堂有效活动的三部曲内容摘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
”这充分阐明了“活动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
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课程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必须强调有效性。
关键词:目标生活评价有效活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如何让活动行之有效地施行,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目标是开展有效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是指导课堂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以为活动锦上添花。
如:一教师上《做学习的有心人》时,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目标明确。
如用《东东的烦恼》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要刻苦学习;让学生参与在安静和喧闹的不同环境下进行口算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明白做事要专心致志;然后让学生找班里学习的有心人,将他们送上光荣榜。
这节课老师在预设目标的指引下,使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精彩。
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
如:一教师上《我就是我》时,设计了“神奇宝贝盒”“分析自己的名字”“优点大展览”“我和你的故事”和“填充我”等活动,课堂上热闹非凡。
老师的总目标非常明确,由外到内的认识自我,为自己的变化而高兴。
但是在最后一环节“填充我”中,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我”字中找出最能体现自己的一个笔画用水彩笔填好,由于在分布任务时没有让学生明确目标,结果学生都把整个“我”字涂起来,导致这一活动草草收场。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活动设计偏离教学目标、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有活动的形式而缺乏活动的教育价值的做法。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要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首先需要设立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动和趣味。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1. 利用互动教学法通过课堂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校园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展开探讨。
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或者给予一些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交流。
通过互动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视听材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的方式了解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
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现实感受更加深刻。
3. 利用案例教学老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文事件,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和热情。
4. 利用游戏教学通过将品德与社会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教育性强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例如模拟市场交易、模拟法庭辩论等形式。
通过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知识。
5. 利用实践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感受社会、了解社会,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热情。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参与公益活动、走进企业等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
6. 利用小组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某项课程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7. 利用个案分析老师可以利用个案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某个案例来探讨品德与社会的相关问题。
通过个案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案例中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多样性。
品生课堂教学需要有效活动
品生课堂教学需要有效活动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
学习内容离学生越近,学生的体会会越深。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比较少。
品德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如何为儿童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深化新课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
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探索:一、走进生活,需要有效活动。
新课程标准大胆创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
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活动时,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让儿童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的引导。
学习《走进秋天》一课,传统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照本宣科,课文讲完了,教育就随之停止了,学生的灵魂没有受到震撼,思想没有得到触动,学生并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秋天的美好。
我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要求学生动起来,自己观察,体会。
收集秋天的树叶果实制作精美的贴画,激发了学生热爱美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中秋和重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说说在家怎样孝敬自己的长辈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热闹,当我问及怎样在重阳节给周围的老人送温暖时,孩子们畅所欲言,说了许许多多。
正逢学校举行重阳节敬老院慰问活动,每个孩子都把家里最好的食品送给老人,可见孩子们一定深刻的体会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通过儿童的自主体验实践活动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活动变得有效。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社会意识的重要课程,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沉闷乏味,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参与和体验。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起来,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一、情境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化教学的方法,设计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和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传达的道德与责任。
可以设计一个“城市义务劳动”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城市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环境清理、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从而感受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和挑战,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被告等不同的角色,进行辩论、审判等活动,从而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司法过程,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社区服务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走出校园,到社区中去关爱他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送温暖”活动,到社区中慰问孤寡老人、孤儿等需要帮助的群体,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和玩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入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趣味性。
可以设计一个“道德成长”游戏,通过答题、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玩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道德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五、互动讨论课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
怎样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学生们学习道德素养和社会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培育优秀公民的基础。
然而,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不高,认为它枯燥无味。
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起来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家庭作业答辩以及文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提升课堂互动性,让学生们在愉快互动中了解更多社会知识。
二、以趣味性为主要特点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内容较为单调,教师应特别注意设计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讲述各种社会道德案例、让学生们完成有关社会事件的调查研究,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特色活动中,既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兴趣,也能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际社会现象为切入点品德与社会课堂应当尽量将社会现象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以切实的社会道德事实作为教学实例,更好地解释与传授社会道德的意义和价值。
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与讨论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社会道德知识与实际社会现象相联系恰当地使用。
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知道每一个社会行为都有着道德规范要求,以此增强他们对道德素养的关注,传递正向的道德信息。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
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比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从内心深层认知体验对道德与社会问题的看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实践,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学生学习道德素养和社会知识的重要场所,创造一个有活力、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最新 构建品生生态课堂 唤醒学生生命感动-精品
构建品生生态课堂唤醒学生生命感动生态课堂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整体提高的生态模式。
品德与生活(以下简称“品生”)学科的生态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践行,在一个和谐、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共同参与、相互激发、体验践行、质疑探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课堂追求。
为了实现品生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自己知识的“生产者”,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教学中应该如何凸显“生态性”呢?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1课《讲文明懂礼貌》为例,来谈谈自己浅显的思考。
一、确定教学内容自然生态化,回归生命生活生态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力高扬的课堂,是生动、富有生机的课堂,更应该是回归生活、融通生活的课堂。
杜威提出“即生活”,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新课程标准也这样说:“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这些都说明教育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根据教材的主题联系学生生活,进行大胆取舍。
《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教材上只安排了一个故事“熊小弟丢了什么”,一幅图及图上的“请”“谢谢”“对不起”等几个礼貌用语,还有三张情境图:“在楼廊里把同学撞倒了”“在办公室里打扰老师谈话”“在教室里问同伴借橡皮”。
面对如此简单的教材,教者应该引领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探究些什么内容呢?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对运用礼貌用语已经做得不错,只有少部分孩子缺乏礼貌,但也存在少数孩子虽然知道要讲礼貌,却因害羞等原因不能践行。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教者把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在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并且延伸到讲文明的其他方面,拓展了教学内容,真正践行了生态课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创设活动情境类生态化,立足生命现实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的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何优化品生(品社)课堂
如何优化品生(品社)课堂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为此,优化品生(品社)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标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这就是说,一个思品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
要明确教学目标,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材。
一节课的目标要有三个维度。
即,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制定全面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游戏教学优化品生课堂《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就是说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如何调动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呢?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后,天真浪漫,爱说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而新奇,但对游戏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是渴望而迷恋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采取了游戏教学法,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
品生用好三个
用好三个“活”,让学生动起来王玲“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
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
一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朦胧的。
要想让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活”起来,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一、创设“活”情境,激发学生口“动”品生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儿童兴趣,形成探究动力。
如《认识新朋友》一课,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很多小朋友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和交流,学习与人友好相处。
因此,一开始,我让学生学做名片,做好后交换名片,结交新朋友。
接着去操场上玩游戏——说姓名。
一名学生当老鹰,其他学生当小鸡。
当老鹰抓到小鸡时,小鸡要介绍自己,再说出老鹰的名字,并说“我是你的好朋友”,那么小鸡就可以安全回家。
老鹰由学生轮流来当。
这节课,使很多学生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孩子们也体会到结识新朋友是多么快乐、有趣。
二、用“活”多媒体,诱导学生心“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如《欢度国庆》一课中的“开国盛典”“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各族人民欢庆十一节”等。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学生“亲临其境”般回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到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这个环节中来。
如何让品社课堂更有效
如何使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更有效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
但也存在着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师生缺乏足够的交流,课堂气氛过分严肃,学生过于拘谨。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平等、民主、尊重、信任、愉悦、和谐,如何使课堂教学在这种和谐的分为下更加有效呢?1.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特别需要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如果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怕想错说错,缩手缩脚,唯唯喏喏,怕老师责怪,就不可能闪现创新的火花,产生创新的冲动。
所以,我们在课前与教学中,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注意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才能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
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猜谜、录像、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们在课的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
所以《品德与社会》应该是开放的。
老师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用自已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已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充分尊重学生,构建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少讲一些,多看多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责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也允许保留不同意见。
当学生出现学习灰心时,要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情感感化他们,让他们产生更多的自信,让教学充满人文气息。
3.注重情感交流,熏陶学生的思想。
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活动,这种情感交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共鸣是课堂教学是否和谐的关键。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赋予品生课无穷魅力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赋予品生课无穷魅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也难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对科目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灵活、合理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浓厚的趣味性,会强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基于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在学习“破碎的山河”一课时我播放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七子之歌》,随着音乐的流入,学生慢慢地融入旋律当中,轻轻哼唱,感受游子心情,从歌声中感受到香港、澳门回归犹如一个游子历经沧桑终于回家。
二、利用图片增强认识在一二年级的品生课课本中,有许多内容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
如果单纯只是为了讲图片上的内容,一节课的内容一会儿就会讲完,而且还会让人认这不是品生课好像一节看图说话课。
直观形象,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地参与认知。
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
如教一年级“秋天”一单元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课前让他们身临其境,课中让他们回忆自己在金秋时节走进大自然的情景,让他们畅所欲言,教学的效果自然好。
三、利用影片加深感触录像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尤其是历史纪录片,让人身临其境,获得的感受是不言而喻的。
如我在教授“我做升旗手”一课时,授课前先放一段录像片:天安门前,国旗升旗手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迎着初升的朝阳,万众瞩目下,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国旗缓缓升起,让学生感受成为一名国旗升旗手的光荣。
然后再放一段本校学生升国旗时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身边同学作为升旗手的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生课堂呼唤有效活动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了思品教学的现状,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学生常常是课上激动,课后落空,对于那些规章、守则说得头头是道,可实践的时候从来不会考虑是与非。
这,留给思品老师深深的遗憾。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有效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得到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知行才能统一起来。
一、注重调查和积累,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孩子们可以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走访、了解、搜集的过程中能更多的得到实践的机会,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
例如《我们长大了》一课,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我课前让学生采访父母,搜集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品,成长册,以及婴儿时的小件物品,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
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进行自我介绍。
大家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了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这堂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学变得高效率、优效果了。
二、注重活动和感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恰好内容标准的特点之一就是倡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因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
”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重视经验与体验的获得,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导悟,也是对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极好的补充。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如教学辽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各种规则与安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跳绳比赛”的游戏,男生、女生各派10名参加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跳绳,男生组给50秒,女生组给1分钟,谁跳得多的小组获胜。
没参加的同学认真观察游戏,然后我说,大家都知道,女生跳得多,女生获胜时,男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然后大家给
游戏制定规则,再按规则重新玩游戏。
学生从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
再结合书中的“小老虎在行动”内容,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规则。
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这样把活动引向生活,拓展延伸了教育功能,为第二课《违背规则的后果》做了准备。
而在第二课中,我设计了“小小辩论台”的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辩论规则的重要性,将学生对规则作用的理解贯穿于活动之中,从而在活动中认识、感悟“规则有什么用”的道理。
这种回归生活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它不同于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注重实践和拓展,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
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了生活中的正确做法,但“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
只有将课堂上明白的道理加以实践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再如学习了《合理消费》这一课后,我问:“父母让你们自己拿钱去买东西,在用钱的时候又要注意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买价
廉物美的;有的说,买东西要货比三家,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还有的说,能还价的就还价。
我出示一份购物计划,要求让学生也设计一份购物计划表,与周末完成购物计划,并把购物的经历写入品德周记本。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先按老师的要求,对中老年奶粉的价格、出产厂家、食品有效期等项目进行调查,我发现超市里的中老年奶粉都是正规厂家生产的,没有发现有“三无”产品,可以放心购买。
我还发现每种商品都分市场价和会员价,会员价比市场价便宜,原来作为会员还有很多优惠呢!实践告诉我们,品德课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程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
我们应该丢弃那种简单、枯燥、空洞的说教,而变成生动的、有趣的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反复实践,使得自身的品行能得以提高、得以巩固。
给学生创造一个生活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更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活动的课堂,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单位:辽阳市辽阳县柳壕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