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的文化思想_兼评杜_陈文化论争_董恩强

合集下载

杜亚泉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

杜亚泉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
布 的广 泛 ,大可 惊异 。例 如 :诱 导 电动机 ,无 线 电
杜亚 泉 自幼接 受传 统教 育 ,家 人希望 他 走 “ 学
而优 则仕 ” 的道 路 。但 是 , “ 在 当时 知识 界 掀 起 的 变法 图 强 的热 潮 下 ,他 开 始认识 到 ‘ 旧学 ’无法 使
国家 富 强 ,就毅 然抛 弃科 举学业 ,改学 西方 科学 技 术。 ” L 2 这是 杜亚 泉治学 思想 的一次 转变 。随后, 在 “ 一 八九 四年 ( 甲午 )战争 这一 年 ,第二 次 乡试 未 ,甲午 战败后 更 引起他 思想 上 的变化 ,丧 权辱 国
2 0 1 4年 1 1月
当代 教 育 与 文 化
Co nt e mp or a r y Educ a t i on a n d Cu l t ur e
NOV . 2O1 4
第 6卷 第 6期
VoL 6 NO .6
杜 亚 泉 编辑 自然 科 教 科 书 的思 想 与实 践
所谓 “ 模 式 的 教 材” ,就 是 所 选 材 料 与 自 然 界
定 地走 上 了启蒙 “ 国 民思 想 ” 的实践 道路 ,其 中编 辑 自然 科教 科 书成 为他 主要 实践 活动 。可 以说 ,讲
求 实学 、救世济 民是他 编辑 自然科 教 科书 的动 因。 杜 亚 泉一 生致 力于 编辑 自然科 教 科 书 ,还 出于
海 旭 ,迟 艳 杰
( 沈 阳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 1 O 0 3 4 )
[ 摘
要 ] 杜 亚 泉 是 民 国时 期 著 名 的 自然 科 教 科 书 编 辑 者 。讲 求 实 学 、救 世 济 民 的理 想 和对 自然 科 教 科 书 作 用 的认 识 ,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然而双方的差异与矛盾也日益突显。

文化问题,成为了关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焦点之一。

而在这场文化问题的争论中,杜亚泉教授的观点备受关注。

杜亚泉的观点杜亚泉教授是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在东西文化交流领域也有着深厚的研究经验。

他在文化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了“各有千秋”、“相互包容”、“互惠互利”等看法。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要想取长补短,就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这种包容并不是单向的,而是要让两个文化体系都能够从中受益。

只有这样,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才能够变得更加顺畅和健康。

对杜亚泉观点的质疑然而,杜亚泉的观点也面临一些质疑和反对。

一些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忽略了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不平等的。

他的“相互包容”和“互惠互利”的理念只会让弱势文化更加被动地接受强势文化,加剧文化之间的不平等。

还有一些人认为,杜亚泉过于强调文化差异,他不仅夸大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忽略了人类共同的本质和共性。

他对文化差异的强调,有可能会引发种族主义和文化的歧视。

对抗质疑的回应当然,对于这些质疑和反对,杜亚泉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他表示,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忽视这些差异只会导致文化冲突加剧。

而相互包容和互惠互利,并不是一种单向的接受和传递,而是在双方的平等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对于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歧视和冲突,杜亚泉主张通过彼此理解和尊重来解决,让文化交流真正地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纽带和共识。

结论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不仅仅发生在学术界,也涉及到普通人的生活。

面对文化差异和矛盾,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强调文化的差异和距离,而是应该寻找文化交流的合理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将文化与全球化进程相结合,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高力克】反思启蒙的两种模式:陈独秀与杜亚泉

【高力克】反思启蒙的两种模式:陈独秀与杜亚泉

五四啟蒙的兩種模式——陳獨秀與杜亞泉1918年,一場引人注目的文化論爭在中國的南北思想界展開,論戰一方為北京新文化名刊《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另一方為上海商務印書館老牌刊物《東方雜誌》主編杜亞泉。

雙方之人名和刊名,似乎已預示了一場激進與調和的思想衝突:「獨秀」狂狷不羈的文人氣質和「亞泉」謙卑冷峻的科學性格;《新青年》揭櫫之時間的進步性和《東方雜誌》表徵之空間的民族性,涇渭分明,相映成趣。

中國的啟蒙運動肇始於清末民初轉型時代早期嚴復、梁啟超等人領導的維新思潮,至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達於高潮。

如果說中國啟蒙運動經歷了由蘇格蘭啟蒙運動到法國啟蒙運動的典範轉換,那麼,陳、杜的中西文化之爭則表徵½兩種啟蒙路向的深刻衝突。

一 兩種啟蒙的典範:法國與英國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叱Æ風雲的啟蒙領袖。

作為一個追隨法國大革命的革命家和啟蒙者,陳一直對法國近代文明情有獨鍾。

他不僅通曉法語,翻譯過雨果(Victor Hugo )的《悲慘世界》(LesMisérables ),而且不同凡響地以法語為其創辦的《青年雜誌》(La Jeunesse )冠名。

在刊於《青年雜誌》創刊號的〈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中,陳熱烈頌揚法蘭西文明,尊其為歐洲近代文明的搖籃。

在他看來,「世界而無法蘭西,今日之黑暗不識仍居何等」1。

對西方諸國文明,陳獨秀有如下評價:「英吉利所重者,個人自由之私權也;德意志所重者,軍國主義,舉國一致之精神也;法蘭西者,理想高尚,藝術優美之國也;亞美利加者,興業殖產、金錢萬能中國的啟蒙運動肇始於清末民初轉型時代,至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達於高潮。

如果說其中經歷了由蘇格蘭啟蒙運動到法國啟蒙運動的典範轉換,那麼,陳獨秀和杜亞泉的中西文化之爭則表徵^兩種啟蒙路向的深刻衝突。

陳獨秀像陳獨秀的崇法和杜亞泉的親英,相映成趣,二者表徵½民初啟蒙思潮的兩種路向。

如果說杜的英倫路線承嚴復思想之餘緒,那麼陳的法國路線則代表了轉型時代啟蒙典範的轉換。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作者:陈立华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5期摘要:杜亚泉,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

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

他的思想庞杂深刻,在20世纪初期的文化论战中他被攻击为守旧派,但他对待中西不同文明形态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如今看来却是稳健而有理性。

他不仅支持西方文化的引进还提出在输入西风文化时所要坚持的标准以及对中西文明利弊做出评判,这对我们思考当今不同文明的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中国文明;西方文明1911(宣统三年)至1920年(民国九年),杜亚泉掌《东方杂志》笔政,前后共九年。

他出任主编后,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之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杂志。

除此之外,他还勤于著述、翻译,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庞杂而思想深刻。

后人曾评价他“其对于人生观和社会观,始终以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目的。

先生实不失为中国启蒙时期的一典型学者。

”蔡元培说他“以科学方法研求哲理,周详审慎,力避偏宕”。

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毁多誉少,甚至将他视为落伍者,但今天再看来杜亚泉是一个坚持理性的学者。

他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他自己冷静的思考,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迷乱之现代人心》、《何谓新思想》、《差等法》等文章中作者都有所阐述。

因为他坚持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我民族文化发展的本位,曾受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也导致一场大的东西文化论战。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那场论战到底谁对谁错,只对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作简要分析。

首先看杜亚泉对两种文明性质的判断,“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通过对东西文化的细致比较比较,“西洋社会,一切皆注重人为,我国则反之,而一切注重自然”“西洋人之生活为外向…而社会文明皆由人与人之关系发生。

我国人之生活,为向内的…求其勤俭克己,安心守分…”,“西洋社会内,有种种团体…亦为竞争之结果”,“西洋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生存条件,视胜利为重而道德次之…我国社会,则往往视胜利为道德之障碍”,“西洋社会,无时不在战争中,其间之和平时期,乃为战后之修养期,战争为常态。

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编后 , 刷新 内容 , 大 篇 幅 , 该 杂 志 成 为 当时 具 有 学 的传 播 广 度 、 度都 大 大超 过 从前 , 方 各 种新 思 扩 使 深 西
重大影 响 的 学 术 杂志 。 “ 四” 期 , 与 《 青 年 》 潮不 断 涌入 。对 各 种 新 思 潮 的传 播 和讨 论 , 思 想 五 时 他 新 使
判 。今天 , 重读 杜亚 泉 的文 章 , 对 他 的思 想 重新 予 是儒 家思 想 是束 缚 中国 向前 发 展 的桎 梏 。 陈独 秀 就 并 以评 价 , 无 论 是对 当 今 社 会 的文 化 建 设 还 是对 学 曾尖 锐地 指 出 ,我 们 要 诚 心 巩 固共 和 国体 , 这 “ 非将 这 术研 究都 具有极 大 的启发 意 义 。
习经史 、 训诂 、 韵 ,6岁 中秀 才 。后 在 变 法 图强 热 程 , 概经 历 了三个 阶段 。第 一 阶段 , 音 l 大 注重 学 习 西 方
潮的影 响 下 , 然 抛 弃 科 举 学 业 , 学 西度 文 明 ; 毅 改 第 学 术 。他 曾任 商 务 编 辑 所 博 物 理 化 部 主任 , 他 负 责 第 三 阶段 , 习其 文化 根 本 。辛 亥革 命 失 败 后 , 想 经 学 思 编辑 的教科 书不下 百余 种 , 而有 人 称 他 为 “ 因 中国科 文化领 域 出现 一 股 尊 孔 复 古 的 潮 流 , 资 产 阶 级 民 但 学界 的先 驱”1。11 … 9 1年 , 杜亚 泉 出任 《 方 杂志 》 东 主 主革命 已经使 民 主 共 和 的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学 和 新 西
在很 长一 段时 间里 , 多人 把 他诋 为落 伍 者 , 许 直到 2 为 只有在 思想 上进 行 彻底 的革 命 才 能在 实 践 上 取得 0

杜亚泉文化思想的价值重估

杜亚泉文化思想的价值重估

收稿日期:2020-05-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文学伦理叙事研究 (18A Z W 021)作者简介:黎保荣,男,文学博士,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㊂2020年第5期总第278期齐鲁学刊Q I L U J O U R N A LN o .5G e n e r a lN o .278杜亚泉文化思想的价值重估黎保荣(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杜亚泉与陈独秀等人的中西文化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事件㊂此次论战中,杜亚泉因为站在陈独秀等人的对立面而成为反对西学的代表㊂但实际上,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之后的长时段里,杜亚泉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不过在中西文化论战之前,杜亚泉主要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而在此次论战之后,杜亚泉则以中西文化比较视野,非常理性地将批判矛头指向了西方文化的病症㊂另外,杜亚泉辨析中西文化在宏观㊁中观㊁微观上的差异性,提炼文化生理论与中西文化调和论,为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寻找根据与出路㊂总的看来,杜亚泉无论是剖析中西文化的病症,还是树立中西文化差异观,或是提倡中西文化生理论和调和论,都将比较视野㊁历史意识和忧患意识结合起来,同时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属于世界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重要一翼,而且他的文化守成与新学(科学)追求并不相悖,是他的文化思想的一体两面㊂这样的文化态度和理论坚守对当今社会文化反思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㊂关键词:杜亚泉;中西文化;文化病症;差异性;调和论;文化守成主义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20)05-0144-010杜亚泉与陈独秀等人的中西文化论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理论事件㊂此次论战中,杜亚泉因为站在陈独秀等人的对立面而被看作是反对西学的代表㊂但实际上,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之后的长时段里,杜亚泉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不过在中西文化论战之前,杜亚泉主要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而在此次论战之后,杜亚泉则以中西文化比较视野,非常理性地将批判矛头指向了西方文化的病症㊂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应该有 自觉 和 自信 只有自觉剖析中西文化的弊病,自觉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中西优秀文化基因进行调和互补,中国文化才能走向文化自新之途㊂这样的认知态度和文化选择形成了他独特的中西文化调和论思想㊂一㊁剖析中西文化之病症杜亚泉,1873年9月14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㊂他16岁中秀才,22岁考经解,居全县之冠㊂甲午战争之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改学历算,自学日文㊂1900年他27岁时,追随蔡元培传播新思想,这为他打开了贯通中外思想文化之大门㊂他通日文,能做到直译无碍,曾经翻译中西牛郎的‘支那文明史论“,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叔本华的‘处世哲学“等哲学社科著作,以及大量的自然科学论著[1](P 467-490)㊂这为他后来的东西文化论战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㊂杜亚泉曾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中呼吁: 代表东洋社会之中国,当此世界潮流逆转之时,不可不441有所自觉与自信㊂ [1](P349)杜亚泉所言的 自觉 ,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自觉剖析中西文化的弊病,二是自觉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㊂(一)剖析中国文化病症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病症的剖析,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发表‘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1916)㊁‘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1918)与陈独秀等掀起东西文化论战高潮之前,他主要剖析中国文化的病症,而在东西文化论战之后,他虽然也提到中国文化的弊病,但主要矛头指向西方文化的病症,这很明显是针对陈独秀等的激进主义文化立场㊂这样的时间点与态度变化,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㊂杜亚泉在‘现代文明之弱点“中指出:我国文明的弱点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物质文明方面,杜亚泉认为:虽然我国力求社会物质文明进步,诸如修筑铁路,行驶汽船,创设机厂,建筑工场房屋,使用声光热电,就连最日常的起居饮食衣服,都向着欧西文明的方向一路狂奔,竭力仿效,前赴后继,一派热火朝天,以求达到进步的表象㊂但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表面热闹非凡,实际外强中干㊂因为这一切都只是外在的消费和机械的㊁简单的模仿,而不能转变为内在的发展和创造: 绝少利用此物质文明,以裨益己国之能力㊂微特无匠心独运,阐明一二新理,以发挥己有之文明,即对于输入之文明,依样葫芦,犹多缺陷㊂ [1](P271)在此意义上,我国欢迎西方文明,就好比儿童欢迎玩具,一味贪玩享乐,除此之外,一无所知;更有可能只是将之作为一种消费品,玩完就抛弃,不会自己研究这些 玩具 (西方物质文明)是怎样制造的,也不会请教西方人这些 玩具 的制造原理㊂如此一来,我国欢迎西方的物质文明,不过是往国内拉了一堆物件,这些物件耗费大量钱财,最终我国只不过是用金山银山换来堆积如山的物质外壳,只有消耗,缺乏制造和创造,而随着大量金钱的输出,我国社会更加举步维艰,未来会更加难以为继,时局穷困不堪㊂长此以往, 吾社会乃物质文明之消耗场,而非物质文明之生产地也;吾社会人民,乃使用物质文明之人类,而非制造物质文明之人类也㊂ [1](P271)在精神文明方面,杜亚泉更是痛心疾首㊂在他看来:我国历史上千百年来实行专制,但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输入,数年之间,民权㊁立宪㊁共和㊁伦理㊁论理(逻辑)㊁教育等诸种新理论㊁新思想纷纷由西方传入,甚至有些理论思潮,在西方还没有实行,我国已经争先恐后大肆提倡,这些新理论㊁新思想明显与我国社会现状貌合神离㊁相距甚远㊂如此,便导致了几个不良后果:第一,是新思潮虽迅速弥漫,遍播全国,但人们对新思潮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囫囵吞枣,缺乏深入理解,它所造成的全国影响,只是时势使然,并非出自对中国人精神上的实际更新与熏陶;第二,是摹仿因袭,盲目输入,缺乏创造: 近今所谓精神文明者,类由摹仿袭取而来,非己身所产出,而又无推测抉择之力,贯通融会之方,调剂之以求其体合 [1](P271);第三,是在东西文明冲突的情况下,放弃文化自信与文化特性,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传统恐被同化㊂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与特性,如果取西方文化之所长,补我国文化之所短,这无可厚非,但如果乞求(输入)过来的只是西方文化剩余的或糟粕的东西,又放弃了我国固有文化的精华,则万万不可: 吾社会输入之文明,则与旧时之国性,居于冲突之地位,绝不融合,乃欲持此摹仿袭取而来,无国性以系乎其后者,以与世界相见,是犹披假贷之冠服,以傲其所借之物主,其不贻笑者几何?不徒贻笑已也,恐将被引而与之同化㊂ [1] (P272)在杜亚泉看来:如果借鉴西方文化而失去中国文化的特性与自信,就相当于借了别人的衣冠,反过来向物主炫耀,形同小丑;何况贸然借过来的衣服,不考虑其长短宽窄,贸然穿在身上,必然是貌合神离,削足适履㊂上述双重弊病,导致社会的纷乱㊁急躁,如果不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进行救治,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么,虽然暂时解除病症,但是后患无穷,以后的病痛与困难将变本加厉,变成当前的十倍百倍㊂加之以我国国民缺乏从事实业的根性,社会缺乏崇尚实业的风俗,政府缺乏提倡实业的决心,导致物质文明不发达,而国人又不思进取,反而灯红酒绿,穷奢极欲: 其弊之所至,往往能导人心于惰逸,陷社会于奢华㊂ [1](P272-274)又由于我国固有之精神文化,与输入的西方文化 冲突日见激烈,而国性亦日见梏亡 ,导致政治纷扰,社会不安,后患无穷, 求其形似而不求其实际 ,形似而神不似,无异于买椟还珠㊂故此,541我国的文明乱象与文化衰落: 非无文明之为患,乃不能适用文明之为患;亦非输入新文明之为患,乃不能调和旧文明之为患㊂ [1](P275)在‘吾人将以何法治疗社会之疾病乎“一文中,杜亚泉继续诊断病因,对症下药㊂他指出自欧美文化输入以来,我国社会患了内外两种病症: 外围事物,多所改变,权利朘削,势力失坠,此为外部侵害之疾病 ,而由于内部的衰弱,又导致了 社会内部之疾病 [1](P248)㊂在揭露病症的同时,杜亚泉还揭露其病因:这是因为不事生产的少数侥幸处于高位之人,占据大多数社会生产物,骄奢淫逸,滋生社会腐败, 实为社会致病之霉菌 , 而吾社会之组织,又适合于此霉菌之生存发达 [1](P248-251)㊂我国社会之所以呈现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并非因为人口太多,而是因为不劳力者过多,这并非社会自然的生理状况,而是社会的病态㊂此外,杜亚泉还针砭如此社会文化疾病发作时的病状 这样的治乱病态循环正如疟疾,发作的时候,霉菌侵入人体,病人寒热不已,等到热退了,霉菌就会排泄出去,病体稍安,但是霉菌虽然驱除,它的芽胞依旧留在病体之中,所以过一段时间疟疾又会借机发作㊂对于这样的文明状况,杜亚泉认为: 吾东方病夫,欲维持其生命于此危难之时期,非对于内部之疾病,为根本之治疗不可㊂ [1](P252)既然如此,如何对症下药,巧用治病之方法施以疗救?杜亚泉指出:政治界被少数侥幸分子把持,本来就是 霉菌之制造场,传染病之生产地 ,不能将治疗的任务寄希望于政府,而要寄希望于社会之个人;不能委托政治之机关,而要委托社会之全体㊂治疗这样的社会文化疟疾的方法应一分为二:狭义的治疗方法是保护自己,不被社会文化疟疾传染;广义的治疗方法则是 改变社会心理转移社会积习 ㊂两种治疗方法互相为用,广义的治疗,济狭义之穷,狭义的治疗,是广义的基础[1](P252-253)㊂杜亚泉一如医家,对我国社会文化弊病的病症㊁病因㊁病状与疗法作了全面剖析,引人深思:如此病态触目惊心,治病救人刻不容缓㊂在‘个人之改革“(1914)一文中,杜亚泉不无感慨地宣称:我国与西方社会文化接触以来,虽然不能说西方皆有胜于我,皆值得我国仿效借鉴, 然比较衡量之余,终觉吾侪之社会间,积五千余年沉淀之渣滓,蒙二十余朝风化之尘埃,症结之所在,迷谬之所丛,不可不有以扩清而扫除之 [1](P303)㊂千年之症结,时至当日已经病入膏肓,虽然晚清至五四前后的社会上多改革之音,但是改革来改革去,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㊁沸沸扬扬㊁轰轰烈烈,实际上无论是实业改革㊁政治改革还是教育改革,往往都徒具改革之声响,雷声大雨点小,结果收效甚微㊂杜亚泉的说法与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观点所见略同,只是用语不同罢了㊂梁启超将晚清至五四50年来的中国思想文化进化分为三期:第一期是 先从器物上感觉到不足 而进行的物质变革;第二期是 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而进行的 变法维新 ;第三期则是 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而进行的思想文化变革[2](P43-45)㊂梁启超所言的三个时期的变革,与杜亚泉所言的实业改革㊁政治改革㊁教育改革可以相提并论,只不过杜亚泉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前就着眼于此,可谓眼光独到,思想敏锐㊂杜亚泉毫不讳言当时并非中国社会文化需要改革,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需要改革,这类似梁启超所言的文化上知不足: 吾侪之身体,则孱弱而不能自强也;吾侪之精神,则萎顿而勿能自振也;吾侪之思想,则剽窃而浮泛;吾侪之经验,则凌杂而暧昧 是以言政治而政治益絮乱,讲教育而教育益坠落,求实业而实业上之诈伪乃益甚㊂ [1] (P303-304)在此意义上,当时社会的不安混乱,中国的改革者实在难辞其咎: 吾侪不改革自己之个人,而侈言改革社会,是实吾侪之大误也㊂ [1](P303)所以真正的改革是不需要改革别人(社会),也不需要为别人而改革,唯一的改革办法,是 自己改革自己之个人 [1](P305)㊂这样的思想可谓振聋发聩,将外在的㊁社会的改革转变为内在的㊁个人的改革,这与鲁迅呼唤 精神界之战士 ㊁呼吁 改良国民性 不谋而合,可谓 知病而后可医 ㊂他以卫生㊁养心㊁储能为疗法,以改革个人的方式来改革社会文化,可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㊂在 五四 运动前夕发表的‘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一文中,杜亚泉对当时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困境作了分析㊂他指出:所谓政治革命,是贵族政治(君主政治)变为平民政治(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变为共和政治(立宪政治);所641谓社会革命,是使得经济制度之社会变成劳动制度之社会,私有财产之社会变成公有财产之社会㊂我国古代的所谓革命,不过是过剩的劳动阶级(游民阶级)与过剩的知识阶级的其中一部分互相借助,此二阶级群策群力,与贵族阶级对抗,但是革命之后,也不过是重新建设贵族政治,社会组织并无什么改革, 故此等革命,非政治革命,亦非社会革命,只可谓之帝王革命而已 [1](P179-182)㊂即便是刚刚发生的辛亥革命,提倡者和参加者也不过是这两个阶级,虽然用了 中华民国 的名称㊁立章约法,来模拟欧洲的政治革命,但实际上与欧洲革命貌合神离,而与中国古代帝王革命并无太大的区别[1](P182)㊂中国革命文化弊病之难以改变,与知识阶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亚泉对之进行了历史的爬梳与理性的剖析:一是知识阶级与游民阶级结合,产生游民阶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崇尚游侠,喜好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产,嫉恶官吏,仇视富豪,包含着非常鲜明的游民色彩,影响至今,属于第一期文化的病变㊂二是不肯断绝政治入仕希望的病象㊂当时的知识阶级,仍旧不与产业阶级㊁劳动阶级结合,而乐于与贵族化的游民阶级为伍,导致贵族势力与游民势力膨胀,不仅模拟西方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革命文化之不可为,于思想文化上也是自欺欺人,毫无价值,导致 文化之堕落 [1](P182-183)㊂三是与产业阶级㊁劳动阶级感情不融洽㊁性质不相宜㊂在阶级感情上,我国的劳动阶级,长期受贵族阶级剥削,被游民阶级蹂躏,对此二者形成一种嫉恶的心理习惯,而我国知识阶级,达则与贵族阶级同化,穷则与游民阶级为伍,故劳动阶级对知识阶级的嫉恶心理一如对前者,甚至连知识也一同仇视㊂在性质归属上,我国的知识阶级,由于长期置身于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之间,所以性质性格上的劣根性也一分为二: 一种为贵族性质,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以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之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一种为游民性质,轻佻浮躁,凡事皆倾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之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㊂往往同一人也,拂逆则显游民性质,顺利则显贵族性质,或表面上属游民性质,根柢上属贵族性质㊂ [1](P183-184)既然如此,他们的性质与产业阶级㊁劳动阶级相违背,亦不为对方所容忍与接纳,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带贵族劣根性的老师宿儒,带游民劣根性的少年新进,从事教育行业,无异于将其劣根性广泛播布,代代相传[1](P184)㊂如此,杜亚泉将历史意识与忧患意识结合起来,如果说历史意识面对的是历史,那么忧患意识面对的却是现实,如果缺乏对历史的纵深性挖掘与思考,那么所谓的现实忧患意识也不过是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无补于事,无益于世㊂综合以上杜亚泉对中国文化弊病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点:第一,是比较视野㊂当时东西文化论战还没开始,杜亚泉的文章主要指陈中国文化的弊病,但是几乎每一篇都会提及 自与西洋社会接触以来 自与欧美人之社会交通以后 这样的话语,这证明杜亚泉有很强烈的中西文化比较视野,如果缺乏西方文化的对照,他也不会发现中国文化的诸多弊病㊂第二,是历史意识㊂当时杜亚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从古至今㊁线索分明地勾勒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这使得他对中国文化弊病的批判并非无源之水㊁无本之木,而是有的放矢㊁入木三分㊂第三,是忧患意识㊂正是因为他对现实社会文化的忧患与不满,他才会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观照中展开其现实关怀,非常清醒地分析病因㊁病状与疗法,不愿意讳疾忌医,也不愿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具有整体性的医家眼光与深刻的思想者视野㊂(二)剖析西方文化病症如果说东西文化论战之前,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杜亚泉主要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㊂那么,在东西文化论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后,杜亚泉则以中西文化比较视野,非常理性地将批判矛头指向了西方文化的病症㊂杜亚泉在其名文‘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中,一开头就猛烈抨击自从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㊂ [1](P338)这是对西方文化现状之批判㊂在杜亚泉眼里,西方文化虽然发达,但是充满冲动㊁贪婪与欲望,导致西方各国为了利益自相残杀,以发达文化科学制造的武器来侵略打击同样具有发达文化科学的西方国家,不仅为中国所未有,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史无前例,触目惊心㊂另一方面:他认为西洋文化浓烈如酒㊁腴美如肉,中国文化淡泊如水㊁741粗粝如蔬,而 中酒与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 [1](P338)㊂这是对西方文化性质之批判㊂基实也等于批判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并暗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中毒太深,需要用中国文化来解毒,如果还是一意孤行的话,则可能病入膏肓,毒入心脑,难以救治㊂这样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杜亚泉对一向所羡慕的西方文化的 怀疑之意见 ,以及对于中国一直效法的西方文化在道德和功业上的信用与价值的理性审视,提醒人们 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1](P338)㊂再一方面,杜亚泉对西方文化的病症也进行了批判㊂他指出:我国社会受自然界的苦痛更甚,而西方社会受人为的苦痛更甚,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㊁政治战争㊁民族战争乃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人为所造的痛苦㊂杜亚泉将中西文化的病症归纳为贫血症和充血症: 吾国社会之症状,即贫血之症状也 西洋社会之症状,即充血之症状也㊂ [1](P342)他认为:社会文化的生理,其实与个人的生理相似:凡是喜欢运动的人,血气充足而容易亢奋,所以易于患充血症,他们营养过剩,容易在肠胃或血管中致病或生毒,病菌侵袭,会导致炎症或痈疽,这与西方 动的社会 的病症相似㊂而凡是喜欢沉静的人,血气平和而偏于衰弱,所以易得贫血症,他们营养不足,代谢不旺盛,血液成分不清洁,病菌侵入,会导致痨病或瘰疬(鼠疮),这与中国 静的社会 的病症相似[1](P342)㊂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中,杜亚泉以一种比较视野,对东西文化的病症作了更明确的表述,他指出: 东洋社会,为全体的贫血症;西洋社会,为局部的充血症也 ; 就道德状态而言,在东洋社会,为精神薄弱,为麻痹状态;西洋社会为精神错乱,为狂躁状态 [1](P347-348)㊂在杜亚泉看来,中西文化 皆不能许为模范的文明 ,皆有弊病㊂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人不能讳疾忌医,而要寻求精确诊断:当时的社会与文化道德,或者陷于衰颓腐败,或者濒临破坏的危险, 皆为文明之病变 ,我们要清楚 今日东西洋文明,皆现一种病的状态;而缺点之补足,病处之治疗,乃人类协同之事业 [1](P346)㊂杜亚泉不但坦然承认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样处于病之状态,还呼吁东西方要摒弃各种差异,以协同治疗的方式来进行文化疗救,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只有如此,才能共同繁荣㊂这样的世界眼光和合作精神,可谓独立而开放,与众不同,发人深省㊂在‘迷乱之现代人心“中,杜亚泉指出:我国文化教育界的弊病是实用主义,大多数人沉溺于物质生活之中,并不提倡什么文化㊁思想与主张,少数提倡者,也只不过是 借学说以文其过 ,乃至纵欲者以食色为卫生,人们做了盗贼之事,禽兽之行,都援引哲理㊁学说来为我所用,文过饰非,欺瞒别人,精神界陷入破产局面[1](P363-366)㊂另一方面,杜亚泉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之后,将西方文化比喻为 梅毒 病毒 ,他认为:西方社会文化在中古以前,宗教战争与虐杀不胜枚举,而文艺复兴之后则思想纷呈㊁混乱不堪,西方社会文化物质富足但精神烦闷空虚,处于混乱矛盾之局面,亟待拯救㊂在西方文化自救不暇之际,希望输入西方文化来疗救我国的文化弊病无异于问道于盲,好比希望魔鬼接引我们进入天堂一样: 此等主义主张之输入,直与猩红热㊁梅毒等之输入无异㊂惟此等病毒之发生,一由于自己元气之虚弱,一由于从前未曾经验此病毒,体内未有抗毒素之故㊂ [1](P363-367)我国文化本身已经身体虚弱,缺乏抗体,如果再输入充满病菌的西方文化,恐怕自身难保,岌岌可危㊂借学说以文其过 不只是当时中国文化的弊病,也是西方文化的弊病㊂在‘对蒋梦麟<何谓新思想>一文的附志“中,杜亚泉指出: 先定了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然后想出道理来说明所以喜欢及要的缘故,此是西洋现代文明之根柢,亦即西洋现代文明之病根㊂ [1](P416)如果不察觉不认识到西方文化之病变,反而以引入包含病毒的西方文化为荣,缺乏理性,很可能会走向极端,引火烧身㊂与剖析中国文化的弊病相似,杜亚泉剖析西方文化弊病时也有着比较视野㊁历史意识与忧患意识,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中西比较视野,这种比较视野在剖析中国文化弊病的时候更多体现为一种痛心,而在剖析西方文化病变的时候则更多体现为一种警醒:要善于选择,要提防病毒,要协同合作㊂其实,近现代针砭中西文化弊病的学者作家不乏其人,无论是晚清时期的梁启超,还是民国时期的胡适,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弊病和西方文化病症有清醒的认识和批判㊂梁启超欧游归来后发现了西方文841。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Du-yaquan’s thought of coordination姓名陈萧然学科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指导教师武菁完成时间2008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萧然签字日期:2008 年5月8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Ⅲ)一、引言 (1)二、杜亚泉其人 (4)(一)、生平履历 (4)(二)、传播科学文化、进行思想启蒙 (5)三杜亚泉调和思想与晚清民初社会思潮 (8)(一)、晚清思潮的调和性 (8)1、中体西用的调和性 (9)2、西学中源的调和性 (10)3、中西会通的调和性 (11)(二)、民初的政局与社会思潮 (12)1、民初政局的动荡 (12)2、民初东西文化的激荡 (14)四、杜亚泉调和思想的内容 (17)(一)、政治调和观 (17)1、政党之调和 (17)2、集权制与分权制的调和 (19)3、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调和 (21)4、小结 (23)(二)、文化调和思想 (23)1、新旧调和 (23)2、中西调和 (26)3、小结 (29)(三)、伦理精神方面的调和思想 (30)1、个人与国家 (30)2、从科学救国到精神救国 (32)3、人生观的调和 (34)4、小结 (35)五、杜亚泉调和思想的评价 (37)(一)、杜亚泉思想中的若干基本概念简 (37)1、矛盾与调和 (37)2、接续主义 (38)3、竞争与协力 (39)4、分化与统整 (40)(二)、杜亚泉调和思想的特色与实质 (41)1、中庸底蕴与自由主义色彩的中西调和 (41)2多元性、统整性及有序进化的实质 (44)(三)、杜亚泉调和思想的历史地位 (48)1、民初调和思想的代表 (49)2、对激进思想的纠偏及其自身的迷失 (51)六、结语 (55)参考文献 (57)中文摘要调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因子。

科学理性与道德伦理——浅议杜亚泉的东西文明调和论

科学理性与道德伦理——浅议杜亚泉的东西文明调和论
是 盲 目 的推 崇 与 全 盘 的 吸 收 , 的 科 学 理 性 精 神 是 立 基 于 他 审 慎 反 思 的科 学 理 性 态 度 的 , 新 文 化 运 动 中 陈 独 秀 等 人 对 倡 导 的 , 为科 学 与 民 主 是 包 治 百 病 的 激 进 科 学 神 话 启 蒙 认
的 第 一 次 高 潮 。 当 时 的 杜 亚 泉 认 为 , 学 技 术 是 国 强 民 富 科 之本 , 交 、 事 、 济 、 化 、 育等 都依赖 于科学 的发达 。 外 军 经 文 教
杜亚泉是 2 O世 纪 初 中 国倡 导 和 传 播 科 学 的先 驱 者 , 早 年 力 争 以 科 学 去 改 造 中 国 的 学 术 、 育 和 社 会 。在 当 时 , 教 对 科 学 技 术 不 同于 他 人 的看 法 与 态 度 成 了杜 亚 泉 文 化 思 想 的
重要特点 。

变 ; 印石 印 之 法 兴 , 风 日辟 , 学 政 亦 不 得 不 变 。 且 至 境 也 。人 类 所 取 之 太 极 , 在 人 类 思 想 能 力 所 已及 者 为 铅 士 而 即
政 治 学 中之 所 谓 进 步 , 借 艺 术 以 成 之 。_ 在 这 里 , 将 科 界 , 太极 界 。太 极 界 之 愈 扩 而 愈 大 , 人 类 之 进 步 矣 。 可 皆 ”1 他 谓 即
这 一科 学 思 想 在 《 泉 杂 志 序 》 亚 中体 现 得 比 较 完 整 , 写 道 : 主 义 是 不 赞 同 的 。 当 时 ,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新 青 年 派 以无 他 以 “ 治与艺术之关 系 , 政 自其 内 部 言 之 , 政 治 之 发 达 , 根 于 批 判 的 态 度 讴 歌 西 方 近 代 文 化 , 力 尊 科 学 为 神 明 , 以 此 则 全 极 并

杜亚泉的“个人改革”救国思想

杜亚泉的“个人改革”救国思想

求其救济 ;不必忧社会之堕落 ,但个人 当自高其品格 ;不必斥社会之不道德无法律 ,但个 人不可不有道德以 自 养 ,有法律 以 自治 。 ”…【 ’ 3 杜亚泉清醒的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 由个人所组 成 ,只有 当每个 人都发生 ∞
侪所 当效法 ,然 比较衡量之余 ,终觉吾侪之社会间 ,积五千余年沉淀之渣滓 ,蒙二十余 朝风化 之尘埃 ,症结之 所在 ,迷谬之所丛 ,不可不有以扩清而扫除之 。故近二三十年以内 ,社会变动之状况 ,虽左旋右转 ,方向不同 , 而其以改革为动机则 一也。社会 间稍有智能之人士 ,其对于社会之运动 ,虽温和急进 ,手段不同 ,而其以改革
国思想 中,又是 以个人 改革 为 思想基 础。
关键词 :杜亚泉 ;个人改革 ;救 国思想 中图分类号 :C 1. 9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 6(06-0 5 -0 0 9 1020 ) 0 2 3
杜亚泉 ( 8 3 17 年一一 l 3 年 ) 生 于浙江绍兴府 阴县伧塘乡 ( 93 , 今上虞市长塘 ) 。原名炜孙 ,字秋帆 ,又署伧 父 。杜亚泉所生活 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 动荡 的时代 ,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日益激烈 ,外 国列强 的人侵使 中华 民族 面临着亡 国灭种 的危机 。于是 ,救 亡图存 成为时代 的主旋律 。
杜亚泉的 “ 个人改革"救国思想
王 凯 伦 ,邓 君 2
(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 04 ) 30 7
摘 要 :杜亚泉是我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也是我国 2 世纪初期重要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是 中 0 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日益激烈,外国列强的入侵使 中华民族面临着亡 国灭种
l “ 个人改革” 为 “ 社会改革”的根本

杜亚泉的编辑思想

杜亚泉的编辑思想

杜亚泉编辑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郭讲用[摘要] 通过对晚清民初思想家杜亚泉所撰述的文章及编撰的杂志进行分析,指出杜亚泉在上世纪五四运动的历史大变局时期,面对激进的革命思想与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温和稳健、审慎理性的编辑思想,并一以贯之。

指出其主张中西文明互补、肯定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念在当今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镜鉴价值。

[关键词] 杜亚泉编辑思想中体西用审慎理性杜亚泉既是清末民初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家,又是通过自学,掌握了西方化学、数学、生物学、植物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科学家。

他通过办刊编刊积极传播自己中体西用、允执厥中、兼容并包的稳健启蒙思想。

虽然他一度被贴上“文化保守派”的标签,但其编辑思想与文化人格不仅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在全球化的当代,也具有值得借鉴的启迪价值。

一杜亚泉其人及其编辑的刊物杜亚泉名炜孙,号亚泉,187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伦塘村。

杜亚泉曾考中秀才但其后乡试落榜,遂废科举之途,走上了自学之路。

他陆续自学了动植物、矿物、物理、化学等学科。

受清末民初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他1900年到上海创办了亚泉学馆,并开设了“普通学书室”书店,刊行新知识书籍。

稍后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杂志——《亚泉杂志》半月刊。

该杂志的宗旨为“揭载格致算化农商工艺诸科学。

”[1]他在《亚泉杂志》创刊序文中写道“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何,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

”[2]在这篇序文里,杜亚泉认为科学意识的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改革、国民思想觉悟,是挽救国家于危亡的重要途径。

他希冀以科技教育救国的启蒙理念较之群伦独树一帜。

1904年,杜亚泉进人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

印书馆最早出版的理化、算学等教科书,都由他编辑出版。

简论杜亚泉和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观

简论杜亚泉和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观
维普资讯
淮 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 报(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第2 7卷 第 3期 20 06年 6月
J u n lo ab i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 Hu ie o lI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y T a h r ol e r e
的倡导 者们划为顽 固派 、 守旧派 , 他们也是 同中有异 。 但


如 何看待文化进 程
梁 漱溟 对于文化进程 的认识与杜亚泉不 同。他在 《 东 杜亚 泉对 于东西 方文化认 识的理论基 础是 “ 接续 主 义” 认 为文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 专门撰写 了《 , 接续主 义》对 “ , 接续主义” 进行解释 , 吾人之所谓我 , “ 即现在之我
中杜亚 泉 (8 3—13 ) 梁漱溟 ( 83—18 ) 17 93 与 19 9 8 是不 能被
随着 时间的发展 , 必然有些不合时宜 的现象产生 , 然新之 “ 所以不 可。 旧之所 以相安 。 无非时 日上之关系, 岁月进行 , 新 者亦相习而安矣 。 新1并存有着合理性 , ” 日 随着时间的发 展 , 旧的终究成为过去 。 新的也将成为旧的, 被更新 的取代 ,社 “ 会之 日趋于新, 乃亦如岁月之进行 , 未尝停滞 , 设此机能而 偶有停滞焉 , 则其社会必至于沉衰而覆灭”l” 3) 【【 5 。正是 l ”- 6
文章 编号 :0 3—2 3 (0 6 0 0 7 0 10 14 2 0 )3— 0 9— 2
有关东西方文化 的争论兴起 于鸦片 战争并 在五四前 后达到高潮 , 它主要 围绕 东西方文化异 同优劣 , 新旧文化 能否调和 。 以及 “ 一战 ” 中国文化走 向等 问题展开 。对 后 此, 活跃在 当时思想界 的学者们给 出了不同的解释 , 而其

高中历史模块素养评价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模块素养评价A(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模块素养评价A(第一至八单元)(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0·运城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儒家尊礼,倡导恢复礼乐秩序;法家推崇中央集权,倡导变法,强调法治;道家从“道”这一本原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否定礼(“非礼”),认为“礼”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这些争论反映出当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其本质还是传统社会秩序渐趋崩溃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选C;其他选项都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内涵,故排除。

2.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

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C.构建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定名分以教化天下,维护伦理纲常和政治等级制度,其思想中蕴含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故选D。

“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没有体现尊卑等级,故排除A;先秦时期还没有建立君主集权统治,故排除B;C构建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发生在西汉时期,与孟子提出的“五伦”思想不符,故排除。

3.(2020·南昌高二检测)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解析】选B。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一杜亚泉,一八七三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

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

少时刻苦自修,精于历算,通日语,长于理化、矿物及动植诸科。

他的治学道路颇曲折,青少年时,即觉帖括非所学,改治训诂。

甲午后,又觉训诂无裨实用,再改学历算。

一八九八年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算学教员。

越二年,为提倡科学,培养人才,创办亚泉学馆,同时出版《亚泉杂志》。

一九〇三年应商务印书馆夏粹芳、张元济之邀赴沪,将其普通学书室并入商务,任商务编译所博物理化部主任,负责编辑教科书。

至今仍在延用的化学元素中文译名也是出于他的手定。

由于这些成就,人们称他是"中国科学界的先驱"、徐寿以后至二十世纪初成绩卓着的学者。

他在主编任上,奖掖后进,做了不少工作。

后来,胡愈之回忆在《东方杂志》当编辑时说,曾得到他的细心指导,并称他是忠厚长者,治学严谨,办事踏实。

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〇年,杜亚泉掌《东方杂志》笔政,前后凡十年。

他出任主编后,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这个刊物成为当时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杂志。

除主持编务外,他还勤于着述,着有《人生哲学》,译有叔本华《处世哲学》。

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文达二百篇。

其中有些文章,今天读来,仍有一定启迪作用。

《东方杂志》编辑部在他去世后,在悼文中曾对他作了中肯的评价:"其对于人生观和社会观,始终以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目的。

先生实不失为中国启蒙时期的一个典型学者。

"蔡元培也说他"以科学方法研求哲理,周详审慎,力避偏宕"。

他在胡适以前,首开以科学方法治学的风气。

虽然今天看来,科学主义不免给学术研究带来不少弊端,但他在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社会问题时,却比今天一些号称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青年学者,要通情达理得多。

"五四"时期,发生了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这场论战肇始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批判《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三篇文章。

略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略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收 稿 日期 : 0 9 0 - 1 2 0 — 7 2
杜 亚 泉 (8 3 13 ) 浙 江 绍 兴 人 ,9 0年 秋 赴 17 — 9 3 , 10
个人 为 中心 , 爱有 差等 , 无相 冲突 。西洋重 竞争 、 轻道
德 ; 国重 道德 、 中 轻竞争 。 洋 尚武 , 西 以和平 为变态 、 战
响 了“ 四” 五 思想界 ( 如李 大钊 等 )而 且与 汤 因比晚年 ,
关于 中国文化之“ 安定性 ” 与西方文化之 “ 动性” 变 的观 点相映成趣 。 因比期待在融合东方文化“ 汤 安定性 ” 和西 方文化 “ 变动性 ” 的基础 上 创 造一 种 人 类新 文 明口2。 ]4 1
表 陈独 秀认 为 ,东 方 的 中 国在生 物 时 间上 叫做 “ 近 世 ” 但在文 化进 化程度 上 , 犹古之 遗也 。” 1 新 文 . “ 口】 叫
“ ” 静 的一面 , 各有 “ ” 也 动 的一面 。 不过 , 亚泉只是 就 杜 中西两 种文 明差异 的主要倾 向 “ 大体言 之 ” “ 国社 ,吾

“ 、 ” 静 动 论
会, 由大 体言 之 , 为静 的社 会 ” “ 固 , 西洋 社会 , 由大 体
言之 . 固为动 的社会 . 然其 间亦有 一部分 之人 民 , 为静 的生 活 ” 2 3 。[4 杜亚 泉 关 于 中西 文 明差 异 的 “ 、 ” ] 3 动 静 论 . 以说是 一个较 为深 刻 的见 解 。这 一观 点不仅 影 可
我 国 社 会 , 静 的 社 会 ; 动 的 的 社 会 , 生 动 的 文 为 由 发 明 , 静 的 社 会 , 生 静 的文 明 。 ” 由 发 _ 2
容. 扩大篇 幅 , 使这 个 刊 物成 为 当 时思 想界 具 有重 大 影 响 的学 术文 化杂 志 。 1 1 从 9 6年起 , 以《 他 东方 杂志》

杜亚泉(伧父)的文化思想

杜亚泉(伧父)的文化思想

作者: 刘润忠
作者机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主任、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24-28页
主题词: 杜亚泉;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统整;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阶级;中国文化;劳动阶级;辛亥革命;儒家伦理文化
摘要: <正> 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别署伧父等,浙江绍兴人。

早年他曾任教于绍兴中西学堂;1900年在上海开设亚泉学馆,并创办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亚泉杂志》;1904年后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负责理科教科书和自然科学书籍的编辑工作;1911至1919年任《东方杂志》主编。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他以《东方杂志》为舆论阵地,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标举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文化,贬抑西洋近代文化,与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陈独秀等人展开中西文化问题论战,楬橥中国现代文化论争之序幕。

杜亚泉的事迹和思想略述

杜亚泉的事迹和思想略述

杜亚泉的事迹和思想略述鞠躬尽瘁寻常事——杜亚泉的事迹和思想略述施亚西田建业杜亚泉是20世纪初最早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中国来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对文化出版事业有过卓著贡献的人物之一。

在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后,如今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他一生为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还因为他执着地追求真理,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立场,以理性的思维观察社会,剖析社会,他当年留下的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现在审视起来,依然熠熠生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杜亚泉一生的思想有两次重大的改变。

一次是甲午战后,他深感我国的旧学挽救不了民族危机,乃抛开科举,从中学转向西学,崇尚科学民主;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看到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缺陷而重新审视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西文化要择优吸取,调和互补。

而关心国运、造福人民则是他根本的思想动力。

杜亚泉的毕生精力,绝大部分用在文化出版事业上。

他一生编著、翻译、出版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典籍不下百余种;他还改造、主编过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表过社会科学方面的论文、译文300余篇。

下面就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和思想,作一简略的介绍。

从旧学转向新学杜亚泉1873年出生在浙江上虞的一个殷实家庭。

他的父亲十分重视培养他读书,盼望他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他也自幼勤奋好学,起初致力于训诂和清初大家之文。

夏夜在庭院内围帐挑灯以读,冬日在屋内掩窗仅透一线光以读,废寝忘餐,常被人看成是痴子。

杜亚泉的青年时期,正是清政府政治腐败、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

当时举国上下,特别是知识界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思想浪潮十分高涨。

怀有炽烈爱国心的杜亚泉,在维新变法思潮的激荡下,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道路。

他的结论是旧学救不了中国,必须“翻然改志”,讲求实学以救世济民。

有一段文字记叙了他的这一转变:“甲午之秋,中日战耗传至内陆,予心知我国兵制之不足恃,而外患之将日益亟也。

蹙然忧之时,方秋试将竣,见热心科名之士,辄忧喜狂遽,置国事若罔闻知,于是叹考据词章之汩人心性,而科举之误人身世也。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余华林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S1
【摘要】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

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

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

【总页数】6页(P88-93)
【关键词】杜亚泉;五四时期;文化调和论
【作者】余华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9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杜亚泉调和思想 [J], 路则权
2.试析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折衷调和思想 [J], 聂秀华;李华;张琳;林婧婧
3.论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 [J], 熊吕茂;杨松林;
4.论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 [J], 熊吕茂;杨松林
5.重评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调和观 [J], 伏炎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07-03作者简介:董恩强(1968—),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① 五四时期,“文明”与“文化”两概念互用,含义基本相同。

第39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3月V ol.39 N o.2J o urnal of Centra l China N o rmal U niv ersity (Humanities a nd Social Sciences) M ar.2000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董恩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

在东西文化对比上,他提出文化“动静说”;在新文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文明统整西方物质文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

杜陈文化论争,拉开了东西文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文化思想;陈独秀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0)02-0090-07 “五四”时期,杜亚泉正担任《东方杂志》的主编,他在这份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论述文章。

他的中西文化“动静说”和新旧调和论在“五四”时期影响较大,并导引了一场与陈独秀的文化论争。

作为“东方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杜亚泉的思想主张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本文拟对其文化思想略作论述,并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一、中西文化之比较——动静说五四时期,在探讨文化问题时,人们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上。

杜亚泉也是由此入手。

什么是“文明”①?杜亚泉认为,它就是“生活之总称”,即社会经济状态与道德状态之总和。

他把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部分,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可见,杜亚泉所界定的“文明”与今天通行的“文明”定义是相一致的:文明(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杜亚泉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化,认为这两者“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的不同,而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又是由于两者历史不同造成的。

杜亚泉指出,中西方社会历史在两个方面有重要区别:第一,民族成份不同。

西洋社会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各民族先后移居欧洲,“叠起战斗”;而中国民族“虽非纯一”,但发肤状貌基本相似,不像欧洲民族之间歧异很大,有些朝代虽有对抗纷争,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仍是一姓一家兴亡之战,而不是民族之争。

第二,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同。

西洋社会“发达于地中海岸之河口及半岛间”,交通便利,宜于商业,所以,竞争激烈;而中国社会“发达于大陆内地之黄河沿岸”,土地肥沃,宜于农业,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所以竞争较少。

正因为中西方社会历史不同,所以社会观念也就不一:西洋人的观念,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互相竞争的结果,依对抗力来维持,如果对抗力失调,那么弱者败者就会失去存在的资格;中国人的观念,则以为社会的存在是各自相安的结果,不扰乱社会,就不会失去存在的资格。

一句话,就是“竞争”与“相安”的区别。

这种观念的不同,使得两社会的文明存在很多差异。

杜亚泉从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文明的差异:(一)西方重人为,中国重自然。

西洋人“以自然为恶,一切以人力营治之”,中国人“以自然为善,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所以,西洋文明是“反自然的”,中国文明是“顺自然的”。

(二)西洋人的生活是向外的,中国人的生活是向内的。

因此,西洋人往来不绝,而中国人“勤俭克己,安心守分”。

(三)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

(四)西洋·90·社会重竞争,轻道德;中国社会重道德,轻竞争。

所以,西洋的道德是竞争的工具,而中国的道德在于消灭竞争,“拘束身心,清心寡欲”。

(五)西洋社会以战争为常态,和平为变态;中国社会以和平为常态,战争为变态。

“西洋社会之和平,用以构造战争;我国社会之战争,用以购求和平。

”[1](p242-245)杜亚泉认为以上所举中西文明的差异,都是“竞争存在与自然存在两观念差异之结果”。

最后,他得出结论:“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

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

”[1](p245)他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动的文明如都市,有繁复的色彩;静的文明如乡野,带恬淡的色彩。

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静的社会中也有动的因素,动的社会中也有静的因素。

例如,中国政治界、商业界、文学界中有少数是动的,西方也有一部分人过着静的生活。

但是,总的说来,一个社会中,必须以静为基础,“必有多数之静者,乃能发生少数之动者。

”从世界范围而言,西方的动社会又是建立在占世界多数的静社会的基础上的。

杜亚泉接着分析了文明产生的不同效果:动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丰裕,静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贫啬,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动的社会比静的社会好,因生活丰裕是由身心忙碌为代价的,而生活贫啬却由身心安闲得到补偿,因而,二者“孰优孰劣,殊未易定”,而“常具一平衡调剂之理”。

杜亚泉又用人的生理病症来比附社会,认为两社会都有病,就像人一样,喜运动的人,易患充血症,喜沉静的人,易患贫血症,因此,西方社会患充血症,中国社会患贫血症。

通过以上推导,杜亚泉实际上肯定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合理性,否定了西方工业社会的进步性。

一方面,他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的现实性依据,同时,又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念上具有自我封闭的一面。

李大钊后来也主张中西文化“动静说”(显然受到过杜亚泉的影响),但他的旨趣却与杜迥异,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二、新文化的建设——新旧调和论既然东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各有长短,都不是“模范的文明”,那么,未来世界新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又该怎样建设这种新文化呢?杜亚泉的方法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调和东西文化。

早在1913年,杜亚泉就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分析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弱点:物质方面,中国人修铁路、造汽船、建工厂、日用起居、饮食衣服,无不仿效西方,依样画葫芦,“纵其欲望”,而很少学习新知识,搞发明创造,增强国力,结果,中国成了物质文明的“销耗场”,“而非物质文明之生产地”。

长此下去,金钱日益输出,社会日益奢华,同时也就日益穷困。

精神方面,从民权立宪,到伦理教育,“莫不有新思想之输入”,“新思潮之灌注,虽弥漫全国,然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仍居多数”。

他认为,当今所谓精神文明,都由模仿袭取得来,对外来文明不能融会贯通,择善而从,“调剂之以求其体合”。

像这样不论优劣好坏,一概拿来,只会导致貌合神离,削足适履。

他还进一步强调文明具有民族性:“一国有一国之特性,则一国亦自有一国之文明,取他人所长,以补吾之所短,可也;乞他人所余,而弃吾之所有,不可也。

”[1](p82)一味效仿,只能被西方文明所同化。

因此,救正的方法是“裁除其弱点,养助其优点”,“利用此输入之文明,以形成吾国独立之文明”。

杜的“趋利避害”、“取长补短”的“中体西用”式的“文明调和论”实始于此。

应当指出,杜亚泉的思想与五四时期的全盘守旧派是有区别的。

他认为,国门既开,断无回头之理,也不是限制能起作用,唯有对外来文明“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才能使我国跻身于强国之列。

他说:“夫吾社会不与世界交通则已,既交通矣,物质文明之灌输,实应乎时势之必要,断非一二限制政策,所能挽回。

计惟有顺其潮流,施以救正,使销耗者转而为生产,使用者转而为制造,或则销用产造,各得其平,则文明何害?”[1](p83)他进而指出,物质文明对人类的影响有利弊两方面,一方面可增进国家的富强及人民的幸福,一方面又能“导人心于惰逸,陷社会于奢华”。

文明本身并无害,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杜亚泉认为,发展我国物质文明主要在于振兴实业,而实业不振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人没有从事实业的根性(“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心理);二是社会没有崇尚实业的风俗(视实业为“奇技淫巧”);三是政府没有提倡实业的实心。

三者中第一条至要,他说:“今虽时势变迁,渐改曩日之风习,然社会心理,尚未潜移默化于无形也。

”因此,应当“先就吾人根性,痛加铲除”,“革除其重视官僚之心,引起其劳力赴功之念,使人人心理,不以分利为职志,而以生利为前提。

个人之心理既移,社会之风俗,亦必因之而丕变。

”[1](p84)论到精神文明,杜亚泉批评了“保守者”的“东方文化优越论”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拒绝变革的错误观点。

他指出,人类精神文明必定拥有体现人类·91·生活共同本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有益的。

他认为,当前中国的任务是“取他人已行之成绩,以补吾所未备,亦过渡时代所不能免者,特不可不量短长,以定去取,融合新旧,以期适合耳”。

所以,目前应致力于“采世界文明之所同,而去其一二端之所独,复以吾国性之所独,融合乎世界之所同”。

最后杜作出总结:当代中国“非无文明之为患,乃不能适用文明之为患;亦非输入新文明之为患,乃不能调和旧文明之为患。

则夫所以适用之,调和之,去其畛畦,祛其扌干格,以陶铸一自有之文明”,实为今日之要务[1](p86)。

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形成一中国式的新文明。

杜亚泉指出,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常由于因袭而不由于创作”,所以战后的新文明,“自必就现代文明,取其所长,弃其所短,而以适于人类生活者为归”。

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大的是经济和道德,它们又构成文明的内容。

于是,他从这两方面来比较评判东西文明的长短,并进而推测战后两种文明趋同。

经济方面,西洋社会经济发达,非东洋社会所及,但西洋社会经济目的有误,而东洋社会经济目的无误,因为前者在“满足其生活所具之欲望”,后者在“生活所需之资料充足而无缺乏而已”。

因此,东洋社会的经济目的“为平置的,向平面扩张”,“为周遍的,图全体之平均”;西洋社会的经济目的“为直立的,向上方进取”,“为特殊的,谋局部之发达”。

在他看来,社会经济具有流通的性质,像水一样,“四散旁流,以平布周遍,为其自然状态”,这就成为东洋社会经济目的正确的理论前提了。

于是,就经济状态而言,“东洋社会,为全体的贫血症;西洋社会,则局部的充血症。

”他推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洋社会的经济变动必趋向于社会主义①。

经过大战洗礼,多数民众必会觉醒,少数阶级也必有所悔悟,“移其资以施行社会政策,扩充社会事业”,“以驯致于社会主义之实行”。

西洋社会主义,虽有种种差别,但其“和平中正者,实与吾人之经济目的无大异。

孔子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主义所谓`各取所需’,亦即均之意义。

”[1](p266-269)道德上,西洋社会的优点在于具“力行之精神,慈善团体之发达,协同事业之进步”,但却蔑视理性,而东洋社会讲理性而不能力行,“求本心之安,由内出而不由外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