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贫困:一个理论框架的解释(一)

合集下载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

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理论研究观点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资本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取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财富,更涵盖了信任、规范、信息、社会网络等各种非物质资源。

本文旨在综述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观点,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介绍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社会资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别从个体、团体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社会资本的主要理论研究观点。

在个体层面,将重点关注社会资本对个体行为、心理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团体层面,将分析社会资本对组织、社区和社会网络的作用;在社会层面,将探讨社会资本对社会稳定、发展和治理的意义。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资本在不同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价值,为社会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根植于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心理学等。

其核心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他将其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强调了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资本之间的紧密联系。

继布尔迪厄之后,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进一步发展了社会资本理论。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科尔曼强调了社会资本对于集体行动和公共事物治理的重要性。

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

摆脱农村贫困: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解释与政策选择◎罗 丞 王 粤内容提要 如何实现稳定且可持续脱贫,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役全面胜利的关键。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解决“贫困难题”,需要全面分析贫困成因,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与发展创造基本条件。

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分析贫困成因和贫困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根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受外部脆弱性环境、贫困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生计结果负反馈的制约,农村贫困人口脆弱性较大,生计资本相对匮乏,生计策略趋于简单和保守。

因此,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需要从个体及外部环境着手,推动政策和制度变革,创造脱贫内生动力激发机制与外源动力机制,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生计资本,提高其抵抗脆弱性风险的能力,改善生计结果,实现可持续脱贫。

All Rights Reserved.关键词 农村贫困 脱贫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113-08一、问题的提出贫困是一项困扰世界发展的重大难题。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贫困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解决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1660万人,较上年末减少1386万人。

①相较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1.7%,②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减贫进程的不断推进,减贫的可持续性受到巨大挑战,贫困减缓的速度有所下降,局部地区还出现贫困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增加的情况。

③扶贫开发的难度和艰巨性在不断加大,如何实现稳定且可持续的脱贫,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陷阱,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役全面胜利的关键。

对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贫困内涵及致贫原因、致贫机理的探讨。

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社会资本_团队冲突和决策效果的关系_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社会资本_团队冲突和决策效果的关系_研究综述与理论分析框架

的回报经常是彼 此增强的,因此,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 并 非 对 立和 竞 争 的, 而是 相 互 补充 的。[58,60,61] 因 此, 对
境研究,在 此 基础上拓展社会资本理论、高阶理论与冲 于同一 个研究对象,可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选择不同的分
突理论,并为中国企 业高管团队内部 社会资本的建 构提 析层次和视角。
资本是 嵌 入体制化、持 续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实际或 成 员行为的融合作用,有利于成 员维持和交 换团队既有
潜 在 的 资源 集 合。 后 继 研 究 者从各自的 研 究 视 角出发, 资源以实现集体目标 , 是一种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
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理论观点,具体可归纳为 结 构主 义和 功能主义两大阵营。结 构主义观点以 B u r t、[51] L i n 等 [52] 边燕 杰等 [36] 为代表,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是“网
等不同分析层 次。 个体( 外部) 社会资本的研 究关注在 用,提高决策的质量。此外,内部社会资本还可通过信任、
开放的网络中,个人如何接近和运用优势位置(如桥梁、 规范和共同愿景等 促使团队成 员确保目标一致的集体 行
Nankai Business Review 2009, Vol. 12, No. 6, pp 42-5 0
* 本文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072 5 0 0 5)、国家自然 响团队 成 员的 行为 ;而风俗、 习惯、 道德、 伦理等文化
科学基金项目(70 872 017)资助
引言
团队冲 突与决 策 效 果的关 系是高层管 理 团队行为 动
情境特征亦会 影响团队成 员的态度、价值 观和信仰,以 及 对冲 突的知觉与处 理。[29,30] 转型 经济 时期, 中国企 业 面 临 着 规 则 不完 善, 资 源为 政 府所 控 制的 制 度 情 境 [31] 和关 系取 向 [32] 的 文化情 境, 政 府、 企 业 及 其 高管人 员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困境

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困境

Ke r s s ca a i lt e r ; e pan sr n t df c l e y wo d : o i c t o l p a h y x li te g h; if ut s i i
2 0世纪 9 o年代 以来 ,社会资本理论 ( oi ai er)逐渐成为学界关注 的前 沿和焦点 问题 ,社 会学 、政治 Sc cpt t oy l a l ah
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期 能为以后论 ;解释 力;困境
中 图分 类 号 :c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0 4 (0 6 5— 0 3— 3 9 0 9— 2 X 20 )0 02 0
Th pl i St e t n f c lis i o i lCa t lThe r e Ex a n r ng h a d Di u te n S c a pia i oy

要: :近年 来。社会资本理论 已经成为社会 学、政治学等学科 所普 遍关注的热点和前沿 问题 ,社会
资本概念也被广泛 用来解释经 济增 长和社会发展 。虽然社会 资本具有 强大的解释 力,但是 社会资 本也有其 固有的 、 自身无法解决的 困境 。本文拟就社会资本的解释 力与 困境做 一 些探 讨 ,旨在使人 们对社会 资本 有


社 会 资本 理论 的发展
关于社会资本理论 ,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布迪 厄是第 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 资本进行 初步分析 的学者 ;科 尔曼 对社 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 ;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 了研究 。本文将遵循上述思 路对社 会资本理
论进行探讨 。
1 迪 厄 对 社 会 资本 的先 驱性 研 究 .布
作用 。场域就像 一张社会之网 ,位置可 以被看成 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 关系的前 提 ,“ 会成员 和社会 社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1.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们合作编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

马克思主义是由他们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理论体系。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套关于贫困原因和解决办法的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基础,探索其当代启示,希望能够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和解决思路。

2.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贫困问题分析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导致贫困问题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从而导致劳动者持续处于贫困之中。

2.2 社会阶级和贫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阶级是决定个人贫困与富裕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对立。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享有巨额利润,而无产阶级则被迫接受低工资、恶劣工作环境等不公平待遇,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

2.3 资本积累与贫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资本积累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资本,进而扩大自身的财富。

与此同时,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相对较少,难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而陷入贫困。

2.4 政府政策与贫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政府的政策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他们呼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废除私有制、追求公平正义等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消除贫困现象。

3.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当代启示3.1 社会公平与贫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贫困问题的理论框架。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目录[隐藏]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力社会资本理论的困境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一个概念,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

一般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得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以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社会资本甚至被西方国家的决策圈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资本理论做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资本理论有强大的解释力,但是社会资本理论也有其局限和困境。

[编辑本段]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关于社会资本理论,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布迪厄是第一位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初步分析的学者;科尔曼对社会资本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帕特南从政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

本文将遵循上述思路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探讨。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先驱性研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其关系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场域” 和“资本” 概念。

“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是由不同的社会要素连接而成的,社会不同要素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

场域就像一张社会之网,位置可以被看成是网上的纽结。

位置是人们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因占有不同的位置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和权利。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

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

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

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

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

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

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

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

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

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

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

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与方法

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与方法

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与方法作者:杜楠,张闯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1年第1期杜楠1 ,张闯1, 2(1.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00049)摘要:通过回顾国际高层次管理学期刊中有关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研究的文献,总结出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归纳了现有研究主题的成果以及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资本;组织层面;理论框架中图分类号:F273.7;C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1.0010.06一、引言社会资本是从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使用的资源\[1\]。

由于企业的经济行动都嵌入在更大的社会背景当中\[2\],并且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自身发展所需的所有资源,而必须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并交换有价值的资源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因此,企业可以被看做有目的的社会行动者,所以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到企业层面的研究中就自然成为理论拓展的基本方向\[3\]。

显然,这种拓展是由社会学者和管理学者共同完成的,但学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分析层面、产生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结构及社会资本的前因与结果变量等问题尚存有较大的异议\[4\]。

在这个大的理论背景下,本文旨在通过梳理1995—2010年间发表在15个高层次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社会资本研究的学术论文,力图展示组织与管理学研究中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还将关注该研究领域中对社会资本的操作化方法,为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由于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关于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包括直接研究组织的社会资本的文献,也包括通过研究个人社会资本对组织层面相关变量的影响的文献,所以那些没有涉及组织层面变量的研究文献。

二、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在社会资本被引入管理学领域之初,学者们多是关注个体通过发展社会关系和网络所获得的资源如何影响其行为,但学者们逐渐注意到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网络也会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比如高管的社会资本可以为组织带来收益\[5\],因此,社会资本在管理学中的应用被逐渐拓展到组织层面。

贫困——一个人力资本视角的解读

贫困——一个人力资本视角的解读
值 困惑” 列昂惕夫之谜” 和“ 等经济 问题。其本质是强调人在
物 质 生 产 中 பைடு நூலகம்决 定 性 作 用 。 理 论 的创 立 者舒 尔 茨 率 先 将 其 该

知 识之于贫 困
知 识 是结 构 化 的经 验 、 值 、 境 信 息 、 家见 解 和 直 觉 价 语 专
用 于对贫困问题 的解释 。 他指 出:贫困的关键 因素本来不是 “ 土地 , 而是人的素质 , 能够显著地改善贫穷人 的经济前景 和 福利 。 “ ”这方面的所谓素质包括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 。 口 ” 此 后 ,人力资本” “ 作为经济学 的重要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关于贫 困的研究。时至今 日, 劳动者人力资本缺乏是其贫困发生的 重要原因业 已成为学界共识 , 期刊 网中相关 的研究成果不断 涌现并呈上升趋势 。总的来看 , 研究者们对人力资本投资在
有 的现象 , 且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 ; 人类 自身创造贫困, 贫
困在人 身上得 到体 现 ; 困的主体是 人 , 困所作用 的客体 贫 贫 也是人 ; 任何一项扶贫和反贫 的措施也都要作用 于贫 困着的
人 身上 。因 此 , 解 读 贫 困 问题 时 回到 人类 自身 寻找 答 案 更 在 为重 要 。在 有关 人 类 自身 因素 的诸 多讨 论 中 , 代 人 力 资 本 现
找答 案更为重要 。在有 关人 类 自身 因素的诸 多讨论 中, 现代人 力资本理 论提供 了一个很好 的分析视 角 。 关键 词 : 困; 贫 人力资本 ; 劳动者
中图分类号 :2 1 F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 7 (0 1 1 0 4 — 3 10 — 472 1) — 0 4 0 0
反 贫 困 中的作 用 进 行 了不 遗余 力 的数 据 论 证 , 提 高 劳 动 者 对

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与方法

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研究主题与方法

行动都嵌入在更 大的社会 背景 当中- ,并且任 2 J 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 自身发展所需 的所有资源,
而必须 通过 与其他 组织 建立联 系 ,并 交换 有价值
的资源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因此 ,企业可 以被看 做有 目的的社 会行 动者 ,所 以社会 资本概 念被 引 入到企 业层 面的研 究 中就 自然 成为 理论拓 展 的基
收 稿 日期 :2 1-10 o 01 -6
基 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0 J 60 0 ) 1 Y A 32 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 09 4 0 27 ;辽宁省教育厅 高等 2 00 5 15 ) 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 ( 09 ) 20 m9 作者简介 :杜 楠 ( 9 3一),男 ,辽宁抚顺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 营销管理和流通理论研究 。E m i a d 4 @13 cm 18 - al v S 9 6 . o :di 张 闯 ( 97一 , ,黑龙江甘南人 ,副教授 ,管理学博士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 院博士后 ,主要从事 营销 管理和 17 ) 男
借鉴 与参考 。 二 、组织层 面社 会资本 的概 念框 架 在社会 资本 被引入 管理 学领 域之初 ,学 者们 多是 关注个 体通 过发展 社会 关系 和 网络所获 得 的 资源 如何影 响其 行为 ,但学 者们 逐渐 注意 到个 体 的社会 关 系和 网络也会 对组 织产 生一定 影 响 ,比
面社会 资本的理论框 架,归纳 了现有研 究主题 的成果 以及组织层 面社会 资本 的测 量方法 ,最后
指 出现有研 究的不足和 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 资本 ;组织层面 ;理论框 架 中图分类号 :F 7 . ;C 6 23 7 3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 .7 X(0 1 0 -000 00 16 2 1 ) 1 1-6 0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来源、核心要义及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来源、核心要义及时代意义

2021年第2期理论建设NO.2.2021摆脱贫困历来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围绕中国反贫困实际作出了新的要求和阐释。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系统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来源、核心要义及时代意义,对于进一步落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逐步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思想来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不是主观上的臆断,一蹴而就,而是在原有理论之上孕育出的新成果,具有深邃而又丰富的理论根基。

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反贫困思想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除贫困思想为主要依据,结合当前的国情党情,形成了具有时代发展特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中有诸多关于反贫困问题的论述。

尽管鲜有直接论述“扶贫脱贫”的章节,但他们始终将反贫困思想贯穿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中。

马克思认为,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劳动,即工人的辛苦劳动与自我价值的严重分●新理念·新发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来源、核心要义及时代意义陶娴静,姚宏志(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反贫困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精准扶贫”是制胜法宝、“人民至上”是价值取向、“共享发展”是根本路径、“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纳入到逻辑框架中,彰显了其核心要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和 Gh s a , 9 7 1 9 ; si 和 Gh s a , 9 8 No ma ohl 19 、 9 8 Ta oh l 1 9 ; r n
0 引 言
自熊 彼 特 ( c u ee ) 1 1 S h mp tr 于 9 2年 提 出“ 新 ” 念 创 概 以来 , 新 E 益 受 到 理 论 界 与 实 业 界 的 密 切 关 注 。在 创 t 全 球 化 的大 背 景 下 , 业 竞 争 面 临着 全 方 位 的 挑 战 , 企 包
T nt,0 2 A lr Kwo 2 0 ; et n , 0 3 Ha e o t 2 0 ; de 和 i n,0 2 W s u d 2 0 ; g — l
括 产 品周 期 缩 短 、 术 升 级 、 争 全 球 化 、 费 者 偏 好 技 竞 消
等方 面 变化 的 挑 战 。 因 此 , 强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已 成 为 增
社 会 资 本 与 企 业创 新 能 力 关 系研 究

个 理论 分 析 框 架
峰。
李 宏贵 , 熊胜 绪。谢 ,
(. 1 南京大 学 商学 院 , 苏 南京 2 0 9 ;. 江 1 0 3 2 安徽 财 经大学 工商管 理学 院 , 安徽 蚌 埠 2 3 3 ; 3 0 0
3 中南财经政 法 大学 工 商管理 学 院, 北 武 汉 4 07 ) . 湖 3 0 3

要: 创新 已成 为企业 获得持 续竞 争优 势 的基 石 。从 社会 资 本 内外 两 个视 角 来探 讨 其与 企 业创 新 的 关
系, 过程 角度挖掘 企 业社 会 资本与 企 业创 新 的互 动 关 系 , 别社会 资本 影响 企 业创 新 能 力 的机 理 , 在 从 识 并

社会资本经典理论研究: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框架

社会资本经典理论研究: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框架
源 ” ,社 会资本 逐 步成为 资本 家族 中的新成 员 。其
把 社会 资 本 的分 析 划分 为微 观 、中观和 宏观3 个层 面 。他认 为 ,在 微观 层面 上应该 集 中讨论个 体 自我 通 过社会 网络 ( 包括 自我 在 内 )调动 资源 的潜力 , 并 且关 注的是个 人 的结果 ,这 种关注 是在特 定社会
二、 社会 资本理论研 究的分析框架
托 马斯 ・ 福特 ・ 朗 以系统 主义为起 点认 为 , 布 社会 资本 是按照 构成 社会 网络 的个体 自我 的关系类
型 在 社 会 网 络 中分 配资 源 的过 程 系 统 。这 样他 就
经过舒尔茨和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学家布迪
厄文化 资本 的不断升 华 ,资本 的概 念从 经济 领域扩 展到社会 领域 、文化 领域 ,甚至 是政治 领域 。特 别 是随着科 尔曼将 其 界定为 “ 个人 拥有 的社会 结构 资
尽管 詹姆 斯 ・ 尔曼 和亚 历詹 德 罗 ・ 茨有 关 科 波
社会资本的观点存在诸多不足 ,但他们的相关研究 仍然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 的意义 ,因此是任何研究
社 会资本 的学 者都无 法避而 不谈 的领域 。
1 姆斯 - 尔曼的社会 资本 观 . 詹 科
( )社 会资本理 论对 个体 行动者 的关 注 一
借去 ,因为社会资本 的存在使得农夫可以使用更少 的物质资本 ( 体现为工具和设备 ) 来完成 自己的工 作 。”因此在科尔曼看来 ,尽管社会资本具有不可
完 全被 替代 性 ,但社 会 资本 的 存在可 以使 人 们在 日 常 生活 中使用 更少 的物质 资本 。 另 外 ,社会 资 本具 有公 共 物 品的性 质 ,其 与新 古典 经 济理 论 中研究 的可 分 割 的 ,可转 让 的私人 物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_周治勇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_周治勇

2011年9月刊改革与开放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周治勇(毕节学院政法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摘要:贫困是与发展如影随形的一种社会现象,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

社会资本的缺乏与贫困有着紧密联系,社会资本的缺乏产生贫困、加剧贫困、再生产和固化贫困。

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的反贫困工作,应该从培育家庭外的社会资本、消除社会排斥和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着手。

Abstract:Impoverished is with develops the closely associated one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is puzzling the human society throughout.Social capital's lacking with has close contacting impoverished,the social capital lacks has,the aggravating to be impoverished impoverished,the reproduction and the solidification are impoverished.Therefore,from social capital's angle of view's counter-impoverished work,should from cultivate outside the family the social capital,to eliminate the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poverty the society supports aspects and so on network to begin.关键词:社会资本贫困反贫困keyword:Social capital impoverished counter-impoverished作者简介:周治勇(1975—),男,贵州毕节人,贵州省毕节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

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意义研究

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意义研究

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意义研究社会资本是一个多重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信任、互惠、团结等因素,对个人、组织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社会资本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聚焦于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以及这些关系所带来的获取和流动的资源。

现代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了更加细致的框架,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都有所描述和解释。

首先,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结构性资本和认知性资本。

结构性资本关注个体通过所处的社会网络获得资源的能力。

例如,个体在某个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人际关系的强弱程度等都是结构性资本的表现。

而认知性资本则强调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与理解。

这种理解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资源获取和利用的效率。

其次,社会资本可被视为一种资源。

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个体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

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增加就业机会、拓宽社会交往圈等。

同时,社会资本还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强个体的幸福感和自尊心。

最后,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信任与互助。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

个体在不断的互动中建立信任,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

互惠是社会资本的另一个重要成分,通过相互帮助和互利,个体能够增加社会资本的获得,形成良性循环。

二、社会资本在实践中的意义社会资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以下是一些社会资本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

首先,社会资本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充分的社会资本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经济活动的流动性。

例如,一个社区内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个体之间互相信任,合作的机会更多,创新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

其次,社会资本有助于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美]托马斯・福特・布朗 木子西 编译导 言“社会资本”是从新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最有影响的理论概念。

但是,社会资本的精确含义是什么?虽然这个术语很快地成了社会科学和决策圈内的常用词,但是明确的定义并不多见。

使用这个概念的那些人,很少有人详尽地阐述过社会资本的理论细节。

学者们开始批评这个概念的理论层次过低和用法上过分简单化,但大多数人通过自己提出的关于社会资本的不同解释来对这个问题说三道四。

许多这样的解释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进步,而且一个人按照当前的经验主义问题下定义也是合理的。

更大的挑战依然存在———建构社会资本的理论含义:(1)不是特殊的问题;(2)不局限于特殊的分析单位;(3)各种分析在理论上不矛盾;(4)对作用、动因和结构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概念上的区分;(5)能概括、组织和明确地表达现在那些业已证明具有生命力的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表述。

为了克服让人头疼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上的含糊不清,我们需要严格的、全面的和对经验研究的问题具有说服力的概念表述。

我的目标是双重的。

首先,我要分别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分析层面上逐一阐述社会资本的概念表述,合并和整合现有最好的理论。

其次,我要指出这三种观点如何构成一般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讨论这三种观点何以共同作用,形成和促进经验研究。

产生的一般理论不是一大堆通过经验研究证明了的或没有证明的重要主张,而是一种概念工具,通过它引起人们研究的兴趣,从而使这种经验的研究容易进行,取向比较正确的问题会在中途引出重要的理论。

我希望这会是把社会资本的研究整合到一种前后一致、理论一贯的知识体系的重要一步。

我的本体论起点是系统主义(systemism):社会资本是按照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自我间的关系类型在社会网络中分配资源的过程系统。

系统主义指的是对系统的要素、构成和环境的三维分析。

在社会资本系统中,要素是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自我。

系统的结构是联结自我的关系类型。

系统的环境是把该系统包含在内的更大的社会生态。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兴但却发展迅猛的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

它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广泛解释力的概念而进入多学科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的视野,是因为社会资本理论既有着悠久的思想理论渊源,又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对学术理论与现实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某种层面而言,社会资本问题无疑将成为一新世纪一个不容忽视的学术话语。

本文试图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整体性的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对社会资本现实意义的展望。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综述虽然“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只有百年的发展史,但纵观社会资本的百年发展历程是十分激烈的,补充、争辩、反驳并存。

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源起谈起,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对社会资本相关观点进行阐述。

一、社会资本的源起撇开“社会”不谈,“资本”自经济学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从斯密到凯恩斯都强调资本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卡尔·马克思的资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以资本为对象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的。

早期的“资本”主要指的是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形态或(和)以货币形态为表现的生产性资源。

在上世纪60年代,“资本”理论引入了人力资本的相关内容,认为资本可以存在于个体劳动者之中,不仅仅局限于实物和货币的形态,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舒尔茨(C.cShulz)、约翰逊(Chalmesr.Johnson)和贝克尔(Howadr.S.Beeker)。

1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资本理论缺乏对群体人力资本的研究。

于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资本”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界定和使用,自此之后,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学、经济学领域得到巨大发展并广泛应用。

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文献记载2,最早在公开研究文献独立使用“社会资本”的学者是利达·汉1黄锐《社会资本理论综述》2Lyda. J.Hanifan,“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re”,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尼范,他用社会资本来阐述社会交往对教育和社群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与信任

社会资本与信任

社会资本与信任博奕理论家提出之人类基本困境公共草地悲剧公共财的生产问题集体行动逻辑囚徒困境第三方监督执行的问题契约的无穷后退问题「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从字面意义上看,至少它是一种资本形式。

但是,它究竟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的概念有何不同?又在多大程度上区别於一般意义上的资本的含义?这需要从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中寻找答案。

Ronald S. Burt在>结构洞vs.网络闭合作为社会资本<一文中指出:社会资本乃是关於有利条件advantage的一个隐喻。

社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市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人们在这个市场中交换各种商品,交流他们的思想。

某些人或某些群体因此而可以得到更好的回报,有些人获得更高的收入……社会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一种补充。

社会资本的隐喻指的是,那些做得更好的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联系更多的人……。

Burt认为,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与其他人或者群体联系,信任其他人或其他群体,支持其他人或其他群体,依赖於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的交换,因此,处於这种交换结构中的某些位置本身尌是一种资产asset,而这种资产,本质上,尌是社会资本,在各种分化的市场中位置效应location effects的一个概念。

Elinor Ostrom T. K. Ahn在>社会资本的一种社会科学观点: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一文中指出,纵观社会资本的定义及其使用,我们发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最小主义者的社会资本观The Minimalist View、转变的社会资本观The Transitional View、及扩张主义者的社会资本观The Expansionist View。

第一类,最小主义者的社会资本观,也即微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定义。

根据Elinor Ostrom T. K. Ahn的描述,所谓最小主义者的社会资本观,指的尌是最一般意义上所使用的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个人的联系。

Elinor Ostrom T. K. Ahn指出,最早将社会资本看做是社会关系的功能和形式来使用而且最接近於现代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Hanifan对於社会在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方面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资本与贫困:一个理论框架的解释(一)
文章借助现代社会资本理论,超越过去仅从物质层面或有形资源形态探讨贫困的传统思路,并尽量克服以往贫困问题研究的片面和不足,力图破解现代社会贫困存在之谜,也就是从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多元维度来认识贫困,以便为贫困群体增加“三种资本”的能力寻找新的获取途径。

一、社会资本定义与贫困的认知
1、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理论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这个概念最初是在经济学领域中使用,19世纪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EugenV.B?觟hm-Bawerk)和马克思经济学创始人马克思(KarlMarx)都曾提出过“社会资本”,但他们使用的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是与“私人资本”、“个别资本”相对应的,不是我们现在把握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

关于这种社会资本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经济学研究转入社会学研究后,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

直到1985年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Bourdieu)用英文发表“社会资本随笔”的论文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新概念后,才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接着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S.Coleman)于1988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这篇经典论文之后,社会资本理论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渐成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但至今社会资本的定义在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未统一,主要有功能说、资源说、能力说、网络说、文化规范说(卜长莉,2005)。

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是以资本形态普遍存在于制度化关系网络之中,并能够被其使用者投资积累带来一定收益或便利的社会资源。

此定义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社会资本是以资本形态存在的,也就是人们可以客观感觉到的“无形”资产;二是社会资本存在的载体是社会网络关系,也就是有的学者提到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但从正面来讲,这种网络(或资源)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关系网,而是“制度化的关系网络”,是与规范的组织(团体)成员制相联系的;三是当社会资本作为人际互动过程中而存在的信任、合作、共享、互惠等资源形式时,能够为使用者实现目标提供便利、带来收益。

社会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为:社会网络、信任、合作(互惠)、参与、共享等。

目前,社会资本理论是一种日渐新兴的理论范式,是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

现有研究文献已从基本概念、度量方法和指标及其对社会、经济绩效等不同角度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构建,它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而社会资本理论用于贫困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年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一种新视角和新尝试,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贫困的认知:视角转换与思想演变
可以说人们对贫困概念的理解经历着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过程;经历着逐步从纯经济生存层面,扩大到权利、发展、环境、文化及精神等层面。

下面我们将结合学术界对贫困概念界定的思想发展脉络,依循着:物质生存、社会人文、能力发展的逻辑扩展顺序,对贫困内涵的演进给予简要说明,并指出其中的不足。

(1)物质生存的视角。

人们认识工业社会的贫困,开始仍然沿用自然经济社会有关物质品匮乏威胁人们基本生存即是贫困的说法,当然物质品的多寡通常采用了货币收入额为标准,这不仅将贫困与低(货币)收入相联系,而且奠定了以货币收入为衡量工具的贫困线标准基础。

正是如此,早期的文献可见英国学者朗特里(Rowntree)等学者对工业化初期社会贫困的研究成果。

1899年,朗特里在《贫困:有关城镇生活的调查》中对英国约克市做贫困问题研究时,提出了“初级贫困”(即绝对贫困)的概念,这种贫困就是基于“获得仅能够维持体能所需要的最低必需品”的预算,并且随之得出了一个“社会可接受的”货币量(朗特里,1901),由此开辟了将贫困与无法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品,以及这种最低限度物质品折合的货币收入额联系起来的研究思路,为后来研究贫困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标准范式,影响深远。

可以说最初的贫困概念都是基于物质生存标准的生理层面考量,虽然这种界定抓住了贫困的基本硬核,但是这种与生存的需
要或工作效率的需要相联系的生理学方法,集中于贫困的生存表象而忽视了贫困内在所包含的发展、赋权、能力、人格尊严、知识文化、社会地位等更为深刻的内涵。

当然这样的探索也不失为认识贫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视角,并引起人们对贫困现象更多地关注和思考。

(2)社会人文的视角。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从“社会人文”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困程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新的贫困概念,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贫困扩展到“人文贫困”(HumanPoverty)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反映人均国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的收入贫困,也包括反映公民权、政治权、文化权及基本人权状况的权利贫困和反映人均寿命、卫生、教育、知识信息交流、生活环境质量条件等因素的人力贫困、知识贫困与生态贫困。

其具体指标有:40岁以前可能死亡的人口比例、文盲率、参与公共事物的权力及概率,获得基础性教育与卫生保健服务的条件、环境污染指标、可饮用水和合适的食物状况等等。

这些“新标准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文明发展程度下,人类对相对贫困内涵的理解程度”。

社会人文视角将人们对贫困的认识由传统的单一维度(经济角度)拓展到了多元维度(经济、政治、文化、卫生、环境等角度),加深了对贫困概念的理解。

(3)能力发展的视角。

世界银行在过去的15年间,对贫困的认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1981年的贫困定义相比,《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传统的基于收入的贫困定义进行了扩充,加入了能力因素,认为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

”《2000—200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又在“能力贫困”的定义之中,加进了“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涵义,意指“一个家庭和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受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同时“还意味着面临许多风险(暴力、犯罪、自然灾害和被迫失学等)的可能性。

”而对能力贫困在理论上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

森关于可行能力(capability)——贫困视角的提出,把对贫困性质的认识又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指出:所谓“贫困,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这却是现在识别贫穷的通行标准”。

并且“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可以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特别是儿童营养不足)、长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失败。

”当然,这种可行能力——贫困的视角并不完全否认将低收入视为贫困主要原因之一的传统观点,同时还将反贫困的政策视角从直接的生活质量改善,拓展到提高获取收入并摆脱收入贫困的能力。

可行能力视角对贫困分析所做出的贡献在于,通过把注意力从手段(而且是经常受到排他性注意的一种特定手段,即收入),转向了人们有理由追求的目的,并相应地转向可以使这些目的得以实现的自由,强化了我们对贫困和剥夺的性质及原因的解释。

将现有文献关于贫困的概念归纳起来,CDP(CommitteeforDevelopmentPolicy)在对欠发达国家2006年的回顾和总结中认为,贫困包含三方面要素:低收入、人力资本的缺乏以及经济上的脆弱性(“TheLeastDevelopedCountriesReport”2006)。

应该说,这个概括虽然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缺乏所导致的收入贫困、人文贫困、能力贫困融入到贫困概念的框架之中,已经比较贴近现代文明对贫困的认识和解释了,但仍有其不足,也就是欠缺社会资本的视角。

在一个日益开放或转型的社会中,贫困群体所表现出的封闭性、边缘化倾向能够用社会资本分析工具加以解释并给出政策取向;同时,社会资本的弱化对知识贫困、人文贫困乃至收入贫困都有正相关性(有关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因此,采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维度视角导出的贫困概念,不仅包含收入贫困、人文贫困、能力贫困,还包含边缘性贫困,就是指因缺乏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源(包括组织、网络、信任、合作、参与、声望、地位等),而在匿名社会里可能遭受歧视、排挤、打击而陷入社会边缘的贫困状态。

结合三种“资本结构”的维度来看待贫困,兴许给出的答案能够较为圆满地解读现代社会贫困,也符合人类社会认知贫困的思想演变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