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反复诵读:具体内容:诵读课文: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
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2、自主翻译:具体内容:翻译全文:设计策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一词多义:国、拂、通假字:曾、衡、拂虚词:于、以、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
本阶段各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篇1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二、自学指导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将孟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举例解释:
-对于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词源、句式特点,并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孟子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深入探讨“忧患”与“安乐”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显得有些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还不够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第2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孟子·告子下》中的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其含义及背后的哲学思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大家能够将这一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论证方法的难点上,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技巧,并在课后作业中尝试模仿运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2.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背景。
3. 分析困难和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4. 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的经历。
第二章:困难与挑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内容:1.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享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经历。
2. 分析困难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培养勇气和信心。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
第三章:自我认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如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
2. 分析自我认知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作业:1. 思考并记录一次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经历。
第四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设定明确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设定的方法和技巧。
2. 分析目标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毅力。
作业:1. 思考并制定一个自己的目标,并记录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展。
第五章: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这篇文章,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明确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2、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同“弼”)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3、读出节奏: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求:字音读准节奏合理流畅自然4、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理解的难字词,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运用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⑴常见实词: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本文指“捣土用的杵”名词举于士古代泛指官吏,本文指狱官。
⑵常用虚词: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表承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⑶一词多义: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⑷词类活用:劳其筋骨使……劳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空乏使……穷困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使……惊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忍性使……坚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为动词)5、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5篇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精选11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
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知”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教读第1段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一个出色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和实例,确保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3、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人才造就的观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2、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课件孟子图片和旁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忧患能激人奋进,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四、闯关第一关朗诵1、先扫除字音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quan )亩傅说(yue )胶鬲( ge )孙叔敖( ao )拂乱( fu )曾益(zeng)拂士( bi )舜 (shun)百里奚( xi )2、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奏,重音(课件出示标节奏的段落)(2)请同学们对照课件上的节奏,重音,酝酿一下感情,自己再自由大声朗读。
然后我请个别同学朗读。
(3)全班齐读。
第二关理解文意1、这关我们的任务是第一,二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二段,对照课下,找出不懂或者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男女生互相发问。
老师把几个重点字词整理出来了。
(出示课件)发:起,被任用。
举:推举,被起用。
士:狱官市:市场任:担子,责任。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 穷困缺乏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曾:通“增”,增加2、译这两段(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大家翻译市,不求十分准确,只求大致理解)第三关探究内容分组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
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日常表达和写作中。
4.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的文学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5.社会参与与责任: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忧患”与“安乐”的辩证关系,以及孟子论证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逆境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逆境中的成长。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逆境对个人成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解释:
-针对孟子思想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死于安乐’?”并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过度的安逸可能导致个人的退步。
-对于古汉语表达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词义辨析、古今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语境,例如解释“曾”字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并联系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表达。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基本概念。这经历困难和挑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个人发展。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思维训练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也意识到,在引导讨论和启发思考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提问技巧,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解决方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重要性,并进行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将文化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
(4)名言警句背诵:学生可能觉得名言警句难以记忆,影响学习效果。
解决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分组竞赛、歌曲改编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感到忧患?”(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孟子如何教导我们面对忧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词汇、句式:重点讲解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患不知其所以患”等,以便学生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举例:解释“忧患”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对比现代汉语的用法,加深学生印象。
(2)分析孟子论证观点:引导学生学习孟子的论证方法,如对比、归纳等,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句子翻译:解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患不知其所以患”等。
4.文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论证方法、结构特点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
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
其他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
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
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发、举、士、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出处;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和出处;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在困境中奋斗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主题。
2. 呈现新知: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3. 深入分析:针对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概括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并搜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呈现——接受”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观察、练习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 教学手段:运用PPT课件辅助教学,将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使用板书进行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练习方式:通过课堂小测验、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
2.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并搜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为下节课的课堂展示做准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的由来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忧患意识和安乐思维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对困难的面对能力。
3.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课件或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3.小组讨论活动所需的素材和笔纸。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
可以是一幅描绘明代思想家盛观时期的画面,或者是引用些许戏曲剧本等等。
2.讲解(10分钟):向学生解释成语的含义和由来,可以结合历史故事或禅宗寓言等来说明。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背后的道理。
3.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总结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情景。
可以包括个人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提出一些他们觉得最典型的案例。
积极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对他们的例子提出质疑或补充意见。
5.扩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念运用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忧患意识,不断寻求自我提升和突破困境的方法。
6.结语(5分钟):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力求自我完善和成长。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结果的质量和深度。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拓展活动:1.让学生针对成语进行创作一段小故事或小段子。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语的意义。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念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确保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内容。
2.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4.积累警句,端正忧患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反复品读,体会论说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铺垫前段时间有个争论很火,是关于一个著名的文句的,大家都在争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个句子就出自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屏显】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宣扬“仁政”,他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
本文按现代文体分法是一篇议论文,依古代文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可以称为“论说文”。
全文围绕一个中心观点,运用各种方式来进行论说。
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今天有四个学习活动。
【屏显】活动一:译读,感论说之意活动二:分读,理论说之序活动三:析读,品论说之美活动四:悟读,抒论说之味1.一读,分类,读准字音老师将生僻字词进行了分类,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字词。
如按人名划分:舜(shùn)傅说(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按多音字划分:空(kòng)乏其身曾(zēng)行拂(fú)乱法家拂(bì)士2.二读,断句,读准节奏师:文言文节奏一般按意义单位划分,诵读时不能读破语意,不能读乱句子内部的结构。
如以下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学生齐读文章。
【屏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汇编《生于担忧,死于安乐》教学案例第一篇学习重点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概。
2.归类积存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明白得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锦囊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在线一、导入新课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但是执著的孟子并没有丧气,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道路,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专门多充满聪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担忧,死于安乐》,确实是他人一辈子经历的一部分。
二、自学导引1. 明确学习重点。
2.师范读,把握读音与节奏。
3.小组依照重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4.学习成果展现(师检测与生主动展现结合,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学习活动(一)杰出故事再现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摸索讨论摸索: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通过一番困难的磨练。
摸索:孟子在谈到困难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什么缘故?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
使用排比,文章富气概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启发提问:如何样才算困难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
人才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如何样表达的?通过译读的方式把握。
(三)小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堵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方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担忧”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汇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例第一篇学习重点1.读准字音和节拍,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聚白话语汇,掌握大意。
3.熟读精思,了解宗旨,开掘深意。
方法锦囊教:引导、点拨、对话、指点学:自主、协作、探求学习方法在线一、导入新课联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可是顽固的孟子并没有气馁,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路途,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溢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明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他人生阅历的一局部。
二、自学导引1. 明白学习重点。
2.师范读,掌握读音与节拍。
3.小组依据重点提示停止协作学习。
4.学习效果展现(师检测与生自动展现结合,重点停止多种方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征)。
三、探求学习活动(一)精彩故事再现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生长故事。
由六名先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思索讨论思索: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阅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白:要成就大事业,必需经过一番艰辛的磨练。
思索:孟子在谈到艰辛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能否重复,为什么?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练,逆境成才。
运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压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人)多方面举例,外延丰厚,压服力强。
启示提问:怎样才算艰辛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生长观。
人才生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怎样表达的?经过译读的方式掌握。
(三)小组协作探求全文思绪本文侧重论述的观念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绪。
明白: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能准确翻译课文,并背诵全文。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全力以赴,激情投入,培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品质。
重点掌握特殊用法的字词,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准备导学案导学过程导学设计补充完善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检查】(5)分钟二、【预习自测】(8)分钟1、读“知识链接”,了解孟子及《孟子》,划出要点内容。
2、课文读两遍,给下面的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 )拂士(bì)行拂乱(fú)曾益(zēng)3、对照注释朗读课文,你能解释下列字词,并写出文段大意。
(1)田间主管狱囚的法官做买卖的市井之间翻译: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2)所以给违背好处重担翻译: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3)困扰通“横”,梗塞,不顺表现表达晓喻,明白在里面,指国内在外面,指国外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辅佐君主的贤士翻译: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探究案】一、【导入】(2)分钟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指出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
2、辨析重点字词的特殊用法。
(1)苦:使……困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坚韧(2)发:被任用举:被举用选拔(3)版筑(今义:建筑。
古义:捣土用的杵)于是人也(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这样的。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征于色(今义:颜色。
古义:脸色。
)(4)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发:发于畎亩(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发于声(表达)征于色(在)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拂士(通“弼”,辅佐)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5)分钟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概括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共同点:他们都身份地位,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作用:作者从古到今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使用排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四、【拓展提升】(10)分钟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类似的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越王勾践的故事;邓小平三起三落的故事;中国“保尔”张海迪的事迹等。
磨难,催人奋进,唯有经历磨难,与磨难搏斗,才能更加坚强。
“人生要经历磨难,才能灿烂生光,就像曲线为什么比直线美?”的道理一样,就因为曲线不像直线那样直,就因为曲线是曲折的,是流动的。
曲线就像人生中的磨难,因为有磨难,所以人生才更美丽。
但面对磨难,更需要像名人们那种坚强不屈,勇于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训练案】一、【当堂检测】(3)分钟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违背;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2、翻译: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二、【课堂总结】(2)分钟学科班长总计本节课情况。
第二课时【预习案】一、【预习自测】(5)分钟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子,称为“亚圣”。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B. 征于色(在)C. 死于安乐(由于,在)D. 衡于虑(在)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探究案】一、【自主学习】(5)分钟阅读课文,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第一自然段:用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练。
第二自然段:概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正面),国家没有外患则往往遭到灭亡(反面)的道理。
第四自然段: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0)分钟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自然段:举例论证,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自然段:道理论证,概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自然段:对比论证,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正面),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反面)的道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文中一开头列举六人的事例、“必先苦其心志”至“行拂乱其所为”和“人恒过”至“而后喻”都是排比句。
这些排比句不仅将事实和道理说得很充分,而且使语句气势磅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拓展提升】(10)分钟小练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
参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训练案】一、【当堂检测】(17)分钟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对内需要有法家拂士,对外需要有敌国外患。
3、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D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4、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死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是“感动中国人物”霍英东的颁奖词中的一句,化用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南宋词人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句子。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也”句结构上有何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7、作者认为早就人才要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请分别找出文中主观和客观造就人才的句子,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主观:困与心,衡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与声,而后喻。
客观:故天将降……增益其所不能。
关系: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总结】(2)分钟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
三、【课后作业】(1)分钟1、背诵课文。
2将孟子语录抄写在摘抄本上。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⑥尽信《书》,不如无《书》。
1、组织学习“学习目标”;2、小组长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交流掌握情况;分别找四个小组的C1同学口头展示交流;3、教师评价;4、自主学习,点名1-6个小组的B等生展示,7、8小组A等生点评;5、第7、8 小组B等生展示,第1小组点评;6、1-3个小组C等生讲故事,第4小组A等生点评;7、完成当堂检测;8、总结本节课收获。
1、小组长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交流掌握情况;分别找四个小组的C2同学口头展示交流;2、1-3小组A等生展示第1小题,第4 小组点评;5-7小组展示第2小题,第8小组点评;3、第7、8 小组B等生展示,第1小组点评;4、完成当堂检测;5、集体订正,提出疑问;6、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汇总小组得分;7、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审查意见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