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道德人格健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道德人格健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我意识和道德人格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学生身心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需要准确了解自身和社会,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才能形成健康的个体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生自我意识和道德人格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研究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人格的健全,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探讨中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模式,为中学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2)中学生道德人格的构成和发展模式研究;(3)中学生自我意识与道德人格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4)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人格的健全策略研究。
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学生自我意识和道德人格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其发展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通过比较和综合分析,提出相应的培养和健全策略,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和道德人格的发展。
四、研究意义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道德人格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本研究将对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为中学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促进中学教育的科学化和发展;(2)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3)为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征和形成机制的描述和探讨;(2)中学生道德人格的构成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3)中学生自我意识与道德人格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说明;(4)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道德人格的健全策略的提出和实践验证;(5)相应的学术论文发表和研究报告撰写。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完善人格
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中国自古以来素称礼仪之邦,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国人的道德素质却连续滑坡。
今年以来,央视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国人在国外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丢了中国人的脸面。
更有甚者,连不能在文物古迹上刻字的常识都已被写进了新颁布的旅游法。
种种现象表明,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有些连幼儿园孩子就该懂得的道理,现在的大人却做不到。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完善的人格,近的对学生本身来说,他将来会成为一名知书达礼、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的人。
远的说,对提高人口素质,对和谐中国的建设,对中国梦的实现,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政教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爱生命,张扬个性,全面育人,幸福成长”为出发点,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观,把“三全管理”,即:全程管理、全员管理、全人管理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星一中地处闹市,空间狭小。
从环境上来说,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但是学校因地制宜,通过路队制、值周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周评比、大课间活动、班级管理和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等,达到了“全程、全员、全人”的无缝管理模式。
一、坚持实施路队制,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路队制是我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而实施的一项措施。
在实施路队制之前,学生在上学、放学期间,处于无序的状态,这种状况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不利于对学生形成约束,容易让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路队制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路队制管理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比如规定学生的入校时间,划定各年级及各班级的站队区域,规定各年级不同的出入楼路线,等等。
路队制的实施,一方面将学生的出入楼的无序状态变成了有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育德养人的实践与探索研究开题报告
·HJKGH
葫芦岛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育德养人”的实践与探索研究
类别与编号
基础教育JG16CB284
课题负责人
李秀丽
所在单位
葫芦岛市连山区寺儿卜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上报时间
2016年10月19日
填表说明
一、认真、如实填写,书写要清晰、工整。
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二、本申请表一式2份及电子版1份。
打印与复印请用A4纸并左侧装订。
三、课题编号与类别应按立项批复文件填写,课题类别指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
四、工作单位要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
封面加盖课题负责人单位公章。
五、项目填写应完整、符合要点的要求。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报告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工作报告市昌平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课题组2014年5月,我区在《农村地区家长学校常态化实践研究》课题取得圆满结束后,又承担了教育部关工委《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任务。
此课题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认真落实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关于“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系列指示精神,我区按教育部关工委要求,开展“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模式的研究”子课题研究,经过半年准备于2014年11月18日正式启动,3月27日,教育部关工委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行了课题开题论证会,我区在传达论证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对子课题的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区级课题开题后各校子课题在论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课题方案,经教育部关工委审核后,于5月30日正式立项实施,并在20所学校开始了实验研究工作。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容。
(一)、首先要弄清楚此课题研究的是什么,在明确课题概念界定,弄清楚家庭教育的本质、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容。
本课题严谨的课题界定:1.家庭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自我成长,让每个成员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2.立德树人:“立德”,立:树立。
德:德业,“立德”即树立德业。
“树人”,是培养人的意思。
“立德”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人。
3.综合研究: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进行“综合研究”,就是综合研究各种问题,综合考虑各种不同家庭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关系,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价值多元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等。
4.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开题报告)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当前,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在德育方面的观念和实践都还存在不足。
因此,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提供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XXX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具体内容包括: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等。
三、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成果:1.总结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2.评估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3.拓宽教师的德育观,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研究机构:XXX是一所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学校,具备开展本研究的条件和基础;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念和方法;3.研究资源:本研究将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4.研究人员:本研究将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小组,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的进度安排如下:1.前期准备(1个月):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小组等;2.文献资料法(2个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基础;3.访谈法(2个月):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4.问卷调查法(2个月):开展问卷调查,评估德育渗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5.总结分析(1个月):总结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德育开题报告(5篇)
德育开题报告(5篇)【篇一】德育开题报告《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课题,已经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聊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
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
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3)通过个案研究,寻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方法;(4)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一帮一帮教结对、美德教育等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二、本课题在国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外统一研究领域的与趋势分析新加坡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课题背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体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共同育人的大环境。
立德树人工程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统筹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阵地。
教育部于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
因此我们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维一体的综合德育模式,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关于“立德树人”的文章最早出现在2008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上由李希影写的《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最早出版的著作是在2009年3月1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容铁慧编写的《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一书,本书是对上海高校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一种梳理、回顾和总结。
德育开题报告题目模板范文
德育开题报告题目模板范文研究背景和意义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社交能力不足、自控力不足、焦虑症状增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德育教育的加强和实施。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社交能力。
研究主要以中学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可行性实施建议。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1.探究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分析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寻求可行性建议。
3.提高学生德育素质水平,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教材、研究报告等资料,探究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相关内容。
2.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和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等数据,从而获取定量数据。
3.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咨询实施策略,以探究实施德育教育可行性建议。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部分:1.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调查问卷法,分析现阶段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管理等。
2.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如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考试评价等。
3.中学德育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专家咨询法,提供可行性建议,如重视教师培训、加强教育督导等。
预期成果与意义通过本研究,从各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中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给出实施策略和可行性建议,旨在提高中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进一步弘扬基本国情,加强国家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建设,提升国家整体素质。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报告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之一就是教育的“人性化”。
这意味着现代教育不仅要有认知教育,更要有情意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必须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格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1、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作为学校教育首先就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
2、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学习一方面越来越个人化,另一方面越来越社会化。
这就对个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学习者必须对自己负责。
二学习的社会化,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对他人负责,学会合群、乐群、合作。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是青少年健全发展的客观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4、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教师作为以学科教学为媒体的学生人格导师。
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其次,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形成全新教学理念。
二、研究目的和概念界定研究目的:通过课题研究,以本校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理论结合实际,探索在农村中学学生健全人格的类型,人格偏差类型及形成原因,结合课程改革,系统整合学校心理教育、德育、美育和其他各科教学,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本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本校培养一批教研骨干,形成教师参与的浓厚氛围,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层运作。
概念界定:1、人格人格即个性,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是指一个人的各项比较重要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习传统家风促进人格的完善——教案分析与讨论
学习传统家风促进人格的完善——教案分析与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追求也在不断升级。
如今,人们不仅注重知识的普及,还把培养良好的人格和传统的家风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能从小就接受正确的教育,学习传统家风,我们的成长将会更加健康、积极,更有利于我们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想教育自己的孩子,她每天都告诉孩子:“你要是做好事,上帝就会眷顾你。
你要是做坏事,上帝就会惩罚你。
”孩子变得非常害怕,善恶自知,做事不敢有过,但他似乎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后来,他的母亲把他送去拜访了一位尊敬的老人家。
老人家听完他的母亲先容后,对孩子说:“真正做好事,不是因为期待眷顾,而是因为自己懂得感恩、分享和回馈。
”孩子听了这番话后,开始认真地做好事,他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轻松,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欣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生命的真谛只看做成是善恶对错、眷顾惩罚的植入,而应该把传统的家风融入生活之中。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代代相传的优良家训和行为准则,是家庭文化的核心。
它包括了对人性本质的体认和处事哲学等方面的内涵,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视家风的,家风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比如说,一个过于计较人情世故的家庭,不仅容易给孩子的性格留下毒瘤式的烙印,也容易让孩子走上不正之路。
但是,如果父母能够从小给孩子灌输好家风的理念,孩子的心灵成长会更加健康、积极。
下面是一份针对小学生的教案分析:教案目标:让学生明白传统家风的重要性,学会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流程:1.了解家风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家里的风月以及周围同学家庭的风月,让他们了解到“家风”的概念。
2.讲解具体的家风老师可以介绍他们自己班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好孩子的家风,让学生理解家风的具体内容。
同时,老师也要告诉学生,每个家庭的家风可能都不一样,这要求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德育开题报告
德育开题报告德育开题报告1__主要从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其中,主要包括: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抓学习研讨;抓实践体悟;抓反思重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
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__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
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
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__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
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
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
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
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
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
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
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
2023年家庭教育的问题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3年家庭教育的问题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023年家庭教育的问题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背景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方式已在国外普遍开展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已取得较大的成果。
但毕竟国内的信息技术环境与发达国外不可同日而语,加之文化差异与地域特色,决定了国外在此领域的实践与研究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但无法取代我们的研究。
从国内情况来看,在部分中学都成立有自己的家长学校,但这些家长学校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家长进行家教指导,而未能发挥家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构建中的应有作用,此类的实践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理性思考的多,实践研究的少。
不少学校也开发了家长学校,但这类与其他同类一样,只是将原来传统环境下的家长学校信息电子化。
本课题研究的趋势是:研究信息技术对德育活动方式的意义、价值,以及家、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施教的目的、内容和模式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须由传统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旨在建构一种青少年网络德育模式,指导网络德育尤其是小学网络德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都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2)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二十几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人格偏差较大,导致一些严重事件不时发生,成为校园和社会的风险隐患。
因此,如何培养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成为了一个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因素的各种作用方式,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分布状况。
2.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探究不同人格类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
3.通过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和数据,总结和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同时,针对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主要研究内容1.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概念、特征、评价标准等基础概念的阐述。
2.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与解释,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3.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要性和价值,探究健康人格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4.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异常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不同人格类型所表现出的偏差行为。
5.从教育、心理、家庭等不同层面,探讨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的整理和总结,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概念、研究状况、研究进展等。
2.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收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心理状态等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排除干扰因素,确立问题关键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研究的过程中要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
”同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
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方方地走进课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上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种明显的偏颇倾向,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高于人文文化。
而这两种偏颇,都与过分地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断链和缺失,母语教育极度弱化,语文教学迷失了最基本的落脚点。
同时由于西方某些低端商业文化的入侵,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恶性竞争泛滥,甚至一些浅薄、颓废,鼓吹享乐、放纵的殖民地文化也一并载入,造成当今社会真空、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问题,从而对青少年一代的、追求、责任感、完备人格的形成造成损害。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研究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因此,关注语文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教育,帮助学生找回忠与孝、仁与义、信与礼、智与勇等国民精神尤为重要与迫切。
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中华传统文化”是XXX演变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汗青上各种头脑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施展阐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及培养途径
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及培养途径【摘要】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品格与能力。
本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内涵、外延做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
具体途径为: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班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榜样的示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班主任工作和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省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正文】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科学而缜密,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共有十八个基本要素。
健全人格是在自主发展这个项目下的“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一个具体的关键的要素,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幸福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
健全的人格是学生其他基本素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起决定性、关键性作用的成分。
初中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先行要素。
这是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黄金期,但是在当前社会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加上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大多数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学校教育的能力与道德两难选择问题[1],这些都影响着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如果不加强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他们就很容易偏离正确的价值观轨道,导致人格缺失。
研究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
一、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意义在西方教育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过人格的养成教育问题,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理论。
人格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人格教育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人格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的教育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培养健康人格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对人格教育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报告旨在探讨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分析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2. 目标人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并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感的社会成员。
具体来说,人格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3. 内容人格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3.1. 价值观培养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什么是好的、美的和有意义的事物的认同和追求。
人格教育通过教育活动、校本课程和社交经验等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和道德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价值观问题。
3.2. 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人格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通过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人格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潜能。
3.3. 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认同和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参与。
人格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社会问题、感受他人的需求,并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4. 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培养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是人格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课堂合作、团队项目和社交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通过解决冲突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友谊。
4. 方法人格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真实的情境,思考问题,分析事实,培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华传统美德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主要问题1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着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未成年人代表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对健全学生人格举足轻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更是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点。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考试得高分;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则是频繁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在分数高压下,学生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
素质教育力求改变这种状况,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尤其是今天,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环境的日益凸现,各种思想文化潮流间的相互激荡愈演愈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谈心、观察,发现单亲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及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2)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原因;(3)通过个案研究,寻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对策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方法;(4)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一帮一帮教结对、美德教育等有意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人格。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的与趋势分析新加坡是学校道德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国家。
1990年通过了为全体国民认同的“五大共同价值观”:一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二是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三是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四是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五是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十分注重国民的“国家意识教育”,大力弘扬“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实效”的新加坡精神。
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
韩国在推行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始终把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作为载体来铸造韩国精神。
他们把这种传统的内在精神转化为本民族服务的动力源泉。
他们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念,振奋民族精神。
因此,不但培养了一代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而且为韩国的崛起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强调民族传统,注重民族精神教育的国家,道德教育就有成就。
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已经成为世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并在国际事务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和反映。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什么呢所谓民族精神教育,就是确立民族自尊习和自立自强的民主意识,培养民族的自尊和民族振兴的责任。
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激民国民向上的动力源,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灵魂、精神支柱,是我们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本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并将民族精神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设有哪些突破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德育,就应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真正富有中国民族传统观念和民主精神的新一代中国人。
因此建立完整的德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优秀的。
但这种传统文化也造成了我们缺少独立、缺少自主的个性,从而产生了人格缺陷。
例如我们教育孩子会说'不要这样、应该这样',这就打击了孩子的自主意识,而国外则不同。
"讲座中,郑沪生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告诉大家,在构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中,首先就是一个人应该有独立的个性特点和自主意识,要实事求是,树立自信心,唯实、唯真而不唯上,这种人格与金钱、权力没有关系,与文化教养也没有直接关系。
健全的人格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树立责任意识,而诚实是责任中最优秀的品质;二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勇气,只要不违背道德,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要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三是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个人的出身和职位不能选择,但心态可以选择,要有宽容的精神,对生活要有积极的心态,做什么事都要充满激情和热情;四是要有合作精神,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怎样与人合作。
同时,自律、自制是人格的基石,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能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在学习活动中主发展健全人格2、在师生人格濡化中发展健全人格3、用激励赏识发展健全的人格三、研究依据“中华美德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指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充分利用我校既有的师生资源、财力、物力资源,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应对行为而展开的研究。
它要回答的是初中教师如何着力培养初中生养成教育并如何收到成效的问题。
理论依据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教育、《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解读》。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记得一位着名教育家说过:成功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四十岁负责。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那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应该也可以为学生的四十岁负责。
因此,我们提出了“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目标,“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育人目标,为的就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全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课题研究内容(一)、深入持久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把爱国主义放在学校德育首位,有规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精心组织,务实求效。
2、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一种炽热的爱国体验。
3、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艰苦创业能力。
1、用活动和制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营造良好的艰苦奋斗的氛围,引导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三)、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1、形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2、多方配合,创设学生行为养成的宽松氛围。
实施方案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班队团队活动、经验交流总结等。
五、课题研究原则1、科学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渗透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自律的原则。
6、真诚的原则7、示范性原则。
注重传统美德教育营造和谐成长氛围“中华传统美德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主体教育模式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人类已进入21世纪,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不断地解脱着人在自然界的种种劳役,把人诱入了一个以技术为本的世界。
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来说,工业文明也好,网络技术也罢,都是“双刃剑”。
市场强烈呼吁着平等互利的交换,却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使人获得了全球性的信息,却丢失了身边的交流。
不少教师感到:现在很难走近学生;学生对教师也往往是敬而远之;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感;更多的家长则是为如何和孩子沟通而苦恼。
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淡化,既有碍和谐教育模式的建构,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符合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
而融融仁爱心,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同情人、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如何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中华美德得以继承如何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便是我们通过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们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华传统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小学中华美德主体教育模式建构研究》课题研究,并将子课题确定为《中华传统美德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主体教育模式研究》。
该课题经总课题组批准,于2001年6月开始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一)研究的目的: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身践行、自己体验中,继承中华美德,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处,以弥补工业文明、网络技术带给我们的缺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使他们身心愉悦地健康成长。
二)研究意义:1、是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源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而这种民族精神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由众多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闪光的思想和行动来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