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学教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示范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示范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2.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2.体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作者是如何做到把深奥难懂的物候科普知识给我们介绍的很容易理解的?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或智慧课堂。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回顾学过的说明方法,找到本课中有代表性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回顾说明文说明顺序知识,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文本,研讨课文(一)说明顺序要求:学生结合以下问题学习文章的说明顺序和方法,结组细读文本,再小组研讨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后,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中第2段举了“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三个例子顺序能否打乱?为什么?参考答案:从文中“耕地”“种谷子”“割麦插禾”可以知道,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同时,也照应了后面的“花香鸟语”。

2.第三部分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把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从主要到次要又是一种逻辑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3.第四部分中第11段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依据是什么?从文中“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段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二)说明方法1.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了解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学生回顾旧知回答,教师补充。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作引用……2.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请同学们跳读文章,找一找文中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示例:①举例子第2段:“杏花开了……”,说明大自然的现象和农业生产是紧密结合的。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第二课时)

***县***实验学校课时教案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

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

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

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2.语言生动而准确。

课文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性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也写出一则物候现象。

(200字左右)







思。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重点)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

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教案《16.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 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显示课文朗读。

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习字词。

连翘(qi2o)——翘起(qi4)衰草连天(shu1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4)——落枕(l4o)观测(gu1n)——玄妙观(gu4n)差异(ch1)——差遣(ch1i)——差错(ch1)——参差(cī)3.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过程:一、生词引入,激起兴趣1、出示生词(语言),学生把这个生词读一读。

2、师:我们每天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不信你看——3、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满天电光闪,说说它们都告诉了我们什么?4、师: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听一听大自然都对我们说了什么(课件出示题目:大自然的语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出示生词,多种形式朗读,对重点词进行讲解(蝌蚪、圈)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4、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用笔勾画描写大自然语言的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从诗中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大自然用……告诉我们……”句式回答)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1、第一节:同学们读懂了那么多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大自然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的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了,你找到了吗?学生回答。

2、出示第二小节的图片和文字,简单讲解。

3、出示第三小节的图片和文字,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这一节的理解。

感情朗读。

4、出示第四小节的图片和文字,学生找出其中的比喻句,体会小蝌蚪在水中游泳时的活泼可爱,并指名朗读。

5、出示第五小节的图片和文字,学生联系实际回想什么时候会看到大雁成群结队南飞?大雁飞行时有什么特点?体会把大雁比喻成省略号的写法。

过渡:不只是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就连植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5.《大自然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1. 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需要学生自己品味。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有条理地向我们介绍物候学的。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品析物候现象所揭示的事理。

二、品析语言,严谨生动为了清楚简洁的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语言需要严谨准确,但有时为了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说明文语言也会生动优美。

竺可桢老人的《大自然的语言》把两种语言风格融合贯通。

1.比较阅读,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的特点(1)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2课时含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设计(2课时含反思)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2.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筛选信息理要点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但别以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

你看那天上的云彩,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出门就得带雨伞。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那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

只要你会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竺.可桢.(zhúzhēn)载.途(zài)簌.簌(sù)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ɡ)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ɡ)翩.然(piān)草木荣枯.(kū)孕.育(yùn)刺槐.(huái)连翘.(qiáo)农谚.(yàn)2.据词释义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衰草连天:形容一片枯草,连绵不绝。

几乎像是与天连接。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周,环绕一圈。

复,又,再。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一、激趣引入,复习旧课1、小朋友,你知道公鸡告诉我们什么?2、公鸡叫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

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

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我又带来了它们,看谁和它们是真正的朋友。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4、看来上节课你们都和生字成了好朋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它们的语言,好吗?二、学习第一节1、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2、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些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看到了什么,说明你在观察,知道了什么,说明你不但观察了,而且还进行了思考,所以说――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教师引读(师生合作)3、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的孩子吗?4、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小节。

齐读。

5、接下来就让让我们用眼睛看,用脑筋想,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三、范读诗歌请小朋友听诗歌朗读,想一想,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出示课件,生听范读。

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板书:蝌蚪,鱼鳞,化石四、学习第二小节1、请小朋友打开书,看看哪一小数点节是蝌蚪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2、谁来读第二节?抽生读,指导。

3、出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课件。

你发现了什么?4、这些蝌蚪像什么?5、当你看到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就知道了什么?(春天来到人间)板书:春天6、春天来了,小蝌蚪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高兴啊!能读出这种语气吗?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读。

齐读。

7、扩展:还有什么现象也说明春天到了呢?五、自学三、四小节。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读懂了大自然中蝌蚪的语言,那么鱼鳞和化石又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呢?接下来我们自学三四小节。

小朋友可以和伙伴一起选学你喜欢的一小节。

先读读诗歌,再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大自然的语言>>,找到你喜欢的部分仔细观察,然后再读诗歌,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自学。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基础过关全练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簌.( )簌yùn()育(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段中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郊外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江南的春天,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年年如此。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加强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提升全练4.【学科素养】【跨学科·地理】(2023山东禹城期中,14—15)观·节气物候。

(7分)【甲】①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等推移变迁的过程。

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②唐白居易十几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前四句,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新词,认读8个字,认识米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的几种语言。

4、开动脑筋,寻找大自然的其他语言,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生词引入(1) 出示生词(语(Yǔ)言)课件分别展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如“告诉”的“诉”单独念第四声,读“告诉”一词时读轻声;3.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

(注意轻声音节)(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注意生字多,名称连续。

)(3)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课件出示:三叶虫、镶嵌、喜马拉雅、山颠、粗心大意、妙不可言、多么、圈圈、鱼鳞上、告诉)4.正确流利地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

三、品读朗读1.自读体会。

现在我们把这些难读的词语和句子放回到课文,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看看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

边读边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一“逗点”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小蝌蚪)(2)自由练读,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学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初二第二学期)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学案】

5.《大自然语言》第二课时学案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文章,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重点难点1. 筛选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2.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一、收集农谚,理解物候收集至少三条农谚,并说说里面包含的物候知识。

1.2.3.二、解释含义,品味语句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三、探究问题,品读精华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2.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3.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四、课堂小结文章以四季的轮换更替为切入点,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_________等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艺术特色:○1抓住事物的进行说明,条理性强;○2说明语言_________、_________;○3恰当的运用多种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收集农谚,理解物候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全国一等奖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全国一等奖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全国一等奖本教案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探索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学习到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一系列具有生命力的事物背后隐藏的语言。

一、课程目标:1. 能够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受自然之美。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3. 能够通过模仿、接受、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2. 探索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三、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2. 如何通过模仿、接受、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2. 植物的语言: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如何理解植物的语言?3. 动物的语言: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交流方式,如何理解动物的语言?4. 自然现象的语言:观察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如何理解自然现象的语言?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体验大自然的语言。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索自然界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3. 模仿法:通过模仿、接受、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短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独特之处。

2. 植物的语言: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变化,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语言。

3. 动物的语言: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交流方式,通过实验了解动物的语言。

4. 自然现象的语言: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通过实验了解自然现象的语言。

5. 总结环节:让学生通过总结和思考,领悟大自然的语言的奥妙和美丽。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和提问回答的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总结和思考,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水平。

3. 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为下一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资源:1. 图片和短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0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05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练习
2.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三、课堂检测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感知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理”这一基本特点,把握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
通过文章理解,深入思考问题,积累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任务三: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基本把握了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那么,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进行讲授、纠错、总结)
二、拓展探究
1.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5.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6.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7.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东莞市厚街镇湖景中学范天华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精确的语言和清楚的条理。

2、培育同学爱惜环境、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精确运用语言和清楚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育同学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美丽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白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是如何深化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打算因素?二、深化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1)物候现象的来临打算于哪些因素?争论并归纳: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挨次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前三者都是空间挨次;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文章是如何结尾的?讨论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说明讨论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期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对于支配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开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学问拓展1、小组争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四、课外延长1、小组争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学问,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看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5大自然的语言第2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么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条理井然,不能颠倒和调换。

2.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

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大连——北京;济南——烟台)。

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

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如何写物候观测的?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二、研读1——3自然段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2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4——5自然段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善于实证。

四、研读6——10自然段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怎样安排的?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全文。

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

科学精神。

七、作业抄写词语;完成同步练习。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教学详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第2课时 教学详案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把握说明方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一)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作比较、引用和列数字等。

你能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吗?明确:(示例一)举例子。

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时,举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播种花生而使其受损害的实例。

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春天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的春天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示例二)作比较。

如说到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示例三)引用。

如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时,引用了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来说明。

(示例四)列数字。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二)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1.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1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明确:(示例一)“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概述大地“苏醒”,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描述大地“苏醒”时的样子,一片春色扑面而来。

(示例二)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示例三)作者在描写叶子变黄的状态时,用“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感,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此外,“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
编号:19 班级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3.体会课文中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知识积累
作者简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曾获科、奇幻界最高荣誉“雨果奖”“星云奖”。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我,机器人》《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等。

文体介绍: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往往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阐释复杂深奥的知识原理的说明文。

学习科普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问题)是什么;然后,理清作者说明问题的思路,提炼出作者的逻辑结构,读懂文章;其次,要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最后,要善于学习介绍说明的方法。

活动单元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携.带()遗hái()褶.皱()流shì()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2.朗读课文,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并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参考: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教师总结:作者重在说明事理,全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逐层推进,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活动单元二:深入理解
3.“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参考: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参考: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进而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的结论。

5.“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活动单元三:探究说明方法
6.用横线在文中标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作点评。

参考:①列数字: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
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②举例子: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作诠释: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

③打比方:“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活动单元四:品味说明语言
7.体会文中括号里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参考: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

8.体会“都”的作用: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参考:“都”是全部的意思,表范围,在这句话中指在地球的大陆上全部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具体说明了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活动单元五:拓展延伸
9.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参考:(1)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获得了不同学科领域的丰富知识。

生物学方面,恐龙生存演变的历史、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布、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地质学方面,“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

(2)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似乎跟随作者做了一次科学的探险,获得了一种探索科学世界的乐趣。

(3)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作者的推理很严密,得出结论很有说服力,读的过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提升。

(4)获得了一种写作的智慧,作者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引人入胜;语言很生动诙谐很幽默。

善于采用打比方的方法,将问题解说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