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欧洲、法国、印度等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以及各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印度关于全球气候的措施
印度关于全球气候的措施1、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采取了什么措施2、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措施近百年来,世界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需要控制气候变暖。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保护现有森林,大面积植树造林;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国际合作。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二、是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
四、是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五、是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4、印度对热带季风的防御措施热带季风气候不利影响在于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防御措施是兴修水利工程。
5、1、说明印度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2、分析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拉去;打战;6、分析说明各国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回答者: ljt_1113 的说法我不认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待气候变暖,都是两个态度,一是作秀和抵制,比如美国只喊口号要求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对待他自己,他表示“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果后在做决定。
二是如同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用低碳经济来缓解中国的经济压力。
不过如果你不嫌看的累,我可以给你彻底解析下气候的科学和经济、政治问题。
首先我明确一下,气候并没有任何问题,基本上这就是真实情况!!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从2000年到2010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驱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
我们来解析下上面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气候并没有变暖,反而在75年后到2000年,气温提高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气温又没变化了,可见,气候是有一个曲线上下浮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25年左右。
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各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
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以下是一些国家的政策和实践:
1.欧盟: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包括设定碳减排目标、推广可再生能源、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等。
欧盟还建立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对超过排放配额的排放进行罚款。
2.美国: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碳减排目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
美国还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标准制定等方式,支持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中国:中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能源结构调整、推进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等。
4.印度:印度政府也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这些措施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计划、提高能源效率等。
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计划、设立碳排放交易税等。
总之,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采取各种政策和实践来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与应对全球温室效应有关的国际公约
一、引言全球温室效应是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化加剧,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国际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间达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公约,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
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全球最早的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
该公约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公约要求缔约方制定和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和技术合作。
三、京都议定书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附属协定通过,该协定设定了1990年为基准年,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清洁开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四、巴黎协定2015年,《巴黎协定》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后续协定通过,该协定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气候协议。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通过全球合作,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并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力争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需要制定国家自主贡献方案,自愿承担减排目标,并加强温室气体监测和适应措施。
五、国际公约的作用和挑战国际公约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协同合作,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共识和行动。
然而,国际公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各国之间的利益分歧、执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合作。
六、我国在应对全球温室效应中的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在应对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政府多年来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升能效,加强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参与国际气候合作。
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与对策思考
|吕学都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亚洲开发银行原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与对策思考THE INFLUENCE OF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ON CHINA'S EXPORT INDUSTRY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我国应结合长期发展战略和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双碳”目标,通过各种战略、政策和技术措施,有效化解CBAM 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把挑战化为机遇。
一、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由来和发展碳边境调节机制,是从英文Carbon BorderAdjustment Mechanism(以下简称CBAM)直译而来的,也有译为碳关税或边境调节税的。
碳边境调节机制,最早由法国于2006年提出Carbon Border Inclusion Mechanism(碳边境包容机制),对可能面临碳泄漏或不公平国际竞争风险的产品采取边境税措施。
200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欧盟应当针对那些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
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其中提出美国应对进口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二氧化碳特别排放税,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碳关税”。
由于碳关税涉及能源集团的利益,代表能源集团的共和党在参议院占多数,该法案最后没有提交共和党审批而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提出碳关税的公开的理由,是基于防止在跨国商品交易中产生“碳泄漏”,确保区域外进入一个区域市场的产品,与区域内生产的相同产品,有相同的碳排放成本,保障区域内外的同类商品竞争的公平性,同时堵塞“碳泄漏”风险。
很多学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者指出,欧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碳泄漏”问题,实质上是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程度的碳减排义务,从政治上抹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基石和原则。
当今国际战略环境下,谈谈你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系的看法。500字
当今国际战略环境下,谈谈你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系的看法。
500字1. 引言1.1 概述当今国际战略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全球重要的大国,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安全挑战和需要采取应对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在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中的地位和与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首先,文章将分析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
其次,我们将关注中国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会考察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并探究中国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策略。
1.3 目的通过对中国在当前国际环境中地位和关系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复杂而多样化的互动关系,并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寻求平衡,并共同塑造和维护国际秩序。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并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2. 当今国际战略环境下的中国:2.1 经济实力和地缘优势: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并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拥有庞大而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制造基地。
此外,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并与许多主要海上贸易通道相连,使得中国具备重要的地缘优势。
2.2 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合作。
此外,中国还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2.3 安全挑战和应对策略: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安全挑战,而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网络安全等。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
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一、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二、会议地点:南非—德班三、会议主题:为了明天四、会议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1、会议达成的共识: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人类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由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2022年12月11日,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最终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2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2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批准加入了该议定书。
2022年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截至202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
2022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2022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2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2022年7月,八国集团领导人表示,愿与其他国家一起到2022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
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发表宣言,强调将全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02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
2022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路线图”为2022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
《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一、本文概述《京都议定书》作为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自1997年通过以来,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分析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成效与不足。
本文还将探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趋势,包括新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形成、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与竞争,以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转变。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京都议定书》的背景与核心内容《京都议定书》诞生于1997年12月11日,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一步,它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经过激烈的国际谈判和妥协后达成的。
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全球开始正视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
《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在于设定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对发达国家设定的强制性减排目标。
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发达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生活等。
然而,《京都议定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诸多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美国并没有批准这一议定书,这无疑对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构成了巨大障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长,但议定书并未将这些国家纳入强制减排的范围,这也引发了一定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
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只有5年,这使得其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私营企业的低碳减排投资产生了消极影响。
尽管如此,《京都议定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不仅为全球气候治理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国际环境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
了解国际环境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国际环境法是指国际社会为了保护地球环境、解决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框架。
这些法律框架旨在推动各国采取行动,协调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国际环境法法律框架。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法律框架。
公约于1992年通过,并于1994年生效。
公约的目标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能力方面实现全球合作。
各成员国需报告排放数据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并参与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二、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附件,于1997年通过。
议定书设立了第一个国际合同目标,即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议定书要求工业化国家实施减排措施,并设立一系列机制,如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实施(JI)等,用于鼓励减排和技术转让。
三、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
协定的目标是控制全球变暖幅度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各国提交自愿性减排目标,并每5年进行一次全球评估和升级。
协定还设立了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机制,以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四、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于1992年通过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法框架,其目标是保护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样性。
公约鼓励各国制定和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和计划,并促进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公约下设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网络和生物安全议定书等工具,用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持久土地管理公约持久土地管理公约于1994年通过,旨在推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公约规定了土地退化防治的原则和方法,鼓励各国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技术。
公约还设立了技术转让机制和相关的经济和金融机制。
以上只是一些重要的国际环境法法律框架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法律框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复杂性,促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致力温室气体减排(2024两篇)
《京都议定书》致力温室气体减排(二)京都议定书是一项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协议。
该协议于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并签署,旨在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采取行动,并确定了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具体目标和承诺。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遏制气候变化,并为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做出努力。
此协议要求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各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减排目标,其中包括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
《京都议定书》在减排目标方面采取了“各尽所能、各自承担”的原则。
根据协议,各国需要根据其经济能力和责任水平来确定减排目标。
此外,该协议还包括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如排放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以帮助各国达到减排目标。
减排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工业生产过程等。
各国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援助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目标。
此外,国际社会还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和监测,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实施对于全球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该协议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合作框架,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并减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然而,虽然《京都议定书》为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了基本框架,但协议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如何确保各国按照协议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
由于减排目标的实现涉及到各国的经济和发展利益,因此可能存在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纠纷。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减排目标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往往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减排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世界气候变化相关约定
世界气候变化相关约定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社会通过了一系列相关约定,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世界气候变化相关约定及其意义。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协议,于1992年通过并于1994年生效。
该公约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全球气候稳定,并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公约规定了各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制定和实施国家行动计划、提供技术和财务支持等。
二、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附件,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5年生效。
该议定书规定了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并建立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如碳排放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以促进减排行动。
京都议定书的意义在于推动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引领全球减排进程。
三、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是2015年达成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协议,于2016年生效。
该协定的目标是通过控制全球变暖在2℃以内,并努力争取 1.5℃的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加强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协定要求各国制定自愿性的国家贡献,并建立透明度机制,以确保各国履行承诺。
巴黎协定的意义在于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为全球减排行动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是2015年通过的全球发展议程,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议程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其中包括气候行动、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城市等相关内容。
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五、国际能源署(IEA)的减排蓝图国际能源署的减排蓝图是一项旨在指导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倡议,旨在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大国崛起中的观后感
大国崛起中的观后感在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片子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了 15 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世界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展现了它们崛起的原因、经过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国家兴衰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史诗。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
这两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国家,在 15 世纪率先开启了航海探险的征程。
他们怀揣着对财富和未知世界的渴望,勇敢地驶向茫茫大海。
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
这些伟大的航海家们,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视野和贸易通道。
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外殖民和贸易,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他们的崛起只是短暂的,由于过度依赖于掠夺和贸易,没有发展出强大的工业和科技,最终走向了衰落。
荷兰的崛起则给了我另一种启示。
这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凭借着创新的金融制度和发达的商业贸易,成为了 17 世纪的“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创立了现代的股份制公司制度和有组织的证券交易市场,这种创新的金融模式为荷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海上贸易将世界各地的商品汇聚到荷兰,再分销到欧洲各地。
荷兰的崛起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创新和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
英国的崛起堪称是工业革命的典范。
18 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巨大转变。
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生产力大幅提高,成为了世界工厂。
同时,英国还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如君主立宪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英国通过强大的工业和贸易,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历届气候大会
COP13•印尼巴厘岛会议:妥协走向未来
•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 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 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 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 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 在2009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 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 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 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 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 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 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 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 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 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 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 本次大会主要议题是落实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 商讨有关义务和具体规定。列入本次大会的议题共有2 0 项,会议最后,工业国达成一项200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5 %的时间计划,另外就改善工业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关测 量和预报系统等一些技术问题达成了协议。许多有争议的 问题将留待明年海牙气候大会上继续讨论,其中包括工业 国不能完成减排承诺的惩罚措施,有关排放贸易的限制和 规定,根据公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工业国应向发展中国 家提供的援助等。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编者按: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现实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携手应对。
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据统计,此次会议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温家宝。
因此,这次会议尤其引人注目。
两周前,中美两国均提出了具体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11月25日,在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方第一次以约束性指标的方式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同一天,美国白宫也宣布,美国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被舆论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国际社会希望这次会议对2012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达成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取代2012年第一减排承诺期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因此,这次会议是继1997年12月日本京都会议之后,全球关于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一次谈判。
为了帮助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在此次会前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经验及政策措施,促进湖北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刊特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供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全球工业化以来,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世界各国依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避免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一,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或制定政策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上走在了前头。
为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确立排放权交易的合法性,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排污交易计划指令,规定从2005年1月起,包括电力、炼油、冶金、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行业的12000个设施,须获得许可才能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二氧化碳排放占欧洲排放总量的46%)。
京都协议书
京都协议书《京都议定书》(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主要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法案。
由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故称作《京都议定书》。
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已经预计从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4℃—5.8℃。
目前的评估显示,京都议定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的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0.28℃,正因为如此,许多批评家和环保主义者质疑京都议定书的价值,认为其标准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应对未来的严重危机。
而支持者们指出京都议定书只是第一步,为了达到unfccc的目标今后还有继续修改完善,直到达到unfccc 4.2(d)规定的要求为止。
? 目录? 概况? ? 各国方反应? ? 普遍但有所区分的责任? ? 支持意见? ? 反对意见? ? 成本效益分析? ? 相关链接? ? 外部链接京都议定书-概况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5年9月,一共有156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占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开始强制生效。
“逆全球化”现象现实形态及其应对逻辑
40
党政论坛 2019年4月号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所谓的政治孤立主义并非单纯是指在政治层面采 取孤立政策,而是强调部分国家在面对经济发展问题 时,不是主动寻求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而是在“利己 主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将自身的政策方针由国际转 向国内,由多边转向双边甚至单边,由参与全球治理转 向逃避国际责任,妄图凭借一己之力来应对全球挑战, 维护自身利益。这其中,美国最具代表性。早在2001 年,美国政府便不顾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而毅然退出 《京都议定书》,理由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 响美国经济发展”。17年后,美国政府再次背信弃义, 单方面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试图以此来逃避全球生 态治理责任。而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为保持自身在国 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同样在经济贸易领域实行孤立主 义。譬如,原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任期间便曾故意避开 WTO而重新组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 试图以此来脱离多边主义,强调“美国优先”原则。对 此,奥巴马也曾直白地指出:“美国不能让中国等国家 书写全球贸易规则,美国应该制定这些规则。”③特朗 普上台后,美国政府虽然已宣布退出TPP,但其后美墨 边界筑墙、颁布禁穆令等政策的出台,同样在一定程度 上展现了美国新政府政策的孤立主义倾向。
一、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显 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应对全球问题的途径 之一,其形成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国 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2016年度的《全球财富报告》显 示,处于全球收入底层的35亿人的财富共有量仅是全球 财富总额的2.4%,平均每人拥有财富不足1万美元,与 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占比0.7%的3300万富翁却占 据着世界近一半的财富总量。③更为不幸的是,随着全 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非但未能有所缓 解,反而是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这 种贫富差距更加明显。据统计,在2016年,“美国500强 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收入是普通工人平均收入的340倍,普 通工人2015年的收入扣除物价因素,与50年前几乎没有 差别。”④如此悬殊的贫富差距,必然加剧西方国家中产 阶级与精英阶层的矛盾,影响国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是,西方国内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乃民生之本,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国民 生活也跟着逐步改善。但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阐述了应对气候变化问
题的原则立场,即必须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坚持规则 的公平性、注重目标的合理性、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从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型工业的 转变,依靠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低碳高效 发展的中国之路。应重点研发碳纤维材料和煤层下
”
使示议年议““1上态书减国本纳法 美强定3定讨友5说度》少总月1国 国烈书月书论好国,。问温统11总 回不》宣》的和首法这题室布4日统 心满,布 基建脑国位上气什日说府 转,欧美。础设在总发显体时在,发 意并盟国美仍性哥统言示排,瑞欧言 。一国将国然的德希人“放应典盟人
直家不总是讨堡拉在一的该哥1卡 在对执统实论与克新致《在德5特 努此行布施”布希闻和京实堡国琳 力普《什《,什望发坚都施会领 争遍京于京但进欧布决议旨晤导科 取表都今都是行盟会的定在美人隆
美国、日本、欧洲、法国、印度等国 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以及各国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京都议定书》的制定
20世纪末,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现象引发的洪 水、干旱、高温等灾害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 关注。多数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 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 鉴于气候问题的全球性特点,各国很难仅在本 国范围内展开治理,于是,在知识界与社会舆 论积极呼吁下,开展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成 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关键选择。1992年5月, 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条约旨在应对全球变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不 利影响。同年六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 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54个国家签署了 《公约》。
各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 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 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联合国 敦促世界各国采取紧急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大战略举措。奥巴 马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要求 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英国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立法确定减排温室气体目标的国 家,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全民 互动的体系。但发达国家在减排温室气体问题 上将历史撇在一边,不愿对减排承担主要责任,相 反采取种种手段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企图 将我国纳入到量化减排的协议中。中国为应对 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并主动承 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减少40%~45%。
非洲国家制订行动方案
非洲大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 区。。近年来,由于旱灾和涝灾在非洲国 家较普遍,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在非 洲之角及其周边地区,严重干旱造成 2000多万人缺粮,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 为生。气温升高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非洲40%的土地归牧民所有,但气温升高 造成的干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 非洲大部分国家的民众以农牧业为生,因 此气候变暖导致不少人陷入贫困。气候变 暖还导致该地区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 破坏。
日本
日本选择批准议定书
日本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参与国家之 一,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 下日本最终选择批准议定书,让国际社 会对作为京都会议东道国的日本在关键 时刻表现出的担当态度赞赏有加。然而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还未过去, 日本就对《京都议定书》的未来表现出 消极态度。
俄罗斯
天然气开发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信息化新型能源系 统,推广先进能源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快发展低碳能 源,确立核能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战略地位,加速开发 剩余水电资源,有序、健康地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此 同时,应强化节能教育,完善和细化《节能法》,推广节 能新技术,提高回采率,保护煤炭资源;尽快推广超超临 界发电机组;通过政策法规和先进技术,使建筑行业走 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重视研发新 型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
并在后来的多次国际双边或多边会谈中多次强 调这三个理由,作为拒绝《京都议定书》的借 口。分析一个国家外交决策的基础,是对该决 策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行为动机作深入细 致的考察。仔细回味美国始终如一拒绝《京都 议定书》的外交行为,可以发现这一决策与美 国的新保守主义经济至上观、国家利益保持和 退出的意图有密切的联系。正是这样几个因素 决定了美国自2001年至今对《京都议定书》 的决策。
谢谢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 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 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 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 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 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 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 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 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 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 年前实施。
【作者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 世界史, 2013, 硕士
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
美国
美国始终如一拒绝《京都议定书》
美国在各阶段的环境外交政策特点充分反映在了 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上。老布什政府环境外 交的表面化体现在阻止了减排具体细则的制定;克 林顿政府环境外交的温和路线表现在签了一份有 名无实的义务书;小布什政府的环境外交单边主义 表现在迅速退出了该协议。美国在退出该协议时, 例举了三条退出的理由,即减排会对美国经济产生 危害;全球变暖的科学依据不确凿;发展中国家的不 作为对美国不公平。
”
·
定法 书国
》坚 不持 低《 头京
都
议
印度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 都没有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 放。印度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 都议定书》,并坚持其授权。印度承认,发展 中国家在追求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 中,其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增加,但是印度政府 承诺,虽然要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目标,但也绝不让印度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 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印度政 府宣称,这等于给自己设定了上限,只要发达 国家把排放量减下来,印度必然也要拒绝了签署京都议定书。 这成为澳大利亚政治中最严重争论的议题。 2005年7月28日澳大利亚政府和美国 在一起签署了《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 关系》。 之后,澳大利亚为了达到参加2005 年马来西亚东亚峰会的要求已经补签了京 都议定书。2007年12月3日,新上任的总 理陆克文代表澳大利亚正式签署了京都议 定书。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 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 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 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 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 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 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 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此后,经历柏林、日内瓦两届缔约方会议, 与会各国认识到,必须尽快制定一项明确 如何采取行动的议定书。在1997年日本京 都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 约方会议上,参会各国经过激烈谈判,最 终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该条约围绕 “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了“清 洁发展机制”,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进 行了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得到了国际社会 多数成员的认可。
美国出台应对措施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 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区的积雪 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带来负 面后果。
美国政府拟出台一整套应对措施:启动“总量 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每年确定目标,最 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 水平,并到2050年再减少80%;此外,还将 投资150亿美元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安全核能 与清洁煤炭技术。美国环保署将重新审议加州 的请求,允许其率先实施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 标准,这将对美国10多个州产生示范效应。
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为应对气候 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 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 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 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 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 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 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 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 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 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 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 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 变暖。
弗拉基米尔·普京于2004年12月4日签署了该协议,俄罗斯于 12月18日正式通知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俄罗斯的态 度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因为一旦俄罗斯签署了该条约, 条约就会在90天后强制生效(2005年2月16日)。 普京总统早些时候在2004年9月曾经口头表示过支持京都 议定书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内容。正如大家预期的那样,2004年 10月2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下院通过了签署该条约,随后上院也 通过了签署该条约。 京都议定书制定的限制排放量是以1990年的排放水平作为 基准的,而自1990年以来,由于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的经 济都大幅下滑,温室气体排放也大幅下降,所以俄罗斯现在要 达标会非常轻松,俄罗斯目前的排放水平大大低于条约要求, 事实上俄罗斯甚至可以通过销售排放指标给那些达标困难的国 家,来获得不菲的经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