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18f2d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0.png)
新课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 呢?它也有语言吗?原来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 来等现象。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 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背景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 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 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 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 候学的特性与本质。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拟人和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语言浅显确切、简 洁生动、层次清楚,条理明晰,因而通俗易懂。
物候又分为什么呢?
物候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 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 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 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 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 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 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刘占祥《经典阅读的三重
境界》:“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
言》,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
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
重点知识了解
你了解物候学吗?
物候学,它是对周期性生物现象的科学研究, 如与气候状况相关的植物开花、动物迁移。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光照、降水、温度等 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 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 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此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的工具,一看到这一题目会有“大自然怎么会 有语言”这样的疑惑。但读了文章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 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 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 自然的语言”。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 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运用了拟 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能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506c5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e.png)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5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d74d14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8.png)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
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 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引用
列数字
举例子
引用北京的物候记录,将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 花期与1961年和1960年的作比较,为下文说明物候 观测对农业活动有重大作用做铺垫。
4.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来去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同 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知识备查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熟记 “翩”“谚”“匿”等字的读音;熟记“翩然”“销声匿 迹”“萌发”“悬殊”等字的字形;理解“销声匿迹”“草长莺 飞”等成语的意思;识记有关竺可桢的文学常识。(重点) 2.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重、难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的说明方法。(重、难点)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 究实证的科学态度。(素养)
rù
土润溽暑④
(续表)
三候 王瓜生 麦秋至
举例子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具体说明物候 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 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打比方
作比较
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 的“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突出了生 物在物候观测中的重 要作用。
用生物与气象仪器 作比较,突出了通 过生物观测物候的 特点——灵活多 变,复杂多样。
优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摘抄
![优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628a6f4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f.png)
大自然的语言三年级摘抄:
大自然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是美丽的,她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它用无数生命之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山川、树木和草原。
大自然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化着千姿百态的景色。
春风轻拂,绿树成荫,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它使人类有了生命,使人类拥有了这么美好的环境。
我喜欢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那么纯净、质朴,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污染。
大自然是那么神秘,让人捉摸不定,又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大自然就像个天才,它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创造出来。
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使得我们可以在它面前尽情地嬉戏玩耍;大自然还给我们无限的欢欣和喜悦。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也是可怕的。
它有着无与伦比、变幻莫测的力量。
我们不应当去惧怕它,而应该去亲近它。
我喜欢春天。
因为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充满生机,空气中飘荡着花的芳香。
5《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2a84da0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4.png)
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把握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 标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候知识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题解说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第二单元科学事理
5 大自然的语言
体裁:事理说明文
作者:竺可桢
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它的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3)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 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 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文章结构
跳读课文,准确地筛选出下列信息: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朗读句子,说一说:
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7cb87d1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f.png)
背景介绍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 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 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 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 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 “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 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 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 小标题。
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 草长莺飞:江南暮春时节景象。多用来形容春天生机勃勃、万物
复苏的美好景象。
文章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几 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包含哪些自 然段?分别讲了 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5) 第三部分(6-10) 第四部分(11、12)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理的特点。 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3.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导入新课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俗话说“蚂蚁 垒窝要落雨”,意思是蚂蚁开始垒窝天就快下雨了。这就是大 自然的语言。
同时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 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2.思路清晰,结构分明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是 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第一部分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 分话题转到农业生产上,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性,这部分也与文章结尾相互照应;第三部分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的四个因素:最后一部分写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再次突出了“ 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相照应。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分明, 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ba3c1a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9.png)
高下差异
文本解读
(5)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 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 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 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 另一种说法叫什么?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 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称它为物候。
整体感知
2.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 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整体感知
3.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读读写写
多音字
补充
簌簌(sù)
连翘(qiáo)
连翘(qiáo) 纬度(wěi)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周而复始 年年如是
翘起(qiào)
风雪载途 载重汽车 (zài)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 记载 (zǎi) 刊载
词语解释
注释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 无踪。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 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文本解读
10.“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 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 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 作用: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 内容和目的。
“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 照应“候鸟去来”。
文本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
科学事理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 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 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 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5-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
![5-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325d4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4.png)
5-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奥秘和神奇的自然世界中,大自然有着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这些“语言”,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这是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说明方法。
比如说,把大自然中的候鸟迁徙比作是一场盛大的旅行。
当秋冬来临,天气变冷,候鸟们就如同有明确目的地的旅行者,成群结队地朝着温暖的地方飞去。
它们仿佛知道哪里有更舒适的环境和充足的食物,这种比喻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候鸟迁徙这一自然现象。
举例子,也是很常用的。
就拿植物的开花时间来说,像油菜花一般在春天三四月份盛开,而菊花大多在秋季绽放。
通过列举油菜花和菊花开花时间的不同,我们能更清楚地明白不同植物有着各自特定的开花时节,这也是大自然语言的一种表现。
列数字,能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现象有更精确的认识。
比如,有些树木的生长速度,每年可以长高几厘米甚至几十厘米。
通过具体的数字,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树木生长的快慢程度。
作比较,能够突出大自然中事物的特点。
比如说,把温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气候进行比较。
温带四季分明,而热带则常年高温多雨。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不同地区气候的巨大差异,进而理解大自然语言的多样性。
分类别,可以让大自然的复杂现象变得条理清晰。
比如将动物按照食性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规律。
下定义,能准确地揭示大自然现象的本质。
例如,“物候学”就是研究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的科学。
通过这样明确的定义,我们能迅速把握“物候学”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而这些说明方法就像是一把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大自然神秘的知识宝库。
比如说,我们通过对各种候鸟迁徙路线和时间的研究,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明确它们飞行的距离和到达的时间,就能更好地规划自然保护区,为它们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c6cb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3.png)
03 理清逻辑
本文的【说明顺序】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引出说明对象
浅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明重要作用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分析影响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阐述研究价值
深
探究局部
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第一层: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第三层: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第四层:研究意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 哪些?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 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
么?
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
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概括不出“物候”概念?
第2段段首: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语言表述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 第1、2句中的划线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划线词语则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特色二:生动形象
课文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 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 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 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决 定 物 候 现因 象素 来 临 的
纬度的差异(首先) 影响程度
经度的差异(第二) 高下的差异(第三)
大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跨学科教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跨学科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3c0d8d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d.png)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更多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后及时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举例:以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其原因、影响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大自然的声音和变化?”比如,雨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树叶随风摆动的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将语文、自然科学和地理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我发现,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确实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纷纷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大自然现象。这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对大自然其实并不陌生,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用科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跨学科教案,本节课我们将结合语文、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科,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a6df7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b.png)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段: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 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以生动优美的自然现象说起,将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描写得生 动形象,给读者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 激发读者对物候知识的兴趣。
描写在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语言特色:准确严谨
例 如:
1.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3.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 可能避免。 此 外: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课 结堂
总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1-12段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 农业发展。
问题探究
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 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自 然 的
纬度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 经度差异
进强 农物 业候
语 临的因素
高下差异 发 研
言
古今差异
展究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拓展延伸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鱼跳水,有雨来。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清明前,开秧田” (根据节气 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根据 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 间。)
5课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5课大自然的语言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21b3a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8.png)
5课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以下是《大自然的语言》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课文内容概述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的文章,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物候学知识娓娓道来,向读者介绍了物候学的意义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二、重点段落解析
1. 第2段:本段主要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以及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其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季节活动,一定时期的现象……”、“指示季节,预知农时”等语句突出了物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 第4段:本段通过比较古今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称呼,阐述了物候学的意义和用途。
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其中,“沉睡”,“苏醒”,“凋零”,“新生”等词语运用得非常贴切。
3. 第6-10段: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作者通过举例子、列数字等方式,具体说明了这四个因素对物候现象的影响。
三、难点解析
1. 如何理解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答: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在于,通过观察和研究物候现象,可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
通过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物候学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2. 如何理解物候学的本质?
答:物候学的本质在于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ece1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4.png)
第4自然段 —打比方、作比较
第9自然段 —举例子、下定义
第5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第10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把大地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 动画面,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理
2.本文是什么文体?
事理说明文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一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部
• 冰雪融化
• 叶子变黄
分
• 草木萌发
• 北雁南飞
• 花开放 • 候鸟归来 • 植物孕育果实 • 果实成熟
• 昆虫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
3.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 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 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6.什么叫“逆温层”?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 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b02f17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png)
(2)活页月刊。( C )
·
(3)大地出现了一片春耕的活气。( A )
·
A. 生动活泼;不死板。 B. 生存;有生命。
C. 活动;灵活。
人类有自己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数九歌》中唱道:“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河开”“雁来”便是大自然的“语言” ,自然物语的背后有着许多科学奥秘,像极了一串串神奇 的密码!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解密“自然物语”,制作一份“自然物语”密码卡。
文中语句
说明方法
作用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 、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 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 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 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具体准确突出说 明物候对农业生 产的重要性。
杏花
开放
寒冷的地 区花期会 推迟
杏花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开花,一般在春季3~4月时开出花朵 。
受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影响。
课后作业
结合学过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试从课文《大自然 的语言》中各找出 2 ~ 3 个例子,并批注其作用。
第2课时
玉兰和红杏(节选)
郭沫若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好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走到了京华。”
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由大到小 由主到次
三、请制梳作理“出自《然大物自语然的”语密言码》卡中的物候和物语,并查找
资料,制作“自然物语”密码卡,解锁物语背后的奥秘。 除了文中介绍的,你还对哪些生活中的物候现象感兴趣呢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a80fd877232f60dccca14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41c67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7.png)
【导语】《⼤⾃然的语⾔》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品⽂。
此⽂通俗⽣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5课《⼤⾃然的语⾔》课⽂原⽂ ⽴春过后,⼤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燕⼦翩然归来。
不久,布⾕鸟也来了。
于是转⼊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间草际的昆⾍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年年如是,周⽽复始。
⼏千年来,劳动⼈民注意了草⽊荣枯、候鸟去来等⾃然现象同⽓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在暗⽰要赶快种⾕⼦。
布⾕鸟开始唱歌,劳动⼈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这样看来,花⾹鸟语,草长莺飞,都是⼤⾃然的语⾔。
这些⾃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产,已经发展为⼀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来等⾃然现象,从⽽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的⽣物。
它⽐⽓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温、湿度等⽓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候条件对于⽣物的影响。
应⽤在农事活动⾥,⽐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
下⾯是⼀个例⼦。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刺槐的花期⽐1961年迟⼗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ba32d7c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b.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如比喻、拟人等。它们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提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修辞手法应用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修辞手法如何描绘出大自然的生动画面,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拟人这两个重点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自然语言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现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自然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4.口语表达: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美。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通过学习课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文化自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b0e92e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0.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内容也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其实,“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形象化的说法。
二、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另著有《竺可桢全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次第:依次。
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连翘qiáo:一种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内容,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于农业丰产的科学,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为农业带来更大的进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四、思考探究1.课文第1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它们的轻快敏捷;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作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仿写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仿写](https://img.taocdn.com/s3/m/5a22c2a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62.png)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句子仿写1. 大自然的语言就像妈妈的唠叨,絮絮叨叨却满是关怀。
你看那蚂蚁忙着搬家,可不就是在说:“要下雨喽,快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躲!”就像妈妈看到阴天,赶忙叮嘱我们带伞一样。
2. 大自然的语言好似神秘的密码,只有细心的人才能破解。
比如说春笋破土而出,那就是大自然在喊:“春天来啦,快出来活动活动!”这就像侦探破解案件的关键线索,得用心观察才行。
3. 大自然的语言仿佛是一场无声的音乐会指挥。
瞧,大雁往南飞,它们像是在演奏着:“冬天将至,我们得去温暖的地方喽。
”这多像乐队成员听从指挥的安排,整齐有序地行动。
4. 大自然的语言宛如一位智慧的老者在诉说古老的故事。
像枫叶变红,那是它在讲:“秋姑娘来了,大地要换装啦。
”就像老人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充满了画面感。
5. 大自然的语言就像是朋友间的悄悄话。
你瞧那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叫着,仿佛在说:“播种的时节到啦,可别偷懒哦。
”这就跟好朋友互相提醒做事一样贴心。
6. 大自然的语言好似一本有趣的漫画书,生动又形象。
比如花朵绽放笑脸,那是在说:“今天天气真好,出来玩耍呀。
”就像漫画里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
7. 大自然的语言仿佛是一种特殊的信号。
看那蜘蛛开始疯狂织网,这是在表示:“马上要有风啦,我得加固我的家。
”这和我们看到信号灯知道该停车还是前行一样。
8. 大自然的语言宛如一场魔法表演的咒语。
当晨雾弥漫山林,那是在说:“嘘,山林还在睡觉呢。
”这如同魔术师念咒语创造神奇的氛围。
9. 大自然的语言就像调皮孩子的恶作剧。
闪电突然划过天空,那是在喊:“我来吓唬你们啦,暴雨马上就到!”就像调皮孩子突然吓唬小伙伴。
10. 大自然的语言好似贴心的小助手。
夕阳西下,那是在告诉我们:“忙碌的一天要结束啦,该休息休息了。
”这和小助手提醒我们按时完成任务一样。
11. 大自然的语言仿佛是神秘的预言家的话。
鲑鱼逆流而上,那是在宣告:“我要回家产卵啦,新生命即将诞生。
”这就像预言家预示着未来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层思 次路 分清 明晰
引出物候和物候学(1~3)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4~5) 纬度差异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6~10)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1~12) 古今差异
启示:写说明文要有条理,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将大自然人格化了,把自然现象(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 的语言,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读者;生动含 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学习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其次要抓住 事物的特征,再次要理清说明顺序,还要掌握常用的 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等 特点。
说明顺序有哪些?
时间顺序: 即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 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一般说明某一 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呢?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就是物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 来的?
文体介绍
【事理说明文】 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也就是 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其 目的在于给人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 能,或阐明事理。
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 自然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 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为进一步说明 物候学做了铺垫。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 的内涵。
内容探究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读读写写
萌发(méng) 次第 翩然( piān ) 孕育(yùn ) 农谚( yàn ) 海棠(táng) 悬殊(xuán shū )
销声匿迹( nì ) 周而复始( zhōu)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yīng)
作业
1.抄写识记生字词,要注音(或 者写第5课字帖); 2.完成练习册23页自主预习部分。 【当堂完成,拍照上传“家校 本”】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阅读27页第二单元说明,填空:
1.本单元的文体是_事__理__说__明__文__;
2.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__科_学__道__理___和__科__学__精_神____。
3.学习本单元,要学会:理清说明 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 事理、学习说明方法、激发探究 兴趣。
1.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 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 较简单,容易掌握。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第二单元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 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 分不开的。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 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 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 由概括到具体,或由特 点到用途……一一介绍说明。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 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 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 作引用、作假设……
打比方和摹状貌
1.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 特征的一种方法。 2.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 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注意:在问说明方法时,打比方不能说成比喻, 摹状貌不能说成描写。
下定义和作诠释
1.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 格式一:“×××(种概念) 是×××的×××(属概 念)”,如:无理数(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 (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 格式二:“×××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 小数叫无理数。 2.作诠释是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 一种说明方法。 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 “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 互换,就是作诠释。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 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说明方法
古今 差异 对物 候的 影响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高下 差异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知识来解释 这一奇怪的现象。
这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不能,因为这四个因素是由:
由主 到次 由 空间 到 时间
逻辑 顺序
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 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 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 原
三月的海南
高下 的差 异对 物候 的影 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四月的内蒙古 草原
四月的大连
古代长城和现代长城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