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人教版)
22、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诵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轻盈.()匀称..()()崩.()塌一霎.()间2、解释下列词语预兆: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课堂探究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二)课内阅读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就有“②”的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指导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梳理概括各种云的特点。(交流预习作业)
(二)妙语说云
1.要求:设想你当“天气预报员”,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云的的特点。
2.出示示例和云图(三)源自识整理提取信息概括要点口诀:
认真读文是基础,抓住词句是关键,
提取概括是重点,学以致用是目的。
三、迁移演练
看雾也可识天气。请运用上述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雾的特点。
四、看云写云(作业)
课下作业:请仔细观察近几天的天气状况,仿照第三到六段写一则观察日记。
提取信息
概括内容
梳理内容
交流预习作业
概括云的特点
识别云图
描述特点
预报天气
总结方法
运用方法
概括要点
熟悉课文内容
训练筛选信息能力
巩固强化
导之以法
掌握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总结积累能力
学以致用
看云识天气
课题
看云识天气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提取文某某息,理解文章内容。
2.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云的特点。
3.课外迁移,学以致用。
过程与
方法
抓住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关键词语来概括云的特点。
学以致用,预报天气,概括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提取文某某息,概括云的特点。
教学难点
概括云的特点
教学方式
学案导读法
教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认真读文是基础
抓住词句是关键
提取概括是重点
学以致用是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看云识气候》1、了解阐明事物要捉住特征,了解阐明的思路及阐明办法的使用。
2、培育学生调查酷爱天然的情味。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讨论法。
榜首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风趣的气候现象,阐明作者对这种天然现象调查得十分详尽。
由于气候与人类的日子休戚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神调查天然界,以图把握规则,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气候的改变也自有它的规则,自有它的预兆。
现在,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气候有怎样的联系吗?今日咱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气候》二、字词堆集棉絮(xù )预兆(zhào )粼波(lín )绫纱(líng )点缀(zhuì )绸幕(chóu )三、统观全文,了解结构1、考虑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方式。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榜首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气候的密切联系,阐明识气候能够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阐明怎样看云识气候。
第三部分(最终一段),阐明看云识气候的意图。
办法和注意事项。
2、第二天然段与上下文有何联系?(承上启下)3、这二部分能够分为几层?榜首层(3----5)阐明云的形状和气候的联系。
第二层(6)阐明光荣现象和气候的联系。
4、依据文章内容制造图表。
云品种云的形状方位气候的状况卷云像茸毛像绫纱最高阳光能够透过它照到地上,气候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文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显露蔚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似乎白色彩幕高它向前推动,气候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即将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端下降光名发生和散布状况光荣气候预兆晕发生在卷层云上,散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发生在高积云边际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放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虹雨后初霁,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五颜六色圆弧东虹霹雷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四、小结讲堂《看云识气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阐明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知识与能力: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筛选信息)。
2、积累一些与天气相关的谚语、诗词。
3、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分类别等。
4、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2、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
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
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作者简介。
1、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2、说明文知识小解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峰峦(luán) 一霎间(shà) 预兆(zhào) 轻盈(yíng)匀(称)chèn 丝丝缕缕(lǚ) 崩塌(tā)弥(mí)漫征兆(zhào)2、释词峰峦:山峰和山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2看云识天气教案1(新版)新人
第5单元 22看云识天气1章、节第五单元课时第 1 课时课型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重点难点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品味生动形象的描写,培养细致观察、细致描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
”阴晴雨雪的变化真的难以预料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来识别天气的变化的呢?(学生回答,老师肯定:看云。
)的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科普文《看云识天气》,透过这大自然精妙的语言,来解读提前变化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整体感知1、注音及解词峰峦(luán)点缀(zhuì)一霎间(shà)匀称(yún)(chèn)预兆(zhào)轻盈(yíng)崩塌(tā) 弥漫(mí)谚语(yàn) 鳞波(lín) 顷刻(qǐng)①预兆──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②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③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④峰峦──山峰和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⑤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同千姿百态。
⑥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⑦变化无常: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2、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3、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第二十二课《看云识天气》朱泳燚(yì)学习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积累有关谚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X书写。
学习重、难点1、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泳燚,某某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
2、了解背景朱泳燚,1962~1965年间,由某某省教育厅借调至某某,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
3、文体知识(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总分式、递进式。
预习自测(1)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2)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快速阅读课文,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自主预习案】1、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彩识天气简表【课内探究案】1.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1.复习思考。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2.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3.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4.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
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答:(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
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再次默读课文:
1.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本文中有哪些佳词妙句,请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有感情地朗读,自主探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题目的含义及对其他同类型人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时习
完成一篇说明文作文。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晴云: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的光彩:晕 华 虹 霞
反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看云识天气”有关的民间谚语,比一比看看大家谁搜集的最多。
1、组员互相说说对这
些问题的理解。
2、同学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精习
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说明方法,说明一样你所熟悉的事物,字数在200字左右。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
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介绍:
2、积累词语:“峰峦”、“轻盈”“朦胧”、“顷刻”、“点缀”、“谚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学生互问互答,检测备习情况。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强调重点字词。出示有关作者资料;补充说明。(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培养阅读课文,从文本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本准确地运用词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2《看云识天气》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一、预习热身3说明文知识(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自主学习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来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晕华虹霞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二、活动探究1、第一段第一句中 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
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4 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2.通过精读,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学习运用比喻形象描绘事物。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课前自主先学1.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圈画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理解并会默写;(2)理清文章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3)搜集积累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谚语。
2.有感情朗读地朗读文章片段(组长组织比赛,看谁读得好)。
自评:以上任务完成好的有等级:二、课中互动学习(一)学习活动1:预习检测任务1:給加点的字注音(1)峰峦.()(2)凌.纱()(3)粼.波()(4)弥.漫()(5)点缀.()(6)谚.语()(7)一霎.时()(8)棉絮.()(9)模.糊()活动指导:注音全部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活动指导:思路清晰,内容概括合理的小组加1分。
(二)学习活动2:感知课文内容任务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明确:(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任务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3: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学习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 ,哪些是平实说明。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⑶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
3.说明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指出说明文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解题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四、反串互动拓展提升
1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文段中的“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这两个词分别写云的、。
3.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4.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5.这段文 字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 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2、说明语言按风格分,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即: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6.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二、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请你说出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提取文中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2.概括内容要点,把握云的特点。
3.课外迁移,学以致用。
学习过程学生预习探究资料要求:请尽量选用原文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各种云的特点。
(见预习作业:表格)一、温故知新二、高手上路现在我们要带着妙招()上路了!(一)慧眼识云交流预习作业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梳理概括各种云的特点。
(见表格)(二)妙语说云要求:设想我当“天气预报员”,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云的特点。
示例:大家好!今天早六点北京东南部上空多云转阴,有雨层云出现,暗灰色的云块布满天空,雨雪即将来临。
我的预报:图1:图2:(三)课堂小结提取信息概括要点口诀:三、迁移演练四、看云写云(作业)请仔细观察近几天的天气状况,仿照第三到六段写一则观察日记。
学习资料1.看雾识天气雾是悬浮在空中的密集的水滴或冰滴。
从存在的实体讲,雾和云并没有差别。
但从它们形成的原因和出现的环境来看,却是两回事。
雾层的底部是贴紧在地面上的,可见形成雾的空气层没有经过上升运动,水汽凝结所必需的冷却过程是在安定于地面的空气层内进行的。
这表示有雾的天气,大气层是稳定的,和成云的大气层不稳定性,刚刚相反。
最后演变出来的天气,也是刚刚相反。
有云的天气主阴雨,有雾的天气基本是晴好的。
2.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聚焦】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难点突破】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
(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走进作者】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
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
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
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拓展链接】1.关于天气的谚语①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②麻雀围食要落雪。
③蚂蚁垒窝要落雨。
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⑤鱼跳水,有雨来。
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⑦燕子低飞要落雨。
⑧龟背潮,下雨兆。
⑨泥鳅静,天气晴。
⑩猪街草,寒潮到。
2.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①麦苗盖上棉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②大雪飞满天,来岁是丰年。
③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④水荒一条线,旱荒一大片。
【自主学习案】1.字音峰峦(luán)预兆(zhào)轻盈(yíng)冰雹(báo)弥漫(mí)匀称(yún chèn)崩塌(bēng tā)笼罩(lǒng zhào) 丝丝缕缕(lǚ)鱼鳞(lín)点缀(zh uì)阴森(sēn)绫纱(líng)朦胧(lóng)凸起(tū)顷刻(qǐng)谚语(yàn)圆弧(hú)一霎间(shà)2.辨析下列字形薄(báo)(薄脆)凌(líng)(凌晨)恋(liàn)(依恋)顷(qǐng)(顷刻)簿(bù)(簿册)绫(líng)(绫纱)峦(luán)(峰峦)倾(qīng)(倾倒)弧(hú)(弧形)粼(lín)(粼粼)券(quàn)(证券)孤(gū)(孤独)嶙(lín)(嶙峋)卷(juǎn)(卷云)狐(hú)(狐狸)鳞(lín)(鱼鳞)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峰峦:山峰和山峦。
②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③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④轻盈:本文指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⑤崩塌:崩裂而倒塌。
⑥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⑦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⑧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⑨变化无常:无常,没有常态。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4.走进文本①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答: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
②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晴天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云的光彩【合作探究案】3. 【说明方法】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4. 【说明顺序】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简要分析。
答:逻辑顺序。
如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5. 【说明语言】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答: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
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学法指导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一般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得分点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得分点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随堂巩固案】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峰峦.(luán)轻盈.(yín)冰雹.(báo)姿.态万千(zī)B. 弥.漫(mí)匀称.(chèn)笼.罩(lǒng ) 丝丝缕.缕(lǚ)C. 鱼鳞.(lín g)点缀.(zhuì)阴森.(sēn)严严实.实(shí)D.绫.纱(lín)朦胧.(lóng)凸.起(tū)一霎.间(shà)解析:A选项里“轻盈”的“盈”应读“yíng”;C选项里“鱼鳞”的“鱼”应读“l ín”;D选项里“绫纱”的“绫”应读“líng”。
故选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 峰峦鱼粼点缀严严实实B. 阴森陵纱朦胧丝丝缕缕C. 顷刻冰雹圆弧千姿百态D. 谚语轻盈迷漫变化无常解析:A选项里“鱼粼”的“粼”应写成“鳞”;B选项里“陵纱”的“陵”应写成“绫”;D选项里“迷漫”的“迷”应写成“弥”。
故选C。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A. 唐古拉山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
B.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
C.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D. 在奇光异彩交相辉映中,众多的龙舟如银河流星,顺河而下,千篇一律....令人叫绝.在探照灯的扫射下,河面激起变幻莫测的五彩霞光.解析:D选项里“千篇一律”的意思是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应用“千姿百态”。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C)A.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C.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D.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解析:A选项“招牌”要加双引号;B选项“卷云”不加双引号;D选项“人们常说”后面加冒号。
故选C。
5. 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D )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B.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的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C.随着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D.H7N9禽流感最新消息,截至5月2日,我国内地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27例,死亡27例,康复26例。
解析:A选项“约”和“左右”重复;B选项“完善地”修饰不当;C选项缺主语。
故选D 。
6.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①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生动说明)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平实说明)③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生动说明)7.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①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打比方)②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打比方)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引用作诠释)④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项,就变成了积雨云。
(摹状貌)二、阅读课文第6段,完成第8~11题8.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文段的第一句。
本段说明了云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9.文段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句中的“还”一词怎样理解?答:过渡。
“还”点明此段和上段一样,也是讲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
10.结合文中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出现日晕或月晕就意味着有风雨?答:因为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而卷层云向前推移就容易形成雨层云,这些晕往往会带来风雨天气。
11.本段中引用的谚语较多,也构成了写作上的鲜明特色,试分析其作用。
答:①使文章鲜明生动;②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便于记忆;③使说明更简洁、准确。
【课后提升案】一、综合运用学习了《看云识天气》一文后,语文老师组织大家开展了“云与生活”的综合实践学习,请你参加。
1.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也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答:观点——(如)我同意“天有不测风云”这一说法。
理由——因为科学技术在发展,人的认识能力和手段都在提高。
人类可以依靠气象卫星这样的高科技探测工具,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所以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
2.品读古诗,探究物候规律,写出你的发现。
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一诗中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指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一诗中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