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原毁》导学案

合集下载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简介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原毁》是一篇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文章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掌握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毁谤的起源和影响的分析。

2. 运用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作者观点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文章、论文和案例,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注。

2. 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4.2 教学展开1. 讲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如引言、和结论等。

3. 讲解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介绍文章中提到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如理性批评、建设性批评等。

4.3 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关于毁谤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4.4 教学总结与反思1. 总结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回顾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巩固学习成果。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

(2)培养坚定的信念,不为他人的言论所左右。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原毁》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及文章的论证方法。

5. 实践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将《原毁》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毁誉观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

2. 写一篇关于《原毁》心得体会的小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将文章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韩愈的生平事迹、文学地位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原毁》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针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原毁 导学案

原毁 导学案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课题《原毁》导学案执笔人:何会娟审核:李娜班级:姓名:一、导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2、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二、导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难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

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题目理解原毁毁:诋毁、诽谤专用以推论事理根源的一种文体。

原:推求根源,推究“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毁》探求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3、整体感知本文论述和探究4、分析第一段主要内容: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第二段重点字词:详廉自取以欺于人少已不足称用计图闻谓身第二段主要内容:待己廉:责人详:(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对人求全责己太宽修应与。

然。

已然是是故修第二课时1、第三段(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2)说出怠与忌的具体所指?怠——忌——(3)本段所运用的论据有哪些?理论论据:事实论据:(4)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5)本段段意是什么?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2、第四段有作存几理第四段段意(论“毁”与“国治”)3、主题:4、写作特点:(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5、课堂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一)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7课《原毁》word学案

粤教版语文选修第17课《原毁》word学案

《原毁》第一课时学案编写人:唐浩岭学习目标1. 掌握古文句式句法及文言词汇等。

2. 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文本研读一、基础知识积累(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通悦)(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文言实词的意义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点,名词亮疾病,卒于军病重,动词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动词2、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形作动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好事,形作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与……交情好,形作动3、及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如,比得上,动词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等到,到,动词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趁着,介词4、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他,代词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那里,代词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怎么,疑问代词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助词5、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却,竟然,副词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却,竟然,副词良久乃已才,副词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就是,是,表判断的语气,副词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6、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他们,第三人称代词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那些,指示代词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那些,指示代词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词(三)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其意思。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一般人许多人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虽然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两个词——尝,曾经,副词;试,试验、尝试,动词(四)难句试译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对待别人既宽容又平易(要求少)对自己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懈怠;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选修2 《原毁》教学设计

第17课《原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指导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帮助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体会写作目的,观照现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和写作特色,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借“抗疫献爱心”新闻引入:隆平高科技股分有限公司捐米、袁隆平捐款受诽谤事件。

二、了解作家及作品1.题目解说:《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2.走进作者:简介韩愈。

3.简介写作背景。

三、听范读,诵读感知文章。

要求:1.小声跟读,正字音(关注红色字)。

2.划出每段的中心句。

3.标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

四、自主学习检测:1.读准字音:怠(dài) 舜(Shùn) 懼(jù) 懦(nuò)说(yuè) 语(yù) 几(jī) 欤(yú)2.辨识通假字(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懼,同“惧”,害怕)(2)未少有得而止矣(少,同“稍”)(3)必说于言(说,同“悦”)五.研习文本:1.分析第一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善:好事。

(形容词作名词);所以:……的原因(古今异义词)……,……也(判断句式);不亦……乎(反问句式):不就是……吗?(2)古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舜、周公)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2.分析第二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新:最近的表现(形容词作名词)外以欺于人:对外欺骗别人;内以欺于心:对内欺骗自己(2)今之君子如何待人待己(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待人待己的态度第2层:分析待己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3层:分析待人的具体行为及后果第4层:发出感慨3.分析第三段:(1)关注重点字词(句式):怠——(不能修)自己不追求进步;忌——(畏人修)害怕别人有进步(2)揭示歪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划分层次):第1层:概说“毁”的根源(怠与忌)第2层:对比分析其具体行为(着重“忌”)第3层:指出“怠”与“忌”的危害。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提出的毁谤的起源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原毁》是古代哲学家韩愈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毁谤的起源和危害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毁谤观。

2. 文章主要观点:毁谤是人的本性,但应该有节制,正确的毁谤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3. 文章结构分析:引言、、结论。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主要观点和结构。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毁谤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毁谤的影响。

2.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的背景和《原毁》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毁谤的看法,并分享讨论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毁谤案例,让学生思考毁谤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毁谤。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思考方向。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原毁》全文及注释。

2. 参考书籍:关于韩愈和《原毁》的研究书籍。

3. 网络资源:相关文章和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2 教学材料1. 文章复印:准备学生的阅读材料。

2. 讨论卡片:准备一些关于毁谤的问题和案例,供学生讨论。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要介绍文章的《原毁》的含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文章《原毁》有什么疑问?教师讲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词汇和句子理解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造句或讨论。

第四章:文章内容讨论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标注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鼓励学生提出对文章的拓展思考和问题。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总结,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原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原毁》全文。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颜真卿《原毁》全文。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3)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标出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注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原毁》全文。

2. 完成练习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案例教学: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

《原毁》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的毁誉观,使学生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2)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原毁》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毁誉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毁誉的文章,如《论语》中的“毁贤论”。

(2)提问:什么是毁?什么是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毁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原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毁”、“誉”、“原毁”等,并进行解释。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文章中的观点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观点,写一篇关于如何看待毁誉的短文。

(2)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语的解释等。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等。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7原毁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7原毁教案1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原毁【教学目标】1、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把握词类活用;借助注解,能通译文章。

2、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第一段内容)3、理解作者情感,树立“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1、2【教学设想】《原毁》这一课文初步设计是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并完成配套的练习,大致解决字词问题。

【教学手段】ppt课件、多媒体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视频引入】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将播放一个视频,请认真观看,因为老师待会要提问题考考你们。

播放视频——《他犯了什么罪》问题:请问,视频中的这位先生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呢?明确:诽谤罪(学生可能会回答造谣、诬陷……)师:看来大家还是很懂法的!这位先生犯的是诽谤罪。

师:什么是诽谤?这里有两个选项,请同学们作出判断。

✧(1).以不实之辞毁人。

✧(2). 进谏。

明确:两个选项都正确。

(学生会异口同声)师:其实两个意思都是“诽谤”具有的。

我们来看看具体情况:(播放课件)✧诽谤一词原为褒义。

✧战国中期,齐威王采纳邹忌进言,大刀阔斧整治吏治期间,立与人等高诽谤之木,上挂木牌,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都可对时政加以评点进言,书之于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齐威王处。

由此,齐国官风大为改观。

✧齐威王之后,齐国官场奢靡安逸之风复燃,诽谤之木越立越高,逐渐人不可及,书牌进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谈,由此,千百年后,诽谤一词便为现世所用之贬义也。

师:这是一种“辞义转换”。

现在【百度百科】的释义是:“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也就是说诽谤就是以不实之辞毁人。

2.【表达与交流活动】师:你遭受过诽谤吗?你诽谤过别人吗?(学生交流表达)师总结:诽谤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后果将会很严重。

刚刚我们在视频里看到那位先生已经惹上了牢狱之灾,因为他犯了诽谤罪!我们来看看法律是如何界定诽谤罪的,又是如何处罚的: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高中语文《原毁》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原毁》教学设计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7课《原毁》唐·韩愈一、作者简介。

见《(张中丞传)后叙》。

二、释题:《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

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三、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

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

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原毁教案(教学设计)

原毁教案(教学设计)

《原毁》教案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方法还停留在初中依赖注释和翻译参考书不求甚解的阶段,不会及时总结归纳,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长期下去很难提高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还应放在积累文言知识和准确翻译课文上。

另外,本文是一篇论世文,本来可以作为启发学生写“于世有补”的议论文的范例,可惜时过境迁,加之学生阅历尚浅,很难理解这一点,所以希望补充其他相关背景资料和其他较接近学生实际的文章加以弥补。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断句、翻译等方式明确自己学习本篇文言文的难点所在。

2.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联系之前所学文言知识等方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知识。

3.指导学生通过读标题、找对比、找排比等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结构议论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体会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本文及有相似行文思路的优秀议论文培养学生究因探源的说理意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体会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断句、翻译等方式明确自己学习本篇文言文的难点所在。

2.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词典、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联系之前所学文言知识等方式掌握本课重点文言知识。

3.指导学生通过读标题、找对比、找排比等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结构议论文的能力。

一、预习完成学案预习及自学内容1.自读课文,试着为课文断句,明确难点。

2.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3.根据提示为课文分层,并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二、课堂教学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原毁》,原毁是什么意思?《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大家是否能够猜测其它几篇的内容。

“原”,推论本原;“毁”,毁谤。

原毁读写导学案[优质文档]

原毁读写导学案[优质文档]

《原毁》文言文阅读与作文仿写导学案编写:唐立法审核:李宜良《原毁》阅读【题解及结构分析】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

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不怠不忌,毁谤便无从产生。

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

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其根源及危害性。

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

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划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原文与思路分析】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

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正面总写)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4];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5]!”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6];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正面)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7]。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反面总写)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8]!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原毁学案

原毁学案

第17课原毁学案第17课原毁在科举路上,他曾当了三次重考生,在当官的生涯里,他廉洁、耿直、敢讲真话的优点,而使他数度被贬至鸟不生蛋的地方,有次更险些被皇上杀头。

虽然他是如此倒霉,但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却委实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

这个人,就是韩愈。

美字体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美文读韩愈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原毁》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检查:1.作者简介: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南河阳人。

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

“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

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

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乐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2)早夜以思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其一不责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4)即其新不究其旧____________________(5)能善是,是亦足矣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病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________________②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何往而非病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____________________⑥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人也;予,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舜,大圣人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再次认真朗读第一段,探究下列问题1.第一段分为几层?各层的内容是什么?(三)、再次认真朗读第一段1.结合重点字词口头翻译第一段2.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第一段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2.第一段的朗读情况二、讲授新课(一)认真朗读第二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未少有得而止矣“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故人难于为善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老朋友;死去的人(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人难于为善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善是,是亦足矣____________________(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___________________(4)究其旧不图其新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称①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____________________③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____________________⑤度而取长,称而取重 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问题探究:“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则不然”此处何意?(三)自由朗读第三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______”通“______”,________(3)道德之行,难已“______”通“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吾尝试之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3)尝试语于众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试验,试(4)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望名誉之光____________________4.【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修①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怠者不能修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恐修名之不立____________________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____________________⑤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____________________⑥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____________________⑦孙膑膑脚,兵法修列____________________⑧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____________________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1)怠与忌之谓也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2)某良士,某良士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4)又尝语于众曰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5)士之处此世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6)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再次朗读第三段,探究下列问题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1.第一、二、三段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2.第一、二、三段的朗读情况二、讲授新课(一)认真朗读第四段,解析下列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乃①而我乃不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______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__⑤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____________2.【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

将有作于上者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读文本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4.【上下求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第三段,那么,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探究结论】5.在“责己”与“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

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归纳中心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1.翻译下列句子: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2.熟读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