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合集下载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2.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是以中国 文化的惰性为理论根据的。1935 年, 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合发表 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极力鼓吹“存其所当存”、“吸收 其所当吸收”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 胡适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观点 只是洋务运动所倡导的“中学为体,
学为用”的同义替换。究其实质, 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物质 文化优于中国,而精神文化弱于中 国的错误认知,人为地把物质文化 与精神文化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吸 取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物质文明,就 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十教 授”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带有一种 明显的折衷调和论倾向,对此胡适 强烈反对。在胡适看来,中国文化 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文化惰性,中 国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它“对内能 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对外能抵抗 新奇方式的侵入”。这种文化惰性 使得文化折衷论在实践上成为不可 能,“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 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 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 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 他们就一步不走了”。因此,要想 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目的势必以全 盘西化论为手段,只有如此,才能 实现胡适毕生的思想革命和道德革 命的目标。
3. 胡适对保守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以“有限可能说”反对梁漱溟 的“文化路向说”。梁漱溟认为, 西方、中国、印度是三种不同的文 化路向。西方文化意欲向前;中国 文化意欲自我调和持中;印度文化 则意欲反身向后,由此发展形成三 种不同的哲学路向。梁漱溟认为中 国文化是知足的文化,造就懒惰的 民族。西方文化是不知足的文化, 造就勤奋的民族;中国文化重视精 神文明,而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 胡适则坚决反对梁漱溟的观点,他 认为中西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胡适“全盘西化论”
的利弊评价

胡适修正全盘西化

胡适修正全盘西化

2.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1935):“那一年(1929)《中国基督教年鉴》
(Christian Yearbook)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 目是《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
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 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 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 “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 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沦。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 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
需要,对旧文化去其渣滓,存其精英,对西方文 化取长舍短,择善而从,建设中国的本位文化。 其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特点,吸收欧美的文化 是必要而且应该,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而不应 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吸收过来。也就是 存其所当存,吸收其所当吸收。 周策纵:“十教授最担心的看来是怕中国湮没于 西方文明之中。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最急需的是 要迅速地掌握西方文化知识和工业技术,中国不 会被湮没。贯注于中国固有的基础,只会导致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减缓,为顽固派阻碍现代化运动 提供借口(如梁启超、梁漱溟所做的那样)。”
五、“全盘西化”为何被称为思潮? 1.涌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陈 序经、陈受颐、卢观伟、张佛泉、张熙若等; 2.出现了一批专门的文章著作,影响了相当一批 人; 文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意义》、《全 盘西化的辩护》、《趋于“全盘西化”的共同信 仰》等; 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全盘西化言论 集》、《全盘西化言论集》论续集》、《全盘西 化言论三集》。 3.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盘 西化”思潮
——以陈序经与胡适为中心
第一节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知识界发 生了“文化本位主义”与“全盘西化” 派的论战。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的 “全盘西化”派提出“我们的唯一办法, 是全盘接受西化”,并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社会思潮。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龙源期刊网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4期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郭 静(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

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

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

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

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

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

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

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现代文化。

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胡适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胡适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著作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具有重要影响。

其英文著述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更是对中西文化对比及其交流的深刻思考,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胡适在其著作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形象有着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同时也对中国现代文化进行了比较和思考。

在他的英文著述中,不断地提及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与特点,这些元素和特点既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课题。

从胡适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同时也包括对欧美文化的了解和比较。

在对比中,胡适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并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中国性”和“儒家性”。

首先,“中国性”是指中国文化的独特传统性和开放性。

传统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传承和继承,包括对文化经典的重视和依赖等。

而开放性则表现在接受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开放心态。

胡适指出,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是因为中国基于其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国家战略需求,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良好联系。

其次,“儒家性”则是指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认为,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问责制和约束力,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特征。

在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中,胡适也不断地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和比较。

他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中国文化中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如缺乏个人主义、缺少自由主义等。

亦不可忽略的是,胡适的文化形象研究,不仅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自身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他认为,中国文化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在传承中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因素,并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

文学史著中的胡适诗人形象——围绕中西血脉问题的考察

文学史著中的胡适诗人形象——围绕中西血脉问题的考察
务 印书馆 13 ) 王哲甫的《 国新 文学运 动史》( 9 4年 、 中 杰成 印 书局 13 ) 周作 人 的《 国新 文学 的源 流》( 文 书店 93年 、 中 人 13 ) 9 4年 为代表 。凌独见 以文化保 守主义 的新诗想 像 , 强调
新诗 “ 要有旧诗 ( 包括古今 中外 ) 根底” 做 的重要性 , 认为 “ 中 外诗结婚之后 , 产出来的” “ 、 介乎诗词 曲之间 , 而兼有诗 词 曲 之长 的新体诗 ” 是 “ , 新体 诗 的成 人期 ”64。他评 价胡适 的 [3 14
书公 司 13 9 6年 ) 。 等
对于文化 、 诗歌的理解和想象诉求 。本 文将围绕 中西血脉 问
题, 通过 细致的考察 尽 可能地展 现 12 9 0年代 以来 的文 学史
著对胡适 的言说 , 示史著 中的胡适 诗人形 象 , 以史 实彰 揭 并
显叙述者对 于文化 、 诗歌 的理解逻辑 。 胡适在 《 五十年来 中国之文学 》 中这样评价 早期新 诗与
第3 6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int nvr t( hl oh n oi cecs ora o ag nU i sy Pi spyadSca Sine) X a ei o l
Vo. 6 No 3 13 . Ma . 2 1 y ,0 2
文 学 史 著 中 的 胡 适 诗 人 形 象

围绕 中西 血脉 问题 的考 察 ’
方长安 , 余蔷薇
( 武汉大学 文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2
摘 要 : 民国文学史对胡适诗歌中西血脉问题的叙述多彩纷呈, 胡适成为史家热衷言说的个案, 在正反叙述流中,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

“全盘西化”论文化思潮述评[摘要]“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反映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模式的推崇与选择。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胡适、陈序经,二者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为打击封建复古倒退文化思潮,这在当时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因其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全盘西化”论最终演变为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关键词]“全盘西化”论;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全盘西化”论,又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全盘肯定西方价值取向为特征的文化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序经,二人主张“全盘西化”论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当时“闭关自守”和封建文化复古倾向,并为抵制封建文化复古倒退思潮提供理论依据,这对加深国人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推动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全盘西化”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与传承性,并且“全盘西化”论在社会实践中无任何可操作性,这样“全盘西化”论就演变成为了一种激进的文化观。

一、“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全盘西化”论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密不可分。

1858年6月签定的《中英天津条约》是“中国官方对西洋人态度开始前倨后恭的转折点”。

(1)此时的中国人仍然坚信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落后是导致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

随后,甲午之战的惨败以及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才真正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当东洋人真正崛起的时候,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文章的自信、对中体西用之“体”的自信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了。

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所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也。

”(2)惊醒后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了西化的改革倾向,国人从原来相信中国的道统、文化不可变,仅在器物层面的求新求变转为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也必须改变,并将西学视为“国家、民族求富求强的万灵丹”。

文化大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文化大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文 化 大 师 胡 适 的 中 西 文 化 观
胡适 (8 1 16 )安徽绩 溪人 , 代 些天经地义的话语只能算是废话连篇 了, 19~ 92 , 现 不 胡 适 一 贯 宣 著名学者和文化大师 , 诗人 、 文学家 、 历史学 足以信 。 胡适对 中国文化本位论进行 了经典 传 自由主 义 , 家 和哲学家 , 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原名嗣 评说 , 他认 为人们不能空谈“ 中国本 位” 也 提 倡 怀 疑 主 , 糜 , 改 名 胡适 , 之 , 名 取 自当时 非 常 不必替 “ 后 字适 该 中国本位” 担忧 , 因为中国的旧有文 义 , 吹和宣 鼓 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的 化惰性过于庞大 , 中国在发展过程 中不应 当 传 民 主 与 科 典故 , 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 。由于提倡文学 仅仅局限于旧有的文化传统 , 而应该努力接 学 , 倡导 向西 革命 ,胡适成 为新 文化运 动的著名领袖之 受新世界当中的新 文明。只有这样 , 旧文化 方 进 行 学 习 ,
90年 ,胡适 曾推荐当时青年人 阅读十本 科 目为两项( 文章述评和文理杂科 )其 中第 努力革命 的胜利果实 ,是 大家愿 意接受 一 13 ,

个 科 目考试 , 胡适 挥洒 自如 , 最后 获得 了 个新世界与新文 明的必然结果 ,只有 向前 书 ,其 中有一 本 就 是 l 世 纪法 国启 蒙 主义 9
定 的 中 国古 文 基础 。之 后 , 适 远赴 上 海 求 刍议》 胡 一文 , 强烈主张 以全新的 白话文代替 境 与 问题 现 在 又来 鞭 策 中 国 了 , 来 中国 的 将
学, 先后入上海梅溪学堂 、 澄衷学堂攻读 , 并 旧有 的文言 文 ; 他所撰写汇集 的诗歌《 尝试 科 学 化 与 民主 化是 毋庸 置 疑 的 。12 , 99年 胡 在此期间受到梁启超 、 严复等先进人物的影 集》 是我 国第一部 白话文诗集 ; 他以孔儒学 适发表了《 中国今 E的文化冲突》 l 等文章 , 认 响, 逐步接触 了西方的思想文化。10 94年 , 说为基础而研究撰写 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为 中国之所 以还没有在现代化 的世界 中实 上卷 ) 将孔 子及其 儒学置 于一定 的历 现 自我调整和发展 , 中, 主要是因为政府组织没 在认 真研读《 天演论》 等新思潮 著作 的基础 (

胡适诗学的接受历史考察——以中西之争为中心

胡适诗学的接受历史考察——以中西之争为中心

夫》 《 、鸽子》 《 鸦》 是 “ 、老 都 西洋式长 短句 ” 认 为 ,
“ 国旧诗 虽 有 窒碍 性 灵之 处 , 中 然亦 可 以 自 由变 化 於 一定 范 围之 中 , 必 定 欲 作 此 西洋 式 的诗 , 何 始得
问题指 出:大凡文学 的变迁 , “ 一方有世界 的关系 , 方 有历 史的 影响 。换 言 之 , 是受 空 间和 时 间 的 就 支配 。 中国诗 的改 造 , 以 把 西 洋近 代 文学 的新 精 可
中图分类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4— 3 0 2 1 ) 0 0 4 —0 17 5 1 (0 2 一 4— 0 1 5
胡适 的 白话 诗 学 观 形 成 于 汉 语 由古 代 向 现 代

基本的梳理 。
转型的根基之 上。现代汉语是在 有着相 当传统 的 古白话和民间口语 的基础上 , 加入欧化语的改造并
律节奏等 ,99年他翻 译兼创作 的《 11 关不住 了》 一
诗, 自信地称其为“ 新诗 ’ ‘ 成立的纪元”2, _ 这意味 J 着在胡适 的理解里 , 这首译 诗代 表着中国新诗 的 “ 成立” 。但胡适白话实践 中对乐府 、 词曲传统 的继 承比比皆是 , 他的白话诗审美尺度的建立也非常重 视挖掘传统资源的某些方面 。后来 的整理国故, 梳
( oi c n e) ScM Si cs e
胡 适 诗 学 的接 受 历 史 考 察
— —
以中西之争为 中心
余 蔷 薇
( 武汉 大学 文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0 7 ) 302

要: 胡适的 白话诗学基于从 古代 向现代转 型的语 言立场 , 强调 中西融合 。在 新诗发展道 路上 , 不同时期对

胡适中西文化观述评

胡适中西文化观述评

方向、 中西文化 的交 流与融 通仍 抱肯定 态度 。
常肯定 中西文化 的融合汇通 , 特别 是对传统 文化
的评 价 比较客观 。在这个 阶段 , 适基本保 持 了 胡

对 中西 文化 的研 究 比较 与价 值 评 判
( ) 一 胡适对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态 度 胡适 的特殊 经历 决定 了他 是一个 中西 文化 冲 突 的矛 盾统 一 体 , 且始 终 未 能 摆脱 这种 在 并
中 图 分 类 号 : 1 4 7 文 献标 识 码 : F 2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4 0 2 0 ) 20 6 —4 1 0 — 1 X( 0 8 0 — 0 50
胡适 中西 文 化 思 想 的形 成 与发 展
借 用胡 适评 价吴稚 辉 先生 的一句 话来 评价
与黑 暗 现 实 的强 烈反 叛 , 别是 与文 化保 守 主 特 义 的斗争 , 使他 坚信 中国文化必 须彻 底改 造 , 更 必须充 分接 受西 方近 代文 明 。胡适 通过 对 中西
维普资讯
中共天津市 校学报 2 8 委党 0 年第2 0 期
胡 适 中 西 文 化 观 述 评
王 沛 战 张 凤 美
摘 要 : 适 的 中西 文 化 观 的发 展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胡 适 始 终 以 世 界 文 化 的 眼 光 观 察 比较 中 胡 西 文 化 , 力 寻 求 中西 文 化 交 流 沟 通 的结 合 点 。胡 适 认 为 , 国传 统 文 化 衰 落 的 症 结 在 于 不 曾悔 祸 、 努 中 彻 底 痛 责 自 己, 振 兴 中 国 文化 首 先 必须 进 行 “ 要 民族 反 省” 。 关键 词 : 适 ; 胡 中国传 统 文 化 ; 化 保 守 主义 ;全 盘 西 化 ” 文 “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全面怀疑
“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初兴之时,反对复辟孔教逆流是一个重要 内容 ‚打孔家店‛‚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 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 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 子》) ‚最有力的两位健将‛:陈独秀、吴虞(稚晖) 胡适热情称赞吴虞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 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 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立在‚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的信念之上
三项特别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 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 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 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 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 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第一节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 《新思潮的意义》: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个新态度。这种新 态度可以叫做‘评判的态度’,评判的态度, 简单地说,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 好。‛这就叫做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重 新估定一切价值,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 释。‛

一个中西文化汇合论者 一生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 目的:探索中华文化的出路 指导思想:‚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研究问 题,再造文明‛


‚他是西方文化的信从者,同时,他又是中国文化熏陶 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学者,他的气质,他的兴趣,他的 情感,这一切是他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无法摆脱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戚戚之感、依依之情,更不用说在行为 模式上的循规蹈矩。正由于此,尽管他在30年代力倡全 盘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事实上,他却自觉不自觉地从事 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他对中 西科学方法的沟通。由于当时这个思想文化界缺乏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真正全面 而入理的把握,因此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课题的探 讨和解决,不能不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超越这种局限性, 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鉴平

胡适哲学思想概说兼治中西哲学

胡适哲学思想概说兼治中西哲学

胡适兼治中西哲学,使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发生现代转换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嗣糜,字希强(疆)、适之。

别号铁儿、胡天、藏晖室主人、冬心、蝶儿、适庵。

笔名:骍、铁、适广、天风、藏晖、笑。

1891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

原籍徽州府绩溪县上庄村。

早年毕业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作为庚子赔款的第二批留学生赴美留学,为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他首举文学革命义旗,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白话文运动,由他开创的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换之先河。

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去美国,后去台湾。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市主持院士会议时,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

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先秦名学史》(英文撰写的博士论文)、《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等。

胡适是现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余英时在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一文中指出:‚适之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

从1917年因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纲领而‘暴得大名’,(这是他在1959年给胡光麃信上的话。

原信影印本见胡光麃《波逐六十年》新闻天地社,第六版,1972年,页三八0。

)到1962年在台北中研院的酒会上遽(ju4)然逝世,他真是经历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一生。

在这40多年中,无论是誉是谤,他始终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注意的焦点:在许多思想和学术的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等——有人亦步亦趋地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

这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

论胡适的中西哲学之比较

论胡适的中西哲学之比较

中国 自己的精华联结起 来” 等一系列问题作 了论述 。 胡适认为 :世界上 的哲 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 , “ 东支又
作者 简介 : 苏民(9 2 ) 男, 许 15 _ ,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 家研 究 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中国思想家研究 中心学术委 员会 主任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重点项 目(6 Z 0 3 。 0 A X 0 )

9 6・
由此产生 中国近世 的哲学 。宋明哲学 , 或程朱 , 或陆王 , 表面 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有何关 系 , 其实没有一派不受印度学说 的影响。这种影响 , 约有两个方面 : 一面是直接的 。 由佛家 如 的观心 , 回到孔子 的“ 操心 ” 到孟子 的“ 心” “ , 尽 、养心” 到《 , 大
研究方面既有许 多真知灼见 , 也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 。鉴于 其 巨大影 响 , 细分 辨其学理得失 , 仔 对于提高 比较哲学 研究 的水平 , 系的势力 , 遂产生了欧洲的近世哲学 。 了今 日, 两 到 这
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 , 互相影响。五十年后 , 一百年后 , 或竟
能 发生 一 种 世 界 的 哲 学 , 未 可 知 。”l61 也 [t-) 1 56 ( 6 P
他 认为中 国哲学史 可分 三个 时代 :一 ) ( 古代哲学 , 自老 子至韩非 , 为古代哲学 , 又名“ 诸子哲学” 二) 。( 中世哲学 , 自

“ 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中国自己的精华联结起来”
多敌对 的学派 中的一派 , 不能把它看作是精神 的、 道德 的、 哲
学 的唯一源泉 , 而只是灿烂 的哲 学群 星中的一颗明星 [] 1 ]o ) p i q 他努力从 中国传统文化 中寻找科学与民主的知识论基础 . 认 为在反对独断 主义和唯理主义而强调经验 . 历史 的或发展 用 的观点来看真理和道德方面 , 这些西方现代哲学 的最重要 的 贡献 “ 都能在公元前五 、 三世纪中那些伟大 的非儒学派 中 四、 找到遥远而高度发展了的先驱 ” 。因此 ,非儒学派 的恢复是 “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摘要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

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

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

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

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

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

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

由于恢复固有文化在中国行不通,因而胡适尖锐地批评复古主义思潮,坚持文化开放和文化变革的现代化路线,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中国文化道德优越性”和“民族性”为由保守旧文化和抗拒新文化,进而有力地批判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毫不留情地回击了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彻底批驳了孟萨武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文化思潮。

胡适的科学文化观

胡适的科学文化观

摘要作为上个世纪初中国思想史和科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胡适,终生秉持科学理性态度,以审视的目光重新打量传统思想、文化、制度、风俗、人物,而不是盲从和迷信,并身体力行致力于科学的推广,在他践行科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科学文化观。

在胡适看来,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它包含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因子。

科学可以减除人类的痛苦,提高人生的幸福。

现代世界文化的第一个理想目标是充分发展科学,充分利用科学,充分利用科学的成果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因此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并能促进人类的福利事业.中西文化要发展,必须科学化.科学的目的是致知和求真,知识起源于疑,有疑而问是知识增长的源泉。

而实证性、合理性、普遍性则是科学的特性。

胡适一生不厌其烦的事业是推展科学。

在胡适眼中的科学其实是指科学方法,他不断地宣传、倡导“科学方法”。

他提倡的科学方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主义,二是假话主义。

他一生治学都是围绕着“方法”这一观念打转的。

科学方法几乎遍及他四十多年来所有的著述,并且他将科学方法提高到至高无尚的地位。

胡适将毕生心血放在中国科学的推广上,其一是想在科学不发达的中国普及科学方法,其二是想在科学理性严重匮乏的中国大力提倡科学精神。

胡适提倡的科学精神中,首推怀疑精神,即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二是创新精神,强调有严格的知识探索上的勇气,是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的特征。

三是求实精神,指出科学唯一武器是证据。

这些精神的倡导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扫除愚昧迷信、输入学理、再造文明都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在科学与人生观及民主的关系上,胡适也有较多的论述。

他首先强调科学能运用到人生观上来,能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中国是一个缺乏民主的国家,而民主的建立要靠科学的发展。

只有民众的科学素质提高了,民主才能真正地推行。

他为推广民主而终身致力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胡适:科学;科学文化AbstractHushi,asoneofthemostinfluentialrepresentativegreatmenintheChinesehistoryofideologyandscienceintheearlyoflastcentury,heldthescientificandrationalattitudeinhiswholelife.Hemeasuredthetraditionalthought,culture,system,customandpeoplewiththeeyesofexamininginsteadoffollowingblindlyandsuperstition.Hedevotedhimselftopopularizingthescienceanddevelopingasetofsystematicscienceandcultureconception.AsforHushi,culturewasawayoflifethatcivilizationleadsto.ItincludestWOfactorsmaterialandspirit.Sciencecanlessenman’spainandimproveman’shappiness.Thefirstidealgoalinmodernworld’Scultureistofullydevelopandmakethemostofscience,makefulluseofthescientificresultstoimprovepeople’Slife.Therefore,cultureshouldbaseonscienceanditcancontributetoman’swelfarecareer.TheChineseandWesterncultureneeddevelopment,whichshouldbeputthesciencetOit.Thecharacterofrecentcentury‘Scultureisscientificcultureandit’Sgoalistogetknownandachievetruth,Knowledgeoriginatesfromquestion.Askingwithquestionsleadstotheincreasingofknowledgewhilethespecificpropertyofscienceispositivism,rationalityanduniversality.ThecareerHushidevotedhiswholelifetoistospreadscience.Asamatteroffact,thescienceinhiseyesreferstoscientificmethods,whicharekeptproposinginhiswholelife.TherearetWOaspectsincluded,oneisexperi—mentalism,theotheroneissupposing-mentalism,scientificmethodsarepopularizedinallhisworksduringthe40yearsandputinthemostloftyposition.HushidevotedhisheartandsoultospreadingChinesescience,Firstly,bewantedtospreadscientificmethodsacrosstheunder-developedchina;Secondly,hewantedtoproposethescientificspirits,inwhichthemostimportantisskepticalspirit,nextisinnovativespirit,thenmatter.of-factattitudeisfollowed.11Thesespiritshavepositiveinfluenceonspreadingscientificmethods,wipingignoranceandsuperstitionout,instillingdoctrineandreconstructingcivilization.Hushiexpound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cience,philosophyanddemocracy.Hestressedthatsciencecanbeappliedtothephilosophyanditcanhelpbuildupscientificone.Chinaisacountrywhichislackingindemocracy.However,thebuildingofdemocracyreliesonthedevelopmentofscience.Onlywhenthepublic’sscientificqualityisimprovedcandemocracybecarriedout.Inordertospreaddemocracy,hedevotedhimselfto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educationalcareer.HemadegreatcontributionstoChinese-noderneducationandthedevelopmentofscience.KeywordsHushi;science;sciencecultureIII序言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科学史和思想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是无法抹去的,他就是胡适(1891-1962)。

东西文化的折中调和——留美时期胡适女性解放思想的重新建构

东西文化的折中调和——留美时期胡适女性解放思想的重新建构

240东西文化的折中调和——留美时期胡适女性解放思想的重新建构刘春妮(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 要: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留美时期,胡适重新建构了其女性解放思想。

这一重新建构的过程从其留美时期的阅读经历中可见一斑。

本文结合胡适留美时期相关的阅读经历,从胡适的贞操观和遗产继承制思想的发展变迁探讨胡适女性解放思想重新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胡适;女性解放;无后;美国;阅读史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2-0240-01一、儒家文人与留美学生1895年,胡适被母亲送入绩溪的村塾,并在那里读了9年书。

在此期间,胡适读习并记诵了《孝经》《小学》等儒家经典著作。

[1]9年的私塾教育奠定了胡适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也影响了胡适对于女性问题的最初看法。

而后,胡适在上海过了6年(1904—1910),在美国过了7年(1910—1917)。

在上海求学的6年里,胡适先后在梅溪、澄衷等校接受了不中不西的新学堂教育,初识了一大批英国和欧洲的小说家,如司各特、狄更斯等。

[1]1910年,胡适赴美留学。

在美7年的求学和生活经历对胡适的女性解放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早年胡适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浸染和塑造也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胡适的女性解放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

围绕“独立自主”,胡适大力抨击了传统的贞操观、遗产继承制和无后主义,提倡男女平等和交往自由,鼓励女性自立,最后实现人格独立自主,真正摆脱父权统治下的附庸地位。

然而,胡适留美时期在女性解放思想的相关表述和实践上常有矛盾言行。

例如,1914年胡适写过一篇为中国传统婚姻制度进行辩护的文章,“忽念吾国女子所处地位,实高于西方女子。

吾国顾全女子之廉耻名节,不令以婚姻之事自累,皆由父母主之……是故,堕女子之人格,驱之使自献其身以钓取男子之欢心者,西方婚姻自由之罪也”。

[2]然而,隔年,胡适却在日记中赞赏俄国男女平等交往的精神。

继承、批判与超越

继承、批判与超越

继承、批判与超越作者:宋薇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11期摘要:学贯中西的胡适是誉满世界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他的文化观中,既欣赏西方文化的长处,又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

他对于西方先进文化是采取推崇的态度的,但是他并没有要求国人完全摒弃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

提倡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强调中西文化互相吸引、采取调和共处的态度。

本文将从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胡适的西方文化观以及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之交融来具体分析胡适的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观;文化交融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1-0008-02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发生了几次有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

一生致力于“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学贯中西的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认为知识分子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一个问题必须思考:“中国人如何能在这个骤看起来同我们固有文化大不相同的新世界里感到泰然自若?”胡适作为中国文化界的领袖,其文化思想即文化观对于中西文化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对于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一个比较,他认为文化和文明是内部统一的,两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虽然在胡适的文章中经常看到他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推崇,但是他并没有要求国人完全摒弃中国的本土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是热爱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

本文将从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胡适的西方文化观以及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之交融来具体分析胡适的文化观。

1 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要追溯到他的幼年时期。

在胡适的《四十自述》中,详细记录了他幼年时期在家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仍然浸透着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点点滴滴。

“自述”中有私塾印象和学堂感受,而且有很多描写家庭教育的片断,包括慈母严父的种种教育细节等等。

“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中提到,胡适小时候在父亲的教育下,在进学堂以前就“已认得近一千字了”。

胡适中西文化观

胡适中西文化观

浅析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以民族虚无主义为中心指导老师:王建勇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原琦学号:1092207023浅析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以民族虚无主义为中心研究生:原琦导师:王建勇引论:中西文化论战开始于上世界20年代,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自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今,这一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胡适的对中西文化的观点有着其特殊的特点。

关于他的全盘西化论,以多次被讨论,此处笔者旨在对其西化论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进行客观的讨论和分析。

望能够通过讨论对胡适能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既然是文化运动的领袖,研究其文化细想有着重要意义。

对胡适西化论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的分析要以其‚全盘西化‛理论作为基础,虽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还是要对其理论进行简单的解释和分析,以便我们更好的分析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胡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观察,以及他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其根本宗旨在于推进资产阶级的西化运动。

胡适认为,中国几乎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来不能适应现代世界。

为了要在现代世界上生存、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必按西方的榜样来一番彻底的改造。

胡适曾例举出很多当时中国社会的诸多弊病。

从今天客观的眼光来看,其中不少问题,当时的国人确实存在,但并非全部国人都有诸多弊病,会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

胡适在二三十年代,就能看出国人的诸多问题,也显出你思想和眼光的深刻独到。

但从另一方面讲,胡适作为资产阶级学者,他并没有看不到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迫切要求,否认封建势力,尤其是否认帝国主义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他认定中国文化的落后只是中国人自己不争气,根本不应该把错处都‚堆在洋鬼子的头上‛。

所以胡适主张:第一是‚自己要认错‛,‚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

第二是‚死心塌地地去学人家,不要怕模仿‛,‚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由此便得出了他的所谓‚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主张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科学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Confucianism and Modern Scientific Thinking) 宋代理学家用格物致知来作为治学的方法,其精神 与现代科学完全一致。 science最初的翻译是‚格致‛,这个词远比‚科学‛ 更能体现science这个字的本义
《礼记· 大学》:

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毕生研究神圣经典的大学者,他们必须 站在坚实的基础上说话:他们必须有证据才能怀疑,他们必 须有证据才能解决怀疑。这,在我看来,可以为一个了不起 的事实,做出历史的解释。那就是,这些伟大的学者,虽然 他们研究的材料不出书本、文字和文献,但却能成功地留给 后人一个冷静而有严格训练的科学传统,严格的依靠证据思 想和探索的传统,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传统——这个 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伟大传统使今日的中华儿女,在当今的科 学时代里,不但不致茫然无所措,反而有宾至如归之感。
《孔教与现代科学思想》



孔教如果能得到正确的阐释,绝无任何与现代科学 思想相冲突的地方 孔教的许多传统对现代科学的精神与态度是有利的 孔教有一种尊重真理,并承认‚知的有限‛的传统 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也‛——孔教尊重真理的传统未尝中断
《信心与反省》:‚我们的固有文化实在是贫乏的, 谈不到太丰富的梦话。……我们所有的,欧洲也都有; 我们没有的,人家所独有,人家都比我们强。……至 于我们所独有的宝贝: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 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庭杖、 板子夹棍的法庭……,虽然‘丰富’,虽然在这世界 无不足以单成一系统,究竟都是使我们抬不起头来的 文物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解放。我们 当日批判孔孟,弹劫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 为的是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 ‚打倒一尊的门户‛:学术意义上的反孔教,旨 在打破中国学术界儒术独尊的旧格局 ‚解放中国的思想‛:启蒙意义上的反孔教 , 旨在使中国人从这‚吃人‛的‚礼教法制‛下解 放出来
第六讲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一个中西文化汇合论者 一生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 目的:探索中华文化的出路 指导思想:‚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研究问 题,再造文明‛


‚他是西方文化的信从者,同时,他又是中国文化熏陶 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学者,他的气质,他的兴趣,他的 情感,这一切是他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无法摆脱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戚戚之感、依依之情,更不用说在行为 模式上的循规蹈矩。正由于此,尽管他在30年代力倡全 盘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事实上,他却自觉不自觉地从事 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他对中 西科学方法的沟通。由于当时这个思想文化界缺乏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真正全面 而入理的把握,因此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课题的探 讨和解决,不能不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超越这种局限性, 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鉴平
Precisely because they were all their lives dealing with the great books of the Sacred Canon, they were forced always to stand on solid ground: they had to learn to doubt with evidence and to resolve doubt with evidence. that, I think, is the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markable fact that those great men working with only “books, words, and documents” have actually succeeded in leaving to posterity a scientific tradition of dispassionate and disciplines inquiry, of rigorous evidential thinking and investigation , of boldness in doubt and hypotheses coupled with meticulous care in seeking verification —a great heritage of scientific sprint and method which makes us, sons and daughters of present-day China, feel not entirely at sea, but rather at home, in the new age of modern science.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估价,归根到底就是 以西方近代文化中的‚民主‛作为其价值评判标 准,据此否定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教法制‛。
妇女问题:女子卑微地位在汉字造字理据上的体现
《说文》:“女,妇 人也,与男相对。” 段注:“妇主服事人 者也。”又:“女人伏 于人也。” 甲骨字形:妇女处于 屈从地位的显现



‚东方文明的最大的特色是知足,西洋近代文 明的最大特色是不知足‛; ‚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故不求物 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愚昧,自安于‘不识不 知’,故不注意真理的发现与技艺器械的发明; 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故不想征服自然, 只求乐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 只图安分守己, 不想革命,只做顺民。‛ 旧的‚礼教法制‛下中国文化有四大‚恶 德‛:‚一是自私自利;二是依赖性、奴隶性;三 是假道德,装腔作戏;四是儒怯‛
妇女问题
五四期间广受关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胡适:《贞操问题》、《美国的妇人》、 《论贞操问题》、《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等 较系统地批判了理学家所谓‚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的谬论 批判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观念 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对“孝”道的价值重估


《我的儿子》:从西方近代平等观出发, 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孝道观,认为这种僵化 了的作为教条的孝道其实是非人道的,主 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亲子关系 《李超传》:强烈控诉‚家长族长的专制‛
对“圣贤教训”的批评


指摘古代中国圣贤‚轻蔑人类的基本欲望‛,硬是把 ‚乐天‛、‚安命‛、‚知足‛、‚安贫‛之类的催眠 药给人们吃,其结果是窒息了中华民族心灵的生机, ‚养成懒惰的社会‛。 ‚现在中国最大的病根,并不是军阀于恶官僚。乃是懒 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 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他们是政治的祖宗父 母。我们现在因为他们的小孙子——恶政治——太坏了, 忍不住先打击他。但我们决不可忘记这二千年思想文艺 造成的恶果。打倒今日之恶政治,固然要大家努力;然 而打倒恶政治的祖宗父母——二千年思想文艺里的‘群 鬼’更要大家努力。‛

张岱年 ‚他(胡适) 再三宣称‘中国百事不如 人’,甚至说过‘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这虽然是愤激之词,并不表示他愿意当 亡国奴,却是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的显 著表现。‛

胡适英文著作中的中国文化




胡适在英文著作中对中国文化少了一些批评,多 了一些同情和回护: ‚执笔报国‛‚为宗国讳‛ 《中国社会风俗真诠》(In Defense of the Chinese Social Institutions ) 中文著作:侧重中西文化之异; 英文著作:侧重中西文化之同,有意地为科学、 民主、自由等这些自晚清以来即为中国进步知识 分子所追求的西方价值观念寻找中国的根 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中国文化‚比附‛在西方的价 值观念上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立在‚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的信念之上
三项特别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 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 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 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 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 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是针对封建主义的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
学术层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肯定



哲学:胡适肯定了中国古代一定阶段上某些学 派中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哲学具有某种 一致性 科学:胡适认为先秦的非儒学派以及宋明程朱 理学和清代朴学在治学方法上也有与西方近代 科学方法相通之处 以历史的态度对待孔学:只是批判和否定其中 与近代民主精神相悖的属于封建性的‚礼教法 制‛之类的东西



《白虎通· 嫁娶》:“娶 者,取也。” 《说文》:“娶,取妇 也。” 《周易》和《诗经》就 写成“取” 男子把别家的女子取到 自己家里来——主动
妇女问题:“三从四德”与“七出”
源自《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 ‘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 天官 内宰》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 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大戴礼记· 本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 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唐律:“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公婆)、口舌、盗 窃、妒忌、恶疾” 清律:“无子、不事舅姑、淫僻、嫉妒、恶疾、多言 舌、盗窃”



《说文》:“妇,服也, 从女持帚也。” 《四库全书· 习学》: “妇,服也,服家事也, 夫受命于朝,妻受命于 家。” 段注:“低头扶持之 义。”







古代女子出嫁曰“归” 《说文》:“归,女嫁 也。” 《白虎通· 嫁娶》说: “嫁者,家也。” 《公羊传》:“礼,女 人谓嫁曰归。” “嫁”字:意味着“有 家”,即女子成年后, 必以夫家为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