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作物学)
作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农学院一级学科名称作物学一级学科代码0901学科方向1.作物遗传育种;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种子科学与技术;4.作物信息科学;5.烟草学。
培养方式全日制学分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基本学制与学习年限基本学制:3年培养环节学分:6学分最长学习年限:4年培养目标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作物学学科某一专业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全面地掌握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作物学学科上具备基本研究和应用能力,包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能独立从事作物学学科或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及技术开发等工作,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成为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作物学学科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和素养。
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英文)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开课学院开课类型备注学位课︵13学分︶公共必修课S0000Z0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36秋季马列院理论来华留学生必修《中国文化概况》和《基础汉语》S0000Z002自然辩证法118秋季马列院理论S0000Z003基础外语348春秋季外语院理论专业必修课︵7学分︶S0901A101作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102作物学研究方法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103作物学研究进展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104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116春季农学院理论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S0901A201现代作物育种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必选S0901A202作物育种专题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3作物基因组学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4作物品质与抗性育种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5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综合技能课232秋季农学院理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必选S0901A206作物生理生态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7作物栽培专题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8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09种子科学与技术综合技能课232春季农学院理论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必选S0901A210种子科学与技术专题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1种子生理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2高级种子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3作物信息科学综合技能课232秋季农学院理论作物信息科学方向必选S0901A214作物信息科学专题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5现代作物信息技术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6烟草原料学232秋季农学院理论烟草学方向必选S0901A217烟草加工与质量评价232春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8烟草综合技能课232秋季农学院理论S0901A219高级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232春季农学院理论公共选修课(至少1学分)从学校统一开设的课程目录中选修,具体课程见《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公共选修课一览表》在导师指导下,除修完本学科要求的课程外,研究生还可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补修课遗传学秋季农学院跨一级学科或同等学力报考被录取的硕士生须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3-5门,须在中期考核前完成,不计入总学分。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时间和方式三、培养大纲1.基础课程(1)农业科学基础:介绍农业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动态。
(2)农业生态学:深入了解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调控。
(3)农作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机理。
(4)农业遗传学:了解农业物种的遗传变异和遗传改良方法。
(5)农业经济学:分析农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环境,并学习农业经济管理方法。
2.专业课程(1)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技能,学习农业科技的转化与创新。
(2)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生物技术:深入了解农业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4)农业信息技术:学习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
(5)农业政策与管理: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农业政策,掌握农业项目管理和决策方法。
3.科研实践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科研实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
学生需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研究计划,并完成实验和数据分析。
最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毕业论文,并进行学术报告。
四、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估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等因素综合决定。
学生需通过所有的必修课程,并达到学校规定的平均绩点要求方可毕业。
五、发展方向农业硕士毕业后可进入农业科研机构、大学、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农业科研和管理领域的专家。
六、总结农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高级农业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农业学科知识和研究能力。
通过专业的培训,学生将能够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
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一、博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01)一、学科简介作物专业是海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也是统一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最早的学科,包括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
学科从1958年建校时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我国唯一以国家战略物资橡胶等热带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面向包括海南在内的中国热区进行科研、服务和人才的重要学科点。
作物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优质协调机理与栽培调控机制、环境友好与作物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等。
学科注重“作物、环境、技术的系统结合”,利用作物基础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生产实际,形成高效生态安全配套的现代高新技术,促进常规栽培与育种技术的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充分利用海南热区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热带作物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
现拥有农业部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海南省作物栽培学重点学科。
学科师资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
现有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其中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90%以上。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省部级等相关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总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
二、培养目标培养在作物种植、生产与管理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作物种植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品学兼优的作物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全日制农业硕士作物领域培养方案
全日制农业硕士作物领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5101)2016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研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或本科同等学力)。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
其中专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
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
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专业实践。
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种子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
作物(095101)专业培养方案
作物(095101)一、领域简介作物领域是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大田作物为对象,研究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作物高效栽培生理生态、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作物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我校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10年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招生资格,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领域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教学队伍,现有硕士专职指导教师41名,校外实践导师20人,校内导师中有正高职称25名,副高职称16名,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5人。
有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研究所、隆平种业、亚华种业、衡阳市农科所、岳阳市农科所等研究生实践基地8个。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分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创新研究平台。
“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各部委、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申请专利或著作权45项,登记、审定农作物品种36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657篇,出版专著、教材25部。
本学位点先后与隆平种业、亚华种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术研发和作物生产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从事作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和作物生产管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业精神;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作物领域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作物领域上具备基本研究和应用能力,能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海南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作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在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6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18学分。
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硕士研究生
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能独立胜任作物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及技术管理工作。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1.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结合国家需求和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前提,在兼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低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包括作物超高产遗传与生理生态基础,作物对温、光、水、气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等。
2.作物生理生态主要研究东北主要作物抵御低温冷害、干旱和营养胁迫等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逆境调控理论与技术;作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环境因素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等。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引言作物栽培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具有深厚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制定了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程设置1. 作物栽培基础课程包括作物生物学、作物遗传学、作物生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
2.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包括作物种子繁育与质量控制、作物栽培技术与管理、作物病虫害防控等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掌握作物栽培的关键技术。
3. 作物栽培研究课程包括作物栽培学进展、作物栽培系统与创新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三、实践环节1. 农田实践学生将参与农田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作物栽培的全过程,包括土壤处理、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进行作物栽培相关的实验研究,包括作物生长调控、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科研要求1. 科研项目学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可以是校内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术论文学生需要撰写学术论文,包括课程论文和科研论文,培养学生科学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
五、实习要求学生需要参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活动,了解作物栽培实践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研究生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作物栽培基础和广阔的专业视野的研究生,能够在作物栽培领域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七、结语作物栽培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作物栽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科研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90101)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硕士研究生: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勤奋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学科主要以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3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1、作物栽培生理生态:主要研究群体结构、环境条件和营养状况对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等研究,揭示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研究热带北缘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模式。
3、土壤肥力与养分资源管理:主要研究热带土壤肥力特征及可持续利用,热带地区土壤培肥的机理和措施,栽培作物的营养规律与需肥特性,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养分综合管理技术。
三、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个别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养计划者,须按规定提出延长学习年限的书面报告,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但在学年限最长不得超过4年。
延长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四、培养方式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全日制培养方式。
2、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及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起主导作用,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在保证基本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6学分(不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18学分。
作物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作物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政治思想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能独立胜任作物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及技术管理工作。
.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作物学从基因型和环境两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等角度上阐明并揭示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科学。
通过理论与技术及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拓展,作物学一级学科建立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种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研究作物生产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该学科方向以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区域布局、资源配置、精准设计、个体培育、群体优化、系统调控、集成示范等为技术手段,进行作物生产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并进行技术模式的区域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是特别注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学学位培养方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培养合理知识结构、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献身科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具有求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的科学精神、善于合作,甘于奉献。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和科技服务等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达到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2.作物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3.作物产量品质生理与分子机制4.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
四、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外国语、政治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30学分。
1.必修课(16学分)(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5学分(2)自然辩证法概论 2.0学分(3)英语 6.0学分(4)高级作物生理学 2.0学分(5)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2.0学分(6)作物科学进展 1.5学分(7)专业Seminar 1.0学分2.选修课(14学分)(1)高级植物营养学 2.0学分(2)作物栽培研究法 2.0学分(3)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 2.0学分(4)高级耕作学 2.0学分(5)高级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2.0学分(6)多元统计分析 2.0学分(7)计算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2.0学分(8)SAS原理与应用 2.0学分(9)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2.0学分(10)农业生态学进展 2.0学分(11)绿洲农业学 1.5学分(12)作物生态学 1.5学分(13)精准农业概论 1.5学分(14)农业遥感应用 1.5学分(15)宏观农业与持续农业 1.5学分(16)农业资源与优化配置 1.5学分(17)作物学专业英语(科技英语) 1.0学分(18)作物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 2.0学分(19)分子生物学 2.0学分(20)其它(根据研究生情况选修)3.补修课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至少3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算学分。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行业管理人才,具备独立开展农业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模式1.学制:全日制2年制硕士研究生,含学术期和实践期。
2.培养方式: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实习和论文写作。
3.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授课、讨论、实验、实践、个别指导等。
三、培养内容1.专业基础课程:-农艺学导论-作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植物遗传学-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环境与资源管理2.专业选修课程:-转基因作物研究与应用-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科学与管理-农业气象学-农业信息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3.实践教学:-农场实习:学生需在农业生产基地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实习,熟悉农业生产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
-实验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科研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亲自进行科研实验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培养要求1.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农艺与种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2.实习实践:完成农场实习任务,熟悉农业生产管理和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论文撰写: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水平。
4.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五、学位授予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院决定,授予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
六、学业评价与辅导1.学业评价:根据课程考试、实习实践报告和科研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2.学业辅导: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科研中的问题。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前 2 学期完成。硕士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课程考核,如有特 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或课程考核不合格者,须重修该门课程,两次重修考核 未通过者,取消毕业资格和申请学位资格。
-5-
导教师资格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另设秘书 1 人,须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博 士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 行)》(扬大研院〔2018〕38 号)执行。
-6-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 “高级作物学” 包含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主要讲述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高产潜力;作
19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4.学科综合考核
课程学习结束之后、学位论文开题之前组织综合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本学科 文献的阅读情况以及对本学科研究前沿的掌握情况等。考核小组应由 3-5 名本学科和相 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第三学期进行,特殊情 况最迟在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综合考核小组应在考核前一个月通知硕士生。 具体考核方式、内容、标准和形式等根据学院制定的专项考核认定办法执行。
植物生物学进展*
2
春
M999X012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A 3
春
数据分析和常用统计软件分
M999X014
析
2
春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英语提升
作物学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
64
春、秋
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生至少应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3门,可列多门
农作学
0
32
春、秋
作物育种学
0
32
春、秋
作物栽培学
0
32
春、秋
种子学
0
32
春、秋
培养环节及时间安排
培养环节
学分
时间安排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0
课程学习计划入学后1个月内制订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应尽早完成
2.论文开题
1
16
春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
32
春、秋
田间试验方田间试验方法与技能Ⅱ
1
16
春
显微观察类仪器原理与应用
1
16
春、秋
生物组学检测设备原理与应用
1
16
春、秋
生理生化分析类仪器原理与应用
1.5
24
春
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
2
32
秋
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
2
32
秋
作物逆境生物学
2
32
秋
现代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
具有较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运用作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恪守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年限
基本学习年限3年,最长不超过4年
培养方式
全日制
学分
总学分≥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8学分,学术交流=2学分,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
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
能力
1、政治素养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具有积极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决心和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现代田间、实验室的综合实验和实践技能,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农业推广及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作物高产栽培生理生态
2.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3.作物信息栽培理论与技术
4.作物抗逆稳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5.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技术
三、招生对象
招收本科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实践2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见附表
六、必修环节
按校研究生处统一要求执行。
七、学位论文
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校研究生处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授予
按校学位授予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培养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