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83b6c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b.png)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
由于东西方文化在历史、地理、宗教、哲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
而东方文化更加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2. 直接表达与委婉表达:西方人通常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而东方人则倾向于更为委婉、含蓄地表达观点。
3. 时间观念:西方人通常注重准时,遵循严格的时间安排。
而东方人对时间的观念相对较为灵活,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交流。
4. 饮食文化: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西方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而东方饮食则更加讲究色香味俱全,烹饪方法也更为复杂多样。
5. 教育观念: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而东方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对中西文化的几点看法
![对中西文化的几点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e503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0.png)
对中西文化的几点看法【摘要】文化自信和“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提升其影响力,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也是应有之意。
本文就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形成基础、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及思维方式上异同比较,阐明各具的特色,在增加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两种文化在平等的前提下互鉴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耕文明、家国同构、义务本位、权利本位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是影响最大的文化,是最强势的文化。
但是,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快速崛起,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快速提升。
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各具特色。
在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的意识下,中西文化互鉴也日益彰显出其重要性。
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
作为江河发源地的文明,其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农业,体现出农耕文明的特点。
但是,除中华文明以外,其他文明都消亡在历史长河中。
基于此历史事实,现在的西方文明就其文化传承来看,不能追溯到发源于“西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亚文明,其演化脉络大体应该是:克里特文明(爱琴海文明),到故典(地中海)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再到现代西方文化。
因此,从文化形成基础上来看,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西方文化根植于海洋文明。
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化的背景及表现。
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对矛盾关系,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是中西文化中比较重要的课题。
中华文化中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影响最大的是宗法制度及理念。
中华文化有家国同构的历史传统。
西周以后中国历史上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步瓦解,但是其精神内核——家国一体的理念,虽经岁月侵蚀,但其随时而变,其披挂上时代特色,或多或少地影响至今。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b21a953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a.png)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cdfa15f8c1c708a1284a44ce.png)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观点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b556c3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b.png)
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观点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比观点:
1.个/群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个人和集体的观念有所不
同。
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权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注重个人的权利、自由和追求个人目标。
相比之下,中西方文化中更强调集体的观念,注重家庭、社区和群体的利益,重视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2.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中对待时间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西
方文化通常更加注重效率、准时和时间的线性观念,强调时间的管理和守时。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度,并展现出较为柔性的时间观念,尤其在商业和社交场合中。
3.社交礼仪:中西方文化中社交礼仪的不同也是经常被提及
的观点。
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较大,注重个人隐私和自主权,社交互动较为开放直接。
而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社交礼仪较为正式和谨慎,注重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4.教育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对于教育价值观的重视也有所差
异。
西方文化中,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被视为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关键,重视创造力、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
而中国文化中,教育重视传统价值观、孝道和重视学习,对
学术成就和集体荣誉的看重程度相对较高。
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并且每个文化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这些观点并不能涵盖所有人和每个文化成员的看法。
同时,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变化中,所以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2f921a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2.png)
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与态度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文化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传统习俗
![文化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dff86f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c.png)
文化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传统习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传统习俗。
本文将探讨不同文化的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传统习俗。
一、西方文化的特点及传统习俗西方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代表,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个人自由和个体成就被奉为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和科学,推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传统习俗具有代表性。
例如,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庆祝耶稣的诞生,互送礼物,享受美食,而圣诞老人作为象征性的人物也是圣诞节不可或缺的元素。
除此之外,万圣节也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各种各样的服装,参加化妆舞会,糖果也是万圣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东方文化的特点及传统习俗东方文化以亚洲文化为主要代表,有着独特的特点。
东方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群和家庭的重要性。
人际关系和亲情在东方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东方文化更加重视尊敬和顺从的价值观念。
在东方文化中,有很多传统习俗具有代表性。
例如,春节在东方国家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红包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长辈会给小辈们压岁钱,以祝福他们新年快乐。
此外,中秋节也是东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表达团圆和思念之情。
三、非洲文化的特点及传统习俗非洲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非洲文化注重民族认同和传统价值观,尊重长辈和祖先是非洲文化的重要观念。
非洲文化还强调集体主义和社区精神。
非洲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也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婚礼在非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婚礼通常持续数天,期间会有丰盛的食物和饮料,人们会跳舞、唱歌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
除此之外,非洲国家的土著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比如马赛族的豪华服饰和仪式舞蹈,以及马萨伊族的跳舞和狩猎技艺。
四、亚洲文化的特点及传统习俗亚洲文化以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为代表,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cd3a1b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2.png)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33c56a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b.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子
1. 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强调菜肴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注重营养均衡和食物的原汁原味,强调生食、沙拉和烤肉等。
2. 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老爱幼、孝道等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3. 礼仪文化: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社交场合非常注重礼仪,如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等。
而西方文化中,礼仪相对简单,更强调平等和直接的表达。
4. 教育观念:中国教育观念注重学术成绩和考试分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压力。
而西方教育观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5. 时间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灵活,人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严格,人们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这些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
![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aa7038b680203d8ce2f2447.png)
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中华文化走过了五千年,在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的笼罩下日久弥深,也与日俱下。
伴随着1840年的炮响,中华文化就开始了他的新生。
一批又一批的先贤志士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为中华文化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解剖和洗礼,文革十年更是对中华文化进行了一次空前绝后的清算,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渗透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新的血液,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民主化正在深层次地改变着中华文化的核心。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沉睡了几百年的中华巨龙要再次腾飞于世界,我中华盛世指日可待。
然而中华腾飞必须以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为基础。
无论人权卫士有没有指责,无论领导人的意志如何,中华文化都将经历其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革故鼎新,因为中华民族正经历着这种蜕变。
中华现代文化以全球化为背景,以现代化为经济基础,以多元化为社会架构,以其他民族的优势文化为借鉴,以主流文化、国家法律和教育体系为载体,将再次实现对中华儿女心灵的指引和陶冶。
中华现代文化的构建以共和国的成立为起点,以世界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为终点,21世纪的上半叶构成其蜕变的关键期。
构建中华现代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华盛世的大势,必须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必须立足于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和谐,必须立足于对人的尊重和对心灵的呵护,必须立足于中华儿女及世界人民的理解与认可。
中华现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需要注重四个方面:经济的现代化所带来的竞争加剧、心态疲惫;多元的社会结构所带来的民主化、平等化;个性追求所致的文化基础性软作用;区别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现代文化以法律为基本行为标准,辅之以道德的提高。
构建中华现代文化,甚至可以简单的说,就是要以民主文化代替帝王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道释三家为骨干,呈现了包容性与开放性。
中华现代文化将以此为基础,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吸收借鉴,将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吸纳能力。
20世纪引进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表明具有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个很好的工具,它带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世界观,但在新文化建设中它要与中国智慧、当代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实现本地化,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独立于中华文化而单独存在,也没有资格与中华文化并驾齐驱。
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5c75f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f.png)
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中西文化的心得体会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符号和特征,它涵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中西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而我在交流中的体验和观察让我对中西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首先,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
在中国,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通常以家庭为核心,关注个体与集体的和谐。
而在西方,个人的自由选择更受重视,人们更倾向于个人的成就和独立思考。
这种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劳动观念、教育理念和人际关系等。
其次,中西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倾向于间接沟通,善于运用暗示和象征来表达意思,注重言外之意。
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沟通,注重言辞的直接和明确。
在中国,人们更侧重于非语言交流,通过表情、眼神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意思。
而在西方,人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更注重面对面的交流。
这种沟通方式的差异给我们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机会。
另外,中西文化在礼仪和礼貌方面有一些不同。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尊重和谦虚,人们注重礼仪和面子。
一些定型的礼仪规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给长辈请安、行礼致辞和谢绝食物时的客套用语等。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坦诚的表达,不太注重过多的形式。
人们较少使用谦词和敬语,并且相对来说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种礼仪和礼貌观念的差异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前了解和适应。
最后,中西文化在饮食和娱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强调饮食卫生和食物的烹调方式,讲究色、香、味、形的协调。
中国菜以其丰富的变化和精美的制作而闻名于世。
而西方文化中的饮食更加简单和实用,强调快捷和方便。
西餐更注重食材的原味,经常以烘烤和煎炸为主。
在娱乐方面,中国文化偏重于传统的艺术形式,比如京剧、曲艺和民间舞蹈等。
中西文明鉴赏主要观点
![中西文明鉴赏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a5bf9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c.png)
中西文明鉴赏主要观点
西方文明充满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也就是利己。
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奉行丛林法则,崇尚强者。
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冲突激烈,所以只能用法律强行约束个人,尽量减轻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此维系整体社会运转。
西方文明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利》。
中国文明,讲究以人为本,以律法为框架,用道德梳理细节,讲究团体协作,团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需服从团体利益,为团体利益让步或牺牲。
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则在西方文明的丛林法则基础上增添了帮扶弱者选项。
中国文明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和》。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现来看,西方文明在律法体现上有其优越性,但整体社会制度很不稳定,一旦缺失外界供血给养,内部矛盾立即爆发。
或一旦遭受天灾人祸,社会制度立即崩塌。
可以说西方文明的稳定性与抗压性非常差。
中国文明形成后的演练时间远超西方文明,在时光流逝中,中国文明经受了各种磨难在不断演变,以《和》字为根本,吸收包容各种文明的精华,不断进步。
从社会整体看中国文明的稳定性和抗压性要远超西方文明。
两个文明其实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历史的车轮已经压过了游牧文明,也终将碾向西方文明。
中西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69a60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d.png)
中西文化的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虽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信仰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相通的。
因此,比较中西方文化不仅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革和挑战。
一、文化观念1. 中文化观念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其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社会责任、忠诚和信誉等。
因此,中国文化对于随从和服从有较大的关注。
家庭和社区关系非常重要,并且尊重长辈是一种基本的传统。
2. 西方文化观念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信任个体的价值和独立性。
这与中文化观念的差异很大。
西方文化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注重实现个人权利和自由,重视私人财产和私有权利等。
尽管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但在立法和道德标准方面,社区和大众利益通常优先考虑。
二、社交礼仪1. 中文化社交礼仪在中文化中,默认规则是关于尊重他人的方面。
人们使用敬语和正式的称谓,如姓氏、头衔和尊称。
更重要的是,人们关注传统的社交礼仪,如小礼仪、宴会礼仪等。
在这些场合中,人们按照文化规范行事,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2. 西方文化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并不像中文化那样重要。
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坦诚、直言不讳和尊重他人。
在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使用礼貌用语、礼仪、礼品等,但这并不像在中文化中那么重要。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心照不宣、默契和自由运动的表现更受重视。
三、教育体系1. 中文化教育体系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的教育注重理论和讲解,即人们向学生传达的知识和概念,包括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
同时,教学还依赖于讲解、记忆、应用和重视考试成绩。
在学校和家庭中,学生往往需要遵循纪律、尊重老师的意见,并接受思想上的指导。
2. 西方文化教育体系在西方教育体系中,学校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意和创造力。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d4500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9.png)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东方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集体主义和礼仪,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重视家庭和祖先的传统,崇尚自然和和谐。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人权,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追求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注重个人成就和社会进步。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东方文化强调意境和气韵,以诗词和绘画为代表,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真实和细节,以小说和现代艺术为代表。
此外,语言也是两种文化的突出表现,东方文化的汉字和拼音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西方文化的拉丁字母则更加注重音标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 1 -。
我心目中的西方文化
![我心目中的西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6bc8a4700abb68a982fbc7.png)
我心目中的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提起东方文化,我们会想到神秘、古老,而西方文化则带给我们更多的理性和浪漫。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对东西方文化都触手可及,从建筑风格到饮食习惯,从服饰文化到文学著作,在各方面都有西方文化的色彩。
文化是融汇在社会生活中的,西方的文化体现的是西方社会的种种特点,首先从建筑风格来说,与我们常见的传统的红墙绿瓦不同,西方多为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它由罗曼史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的整体风格为高耸消瘦,表现了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我们所看到的教堂、艺术馆,很多都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
在饮食习惯方面,西方人的习惯同样也与我们中式风格不同,中国重视传统的家庭观念,因此在饮食方式上习惯于聚食制,而西方习惯于分餐,在吃饭时刀叉并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堡、三明治、热狗等快餐出现,快餐店在世界各地流行,全世界的人们都感受到了独特的西式风味。
在服饰文化上,法国服装文化的发展是西方现代服装文化发展的典型,所体现的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现如今我们平时穿的服装风格,多半都采用西方现代风格,西方的服装风格引领世界潮流。
再有在文学著作上,相较于中国文学的内敛含蓄,西方文学就像外国人的性格一样,具有外放性,表达了追求理性和自由的愿望。
我所认识的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东方文化更加多了一些开放自由,体现了西方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因此更加吸引我不断去了解和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处。
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生活,正是不同地区社会背景的不同,才会让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了交流沟通、增进认识的空间,才会让世界文化展现更加纷繁美妙的色彩。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d8738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1.png)
中西方文化鉴赏
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以下是对中西方文化的一些简要鉴赏: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础。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注重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发展。
西方的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也有着丰富的成果,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音乐、柏拉图的哲学等。
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点。
例如,中西方文化都注重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都强调家庭的重要性等。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增进相互之间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发展。
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
![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https://img.taocdn.com/s3/m/5f4b990a59eef8c75fbfb33a.png)
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读《中国近代文化史》有感前些日子对着长长的书单发愁,那么多名家的著作,到底该挑哪一本呢?思索良久不得果,却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了《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本书,一读之后便入了迷。
中国近代这段屈辱史在高中就学过,但是借着史纲课这一平台,借着写读书笔记的契机,我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一段屈辱史背后的文化冲突,实为一件大幸事。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新制度建立。
但是社会制度的鼎革并没有终结新与旧之间的冲突。
于是而有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
以专制与民主为例,辛亥革命创建民国提倡民主共和,但好景不长,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到军阀根据,都朝着专制这条主线靠拢。
另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
1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倡导民权,但工业文明思想尚未普及,大多数国人尊卑观念依然深刻,人权意识淡薄。
如此新旧冲突呈现山重水复的特点。
近代中国在文化上“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2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3二十世纪初期,不少文人学者针对“新旧冲突”提出各自观念。
在新旧文化方面,林语堂指出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陷入了泥潭:或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或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
4于是渐渐形成西方文化派、东方文化派及中西调和的保守主义派,他们各自持有不同观点,对其他与之对立的看法进行驳议,由此引发中西文化大论战。
(一)各派之争论,中西调和之最。
西方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一个主张西化,即新文化,一个推崇传统文化,都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附录,41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我眼中的西方文化
![我眼中的西方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ce35c32cc58bd63186bda8.png)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技1001 20103189 汪飞我眼中的西方文化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比较是我们常谈的话题。
尽管我们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但是直到今天,东西方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差异。
我想说说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希腊。
古希腊人留下的众多文献和文物,都说明了西方现代的自由平等观念、民主制度和科学精神无不来源于古希腊。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古代希腊的典范,而且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典范。
雅典的民主政治不仅是人类历史的首创,而且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
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完全不同,这种制度就造成了文化方面本质上的的不同。
古代希腊、罗马的自由主义思想对西方的人文之一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真正以人为中心,所以自由民主人性,而中国古代的封建主义是落后黑暗的。
人们的思想也就有很大的不同,最终经过上千年到今天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
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
第一是批判性思维或逻辑的思维。
我以为逻辑的思维必然会是批判性的,不必多言。
与批判性思维对应的是启示型思维和直觉型思维。
启示性思维多见于宗教,就我国历史而言,则如顿悟之说。
直觉型思维,多见于日常生活。
相比启示型和直觉型,批判性思维是自然的(没有天启、神启和祖宗之言)、演绎的、怀疑的、辩证的(我指在正反诘难之中思维演进而言)。
在我国,批判型思维往往不受欢迎,目为离经叛道、愤世嫉俗。
如屈原,其天问,多疑,其离骚,多怨,这种人是领导阶层最讨厌的人,其下场只能是自沉。
第二是量化。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中指出过这一点,以为重量化,是西方(希腊)与东方最大的不同。
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ac0e089ddaef5ef7bb0d3c0e.png)
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文化课程论文《文明史纲》一书,是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文明通史,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学术著作。
布罗代尔在广泛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自己的长时段、中时段、段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向人们介绍了伊斯兰、黑非洲、远东、欧洲、美洲、俄罗斯等不同地域文明的独特风格,鲜明地体现了其深刻的史学思想,“历史学不应陷于始终应该批判的杜撰民族主义神话的行为之中,也不应一味沉湎于我所钟爱的人文主义之中。
重要的问题在于,历史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民族意识就无法维持下去。
而没有这种民族意识,就不可能有独创的文化,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对中西文化形成历史背景,差异及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
中西文化包罗万象,漫无边际。
从历史坐标看,中西文化渊源数千年,从起点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历史的长河中屈指可数。
四大发明,诗词歌赋,“丝绸之路”,无疑不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先进和富强,但曾几何时,我们曾经的繁荣的文化大潮开始逐渐开始退却。
当中国的统治者在为“天朝大国”的自给自足而沾沾自喜时,西方文明开始舒醒,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各种文化思潮如潮水般涌现、发展。
逐渐的,中国文化开始从世界主流思潮的巅峰逐渐淡出,曾经辉煌一时的华夏文明已经在当今世界主流思潮中难觅其踪。
虽然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鼓励思潮的口号,但直至当下,似乎渊源流淌的中国文化仍在沉睡。
中国要到何时才能再次出现李大钊、蔡元培似的思想家,何时才能再次跻身世界主流文化思潮之中,任重而道远。
文化是一种特别的品质,它可能高度发展也可能严重萎缩。
有些社会结构适合文化的发展而有些结构会造成文化的停滞。
中西文化包罗万象,漫无边际,其实并无好坏之分。
东西方传统文化赏析选修
![东西方传统文化赏析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f43550a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15.png)
东西方传统文化赏析选修
从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论,中国文化是一元文化,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从双方的社会结构上看。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都是大一统的王权制,即便是分裂时期,也不是政权结构的分立,而是一个统一王权分开成若干个统一的王权。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思想的根基,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扬,由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无不体现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对于中国文化的严格控制。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夫道,一而已矣。
”相反,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实行分立的城邦制。
整体来看,希腊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城邦组成。
希腊也曾经有过帝国,如“雅典帝国”、“斯巴达帝国”等,但这种“帝国”实际上不是一种统一的王权,而是以雅典、斯巴达为盟主的“联盟”而已,没有形成如中国的周天子那样的君权神授的最高王权。
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想成一个强大的具有持久统治力的大国,始终是各个诸侯国战事不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欣赏的文化派和中西文化观
——读《中国近代文化史》有感
前些日子对着长长的书单发愁,那么多名家的著作,到底该挑哪一本呢?思索良久不得果,却在机缘巧合下看到了《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本书,一读之后便入了迷。
中国近代这段屈辱史在高中就学过,但是借着史纲课这一平台,借着写读书笔记的契机,我能够深入地了解这一段屈辱史背后的文化冲突,实为一件大幸事。
二十世纪初,辛亥革命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新制度建立。
但是社会制度的鼎革并没有终结新与旧之间的冲突。
于是而有两种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
以专制与民主为例,辛亥革命创建民国提倡民主共和,但好景不长,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到军阀根据,都朝着专制这条主线靠拢。
另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
1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倡导民权,但工业文明思想尚未普及,大多数国人尊卑观念依然深刻,人权意识淡薄。
如此新旧冲突呈现山重水复的特点。
近代中国在文化上“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2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
3二十世纪初期,不少文人学者针对“新旧冲突”提出各自观念。
在新旧文化方面,林语堂指出事实上我们长期以来陷入了泥潭:或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或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
4于是渐渐形成西方文化派、东方文化派及中西调和的保守主义派,他们各自持有不同观点,对其他与之对立的看法进行驳议,由此引发中西文化大论战。
(一)各派之争论,中西调和之最。
西方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一个主张西化,即新文化,一个推崇传统文化,都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附录,41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城代谢》34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3汪叔潜:《新旧问题》,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1915-09
4王兆胜: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只是片面的看到西方或东方文化的优或劣。
排孔成为西化的起点。
孔子是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象征,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权威。
但随着欧美风雨的来临,孔学变成了大问题,更有人直接亮出“排孔”的旗号,尖锐地指出“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墓,以涂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欲支那人之进于幸福,必先以孔丘革命”5。
1929年,胡适作《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正式提出“全盘西化”,后来提出“充分世界化”。
6他还称:中国事事不如人。
这种观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受到非议。
其一,胡适看待文化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
儒学是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千百年来这种精神支柱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深深融入于血液,若否定儒学的价值,不亚于摧毁国人的精神,一旦大换血,必定会引起社会大虚弱。
其二,胡适的“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并无实际异同。
“全盘西化”的言论越来越不适应于社会主流,渐渐受到否定,从而提出“充分世界化”。
当时世界西方占主导地位,那么世界化的本质就是西化,即向西方靠拢。
个人认为,胡适两种观点说法的转变,实有忽悠国人的意味。
在观念形态破力进程中,旧文化并未销声匿迹。
以“东方文化信徒”自诩的陈嘉异提出“中国之新命”的说法:“以民族对于人类生命上之文明之‘受’或‘与’之多寡,而定其民族之优劣,可知一个民族有其生存与发展之价值与否,实以其有无贡献于世界之文明以为衡。
”7但一味推崇儒家文化也是不可取的。
文人都知儒家部分传统已不适应时代需求,东方文化派否定的是全盘西化论,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应适当保留。
于是在文化论战中以退为进,陆费逵等人提出“融合国粹欧化”的出版宗旨,从单一推崇儒学转变到融会东西文化,这种转变实为中西调和。
与中西调和相类似的意识是附会中西。
调和与附会表现了传统文化受到强势西方文化冲击下力求自保的意识。
中西调和的保守主义派具有守旧性的特点。
中西调和攀结于民族感情的大树上,容易使人动情。
李大钊说:“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而次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所谓本身之觉醒者,即在东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静的世界观,以容纳西洋之动的世
5绝圣:《排孔征言》,载《新世纪》,第52号,1908。
6罗荣渠主编.文化的冲突.《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中册:合肥,黄山书社:376
7曹金祥:新浪博文,从西化到东化: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中西文化观,2009
界观;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制其物质的生活,以容纳东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8其所言正是,我认为,文化调和论相比较全盘西化论及完全推崇儒学而言,更适应时代性。
据世界形势而言,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带了无秩序的市场经济,引发金钱至上的道德败坏,一战的爆发证明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性善向性恶改变和道德的缺失,西方迫切需要儒家文明中以道德拯救维持社会秩序的精髓。
而当时西方文化领先于东方文化,东方应吸取西方先进文化精髓促进社会发展,与此同时不应舍弃儒学,以免重演西方的悲剧。
(二)近代文人中西文化观之比较,林语堂之最。
近代文人思想家看待文化普遍较片面,不是肯定西方否定东方,就是否定西方肯定东方。
前者如鲁迅等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批判反对的态度,而对西方文化较为欣赏。
鲁迅深感传统文化祸害国人,弃医从文回国后,号召青年说多看外国书丢弃中国书;陈独秀将中华民族列为劣质民族。
胡适更说中国是“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
后者如冰心等人虽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依旧心系传统文化。
无论是肯定西方还是肯定东方,这两类文人学者在文化选择上存在着“一元化”的倾向。
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一文中提到东方文明、东方艺术、东方哲学,本有极优异之点,国人之思恋儒学经典或与欧西学者之思恋古代希腊文明同等,可见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评价极高。
但是他并不一味褒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其内涵早就深入人之骨,传统礼教、尊卑观念麻木人心,传统文化长久存在不覆灭的重要原因就是帝王将相保护该种文化,视为统治的思想基础。
由于长时间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为统治者所服务,文化的劣根性随着产生。
他在《萨天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巴掌很深,但是眼眶很浅。
他们的指头很粘,但是头颅很滑。
这是民族文化劣根性在国人身上的具体体现: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但是他对中国人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态度加以褒奖。
他认为“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
因为中国人能明知足常乐的道理,又有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处想偷闲行乐,不复追求似有似无疑实疑虚之功名事业。
中国人遇事不爱走极端,推崇中庸思想,凡事“差不多”就行,所以比较爱好和平,大事化小,小事
8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载《言治季刊》,第三期,1918-07
化无。
但也因为知足,“这种特殊的品性,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9林语堂看待西方文化也从褒贬出发。
西方工业文明使得西方国家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超越东方的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先进思想如平等、民主等使人获得民权,人性价值得以体现。
但是西方的理性过度膨胀,相对忽略了感性等情感价值,从而使人性异化、道德缺失不利于社会发展。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都是优秀的文化。
林语堂看到中西文化站在中立的角度,既不过分赞扬哪一种文化,也不决定批判某种文化,这是近代文人学者中少有的。
“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一方面是新文化的呐喊,另一方面是旧文化的哀鸣;一方面是“毁孔庙罢其祀“,另一方面是“八部书外皆狗屁”。
10今人视之,重审旧文化旧观念之时,当时文人作家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像林语堂一样对文化观具有辩证看法的少之又少。
文化是整体的、人类的、也是人性的,不论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部分,都是可以吸收的成分,简单地说那种文化先进或落后恐怕都失之简单。
11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西方派还是东方派,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多多少少都看到了文化的两面性,并不提倡绝对西化和完全推崇儒家文化。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既不能缺少民族文化,需要民族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感,也少不了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
9应梅芳,邵芳:百度文库:浅谈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
10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2页。
11应梅芳,邵芳:百度文库:浅谈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