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
名词解释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它不仅包括个体的心理功能和行为表现的正常与否,还涉及到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情绪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挑战的能力等方面。
心理健康是人们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会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表达。
他们通常能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够以一种灵活且适应性强的方式来认识和面对自己的情绪,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挫折。
此外,他们还会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够对自己的需求和情感进行理解和表达,还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情感,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会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能够主动寻求支持和帮助,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程度和水平会因个体的体验和文化背景而不同。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压力和挑战,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问题等,这些都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持心理健康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心理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其次,要提高个人的心理应对能力,学会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如积极倾诉、寻求外部支持、培养兴趣爱好、运动等。
再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加强沟通和协调能力。
最后,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包括家庭和工作环境的改善,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网络等。
总之,心理健康是个体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还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的培养和保持,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状态的良好与正常。
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个人的价值观、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健康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积极态度,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压力和困难,并且拥有适应变化和复原力的能力。
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健康的概念通常被用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
它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
具体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 积极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足和幸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和愤怒。
2. 良好的自我认知: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和价值,并且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他们具备自尊、自信和自主性,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去规划和追求生活目标。
3. 健康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具备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建立互信和支持的关系,并且能够解决和处理人际冲突和困扰,从而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
4. 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适应不同的情境和挑战。
他们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和挫折,迅速恢复自己的情绪和能量,以继续前行。
5. 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健康的人具备正常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能够理性地分析问题和做出决策。
他们具备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和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心理健康对个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更能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
此外,心理健康还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常常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如心脏病和免疫系统失调。
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健康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2. 寻求社会支持和亲友关爱,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探讨人类思维、情感、意识和行为等方面来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1.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正常的情绪体验、适应能力、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表现。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缺乏心理疾病,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人们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积极的情绪调控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等方式来维持心理健康。
2. 压力压力是指个体在面临外部或内部压力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它可以是来自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也可以是个人内心压力的积累。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过度的压力却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积极应对压力、寻求支持和进行放松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3. 自尊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肯定和价值感。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品德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看法。
良好的自尊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而低自尊则容易导致自卑情绪和心理问题。
4. 抑郁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
抑郁症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严重的困扰。
治疗抑郁症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并且早期的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发展非常重要。
5. 焦虑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和恐惧感等。
焦虑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焦虑则可能妨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功能。
常见的焦虑症状包括恐慌发作、强迫行为、社交恐惧等。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6.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的服务。
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健康可是个超级重要的话题呢!那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呀?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就好比我们的身体需要健康来正常运转一样,我们的心理也需要健康才能让我们快乐地生活呀!心理健康包括很多方面呢。
比如说情绪健康,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或者动不动就大发脾气,那肯定不太健康啦,对吧?就像天气总是阴沉沉的或者老是狂风暴雨,那可不行呀!还有认知健康呢,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要是一个人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新东西特别吃力,那可能认知方面就有点小问题啦。
这就好像电脑的处理器不太灵光,运行起来就不顺畅呀!人际关系健康也很重要哦!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和别人打交道。
如果一个人很难和别人友好相处,总是很孤僻,那肯定也不健康呀。
这就好像一辆车没有和其他车好好配合,在路上就容易出问题呢。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被打倒,而是努力去克服。
这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面对敌人毫不退缩!他们也能够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让情绪失控影响到自己和别人。
就像一个优秀的舵手,稳稳地掌控着自己的情绪之舟。
那怎么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呀,比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这就像给我们的心理机器加足油、做好保养一样。
还要学会应对压力,压力就像一场暴风雨,我们得学会找地方躲雨,或者给自己撑起一把伞。
多和别人交流沟通也很重要哦,把心里的烦恼说出来,就像把垃圾倒出去一样,心里会轻松很多呢。
总之,心理健康真的太重要啦!它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让我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地生活吧!。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概念名词解释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上的良好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适应能力,以及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个体的重要性1.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积极情绪,享受生活,并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2.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使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3.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互关联。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更有可能保持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使个体更具备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更能够适应变化和挑战。
对社会的重要性1.经济发展: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社会和谐: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体与他人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暴力行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教育成就: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并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4.犯罪预防:心理健康有助于减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全。
应用心理健康的概念应用于多个领域。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诊断和治疗各种精神障碍。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评估、诊断和干预来帮助个体恢复或维持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提供支持和干预措施来帮助他们在学校环境中实现良好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咨询、辅导和培训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工作场所心理健康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管理、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支持和资源来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幸福感。
社区心理健康社区心理健康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预防和干预措施来改善社区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可以包括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支持小组等。
全球心理健康全球心理健康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卫生政策和倡导。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里,它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决个人、社会和组织问题的重要工具。
心理学的核心价值是发挥人类潜能,为个体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术语,会使人产生困惑。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名词及其学习内容: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行为上都有良好的发展,保持健康心理有助于保持正面态度,积极地面对人生种种挑战。
心理测量:心理测量是一种科学评估方法,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变量,包括知觉、思维、情绪和行为特征。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就业,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培训等。
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的方法,用于研究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动机。
它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个体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数据,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机制。
治疗心理学:治疗心理学是以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心理学,旨在帮助个人改变其思维、情感和行为。
治疗心理学的技术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技术、心理咨询、家庭治疗和社会认知技术等。
生物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和社会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点,研究遗传、生物反应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评估心理学:评估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旨在通过测量、分析和评价个体的心理特征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它主要应用于咨询、治疗、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
以上介绍了心理学中一些常见心理健康名词及其学习内容,它们为我们理解心理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只有充分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心理学技术,为个体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此外,人们应认真学习心理学,发挥自身潜能,在心理上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对于解决复杂的心理问题尤其重要。
例如,在情绪管理中,要积极主动,平衡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化。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习如何面对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以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维护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稳定、平衡、健康,能够应对生
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压力管理: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技巧,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减
少和缓解压力对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3. 情绪管理:指学会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愤怒、焦虑、忧虑等,以达到情绪稳定的状态。
4. 自尊心: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认可,能够积极、自信地面
对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5. 社交技能:指个体在社交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巧,能够有效
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实现互利共赢。
6. 焦虑症:指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会出现过度焦虑、紧张、恐惧等
情绪,而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现代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学会如何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仅仅是针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身的情商和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心里健康名词解释
心里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处于健康、稳定和良好的状态。
它包括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相互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心理健康是人们适应生活、应对压力、处理情绪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的体现。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如下:1. 自尊:自尊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感的认同、理解和接纳。
有良好自尊的人通常具有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并能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韧和果断。
2. 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的是人们在面对压力、逆境和挫折时的应对能力。
具有良好心理弹性的人能够迅速适应和恢复,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成长。
3.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人们对情绪的认知、理解和调整的能力。
具有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人能够辨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够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绪。
4.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思维、情感、行为和意义的认知和理解。
具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来做出决策和行动。
5. 知觉:知觉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具有良好知觉能力的人能够准确、全面地理解和解读周围的信息和情境,并基于此做出合适的反应和决策。
6.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是指人们与他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具有良好社交技巧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和有意义的关系,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7. 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人们在面临困难、挑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坚韧、坚强和灵活的能力。
具有良好心理韧性的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通过适当的应对策略来克服困难。
8. 健康认知:健康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和了解。
具有良好健康认知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以及其对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并能够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和维护心理健康。
9. 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人们对自己思维和情感的自主控制和调整能力。
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人能够自觉、自主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不同情境和需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部分简答教学文稿
心理健康:就是个体一方面能够积极调整完善自我,顺应日益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又能够有效地改变环境,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简言之,心理健康就是不断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的具体体现:①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③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④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⑤养成健康的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⑥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
衡量心理健康的尺度:①医学尺度:以病因与症状与否作为划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②社会尺度:是以行为适应环境、符合社会规范与否作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
③统计学尺度: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
心理健康的标准:①适应性标准:以个人能否适应环境来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适应:通常是指的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的一种互动行为,它是和具体环境相联系的,受到与环境间关系的限制。
②发展性标准:尽其所能的勤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也实现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与奉献。
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指向更成熟、更丰富、更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生活。
心理健康的评价: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应该没有严重的情绪困扰,适应良好,具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的发展特点,具有面对挫折与失败能自我复原的潜能。
适应良好、无心理困扰、有较强的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绪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行为表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期望,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在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和学习,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和谐;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能在现实环境中保持自身和社会的平衡。
人的心理健康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方面,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而这些都处于动态变化发展之中。
当前心理健康的内涵正在不断充实,标准也在不断修改和更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个别差异。
二、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人际关系趋于复杂化,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亿人有某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隐蔽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心理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就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反应迟钝、头痛、多汗、易激怒、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于集中等一系列症状,引起植物神经紊乱,最终导致一些躯体性疾病的发生,如胃肠功能紊乱、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甚至癌症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因抑郁症造成的自杀死亡人数已达到10万人之多。
可见,维护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测试?测试题: 1、你喜欢与别人交往吗? A、一般B、比较喜欢C、不喜欢D、说不清2、你比较容易生气吗? A、有时B、经常C、一直很少D、不知道3、你有时候会不会经常回忆以前的事情? A、是B、偶尔C、不是D、没注意4、你会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心烦意乱吗? A、有时B、经常C、有时D、不会5、你睡眠好吗? A、一直都好B、偶尔不好C、一直不好D、不知道6、你常常觉得很累吗? A、是B、偶尔C、不会D、没注意7、你觉得自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活吗? A、有时B、经常C、从未D、没注意8、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怎样? A、一般B、比较满意C、不满意D、说不清9、你觉得你所在的单位怎样?。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教育名词解释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名词解释汇总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即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的完满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健康的含义更加完整、全面。
*2、心理健康;指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
3、心理问题;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
*4、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其原因多与自我调节水平下降有关。
*5、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因为外部刺激过强或心理严重失调所致。
*6、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卫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7、心理压力;指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那种紧张、焦急感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
*8、心理应激;指人们在压力情景下引起的一系列分歧于平时的身心反应。
*9、挫折(心理挫折);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难以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10、合理化;主要是通过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如贬低目标(酸葡萄机制);美化结局(甜柠檬机制)、推诿责任等。
*11、否认:这是对波折情境采取的一种鸵鸟政策,即不承认态度,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12、投射;即将引起压力和冲突的焦急感以及深层的需求与动机转嫁到其别人身上以减轻自身压力的方式。
*13、幻想;即通过幻想或想象的方式来暂时满意一下在理想中无法满意的某些需要的调节方式。
*13、固执行为;指坚持某些明知无效甚至有害的反应方式,而不能作出有效的调整。
*14、攻击行为:比如受到别人的指责后马上反唇相讥,甚至恶语伤人,这是直接攻击;假如此时意识到这种言语侵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害,于是将供给矛头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目标,这叫间接攻击;如果受挫折是一个性格内向、比较懦弱的人,也可能把攻击矛头指向自己,这是自我攻击。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health)指个体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保持同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具体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等。
一、知觉和注意的特性。
知觉是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的形象、意义(包括它们的强度)转换成空间或者时间的映像;注意则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这两种特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组织性。
2、注意的特性。
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性。
注意的动力性。
二、能力。
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能力。
人的能力总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着的。
三、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情感也称情绪。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四、意志。
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五、气质。
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典型表现是心境。
六、性格。
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态度特征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在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七、态度。
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倾向,是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及其满足与否的评价和体验。
八、认知。
就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九、思维。
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
十、品德。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现实的稳固的持久的心理特征。
十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满意的心理状态,而非仅指没有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元的。
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逐渐加以研究和探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从以下几点来衡量: 1、智商在80分左右;2、处世乐观,善于交往;3、待人热忱,愿意帮助他人;4、兴趣广泛,爱好多样;5、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环境;6、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7、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8、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心理健康 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和情绪层面的良好状态和适应能力。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心理过程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生活中的压力、挑战和变化做出积极应对的能力。
以下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些术语的解释:
心理健康问题:指在心理和情绪层面出现的困扰、疾病或障碍,如焦虑、抑郁、精神疾病等。
这些问题可以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感受。
良好的自尊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增强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应对机制:个体面对压力、挑战和困难时采取的心理和行为策略。
健康的应对机制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
焦虑:一种主观体验,常常伴随着紧张、担心和恐惧的情绪。
焦虑可以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当它变得过度或持久时,可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抑郁:一种情绪状态,常常伴随着悲伤、失去兴趣或快乐感以及能量不足。
抑郁也可以是一种临时的情绪反应,但当它持续时间较长或严重时,可能需要专业支持和治疗。
精神健康:广义上指心理健康的综合概念,包括个体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层面的健康。
精神健康的维持涉及到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积极的情感表达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维护心理健康对个人的幸福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积极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自我满足感、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如有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是重要的,以便有效管理心理健康问题并促进个体的整体幸福。
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
健康,来自古希腊语的“hetios”,意思是完整,全部,健全的,指的是人身体、精神健康,财务,社会,道德价值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它是建立在良好的饮食,体育锻炼,遵守健康习惯,保持正常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健康水平的基础上的。
心理健康,来自希腊语的“mentis”,意思是心理健康独特的,它意味着体验和表达情绪的平衡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心智成熟,健全,有利于社会的有效功能和发展的能力。
它是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示一个人拥有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思维模式,以及更好的个人关系和社会联系。
健康,心理健康是互相联系的,一个影响另一个,并互相影响其他相关要素。
两者均需要正面,积极的影响和努力,以便促进良好的健康状况。
健康,心理健康的促进主要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运动,保持清洁和健康的环境,适当休息和睡眠,回避流行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联系,合理分配时间,促进心理动力和自尊心的发展,维持清晰头脑,控制精神活动,健康的情绪表达,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压力的累积,积极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塑造,更好的家庭教育,社会资源的积极利用,科技精神的促进,政策和法律的积极实施,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等。
综上所述,健康和心理健康并不是独立的或单独的概念,而是互相联系和增强的概念,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和心理健康,需要建立良
好的健康促进活动,并充分利用良好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定期运动,及时休息,社会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活动,实现健康,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狭义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狭义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狭义)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常见的词语,往往是指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的健康状态。
它包括个体心理功能的正常运作、情绪的稳定、积极主动的应对能力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正确认知。
在这个概念中,"心理"指的是涉及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层面。
心理健康的意义在于它对个体的整体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通过积极的思维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他们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解和关心他人的需要,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心理健康的形成和维持涉及多个因素。
首先,个体的遗传背景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些遗传性的心理疾病或易感因素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次,个体的成长环境和支持系统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区环境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个体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
此外,生活中的压力、学业、工作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的狭义概念强调个体正常心理功能的表现和运作。
这包括个体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处理问题时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包括情绪的稳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体验到喜悦、满足、安心等正面情绪,并具备有效应对和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
此外,个体还应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改进。
心理健康还意味着个体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帮助,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对于社会而言,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压力和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心理学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正常状态,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理和规律。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心理健康这个词,但是很多人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将对心理健康这个名词进行解释,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首先,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没有明显的异常或疾病。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并能够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
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且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
其次,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功能的协调和平衡。
在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之间能够协调一致,相互之间不产生冲突和矛盾。
例如,一个情绪稳定的人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对外界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并且能够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会过度悲伤或过度愤怒。
另外,心理健康还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接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以及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此外,心理健康还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发展。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情感和认知上能够达到与年龄相适应的水平,并且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和资源,积极地追求个人目标,并且具备一定的自律和自我控制能力。
最后,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亲密关系的变化等。
这些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维持心理健康需要个体时刻保持警惕,学会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正常状态,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学-心理健康(总分:129.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18.00)1.心理健康(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解析:2.压力(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也叫应激,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当代的压力概念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包括心理成分和生理成分。
三是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
)解析:3.压力源(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
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
)解析:4.挫折(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考试范围Ps 这是我们上学期考试前按老师给的考题自己总结的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考一样的不过给大家参考一下吧~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个人在心理、生理、社会行为上都保持良好的状态,在上述三方面的意义2、人际交往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发展和个性成长有重要作用3、升华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将自己不为社会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变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或欲望,或将自己的情感或经历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使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为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升华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认同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
4、人格又称人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组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包括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心理特征两方面。
5、首因效应(首次、优先、第一印象)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现象,第一次接触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的评价的影响,实际上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
6、情绪年龄是人的情绪发展水平的一种衡量标准,不同年龄的人在其情绪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当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与其年龄应具备的认知水平相符合,她就具有相应的情绪年龄。
7、SOLER模式艾根1977年根据研究得出的一个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模式S:坐或站要面对别人O:姿势要自然地放开L:身体微微地前倾E:目光上的接触R:放松8、非理性观念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理论(ABC理论),将导致人们产生错误世界认知和不良情绪的信念称为不合理信念,它具有三个特点: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灾难化A:诱发性事件B:存在的不合理因素C:不良情绪9、刻板效应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一种固定化的认识。
一方面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体做出概括性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老年护理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老年护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心理状态的良好与正常,包括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可以理解为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词汇进行解释。
例如,压力管理是指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自尊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正面评价和认可。
老年护理是指对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关注和照顾的服务。
它涉及到身体护理、医疗服务、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
在老年护理中,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可能会面临身体健康的下降、社交关系变化、失去亲人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老年护理中,心理健康的关注可以通过提供定期的心理支持和咨询、促进社交交往、提供适当的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抵抗各种生活挑战的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的名词解释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
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
“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
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编辑本段标准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
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它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呢?什么是心理健康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多有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
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
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智力水平正常。
二,自我意识正确。
三,人际关系和谐。
四,生活平衡积极。
五,社会适应良好。
六,情绪乐观向上。
七,意志行为健全。
八,人格完整统一。
九,心神特征一致。
编辑本段程度自测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的意义更重要。
现在将测定心理老化的15个问题列表如下,你也不妨来测测:1.是否变得很健忘?2.是否经常束手无策?3.是否总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事情上?4.是否喜欢谈起往事?5.是否总是爱发牢骚?6.是否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漠不关心?7.是否对亲人产生疏离感,甚至想独自生活?8.是否对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难?9.是否对与自己有关的事过于敏感?10.是否不愿与人交往?11.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12.是否常常很冲动?13.是否常会莫名其妙地伤感?14.是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意义?15.是否渐渐喜好收集不实用的东西?16.是否常常无缘无故地生气?如果你的答案有7条以上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现老化的危机了,要小心保护自己的心理了。
编辑本段健康与亚健康现在人们生活的水平是在逐步的提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健康的问题。
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亚健康不是健康的状态,而是非常危险的非健康状态。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是健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是很危险的。
就相当于保险丝即将断开之前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心理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解决。
编辑本段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老人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中年人标准1.感觉、知觉良好。
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
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3.逻辑思维健全。
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4.想象力丰富。
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5.情感反应适度。
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6.意志坚强。
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7.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8.人际关系良好。
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
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10.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
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12.保持正常的行为。
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标准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儿童标准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
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
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
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编辑本段深层次了解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
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内容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不脱离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编辑本段与生理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