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复习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读中考考纲对课内文言文的要求和考点。
2、根据往届中考题型对本文的字、词、句、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进行复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解中考考纲对课内容文言文的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根据中考题型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
1、全体学生朗读课文。
2、中考命题题型一:字词解释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数量:3个;分值:3分(每空一分);考查形式:填空题;考查内容: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做到心中有数)
3、在课文中标注重点字词:方、阳、且、惩、塞、迂、毕、平、险、指、阴、杂然、许、献疑、以、损、如…何、焉、置、诸、荷、叩、垦、箕畚、孀妻、始、龀、易、反、智叟、止、甚、惠、毛、其、长息、固、彻、不若、虽、穷匮、苦、亡、已、诚、负、厝、陇断
4、让学生在4分钟内迅速背诵上面字词,进行小组轮换的形式进行抽查背诵,检查熟练情况,特别有一些通假字或是一词多义情况要强调,例如:且、毕、险、指、许、以、焉、始、惠、其、固、虽、苦、亡、诚、负这部分词语要进行拓展一词多义。
5、中考命题题型二:翻译题;考查数量:2句;分值:4分(每句2分);考查形式:填空题;考查内容:主旨句、典型句式结构句子、具备文言现象(即句子中一定含有得分点)的句子
举例中考考题进行评讲:(2014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重点考查“斗”、“蛇”词类活用;(2016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重点考查“妻子”、“绝境”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6、抽查学生对本文翻译的理解情况,见以下几道题: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中考命题题型三:综合分析题:考查数量:1;分值3分;考查形式:填空题或是选择题;考查内容:理解关键语句、评析主要人物、赏析写作特色、概述行文思路、把握写作意图、分析思想主题
举例中考考题进行评讲:(2015年)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句意】,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手法】,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思路】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主题】8、理解本文相关知识点内容:
(1)理解语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理解:写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及地理位置,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为下文的移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2)分析人物形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通过语言描写,愚公的话说明了人力的无穷,表现了愚公的坚定决心和长远目光。
(3)写作手法:对比与衬托手法的使用
衬托手法:用二山的高达衬托愚公的移山精神;结尾诸神的惊动和天帝的决定衬托愚公的坚定信念
对比手法:智叟与愚公的对比,突出愚公的目光长远、坚持不懈、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智叟的目光浅短、安于现状、自作聪明。遗男的热情相助与智叟的讽刺嘲笑形成对比。
9、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是寓言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此部分题会出现在选择题选项中,要求学生熟记作者的写作目的)
10、结题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对待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巨大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详写了移山前的商议和辩论,略写移山的具体情形,因为按实际情况来
看,移山不可能成功,所以赞扬的只是愚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行为本身。
B、“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的鼠目寸光。
C、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讽刺。
三、回顾中考题型,明确考点,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