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六下古诗词诵读采薇实录

六下古诗词诵读采薇实录

六下古诗词诵读采薇实录一、始读古诗词,初窥诗意深长小时候,我对古诗词并不感冒。

面对模板化的诵读,我总是觉得身不由己。

成长后,我开始认识到古诗词在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是,我开始重新琢磨古诗词的深意,享受那种鲜明的思想感悟。

二、行经名篇,聆听采薇之声许多古诗词都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其中,《采薇》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

它以“东篱菊已三更,西园梨又一夜”作为开篇,描绘着严格按时工作的贤人模样。

而诗人则化身为一个游走在田野间的旅者,流连于大自然之中,享受着清新与美好。

三、引发独白,拾起内心之语脑海里浮现出的一幕幕画面,让我不自主地陷入了独白之中。

时间仿佛被定格,思考的频率却在逐渐加快。

我开始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个没有认真诵读古诗词的我。

突然发现,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并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隽永的韵味。

四、情感联结,寻找旧日的心灵契合把《采薇》中那份与自然共处的感觉带到生活中,我也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古诗词中所传达出来的生命之美,让过去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无数个思维交汇的形态仿佛在眼前闪耀。

那份感受,是我至今无法言喻的动人心境。

五、领悟成果,寻找诗歌的生命内核通过阅读六朝文学作品,我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也逐渐加深。

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美妙之处,并持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内涵,这本质上是对文化的认识与尊敬,是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六、末语读书使人充实,事业使人精彩。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如此短暂地停留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感受早期文人的风韵,品味智慧的灵魂。

文字中所散发的光芒,或许并不能马上呈现出来,但是在我们自己的灵魂深处,那份生命之美依然存在。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课堂实录教学目标: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学习重章叠唱、反衬、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开心的时候,当我们受到了委屈、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

家,是温暖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

一位士兵,守卫边疆多年,历经艰辛,九死一生,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感受回家的心情。

我们来学习《采薇》。

二、过程(一)解读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2个学习目标。

1.诵读文章,领略诗歌的音律美;2.体会诗歌中戍卒丰富的情感。

(二)疏通文意师:对照黑板上的字音,朗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展示幻灯片)师:我们请一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文意。

同学们都疏通完了,看黑板,我们检测。

(展示幻灯片)师:同学们翻译得很准确,对诗歌把握很到位。

(三)重难点突破师:这篇诗歌中有景有情,老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找出写景的句子。

这些写景的句子,有戍卒眼前的实景(板书),有他对以往回忆的虚景(板书),哪几句是眼前的实景请找出来。

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师:在茫茫的大雪中,戍卒又饿又渴,踽踽独行,他心中的感受是生:伤悲、哀。

(板书)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薇菜在生长、衰老,戍卒的感情也在经历了起伏与变化,我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出来。

忧疚(板书)戍卒为什么如此思念家乡、忧心如焚,却不赶快回家N狁之故。

N狁,课下注释为北方少数民族,周朝时称为N狁,春秋时称为戎狄,秦汉时期称为匈奴,隋唐时称为突厥。

从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生:保卫和平的战争,正义之战。

师:戍卒的感情怎么样生:自豪,伤悲和哀痛。

《采薇》课堂实录(4)

《采薇》课堂实录(4)

《采薇》课堂实录(4)看的出来,董老师的课是力求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于至境。

出于维护学生自尊、激荡学生学习热情的良好愿望,课堂上以鼓励为主是很多优秀教师的共性选择。

学生的回答只要没有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很好”“你回答得真不错”回送给学生。

而且,学生是学习者,课堂教学是“即时性” 的,学生的回答也是“即时性”的,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时理解片面、甚至舛误都是情理之中、很正常的事。

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所以,对于学生回答、解说中的不妥之处,教师必须有老发现猎物的敏锐并以最佳的方式指出或纠正。

董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展示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是“预设”的,有所准备的,但是不是就没有“不妥之处”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学生的回答同样是诗化的、形象的语言,颇有“月”朦胧“鸟”也朦胧的意味;而对比、映衬、景与情(以乐写哀或以哀写乐)的关系等本可展开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

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作深入分,也没有补充作“首席发言”,形成了教学上的一个小小的“漏洞”。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

有学生说,若自己是导演,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

董老师肯定学生“很有想象力”,紧接着引用了杜甫与柳中庸的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证”,并表扬学生说“对《采薇》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应该肯定与表扬。

作为学习者,允许他对作品做这样那样的解读,当然也允许他把“薇”的“作”“柔”“刚”借助比喻联想为抒情主人公人生的几个阶段,把主人公戍边的时间扩大到他人生的大部。

不能说这样的“想象”没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教师不能无原则地对此“一家之言”给予“证”与“认同”。

我宁愿相信,杜甫与柳中庸的诗句绝对是董老师的“现挂”,但董老师对《采薇》与《十五从军征》(应是出自《乐府诗集》而不是《古诗十几首》,董老师口误了)的比较,却分明在说,她对抒情主人公的戍边时间也是持“几十年说”的。

采薇教学过程实录

采薇教学过程实录

《采薇》教学过程实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采薇》教学过程实录《采薇》教学过程实录《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高中《采薇》教学实录

高中《采薇》教学实录

高中《采薇》教学实录(2)高中《采薇》教学实录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

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

有一首最悲哀的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第一首写美人如月的《东山》,第一首写约会的《静女》,第一首写纯情至情的《蒹葭》。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另外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安意如的《思无邪》,一本是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

拓展阅读:《采薇》全文《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mǐ)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现在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

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4)《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师:下面这些加点的字怎么解释?【教师板书】彼尔维何 (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彼路斯何 (同“辂”,大车)【师生互动】师:请同学们听我朗诵全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教师朗诵全文】师: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首诗主题是什么?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师:何以见得?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师:说说看生:“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生: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师: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生:“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师:这几位同学都能扣住关键句来分析主旨,做到言之有据,很好!其实把他们三个人融合起来,互相补充就较全面了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前三章,其他同学请思考:这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投影思考题,点一名学生朗读前三章】【学生朗读前三章】【学生读毕,其他学生鼓掌】师:读得不错,尤其是节奏把握较好,四字一句,二字一顿,低沉缓慢同学们发现了这三章在章法上的特点没有?生: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师:谈到了起兴,很中肯,还有呢?生:重复!师:是重复吗?生:反复!前三章都以“采薇采薇”开头,都有“曰归曰归”~。

《采薇》教学实录(3)

《采薇》教学实录(3)

《采薇》教学实录(3)拓展阅读:《行宫》(唐·元)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学生读诗、思考。

)生:这首诗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但寥落的行宫是一副衰败的样子,白头的宫女也已青春不在。

师:对,以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但除此以外呢?大家有没有注意第四句诗中的“闲”字?生:“闲”应该是无聊的样子。

师:与红花相对呢?生:红花美景与无聊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

师:很好。

一首小小的诗中三处乐景写哀,大家都准确地分到了。

对刚才说的王夫之的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然后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如果是同意写“乐”的,说出“乐”在何处,如果是同意写“哀”的,也要说出“哀”在何处,如果有不同于这两种看法的,也可以谈谈。

(学生思考并讨论。

)生:我认为是写“哀”,第六章写得很明确,“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渴又饥,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生:我也认为是写“哀”,但我觉得“哀”的原因主要不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因为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起戍守时已经好多了。

之所以能够回家了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第五章提到“■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室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并不快乐。

(很多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我认为是写“乐”的,虽然路途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没有完全被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哀愁,所以第六章虽然写到了“莫知我哀”,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却实实在在地在写“乐”,是用哀景写乐情。

生: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哀”或者“乐”来括。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一.导入《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

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师: 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 四个字一句。

师: 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生:2 个字一停。

师:2/2 式节奏。

师: 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拓展《桃夭》《蒹葭》)生:叠词很多,比如?j?j、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 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展示PPT《兼葭》《采葛》等诗)生: 句式相同、重复。

师: 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

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生: 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再次聆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师: 《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师: 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 “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生: 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 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 很好。

诗人由采薇起兴,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

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 章的诗句:(见前“原文”第一节)。

师: 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生1: 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 跟猃狁打仗激烈,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w,不遑启处”的内容,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生3: 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采薇》教案设计5则范文

《采薇》教案设计5则范文

《采薇》教案设计5则范文第一篇:《采薇》教案设计《采薇》教案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 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 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 fēi).......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岁亦莫止莫,同“暮”。

《采薇》课堂实录(6)

《采薇》课堂实录(6)

《采薇》课堂实录(6)三、自主学习,但要注意一以贯之董老师此课很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张玉新老师所言,高起点达成教学的高终点。

董老师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大容量的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不能不归功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董老师说:“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上节课布置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查找到的资料和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让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此后,课堂一直就在这个框架里进行,基本上是学生的活动交流为主。

课堂流程可以括为:第一,对比兴手法展开讨论;第二,分《采薇》的叙事元素;第三,欣赏第四、第五诗节。

这个流程不可谓不简洁,但是也有缺憾。

首先,第三点和第一、第二点不处于同一层次,分类不够严谨;其次,相对而言,把叙事元素放在最前面,也许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益于比兴手法和诗意的把握。

最后,让学生分组研讨不同的内容,是不是剥夺了学生研究其他内容的机会,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此后的自主学习交流,董老师基本退居幕后,很好的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但当第一组学生,游离出比兴的话题,老师囿于自己的分类,马上进行了干预,这个场景非常有趣。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一简”。

那么,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情感总会显得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师:很有想象力。

杜甫在《兵车行》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

关于《采薇》教案4篇

关于《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关于《采薇》教案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采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一.导入《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今天学习《采薇》,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

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初步感受诗歌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拓展《桃夭》《蒹葭》)生:叠词很多,比如?j?j、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意义相近,句式相同,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

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生: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其他同学在观望)再次聆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师:谁来解释“作”“柔”“刚”?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

诗人由采薇起兴,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

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见前“原文”第一节)。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生1:写跟猃狁打仗,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W,不遑启处”的内容,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生3:跟猃狁打仗,艰苦持久,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教学设想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学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时总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但其实不少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不如将讲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不仅对那些能够讲解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不能讲解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

比如《读〈伊索寓言〉》一课,让学生讲解关于钱钟书先生的文学常识,结果有个钱钟书迷不仅绘声绘色地讲了钱钟书先生的几则轶事,还向大家隆重介绍了《围城》,课后,班上好多学生因此读起了《围城》。

此时学生的讲解就比教师有效得多。

一些相对简单的文言片段也可以交给学生讲解,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每堂课都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有了思考的主动权。

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思考限定在自己的预设范围之内,不敢让学生有所突破,而这恰恰是对学生思考主动权的扼杀。

要保证学生思考的主动权,教师必须敢于让学生放开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采薇》一课,教参附有《归乡悲情——〈采薇〉新释》一文,该文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并不是“哀景写乐”,这对教师有较强的暗示作用,有些教师这样问学生:“‘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真是‘哀景写乐’吗?”于是所有的答案都是一边倒:“不是。

”如果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答案就会丰富得多。

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于知识、经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对一个文本,学生往往会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

教师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设,应该经常让学生经过自学、讨论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一个班的学生决定先从上阕写景开始鉴赏,另一个班的学生则倾向于从分析周瑜入手。

殊途同归,沿途风景迥异,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享受。

把课堂预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意味着教师在课前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以便在课堂上顺利指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必须仔细研读课文,查阅很多资料。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每一课前都不知道将会迎接什么样的挑战,每一堂课都将能生成创新,每一堂课都充满了魅力。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

《采薇》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知识梳理】(一)导入全班背诵《蒹葭》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泉,又被称之为“诗三百”。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诗经》名篇《蒹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去欣赏品味她的美——《采薇》,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采薇》。

(二)初读课文1.用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靡盬(mí gǔ)归聘( pìn )四牡( mǔ)小人所腓( féi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2.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3.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4.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

幕:通“暮”,通假字。

启:跪。

居: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十月,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都为阳月。

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第五章:重点字词:小人所腓:小人,士兵。

所,乘。

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着急。

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细读文章1.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板书:悲伤---喜悦---悲伤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解答一下。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  薇》教案优秀5篇

《采薇》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

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教师明确:1.(略)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二)教师补充介绍:《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

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

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

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

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

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思考问题: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1.学生给生字注音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7)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这一笔笔所着意倾诉的是主人公不得不接受的家破人亡的悲剧对家人命运或自身前景的沉重担忧,使归途中的他压根儿就乐不起来,使他不能不充满道不尽的悲伤这与《采薇》中的战士可谓同病相怜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并背诵这一章,再仔细品味千古佳句的精妙之处!
【学生自由诵读、背诵最后一章】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战士带来的苦难和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领略了诗中情景完美融合的高超艺术
布置作业
师:课后希望同学们多加吟咏体会,研讨如下问题,写篇小评论文:
【教师投影】
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教学反思】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课堂教学实录

《采薇》课堂教学实录

《采薇》课堂教学实录课前全班齐背《》,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并简单批改指正。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展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花。

师:棠之花有什么喻义吗?生:棠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了,老师,“棠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另外也有一部历史剧《棠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

“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假设”“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比照。

《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

“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推导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比照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

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一简”。

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采薇》以其传神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场面描写及真挚的思乡之情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下面是课文的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采薇》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3) 掌握《诗经》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句式特点;(4) 能够熟读全诗,并能够背诵末章;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文学知识积累的过程;(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分析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

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的学生;2.学生已经学习了《诗经》中《关雎》、《蒹葭》等简单的篇目;3.学生对《诗经》的相关知识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思维活跃,善于与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5.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朗读诗歌,但古诗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6.学生已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

教学策略1. 问题解决策略:①学生通过朗读本诗,提出不认识的生字或文言现象(问题),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运用同音、形近等方法识记不认识的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解决问题)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本诗,提出问题(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诗句(如:“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的点拨,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并与全班进行交流(问题解决)。

2.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助学习,讨论问题,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

采薇教研活动记录(3篇)

采薇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于2022年3月15日开展了以“采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交流、研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活动时间2022年3月15日三、活动地点我校多功能厅四、活动主题采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教师专业素养对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期望。

2. 专家讲座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知名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围绕“采薇”这一主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深入剖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引发了教师们的强烈共鸣。

3. 教学观摩活动期间,我校部分优秀教师进行了公开课展示。

公开课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观摩课后,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 分组研讨分组研讨环节,教师们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1)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3)如何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通过分组研讨,教师们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5. 总结发言活动最后,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他强调,教师们要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六、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明确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2. 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采薇》课堂实录(3)

《采薇》课堂实录(3)

《采薇》课堂实录(3)语文课“必须这样上”——兼评董一菲老师《采薇》教学作为一节常态语文课,董一菲老师的教学(实录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8期)无疑是成功的。

我认为,这节课告诉我们的绝不像张玉新老师所言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而是“必须这样上”。

注意,我所言之“必须这样上”是指董老师的课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的宏观指向。

对此,张老师所论甚详,毋须赘述。

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常识性问题作具体解剖,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发。

一、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文本素质”让语文课生机勃勃,决定因素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是,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文本。

借用张玉新老师的话,教师要“先行进入文本”,然后“引导学生也走进文本”,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直接”,这样的教学才是高起点、有效的。

教师“先行进入文本”,按理不应成为问题。

毕竟首先自己把书读明白,才能教学生把书读明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业底线。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尚不能做到这一点。

拿到一篇文章,还没有认真读一遍,就已经把《教师教学用书》或“选”上的结论“誊”到了课本或教案本上。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材解、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等资源,鼠标频点,即可“拿来主义”。

教师的备课是大大方便了,但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操作更加专业化、富有个性与特色,应该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的很严肃的课题。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董老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作品的解读大都允许在合理基础上的多元化。

以《采薇》为例,作者是谁、创作时代、作品主题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就连被众多教师视为拐杖与扶梯的具有“权威参考”价值的《教师教学用书》,对《采薇》内容与主旨的解读也给出了“略有出入”的两种意见:“研讨”部分将该诗“丰富、复杂的感情”括为“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而“有关资料”部分韦凤娟老师的《<采薇>赏》一文,却认为该诗的四、五两章还“透露出了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有对作威作福将帅的“嘲讽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薇》教学实录以下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采薇》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前全班齐背《采薇》,请五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采薇》的五个诗节。

师:古人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

在我们这个以诗为经的民族,《小雅&middot;采薇》表达的是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表达的是抵御外侮的同仇敌忾和对军旅生活激昂深情的回忆。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进行了扎实的朗读和背诵,这节课就几个问题,同学们将查找资料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我们共享学习的成果。

生:《采薇》的两处比兴,很有深意。

一处是“采薇采薇”重叠复唱了三次,一处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薇,是野豌豆苗。

维常之华是棠棣花。

师:棠棣之花有什么喻义吗?生:棠棣之花就是兄弟之情、兄弟之谊,我查字典了,老师,“棠棣花两三朵为一缀,茎长而花下垂”,诗人以棠棣的花比兄弟,这里有“与子同袍”的战斗决心。

师:《诗经》“小雅”里有一首诗就是《棠棣》,另外郭沫若也有一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可以课外阅读加深理解。

生:用采薇起兴的是戍卒生活的艰辛,用棠棣起兴的是将士精诚共御外侮。

生:老师,在鉴赏《氓》的时候,你说《氓》的比兴手法有声有色。

“淇水汤汤”是声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色彩,碧绿金黄构成对比。

《采薇》的两处比兴,也作了色彩的处理。

“采薇采薇”漫山遍野都是绿色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却是无尽的绚烂。

这样在表达感情上也就有了起伏。

师:用已知推导未知是智慧,这个发现好!这个小组的同学谁接着发言?生:两处比兴之间构成对比映衬,一实一虚、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草一花、一低一高,参差多态才是美。

生:另外“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昌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

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

这是一个复杂的比兴,而“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就是一个简单的比兴。

师:看来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两处比兴“一繁一简”。

我想问一下,在采薇的比兴里为什么要暗示时光的流逝?生:时光流逝是为了表现抒情主人公思乡的情感的加深。

师:一种单纯的情感总是失之于单纯,只有将人物的情感刻画得复杂微妙痛苦焦灼才会有一种深沉的冲击人心的力量。

这个话题我们另一组同学再探讨,我们还说比兴。

生:借助“薇”的成长过程表现时光的流逝十分巧妙,非常像电影镜头,体现了四季轮回。

如果我是导演,我要在镜头的叠加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年少无邪的脸、青年血气方刚的脸、壮年沧桑的脸,就不再表现他的暮年了,这太残忍了。

老师不是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吗?师:很有想象力,杜甫在&lt;&lt;兵车行&gt;&gt;里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一个士兵整个一生都在征战。

“岁岁金河复玉关,年年马策与力环”(柳中庸)太悲苦了。

你对&lt;&lt;采薇&gt;&gt;的感情基调把握得很好。

生:都是“采薇”,我们初中学的王绩的&lt;&lt;野望&gt;&gt;中的“长歌怀采薇”表现却是隐逸情怀,这说明任何比兴都不能断章取义。

师:第二组同学来谈谈&lt;&lt;采薇&gt;&gt;的叙事元素吧。

好的抒情都有叙事的元素,叙事好比大地而抒情是生长在大地沃土上的花朵。

生:身陷战争的原因——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时光的流逝——作——柔——刚莫——阳战争和生活艰苦——岂敢定居,一日三捷武器精良——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师:总的说来线索是清晰的,只是&lt;&lt;采薇&gt;&gt;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倒叙。

全诗分三部分:一是诗的一至三节主要以“采薇采薇”起兴,形象的展示了薇从发芽、长苗到成熟的过程,表现边地将士借野菜来充饥,生活之艰苦:二是诗的四、五两节主要是展示了具体的战争描写。

三是第六章结束了对整个军旅生活的回忆,转写归途忧思,这位同学把一、二部分混同了,如果把时间梳理出去会更好。

这样就更条分缕析了,叙事主要集中第二部分,我们就谈谈它,顺便问问阳月是几月,谁能把12个月的别称写在黑板上?生:(写在黑板上)端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其中有三个月学生没写出来)师:订正我们这个民族是浪漫多情的民族,12个月份除开始与结尾外都是用花用草用云用阳光来命名的。

十月是小阳春,因此十月叫阳月。

师:下面我们继续探讨叙事元素。

生: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写得精彩,前四句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生:写战争典型意象选得好,用战车作引,并且是高大的战车,壮哉酷哉。

生:兵车和四匹高头大马侧面烘托威武的阵容和昂扬的士气。

生:“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

生:象弭鱼服是细节描写表现了武器的精良。

师:一个戍卒他带着深刻的矛盾和极度的痛苦,回忆和他的生命和青春如此密切相关的战争,那份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的骄傲的情怀就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了,一点点的勾描。

一点点地雕刻。

于是边关所有的日子就是这样流逝了,边关何处,家园何在,大敌当前、八方多难。

又怎一个“永别了武器”了得。

生:君子和小人的称呼也很特别,“君子”,将帅也;“小人”,士卒也。

这里有“自豪”和“自卑”,有矛盾情感的表达。

生:我喜欢“戎车既驾”有一种干练坚决,潇洒出征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醉卧沙场君莫笑”。

生:有人说&lt;&lt;采薇&gt;&gt;是边塞诗的的开山之作,这首诗的确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有一种军威、军容,有一种战必胜的豪迈。

生:“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西鄙猃狁。

这些游牧部落的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其实《采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重在“出征”,不在激烈的战斗场面。

这是《诗经》中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惯常的写法。

《秦风&middot;无衣》仅言“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小雅&middot;车攻》仅言“我车既攻,我马既同”。

这一手法影响了《左传》一直影响到《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写。

而屈原的《国殇》,描绘的都是壮烈严酷的战争场面。

诗歌从“短兵相接”的战斗的最激烈处写起。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比较阅读。

师:《诗经》中的关乎“马”的词语有50多个,这一组同学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谈。

生:《采薇》里描写马的词语有“四牡”“业业”“骙骙”“翼翼”生:“牡”是雄性的马,“业业”是高大的样子,“骙骙”是强壮的样子,“翼翼”是整齐的样子。

师:“牡”是雄性的马,那么雌性的马用哪个字表达(学生摇头,老师在黑板板书一个“牝”字),有个成语是“牝鸡司晨”,还有个成语叫“牝牡骊黄”(边板书边讲解)。

师:在《诗经》时代,马就与中华民族的生活密切相关。

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得马的称呼也变得丰富多彩这一小组的同学谁能上黑板写10种马的别称。

生:板书(骓、骒、驹、骠、骐、骃、骝、骟、鱼、龙)等。

师:谁能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古代的名马。

生:关羽的赤兔生:项羽的乌骓生:萧何月下追韩信骑得那匹马?(笑)师:叫什么名字,老师真的不知道,课下我们可以查一下。

生:唐太宗昭陵六骏。

生:还有周文王的八骏。

师:盛世爱马,末世爱驴,马的确凝结了某种民族精神。

师:《采薇》里对战马的描写体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念和爱国情怀,我请个同学再背一遍四、五两节。

生:背诵(略)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一向为人所称道,请第四组的同学来鉴赏。

生:一个戍卒在西北边陲与入侵的猃狁征战。

几十年时光荏苒,他终于告别了战马戎车,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

这份感情太沉重了,而我认为这四句诗表达太精彩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抒情主人公就要回到故乡了,他究竟应该是一种怎么的心情。

生:既不是简单的高兴,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悲哀,应该是十分矛盾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

生:李清照对国破家亡的情感的表达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生: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师:同学们的这种比较联想非常好,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

“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十五从军征》是《采薇》很好的注释只是写得过白了。

《诗经》国风是还有一首《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这种痛苦的程度又显得过深。

只有《采薇》达到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悱”的境界。

同学们继续谈。

生: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

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师:像诗一样。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一往一来,高度地概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变化的无常,从青春到白发,从欢乐到痛苦,时间在一往一来中积淀成人生的悲剧和无奈。

生: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在依依柳柳,霏霏雨雪中凋零的又何尝不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有着强大的张力和同样强大的共鸣。

生:“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更是以乐写哀,哀更哀。

生:这四句诗很有故事性,像老师说过的那样富于弹性和张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美丽的女孩,多情的像翠翠守候傩送一样等待他的归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回到了故乡,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不在,家人不在,家园不在,杨柳不在,只有漫天飞雪。

生:最美的诗都是自然天成的,不假修饰淡淡道出“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就是“往矣”,“来思”。

生:语言是口语般的语言,可是味道却是隽永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富有多种指向的。

生:“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一个伤心人对生命的哀伤。

这种哀伤更深刻,可以让每个读者共鸣,反思自己的哀伤和生命,我认为比诗经《黍离》里的那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那个形象更令人震撼。

生:因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这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的生命的哀叹,一定会比周朝盛衰的感叹深刻得多。

生:同一个我,同一条路,却又着如此的不同,平平道来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着强大的情感冲击力量。

师:同学们谈得很精彩。

《诗经》是我们祖先第一次深情的吟唱,从它诞生之日起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代文人就没有不被其照耀,被其润泽的。

诗经里有第一首写新嫁娘的诗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第一首表达夫妻生死不渝的爱情诗“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