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温故知新

合集下载

课堂六种导入方法

课堂六种导入方法

六种导入方法1、直接导入法这是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

就是在上课开始后,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示例:语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导入: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

这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

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周恩来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

2、温故知新法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

示例:历史——《唐朝的衰落》导入:自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太宗、唐宗、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前朝,这是唐朝历史的前期。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到了后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了。

这强盛和衰落之间有一转折点,那就是“安史之乱”。

3、故事、寓言导入老师选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且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新闻或故事或实际生活事例、材料,并以此内容为契机,在描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学生思维带入课文正题的一种导课方式。

示例:生物——昆虫的性外激素导入: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知道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他在1904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在一个被丛林包围的黑屋子里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笼里,尽管暴雨不停地下了一夜,还是有40多只雄蛾冒着风雨前来交尾。

次日晚上,他在雌蛾周围撒上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一点也没有影响雄蛾前来寻找雌蛾。

是什么因素使得雄性天蚕蛾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蛾呢?法布尔经过认真观察、实验,发现原来是昆虫的性外激素发挥了巨大威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

确实,教师如果能在上课伊始,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就能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时采用的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导入方法:一、诗歌渲染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

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

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

真是一举三得。

二、题目设疑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激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

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三、温故知新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课件(18张PPT)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第2课时课件(18张PPT)

3.学识如此渊博的孔子竟然被两个 小孩提出的问题难倒了,无法做出判断。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这个故事。(齐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还有什么想 问的?
预设:从课题可以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两个小 孩环绕太阳的远近辩论的事。他们争论的问题是 什么?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根据是什么? 辩 论的结果是什么?
5.汇报交流,疏通文意。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读懂的句子的意思。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及日中则如盘盂。 孰为汝多知乎? 指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意思。 强调:文言文在解释的时候可以根据今天说话的习惯进行调 整或补充。 (3)开火车完成对全文的理解。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小老师带读,跟读。 (4)同桌互读、指名读、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明白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初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从文中提取两小 儿的观点、理由、根据,然后再想想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填在 表格中。
人物
观点
理由
根据 思考问题的角度
一儿
另一儿
2.指名回答。 预设:一儿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理 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根据是“远者小而近 者大”,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视觉效果。 另一儿的观点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是“日 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根据是“近者热而远者凉”, 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对温度的感知。
6.汇报交流,把握朗读节奏。 (1)理解课文大意后,请根据句子的意思尝试划分节奏,再和 同桌互相读一读。 (2)指名读出节奏,正确的节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数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导学生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衔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知。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先回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得出三角形的性质。

二、情境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例如,在讲解函数时,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如手机话费套餐的选择、银行利率的计算等,让学生感受到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故事导入法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可以讲述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实验导入法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解抛物线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抛物线实验,观察抛物线的形成和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抛物线的知识。

五、悬念导入法
通过设置悬念或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时,可以提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何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探索圆周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竞赛导入法
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举行解方程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习效果。

七、游戏导入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概率时,可以设计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导课案例

导课案例

一、导课应具备的特点:导入要有针对性和时间性;导入要有启发性和曲折性;导入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导入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导入要有生活性。

二、常见的导入方法:1.直接导课——开门见山法2.新旧知识联系过渡导课——温故知新法如学过杨朔的《香山红叶》、《荔枝蜜》后,学习《茶花赋》就可以前后联系起来设计导课环节。

3.解释题目导课——析题导入法如《变色龙》,题目本身就有寓意,比较适合这种方法。

4.设置疑问导课——设疑导入法将一张报纸对折100次,猜猜有多厚?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有一个一吨重的圆球,一只蚂蚁来它,是否可以推动?教师在教授《蝉》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对蝉比较熟悉,但又了解得不清楚,于是设计了以下问题:蝉是夏天的歌唱家,它的嗓子在哪里?它歌唱是为了呼呼同伴,还是怕热或爱热?蝉吃什么东西?蝉是从地下钻出来的,那它是怎么进去的?蝉对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5.创设情境导课——诗歌导入、音乐导入、图画导入、概述情节导入、故事导入;文学知识介绍导入等(1)本性轻浮爱上天,可燃可爆脾气顽,电解水时我出生,能把氧化铜还原。

(氢气)组成只有两个圆,色味全无处处转,万物生长离不开,本身生来不可燃。

(氧气)当好红娘把线牵,一心促成美姻缘,虽出污泥而不燃,两袖清风自清廉。

(催化剂)(2)小学上分数:有两兄弟吃西瓜,爸爸故意要考考他们,于是说:“你们要一个西瓜的1/2还是1/4?”弟弟还不知道分数,心想4比2要大,于是要了1/4。

结果哥哥得到的比弟弟多,弟弟自作聪明,结果吃了亏。

(3)“平均”: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爸爸买了一个烧饼回家,问小明:“这个烧饼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吃,那我们要怎么分呢?”小明说:“拿刀切成三份就行了。

”于是爸爸拿刀就切了两下,然后拿起最大的一快给自己,另一块给妈妈,最小的一块留给小明。

小明不愿意了。

爸爸说:“我是按你说的分的呀?”小明说:“我忘了说‘平均’了。

”(4)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难报三春晖》,可以用《一封别样的信》为呈现背景。

浅谈音乐课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浅谈音乐课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浅谈音乐课课堂教学导入技巧“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好的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还能使课程标准中的“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深化德育”等要求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在设计一节课时应追求导入的艺术化,让课堂教学的整体艺术性更高,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温故知新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案例: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有意让学生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歌曲,从而为新授课题服务。

我在教《大雨小雨》一课时,就借助了这种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前几节课中,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哗啦啦)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淅沥沥)。

从而引出歌曲《大雨和小雨》,完成了本节课的导入。

二、创设情境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

教师在导入时可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

案例:在教唱《七色光之歌》这首歌时。

首先,我给同学描绘了歌曲的意境:“雨过天晴,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远处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把天空点缀的绚丽多姿。

蓝天、绿树、红花、碧草无不使人精神抖擞,神清气爽。

”老师那愉悦的表情,自然朴实的动作,把孩子们带入到歌曲的意境中,使孩子们感悟到自然的美,太阳的神奇魅力,这时教师播放《七色光之歌》,同学们屏气凝神,仔细聆听,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领进了音乐的神圣殿堂,感悟到音乐的真谛。

三、设疑导入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温故知新大课堂。

温故知新大课堂。

温故知新大课堂。

语文百花园六:即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语文百花园设置了三项学习栏目,即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

语文百花园”的内容安排丰富有趣。

每个版块都含有多项子内容,既有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练习,又有内涵深刻的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安排了提高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

温故知新板块中通过复习“标点符号”栏目,对小学生初步认识和掌握各种标点符号(主要有十二种)的用法进行复习和巩固;通过“拓展与交流”栏目,让学生互动交流自己通过多方面掌握的各种读书方法;通过“积少成多”栏目,让学生多多积累感悟名人语录,并学以致用。

在“语文大课堂”的板块中,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通过孩子们在毕业前夕向母校告别的活动,反映他们自己在小学学习阶段健康成长的收获,表达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习作板块中,设立了话题作文。

在选材和立意上有一定的限制,在文体、样式题目、字数上没有限制。

这是对学生自主写作水平的一次测试,是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阶段性展示。

准确导课: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准确导课: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准确导课: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而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之一。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位教师在课堂的导入上都有自己的创新,展示了他们各自的风采,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一节好课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艺术。

这里我归纳出几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拓展延伸,有利于新知识的衔接。

它是复习一些与所教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具有针对性的,为新课而服务。

这种方法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引出要学的新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它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我先通过四个复习题: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3.求根公式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4.如何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议一议:(2人一组)解下列方程并求: x1x2,x1+x2。

(1)x2-5x-6=0 (2)2x2-5x-3=0猜一猜:(4人一组讨论)方程ax2+bx+c=0(a≠0,b2-4ac≥0),求:x1 x2 ,x1+ x2。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才能选用,使以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导火线,从而引出新知识。

二、设疑导入法设出疑问法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需要,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设置悬念。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主动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学生由疑问到思考,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如,我们在讲投影时,提出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吗?”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墙壁等处形成影子,可见影子与物体的形状有密切的关系。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 学以致用

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作者:朱慧娟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3年第12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可见,语文课千变万化,教学方法千种万种,但都必须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一、温故知新,学中有用案例1:教学《水乡歌》的“歌多”。

师:从“千首曲,万首歌”可看出水乡的歌多,从哪里也能看出水乡的歌多?生:“装满一箩又一箩”中的“满”。

师:这个“满”字,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株紫丁香》:你看你看——生:(情不自禁地接着背下去)满树盛开的小花……师:我又想到了《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生:夏天满地的鲜花。

师:(接)鲜花真多呀!到了晚上,我数着——生:满天的星星。

师:(接)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个“满”字,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歌是那么多!生:多得装也装不下!生:多得唱也唱不完!师:水乡人民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反思: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旧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而来的,因此,温故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旧知识、复习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像《鲜花和星星》《一株紫丁香》等课文都是充满情趣、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学生印象非常深刻,通过回忆、背诵以前的诗文,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语用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感受散文诗语言风格的异同。

2.了解两首散文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比较阅读,感受散文诗语言风格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朗读是倾听自己的声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字的印象和理解。

通过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树灿烂的金色花开,嗅到了淡淡的花香,感受到孩子与母亲之间温馨的亲情;通过朗读,我们仿佛看到那繁密的雨点跌落在荷叶上,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专意守护着亭亭的袅娜的红莲,感受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朗读法和比较法来感受这两首散文诗独特的语言之美。

PPT出示:朗读不仅要做到准确、流畅,还要声情并茂——“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

【设计意图】上课的初始环节,温习回顾第1课时的内容,并明确提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明确朗读的要求,除了做到准确、流畅,还要有感情,让学生有目标方向意识。

二、美读,感受语言风格之异1.内容感知:PPT:你能试着说说:这两首散文诗分别写了什么?提示:可以从内容和主题方面来说。

明确:《金色花》通过想象孩子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和母亲嬉戏的三个场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荷叶母亲》写作者由眼前之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佑护,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

明确:主题表达的共同点——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板书:同——主题2.那么,从语言风格上说,它们带给你的感觉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一篇?明确:同:语言清新雅致。

不一样的地方,第一篇更灵动活泼,第二篇则更含蓄。

板书:异——语言风格3.PPT:你从哪些地方能读出来这种特点?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读给你的同桌或其他小组成员听,并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先读你喜欢的句子,然后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在单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

最新温故而知新的意思7篇

最新温故而知新的意思7篇

温故而知新的意思7篇温故而知新的意思7篇温故而知新的意思(1)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的至理名言。

意思是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

温故,是为了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强化,但必须走向知新,将知新作为归宿。

这,恐怕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最需要掌握的原则了。

教学中,温故就是把平时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

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没有学习新课时那么兴致勃勃。

所以,要想达到“知新”的效果,我们在“温故”课上就得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体会到知识的升华。

学过的知识重新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怎么复习则大有讲究。

但是不管以何种方式复习,都一定要注重实效。

囫囵吞枣式的复习,或者放任学生自己看书式的复习,都不是科学、可取的复习方法。

时间花了,学生索然无味了,老师疲累了,到最后,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

所以,温故复习,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

并且老师一定要能参与进来,并要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快快乐乐、扎扎实实,才能一步一个脚印。

复习不只是温故,更应是知新,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温故知新,不仅单纯的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我在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也充分感受到温故知新的魅力。

相同的教材,相同的问题,只要用心去思考,对它们的把握和认识,今年就会跟往年不一样,固有的思维会被新的理念、新的问题所冲击,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新的东西,或者会提出观点新颖的问题;往年的备课、制作的课件,今年用时就会觉得不尽人意,所以再修改、再补充。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想到“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这句话,心里就会涌上一种成就感和欣慰感!温故而知新,不止是一句名言,我们要把它当作一种理念,自觉的贯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温故”中求得“新知”;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储蓄知识能量,以便自己能在新教育形势下做到游刃有余!(2013、11、15)温故而知新的意思(3)温故而知新作者:梁彩燕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小学生用在学习数学的时间比较长,知识内容跨度相对较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复习效率。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一、温故知新导入法《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教育我们学习知识要多复习、及时温习,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好温习,同时也可以把温习的过程当做另一节课的开场形式。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出之前学过的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既便于学生温习之前的知识,又能为新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是指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复习之前的相似知识点,或者运用推理方法一样、解题步骤相似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

比如,我们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时候,就可以从之前学过的“全等三角形性质”入手,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的线段、对应的边、对应的角、对应的周长”都相等。

那么相似三角形又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对应的线段、对应的边、对应的角、对应的周长”都相似,也就是对应的角都相等,或者说对应的边长相似,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类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迁移思维与扩散思维,便于他们学习新知识,同时扩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新课标规定,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多种基本能力,比如动手实践能力等。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亲手实验,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真理,这样的过程是他们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比教师单纯地指导、教导要好得多。

比如,在讲“同位角、内错角”的时候,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互补,这些知识如果只是让学生记忆,他们很容易搞混,如果让学生用量角器自己去测量,自己去计算,就会便于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四、反馈导入法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师生互动对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馈导入法就是教师在刚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反馈导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引出要学习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进行了交流,学生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达到教学目的。

温故知新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温故知新的教学方式,巩固旧知识并引入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温故旧知识,巩固对基础概念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2. 了解新知识,拓展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和理解;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通过解决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温故知新的两个环节:温故和知新。

温故首先,我们将通过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来温故和巩固学生的基础。

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已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

在这个环节中,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背景引入:通过一个生动的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和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记忆;3. 教师示范和引导: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复习材料或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和解决问题;4.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查找和整理相关资料,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知新在温故的基础上,我们将引入新的知识和概念。

这一环节旨在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范围,培养他们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提问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索;2. 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实验、观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新知识;3. 多媒体展示:运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呈现新知识的概念和实践应用;4. 学生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展示和分享,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我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口头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温故知新内容的理解;2. 完成习题:布置一些与温故和知新相关的习题或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 实践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在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4. 小组合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

有效复习 温故知新——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有效复习 温故知新——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有效复习温故知新——以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摘要:复习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语文课的学习,其作用更为明显。

小学生从低年级语文开始学习识字,学生从无到有,从不知到知,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基础,课余的复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复习能够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本文主要以小学二年级语文为例从复习的计划性,时效性,持续性和实践性四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的复习,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长知识。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重要性;计划性语文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从小学开始就伴随着我们一路的成长,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学习主要还是拼音识字,简单的古诗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堂上几十分钟的学习只是垫脚石,课后的复习才是储存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点。

复习不是盲目而随意的,更不是时间越长效果就会越好,而是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

有效的复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不仅能从复习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举一反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如何有效的复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复习一定要有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说简单,其实很简单,说复杂,也有其复杂性。

因为学生每天学习的科目种类多而杂,并不是单一的,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学习内容,还得掌握前一天所学的知识,这样的话,在复习时就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常见的有肓目,混乱,很多情况下不知该学什么,不知该做怎样的安排,或者想起什么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学校安排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时也常常定不下心来、深入不下去,经常会顾此失彼,而真正该学的东西却被遗漏了。

导致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最适宜的时机得到巩固和深化。

计划是行动的源动力,在计划中定任务、定时间,复习才更有针对性。

因此,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盲目、随意、随机、现打主意、听凭外界安排都是不行的,那样的话,人性的弱点和误区,外部的嘈杂和混乱,将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必须以计划和任务加以引导和约束。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作者:殷建华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2期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首要环节,也是学生、老师对本节课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好的课堂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

例如,在教授《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提问的导入方式:“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烽火,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标志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内战头一年里,战略上,敌人进攻,我军防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但由于我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的南京和武汉,并带动其它战场转入战略反攻,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

当战势发展到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战略大决战阶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这种导入方式最能体现历史的前后联系、因果关系,对前面内容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记忆,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

其缺点同样是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习内容需要,情绪导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导语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有位老师便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歷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另一场战争中区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开课前温故知新环节的好处

开课前温故知新环节的好处

开课前温故知新环节的好处开课前的温故知新环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老生常谈?不过说实话,这个环节真的是个绝妙的好主意啊。

大家想一想,咱们平时上课,是不是常常有点儿“忘了”前面学的内容,尤其是上了几天或几周之后,那些知识点就像小鱼一样,轻轻一碰就“嘭”地一下溜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开课前先复习一遍,简直是救命稻草。

这样一来,不但能帮助大家捡回那些忘记的知识,还能让大家有个心里准备,进入新知识的状态。

就好像你已经吃完了上一餐,肚子有点儿空了,看到新一轮美食上桌,你自然会更有胃口。

这个温故知新的环节,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热身”嘛。

就像运动员赛前热身那样,心里有了底儿,肢体也能跟得上。

如果课一开始就猛地冲进去,大家对新知识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自己站在哪儿,能跟得上吗?怕是连课本都不知从哪翻起吧!先回顾一下,大家脑袋里至少会有个框架,知道这一块知识的大致样子,“哦,原来是讲这个的呀,记得当时有点儿印象”——这样一来,不管是课堂互动还是后续学习,都能更得心应手。

温故知新的好处,简直不止这些。

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个经验,就是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词汇或者概念,一瞬间就像被雷劈中一样,原来自己以前学过!而这种突然的顿悟感,真的很爽。

课堂上的“哦,明白了”不仅是对知识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理解力的一种肯定。

尤其是那些稍微有点儿复杂的内容,先复习一遍,很多时候会让你更容易理解下去。

就好像吃糖前,先吃点儿开胃菜,你不至于一口糖下去就卡住了,对吧?这还不止呢!大家都知道,人总是容易在做事的过程中分心,尤其是上课这种比较枯燥的活动。

开课前温故知新,能让你迅速集中精神。

你突然意识到,“诶,上一堂课讲的这部分,老师是不是提到过什么重要的点?”然后注意力就自然被拉回来,思维开始活跃,记忆也开始涌现。

说白了,温故知新就是给自己一个“启动键”,把你从懒散的状态拉回到学习的状态。

再想想看,回顾的时候,大家还能互相讨论。

你发现原来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记得挺清楚的,或者也有些同学跟你有相同的疑惑,大家一拍即合,互相交流几句,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中考复习系列——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出处

中考复习系列——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出处

中考复习系列——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出处第一册·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

(《愚公移山》)第三册·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深读课本,温故知新——椭圆定义知多少

深读课本,温故知新——椭圆定义知多少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动点 3 满足的
方程并画出草图!
题目二第/"页习题&&#, 组第,题1,-.两
个顶点,- 的坐标分别是&*"*"边,.-.
所在直线
的斜率
之积
等于
&
% $
!求 顶

.
的轨
迹方
程并画出草图!题目三第,*页例曲线上的点 3*/到定斜率之积为定

$! &"!
!
我们再把等式
"! &%*#" 槡&*&%'! '/! ! 也来一波转化!
"! &%*#" 槡&*&%'! '/! !
& ' 即 槡&*&%'! '/!
#"&"%*
% #"
"! % &*
!

槡&*&%'! '/! "!
% #" !
% &*
学生很快地看出上式的几何意义"一动点 3&*!
二深读课本寻根溯源:
环节$三类问题有关系吗 若有请找到它们之 间的关系!
学生一定感觉到它们之间有关系但怎样把这三 类问题联系在一起呢 这时笔者告诉学生再次阅读 课本第*&页类型一椭圆方程的推理过程但学生读完 之后 还 是 一 脸 茫 然 这 正 是 笔 者 要 的 效 果只 有 这 样 的情 况 下 老 师 的 指 点 迷 津 才 能 得 到 他 们 的 重 视 !下 面咱们再一起观察并思考课本中的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