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必修一、二 课文 作文素材
课本素材活用(一)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
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适用话题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精彩运用烛之武,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在国家危难面前,他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敬佩。
2.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刺秦王》)适用话题仁厚、情义精彩运用人心不是用武力征服的,而是用和平、仁爱。
太子丹用仁厚爱人之心获得了樊於期的信任,同时也成就着丹的高洁品质。
3.刘邦(《鸿门宴》)适用话题机智、知人善任、把握机遇精彩运用虞姬的自刎,乌骓的投江让更多的人倒向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似乎只是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便热血沸腾,可历史的车轮证明了刘邦比项羽更能成就一番大业。
4.项羽(《鸿门宴》)适用话题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精彩运用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
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
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
王蒙在《逍遥》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了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整理精校版)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素材一:XXX不赞同“客”的悲观观点,认为人生虽然短暂无常,但应该珍惜拥有,执著于自己的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
写作应用话题】1、珍惜拥有2、态度决定成败3、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4、变与不变5、乐观积极的情怀素材二:XXX认为,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他则认为“苟非无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他不羡慕别人得到的,也不遗憾自己没得到的,珍视自然赐予的无穷宝藏,这是对生命真谛的诠释。
写作应用话题】1、生命的真谛2、得与失3、人生的取向4、心灵的宝藏5、诗意的人生素材三:XXX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XXX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从文学上完成人生的追求。
写作应用话题】1、挫折改变人生2、转向3、面对逆境4、永不言败5、现实适应能力写作应用示例:战胜挫折,珍惜拥有XXX看见了风。
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
他就是XXX之一的XXX。
XXX的人生告诉我们,珍惜拥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要坦荡达观,才能战胜困难,获得心灵的胜利。
XXX是一位非凡的人物,他能够操纵小船穿越惊涛骇浪,展现出他的非凡胆略。
在XXX、XXX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赤壁赋》的阅读材料
《赤壁赋》的阅读材料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赤壁赋》的部分阅读材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以上仅是《赤壁赋》的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文,建议查阅相关古籍或现代出版的苏轼文集。
在阅读时,可以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赤壁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长江之无穷 ”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解释词语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往)者如斯( 此,这里指 水),而未尝往也;盈( 满)虚( 缺)者如彼( 那,这里指月亮 ),而卒( 终究 ) 莫消长( 消减和增长 )也。盖( 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 同“已”,停止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这 )造物者( 自然 )之无尽藏也,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
乎
(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 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等。③介绍依凭的条件。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 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 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 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诵读提示
该段写“苏子”针对“客”的悲观言论作出豁达的解释,应读出转 悲为喜的语调来。
读时应突出轻重的变化与对比来。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 重读“不变”的内容。“且夫”后面的内容,则应读得坦然、欢快和喜 悦些。
注意“盖”“则”“且夫”“苟”“虽”“惟”“与”这些虚词, 读时要单独成拍,以突出其领起与承接作用。
名句填空
⑨在文中,苏轼用“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
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⑩在文中,苏轼用“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两句概括了曹操攻
赤壁赋素材运用事例
赤壁赋素材运用事例《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以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历史画卷。
文章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充满了激情和感人的力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在素材运用方面,可以参考下述事例:1. 描述人物形象《赤壁赋》中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周瑜、诸葛亮、曹操等。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苏轼对人物的刻画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细节,来塑造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周瑜字公瑾,吴人也。
身长八尺,腰大十围,容貌端丽,才兼文武。
”2. 运用比喻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这些比喻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些比喻手法,通过比较、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 创设意境《赤壁赋》中有许多意境深远的描写,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些描写方法,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创设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例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 运用对比手法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比曹操和周瑜等人物的形象、才华和命运,来突显周瑜的英勇和智慧。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对比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来突出主题和观点。
例如:“操之使气,逸足以致胜;公瑾之用兵,严足以立威。
”5. 运用修辞手法《赤壁赋》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使得文章更加优美动听。
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些修辞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夫人生在世,富贵非所求,遇知己,可赴千里。
”结束语:总之,通过以上的素材运用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赤壁赋》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
《赤壁赋》写作手法
《赤壁赋》写作手法《赤壁赋》写作手法《赤壁赋》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写作手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作手法】(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
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主客关系】第一,前赋的主客之间,感情的旨趣更和谐。
此赋首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极朋友相和相知之情。
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描写,这里更是渲染出经过一番思想交流之后,朋友之间更深一层的情意和谐。
而后赋虽也设为主客,主客之间也以宴饮游乐始:“二客从余过黄泥之坂……行歌相答……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但二客却不能像前客一样与苏子始终同趣,当苏子游赤壁断岸时,“二客不能从”,显示了主客之间情致之异,和作者的孤寒之情。
《赤壁赋》写作素材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苏轼一生坎坷,忠君用世,反遭贬谪,怎不生悲?可贵的是他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赤 壁赋》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暂渺小的消极,“主”之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豁达,仿佛让读者 聆听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 辩证统一关系。“客”触景伤怀,由“月明星稀”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 英发的周瑜。可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不也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吗?更何况默默 无闻的渔樵者、侣鱼虾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飘零 江湖,举杯相劝,望浩浩如烟海的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忧伤愁苦?“客”的态度虽然 消极,但很客观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迷惘。苏轼以“江 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明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论述 “变”与“不变”的哲理:宇宙万物无穷,人生绵延不息。诚然,人生苦短,但生命传递永 不枯息,更何况“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吗?又何羡何怨呢?
感谢观看
《赤壁赋》
写作素材应用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 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 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 “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 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 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 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 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
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导语:中国优秀的经典诗词歌赋和小说文学等数不胜数,读后都给人心灵启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的艺术手法浅析,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苏轼谪居黄州,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此文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
作者赋中言愁,而又自解其愁,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由于作者构思巧妙,使文章景、情、理完美地交融在一起。
一、由景生事,由事生情这一手法集中表现在第三段。
眼前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使“客”自然联想到曹操诗句“月明星稀”,而“客”之所处长江赤壁之景又使“客”联想到赤壁之战;于是文章铺陈曹操“一世之雄”的盛事,将“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正面推到读者面前,这就是“由景生事”。
而推出曹操是为了言志抒情,文章通过“而今安在哉”这一发问过渡,表达出以下的伤感情怀,“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更何况“侣鱼虾友麋鹿”,如“蜉蝣一粟”之平庸渺小之辈。
身处逆境,吾生须臾,又何必再去建功立业!看来只有逃避现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这又“不可乎骤得”。
想超脱而不得,可谓哀伤到极点了。
结句“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了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至此,由景生事,由事生情,情终于被发挥至极致,但又与景、事交融,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说教之弊。
二、由景明理,由理及情第三段“客”的回答,实际上反映了苏轼自己被贬谪到黄州后的消极思想,第四段以“苏子曰”领出苏轼人生观矛盾的另一面,先由景明理——针对客所言“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苏轼仍选取眼前景物“江水”和月亮作导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接着就境取譬,借景明理,由江水、月亮的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上升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人之一生只要能“立德”“立功”“立言”,就能不朽,就能“无尽”,所以对天地万物,“又何羡乎”?当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感悟-教案
教案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感悟-教案一、引言1.1赤壁赋的历史背景1.1.1《赤壁赋》的创作背景1.1.2作者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1.1.3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1.1.4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1.2赤壁赋的文学价值1.2.1作为赋体的文学特点1.2.2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2.3《赤壁赋》的艺术特色1.2.4文学意象与审美价值的探讨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1.3.2通过《赤壁赋》学习历史知识1.3.3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1.3.4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人生感悟相结合二、知识点讲解2.1赋体文学的特点2.1.1赋体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1.2赋体文学的结构与形式2.1.3赋体文学的语言风格2.1.4赋体文学的主题与表现手法2.2苏轼的文学风格与成就2.2.1苏轼的生平与文学创作历程2.2.2苏轼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2.2.3苏轼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影响2.2.4苏轼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2.3《赤壁赋》的文学意象分析2.3.1《赤壁赋》中的自然意象2.3.2《赤壁赋》中的人物意象2.3.3《赤壁赋》中的历史意象2.3.4《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象三、教学内容3.1文学意象的解读3.1.1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3.1.2人物意象的性格描写与塑造3.1.3历史意象的再现与反思3.1.4哲理意象的深层含义与启示3.2人生感悟的提炼3.2.1从自然意象中提炼人生感悟3.2.2从人物意象中提炼人生感悟3.2.3从历史意象中提炼人生感悟3.2.4从哲理意象中提炼人生感悟3.3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3.3.1课堂讲解与文本分析3.3.2小组讨论与分享3.3.3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3.3.4创作与写作练习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4.1.2掌握赋体文学的特点和苏轼的文学风格4.1.3分析《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和人生感悟4.1.4能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2.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3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理解力4.2.4通过创作和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4.3.2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4.3.3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3.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赋体文学的特点和苏轼的文学风格5.1.2《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和人生感悟5.1.3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5.1.4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5.2教学重点5.2.1《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5.2.2赋体文学的结构和形式5.2.3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5.2.4《赤壁赋》中的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5.3教学策略5.3.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体验5.3.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5.3.3设计互动环节和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5.3.4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和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等)6.1.2PPT课件或教学视频6.1.3文学作品原文和注释6.1.4教学辅助材料(如图表、图片、卡片等)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文具6.2.2文学作品选集和词典6.2.3小组讨论记录表和分享材料6.2.4创作和写作练习纸6.3教学环境布置6.3.1安排座位和小组讨论区域6.3.2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和小道具6.3.3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6.3.4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行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赤壁之战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7.1.2提问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主题7.1.3介绍《赤壁赋》的作者苏轼,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期待7.1.4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7.2知识讲解与文本分析7.2.1讲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7.2.2分析赋体文学的特点和苏轼的文学风格7.2.3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和人生感悟7.2.4讲解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7.3互动环节与小组讨论7.3.1设计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3.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7.3.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问,进行深入探讨7.4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7.4.1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境7.4.2提供小道具和背景音乐,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表现力7.4.3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提炼人生感悟和哲理7.5创作与写作练习7.5.1提供创作题目或八、板书设计8.1课堂导入板书8.1.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8.1.2苏轼与《赤壁赋》简介8.1.3教学目标展示8.1.4教学内容概览8.2知识讲解板书8.2.1赋体文学的特点8.2.2苏轼的文学风格8.2.3《赤壁赋》文学意象分析8.2.4文学批评方法指导8.3小组讨论与互动板书8.3.1讨论主题与问题8.3.2学生观点记录8.3.4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建议九、作业设计9.1阅读理解作业9.1.1阅读并注释《赤壁赋》全文9.1.3从《赤壁赋》中提炼人生感悟9.1.4比较苏轼其他作品与《赤壁赋》的风格差异9.2创作与写作作业9.2.1以《赤壁赋》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或一篇短文9.2.2写一篇关于苏轼文学成就的短评9.2.3设计一次以《赤壁赋》为主题的文学活动9.2.4编写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短剧9.3批判性思维作业9.3.1分析《赤壁赋》中的哲理意象9.3.2评论苏轼文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9.3.3探讨《赤壁赋》在当代社会的意义9.3.4评价文学批评方法在解读《赤壁赋》中的应用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效果10.1.3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评估10.1.4教学方法和活动的有效性分析10.2拓展延伸10.2.1推荐相关文学作品阅读10.2.2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文学展览10.2.3开展关于苏轼或《赤壁赋》的讲座或研讨会10.2.4设计跨学科项目,如结合历史、艺术等领域的探究活动重点关注环节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与互动环节(7.3)是重点,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赤壁之战在《赤壁赋》中的文学魅力与启示-教案
《赤壁之战在《赤壁赋》中的文学魅力与启示-教案》一、引言1.1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1.1.1战争的起因:曹操为统一中国,发动赤壁之战。
1.1.2战争的时间:公元208年,即东汉末年。
1.1.3战争的地点:长江中游的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
1.1.4战争的双方:曹操领导的北方军队与孙权、刘备领导的南方联军。
1.2《赤壁赋》的创作背景1.2.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1.2.2创作时间:公元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1.2.3创作地点: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
1.2.4创作动机:苏轼游历赤壁,感慨历史,借古抒怀。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1.3.2引导学生欣赏《赤壁赋》的文学魅力,理解其深层含义。
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4启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学相互作用的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赤壁之战的历史影响2.1.1改变了三国的政治格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据荆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1.2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评价:赤壁之战被视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对后世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2.1.3丰富了中国的历史传说:赤壁之战衍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激发了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赤壁赋》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展现了战争的另一面——文学与哲学的思考。
2.2《赤壁赋》的文学特点2.2.1语言艺术:苏轼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使《赤壁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2.2想象力丰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和再创造,苏轼展现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2.2.3哲学思考:赋中融入了苏轼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文人的哲学智慧。
2.2.4情感表达:苏轼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2.3《赤壁赋》的启示2.3.1历史与文学的交融:《赤壁赋》展示了历史事件如何激发文学创作,反之文学又如何影响历史评价。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
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写作素材】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念奴娇·赤壁怀古》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清代词话家徐钒曾对苏轼的词作出过“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评价,在《东坡乐府》中,最具有这种特色的代表作,当算《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时游城外的黄风城外赤壁时所作,时值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深沉的人生感慨。
可结合词人经历、人生追求来对苏轼进行一番解读,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相关写作中。
解读一:苏轼一直有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但辉煌的政治理想终归于梦,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已经让苏轼失却希望。
他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无法比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苏轼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
写作应用:1、英雄情怀2、旷达3、别样人生等解读二:挫折是人生的试金石。
面对挫折,懦夫一味哀叹埋怨,勇者则把它视作练就奋飞翅膀的最好器物。
苏轼一生屡受打击,多次遭挫,但他不甘沉沦,坦然面对,在诸多领域收获颇丰,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世人面前展示出一个勇者的形象。
写作应用:1、勇者2、面对逆境3、挫折与成就等解读三:得与失是相对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作为一个从政者,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失去了许多升迁的机会,中国一度失去了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在仕途上的失意促成他人生的突围,最终在诗文辞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化史上由此诞生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苏轼的经历验证了那句古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写作应用:1、失与得2、人生突围3、选择等解读四:苏轼一生饱受磨难,但他在磨难中笑傲人生,将种种不幸酿成丰富的生活积淀,成为创作源源不断的现实题材,在诗文辞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赤壁赋》写作素材多元解说
《赤壁赋》写作素材多元解说作者:陈立军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06期《赤壁赋》是苏轼夜游赤壁,抒发人生感慨的千古美文,文章融情、景、理于一体,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蕴含着人生哲理。
其中也包含有诸多写作素材,深入挖掘之,可以梳理出景中之情,情中之理,理中之趣。
一、景中之情【素材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素材解读】自然是一本无字书,书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清风明月,白露水光……徜徉其中,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清风明月,托之以送祝福,以怀故人,以寄愁思,是无字书中最耐读的内容,阅读之,可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这一内容可运用于“明月清风自在怀”、“自然与人生”等话题。
【话题举隅】《南史·谢惠传》:“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揽清风入怀,共明月醉梦,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请以“明月清风自在怀”为话题作文。
【运用示例】被贬黄州的苏轼,夜游赤壁,眼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他一扫贬谪之失意与惆怅,兴之所至,情不自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沐浴着明月,享受着清风,东坡先生峰回路转地完成了自己灵魂上脱胎换骨般的自省,完成了自己艺术精神上的蒸馏和升华,完成了自己人格魅力上的超脱,完成了自己心灵上的淡泊豁达。
清风明月,是洗涤人心的清泉,是令人忘怀世事的美酒。
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为伴,与星光水天为伍,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成败得失,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兴衰荣辱。
二、情中之理【素材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素材解读】人生如蜉蝣般短暂,如米粒般渺小,生命的渺小短促让我们哀叹,长江的浩瀚无穷令我们枉自羡慕。
苏轼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不免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于是乎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的慨叹。
但苦闷中我们只有哀叹的份儿吗?反其意而用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话题举隅】请以“从‘哀吾生之须臾’说开去”为题作文,不少于800字。
赤壁赋课件ppt
THANKS 感谢观看
05 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文学地位
赤壁赋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 的巅峰之作。
其文学地位不仅体现在其精妙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 还因为它是苏轼在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后所写,展现了他对 人生、命运和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对后世的影响
赤壁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 仅在文学创作上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 典范,而且在思想、哲学和艺术上也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赤壁赋课件
• 背景介绍 • 文章结构 • 内容解析 • 主题思想 • 赤壁赋的文学价值 • 赤壁赋与苏轼其他作品比较
01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1 2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学成就
诗、词、散文创作均取得很高成就,尤以散文影 响最大。
引发对历史人物的思 考,探讨人生意义
段落划分
第一段
夜游赤壁,描绘景物与氛 围
第二段
历史人物,引发对人生意 义的思考
第三段
借景抒情,抒发内心感慨 ,表达对人生、自然与艺 术的感悟
修辞手法
01
02
03
04
比喻
用“浮云”比喻短暂的功名利 禄,用“孤月”比喻人生意义
借代
用“周郎”代指历史人物,用 “洞箫”代指音乐艺术
对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影响,特别是对宋代散 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 得苏轼在文学史 上留下了不朽的名声,被 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02 文章结构
文章思路
夜游赤壁,描绘景物 、氛围与情感
借景抒情,抒发内心 感慨,表达对人生、 自然与艺术的感悟
《赤壁赋》 文章解读
《赤壁赋》文章解读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千古绝唱。
它以丰富的文学形式,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展现了英雄豪情与民族精神。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
一、背景介绍与写作缘由《赤壁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军事将领孙权向赤壁发起攻击的历史事件的文学化表达。
曹操之所以选择攻打赤壁,是出于对东吴势力的威胁与对南方水陆相通的渴望。
而孙权则希望借助赤壁地利,成功抵御曹操的进攻。
《赤壁赋》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壮烈战场和英勇将士的描绘,展示了军事与政治的较量,抒发了作者对忠诚、英雄主义及民族团结的思考。
二、艺术特点与文学形式《赤壁赋》以叙事诗的形式呈现,既有叙述性的描写,又有抒情性的表达。
它不仅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生动地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场面,还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整个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同时,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以赤壁与云横秋水相映成趣的景象,衬托出战场的激烈与英雄的壮丽。
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赤壁赋》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意境。
三、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素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探讨了社会政治与人性的关系,揭示了君主与臣子、忠诚与权谋、胜利与失败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向往,以及对英雄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歌颂。
《赤壁赋》强调智谋与勇力的结合,呼吁人们要有胸怀天下的志向,以及追求自由、独立与尊严的勇气。
四、文学价值与影响《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它通过将历史事件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学识与智慧,同时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赤壁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瑰宝,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内涵,向世人展示了赤壁之战的壮美场景与英勇英雄。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一材多用技巧与实战
一材多用方法归纳(一)
对素材进行多角度解读
例题2:请深入挖掘下面事例的细节,找到与不同论点 的契合点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的这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 摧残,他无法面对来自于各界的嘲笑与侮辱,“引决自裁”,死是一 种解脱,但更是一种自我的放弃,可是,《史记》该怎么办?这本 书不光有自己的心血,更有着父亲殷切的希望,这是两代人的心愿 ,更是他人生最终极的目标,不能就这么死去,为了《史记》他不 能,为了历史他也不能。他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毅力,战胜了身 心上的巨大痛苦,忍辱发愤在狱里又创作了8年,在这8年里他用他 的整个生命来书写,几乎到了“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写史书传” 的地步,8年以后,他出了狱,任中书令,继续书写《史记》,他 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终于到了公元前91年,历经了18年,《史记》 终于在他手中完成了。
示例: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是啊, 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内心、不懈的努力,正是征服目标的必要条 件。正如樊振东这般,在球场上直面困难、深邃思考、扎根苦战, 才能达成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
樊振东获胜后,在采访中说,“没有胆量、没有坚决的内心,所以做 不到最好。如果不拼命往前跑,我就会被时代淘汰。”这样的表达, 是职业的忠于职守,是理想的宛转悠扬,更是生命的川流不息。
示例:《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中国青年,应当慎思明理,更应当坚定笃行。樊振东潜心 钻研乒乓技术、从比赛胜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用最实在的训练,使自 己铠甲加身,当下更是剑指巅峰、创造未来。如此这般,便是将自 己的命运与家国 相连接,是我辈青年之典范。
臧克家说:"相信自己的力量吧,我们是青年!"大国泱泱,青年济 济.我们当以青年之朝气,染国家之朝阳;以青年之风貌,展国家之 风范;以青年之坚定,创国家之未来。
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体验-教案
解读《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体验-教案一、引言1.1《赤壁赋》的历史背景1.1.1作品创作于东汉末年,作者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所作。
1.1.2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1.3曹操在此赋中表达了战后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1.1.4赋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1.2《赤壁赋》的文学地位1.2.1《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
1.2.2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还在于其思想内容。
1.2.3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4《赤壁赋》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通过解读《赤壁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1.3.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3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生,提升人生境界。
1.3.4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
二、知识点讲解2.1《赤壁赋》的作者与创作背景2.1.1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1.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此战对他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2.1.3《赤壁赋》是曹操在战败后的感慨之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和战争的深刻思考。
2.1.4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2《赤壁赋》的文学特点2.2.1《赤壁赋》在形式上属于骈文,即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文章。
2.2.2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2.3《赤壁赋》在内容上既有对战争的描述,也有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放情怀和深邃思考。
2.2.4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2.3《赤壁赋》中的文学意象与人生体验2.3.1作品中的赤壁意象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
赤壁赋课内素材
13、赤壁赋关键词一:旷达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话题解读苏轼的《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了主人公的乐观旷达,不以得失为怀。
全文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种旷达的人生境界也贯穿着苏轼的一生。
因为数遭贬谪,苏轼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甚至远至大西北和海南岛。
宦海中的沉浮,政治上的失意,与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未让他意志消沉,无论在哪里他都能保持这样的旷达精神。
苏轼的乐观旷达是最终战胜了遭贬谪后堪称儒道佛思想融合的升华与结晶,是身处绝境时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读罢全文,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运用角度①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②人要有坚定的操守,也要有灵活的处世态度。
人要有高洁的志趣、高尚的节操与志气。
③在身处绝境时,也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名人名言]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2.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清·金缨3.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
——金缨4.志量恢弘纳百川,遨游四海结英贤。
——马致远5.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庄子6.你认为是炮弹的,在宽容慷慨、气度汪洋的人看来,不过是鸟箭。
——莎士比亚7.上帝是宽容的,人类却并不宽容;全能的上帝宽宏大量,虚弱的人类却锱铢必较。
——西德尼·史密斯[重温经典]罗斯福失盗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
《赤壁赋》反思(精选6篇)《赤壁赋》反思篇1“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内涵时显得不是很困难。
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内涵等较深层次的问题。
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
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
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 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
“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赤壁赋》反思篇2文赋是介于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
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赤壁赋》以文赋的形式,记叙自己夜游赤壁的情景,描写了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透露出自己思想中两个相互矛盾的侧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执著,及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开朗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
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写作素材】
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名字都会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苏轼站在赤壁面前,眺望如画江山,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震灼古今的前后赤壁赋。
无论是诗,还是赋,都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是他内心最真诚的告白。
【素材激活】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托于文字。
屡次遭贬,打不倒他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他的豪放诗作。
他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你,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你,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苦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樽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
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豁达”“从容”“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胸怀”“选择”“直面挫折”“执著”“穷而后工”“个性与人生”“责任”等内容相关的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
景中有情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也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
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受到感染。
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静心坐思,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阔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2、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
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
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
3、苏轼一生致仕,忠君用世,反遭贬谪,怎不生悲?可贵的是他起落随缘的旷达性格。
《赤壁赋》中的“客”之感人生短暂渺小的消极,“主”之对人生理想追求的豁达,仿佛让读者聆听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我们看到了生与死、取与舍、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触景伤怀,由“月明星稀”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
可是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不也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了吗?更何况默默无闻的渔樵者、侣鱼虾者,友麋鹿者呢?想自己而今不在朝廷,政治上无所作为,只能飘零江湖,举杯相劝,望浩浩如烟海宇宙,感受渺渺人生,怎不忧伤愁苦?“客”的态度虽然消极,但很客观地道出了文人士大夫政治失意、生活遭受挫折时的苦闷和迷惘。
苏轼以“江水”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明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论述“变”与“不变”的哲理:宇宙万物无穷,人生绵延不息。
诚然,人生苦短,但生命传递永不枯息,更何况“立德、立功、立言”不正是大丈夫一生的追求吗?又何羡何怨呢?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
亦即在受众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
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露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
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
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