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三个面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及重大意义[摘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历史渊源和现实土壤、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与整合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实践及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特点,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发展方向,以培养“四有”公民为建设目标。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打造社会坚实的精神基础,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意义[长期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在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正确解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正确评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至关重要。
对此,本人提出如下观点: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是体现时代精神、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其概念应如十六大报告中所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20年高考政治考点必备手册(人教版)
必修3 文化生活考点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考纲导学(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主张,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协调发展。
(指导+坚守+立足+结合+三个面向+四个定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注意:1、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判断文化的先进性就是看文化是否站在时代的前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先进文化。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化形态。
这种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概三作业》课程作业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的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所以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从四个基本方面界定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培育“四有”新人,明确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三是坚持“三个面向”,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四是强调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在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一系列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近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于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在建设中,我们要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其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几率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思主义哲学、伦理学 。 白 冰 ,女 ,辽 宁凌海人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专业博 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马克思 主 义 时代 化 。 基金项 目:2016年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16YJC710049)。
张 兴 国 1'2 白 冰
(1.辽宁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辽 宁 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辽 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 :邓 小平“三个面 向”思想 ,是 中国改革开放 40年历 程乃至未 来经济社 会发展的 实践指 向与理论表 达 。“三个面向”的提 出是基 于对世界性现代化浪潮本质的深刻理解、对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 ”的时代 主题转换 的准确把握 ;“三个 面向”是一个 以“面 向现代化”为体、“面向世界 ”和“面向未来”为两翼 (一体 两翼 ), 由“现代与传统”“世界 与民族”“理想 与现 实”三对矛盾 关 系构 成的辩证 、开放 、包容的科 学体 系;“现代化视域 ” 体现 “三 个面向”思想的 时代 价值 ,它对正确认识 和解 决我 们 时代 面临的重要 而迫切 (如 当前我 国社会发展 阶 段 、“两制”关 系、“中国道路 ”等 )的问题 ,具有世界观 、历史观和方法论意义。
第 46卷 第 1期 2018年 1月
辽 宁 大学 学报 (哲学社 会 学版 )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毛邓简要概括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含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①“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 ③教育文化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把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经典文化论述熔铸在一起,使它们形成相互界定、彼此支持、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
可以说,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代领导集体有关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熔铸、提炼、传承与创新。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这表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
不管如何特色,性质不容改变。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纪律是保证,文化是条件。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面向”的提出,直接说明了我们文化的价值取向:所谓“面向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课题提供文化支援;所谓“面向世界”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注重开放性,要同世界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交流和对话;所谓“面向未来”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间上的前瞻性和超越性。
三个面向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个面向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三个面向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三个面向”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这些理念强调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与“三个面向”所倡导的思维方式相得益彰。
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三个面向”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变化,积极应对挑战。
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三个面向”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的繁荣。
总之,“三个面向”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因、建设文化强国的措施、文化发展道路与文化强国的关系。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重点、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2.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主探究:1、我们应如何理解我国近代文化的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和意义:3、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什么?4、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导入新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与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6年,新中国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五年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2年,党的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问: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包含哪些内容?在当代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进行新课:(一) 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学生自主阅读书本的探究活动内容,然后回答问题探究一:观点1:中国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认错,全心全意学习西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第一框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具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
体 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 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才能更好维护国家文化安
要接
全,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奠定精神基础
求 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发展和繁荣社
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先天优势,但是这种根基和优
(3)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的本质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 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从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 量。 (4)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要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 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心,不断提 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 力和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与影响力,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的创造 与进步。
[典例剖析] 例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 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道路( ) A.是复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 B.关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是由建设文化强国这个路径决定的 D.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议一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发展的后果是怎样的?给我们的启示是 什么? 提示 物质文明搞不好,就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精神文明也就无 从谈起;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坚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九年级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九年级政治重要知识点“基本”类: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6.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7.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1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1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觉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1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15.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16.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晚婚晚育、优生优育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奉献社会19.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九年级政治知识点梳理“数字”类一、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一个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方略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一生命线: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个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3.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5.两种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6.两个理想:共同理想、最高理想三、1.三个尊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建设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 林振平
作者机构: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出版物刊名: 发展研究
页码: 61-64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 综合国力 科学性 民族文化 文化继承
摘要:"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如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任务,从当前工作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必须着重坚持五个统一.。
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作者:李冲锋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中图分类号:A8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55(2014)05-0028-06李冲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 201204)摘要:“三个面向”是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简称。
“三个面向”分别从内容、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对教育发展提出要求,“三个面向”是“三维一体”的。
“三个面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三个面向”的历史意义表现在,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前瞻,是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是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三个面向”的当代价值表现为,它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现代化新进程、推动教育改革新发展。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三个面向;教育思想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P35)“三个面向”是对邓小平这一题词内容的简称。
“三个面向”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学习和践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对我们而言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的过程。
一、“三个面向”的辩证统一“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对教育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个面向”的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三个面向”是以现代化为实质内容的。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对现代化的主动回应,而不是被动反应,是对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而不是被动接受。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教育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服务。
这主要是解决教育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
具体而言,就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贡献。
二是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即教育现代化。
这主要是解决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
“三个面向”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这段话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定位,其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也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就拿国有企业的主力舰队船舶工业来说,船舶工业本身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业,是传统工业与朝阳工业的结合体。
船舶工业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要围绕“三个面向”展开,这也是船舶工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谈。
从广船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广船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军品任务的急剧萎缩,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走向市场,大胆开发民用船舶产品和非船产品,率先采用补偿贸易的方式创建了国内第一间集装箱厂,引进了美国式的管理文化,创造了“红帆”精神和“红帆”业绩;接着又在造船生产中通过造出口船,学习移植日本“IHI”技术,引进日本式的管理文化,创造了中国造船的新纪录;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价值目标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广船又谋求企业的彻底变革,向股份制的产权重组、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跨进,成为国家首批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的造船国企,从一个高度计划经济的军工企业,转变为境内外上市的公众公司。
广船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贯穿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线。
黄埔船厂的发展又另具特色,他们发扬为海军服务的优良传统,发挥军工生产的优势,瞄准现代化和世界水平,十几年来实现了“三个产品,上三个台阶”的目标。
在建造军品中确立“上水平、创特色、出精品、争一流”的建造思想,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促“双力”(即促进企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共建一流战舰,共育一流精兵”,实现了“建精品、育精兵”的目标。
毛概第十章
正确答案:b
A.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马克思主
8.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 A B C D )
正确答案:d
A.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
正确答案:ade
A.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B.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C.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D.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a
A.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时不远了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都要既着眼于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远的理想和目标,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奋斗过程
正确答案:√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 × )
正确答案:√
5.当今时代,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 × )
正确答案:√
二、单选题
1.“三个面向”是指( A B C D )
正确答案:c
C.既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不能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D.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 ( A B C D )
正确答案:b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堂即时演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堂即时演练1.为了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几代中国人经历了艰难的求索。
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是()A.中国共产党成立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D.“文化复古主义”盛行2.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来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C.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4.下列内容与文化自觉关系不直接的是()A.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B. 认识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C.承担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D.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持乐观态度5.2013年6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参考答案1.【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人民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确保了中国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故答案选B。
【答案】 B2.【解析】④不属于“三个面向”的内容,排除④。
【答案】 C3.【解析】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答案】 C4.【解析】D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题意不符。
【答案】 D5.【答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一路径,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要求决定,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三个面向
先进的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适应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规律,服务时代主题,文化才能保持其先进性。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三个面向
(1)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
重要体现。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是最迫切的
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2)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
要体现。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碰撞。
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既要充分重视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和
影响,又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坚
持以我为主,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
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在实践中进行
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建设面向未来,顺应历史的潮流。
只有不断融
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开辟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才能进行文化创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在当代中国,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建设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