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环境变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论文:浅析2010年青海省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调查
浅析青海省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青海省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青海省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指导站 李艳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建设新农村战略的推进,各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水平,将会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阻碍其现代化进程。
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以此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青海省;农村经济;管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全面分析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状况,提高农村生产力,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只有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稳定、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及生活水平。
下面我们将以青海省为例,对青海省农村经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当前农村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为青海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海省农村经济建设现状分析(一)牧耕土地面积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青海省农村地区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在青海省总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但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青海地区的人均土地耕种面积,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再加上传统落后的土地耕种方法及牧场管理方法,导致很多农牧区出现了草场严重退化、耕种面积不断缩小的现象,这些因素对于青海省农牧作业的开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都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严重影响了青海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1]。
(二)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落后近年来,为了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青海省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扩大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农牧民过于追求产品数量,导致农畜产品质量低下;重复种、养殖,某一类产品数量过多,供大于求;种养殖过于分散,难以进行规模化销售及规模化加工体系等,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销售价格过低,反而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负担。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成为国家政策关注的焦点。
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迁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与方式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中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传统的农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村新兴产业,比如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口的流动。
过去,农村地区多数人口依赖于农业生产,生活比较封闭且稳定。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农村经济发展还加剧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差距。
富裕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农村新兴产业或转型为企业家,实现了财富的积累。
而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民,则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和困境。
这种地域差异和阶层分化有时会带来社会矛盾与冲突,需要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平衡和协调。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带来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过去,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农村地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此外,农村经济发展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使农民有更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变迁。
首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过去,农民主要以种田为生,收入稳定但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来源多元化,除了种田,他们还可以从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获取收入。
同时,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也加大,提供了更多的农业补贴和贷款支持,这都促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也使得农村地区消费能力大幅增加,给农村商品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其次,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村社会主要以家族为单位,重视家族地位和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理念逐渐渗透进来,农民的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他们开始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习俗和束缚。
农民开始接受教育,开展新的职业选择,不再仅仅依赖于土地的种植和养殖。
而且,随着移民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农村社会结构变得更为老龄化。
再者,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过去,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也较低。
然而,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动。
逐渐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高速铁路等,使得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同时,电力和通讯的普及也使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提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福利保障。
最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过去,农村地区主要以粗放型经济为主,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土地资源也未得到很好的保护。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得到了加强。
试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试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论文摘要: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线形的关系,而表现为一种双向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教育改革对社会变迁具有功能性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变迁对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种双向作用体现在经济变迁、政治变迁、文化变迁三方面,只有认清这种双向作用才能更好地认识教育改革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社会变迁;双向作用所谓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上对各种社会运动结果的综合名词,它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动而言。
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改革与社会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这二者究竟孰因孰果?孰先孰后?综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述虽多,却颇多歧见,或者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教育反映论”,或者认为教育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我们称之为“教育动因论”,二者各执一端,其结果要么产生“教育无能论”,要么产生“教育万能论”,因此,这两种说法均未能正确阐述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我们在探讨二者关系的时候,不妨改变以往的静态、线形的视角,而在双向互动中看二者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社会变迁导致子系统方方面面的变化,自然就要导致教育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变迁决定了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它的变革对于社会变迁亦有功能性作用。
由于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的变迁,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双向作用关系。
一、经济变迁与教育改革1.经济变迁对教育改革的影响经济变迁历来是社会其他子系统变迁的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有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经济改革也必然引起教育变革。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教育制度变革。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需要有相应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
以我国为例,在建国之初,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引起相应的教育变革,形成计划性教育制度,表现为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有的教育制度就不再适应经济变革的需要了,也因此要将原来统得过死的计划性教育制度转变为灵活高效的新型体制,如:国家通过立法、拨款和制定教育方针等措施,对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同时允许地方适当自主办学,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更为灵活多样。
青海社会变迁与教育“内地化"进程初探
富 了 内地 化理 论 的 内涵 。后 内地 化 概 念 传 人大 陆 , 开始 被 国 内学 者 作 为 区域 史 研 究 的 理 论 引 用 到 东 北、 疆、 新 内蒙 、 州等边 地 的转 型研 究 当 中。 贵
将“ 内地化 ” 论 用 于 青 海 区域 史 的研 究 论 著 理
Vn . 2 No 2 13 .
Ma .2 2 r 01
青 海 社 会 变 迁 与教 育 “ 内地化 " 程初 探 进
赵 春娥
( 武汉 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心 ,湖北 武汉 4 07 ) 30 2 摘 要: 以乾隆年 问儒学兴盛为开端 , 晚清新政 学制 改革为成 熟期 , 到 内地化过 程在艰难 的社会 近代转 型 中形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2年 3月
中南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nl f ot-et l nvrt rN t nlis H maie n oi cecs ora o uhC nr iesyf aoaie ( u nt s dSca Sine) S aU i o i t i a l
收 稿 日期 : 1 2 1一l 0 O一1 1
处的特定场域 , 观察清代王朝 国家体系在边缘 民族 地 区先从 政治 上 大力推进 , 而延 展到 经济 、 进 文化 领
域, 最终 实现社 会 全面 的 内地 化过 程 , 为青 海 区域 成
内地化 研究 的开 山之作 。本 文正是 以此 文为 教育 内
地 化 的政治背 景 , 教育 视 角 切 人来 考 察 青 海 文 化 从
作者 简介 : 赵春娥 (9 6一) 女 ( 16 , 藏族 ) 甘肃 省文县 人 , , 武汉 大学博 士研究 生 , 青海 师范大 学副教授 , 主要研究 区域 文化
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青海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作者:张义霞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农业、林业是青海地区农村经济重要产业。
农村休闲经济是促进青海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本文主要以种植业、林业和农村休闲经济为例,对青海省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青海农村休闲经济种植业商品流通一、引言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我国青海地区的发展为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海省的农村经济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以枸杞种植为代表的种植业和经济林业是青海省农村的支出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农村休闲竞技也成为了青海农民的一大重要增收渠道。
二、青海农村经济的现状1.农村休闲经济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在青海省内各地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调查指导下,青海省内多数农村都借助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创办了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农村休闲经济旅游项目。
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农户利用自家现有的设施创办的以农家餐馆为主的农村休闲餐饮模式和及观光、住宿问一体的农家乐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休闲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2.青海农村市场经济林业的发展现状。
林业经济是青海农业和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办林场的建立,为农村公益事业和贫困农户的生活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在市场经济一直下,林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高原山区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3.青海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是人们在对生态学和和生态经济学的相关规律进行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业经济体系。
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是生态农业所发挥出来的优势。
青海省内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于黄河河谷、湟水河谷、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区域等多个区域。
春小麦、马铃薯、青稞和藏药材等作物是庆海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
《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和《青海省循环农业工作方案》的出台,为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探究
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探究[摘要]本文首先对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做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并对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聚类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建议,以期对青海民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1 青海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青海民族区域在地域范围及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及经济结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便于对比各区域的静态(横向)差异和动态(纵向)差异,我们分别汇总出2005年和2010年青海省各州地区域间经济差异现状表进行对比分析(表1和表2)。
1.1 横向分析,了解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我们分析一下2010年青海省各州地区域间经济差异现状:(1)从地域面积来看,青海幅员辽阔,国土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千米,是一个面积大省,6州牧区地域最为辽阔,占全省的90%以上,其中玉树州和海西州占全省总面积的40%多,西宁和海东地区最小,只占全省的不到10%。
(2)从人口规模和密度上看,表现为分布不平衡,且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很小。
青海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人口约为358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5%。
西部6个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5%,其中玉树州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27.43%,人口只占 5.09%,果洛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0.89%,人口只占全省的2.69%。
(3)从创造的生产总值上看,全省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其中西宁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为628.28亿元,经济总量最大,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52%,其次为海西州,占全省的生产总值的27.06%,而果洛州生产总值最小,为20.43亿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
(4)从经济结构上看,表现为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各具特色。
西宁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很低,只占三次产业的3.9%,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
经济论文:以制度的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经济论文:以制度的视角对青海省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背景西部大开发使青海省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
西部战略中,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上取得了史前没有过的成绩,发生了一系列向好的改观,步入加速起飞新阶段。
但横向比较则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旧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发展乏力,政策带动效果不可持续,发展滞后依然是突出问题。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传统经济学视角(地理决定论),对西部偏远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往往会陷入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即西部偏远民族地区由于在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上的先天劣势,对资本要素和物资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吸引相对弱势,这会导致在后继的竞争发展中,因为处于劣势所以发展落后,因为落后所以落后。
显然,传统的研究法过分强调区域经济的地理决定性,对民族地区独特的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价值取向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避而不谈、或浅谈辄止,忽略了制度因素对民族地区经济绩效的影响。
从实践看,2016 年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稳健均衡发展成为目标,当前,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已逐步逐项被落实。
致力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时,制度性改革成为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及时安排启动有效的新制度;在民族地区,强调设计保护民族独特文化权利的民族融合机制,减少异族摩擦和社会异端;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最终实现不同区域的全面脱贫。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异域间在制度环境上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从制度的供给端提出,改革核心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等,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强调要依靠制度性改革,将制度作为激励手段促创新。
2017 年全国两会再次把制度创新提上日程,在全国范围普遍开展税制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法制改革等的落实工作。
201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8 9:21:00 青海统计局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及玉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总量: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是近三十年来最高增速。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4.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12.1%。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4%、65.8%和30.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5、10.1和4.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9.9:53.2:36.9转变为2010年的10.0:55.1:34.9。
财政: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21亿元,增长25.6%;中央一般预算收入94.75亿元,增长20.4%。
实现增值税73.26亿元,企业所得税30.67亿元,个人所得税8.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7%、14.8%和10.9%。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3.40亿元,增长52.7%。
其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89.71亿元,增长1.5倍;教育支出82.39亿元,增长33.3%;医疗卫生支出38.86亿元,增长23.4%;环境保护支出36.44亿元,增长25.7%;农业支出28.85亿元,增长21.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51亿元,增长20.2%;科学技术支出4.09亿元,增长47.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29亿元,增长31.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5.20亿元,增长18.9%。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青海藏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生计转型——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人类学研究
青海藏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生计转型——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人类学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在青海藏区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互联网的到来对当地村庄的社会文化变迁和生计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以人类学的角度,结合互联网视角来研究青海藏区乡村的文化变迁和生计转型现象。
对于青海藏区乡村而言,传统的社会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语言、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都是他们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或者去大城市求学,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改变了他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变化,乡村的年轻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对于传统的束缚逐渐抗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商业化也对青海藏区乡村村民的生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前,大部分乡村村民的生计是依靠农业和养殖业为主。
然而,互联网不仅带来了各种新的电商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生计机会。
通过互联网,村民可以将当地的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同时,一些勇于创新的村民还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体经营,如开设民宿、开发旅游项目等,这些都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发展机会,使整个村庄焕发了新的活力。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在青海藏区乡村地区仍然不够高,导致部分村民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开拓生计。
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信息消费变成了“虚拟经济”,这对传统的实体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一些农产品利润下降。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与传统的碰撞,一些村庄里的传统文化因此濒临失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地区的网络普及率和网络速度。
其次,需要注重培养乡村人才的互联网素养,提高他们对互联网的运用能力。
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提供互联网知识培训和技术支持,使乡村村民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生计。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迁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也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迁。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传统农村社会中,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民以农田耕种为主要方式谋生,收入十分有限。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获得额外的收入来源。
农村工业化、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这些机会的增加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开始能够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水平。
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人口主要集中在农田劳动力,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流动逐渐得到缓解。
一方面,农村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乡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
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一部分城市人口回流农村,他们希望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到自然纯朴的农村生活中。
这样的人口流动使得农村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人口构成。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阶层的变迁上。
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多处于社会的底层,地位较低,缺乏社会地位和权益的保障。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在经济上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和财富。
这些农民成为了农村中的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使得一些农民成为地方行政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担任村委会干部、合作社负责人等职务。
这些社会阶层的兴起以及地位的改变,对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变迁。
最后,农村经济发展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1篇)
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1篇)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调查报告范文(通用11篇)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最后基于取得的调查材料汇成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调查报告篇1一、概述:由于农村经发展慢,农民生活依旧没有很富裕,特别是我们村没有民办企业,农民只有靠种粮食、外出打工等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
因此,我们村只能靠一些副业来争得更多的外快,有养猪的,有养鸡的,但是我们村以养蚕占据最多。
养蚕业由兴到衰在我们村慢慢的演绎着。
基于我村养蚕业的兴衰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基于原因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二、调查方式:通过访问本村养蚕的业主,以及上网搜查一些原因,加上自己分析原因。
三、养蚕业兴衰原因:一、兴的原因:(1)没有更多其他经济来源农村毕竟是经济发展薄弱,没有更好的其他经济来源,农民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更好的教育,没有文化知识。
所以大部分农民只能发展一些自己能力所及的经济,近几年来养蚕、养猪、养鸡等一些个体经济兴旺起来。
农村不能和城市相比较,农村毕竟比城市是落后的,特别是教育,这样使农民们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在农村寻找一些赚钱的事情是很难的,这必须考虑到很多东西,如农民的文化知识、农村的经济发展结构等。
因此,在我们村许多农民选择了养蚕,这是我们村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毕竟他是易操作的主要经济来源。
现在应更注意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注意三农问题,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2)养蚕业赚钱快之所以许多农民选择养蚕业还有一个很总要的特点,那是养蚕业赚钱快,基本上养一次蚕只需要十几天就可以上蔟,而且镇里回收并直接付钱。
因此我们村许多农民选择了养蚕业,毕竟这些钱来源可靠,可以解燃眉之急,农民所选择了养蚕业。
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可以超出十几天在家里帮忙养蚕,这样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青海省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青海省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近年来,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教育领域,“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逐年推进使得我省的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为了解我省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最近,我个人利用假期时间,就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规范收费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绝违规收费还任重道远;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义务教育的费用负担比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还比较低;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我就近选择了西宁市、湟中县、玛沁县三地分别作为我省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通过随机访问及问卷调查的形式,每地调查了多名农村学生家长和乡镇中小学教师。
调查的时间范围是2011年寒假期间。
这次接受调查的5所小学,平均在校生规模为127人,平均专任教师16名(其中代课教师3名),师生比为1:11。
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现状(一)省级有关部门规定的农村中小学收费标准青海省政府已全部免除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收费项目。
据三地调查汇总,农村初中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费用为元(不含伙食费,下同),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元和元。
其中杂费元(含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占%,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元和元;代管费元,占%,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元和元;借读生借读费平均元,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和元,玛沁被调查对象中没有借读生;住校生(共人)住宿费平均元,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元和元。
西宁地区因有部分学校的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经区相关部门批准,住宿费可适当超过区定标准。
(二)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实际缴费元根据对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农村小学每生每学期平均缴纳的费用为,约为初中生的一半,占调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西宁、湟中、玛沁分别为元、元和元。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指出农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说明了研究的意义,探讨了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通过对青海农牧区经济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的局限性以及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的优劣势。
随后进行了新型农牧业发展路径的探讨,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青海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农牧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青海农牧区, 经济发展, 发展模式, 现状分析, 传统农牧业, 现代农牧业, 新型农牧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建议, 结论总结,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海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之一,然而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地经济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需求。
研究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牧资源丰富,但存在着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模式以简单的种养殖业为主,缺乏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支撑,导致农民收入低、生产效率低的现状。
有必要研究青海农牧区经济现状,深入分析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推动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
1.2 研究意义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农牧业区域,青海农牧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关乎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
通过研究不同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可以为青海农牧区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探讨现代化和新型农牧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牧业的转型发展。
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
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2000字篇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摘要】所谓的教育在“东方”文化中,“教育”由“教”和“育”结合而成,即教书育人;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它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即被理解为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变为现实。
[1]由此可见,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是伴随人类生产而生产,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于社会之中。
因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关键词】教育社会概念关系【中图分类号】G40-0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247-021、前言教育是一种大到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当中的地位;小到可以增长个人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的现代文化技术。
它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2.1教育的概念要弄清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
那么教育是什么呢?各个学者和大师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就不同了。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古典《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此等等,这些各种说法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把教育看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而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去看待教育的概念,那么综合各家“教育”概念之认识,对“教育”概念之界定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合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青海省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除 了汉族 外 , 居在 省境 内的主要少 数 民族 有藏 、 世 回、 、 土 撒拉 和蒙古 族 。截止 到 20 06年 底 , 青海 省
总人 口为 57 7万人 , 中少 数 民族 人 口为 23 7 4. 其 5 .
万 人 , 总 人 口 比重 4 . % 。 占 63
等教育 与经 济发 展 相 关 , 且 这种 相 关 关 系非 常 而
密切 , 多相 关 研究 表 明高 等 教 育 的发 展 依 赖 于 很
地 区经 济的 发展 , 而地 区经 济 的发 展 也 需 要 高 等
教育 的配合 。高等教 育对 地 区经济发 展 的作用 可
由表 1 以看 出 , 居 青海 的藏 、 可 世 回等 主要 5 个 少数 民族 聚居于 青海 省 的 6个 自治州 及 7个 自 治县 。在 6 自治 州 中 , 个 除黄 南 藏 族 自治 州 位 于 青 海省 东 南部 以外 , 他 5个 自治州 都 位 于被 称 其 为青 海省农 牧 区分 界岭 的 1 山以 西 的牧 区 、 3月 农 牧区; 而在 7个 自治 县 中 , 了 门源 回族 自治县 位 除
分 , 时也 是 民 族 工 作 和 教 育 工 作 的重 要 内容 。 同 就 含义来 说 , 民族 高 等 教 育是 以“ 两个 面 向” 主 为 要特征的, 即面 向少数 民族 , 向少 数 民族 地 区。 面
二 、青 海 省 民族 高 等 教 育 和 民族 经 济发 展 现 状 分 析
20 0 9年 第 5期 第2 O卷 总第 9 4期
No. 2 0 5, 0 9
民族 教 育研 究
J un lo e e rh o d c t n frE h i Mio i e o ra fR s ac n E u ai o t nc n r is o t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
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关系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然而,这种发展背后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农村地区的农民大多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较低,生活水平有限,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延伸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实现了社会流动。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农村地区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一些地区和个体的发展快于其他地区和个体,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关系也呈现出一定的紧张局势。
其次,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和内涵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主要以亲戚、邻里关系为主,家族和乡邻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逐渐介入农村社会关系,促进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农民开始结成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拓宽了他们的社会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利益最大化。
这种新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一个相互依赖、互助共赢的社会网络。
然而,社会关系的变迁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传统的家族、乡邻关系逐渐疏远,替代成为了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关系,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功利化。
这可能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性产生一定的冲击。
此外,农村经济发展也对农村青年的社会关系产生了影响。
过去,农村的青年常常选择外出务工,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善生活。
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出现在农村地区。
相对较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更多的青年留在了农村地区,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与农村社会关系的互动和融合。
一些青年通过在农村地区创业或就业,建立起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仍然有限,一些青年仍然面临着困境。
浅析2010年青海省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调查
浅析2010年青海省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调查[摘要] 经济社会变迁调查是一次学术性的入户面访调查,调查对象为拥有青海省户籍的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
内容主要包括青海省居民的基本信息,即人生态度,社会观念,社会交往,代际关系,家庭养老和环境保护等,同时运用PPS抽样调查法来确定具体对象,从而进行调查的活动。
那么本文就是基于在用PPS抽样调查法来确定具体对象并得出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方法,希望能对该地区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育环境变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2010年青海省经济社会变迁调查的主旨是为了了解青海在西部大开发的10年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以便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宏观政策和规划提供相应的依据,使青海在国家十二五期间能够更加平稳快速的向前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够大幅提高。
本次调查的步骤是用PPS法抽出全省60个农村村委会,然后在抽中的每个村委会中用地图法或者名册法随机抽20户家庭,每户随机在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
调查内容共分为7个部分,A部分到F部分为访问内容,X部分为调查员根据被访者及其家庭情况填答的内容。
A部分为基本情况。
该部分将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即户口,性别,年龄,民族,婚姻,配偶,教育,就业状况,收入等基本情况。
最开始是卷首语,要求调查是用口语方式向被访人员解释调查目的以及论述个要点的内容,此外,调查员在封面也要同时记录每户调查的基本信息。
B部分为人生态度和社会观念。
包括个体的社会生活取向,个体的现代性的水平和个体的信任类型。
C部分为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交往情况。
主要包括日常交往,春节交往和职业经历三个部分。
D部分为代际关系,家庭养老和个人健康状况,该部分主要涉及到家庭关系,养老方式选择和个体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
E部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评价,该部分包括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等内容。
F部分为民族与宗教信仰。
浅谈青海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也是 青海 省农 民收入 的最 主要 来 源 。 1 . 农 业生 产条 件得 到 了进 一步 改 善 。农 田基本 建 设有 .1 1
了很大 发展 , 为进 一步发 展 打下 了良好 的基 础。 由于对农 业 生 产 的高 度 重视 ,使 青 海 省农 业 生 产条 件 有 了 较大 改 善 。 20 0 8年 , 省水 浇 地 面积 达 1.6万 h , 水 浇地 面 积 仅 全 8 4 m2而 占全省耕 地 面积 的 3 %。 4
大部 分农 业 区 尚处 于粗 放 和半粗 放 的生产 状 态 ,产 业 化水 平不 高 , 农业 生产 效 益低 , 区贫 困 问题仍 很严 重 。这 种开 农 发模 式 势必 会带来 土地退 化严 重 的环境 问题 ,有 些地 区可
能会造成严 重 的生态危 机 。 例如 在青海 省东 部农 业 区部 分山 地 由于开 发强度 较大, 已经 出现 了部分 土地退 化现 式 , 快 建设 节 约 型社 会 和 环 境 友 加 好型 社会 的重 要途径 , 全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 的客观需 要 。 也是
1 农 I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作用以及存在 庄 要问题
弱 的地 区之 一 , 域 特点来 说 , 资 源量 和环境 承 载力 两 就地 在
过高, 农业 生产 处 于完全 自我 组织 管理 状 态 。 2 发 展农 业 循环 经济对 构 建青 海省 和谐 社会 的重 要意 义 21 发展 传 统农 业 经 济的教 训 改 革 之初 , . 东部 地 区在高
1 .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0 8 .2 1 20 年粮油获得好 收成。 全省全年 粮食总产量 11 0 t比 20 年增加 2 0 t 长 2 0 0 . 万 , 07 8 .万 , 8 增 . %, 8 粮食单 产 29 2g比 20 年提高 9 6 g 长 3 0 4. k, 07 5 . k, 4 增 . %。油料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环境变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论文:浅析2010年青海省农村经济社会变迁调查[摘要] 经济社会变迁调查是一次学术性的入户面访调查,调查对象为拥有青海省户籍的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
内容主要包括青海省居民的基本信息,即人生态度,社会观念,社会交往,代际关系,家庭养老和环境保护等,同时运用pps抽样调查法来确定具体对象,从而进行调查的活动。
那么本文就是基于在用pps抽样调查法来确定具体对象并得出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社会所反映出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善方法,希望能对该地区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育环境变迁经济发展民族关系2010年青海省经济社会变迁调查的主旨是为了了解青海在西部大开发的10年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以便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宏观政策和规划提供相应的依据,使青海在国家十二五期间能够更加平稳快速的向前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够大幅提高。
本次调查的步骤是用pps法抽出全省60个农村村委会,然后在抽中的每个村委会中用地图法或者名册法随机抽20户家庭,每户随机在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
调查内容共分为7个部分,a 部分到f部分为访问内容,x部分为调查员根据被访者及其家庭情况填答的内容。
a部分为基本情况。
该部分将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即户口,性别,年龄,民族,婚姻,配偶,教育,就业状况,收入等基本情况。
最开始是卷首语,要求调查是用口语方式向被访人员解释调查目的以及论述个要点的内容,此外,调查员在封面也要同时记录每户调查的基本信息。
b部分为人生态度和社会观念。
包括个体的社会生活取向,个体的现代性的水平和个体的信任类型。
c部分为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交往情况。
主要包括日常交往,春节交往和职业经历三个部分。
d部分为代际关系,家庭养老和个人健康状况,该部分主要涉及到家庭关系,养老方式选择和个体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等内容。
e部分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评价,该部分包括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环境保护的意识等内容。
f部分为民族与宗教信仰。
x部分为访问员填写部分。
包括被访者智力水平评价,合作程度以及问卷可靠程度等问题。
以上问题即构成了本次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形式,那么下面重点对a,e,f部分做出分析。
在对a部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被访人群所具有的最高学历为高中(包括普高和职高)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5%,学历为初中的为56.3%,小学为20.6%,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占15.6%,当受访人群被问及“当您14岁时,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谁?”时,回答为“父亲”的占81.37%,回答为“母亲”的占12.51%,回答为“自己”的占6.12%,当被问及“您最近外出务工主要在什么地方,以及原因”时,选择“西宁市和收入低下”的占总数的91.64%,选择“其他地区和原因”的占8.36%,当被问及“教育对未来收入状况是否有影响”时,选择“有的”占总数的11.26%,选择“有,但影响不大”的占45.75%,选择“没有影响”的占42.99%,那么从上面的一系列数据可见,在本次对青海农村的经济社会调查过程中,总体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从小就开始担当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有大量劳动力流向省会城市,而且上至父母,下至子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并且这种趋势仍有扩大化的趋势。
根据这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不禁要联想,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都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而崛起,文化,即软实力的复兴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对我中华文明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一层次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依靠的归根结底是人才,而培养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诚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应该看到的是现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的积累而受益的是绝大多数城市里面的孩子,他们享受着国家的各种政策和福利待遇,而这其中又集中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直属地级市等大城市的先进教育财富资源占总的国家投入教育资源的相当大的一部分,那么,对于中西部或西北部农村地区的教育情况的的投入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答案可想而知,情况是多么的严重,教育史多么的失衡,教育是立国之跟本,百年之大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或者对教育漠视的地区,注定了它的落后,从本次调查过程当中,笔者发现,其经济状况越好的地区或家庭就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同时,这类地区或家庭父母的学历水平也相对较高,反之越差,当然这次抽样调查的青海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好像并没有多少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尤其是青海的农村地区存在的很多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是收入太少的缘故而导致的,而收入又是直接与教育的落后所客观决定的,所以,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关键,而这不止在青海,放之全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深层次的问题,在过去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时间里,市场经济的基本体制被行之有效的建立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其它机制,例如:利益分配均衡的机制,社会公平的机制,和谐与法制观念等一系列的体制并没有建立起来,结果就造成了利益蛋糕分配的严重失衡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大量的社会矛盾的扎堆出现,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逐渐成为阻碍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良好快速发展的绊脚石和瓶颈,当然,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国家政策,土地和市场等各个部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国家也应该充分的利用其政权优势,主导和调节其中的差距,而在这些差距中,教育无非就成为了影响收入差距的一大潜在因素。
青海农村的教育落后是有一定历史因素的,1928年,民国政府建立青海省,同时也在省会西宁建立起了近现代史以上第一所学校——青海湟川中学,而后的几十年里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青海全省的普通学校教育几乎一直停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水平上,建国后,国家投入到东部沿海各省的教育资源大大高出西部,而这又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教育资金的不足和紧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各种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久而久之,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逐渐的漠视和淡化,青少年人口在适宜的年龄段不是去上学,而是去农田干农活或外出打工以谋取生计,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外,西部地区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僵化,办学形式单一以及农村基础教育脱离农村本阶段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缺乏深层次的更近距离的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也是影响青海农村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笔者进行调查过程中所听到的最普遍的回答就是“上学无用论”,这一回答突出表现了当今青海农村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次,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彻底的打破这种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所沿袭下来的传统观念,我们就必须在农村做教育方面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和转变农民对于教育的熟悉度和认识度,至少保证他们的子女在适宜的年龄段入学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支持那些愿意接受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家庭接受国家的培养,这样就能基本大幅度的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青海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然而,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却又是教育经费的短缺问题,落后地区教育经费的短缺,则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在城市的学校,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而在西部,特别是像青海这样偏远的农村地区,那则是完全相反的景象,在笔者的这次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被调查地区基本上没有一所完整的教育或培训机构,本村的孩子要想读书上学,则必须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这样的情况,使不同地区孩子的差距在起跑线上就已经拉开了,还有就是教育录取比例分配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这一不公平体现在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上,像北京,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拥有本省或本市户籍的学生上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的分数要比其它外省考入这些学校学生的分数低出许多,他们并不是少数民族或英烈家属,但是他们既占据着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又享受着几乎和西部少数民族学生一样低的录取分数线,这就是我国现阶段教育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要对当前西部农村的教育现状有充分认识,并且尽量的能够呼吁政府,社会各个阶层去关注这一问题,并且最好能够把它提高到政府层面加以解决或改善,只有这样,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下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教育文化发达了,又何愁整个国家的教育呢?在对e部分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当受访者被问及“您认为以下各种环境问题在本地的严重程度如何”时,选择“耕地或草场减少,植被破坏和整体自然环境恶化”的占总人数的92.65%,其它的诸如“水污染”,“酸雨危害”,“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选项的占7.35%;当被问及“西部大开发已经实施十年了,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下列说法”时,回答“西部大开发是西部人民受益的”为40.34%,回答“十年来本地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上升了”的占26.52%,回答“十年来本地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了”的占11.64%,回答“十年来本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占12.5%,回答“十年来本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了的”占10%;在涉及到“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了,您认为现在的收入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回答“合理”的不足5%,认为“不合理”的高达87%;当被问及“您认为周围的人是否存在仇富心里”时,回答“普遍存在”的占81.64%,回答“部分存在”的占16.72%,回答“不存在”的占1.64%,那么,从上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西部大开发的这十年里,青海农村的环境问题由于经济的发展而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草场消失,耕地废弃,整个自然环境呈下降趋势,同时,在经济发展的时候,大部分青海农村的百姓对这十年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绝大多数百姓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甜头和实惠,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至今仍然有超过11.64%的被调查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十年间他们的收入差距拉大了,对此,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症结之所在,加大对农民的各项政策的优惠和对农场品的补贴力度,这样才能让农民切实感觉到实惠,有利于他们幸福指数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因地制宜,按照青海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农业发展的方法,青海地处阿尔金山,唐古拉山的东北部地区,是青藏高原的最北面,平均海拔4000多米,其境内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其大部分为沙漠,但因其周边山脉的冰雪融水和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故极大地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而以西宁为中心的海西,海东,果洛,互助等地区又有着天然的优势,即距离青海湖比较近,青海湖不仅具有高原地区的秀丽风光,而且湖畔还有着天然广阔的肥美草场和大量的良田耕地,这些都是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发展开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防止和避免西部大开发头十年对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