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论战2

合集下载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目录(1-16)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东西文化论战的两种叙事模式

东西文化论战的两种叙事模式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直接延续了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的许多基本主题。

但是,这场论战以明显的专业化的学术形式区别于此前有关文化问题得各种论战。

所谓专业化的学术形式是指这样一种形式:参加讨论的人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学者,他们使用的语言也是由专业化的知识处理过的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他们都必须遵循某种共同认可的规范,尽管他们所持的具体观点大相径庭。

专业化的讨论还意味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在现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以学术为职业的社会群体,他们对文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脱离了具体的联系。

在这场讨论中,学者们要区分的科学的有效范围多大,是否存在不同性质的知识,讨论的问题也主要在原理的层面或元理论的层面展开,而不是在经验的层面或历史的层面展开。

尽管已经发生的论争没有达成真正的共识,在许多时候仍不免情绪化的谩骂,但是,采用元叙事的方式或哲学的方式进行论战已经表明:双方相信通过这种哲学讨论,能够获得一致看法,那就是正确得知识。

假定文化论争的最终结果是确认各自的文化立场、重申各自的文化价值的话,“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最终结论不是文化立场问题,而是真理问题,是真理与谬误的区分问题。

换言之,各种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分歧在这场讨论中已经被处理为对某种公理进行科学论证和检测的问题。

针对论战中的一些越轨行为,梁启超在论战开始后不久发表了著名的《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试图为论战规定一个共同认可的规则。

梁启超用战争中攻守双方来比方科学和玄学双方,暗示了这场论战具有公平游戏的性质:争辩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以某种共同规则为前提;对话者相互平等。

梁氏的“公法”包括两条:第一,问题集中,针锋相对,剪除枝叶。

第二,措辞庄重,态度恳挚,不得谩骂。

①这是此前发生过的所有文化论战都不具备的特征。

梁启超不仅相信讨论中的公共规则,而且相信在这种规则的基础上的讨论能够达成某种共识或以达成共识为目的,因为论战的指向是唯一的真理。

中西文化论争

中西文化论争

四、近代文化论争(一)“夷夏大防”与“师夷长技”之争1、两种不同文化观之争“夷夏大防”和“师夷长技”是鸦片战争以后在士大夫阵营中较有代表性的文化观。

两种文化观都来自华夏中心主义的夷夏观,但“师夷长技”文化观的进步性表现在:它能够审时度势,以“变通”的态度对待中西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有限度的承认西方的长处。

而“夷夏大防”观却无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及声光化电优越的事实,较典型地表现出一部分封建士大夫顽固的文化保守性。

此两种文化观的分歧和斗争在洋务运动时期表现得较为明显,倭仁和李鸿章就是这两种对立文化观的代表人物。

2、“师夷”与“拒夷”之争1、京师同文馆之争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日益严重。

奕 于1866年12月11日上奏朝廷,建议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以便培养懂得“制造轮船、机器诸法”的技术人才。

招生对象从过去只限招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扩大到具有科举功名及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京外官员。

这一新方案的提出,标志着清朝中央当权的洋务派对于西方文化态度的一次重大变化,表明洋务派已正式采纳了“采西学”的文化政策。

这种做法,引起轩然大波。

于是应不应该采用西学,终于成为文化观念大辩论的公开主题。

顽固派对开设天文算学馆大加反对。

顽固派一贯视洋器、西学为邪术歪道,对设立同文馆本来就耿耿于怀,现在看到又要让有功名、有身份的人来入馆学习“夷学”,当然不能容忍。

山东道御史张盛藻上奏,指责奕 的建议是“重名利而轻气节”,如果让科甲正途人员去习西学,就会败坏“士习人心”,动摇国本。

大学士倭仁也上陈反对意见。

为了遏制顽固派掀起的反对浪潮,奕 等人也上折,再次陈述开设天文算学馆的重要性,指出倭仁散布的反对言论已经造成严重的后果。

同年杨廷熙等守旧官僚继续上书反对意见,再度掀起波澜。

杨廷熙的奏折还对总理衙门进行抨击,直接涉及清朝最高统治者。

清廷发布上谕,以严厉的语气申饬了杨廷熙,并连带责备了倭仁之非,而对奕 一派不得不来一番好言抚慰。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化回归”思潮滋长的重要因素。
3.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下政局的败坏和社会的衰敝
主动吸收借鉴 西方先进的工 业文明
二、“科玄论战”的文化哲学意义
科玄论战——也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
主题 论战的 始作俑 者
•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在某 些学理上的拓深 • 张君劢
论战的 根本着 眼点

• 西文化的关系及其现代 化道路的选择上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展开及其思想焦点
东方文化派:
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
第五章 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
第二节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展开及其思想焦点
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东方 文化 派 陈独秀为 首的新文 化倡导者
围绕着中西文化的性质、关系 和前景等讨论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展开及其思想焦点
陈独秀
杜亚泉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展开及其思想焦点
论战涉及到一系列关系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理论 问题:
文化上主张一种中西“调和”的路线
二、“科玄论战”的文化哲学意义
科学方法是否有益于人生观,欧洲的破产是否科学的 责任?
如何认识现代科学的作用问题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问 题
三、耐人寻味的“文化回归”现象:
一些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社会现象:
1. 二十世纪初整个国际局势及其思潮演变的影响所至 2.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显,也是促使国内“文
东西文化的性质问题
古今文化的关系问题
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问题
一、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展开及其思想焦点
新文化主张的优缺点:

准确地把握了 时代的主脉
弊端
中国社会的落 后与腐败现状 一概归罪于传 统文化弊端 否认世界各民 族文化在不同 空间下形成的 特殊性 不重视文化的 延续性和变异 性

中西文化论战101222

中西文化论战101222
中西文化论战
101222
20世纪一十年代,在中国思想界曾经展开 世纪一十年代, 世纪一十年代 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阅读材料, 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 材料一: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 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 ——《新青年》 《新青年》 (1)材料中“西洋文化”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西洋文化”指的是什么? 中国固有之文化”指的又是什么? “中国固有之文化”指的又是什么?此 以上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以上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1)第一阶段论争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异同。 第一阶段论争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异同。 (2分) 第二阶段论争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能否调和。( 。(2 (2)第二阶段论争主要集中在中西文化能否调和。(2分) (3)第三阶段论争重点是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新文 化问题( 化问题(4分)
回答: 回答: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西文化 ) 论战。( 。(15分 论战。( 分)
“西洋文化”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 西洋文化”指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 科学”思想。 中国固有之文化” 科学”思想。“中国固有之文化”指的又是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传统的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材料二: 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认为, 材料二:《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认为,中国固有之 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李大钊主张“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 李大钊主张“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 文明之穷。 文明之穷。”——第七册课本 第七册课本 (2)写出上述两人观点的主要内容,两人矛盾的焦 )写出上述两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点是什么? 点是什么?

蔡元培

蔡元培

《浅析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摘要: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

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

他认为中西文化的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化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

关键词:蔡元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观一、艰苦的探源行蔡元培被同时代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誉为“学贯中西”,能将中外新旧熔冶于一炉的学人。

1931年1月,蔡元培六十五岁诞辰,中央研究院诸研究人员曾赠蔡元培一副寿联说:“萃中土文教精华于身内,泛西方哲思之蔓衍于物外”,推崇极高。

蔡元培能达到这一境界是十分不容易的。

众所周知,在未接触新学之前,蔡元培是一个标准的旧学者。

他虽群书博览,但他所专致的仍是未超乎旧学范围的小学、经学、考据、训诂、宋明哲理之学。

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他也要恪守古训。

例如,母亲生病,曾削臂和药以进;蔡元培就是在这样一个被封建治学道路、封建文化习俗重重包围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西方文化的。

蔡元培自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开始涉猎介绍外国国情和外国科学技术入门的书籍,不久开始产生到国外去考察的想法。

他对于到哪国去游学,是有选择的。

他坚持一定要到德国去留学,“游学德意志之志,抱之数年”,不愿公费东渡日本。

几经周折,后靠亲友资助,终于在1907年以办事员名义随中国新任驻德公使孙宝琦赴德游学。

二、蔡元培中西文化观中的核心观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观形成于他第一次到欧洲游学时期,即辛亥革命前四、五年。

期间他连续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三年,其重点为自古代以迄当代的德国文化史。

到二十年代,他的观点体系已形成,到三十年代,随着政局的变化,其所强调的论点也发生一些变化,其主要观点简述如下:1、一种文化只有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传入才能有新生命。

蔡元培在1912年6月到美国考察教育时在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的讲演中曾说:“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方文化的论战

中国近代史上东西文化论战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忽略。

探讨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

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文化观。

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

一、对东西方文化的辨析在东西方文化的论战中,陈独秀做出了贡献,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区别异质。

1915年9月,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将东西方文化两个不同质的东西加以区别,在当时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话题,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此,才有对东西方文化谁优谁劣、谁向谁学习的问题。

这很像黑格尔写《小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一样,都是矛盾分析法,从浑沌中找出差别,一切矛盾由此展开。

不同的是,黑格尔分析的是精神世界,马克思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陈独秀分析的是东方文化。

在陈独秀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将东西方文化与新旧对立联系一起思考,新派内部,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如汪叔潜(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916年2月15日1卷6号。

),反对的如张煊(注:张煊《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国故》1919年5月3期。

)、常燕生(注:常燕生《东西文化问题质胡适之先生》《现代评论》1926年8月9日。

),基本倾向是接受了陈独秀的观点:东方文化是旧,西方文化是新,认识新旧关系即认清了东西方文化关系。

(二)剖析模式。

为什么东西方文化同时存在而又不属于同一时代(东方文化代表了封建时代,西方文化代表了资本主义时代)呢?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固豳
2 0 1 5  ̄ 。 5 .
。 期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湖 s i t 北 y 经 o f 济 E c 学 o 院 n o 学 m i 报 c s
d o 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6 2 6 x . 2 0 1 5 . 0 3 . 0 1 4
星》 杂 志社 编辑 的高度 重视 并 以之为 引 , 开 启 了声势
浩大 的 中西文化 论 战 。《 文星》 编者 首先征 得 胡适 的
同意 , 刊登 其演 讲 , 并 在 杂志 首 页发 布 宣传 , 对 胡适
的演 讲 大加 赞 叹 : “ 新 文化 运 动 。 虽 然 已有 几 十 年 的 历史 , 但是 , 由于 我们 的社 会 保 守势 力太 大 , ‘ 卫道 ’ 者 紧 紧地 抱着 时代 的后腿 , 不许前进 , 因此 , 有 五 千
胡秋原与 2 0 世纪 6 0 年代 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介 江 岭
( 湖北 经 济 学 院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部 , 湖北 武汉 4 3 0 2 0 5 )
摘 要: 2 0世 纪 6 0年 代 的 台 湾 中 西文 化 论 战 是 我 国 文 化 思 想 史上 的 大事 件 ,其 对 台湾 的 文 化研 究 产 生 了深 远 的
同时 又对 传统 文 化一 贬 到底 出于 这样 的考 虑 . 即他
认为, 发 展科 学需要 一份 彻底 的虚 心 , 不 能再 固守 自
的 中西文 化论 战 . 湖北 藉 的著 名 现代 思想 家 胡秋 原
是这 场文 化论 战 的主 角之 一 。 目前 , 学界 关 于这 场 中西 文化 论 战 已有 不 少研 究 , 关 于胡 秋原 及 其 思想

[梁漱溟,胡适,东西]刍议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战

[梁漱溟,胡适,东西]刍议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战

刍议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战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因东西文化交流、新旧文化交替而引起的文化论战可谓屡见不鲜,李泽厚先生曾专文谈到中国现代的三次学术论战。

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东西文化论战或因未泛起太大的波澜而少为学界所道,更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

事实上,胡、梁二人间的东西文化之争乃是 1923 年中国学界人生观论战的先声或预演,故大有辨析梳理之必要。

有鉴于此,本文拟透过胡适与梁漱溟之间的批评应答,探讨二人在东西文化上的歧见,以期能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一、胡、梁东西文化论战的起因关于胡适与梁漱溟东西文化论战的起因,需从新文化运动讲起。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现代史许多基本问题都要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如此,思想文化领域问题更不例外。

胡适( 18911962) 比梁漱溟( 18931988) 年长两岁,蔡元培初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二人均受邀进入该校任教。

因胡适与梁漱溟的人生经历、致学途程、学术旨趣、思想焦点等迥然有别,故初到北京大学时二人并未交友。

1916 年 11 月,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适就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等人一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吹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人性解放的号角。

新文化运动得到了全国广大知识青年的拥护和支持,势如破竹,锐不可挡,旋即席卷全国。

年仅 26 岁的胡适也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二、胡梁东西文化论战的内容梁漱溟研究之第一人、美国学者艾恺在《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中,将自由主义者胡适、国民党领袖吴稚晖、共产党人杨明斋视为梁漱溟著作最著名的三个批评者。

因吴稚晖、杨明斋之论不关本文主旨,故略去不谈,这里着力呈现胡适对梁漱溟东西文化观学术批评的大体样貌,进而管窥二人在文化路向上的根本分歧。

1. 第一次交锋因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对胡适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论述提出过批评,所以后者自然要作出公开的回应,这次回击是该书出版两年后的1923 年。

冯友兰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
• 本文选自《三松堂全集》第四卷。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是哲学家冯友兰 先生的住所。1952年院系调整时,冯先生从清华园迁居至此。直到1990去世, 他在这个院子里度过了48个波澜起伏的春秋。 院子里有三棵松树。冯先生晚年 把自己毕生的著作命名为《三松堂全集》后,这三棵寻常的松树,便有幸成为 一个文化符号。冯友兰解释过得名的缘由:“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 犹多其二焉。”寥寥数字,足见对三棵松树的眷爱之意。《三松堂全集》的初 版共十三卷,其中第一卷出版于1985年,最后一卷十三卷出版于1994年,历时 颇久。而其中第十卷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初版中未能印出,给读者留下了遗憾。 此次出版的《三松堂全集》共十四卷,是第二版,其中不仅包括了原在初版中 未印的第十卷,而且在初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增补和调整。增补的部分除第 十卷外,还有晚近发现的冯先生的讲义、译稿及单篇著作、诗词书信等。因此, 新编的第二版《三松堂全集》是目前冯先生著述最完全的汇集,为冯友兰其人 其书及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最完整的资料。
第三章
文明:冲突与对话
第一解作者对中国文化所持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 见解。 2.学习本文取譬和比较的艺术特点。
作者生平 冯友兰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90年 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冯友兰逝世的前半年,也就是1990年3月,他自拟了一幅95岁的预寿联, 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这是他在晚年巨著《中国哲学史新 编》即将最后完成之时,对自己一生学问所作的总结。 1.1“三史” 是指他的三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 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分别代表了他30年代、40年代、80年 代对中国哲学的理解。特别是《中国哲学史新编》,其叙述分析的范 围不仅包括古代哲学,而且包括他对现代中国哲学的思考。 1.2“六书”是指《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新知言》,这是他在抗战期间所写的六部哲学著作, 合称“贞元六书”。《新原人》的自序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 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 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 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 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说明贞元六书的著作宗旨, 意在为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的理论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7.“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7.“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第二节 论战之过程
一、论战双方:
新文化派:胡适、吴稚晖、陈独秀、 李大钊、瞿秋白等。 东方文化派:《东方杂志》主编杜亚 泉及钱智修、梁启超、梁漱溟、陈嘉异、 章士钊等。
注:东方文化派,是“五四”时期人们对当 时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统称。最早使用这 一提法的是瞿秋白,最早定义这一提法的是 邓中夏。1934年出版的伍启元《中国新文化 运动概观》进一步将这一提法固定化,并沿 用至今。 东方文化派的基本特征: 反对西化,提倡东方文化; 反对物质文明,提倡精神文明; 主张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
鲁迅《论照相之类》:“印度的诗圣泰戈尔先生 光临中国之际,像一大瓶好香水似地很熏上了几 位先生们以文气和玄气,然而够到陪坐祝寿的程 度的却只有一位梅兰芳君:两国的艺术家的握手。 待到这位老诗人改姓换名,化为‘竺震旦’„„” 《花边文学·骂杀与捧杀》:“人近而事古的, 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 给他摆出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 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 ‘唵!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磐——当!’说 得他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的地上的青年们失 望,离开了。神仙和凡人怎能不离开呢?”
背景:“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的兴起。 “东方文化救世论”:一战以后,西方文化出现 严重危机,只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才能解 救其弊,从而使西方文化获得新生。 1919年罗曼·罗兰致泰戈尔的信:大战之惨祸, 已明白昭示欧洲文化弊病深重,非吸取东方文化 之精髓,融东西文化于一炉,不足以言自存。 英高秉德“亦叹美东洋文明,而尤渴仰中华文明, 居恒指摘欧洲文明之弊害,于多数欧洲人向所冷 视轻蔑之中国文明,则极力提倡,以为最宜学 步”,认为战后的欧洲人欲“创造新文明之欧 洲”,就必须“取中国文明所有精神的特质之优 越部分,以实行之”。

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

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

因 此 . 中 国 人 有 必 要 反 省 之 前 盲 目崇 拜 西 方 的 态 度 。并 思 考 东 西 文 化 的 优 劣 。 一 方 面 , 他 承 认 西
中 国人将 西 方科 技 斥 之 为 “ 技 淫 巧 ” 的观 念 , 奇
并 激起 了一 股 “ 夷 长技 以制夷 ” 的浪潮 。从 自 师
进 科 技 也 受 到 了严 厉 批 评 。 一 场 关 于 东 西 文 化 孰 优 孰 劣 的 论 战 由此 展 开 。
1 1 年 到 1 1 年 间 , 杜 亚 泉 在 《东 方 杂 96 99
志 》 上 发 表 《 的 文 明 与 动 的 文 明 》、 《 后 东 静 战 西文 明之调 和》 和 《 旧思 想之 折 衷》 等 文章 , 新
方 的先 进 科 技 促 成 了 西 方 社 会 的 经 济 繁 荣 ,这 是 东 方 文 明 所 不 能 企 及 的 ;另 一 方 面 ,他 认 为 误 用 先 进 科 技 会 引 发 灾 难 ,科 技 越 发 达 ,其 灾 难 反 而 越 深 重 。 “ 洋 社 会 之 经 济 , 因 机 械 之 利 用 ,事 西 物 之 发 明 ,而 1 发 达 ,此 固科 学 之 产 物 ,为 东 3益 洋 社 会 所 望 尘 勿 及 者 也 。然 科 学 仅 为 发 达 经 济 之 手段 ,苟 目的 已误 ,则 手 段 愈 高 ,危 险 亦 愈 甚 。 ② ”
东西文化论战巾硇坝代技市-文I 5 问题
周 可
摘 要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爆 发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改 变 了 中 国 知 识 分 子 对 西 方 文 化 的 看 法 在 东 西 文 化 问 题 论 战 中 , 以 杜 亚 泉 为 代 表 的 东 方 文 化 派 率 先 注 意 到 现 代 技 术 的 广 泛 运 用 对 于 东 西 文 化 的 影 响 , 并 以 战 争 所 导 致 的 西 方 文 化 危 机 来 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辩 护 ; 而 以胡 适 、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反 对 派 起 初 没 有 意 识 到 这 一 时 代 问 题 。 真 正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深 入 思 考 的 是

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

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

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作者:周可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7期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在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率先注意到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东西文化的影响,并以战争所导致的西方文化危机来为中国传统文化辩护;而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反对派起初没有意识到这一时代问题。

真正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是瞿秋白,他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导致现代科技不合理应用的根源,并主张以革命的方式改造社会制度以化解现代技术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现代技术;文化;制度;革命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7-0066-05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一场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这场论战于1915年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与杜亚泉主持的《东方杂志》之间展开,后逐渐演变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思想论战。

近年来学术界对这场论战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展开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论战进行了重新评价,但对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场论战中的观点与理论贡献关注较少,未能从根本上厘清马克思主义者与西化派之间的差别。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场论战中的代表人物对现代技术与文化问题的不同看法,勾画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探索历程,以及由此形成的理论观点。

一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屡屡凭借坚船利炮侵入中国领土,这一残酷而屈辱的事实改变了中国人将西方科技斥之为“奇技淫巧”的观念,并激起了一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浪潮。

从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与学习逐渐深入而全面,受西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①这成为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界的最强音。

尽管在学习的内容方面存在争论,如选择何种政治体制与实施途径等等,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无疑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基本共识。

《从“西化”到现代化》(全三册)

《从“西化”到现代化》(全三册)

《从“西化”到现代化》(全三册)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第7期《从“西化”到现代化》(全三册)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势和发展道路为研究从“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想发展脉络,罗荣渠先生主持编成《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

本书资料搜罗宏富而精炼,选编了1919-1949年间我国思想界四次大论战的有关文章。

这四次论战是: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中西文化出路问题的新论战,关于中国应以农业立国还是以工业立国的论战。

这些文章使我们惊讶地看到,今天争论的许多问题其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都已经提出来了。

罗荣渠认为:“以上述几次大论战为线索,把它们连结成为一条总的发展线,从一个侧面探索中国近百年来、主要是‘五四’以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经历的曲折过程,有可能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

”作者: 罗荣渠主编出版社: 黄山书社出版年: 2008-05页数: 1109定价: 88.00装帧: 平装丛书: 西化-现代化丛书ISBN: 9787807078593《新资本主义的文化》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分析了传统工业资本主义和当今处于全球化转型中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重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工作伦理已经渐趋改变;稳定的传统科层式大型企业逐步被新经济条件下的小型化企业所代替;重视熟练技艺(所谓匠人)和成就的传统价值观让位于更加注重潜能和才华的价值观;所谓的“无用的幽灵”正缠绕着专业人士和手工业工人;消费和政治的界线正在消亡。

新经济在摆脱僵化静态的科层组织的“铁笼”的同时,理应给个人提供一种新的自由模式。

但桑认为并非如此,这种新资本主义文化对个人的自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要求来自更加简洁意义上的自我,注重潜能而不是已经取得的成就,人们必须轻视甚至放弃以往的经验,努力适应新经济的“改革”要求。

作者: [美]理查德·桑内特译者: 李继宏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年: 2010年6月页数: 160定价: 22装帧: 平装ISBN: 9787532750627《西方的没落》《西方的没落》是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的历史哲学著作。

所谓“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一股反动文化逆流

所谓“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一股反动文化逆流

作者: 吴瑞武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49-57页
主题词: 全盘西化;国民党;日本帝国主义;中国本位文化;中西文化;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文化问题;法西斯主义;复古主义
摘要: <正> 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所谓“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包括复古主义的“尊孔读经”运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运动”和“全盘西化”论等,是文化思想战线上的一股反动逆流,其性质完全不同于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大争论。

它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体系內部的混战,为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它们同属于一个阵营;真正与之对立的是马克思主义阵营。

随着国际上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国民党反动派从各个方面强化其法西斯的血腥统治。

尤其是“九一八”以后,各地抗日反蒋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工农红军和民主革命浪潮蓬勃发展,蒋介石集团更加紧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在文化思想领域內,国民党反动派自上而下的倡导复古运动,宣传法西斯主义;潜藏在各个角落的“遗老遗。

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

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介江岭【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中西文化论战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大事件,其对台湾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论战的代表人物,胡秋原在论战中从被动卷入到主动迎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超越西化与传统而复兴中国文化的文化观。

这一文化观不仅有思想史的价值,对于反思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The debate is an event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which is about of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1960s in Taiwan, and it has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cultural study. Hu Qiuyuan is a main character in the debate, and there is a change of his comments that is from passive to active. In the debate, he suggests a view of culture of the china cultural renaissance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surpassing the westernization and retro. His theory is meaningful 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is relevant to the self-examination of china modernization.【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胡秋原;中西文化论战;西化;传统;超越前进【作者】介江岭【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武汉 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西文化论战,湖北藉的著名现代思想家胡秋原是这场文化论战的主角之一。

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Correspondences and Echo between the Slavophile-and-Westernizer Debate in Russia and the East-and-west Cultural Debate in China's May 4th
Movement Period
作者: 王汝良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111-11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斯拉夫派;西方派;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
摘要:19世纪俄国斯拉夫派、西方派之争和我国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在社会背景、民
族激情、文化观念方面,存在一定的契合关系。

同时,论战思想家个体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接受,时代语境间亦不乏主动或被动的渗透与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云者,决 非无中生有、天外飞 来之物,而为世世相承连绵不断”, “凡欲前进,必自立根基。旧者,根基 也。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 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止于不进化,不 善保旧之弊,则几于自杀。” —章士钊:《新时代之青年》 《东方杂志》第16卷第11号
章士钊
你怎么看他们的观点呢?
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
视角
思维层次 关联结构 第四层 对立统一
抽象结构 第五层 抽象升华
千年的骄傲与百年的悲哀的交汇点
论战的焦点
东西文化的差异; 东西文化的优劣; 文化新旧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出路。
一、东西文化的差异
• 西洋民族是战争的、个人 的、法治的;东洋民族是安 息的、家族的、感情的 • “古代文明,语其大要, 不外宗教以止残杀,法禁以 制黔首,文学以扬神武,此 万国之所同,未可自矜其特 异也。” •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 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 划然一心者,厥有三事:一 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 一曰社会主义。” • 西洋社会发达于地中海沿岸, “交通便利,宜于商业,竞争自 烈”;中国社会发达于内陆及黄 河流域,“土地沃衍,宜于农业, 竞争较少”。 • 西方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 生存必要之条件,故视胜利为最 重而道德次之。中国社会“道德 的作用在于消灭竞争,而以与世 无争、与物无竟为道德之最高尚 者。” • 西洋文明浓郁如酒、腴美如 肉;中国文明淡泊如水、粗粝如 蔬;中国文明可救西洋文明之弊。
文化方向
陈胡李瞿
以新代旧
梁启超 中西文化化合 梁漱溟 儒学复兴
杜亚泉从什么方面来比较中西文化呢? 说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呢?
西洋社会,发达于地中海岸之河口及半 岛间,交通便利,宜于商业,贸迁远服, 操奇计赢,竞争自烈。 吾国社会,发达于大陆内在之黄河沿岸, 土地沃衍,宜于农业,人各自给,安于里 杜亚泉 井,竞争较少。 西洋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生存必要之条件,故视胜利 为最重,而道德次之;……我国社会, ……而以与世无 争,与物无竞,为道德之最高尚者。……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东方》杂志十三卷十号 西洋文明浓郁如酒、腴美如肉; 中国文明淡泊如水、粗粝如蔬;
视角
对中西文化论战的认识 新文化派 东方文化派 辩证看 文化差异 时代性 民族性 分类看 新旧关系 变革 (简单) 传承 对传统文化 抛弃(绝对) 坚守 态度 主流看 方向正确 符合实际 方法错误 不合潮流
思维层次 多点结构 第三层 一分为二 多元视角
对中西文化论战的认识 怎样正确对待新旧文化的问题。 统一看 原则:尊重差异性,把握时代性。 合二为 (从民族性来看,文化的确无优劣之 一 分,但从时代性来看,文明现代化的 发展进程却有快慢之别。) 方法:在继承中扬弃。 对中西文化论战深层抽象认识 抽象看 说明国人社会转型期的观念冲突与困 惑纠结
陈独秀从什么角度来看文化呢? 你怎么看他们二人的观点呢?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 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 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 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 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新青年》第2卷第4号
陈独秀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 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
• 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 本思想亦各成体系,若 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 不相容也。” • 主张废孔学,灭道教, 破除旧风俗礼教,乃至 “废灭汉文”,一切比 照西方现代文明来建设 新文化。 • 不可调和,中国文化的 出路只能是“西方化” (“俄化”)的道路。 • 西方科学之进步和经济之 发达,固为东洋社会望尘 莫及,然亦由此造成“物 质主义大炽”、强权政治 和帝国主义战争肆虐, “病态”已现。 • 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 文化之短,实现中西文化 的折中调和。“国粹不失, 欧化亦成”,从而建立以 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新的民 族文化系统。
东西文明的不同特征
东方文明 西方文明
重阶级
重过去
Hale Waihona Puke 重平等重现在重保守
重玄想 重宗教 重退让 重自然 重出世
重进取
重实际 重科学 重竞争 重人为 重入世
• 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 本思想亦各成体系,若 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 不相容也。” • 主张废孔学,灭道教, 破除旧风俗礼教,乃至 “废灭汉文”,一切比 照西方现代文明来建设 新文化。 • 不可调和,中国文化的 出路只能是“西方化” (“俄化”)的道路。 • 西方科学之进步和经济之 发达,固为东洋社会望尘 莫及,然亦由此造成“物 质主义大炽”、强权政治 和帝国主义战争肆虐, “病态”已现。 • 取西方文化之长,补中国 文化之短,实现中西文化 的折中调和。“国粹不失, 欧化亦成”,从而建立以 中国文化为本位的新的民 族文化系统。
中西文化论战
• 新文化派
• 东方文化派
陈独秀
李大钊
杜亚泉
章士钊
胡 适
瞿秋白
梁启超
梁漱溟
时间
焦点
新文化派
(人物主张)
东方文化派
1916年 文化优劣 五四后 文化调和 1919年
文化方向
时间
焦点
新文化派
东方文化派
1916年 文化优劣 五四后 文化调和 1919年
(人物主张) 陈、李 杜亚泉 西优 不可调和 无优劣之分 章士钊 新旧调和
二、东西文化的优劣问题
• 孔学和中国的一切旧风 俗、礼教、政法和伦理, 本是建立在以传统农业经 济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之 上的,已完全“不能适应 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 社会”。 • 古今之别→今胜于古 (进化论)→西优于中。
• “以发生之效果论”,西 洋属“动的文明”,冒险进 取,生活虽“日益丰裕”, 而“身心忙碌”;东洋属 “静的文明”,消极柔和, 生活尽管“日益贫啬”,而 “身心安闲”。 • “以个人幸福论,丰裕与 安闲孰优孰劣,殊未易定。” • 中外(类型)之异→无优 无劣。
三、文化新旧调和的问题
• “我们诚然记得周秦的学术, • 凡欲前进,必自立于根基。
旧者根基也。不有旧,决 汉唐的文章,宋元的技艺,都是 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 文明界上伟大的出产。但这是过 不能迎新;不迎新之弊, 去的,过去的文明只应和过去的 止于不进化,不善保旧之 文明并论。 弊,则几于自杀。” • 汉唐宋明的文明,纵然在当 时超越一切,但现在已经不是汉 • 反之,有开进而无保守, 唐宋明的那个时代了。陈年的流 使新旧之接续截然中断, 水帐,救不了现在的饥荒。我们 则国家之基础必为之动摇。 怎么就能拿汉唐宋明的老牌号来 • 赞同“新旧调和”或“存 遮掩目前的丑态呢。” 旧立新” • 反对新旧调和;主张破旧立 新,以新代旧或弃旧图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