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合集下载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析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2.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对折衷派的文化批判是以中国 文化的惰性为理论根据的。1935 年, 萨孟武、何炳松等十教授联合发表 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极力鼓吹“存其所当存”、“吸收 其所当吸收”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 胡适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一观点 只是洋务运动所倡导的“中学为体,
学为用”的同义替换。究其实质, 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摆脱对西方物质 文化优于中国,而精神文化弱于中 国的错误认知,人为地把物质文化 与精神文化割裂开来,认为只要吸 取西方文化中先进的物质文明,就 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十教 授”的中国本位文化观点带有一种 明显的折衷调和论倾向,对此胡适 强烈反对。在胡适看来,中国文化 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文化惰性,中 国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它“对内能 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对外能抵抗 新奇方式的侵入”。这种文化惰性 使得文化折衷论在实践上成为不可 能,“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 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 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 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 他们就一步不走了”。因此,要想 实现中西文化融合的目的势必以全 盘西化论为手段,只有如此,才能 实现胡适毕生的思想革命和道德革 命的目标。
3. 胡适对保守派的文化批判: 胡适以“有限可能说”反对梁漱溟 的“文化路向说”。梁漱溟认为, 西方、中国、印度是三种不同的文 化路向。西方文化意欲向前;中国 文化意欲自我调和持中;印度文化 则意欲反身向后,由此发展形成三 种不同的哲学路向。梁漱溟认为中 国文化是知足的文化,造就懒惰的 民族。西方文化是不知足的文化, 造就勤奋的民族;中国文化重视精 神文明,而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 胡适则坚决反对梁漱溟的观点,他 认为中西文化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二、胡适“全盘西化论”
的利弊评价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龙源期刊网
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4期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郭 静(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

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收稿日期]2009-03-15[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

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

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

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

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

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

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现代文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思想中的文化自信作者:刘英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最近的一次文化转型是从胡适身处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爆发出来的,而胡适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发挥了巨大影响。

梳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过程,凸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文化运动;胡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K2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09-02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改革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失去自我,也没有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文化杂糅。

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文化观,提出了坚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

一、文化自信的源起与发展(一)在文化变革中开创中国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由于器物等各方面的原因惨败于英国。

为求自强,便有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虽然武器装备有所提高,但北洋水师还是全军覆没。

随后在对西方的深入了解中,制度的问题被挖掘出来,清朝不仅在器物方面自强,对于西方的制度也要进行学习,一些有志之士就发动了戊戌变法,然而守旧势力过于强大,这一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学习器物和制度的阶段,国人不禁思考弊病的根源在哪?人们开始认识到思想文化观念过于守旧僵化,禁锢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所要开展的变革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这一深刻认知,中华儿女希望转变新的思想文化观念来实现早日复兴,恢复之前的盛世。

民主与科学两个旗帜在中国的土地上飘扬,新文化运动的强劲力量席卷了中华大地上的一切。

不辨好坏接受外国文化的例子

不辨好坏接受外国文化的例子

不辨好坏接受外国文化的例子一、“美”化的他胡适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是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在1908年进入中国新公学会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公费留学美国,开始了很长时间的美国生活。

美国的生活深深影响了胡适的一生,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他的一生都离不开美国文化的熏陶,在美国足足呆了25年之久,这让胡适的思想行为都带有了美国文化的烙印,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推崇美国文化了。

“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明白这句话的内涵,总体就是想说美国的发展很好,中国发展的相对落后,这样也就印证了胡适后来做的事情。

胡适的想法大多很激进,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面对中国当时文化的他,必然是不习惯的,才会对中国当时的文化全盘否定的,极度推崇外国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1917年,胡适为了改变中国的落后困境,救国救民,回到了祖国。

深深受到美国文化影响的他,决定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中国人。

这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倡导民主科学,在文学上掀起了白话文运动。

他希望这样可以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改变中国,但是由于思想过于偏激,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倒让自己身处险境。

胡适呆在美国的时间太长了,他一生都在推崇美国文化。

深处美国的他受到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掌握好一个度,这世界上没有事物是完完全全完美的,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瑕疵。

学习是没错的,但不能完全照搬。

他做的事情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但是生长在外国环境的他,忽略了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扎下的根,有多么的深。

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中国自己该有的规律,这毕竟不是真正的美国,没有去结合实际,最后的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三、美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圆?这个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看的都是同一个月亮,怎么可能会出现“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种现象。

他之所以能说出这样的话,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的思想上本能的认为美国什么都好,就连月亮都比中国的园,这恰恰印证了他思想方面有多么的激进。

文化大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文化大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文 化 大 师 胡 适 的 中 西 文 化 观
胡适 (8 1 16 )安徽绩 溪人 , 代 些天经地义的话语只能算是废话连篇 了, 19~ 92 , 现 不 胡 适 一 贯 宣 著名学者和文化大师 , 诗人 、 文学家 、 历史学 足以信 。 胡适对 中国文化本位论进行 了经典 传 自由主 义 , 家 和哲学家 , 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原名嗣 评说 , 他认 为人们不能空谈“ 中国本 位” 也 提 倡 怀 疑 主 , 糜 , 改 名 胡适 , 之 , 名 取 自当时 非 常 不必替 “ 后 字适 该 中国本位” 担忧 , 因为中国的旧有文 义 , 吹和宣 鼓 盛行的达尔文学说“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的 化惰性过于庞大 , 中国在发展过程 中不应 当 传 民 主 与 科 典故 , 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征 。由于提倡文学 仅仅局限于旧有的文化传统 , 而应该努力接 学 , 倡导 向西 革命 ,胡适成 为新 文化运 动的著名领袖之 受新世界当中的新 文明。只有这样 , 旧文化 方 进 行 学 习 ,
90年 ,胡适 曾推荐当时青年人 阅读十本 科 目为两项( 文章述评和文理杂科 )其 中第 努力革命 的胜利果实 ,是 大家愿 意接受 一 13 ,

个 科 目考试 , 胡适 挥洒 自如 , 最后 获得 了 个新世界与新文 明的必然结果 ,只有 向前 书 ,其 中有一 本 就 是 l 世 纪法 国启 蒙 主义 9
定 的 中 国古 文 基础 。之 后 , 适 远赴 上 海 求 刍议》 胡 一文 , 强烈主张 以全新的 白话文代替 境 与 问题 现 在 又来 鞭 策 中 国 了 , 来 中国 的 将
学, 先后入上海梅溪学堂 、 澄衷学堂攻读 , 并 旧有 的文言 文 ; 他所撰写汇集 的诗歌《 尝试 科 学 化 与 民主 化是 毋庸 置 疑 的 。12 , 99年 胡 在此期间受到梁启超 、 严复等先进人物的影 集》 是我 国第一部 白话文诗集 ; 他以孔儒学 适发表了《 中国今 E的文化冲突》 l 等文章 , 认 响, 逐步接触 了西方的思想文化。10 94年 , 说为基础而研究撰写 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为 中国之所 以还没有在现代化 的世界 中实 上卷 ) 将孔 子及其 儒学置 于一定 的历 现 自我调整和发展 , 中, 主要是因为政府组织没 在认 真研读《 天演论》 等新思潮 著作 的基础 (

胡适中西文化观述评

胡适中西文化观述评

方向、 中西文化 的交 流与融 通仍 抱肯定 态度 。
常肯定 中西文化 的融合汇通 , 特别 是对传统 文化
的评 价 比较客观 。在这个 阶段 , 适基本保 持 了 胡

对 中西 文化 的研 究 比较 与价 值 评 判
( ) 一 胡适对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态 度 胡适 的特殊 经历 决定 了他 是一个 中西 文化 冲 突 的矛 盾统 一 体 , 且始 终 未 能 摆脱 这种 在 并
中 图 分 类 号 : 1 4 7 文 献标 识 码 : F 2 . A 文 章 编 号 : 0 8 4 0 2 0 ) 20 6 —4 1 0 — 1 X( 0 8 0 — 0 50
胡适 中西 文 化 思 想 的形 成 与发 展
借 用胡 适评 价吴稚 辉 先生 的一句 话来 评价
与黑 暗 现 实 的强 烈反 叛 , 别是 与文 化保 守 主 特 义 的斗争 , 使他 坚信 中国文化必 须彻 底改 造 , 更 必须充 分接 受西 方近 代文 明 。胡适 通过 对 中西
维普资讯
中共天津市 校学报 2 8 委党 0 年第2 0 期
胡 适 中 西 文 化 观 述 评
王 沛 战 张 凤 美
摘 要 : 适 的 中西 文 化 观 的发 展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胡 适 始 终 以 世 界 文 化 的 眼 光 观 察 比较 中 胡 西 文 化 , 力 寻 求 中西 文 化 交 流 沟 通 的结 合 点 。胡 适 认 为 , 国传 统 文 化 衰 落 的 症 结 在 于 不 曾悔 祸 、 努 中 彻 底 痛 责 自 己, 振 兴 中 国 文化 首 先 必须 进 行 “ 要 民族 反 省” 。 关键 词 : 适 ; 胡 中国传 统 文 化 ; 化 保 守 主义 ;全 盘 西 化 ” 文 “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胡适与西方文化: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全面怀疑
“打倒孔家店”




新文化运动初兴之时,反对复辟孔教逆流是一个重要 内容 ‚打孔家店‛‚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 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 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 子》) ‚最有力的两位健将‛:陈独秀、吴虞(稚晖) 胡适热情称赞吴虞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 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 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建立在‚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的信念之上
三项特别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 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 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 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 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 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第一节 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 《新思潮的意义》: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个新态度。这种新 态度可以叫做‘评判的态度’,评判的态度, 简单地说,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 好。‛这就叫做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重 新估定一切价值,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 释。‛

一个中西文化汇合论者 一生从事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与价值判断 目的:探索中华文化的出路 指导思想:‚输入学理,整理国故,研究问 题,再造文明‛


‚他是西方文化的信从者,同时,他又是中国文化熏陶 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学者,他的气质,他的兴趣,他的 情感,这一切是他在意识或潜意识的层次都无法摆脱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戚戚之感、依依之情,更不用说在行为 模式上的循规蹈矩。正由于此,尽管他在30年代力倡全 盘西化或充分西化,但事实上,他却自觉不自觉地从事 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最为典型地体现在他对中 西科学方法的沟通。由于当时这个思想文化界缺乏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真正全面 而入理的把握,因此他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课题的探 讨和解决,不能不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超越这种局限性, 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作者:————————————————————————————————日期:2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摘要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

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

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

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

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

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

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

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

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造。

由于恢复固有文化在中国行不通,因而胡适尖锐地批评复古主义思潮,坚持文化开放和文化变革的现代化路线,反对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中国文化道德优越性”和“民族性”为由保守旧文化和抗拒新文化,进而有力地批判了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毫不留情地回击了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彻底批驳了孟萨武等十教授的“中国本位”文化思潮。

当然,胡适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只有他的极端才能惊醒国人,他的极端正如“当头棒喝”,给复古主义猛烈的痛击,给危难之中国敲响警钟。

胡适在中西文化的未来取向上开明大度,把输入学理和整理国故作为再造文明的必经之路,认为输入学理就是从海外输入新理论、新观念和新学说。

但胡适所谓输入学理并非全盘输入、简单替换,而是有批判地选择并十分注意同中国固有文化结合。

同时,胡适始终未忘整理国故,坚持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和“科学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从乱七八糟的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胡适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批判和整理,扫除“再造文明”道路上的垃圾和障碍;另一方面,也绝不是对西方文化生吞活剥、全盘照搬。

胡适号召人们对旧有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观进行重新评估,这反映了他关于文化的发展是在崭新的、更高层次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再造文明”的积极态度。

(二)“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仅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显然有失公允。

胡适所谓“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是在出现恢复儒教等复古主义潮流的情况下提出的,主要是充分接受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因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

从胡适一贯的精神和一生的著述可以清楚看出,他始终坚持“充分世界化”或“一心一意的现代化”主张。

胡适对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倾慕不言而喻。

胡适说,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积极宣传新思想,特别是在输入学理方面颇有成绩,对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可谓倾心竭力。

但胡适对西洋文化决非全盘肯定,对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的弊病也有所揭露。

胡适在《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中强调:“西方文化确有不少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仅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不会全盘采取。

但是,胡适对西方近代文明既不像保守派那样躲躲闪闪,也不像顽固守旧派那样苛刻责备、夜郎自大,而是大胆地肯定其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器械的进步、物质的发达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意识。

有必要分析胡适“全盘西化”的提出与含义。

胡适主张西化,并非因为那文化是西方的,而是因为那是现代的、世界的,其西化口号的实质是世界化、现代化。

胡适在总结《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的立场时说:“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立场是中国必须充分接受现代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民主。

”[2](P172)胡适认为,对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现代西方文明可以有三种态度:一是抗拒,二是全盘接受,三是有选择性的采纳,他承认自己曾经是其中选择性过程的倡导者之一。

为什么胡适又提出“全盘西化”或者是“充分世界化”主张?“因为我认为谨慎选择的态度是不可能的……由于广大群众受惰性规律的自然作用,大多数人总要对他们珍爱的传统要素百般保护。

因此,一个国家的思想家和领导人没有理由也毫无必要担心传统价值的丧失。

如果他们前进一千步,群众大概会被从传统水平的原地向前带动不到十步。

看胡适是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看他一贯所持的态度和全部著述中的主线,而非某一时期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某一句话。

胡适曾提出“全盘西化”,但这绝不是他的本意,也绝不是他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更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充其量是其“一心一意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策略和手段。

胡适在其众多著述中,仅有两处使用过“全盘西化”来表示自己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第一次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与“全力现代化”、“一心一意的现代化”作为同义词使用,这并不违其一贯的“充分世界化”的主张;第二次则是在第142号《独立评论》的编辑后记中为了表明立场,声明自己决非折衷派,而屈从于吴景超和陈序经所划分的复古、折衷和全盘西化三派中的“全盘西化”派,称自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即他深信的“文化惰性”的作用。

他说:“文化自有一种‘惰性’。

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此时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

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

这句话把胡适折衷调和的目的暴露无遗。

理解胡适的文化观,特别是他的中西文化观,必须了解其“文化惰性”的观点。

“文化惰性”是胡适文化观念的基点,也是其“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思想根源。

胡适认为:“凡一种文化既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有他的绝大保守性,对内能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对外能抵抗新奇方式的侵入。

这是一切文化所公有的情性,是不用人力去培养保护的。

”[4]只有全力西化,“拼命走极端”,才能矫枉过正,经“文化惰性”之作用实现与外来文化的折衷调和。

可见,胡适承认事实上和结果上的折衷调和甚至是中国本位,因为这是客观趋势和必然结局,但他同时清醒认识到,旧传统和文化惰性如此强大,新文化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谈折衷调和、中国本位,只会有利于保守复旧势力而不利于新文化,所以他必须走极端。

胡适始终坚持中西文化的自由接触,满怀信心地期待最终产生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化。

胡适虽曾提出“全盘西化”,但从未有“全盘西化”的目的,也从未要达到“全盘西化”的结果,而是迫于“文化惰性”这一事实不得不采取的文化改良策略,是打破旧文化阻力、引入先进文化的一种方法。

后来胡适也觉得“全盘西化”这种过激之辞有些不妥,遂于《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一文中重新解释并修正了“全盘西化“的含义:这个名词的确不免有点语病,至少我可以说我自己的原意并不是这样,我赞成‘全盘西化’,原意只是因为这个口号最近于我十几年来‘充分’世界化’的主张;我一时忘了潘光旦先生在几年前指出我用字的疏忽,所以我不曾特别声明‘全盘’的意义不过是‘充分’而已,不应该拘泥作百分之百的数量的解释。

王新命在《全盘西化论的错误》中分析胡适及陈序经说:陈序经是主张以西洋的文化代替中国的文化,并希望全盘西化的父亲能生全盘西化的儿子。

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拽自己回到‘中国本位’。

前者是从西化到西化,后者是从全盘西化到半盘西化,前者是极端的全盘西化论,后者是以折衷为目的的全盘西化。

这段话指明了胡适与陈序经“全盘西化”的根本区别,深刻地揭示了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的本质含义,是对胡适西化思想更为深刻的评价。

再看看胡适的“充分世界化”。

胡适始终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西化作为“现代化”、“世界化”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理解他所提的“全盘西化”是“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充分世界化”并不是胡适全盘西化论的变通说法,而是他一生坚持的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胡适的文化建设方向是“充分世界化”的再造文明方向,而绝不是“全盘西化”,他所要建立的始终是中西结合的新文化。

二、民族文化反省与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我们从不曾悔祸,从不曾彻底痛责自己,从不曾彻底认错。

胡适由此认定,中国文化要振兴,国人首先必须反省。

尽管胡适的“反省”带有局限性,仅以西洋文明作为“镜子”照出“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的自卑,从而显露其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但毕竟指明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必须站在反省的基础上,这是很有勇气和见地的。

主张进行“民族反省”是胡适整个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胡适特别注重心理建设和反省精神,并先后有三篇文章专题讨论“信心与反省”。

胡适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观点是发人深思的,目的是催人向上的。

胡适认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固有文化,因为实事求是才是最可靠的反省,我们的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唯一基础上,只要勇敢地承认中国“老文化”的落后,大胆地介绍、引进西方科学、民主和法治的“学理”,我们向来有伟大历史的民族终还有生存自立的机会,并能跟上现代化的世界潮流,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当然,胡适所提倡的“反省”是片面的甚至是极端的,他所提到的反省“就是要闭门思过,要诚心诚意地想,我们的祖宗罪孽深重,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要认清了罪孽所在,然后我们可以用全副精力消灾灭罪。

尽管胡适的目的是要借此惊醒国人,但却暴露出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这无疑是非常有害和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让人丧失自尊、丧失信心,可能造成民族自暴自弃的心理,丧失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