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缓解措施
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缓解措施玉米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遭受各种环境胁迫、病虫害、药害、肥害、缺素症等,都会导致一定的形态变化,这些形态变化症状极易混淆,所以具体诊断时,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因素,详细分析其内因,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从目前我国玉米田应用农药的实际情况来看,杀虫剂和杀菌剂造成的药害并不常见,只有三唑类杀菌剂的药害时有发生。
而除草剂对玉米造成的药害却屡见不鲜,这与当前农民应用除草剂技术水平较低密切相关。
不同化学类型的农药造成药害的症状是不同的。
为了便于诊断,下面将玉米常见的几大类农药药害症状与缓解措施简介如下:一、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症状(一)三唑类杀菌剂该类杀菌剂中三唑酮(商品名称有粉锈宁等)经常被用来处理玉米种子,用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当用药量超过推荐剂量时,极易导致玉米药害。
土壤低温有利于药害产生。
药害症状常表现为玉米出苗延迟,一般较正常玉米晚出苗2~3d,玉米出苗后,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色深绿,根短小,根毛稀少。
药害轻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药害重者不能拔节,严重减产或绝产。
(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玉米田常用的2,4-D丁酯和二甲四氯钠盐属于这一类。
它们是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
低浓度时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高剂量时将抑制植物生长。
主要用于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阔叶杂草,苗后茎叶处理适宜施药时期为玉米4~6叶期。
当施用过量或玉米6叶后施用,常会引起药害。
症状为叶片扭曲,形成葱状叶,下部茎叶丛生在一起,气生根畸形上卷不与土壤接触,雄穗很难抽出,茎脆易折,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无雌穗。
(三)苯甲酸类除草剂该类除草剂具有生长素或干扰内源生长素的作用。
土壤处理时通常与阿特拉津或甲草胺等混用。
玉米苗前施用过量时,初生根系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减弱,叶形变窄。
玉米苗期施用过量,主根扁化,叶片长成葱状叶,茎脆弱。
(四)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乙草胺和异丙草胺常被用于玉米田,苗前土壤处理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如果施用过量,会使玉米植株矮化,有的不能出土,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形,心叶卷曲不能伸展。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是目前生产上使用面很广的一类杀菌剂,但是很多农友因为不注意正确的使用技巧,导致作物药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那么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呢?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唑类杀菌剂科学使用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它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它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是,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而三唑类杀菌剂就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因此防治真菌性病害效果好,但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作物病害无效。
三唑类杀菌剂要掌握使用时期。
不能在作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蘖之前或阔叶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这一阶段使用对作物生长会带来不利影响。
如造成作物顶端生长缓慢,使作物植株的节间缩短等。
一般来说,禾本科作物相比阔叶作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过早使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防治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时,水稻抽穗前后要注意慎用三唑类杀菌剂。
因为施用后可被水稻迅速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且持效期一般可达20天左右,在通常剂量下对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如果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三唑类杀菌剂超量或连续使用,特别是在施药后短期内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可能引起抽穗困难,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有不同。
如丙环唑主要用于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及各种斑点病等,特别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施用间隔时间需在10天以上。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1.广谱杀菌活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
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各种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具有特异性杀菌作用。
2.持久性效果: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它们可以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持久性的保护膜,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
这使得三唑类杀菌剂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防治措施。
3.抗逆性强: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
它们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湿润和耐紫外线的能力,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保持长久的杀菌效果。
4.低毒性:三唑类杀菌剂对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较低。
它们对哺乳动物和鱼类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小,且在土壤中有较好的降解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5.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三唑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具有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
它们可以通过根、茎、叶等部位迅速吸收并转移到植物体内各个组织中,起到全面和长效的杀菌作用。
6.单一靶标: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相对单一,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中特定的酶活性、蛋白合成或细胞膜构建等方式发挥杀菌作用。
这使得病原菌难以迅速产生抗药性,从而保持了三唑类杀菌剂的高效性和持久性。
7.菌毒数据丰富:三唑类杀菌剂早期研发时,针对大量病原菌进行了菌毒测试,其菌毒数据相对丰富可靠。
这为病害防治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三唑类杀菌剂。
总之,三唑类杀菌剂以其广谱杀菌活性、持久性效果、抗逆性强、低毒性、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单一靶标和菌毒数据丰富等特点,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病害防治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药剂、正确使用和控制使用量,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发挥杀菌作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1.高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和病原体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能够迅速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发展。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特定酶的活性,阻断其生长和繁殖。
2.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杀灭作用,包括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等。
因此,在农业和园艺中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控制多种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3.持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持续的病害防治效果。
这是因为该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可以通过吸收和转运分布到各个部位,包括叶片、茎和果实,从而保护整个植株免受病害的侵害。
4.系统性: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内吸性杀菌剂,能够通过植物的根部或叶片进入植物体内,被整个植物系统性地吸收和运输。
这种系统性的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能够防治内螨、黑斑病、早疫病等植物内部感染的病害。
5.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已经感染的病害,同时也具有植物的抗性诱导能力。
这是因为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6.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三唑类杀菌剂在土壤中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残留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该类杀菌剂对非目标生物的毒害作用也较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7.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但由于该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对病原真菌的多重靶点有作用,因此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性发展风险相对较低。
这一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长期作为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工具使用。
综上所述,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性、广谱性、持效性、系统性、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以及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成为农业和园艺领域中广泛使用的病害防治工具,为种植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靠的农药选择。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作者: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具有作物显著的防治病害效果,是目前使用面较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使用效果也有差异。
本文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要点,避免用药不合理导致药害发生。
1.丙环唑。
丙环唑对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其浓度不能超过3000倍,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丙环唑在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储存温度不得超过35℃。
它的持效期在1个月左右。
2.戊唑醇。
戊唑醇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
3.氟硅唑。
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40%乳油,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
氟硅唑持效期较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使用期在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苯醚甲环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10%水分散粒剂。
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需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5.腈菌唑。
腈菌唑对作物的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所以购买时要注意其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
三唑类杀菌剂——四氟醚唑
我们今天说的小黑马,是三唑类杀菌剂之一的四氟醚唑......提到四氟醚唑,相信多数农资人可能都知道一点,了解一点,但是,比起四氟醚唑的兄弟姐妹们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那四氟醚唑的知名度可就小多了,因为提起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每一个农资人都能和您聊上半天,怎么用,效果怎么样,需要注意什么等。
作为四氟醚唑,他的内心是嫉妒的,也是不服气的,为什么呢?因为四氟醚唑也是实力派,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是其他三唑类不具备的。
三唑类在杀菌剂市场中的地位说到三唑类杀菌剂,它是作物化学防治的一类重要的药剂,也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1974年西德拜耳公司研制的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之后,三唑类杀菌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井喷式发展,有几十个新三唑类被合成并登记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也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类杀菌剂(2016年被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超越),也是杀菌剂品类中品种最多的一类,在杀菌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中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杀菌剂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说来:1,广谱:可以用于几乎所有作物的多种真菌病害,包括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多种真菌病害(对卵菌纲无效),如谷类作物中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小麦的白粉病、锈病等,蔬菜的叶斑病、炭疽病等,果树中的梨树黑星病,香蕉叶斑病等,经济作物中的花生叶斑病等,实在是太广谱了,用途太广泛了;四氟醚唑是意大利意赛格公司首先研制和登记,目前意赛格公司在全球40多个国家登记有130多个产品,2007年进入中国(商品名为“朵麦可®”)。
四氟醚唑属于新一代三唑类杀菌剂,杀菌活性更强,同时对其他三唑类有抗性的病菌同样高效,并且持效期更长,可达4~6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四氟醚唑良好的内吸传导性主要归功于其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良好平衡。
四氟醚唑具备三唑类杀菌剂的共同特点和防治优势,同时还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安全性,四氟醚唑是所有三唑类杀菌剂中最安全的,可以用于幼苗、幼果期的真菌性病害的防治,而其他三唑类一般不建议在作物的生长早期使用。
苯甲丙环唑主要针对什么病 防治病害有用吗
苯甲丙环唑主要针对什么病防治病害有用吗苯甲丙环唑作为三唑类杀菌剂的一种,兼具了苯醚甲环唑的广谱性安全性和丙环唑的速效性,是农业作物中广泛使用的真菌性杀菌剂。
火爆网农资小编就跟大家聊聊苯甲丙环唑主要治疗什么病呢?苯醚甲环唑系三唑类杀菌剂,具有极强的内吸性,可有效阻止真菌生长,对炭疽病、白粉病、叶斑病、葡萄黑痘病、瓜类蔓枯病、早疫病等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丙环唑也属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病害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对小麦锈病、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叶枯病,香蕉叶斑病,果树炭疽病,蔬菜白粉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具有极强的杀灭效果。
这两种杀菌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不易产生抗药性!苯甲丙环唑的应用:在大田作物上,广泛用于水稻的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在果树上,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柑橘的炭疽病和疮痂病、葡萄的炭疽病和黑痘病等,都有很好的防效。
①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施药,20-25ml/亩,茎叶喷雾。
②水稻纹枯病在初发病时用药,15-20ml/亩喷雾,施药时注意喷施植株中下部茎杆和叶片。
③梨黑星病在发病初期用药,15-20ml/亩喷雾,发病严重时可提高浓度,建议用20-30ml/亩喷雾,间隔7~14d,连续喷药2~3次。
④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用药,30-40ml/亩喷雾,发病严重时用50-60ml/亩,间隔7~14d,连续喷药2~3次。
⑤柑橘疮痂病、炭疽病用40-50ml/亩喷雾。
⑥葡萄炭疽病、黑痘病用50-60ml/亩喷雾。
苯甲丙环唑的特点:①内吸传导,杀菌谱广:施药两小时后即被作物吸收,并有向上传导的特性,可使新生的幼叶、花、果免受病菌危害,对多种真菌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效。
②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黏着在叶面的药剂耐雨水冲刷,从叶片发挥极少,即使在高温条件下也表现较持久的杀菌活性,比一般杀菌剂持效期长3-4天。
苯甲丙环唑使用注意事项:①对刚侵染的病菌防效好。
建议在降雨后及时喷施,尽早铲除病菌。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 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 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丙环唑的使用注意事项
丙环唑是三唑类广谱内吸性低毒杀菌剂,又称丙环唑、敌力脱。
主要剂型有90%、93%、95%原药,25%、250克/升、50%、70%乳油,25%可湿性粉剂,20%、40%、45%、50%、55%微乳剂,25%、40%水乳剂,30%悬浮剂等。
丙环唑具有杀菌谱广泛、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型广谱性杀菌剂代表品种。
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
作用1.杀菌活性高,对多种作物上由高等真菌引发的病害疗效好,可以防治蔬菜白粉病、炭疽病、锈病、根腐病等,对西瓜蔓枯病、草莓白粉病有特效。
但对霜霉病、疫病无效。
2.内吸性强,具有双向传导性能,施药2小时后即可将入侵的病原体杀死,1~2天控制病情扩展,阻止病害的流行发生,渗透力及附着力极强,特别适合在雨季使用。
3.持效期长达15~35天,比常规药剂节省2~3次用药。
4.独有的“汽相活性”,即使喷药不均匀,药液也会在作物的叶片组织中均匀分布,起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5.采收后,保鲜作用明显,卖相靓,果品货价期长。
6.鉴别要点:原药为淡黄色黏稠液体,易溶于有机溶剂。
丙环唑乳油产品应取得农药生产批准证书,选购时应注意识别该产品的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执行标准号。
7.丙环唑可与苯醚甲环唑、三环唑、苯锈啶、稻瘟酰胺、福美双、咪鲜胺、嘧菌酯、戊唑醇、多菌灵、井冈霉素等复配。
比如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30%苯甲·丙环唑水乳剂、28%丙环·咪鲜胺水乳剂、50%丙环·咪鲜胺微乳剂、40%丙环·嘧菌酯悬浮剂、30%丙环·戊唑醇悬浮剂、25%丙唑·多菌灵悬浮剂、15%井冈·丙环唑可湿性粉剂、10%井冈·丙环唑微乳剂等。
应用范围适用作物为蔬菜、水稻、小麦、大麦、玉米、人参、香蕉、咖啡、花生、葡萄等。
可用于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如茄子茎基腐病、茄科蔬菜白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白粉病、甜(辣)椒白粉病、番茄白粉病、辣椒褐斑病、辣椒叶枯病,水稻纹枯病、恶苗病,小麦白粉病、根腐病、颖枯病、纹枯病、锈病、叶枯病,大麦网斑病,葡萄白粉病,苹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根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星病等。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真菌性病在农作物上发生比较多,比如常见的有:白粉病、锈病、水稻纹枯病、葡萄炭疽病、梨黑星病等,那么当下我们最常用的8种三唑类分别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
一.苯醚甲环唑1.作用特点苯醚甲环唑为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同时也是三唑类安全性最高的之一。
防治的作物也非常广泛,可用于防治番茄、甜菜、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菜等。
2.防治病害:(1)梨黑星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水分散颗粒剂6000~8000倍液。
进行叶面喷雾,发病严重时期,适当增加浓度,可配置2500~4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2)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2500~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病害高发时期,建议使用1500~2000倍液使用,进行叶片喷雾。
(3)葡萄炭疽病、黑豆病:建议使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4)柑橘疮痂病: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5)西瓜蔓枯病:每亩制剂50~80克,(有效成分5~8克)。
(6)草莓白粉病:每亩制剂20~40克,(有效成分2~4克)。
(7)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00~1200倍液,发病高发期建议使用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二、丙环唑1.作用特点丙环唑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内吸性三唑类广谱型杀菌剂,可被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植株体内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亚门菌引起的病害,特别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苗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2.防治病害(1)香蕉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
建议使用2~3次,第二次喷药,时间间隔应为25天左右。
(2)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目的用于防护为主,建议使用浓度稍低一些可用2500倍液。
(3)花生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可用2500~3000倍液,间隔半个月喷雾2~3次。
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和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引起小麦药害的研究
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和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引起小麦药害的研究近年来,弶港农场小麦纹枯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小麦纹枯病防治已受到广泛重视,春季防治纹枯病的时间正好与麦田防除阔叶杂草的时间相近。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将杀菌剂与除草剂混用以减少施药成本。
但在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与苯甲·丙环唑混用时,小麦出现了药害。
为了弄清麦田除草剂与杀菌剂混用对小麦的安全性,本文采用盆栽试验与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除草剂与杀菌剂混用后对小麦的安全性;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混用后对小麦的安全性;在田间探讨了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与苯醚甲环唑施药的安全用药间隔时间;研究了不同剂量的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与苯醚甲环唑混用后对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主要结果如下:1、激素型除草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与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混合使用喷施在4叶1心的宁麦13上,宁麦13出现明显药害,药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发黄。
而激素型除草剂2甲4氯、其它供试除草剂与三唑类杀菌剂混用后均对小麦安全。
2、288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40-80ml/667m2分别与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混合施药,宁麦13药后5d开始出现基部叶片变黄症状;药后10d、15d,出现基部叶片枯死,植株整体枯黄等症状。
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80ml/667m2与苯醚甲环唑混合施药处理的药害指数高达96.19%;药后20d,枯叶没有明显增加;施药25d 后植株均正常生长,无明显药害症状。
3、288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40-80ml/667m2分别与烯唑醇、己唑醇混合施药,药后5d小麦受害症状仅表现在基部叶片落黄,处理间的药害指数间均没有明显差异,均在2-3%。
药后15d,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40ml/667m2、60ml/667m2、80ml/667m2分别与烯唑醇、己唑醇混用处理间的药害指数有显著差异。
药后20d以后植株正常生长。
4、288g/L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EC 40-80 ml/667m2与40%苯醚甲环唑SC 20-30 ml/667m2间隔0-10天施药,小麦均出现药害症状,且用量越大,药害指数越高。
三唑酮使用指南
三唑酮使用指南三唑酮是一种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各类真菌性病害。
以下是三唑酮的主要防治对象和详细使用方法:主要防治对象:•灰霉病(如番茄灰霉病、葡萄灰霉病、草莓灰霉病等)•锈病(如小麦锈病、瓜类锈病等)•褐斑病(如水稻褐斑病、苹果褐斑病等)•白粉病(如葡萄白粉病、黄瓜白粉病等)•黄萎病(如土豆黄萎病、西红柿黄萎病等)•叶斑病(如玉米叶斑病、杨树叶斑病等)使用方法:1.药剂配制:根据产品说明,按照所需的使用剂量将三唑酮粉剂或浓缩液溶解在适量的水中。
注意按照正确的剂量比例配制药液。
2.喷雾处理:使用喷雾设备,将制备好的三唑酮药液均匀喷洒在植物上,包括叶片的上下表面和茎部。
确保植物整体被湿润到。
3.喷雾时间和频率:根据病害类型、植物品种和病害严重程度,喷雾时间和频率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建议在病害初期或发病高峰期进行喷雾,每7-14天喷雾一次。
根据产品说明,遵循建议的喷雾时间和频率。
4.喷雾量:使用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受感染程度,控制喷雾量。
通常建议每亩用水30-50升,使用三唑酮15-25克。
5.防止药害:注意按照正确的剂量使用三唑酮,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植物造成药害。
另外,避免将药液喷洒在开花期的花朵上,以免影响花朵的质量。
6.注意安全:在使用三唑酮或其他农药时,务必佩戴防护服、手套、口罩。
7.预防抗药性:为了预防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建议在使用过程中轮换使用不同的杀菌剂,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种杀菌剂。
8.清洗设备:使用后及时清洗喷雾设备,避免残留药液对下次使用产生影响。
同时,将空药瓶妥善处理,遵循当地的废弃物处理规定。
9.防护措施:在使用三唑酮或其他农药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避免直接接触药物。
10.遵循产品说明:在使用三唑酮之前,务必仔细阅读产品标签和说明,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操作。
特别注意使用剂量、喷雾时间和频率,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防治效果。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性的使用方法,具体的使用剂量和方法可能因产品品牌、作物类型、病害严重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戊唑醇使用技术
戊唑醇系列产品应用技术戊唑醇属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是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等。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三大功能,杀菌谱广、持效期长。
不污染果面的水性化制剂、有极强内吸性和上下传导性。
本品用于防治苹果斑点落叶、褐斑病、白粉病。
轮纹病、梨黑星病、葡萄白腐病等多种真菌性病害,生产优质高档出口水果的首选杀菌剂。
对油菜菌核病,水稻病害、棉花苗期病害等,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该产品还可广泛应用于麦类、蔬菜和一些经济作物上(如花生、葡萄、棉花、香蕉、茶叶等)。
本品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
戊唑醇的使用方法1、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湿拌剂商品量100~150克(有效成分2~3克),或用6%戊唑醇悬浮剂商品量30~45毫升(有效成分1.8~2.7克)拌种。
充分拌均后播种。
2、玉米丝黑穗病:玉米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湿拌剂商品量400~600克(有效成分8~12克)拌种。
充分拌匀后播种。
3、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湿拌剂商品量400~600克(有效成分8~12克),或用6%戊唑醇悬浮剂商品量100~150克(有效成分6~9克)拌种,充分拌均后播种。
F、43%戊唑醇推荐使用方法:防治对象施药时期推荐剂量(亩用量) 使用方法花生叶斑病发病初期5000-7000倍喷雾葡萄白腐、炭疽病发病初期5000-7000 倍喷雾油菜菌核病发病初期5000-7000倍喷雾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5000-7000倍喷雾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5000-7000倍喷雾梨树黑星病发病初期3000-4000倍喷雾梨树黑斑病发病初期5000-7000倍喷雾防治枣锈病、炭疽病和轮纹烂果病,6月底至7月初喷3000~5000倍液,以后视降雨情况每隔10~15d喷1次。
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农药除抑菌作用外,还对植物具有调节生理效能、改变结合基团、又得到杀虫、除草活性。
该类杀菌剂应用广泛,作用方式不同于以往杀菌剂,其生物活性很有潜力。
总之,以三唑为活性结构组份的化合物,随研究工作所深入进展,必将有更多新品种出现。
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
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着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着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多年来的大田推广表明不管化学结构差异大小不管防治谱宽窄三唑类共有的物性是: 一类具有生长调节作用的杀菌剂差异只在杀菌活性更高还是生长调节作用更强。
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
故该类杀菌剂又称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
三唑类杀菌剂的具体使用
比如防治香蕉叶斑病丙环唑效果最佳防治水稻纹枯病已唑醇首选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戊唑醇当仁不让防治稻瘟病三环唑是中硫抵柱防治梨黑星病苯醚甲环唑最好. 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烯唑醇首当其冲。
以三唑为活性结构组份的化合物,随研究工作所深入进展,必将有更多新品种出现,腈菌唑、烯唑醇、三唑醇和双苯三唑醇等均为近年来国内生产和应用的三唑类新的杀菌剂品种。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
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对玉米病虫害防治及效益分析杀菌剂和杀虫剂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杀菌剂和杀虫剂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使用情况及其效益进行分析。
一、杀菌剂的使用对玉米病害防治效果1.1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杀菌剂是一种专门用于杀死或抑制真菌生长的药剂,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抑制真菌酶的活性,干扰真菌营养物质的合成等。
在玉米病害防治中,杀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抑制玉米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目前,农民在玉米病害防治中普遍使用的杀菌剂主要包括三唑酮类、苯醚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这些杀菌剂对玉米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受到广大玉米种植户的青睐。
通过对比试验和田间观察发现,合理使用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尤其是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中,杀菌剂的使用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避免受灾时期的严重病害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增加丰收的保障。
2.2 杀虫剂的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合理使用杀虫剂可以显著减少玉米害虫数量,防止害虫对玉米的破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杀虫剂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农民在人工防治上的投入,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增加农民的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药的滥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遵守使用说明,合理施用,同时加强农田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深入探讨,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麦播警惕辛硫磷三唑酮拌种药害的发生.doc
麦播警惕辛硫磷三唑酮拌种药害的发生种子处理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使用种子处理成分的不同,可以起到提高种子的田间出苗率,提高成苗的速率和整齐度,促进幼苗生长,增加种子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发芽率和成苗率,防止种子在萌发和幼苗生长期间遭受病虫害的侵袭等作用。
近年来地下病虫害的猖獗发生,使用农药进行作物种子处理尤为普遍,而由于使用农药不当所造成的药害问题也屡见报道。
“一拌无蚜”所标识的有效成分是14%酮·辛,含辛硫磷12%、三唑酮2%。
三唑酮与辛硫磷在用于种子处理上均有药害报道。
对辛硫磷、三唑酮混用拌种对小麦发芽率的影响进行测定,发现辛硫磷与三唑酮混用比三唑酮单用对小麦出芽率的影响更大,随后对辛硫磷种子处理药害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辛硫磷拌种能显著抑制小麦、大豆、玉米的发芽率,并推迟发芽时间。
拌种后培养6d发芽率抑制15%的拌种浓度(I15)分别为2.47g/kg、4.38g/kg和3.89g/kg。
辛硫磷拌种还能显著抑制小麦苗的生长,培养6d抑制中浓度(I50)为0.5250g/kg,并引起生长畸形。
用于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酮拌种用量过大也极其容易出现药害,三唑酮是一种高效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部分吸收后能在体内传导,对锈病、白粉病等多种农作物病害均有良好防效。
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真菌体内CytP450单加氧酶的活性,破坏麦角甾醇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损伤而死亡,它同样也能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C-14位脱甲基酶CytP450单加氧酶,使促进细胞伸长的赤霉素不能合成。
用三唑酮拌种能预防多种小麦病害,这项技术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用药量过大时会严重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出苗和麦苗生长,因而现在生产上一般不提倡使用三唑酮拌种,而改用立克秀(2%戊唑醇湿拌种剂)等药剂。
三唑酮的作用 三唑酮的使用方法.doc
三唑酮的作用三唑酮的使用方法三唑酮,是一种杀菌剂,对白粉病和锈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三唑酮在农作物中使用广泛,三唑酮的作用是什么呢?三唑酮怎么使用呢?本文我们一同来为大家介绍下三唑酮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三唑酮的作用三唑酮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
被植物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熏蒸等作用。
对多种作物的病害如玉米圆斑病、麦类云纹病、小麦叶枯病、凤梨黑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均有效。
对鱼类及鸟类较安全。
对蜜蜂和天敌无害。
三唑酮可以与许多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现混现用。
三唑酮的性质三唑酮为无色固体,熔点82-83℃,有特殊芳香味,蒸气压0.02mPa (20℃),0.06mPa(25℃),密度1.22(20℃),KowlogP=3.11,溶解度水64mg/L(20℃),中度溶于许多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类以外,二氯甲烷、甲苯>200,异丙醇50-100,己烷5-10g/L(20℃),酸性或碱性(pH为1-13)条件下都较稳定。
pH3,6,9(22℃)半衰期超过1年。
三唑酮的使用方法1.种子处理(1)大麦、小麦。
按每100千克种子拌有效成分20-25克,可防治散黑穗病、光腥黑穗病、网腥黑穗病、白秆病及苗期白粉病、根腐病、云纹病、叶枯病、全蚀(2)玉米。
按每100千克种子拌有效成分50克,可防治米丝黑穗病。
(3)高梁。
按每100千克种子拌有效成分40~60克,可防治高梁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
必须注意,采用湿拌法或乳油拌种时,拌匀后立即晾干,以免发生药害。
2.喷雾用三唑酮喷雾可防治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
在小麦条锈病流行年份,在小麦拔节初期用粉锈宁100-150毫克/千克药液铲除或封锁发病中心,可有效控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和流行。
常发病田和易发病田每667米z用粉锈宁有效发分8~10克,对水喷雾,铲除越冬菌源,控制穗期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上面我们提到,三唑类药剂具有杀菌广谱的特点,对于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无效果。
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
在棚室中应用发现,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建议菜农在使用各种三唑类杀菌剂时,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用三唑类药剂的使用特点。
苯醚甲环唑的商品主要是10%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左右。
苯醚甲环唑在控制植物长势上作用不明显,但仍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迸行。
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气温高于28℃、风速大于每秒5米时
应停止施药。
戊唑醇是另外一种高效较为安全的三唑类药剂,现在市面上销售最多的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戊唑醇
杀菌广谱,从棚室中的使用结果来看,对于各种蔬菜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害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效果较好。
建议菜农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
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之间,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氟硅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是40%乳油,商品名为福星。
氟硅唑是活性最高的三唑类有机硅杀菌剂,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之间。
氟硅唑对各类蔬菜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
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
腈菌唑对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的各种含量的包装较多,剂型也较多,在市面上最为普遍的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较为普遍,所以建议菜农在购买时要注意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
腈菌唑持效期较长,半衰期大约在66天,对作物有一定的
刺激作用,建议腈菌唑不宜连续使用。
丙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蔬菜上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当前,市面上出现的剂型主要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不能超过3000倍液,防止药害的发生。
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注意不要连续使用。
丙环唑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贮存温度不得超过35℃。
三唑酮、三唑醇等药剂主要防治白粉病、锈病,在蔬菜上使用极少。
烯唑醇在部分蔬菜品种上容易产生药害,如黄瓜、丝瓜等,因此在蔬菜上使用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