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类杀菌剂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瓜白粉病(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花生叶斑病(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

推荐收藏!“三唑类”杀菌剂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和区别?全了!三唑类杀菌剂作为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主力阵营之一,在很多作物上被广泛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作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具有药效高、持效期长、杀菌谱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保护、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跟其它防治真菌性药剂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唑类杀菌剂针对真菌性病害(除卵菌真菌),防治效果比较好。

1、三唑类药剂特点三唑类杀菌剂有很多种类,现在我们国内推广使用的就有20多种。

它们的防治作用很不错,主要表现在这5点。

(1)杀菌广谱。

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没效果。

(2)高效。

因为药效高,在使用时会比其它类型的杀菌剂用药量少。

(3)持效期长。

叶面喷施三唑类药剂后持效期可达15-20天;用三唑类药剂处理种子,持效期可达80天左右;用三唑类药剂处理土壤,持效期可达100天。

(4)内吸性好。

三唑类药剂内吸输导性较好,药剂被作物吸收速度快。

(5)具有预防保护、治疗、熏蒸、铲除作用。

三唑类药剂有很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在病菌已侵染作物后,施药抑制病菌生长,让作物病害停止或使病株恢复健康)、熏蒸(药剂的气体破坏病菌的正常生理机能)和铲除作用(杀死病菌,保护作物不受病菌侵染)。

2、常见的三唑类药剂针对当下发生比较多的病害,有8种三唑类药剂使用比较多,分别是三唑酮、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硅唑、氟环唑。

它们虽然都属于三唑类杀菌剂,但具体作用特点和防治病害稍有不同:大家在使用三唑类药剂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病害,以及发病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比如梨黑星病严重,可以使用氟硅唑进行防治,但用戊唑醇效果可能就不是很好。

切忌乱用,避免达不到好的治病效果!3、常见的复配药剂不同三唑类杀菌剂防病对象不全一样,把2种三唑类杀菌剂,或者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复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三唑类药剂复配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防治的病害种类会更多,防治效果也会更好。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是目前生产上使用面很广的一类杀菌剂,但是很多农友因为不注意正确的使用技巧,导致作物药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那么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呢?下面火爆农资招商网就为大家整理一下三唑类杀菌剂科学使用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唑类杀菌剂如何科学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它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作用。

它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是,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而三唑类杀菌剂就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因此防治真菌性病害效果好,但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作物病害无效。

三唑类杀菌剂要掌握使用时期。

不能在作物生长早期使用,比如禾本科作物分蘖之前或阔叶作物花芽分化之前,在这一阶段使用对作物生长会带来不利影响。

如造成作物顶端生长缓慢,使作物植株的节间缩短等。

一般来说,禾本科作物相比阔叶作物对三唑类杀菌剂的耐性更强一些,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抑制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过早使用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在防治水稻的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时,水稻抽穗前后要注意慎用三唑类杀菌剂。

因为施用后可被水稻迅速吸收并在体内传导,且持效期一般可达20天左右,在通常剂量下对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如果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三唑类杀菌剂超量或连续使用,特别是在施药后短期内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时,可能引起抽穗困难,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的生长抑制作用水平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有不同。

如丙环唑主要用于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叶霉病等;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及各种斑点病等,特别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好;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治效果好,它的持效期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因此施用间隔时间需在10天以上。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1.广谱杀菌活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广泛的杀菌活性。

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各种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具有特异性杀菌作用。

2.持久性效果: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

它们可以在作物表面形成一层持久性的保护膜,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

这使得三唑类杀菌剂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防治措施。

3.抗逆性强: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杀菌效果。

它们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湿润和耐紫外线的能力,能够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保持长久的杀菌效果。

4.低毒性:三唑类杀菌剂对人体和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较低。

它们对哺乳动物和鱼类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小,且在土壤中有较好的降解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5.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三唑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具有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

它们可以通过根、茎、叶等部位迅速吸收并转移到植物体内各个组织中,起到全面和长效的杀菌作用。

6.单一靶标: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相对单一,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中特定的酶活性、蛋白合成或细胞膜构建等方式发挥杀菌作用。

这使得病原菌难以迅速产生抗药性,从而保持了三唑类杀菌剂的高效性和持久性。

7.菌毒数据丰富:三唑类杀菌剂早期研发时,针对大量病原菌进行了菌毒测试,其菌毒数据相对丰富可靠。

这为病害防治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数据,有助于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三唑类杀菌剂。

总之,三唑类杀菌剂以其广谱杀菌活性、持久性效果、抗逆性强、低毒性、良好的吸收和转移性、单一靶标和菌毒数据丰富等特点,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病害防治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药剂、正确使用和控制使用量,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发挥杀菌作用,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1.高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和病原体具有高度的杀菌活性,能够迅速控制病害的扩散和发展。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特定酶的活性,阻断其生长和繁殖。

2.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对多种病原真菌具有杀灭作用,包括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等。

因此,在农业和园艺中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控制多种病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3.持效性: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提供持续的病害防治效果。

这是因为该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可以通过吸收和转运分布到各个部位,包括叶片、茎和果实,从而保护整个植株免受病害的侵害。

4.系统性: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内吸性杀菌剂,能够通过植物的根部或叶片进入植物体内,被整个植物系统性地吸收和运输。

这种系统性的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能够防治内螨、黑斑病、早疫病等植物内部感染的病害。

5.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三唑类杀菌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已经感染的病害,同时也具有植物的抗性诱导能力。

这是因为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6.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三唑类杀菌剂在土壤中具有较低的毒性和残留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该类杀菌剂对非目标生物的毒害作用也较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7.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但由于该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对病原真菌的多重靶点有作用,因此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性发展风险相对较低。

这一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可以长期作为一种有效的病害防治工具使用。

综上所述,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性、广谱性、持效性、系统性、兼有防治和抗性管理功能、对环境和生态友好以及抗性发展风险较低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三唑类杀菌剂成为农业和园艺领域中广泛使用的病害防治工具,为种植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可靠的农药选择。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几种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作者:来源:《农村百事通》2015年第24期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性、高效性、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具有作物显著的防治病害效果,是目前使用面较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使用效果也有差异。

本文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三唑类杀菌剂的使用注意要点,避免用药不合理导致药害发生。

1.丙环唑。

丙环唑对作物的叶斑病、蔓枯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霉病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其浓度不能超过3000倍,否则容易发生药害。

丙环唑在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时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储存温度不得超过35℃。

它的持效期在1个月左右。

2.戊唑醇。

戊唑醇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对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防治效果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 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

3.氟硅唑。

氟硅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

它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40%乳油,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

氟硅唑持效期较长,渗透性强,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使用期在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

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苯醚甲环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10%水分散粒剂。

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

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需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5.腈菌唑。

腈菌唑对作物的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

腈菌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剂型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所以购买时要注意其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氯氟醚菌唑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氯氟醚菌唑

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氯氟醚菌唑 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杀菌剂开始投入农业生产,主要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膜的C14脱甲基甾醇的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对锈病、壳针孢菌和镰刀菌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主要作用于大豆、果树和蔬菜等农产品。

三唑类杀菌剂因其良好的内吸性、预防活性和治疗作用而被广泛使用。

据统计,2008年三唑类产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0%,2018年其在全球的销售额更是高达33.23亿美元。

然而,传统三唑类杀菌剂因抗性问题导致防效显著下滑,据2011-2019年的田间测评统计,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丙环唑对小麦叶枯病菌(Zymoseptoria tritici)的杀菌效果分别从91%、81%、62%、66%下降至36%、56%、23%和24%,其中,氟环唑尤为显著。

还有研究指出,戊唑醇对于水生环境以及多种非靶标水生生物的安全存在威胁,并会对其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美国环保署(EPA)也已将烯效唑、己唑醇、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环唑传统三唑类杀菌剂列入可能的人类致癌物名单。

上述矛盾成为当前三唑类杀菌剂实际应用上的科学难题,导致其面临被禁用的可能,新型三唑类农药的研发与创制是解决该科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p产品视窗Product 氯氟醚菌唑(mefentrifluconazole)是由巴斯夫研发的第1个含异丙醇结构的三唑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 (2RS)-2-[4-(4-氯苯氧基)-α,α,α-三氟-邻甲苯基]-1-(1H-1,2,4-三唑-1-基)丙-2-醇,商品名为Revysol,CAS号为1417782-03-6,分子式为C 18H15ClF3N3O2,相对分子质量为397.8,氯氟醚菌唑的分子结构式见图1。

氯氟醚菌唑可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在20℃的条件下,水中的溶解度为0.81mg/L,其水溶性较低、挥发性较低,不会通过淋溶进入地下水;在有机溶剂丙酮、乙酸乙酯、二甲苯和1,2-二氯乙烷中的溶解度分别为93.2、116.2、8.5、55.3mg/L。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

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

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

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 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2.1 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将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显著的三唑类化合物一多效唑(Paclobutrazol,商品名PP333)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而广泛应用。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的优缺点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的优缺点

三唑类农药杀菌剂的优缺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

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农药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

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植保技术,农资营销故事请百度微农资。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3)腈菌唑:三唑类农药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瓜白粉病植物根系(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

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

获取更多农业资讯,植保技术,农资营销故事请百度微农资。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

三唑类药剂大比拼!在香蕉的病害防治过程中,三唑类杀菌剂因其具有广谱性、高效性、持效期长的特点,对香蕉叶斑病、黑星病、黑疫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目前使用面最广的一类药剂。

但因其制剂的不同,其特点及施用效果也有差异。

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并用好几种三唑类杀菌剂,是能否有效防治病害发生的关键。

1.丙环唑其杀菌特性与三唑酮相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在植物体内向顶部疏导,在香蕉上主要用于防治叶斑病,多在发病初期施用。

市面上出现的剂型主要是25%乳油,使用时要注意不能超过3000倍液,防止药害的发生。

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注意不要连续使用。

丙环唑高温下不稳定,使用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

2.戊唑醇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不仅具有杀菌活性,还可促进作物生长,防病谱广,主要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和黑星病。

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之间,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3.氟硅唑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是当前防治黑星病的特效药剂。

由于其极易发生药害,所以在施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用量。

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并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4.苯醚甲环唑内吸性杀菌剂,杀菌谱较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一些种传病害具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对作物安全,叶面喷施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质量。

香蕉叶斑病、黑星病均可防治。

苯醚甲环唑使用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

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

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进行。

5.氟环唑具有内吸性的广谱性杀菌剂,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且具有良好的内吸和残留活性。

主要用于防治香蕉叶斑病。

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

在选择和施用过程中,前期建议喷施保护性较好的杀菌剂,同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到预防为主,有效防治。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一、引言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

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

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

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

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

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

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

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戊唑醇通用名:戊唑醇(Tebuconazole)其它名称:立克莠化学名:(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基)戊-3-醇分子量:307.8分子式:C16H22ClN3O结构式:烯唑醇氟硅唑英文通用名称:flusilazole商品名称:Nustar、Olymp、Punch、福星、克菌星分子量:315.4分子式: C16H15F2N3Si理化性质:本品为淡棕色桔晶固体,熔点:53℃,蒸气压为0.039mPa(25℃)溶解性:水900mg/L(pH:1.1)水900毫克/升(pH:7.8),在许多有机溶剂中>2kg/L。

对日光稳定,在310℃以下稳定。

中文名:氟硅唑;福星;克菌星;双(4-氟苯基)甲基(1H-1,2,4-三唑-1-基亚甲基)硅烷英文名:flusilazole;Punch;Nustar;Olymp;bis(4-fluorophenyl)methyl(1H-1,2,4-triazol-1-ylmethylene)silane;1-((bis(4-fluorophenyl)methylsiyl)methyl)-1H-1,2,4-triazole毒性LD50(mg/kg):毒性雄大鼠急性经口LD50:1110毫克/公斤,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674毫克/公斤。

对皮肤和眼睛有轻微刺激作用,但无过敏性。

无致突变性,对人的ADI为0.001mg/kg体重。

性状:无色结晶固体。

纯品为白色结晶。

溶解情况:溶解性:水900毫克/升(pH值1.1),45毫克/升(pH值7.8),在许多有机溶剂中>2公斤/升。

用途:农用杀菌剂。

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真菌有效,对卵菌无效。

推荐用来防治苹果黑星病、白粉病,谷类眼点病,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

田间试验表明,可防治谷类眼点病、小麦叶锈病和条锈病,谷类白粉病、小麦颖枯病和大麦叶斑病、苹果黑星病和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花生叶斑病。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简介
一、三唑酮
简介三唑酮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个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三唑酮在某些病菌体内活性很强,但离体活性较差,对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

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小麦云纹病、叶枯病、玉米圆斑病、黑穗病、凤梨黑腐病均有效果。

使用方法:可以适用于茎叶喷雾、处理种子、消毒土壤等多种方法,对鱼类和鸟类安全,对天敌和蜜蜂无害。

二、戊唑醇
戊唑醇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杀菌广谱,用量低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

应用: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内的病菌;用于全叶喷雾,可杀灭叶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与三唑酮类似,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和三唑醇高,使用表现为用药量低。

三、腈菌唑
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杀菌广谱,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喷洒,也可用于处理种子。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

四、丙环唑
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

丙环唑可以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卵菌病无效。

五、氟硅唑
氟硅唑是三唑类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其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五种三唑类药剂简介2

五种三唑类药剂简介2
是具预防兼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flusilazole20世纪80年代杜邦公司福星疮痂病炭疽病立枯病黑星病白粉病锈病蔓枯病叶斑病根腐病褐斑病轮纹病等metconazole20世纪90年代日本吴羽化学工业kurehacorp叶锈病条锈病白粉病颖枯病白粉病叶锈病等既可茎叶处理又可作种子处理difenoconazole1999年在中国登记年代大白菜黑斑病梨树黑星病西瓜炭疽病小麦散黑穗病水稻纹枯病和柑propiconazole1979cibageigy公司熔点蒸汽压溶解性稳定性13clfn32981362pa25水丙酮二氯甲烷在ph值为7和ph值为9的条件下12天不水解si3154533910pa25水900mglph78在许多有机溶剂中2kgl对日光稳定在310以下稳定22cln3198311011312310pa2020mgl2389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水解稳定性17cl24129761210pa2033毫克升易溶于有机溶稳定性300稳定在土壤中移动性小缓慢降解si3422180133104pa20在水中溶解度为110mgl易溶于有机溶320以下稳定对光较稳定水解不明显
2
表2 五种三唑类药剂的理化性质 化 学式 分 子 量
329.8
熔点
136.2 ℃
53℃
蒸汽压
<1.0×105Pa (25℃)
3.9×10-5Pa (25℃)
溶解性
水、丙酮、二 氯甲烷
水900mg/L (pH7~8) 在许多有机溶 剂中>2kg/L 20℃、mg/L )水 15、甲 醇 235、 丙 酮 238.9 3.3毫克/升, 易溶于有机溶 剂。 在水中溶解度 为110mg/L, 易溶于有机溶 剂
文献总量 残留动态 制剂 合成 杀菌谱 抗药性研究 其他 生产厂家数 (已登记)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

常见6种三唑类农药真菌性病在农作物上发生比较多,比如常见的有:白粉病、锈病、水稻纹枯病、葡萄炭疽病、梨黑星病等,那么当下我们最常用的8种三唑类分别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

一.苯醚甲环唑1.作用特点苯醚甲环唑为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

同时也是三唑类安全性最高的之一。

防治的作物也非常广泛,可用于防治番茄、甜菜、禾谷类作物、水稻、大豆、园艺作物及各种蔬菜等。

2.防治病害:(1)梨黑星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水分散颗粒剂6000~8000倍液。

进行叶面喷雾,发病严重时期,适当增加浓度,可配置2500~4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2)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2500~3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病害高发时期,建议使用1500~2000倍液使用,进行叶片喷雾。

(3)葡萄炭疽病、黑豆病:建议使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4)柑橘疮痂病:用2000~2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5)西瓜蔓枯病:每亩制剂50~80克,(有效成分5~8克)。

(6)草莓白粉病:每亩制剂20~40克,(有效成分2~4克)。

(7)番茄早疫病:发病初期建议使用1000~1200倍液,发病高发期建议使用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二、丙环唑1.作用特点丙环唑具有治疗和保护双重作用内吸性三唑类广谱型杀菌剂,可被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植株体内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亚门菌引起的病害,特别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苗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2.防治病害(1)香蕉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

建议使用2~3次,第二次喷药,时间间隔应为25天左右。

(2)葡萄炭疽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目的用于防护为主,建议使用浓度稍低一些可用2500倍液。

(3)花生叶斑病:发病初期使用20%水分散颗粒剂,可用2500~3000倍液,间隔半个月喷雾2~3次。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你了解多少?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你了解多少?

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你了解多少?来源:火种三种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功能和保护、治疗作用,被广泛用于由子囊菌、担子菌等真菌引起的多种病害的防治。

在杀菌谱上比较广,对于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大多数病原真菌引起作物病害有效,能达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害的效果。

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和叶斑病等。

三唑类杀菌剂特性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在不同作用点阻碍、抑制病原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合成,而发挥杀菌活性。

兼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

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农药杀菌剂的1/10-1/5。

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农药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

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在安全性上该类药剂均为低毒性杀菌剂,但对作物安全性相对较差,容易抑制作物的生长。

如粉锈宁杀菌剂处理小麦种子会影响其发芽率和出苗率。

因此,使用时应根据产品标签说明施用,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可搭配天然芸苔素,起到增强药效,避免抑制生长,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等作用。

三唑类杀菌剂特点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

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

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

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

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润植乐植保小店,交易担保,放心买,一瓶包邮作物健康生长中微量元素钙镁锌硼镁硅不可少抗虫抗病增产提质叶面肥小程序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

三唑醇环基团

三唑醇环基团

三唑醇(Triadimefon)是一种广谱、高效、内吸性的三唑类杀菌剂,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关键的三唑环基团。

这个三唑环由两个氮原子和三个碳原子组成,结构式为-NC-N-C-C-,在化学结构上表现为1,2,4-三唑。

三唑环是此类杀菌剂发挥生物活性的核心部分。

它能够与真菌细胞内的甾醇合成酶(如麦角甾醇合成酶)结合,干扰真菌细胞膜重要组分甾醇(尤其是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过程,从而破坏真菌细胞膜的形成和功能,最终抑制真菌生长发育,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此外,三唑醇的三唑环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其在环境中具有较长的持效期,有利于提高药效并减少施药次数。

但同时,也需注意其可能带来的环境残留问题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中间体简析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中间体简析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 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共同特点是主链上含有羟基(酮基)、取代苯基和1,2,4-三唑基团。

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第二大杀菌剂类型。

这类药剂除对鞭毛菌亚门中卵菌无活性外,对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的病原菌均有活性。

同时三氮唑类杀菌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发现过程60 年代中期, 荷兰的 Philiph -Dupher 公司开发了第一个1 , 2 , 4 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但是随后出现的几个 1 , 2 , 4 -三唑类杀菌剂都因其较窄的抑菌谱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60年代末, 西德拜尔(Bayer)公司和比利时Janssen 药物公司首先报道了 1 -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

拜尔公司研究人员从一个结构假设出发研究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即在“生物体内凡能生成高反应性能的碳酰离子的化合物, 必然具有某种活性。

经生物鉴定验证 ,它对酵母和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试验结果表明, 当唑类成分主要是以咪唑和 1 , 2 , 4 -三唑为基本结构时 ,即使改变其取代基部分 ,并不丧失生物活性,并由此开发了代表性化合物氟三唑,已作为谷类和蔬菜白粉病防治药而应用。

70 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 各大公司先后开发研究表明, 苯基可广泛地被其它基团所取代,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 或更加提高。

这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极高, 以后就被开发成最具代表性的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和三唑醇等系列优秀品种。

在实践中, 人们发现, 有些三唑类化合物不仅具有杀菌活性, 同时对植物生长有一定的调节活性。

B¨uchel 等人首先报道了具有植物生长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在含 0.05 %时可使豆类增产40 %。

三唑衍生物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发现使该类杀菌剂的研究更加活跃,各大公司先后开发并相继推出高效植物生长延缓剂PP333 ,植物生长抑制剂“抑芽唑”等三唑化合物。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

三唑类杀菌剂腈菌唑组成结构、作用功能详解

睛菌嗖是美国罗门哈斯在1986年推出的三嗖类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的麦角笛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该剂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其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特点。

作用机制在1980年代,三嘤类杀菌剂的开发,因为戊嘤醇、己嘤醇等羟乙基三嘤类化合物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

睛菌理就是在这个氛围中诞生的。

尽管睛菌嘤的分子结构上并不带戊嘤醇和己理醇上的羟乙基,但其杀菌活性一点也不差。

尤其是对各种作物上的白粉病和苹果梨树上的黑星病,防效非常突出。

睛菌嗖对核盘菌、链格抱菌、黑粉菌、锈菌、白粉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均有不错的防效。

月青菌理可以被植物组织吸收并在植株的导管内向顶传导,也就是说,喷施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睛菌哩药剂可以随着蒸腾作用的拉力,传导至上部叶片。

但喷布在上部叶片上的药剂不能向下传导。

睛菌嗖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迸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它并不像其他三嘤类杀菌剂那样对植物顶端赤霉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但这是在睛菌理的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增加剂量,也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尤其在瓜类蔬菜的幼苗期。

和其它三嘤类杀菌剂一样,睛菌嗖属于数量级抗性杀菌剂,也就是说,病原菌对睛菌理的抗药性与其使用剂量大小有关。

因此,在严格把控使用剂量、次数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缓解抗药性的增加。

防治对象睛菌理是属于广谱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对发病农作物有保护和防治作用,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的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病害,适用于防治梨、苹果、坚果类、葡萄、花卉、水稻和麦类以及棉花等等的黑星病、白粉病、各色斑病、叶霉病、腐烂病、锈病等等病害有非常良好的效果。

主要登记剂型有可湿性粉剂、乳油、水分散粒剂、水乳剂、微乳剂、悬浮剂等。

种子处理可以防止小麦、大麦、玉米、棉花和水稻等作物的多种种传和土传病害。

也可用于储藏病害的防治。

特点睛菌理是一种常用的广谓低毒剂,持效期长,对作物,有一定刺激生长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枯萎病(Fusarium)
稻瘟病(Pyricularia)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花腐病(Molinia)
菌核病(Sclerotinia)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3, 三唑类(Triazoles)杀菌谱 三唑类(Triazoles)杀菌谱 (Triazoles) 戊唑醇) 立克秀 (tebuconazol,Raxil,Folicur 戊唑醇)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100 80 6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R1 = C12H25 ( dodemorph) 十二环吗啉 ( 1965 ) BASF O N R R2 = C13H27 (tridemorph) 十三吗啉 ( 1965 ) BASF R3 = C3H7-C6H5-C4H9 ( fenpropimorph ) 丁苯吗啉 (1979) BASF 烯酰吗啉, 安克(dimethomorph)-( 1984) Rohm& Hass 烯酰吗啉 安克
C N
N N C CH HO 三唑醇( 三唑醇 triadiminol, Baytan, ) 1972, Bayer C ( CH3)3 CHO Cl ( R )
三唑类( )杀菌谱 D2, 三唑类( Triazoles )杀菌谱 三唑酮 ( tridimifon)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散黑穗(USTILAGO) 锈病(Puccinia)
B, 吡啶类 ( Pyridines)
C C N C C C C OH Cl Cl
帕里醇 (Parinol)
1976 Eli Lilly/ Dow
咪唑类(Imidazoles) C, 咪唑类(Imidazoles)
C C N N C O R= CH2 C3H5 CH Cl lC 抑霉唑( 万得利) 抑霉唑 imazalil, Fungflor ,万得利 万得利 1972 Janssen
散黑穗(USTILAGO) 锈病(Puccinia)
三唑类(Triazoles) (Triazoles)杀菌谱 D3, 三唑类(Triazoles)杀菌谱 (hexaconazole,Anvil,己唑醇 己唑醇) 安福 (hexaconazole,Anvil,己唑醇)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N C N C C C C OH X Y
X=H , Y= Cl 苯嘧啶醇 triarimol, Elacocide) 1975 Eli Liiiy/Dow 苯嘧啶醇( X=Cl, Y=H 氯 苯嘧啶醇(fenarimol, Rubigan) 1976 Eli Lilly/Dow 苯嘧啶醇 X=F, Y=H 氟 苯嘧啶醇 (nuarimol) 1976 Eli Lilly/Dow
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 杀菌谱 丁苯吗啉(fenpropimorph)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枯萎病(Fusarium)
花腐病(Molinia)
稻瘟病(Pyricularia)
菌核病(Sclerotinia)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叶斑病(Cercospora)
根腐病(Pellicularia) 立枯病(Rhizoctonia)
散黑穗(USTILAGO) 锈病(Puccinia)
枯萎病(Fusarium)
稻瘟病(Pyricularia)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花腐病(Molinia)
菌核病(Sclerotinia)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MIs)
C14-脱甲基反应 羊毛甾醇 2,4 –亚甲基羊毛甾醇
x
4,4 –二甲基麦角甾-8,4,24三烯醇
麦角甾醇
x
粪甾醇
4,4二甲基粪甾醇
x
真菌细胞膜
8-
7 双键异构化反

14
还原反应
还原酶/ 8(7)异构酶抑制剂 ∆14(15) 还原酶/ ∆8(7)异构酶抑制剂
A, 吗啉类 吗啉类(Morpholines)
嘧啶类( Pyrimidines)杀菌谱 A, 嘧啶类( Pyrimidines)杀菌谱 氯苯嘧啶醇) 乐必耕 (fenarimol,Rubigan 氯苯嘧啶醇) (fenarimol,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100 80 6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三唑类杀菌剂竞争分析
先正达(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 先正达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 技术部 叶承道
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作用方式研究概况 1974 1975 1980 1980 1981 1981 抑制蛋白质合成 抑制生物氧化作用 抑制甾醇合成 麦角甾醇Δ 麦角甾醇Δ8-Δ7异构化作用 麦角甾醇Δ 麦角甾醇Δ14 -还原作用 麦角甾醇 C14 -脱甲基作用
R
咪唑类(Imidazoles) C, 咪唑类(Imidazoles)
Cl O R= C N C 2 H4 O Cl Cl
C 3 H7 咪鲜胺( 施保克) 咪鲜胺 prochloraze, Sportak 施保克 1977, Schering/ Aventis CF N R= C CH2OC3H7 氟菌唑( 特富灵) 氟菌唑 triflumizole, Trifumine,特富灵 1979, Nippon Soda 特富灵 Cl
叶斑病(Cercospora)
根腐病(Pellicularia) 立枯病(Rhizoctonia)
散黑穗(USTILAGO) 锈病(Puccinia)
三唑类( D5, 三唑类( Triazoles )
Cl C N N N C CH2 O C C O C R1 R2
R1=CH3 1978, Ciba/Novartis/ Syngenta 甲环唑 R1=C2H5 乙环唑(etaconazole) 1978,Ciba/Novartis/Syngenta 乙环唑 R1= n- C3H7 – 丙环唑 (propiconazole, Tilt) 1979, Ciba/Novartis /Syngenta
100 80 60
斑枯病(Septoria) 条纹病(Pyrenophora)
枯萎病(Fusarium)
40 20
花腐病(Molinia)
稻瘟病(Pyricularia)
菌核病(Sclerotinia)
0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叶斑病(Cercospor腐病(Molinia)
稻瘟病(Pyricularia)
菌核病(Sclerotinia)
0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叶斑病(Cercospora)
根腐病(Pellicularia) 立枯病(Rhizoctonia)
咪唑类(Imidazoles) (Imidazoles)杀菌谱 C, 咪唑类(Imidazoles)杀菌谱 咪鲜胺) 施保克 ( prochloraz,Sportak, 咪鲜胺)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枯萎病(Fusarium)
稻瘟病(Pyricularia)
(Fusarium) 枯萎病(Fusarium)
40 20
(Molinia) 花腐病(Molinia)
稻瘟病(Pyricularia)
菌核病(Sclerotinia)
0
早疫病(Alternaria)
黑星病(Venturia)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叶斑病(Cercospora)
根腐病(Pellicularia) 立枯病(Rhizoctonia)
还原酶/ 8(7)异构酶抑制剂 ∆14(15) 还原酶/ ∆8(7)异构酶抑制剂
B, 哌啶类 哌啶类(Piperidines) C N R
fenpropidin (Patrol) 丁苯哌啶 (1979) Roche-Maag
甾醇C 甾醇C14 α-脱甲基酶抑制剂 (DMIs)
A, 嘧啶类 ( Pyrimidines)
R1= Cl
R1 =
唑菌腈( 唑菌腈 propanenitrile , RH7592) 1988, Rohm-Hass
三唑类( )杀菌谱 D5, 三唑类( Triazoles )杀菌谱 腈菌唑) 仙生 (Myclobutanil,Systane, 腈菌唑)
白粉病(ERYSIPHE) 灰霉病(Botrytis) 茎枯病(Verticillium)
根腐病(Pellicularia) 立枯病(Rhizocton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