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
精彩摘录
书中详细评价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包括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反映社会现象的 深度报道、触动人心的特写以及客观公正的评论等。每一篇作品都由专家进行深 入剖析,从独特的角度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精彩摘录
新闻价值是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选择新闻素材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时 效性、重要性和影响力。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新闻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
精彩摘录
新闻报道要真实、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 报道事实,同时要注重平衡报道,避免出现偏见和歧视。
精彩摘录
新闻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好的新闻作品既要具备丰富的信息量,又 要能够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至关重要。
精彩摘录
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媒体人,必须时刻社会动态,了解人民群 众的需求和呼声,积极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 息作品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其中
中国
进行
报道
获奖
发展
好新闻
味道
作品 资料
传播
新闻
方面
价值
这些
中国
消息
部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选取了五十一篇近二十多年来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 所选作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其中既包括国内外 时政、民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新闻报道,也涵盖了重大突发事件、热点事件和典型人物等方面 的内容。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既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既注重了传统 媒体的报道方式,又注重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本书在解析每篇作品时,都从“获奖作品”、“获奖理由”、“赏析”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其中, “获奖作品”部分简要介绍了作品的标题、发布时间和获奖情况;“获奖理由”部分对作品的价 值和意义进行了概括和提炼;“赏析”部分则结合具体事例,对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语 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重大而不深刻的主题 真实而欠生动的细节——评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上医之境》
期闻知识 2 1 年第0 期 8 0 1 1 7
获奖作品评析
l0s警 善 薯
今还常开两毛钱 的处方 。” “ 她时刻为 争艳 如 何 “ 触 叩听 ”是 不 可 能的 , 视
者认 真观察 ,抓住有特 色的细节 ,通 过
病人着想 ,是个 干干净净 的医生。”而 也是 不 必要 的 ,在 这种 情 况 下 ,记 者 细节 ,让读者去体会人物 的动人之处 , 这样 的好 医生生活却很 清贫 , “ 一家三 可 以借 助必 要 的T 具来 完 成 。具 体来 从而引发共鸣 。 口1年来住 的房子不足5 平 方米 ,读 大 说 ,应 该 抓 住 与 “ 触 叩 听 ” 密 切 联 8 0 视
市也将王争艳作为重大宣传典型,全社会 物 通讯 成败 的关 键 。”… 要写 好人物 通 事件 蕴含 的精神 实质 ,提炼 “ 人梯精
迅速掀起学习王争艳热潮 。从报道产生的 讯 ,首先要确定 主题 ,主题是人 物通讯 神 ”的主题 ,热情 讴歌 了 “ 0 ”大学 9后 良好社会反 响来看 ,这篇通讯 无疑是非 的灵魂 和核心 ,作 者要表达 的思想 、想 生身 上的精神传 承 ,报道英雄群 体事迹 常成功的,但它在文本写作上存在一些瑕 给读者 的启示 ,都要 围绕主题展 开。可 与提炼 精神 内核 、时代意义并行 ,立 体
疵 ,主要 体现 在提 炼 主题 和细 节 描写 上 。
核的发掘。
一
以说 ,提 炼 出一 个 好 的 主 题 ,一 篇 人 物 展 示 了具 有 标 杆 意 义 的 “O ”一 代 的 9后
首 先 。作 品 缺 少 对 典 型 人 物 精 神 内 通 讯 就 成 功 了一 半 。 那 么 怎 么 才 能 找 到 一 个 好 的 主 题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
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6年8月1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
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
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
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
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
”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
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
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
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
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
”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还有文中在结尾处写的英雄的妻子、女儿、父亲说的话。
全文907个字,引语就占了240个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文中的引语使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从而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二、细节说话,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
”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
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之一,设立于1979年,是由中国新闻界最高学术机构中国新闻协会主办的。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表彰新闻界杰出的新闻报道和专业作品,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是美国新闻界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设立于1917年,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主办。
这两个奖项在各自国家乃至全球新闻界享有崇高声誉,被视为新闻从业者的荣誉和奋斗目标。
中国新闻奖聚焦中国国内新闻报道,着重关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致力于提升中国新闻行业的水平和质量。
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覆盖全球范围的新闻报道,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作品,旨在推动全球新闻业的发展和创新。
这两个奖项的背景不同,但都具有引领全球新闻发展的重要意义,成为新闻从业者追求卓越的指引和动力。
1.2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不仅代表着新闻传媒的最高荣誉,更是对新闻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评选的,具有高度的新闻价值和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热议,甚至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获奖作品通常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新闻传媒的多样性和专业性。
获奖作品也是新闻从业者的典范和楷模,能够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不断追求卓越,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获奖作品在新闻界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是新闻传媒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事业的风向标。
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新闻业的未来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每年评选出一批在新闻报道中表现突出的作品,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肯定。
这些获奖作品多样性十分丰富,涵盖了新闻报道、独家调查、新闻特写、图片摄影等各个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要求他们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价值。
“好的新闻作品不仅是报道事实,更是传播价值观念。”
这句话强调了新闻作品的价值观传递功能。好的新闻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 倡导社会公正、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希望。
这本书所选的作品涵盖了各种新闻类型和题材,从深度报道到短消息,从电 视新闻到网络新闻,无不包括。这让我对不同类型的新闻写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篇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别样旅途》,这篇报道通过一名旅客在旅行中因为 心脏病发作而得到救援的故事,揭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高效和人性化。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事件,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紧急情况下,铁路系统的 快速反应和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 赏析
读书笔记
01 思维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这些
部分
新闻
社会
新闻
不同
获奖作品
好新闻
中国
作品 中国
语言
样子
消息
问题
通讯
评论
事件
包括了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好新闻的样子中国新闻奖作品赏析》是一本介绍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书籍,主要包含了不同 类型的好新闻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赏析。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消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文字消息、图片消息、广播消息和 电视消息等不同形式的消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以 及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公共事件。这些消息作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重要信息,反映 了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呼声和关切。 第二部分是通讯类作品赏析,包括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调查报告等不同形式的通 讯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聚焦于人物的命运、情感和经历,以及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热点话题。 这些通讯作品用丰富、生动的语言,深入挖掘了新闻事实,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的 真实生活。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
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2012-10-28 10:14:4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新闻作品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消息作品之新闻角度分析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得新闻消息与通讯一等奖的作品《基层科技创新遇“无米之炊”》,较为典型的站在全局高度寻找新闻点,记者报道其所在之省的部分县、区科技创新难以开展是因为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
诚然这种现象无独有偶,全国很多的县乡都有,记者把本地新闻与具有全国意义的普遍问题联系在一起且这一问题先前鲜有人关注,其新闻价值也就自然升值了。
著名记者艾丰曾说过:“当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记者在报道中强调: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即使该县将农业、林业等其他费用按“研发经费”进行登统,但还是难以达到要求。
更多的情况是,科研人员已经多年未拿到一分钱的研发经费。
紧接着记者就指出研究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地方财政研发投入可产生10倍至20倍放大效应,对区域内经济长期发展有明显拉动作用。
在这个较为明显的对比中,读者很自然的就认识到县区财政研发投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不必记者多说。
报道末段,记者指出不久前通过的《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作出规定:设区市及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应高于2%。
这是我省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投入指标。
但贯彻落实情况如何,还得让事实说话。
最后一句话语,有一种留白的一位,引起读者的深思和有关部门的反省,将报道力度进一步增强。
很好的贯彻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
原文:用“无米之炊”形容我省部分县(市、区)科技创新开展之难毫不为过。
近日公布的2010年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统计情况显示,全省有28个县(市、区)本级财政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为零,41个县(市、区)财政研发投入不超过50万元。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要求,研发经费应达财政收入的1.1%,但实际上县财政很难足额拨付。
评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之新闻角度
210媒介观察作者简介:蔡德强(1968—),男,山东海阳人,记者(中级),海阳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
评析“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之新闻角度蔡德强(海阳广播电视台,山东 海阳 265100)摘 要: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充分展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侧重点。
选择报道角度与确立主题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它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
关键词:新闻角度;中国新闻奖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210-01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
2015年,获得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系列作品中,报道角度各有千秋,但尚有规律可循,现总结如下。
一、围绕重大题材找角度选择报道角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讲政治。
现阶段,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去寻找和调准新闻角度,往往能体现重要的时代特色。
新闻敏感度高的记者可从中找出新闻角度,这样的报道立足点高,权威性强。
2015年,获第25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解放军报、新华社通讯《生命线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闪耀——习近平主席、中央军委领导和推进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纪实》主题重大、气势恢宏,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建军治军的重要思想。
中央电视台《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今晚报《反腐是一种国家使命》、黑龙江广播电台《“藏粮于土”箭在弦上》等作品实时反映了社会在依法治国、反腐倡廉、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看得出主流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进程的更深一层的思考和观察,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报道视角大、立意高,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报道效果。
二、围绕激发社会正能量找角度讲述身边故事,汇聚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是今后较长时间内媒体重要的宣传方向。
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新春走基层 家风是什么》是获得特别奖的作品,这个作品中摄制组采访了4000位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国祖传的家规家训一直在代代相传,展示了中国人对祖先遗留的家规家训的继承和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激起人们对传统的家教、家规和“本国情怀”的关注和思想共鸣。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1. 引言1.1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背景介绍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奖项,分别代表着中国和国际上新闻行业的最高水准。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中国新闻界人士和学者组成的评审团队评选,旨在表彰在新闻报道、编辑、摄影、摄像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品和从业人员。
普利策新闻奖则是国际新闻界的权威奖项,设立于191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涵盖了新闻报道、特写、调查报道、照片、评论等多个类别。
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普利策新闻奖一样都旨在鼓励和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提高报道的公信力和质量。
两者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重视新闻作品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报道主题、手法、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得出对新闻业和社会的启示。
这些不同之处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新闻自由、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不同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和新闻人才。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这些作品往往报道了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些报道关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食安和环保等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报道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创新和突破。
一些作品采用多媒体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等方式,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使新闻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创新性的报道形式也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报道深度。
在报道过程中,获奖作品通常经过深入调查和采访,能够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不偏不倚地传递信息。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 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在中国新闻奖通讯作 品中,几乎无一不传承这样的优秀传统:真实、弘扬正确 的社会价值观。但同时也要看到,在过去的一些作品中, 附加了记者本身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这体现在作品 的表达方式上。以《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 楷模任长霞》为例。这篇作品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从 记者对相关人士的层层现场采访中就可以得知这一点,唯 一遗憾的是,情感色彩过于浓烈,单单一句这样抒情的话 ——“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 般倾诉。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记者视线模糊,无法 拍照,无法笔记”——就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这是 文学创作上的一种写作手法,但运用到新闻通讯写作上来 似乎有些不妥。
趋势
通讯作品标题拟写的形式还有明显的一个趋势:虽然前后 对仗的通讯标题拟写形式,至今仍然会被采用,但是数量 上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对仗也并不十分标准了。这种形 式对记者和编辑的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也比较能吸引知识 水平较高的人的喜爱,但对于阅读日益快速的人民群众来 说,或许这种标题形式并不十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简 单对比:
从一到十五届:
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以对仗形式来拟写标题的有:
《身著故乡衣 情暖故乡人》、《假冒商品为何屡禁不止? 不拆保护伞,难除造假窝 》、《眼瞎耳聪心里明 孜孜不 倦播真理》、《跨国婚恋10余年 潮涨波平,异域情侣17万 连理同舟》、《一花开两处 荣衰何其殊》、《前事不 忘 后事之师》、《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 数九寒天有青菜,谁来为农民说话》、《红果满山 无心 采摘》、《菜价追踪 爱心无价》、《“龙头”在山西, “龙身”为何舞四川》、《遥望茫崖 怎能不垂泪》等, 据不完全统计,保守估计有十五篇这样的作品,但呈现下 降的趋势;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分析剖析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等。
表现在......
另一方面,通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涵盖了社会的方方 面面,上至国家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改革、科学技术创 新发展、生态自然环境破坏与保护,下至人民群众的衣食 住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农村孩童,在通讯作品中都有所 反映。 总的来说,通讯作品中,人物通讯的对象更多的转向了 “民间”的小百姓,以小人物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来弘扬 社会价值观,对于党和国家政府领导干部直接的正面描写 的比例是减少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了。事件通讯的主 题,也更多的是揭露社会事件的真相,提出人民群众的质 疑,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单纯颂扬性的事件通讯所占 比例也是有明显下降了。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 !》、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
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分析与启示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是两个备受瞩目的新闻奖项。
通过分析这些获奖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反思。
从获奖作品来看,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标准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新闻奖主要关注国内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而普利策新闻奖则强调报道的质量和深度,涵盖了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的新闻作品。
这一差异体现了中国和美国新闻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获奖作品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多元性和新闻报道者的专业素养。
不同类型的获奖作品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新闻报道,既有大范围的新闻事件报道,也有深入剖析的独家调查报道,还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吁。
这些作品反映了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呼应。
从获奖作品可以看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需要有深入思考和独立调查的能力。
很多获奖作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需要采访大量的权威人士和了解相关信息。
这些作品不仅需要有新闻编辑和记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有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才能产生优秀的新闻作品。
获奖作品的产生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很多获奖作品都是经由新闻媒体的投入和支持才得以产生。
新闻媒体需要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给记者和编辑进行深度调查和报道。
新闻媒体还要有审慎和独立的态度来选择和推动获奖作品。
只有新闻媒体具备这些素质和精神,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获奖作品。
通过分析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新闻报道需要关注时效性和深度;新闻报道需要多样性和多元性;新闻报道需要深入思考和独立调查的能力;新闻报道需要新闻媒体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这些启示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
我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文字消息类作品1.简介我国新闻奖是由我国新闻界自己设立的,是我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根据新闻界的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评选的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
2.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文字消息类作品获奖标准包括: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独家性、深度和广度等。
3.获奖作品背景介绍《XX事件调查报道》是一篇由一线记者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调查取证,深度分析的新闻报道。
该报道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各方当事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4.获奖作品价值分析该报道在报道过程中遵循事实、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有力挖掘事件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对舆论引导、决策交流、社会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获奖作品的创新之处在采访调查过程中,记者们勇于担当,勇于揭露,敢于探寻真相,不畏强权,不怕风险,是一批党报的耀眼明星,是新闻舆论里的担当者、表率和引路者。
6.影响该报道的获奖对新闻行业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媒体和记者参与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对于提高新闻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7.总结文字消息类作品的获奖,不仅是对记者的肯定和激励,更是对新闻行业社会责任和良好传统的认可。
获奖作品的优秀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勇于担当,也为新闻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典范。
希望通过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激励更多的新闻工作者投身到新闻事业中,为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8. 推动新闻行业发展获得我国新闻奖的作品,不仅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肯定,更在业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力量。
这些获奖作品以其深度的调查与报道,提供了关于时政、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深入分析,为公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世界。
这种作品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典范,也是新闻行业内部优秀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9. 社会责任和信任建设我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凸显了新闻行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践行,这些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更在道德与责任上有着较高的追求。
中国新闻奖 评论作品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
我选择评论中国新闻奖中获奖的作品《护航返程人员,驰援抗疫前线》。
这篇作品是由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新闻报道,它反映了在新冠疫情期间许多行业的人们为了防疫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具体地,这篇报道关注的是高铁护卫队员,他们在所有旅客返程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每一辆高铁都安全无疫。
在疫情期间,高铁护卫工作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他们不张扬政绩和不求表彰,默默地为服务全体人民的目标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这篇作品展示了他们的故事,同时也告诉了观众为了我们的安全和出行,我们对那些在疫情中默默奋斗的人的支持和感激。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这篇作品也充分展示了新闻媒体在疫情期间的作用。
在面对紧急的信息需求时,媒体不是只顾着报道疫情数据,还要关注社会公众感受,体现新闻的价值取向。
报道的方式和语言也要更加亲切生动,能够让观众看到真实的生活和人性化的情感。
总之,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特点:内容丰富、新闻价值高、视角独特、生动有趣。
相信未来在新闻的领域中,还会有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它们将为我们传递更加真实的信息和关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和一份真正的爱。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一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
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
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
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
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
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
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
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
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
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
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
中国新闻奖稿件案例分析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本报讯洞庭湖变大了!经过三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1/5。
这个自明清以来不断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大转折。
12月25日,省有关部门的权威统计表明:1998年以来,我省已对220处阻洪堤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洞庭湖蓄洪能力增加27亿立方米,扩大蓄水面积554平方公里。
水利专家称,整治后的洞庭湖如果再遇到1998年那样的特大洪水,水位可平均降低0.1米。
岳阳城陵矶的水文标尺上,凶猛的洪水再也爬不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高度。
长大了的洞庭湖别是一番景象。
隆冬时节,记者在湖区采访看到,原来人丁兴旺的华容县小集成垸、汉寿县青山湖垸已无人迹。
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在栖息、飞翔,成片的杨树在风中摇曳着,赶走了冬天的苍凉。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洪水期湖面达6000平方公里。
此后数百年泥沙淤积,盲目开垦,致使“堤垸如鳞”。
在实施综合治理前,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减少到2691平方公里。
湖面锐减,调蓄能力削弱,灾害频频发生,湖区人民深受水患之苦。
仅以1998年为例,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97亿元。
洞庭湖失去了宝地的光彩,成为一块不得安宁的险地。
治理洞庭湖,还历史的本来面貌!1998年特大洪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整治洞庭湖极为重视,投资70多亿元支持我省。
改变单纯加高加固大堤“堵”的传统办法,实施以疏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略,湖区30个县(市、区)及大型农场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广大群众对治理洞庭湖企盼已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这项浩大工程进展顺利。
三年中,湖区8.4万农户、30多万群众告别故地,实施大迁移,成为湖湘史上的一大壮举。
澧县的澧南垸、西官垸是治理的重点地区,许多老人虽难舍故土,但更感谢党和政府让他们离开了“水窝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对《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赏析《全球最快列车驰骋南中国》这篇消息记者对12月26日武广高速铁路投入运营这一事件的报道。
首先从这篇消息的题目来看,题目中“全球最快”强调了这列列车在世界上的地位,抓住了新闻要点“最快”,同时隐含有了记者的一种自豪之情在内;而“南中国”三个字则强调了列车所在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南部和武广高铁对中国南方的意义,“驰骋”二字更是补充说明列车对于中国南方交通联系的密切和通畅性。
导语开头“今天9时08分”时间精确到了分,充分表现了消息时效性——“快”这一特点,同时也说明记者采写新闻的迅速。
高铁列车要经过很多的地方,但作者选取了湖南湘潭,“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的故乡,从而自然地引出“这位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使之与开国领袖的诞辰相联系。
同时也为消息中记者化用毛主席的诗句做了铺垫。
导语虽然简短,但包含信息点广泛,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
新闻背景的应用是这篇消息的一大亮点。
首先利用背景材料制造新闻点,例如“全球最快列车首次驶过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将“毛泽东故乡湖南湘潭”和“开国领袖诞辰116年的纪念日”两个背景材料与高铁驶过的站湘潭有机结合。
这一写作方法与《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相似,将地理背景“天安门”与地铁列车运行相结合,二者分别把“天安门”和“毛泽东故乡”作为一个新闻点呈现,将时代背景与历史结合。
其次是利用不同的背景材料横向的比较来突出新闻点,例如“这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069公里,比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长出400多公里”通过武广高铁与西班牙马德里至巴塞罗那高铁的长度的横向比较,突出武广高铁的长。
记者时将武广高铁放到世界的背景中作比较,从而表现武广高铁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暗含一种自豪之情。
另外,“与去年8月在华北平原通车的京津城际铁路相比,武广高铁在速度、技术、难度上都堪称…升级版‟”,将武广高铁放于国内的背景中与京津城际铁路在速度、技术、难度进行相比,从对比中表现武广高铁的技术水平的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
同时,这样的标题,被新兴的形式的标题所替代了,但大 多采用“某人+动宾结构”或者“形容词+某人”或者“某 人+限定修饰语”等的形式来作为人物通讯标题的拟写形 式,如第二届的《任志庆双手接落童》、第四届的《深山 里,有一对教师夫妻》、《王廷江,好样的!》、第五届 的《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第六届的《领导干部的楷 模——孔繁森》、第八届的《试飞英雄邹延龄》、第九届 的《人民的好记者 郝志宏》、第十届的《刘小玲:山村 传奇募书人》,不胜枚举。
从一到十五届:
从第一届到第十五届,以对仗形式来拟写标题的有:
《身著故乡衣 情暖故乡人》、《假冒商品为何屡禁不止? 不拆保护伞,难除造假窝 》、《眼瞎耳聪心里明 孜孜不 倦播真理》、《跨国婚恋10余年 潮涨波平,异域情侣17万 连理同舟》、《一花开两处 荣衰何其殊》、《前事不 忘 后事之师》、《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 数九寒天有青菜,谁来为农民说话》、《红果满山 无心 采摘》、《菜价追踪 爱心无价》、《“龙头”在山西, “龙身”为何舞四川》、《遥望茫崖 怎能不垂泪》等, 据不完全统计,保守估计有十五篇这样的作品,但呈现下 降的趋势;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
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的类型有: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
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中国新
但后来以这样形式拟写标题的通讯作品大大减少了。以这 种形式拟写的标题,颇有一种武侠小说的味道,减少了新 闻的严肃性,同时对人民群众而言也不具备亲和性,因而 以这种形式拟写的标题,在后来的通讯作品中几乎看不见 了。
可见
以《***记》为标题的通讯作品,大多是人物通讯,主要 以故事的写作形式,按部就班地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 结果。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利的,所以即使后来通 讯标题的拟写较少再采用这种方式,这种形式的标题也仍 然偶尔出现在读者视线之内。
内容概要:
本文将根据历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从通讯标题的拟 写、通讯的主题和内容以及通讯的写作手法这三个方面 来简要分析二十四年来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
附录一:历届中国新闻奖通讯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二:《“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 《百姓心中的丰碑—
—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
标题拟写形式
在初期的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中,不乏标题为《***记》 的作品,这主要是以叙事的写作手法来表现通讯内容和传 播思想。例如第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中的《京郊四胞 胎应征记》、《老台胞寻女奇遇记》、《商业部长买鞋上 当记》,第二届的《人大代表神秘“失踪”记》、《马进 仓洛阳竞选记》。
设置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奖项设置粗放,评选办法僵
硬、机械、新闻学术界对实务界的影响甚微;
(二),对创作内容的非议。典型报道“千人一面”、
对弱势群体生存困境报道不足;
(三),政策宣传报道比率大,舆论监督力度小。
评奖标准:
这些问题虽然不断有所改进,例如针对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问题,截 止至2008年,评奖项目增加到了28个,一些评选标准也在不断改进, 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问题又已经出现了。
从十六到二十四届:
从第十六届到第二十四届,采用这种形式拟写的标题有: 《平凡人生 因爱崇高》、《交警来开会 高速路堵车》、 《同是造纸厂 盛衰两重天》、《凌晨三点的送饭人 世间 大爱写就人性回归》等作品,保守估计不超过十篇这样的 作品,同时看这些标题,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仗不再那 么严格工整了。
趋势
通讯作品标题拟写的形式还有明显的一个趋势:虽然前后 对仗的通讯标题拟写形式,至今仍然会被采用,但是数量 上有了明显的下降,而且对仗也并不十分标准了。这种形 式对记者和编辑的国学功底要求较高,也比较能吸引知识 水平较高的人的喜爱,但对于阅读日益快速的人民群众来 说,或许这种标题形式并不十分符合现在的生活节奏。简 单对比:
新词新语:
另一方面,受网络用语和社会新生词语的影响,在某些通 讯作品中可以看到化用或直接使用当时网络用语或社会流 行语的痕迹。例如第十六届的《谁动了农民的钱袋子》、 第十八届的《“香蕉有毒”纯属谣言》。“香蕉有毒”除 了是事件通讯内容本身的因素,很难排除没有受到当年流 行歌曲《香水有毒》的影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十九 届的作品《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第二十一届的《国 内首个<博客圈自律公约>在石家庄诞生》等获奖通讯作品 中。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简要分析
13级汉语言班 20130100022
选题背景:
数据分析: 1991 24 750 李新文《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定量研究》:
“从总体上看,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特别奖总件数,在中 国新闻奖所有评奖体裁中高居第一位,一等奖获奖总件数 超过消息奖项,二、三等奖获奖总件数远远超过消息、评 论等其他奖项。通讯作品获奖总件数在基本稳定中,呈现 出明显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己见:
但 是目前为止,对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进行过分析研究
的并不很多,研究的主要有赵晓蕊、李新文的《中国新闻 奖通讯作品价值取向分析》、李新文、唐艳林的《中国新 闻奖通讯作品对地方报纸的启示》、罗飞凤的《中国新闻 奖通讯作品研究》、李新文的《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定量 研究》、申俊辉的《近年来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研究》等 文章。这类的文章的研究重点,放在通讯作品的价值取向 上、通讯作品的定量研究上,其中也有一些关于通讯作 写作本身的分析,但相对来说是比较零散的,很多是属于 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没有对文本进行详细分析的。
通讯标题的拟写形式多样化,还体现在问句的使用、破折 号的使用、成语的引用等方面上,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通讯作品主题的广化和深化
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这是不可
否认的,虽然这样,实际上,对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
质疑也同时存在着。这些质疑,集中在这几点:
(一),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专业化程度不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