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题模板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例题探究

初三化学·实验题专练一、结论型(知识运用型)1.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
两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Ⅰ组:[作出猜想] 白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aCO3和CaO的混合物。
[实验验证](请你写出实验的步骤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CaCO3和CaO的混合物。
Ⅱ组:[作出猜想] 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方案] 取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水,再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Ⅱ组的方案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组为了进一步研究碳酸钙分解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称取一定量白色固体,用足量盐酸溶解,产生的气体经除杂、_____后,被已称量好的足量的“吸收剂”吸收……“吸收剂”宜选用________________,该方案中还需补充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①;②;③。
( 3 ) 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完整)初三化学实验探究题模板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设计新视角 2014.3一. 注重对化学变化的再思考,设计实证性实验探究题1.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金属与矿物》一章后,到实验室中模拟工业炼铁的原理,探究CO 与Fe2O3反应后的产物(所用装置如下图所示)。
【搜集资料】(1)铁有多种氧化物,常见的有:Fe2O3、FeO(黑色)、Fe3O4(其中Fe元素化合价为+2、+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2)通常所说的“加热”一般使用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在400~500℃;而“高温”一般使用酒精喷灯或煤气灯来实现,温度可达700~1000℃;(3)铁的氧化物的热稳定性顺序是FeO﹥Fe3O4﹥Fe2O3。
【提出猜想】Fe2O3全部参加反应后所得固体的成分可能是①Fe,②FeO,③Fe3O4,④,⑤,⑥,⑦,⑧(可不填满,也可添加)。
【实验探究】主要步骤如下:①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纯净的Fe2O3固体和澄清的石灰水并按上图要求进行实验;②观察到管内固体全部变为黑色时停止加热,用磁铁靠近玻璃管,固体能被吸引;③冷却后重新称量玻璃管内的固体以及变浑的石灰水的质量;④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倒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入足量的稀盐酸,并适当加热,发现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呈黄绿色,但自始自终都没有气泡产生;⑤另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倒入试管中,向其中滴入2 mL CuSO4的浓溶液,未见红色固体生成。
再用磁铁靠近试管,发现管内黑色固体仍然能被吸引。
实验数据物质质量实验前实验后数据Ⅰ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g) 3.0 2.9数据ⅡB装置(石灰水和广口瓶)的质量(g)53.0 54.6(1)根据步骤②,可确定Fe2O3固体(填“全部”、“部分”)参加了反应,理由是。
(2)根据步骤④⑤,可确定反应后的固体中一定不存在,理由是。
(3)实验中的数据(填“Ⅰ”或“Ⅱ”)不可靠,理由是。
【实验结论】该实验中CO 与Fe2O3反应后的产物是(提示:根据可靠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题模板

初中化学几类探究题分析一、C、Fe、Cu、FeO、Fe2O3、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1、对碳的探究,一般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2、对铁的探究,一般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3、对铜的探究考察铜的颜色、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4、对FeO、Fe2O3、CuO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一般以填写实验报告册的形式给出,根据猜想填写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常见的现象:1、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常说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对铁而言它比较活泼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常说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Cu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Fe2O3与酸反应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所以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的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握好物质的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例如下:第一题: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
甲、乙、丙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实验步骤预期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第二题: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察时,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木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
九年纪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题

20XX年化学中考复习专题——实验探究题班别学号姓名成绩1.制取O2: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二氧化锰催化分解过氧化氢溶液:;2.制取H2:锌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3.制取CO2: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1.发生装置:(1)固固加热型(2)固液不加热型第一组优缺点:装置简单,易连接;但不能随时添加液体。
第二组优缺点:可随时添加液体;但装置较复杂,连接麻烦。
第三组优缺点:可随时添加液体,并能控制反应的速率;但装置较复杂,连接麻烦。
第四组优缺点:①②③④⑥可随时添加液体,都能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但装置较复杂,连接麻烦。
弹簧夹带孔塑料片大理石大理石稀盐酸稀盐酸底部有缺口的试管大理石稀盐酸带孔塑料片稀盐酸有孔塑料瓶大理石大理石稀盐酸稀盐酸大理石玻璃珠能上下移动的粗铜丝①②④⑤⑥③a b水2. 收集装置:密度比空气的大——,如:图1或图3(气体由入出)。
密度比空气的小——,如:图2或图3(气体由入出)。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如:图4或图5(气体由入出)。
专题训练1.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装置,请按要求作答:(1)仪器a的名称是。
(2)用B装置制取气体并能随时停止反应,上部与下部对接应选(填“b”、“c”)。
(3)从装置A~D中选择:加热KMnO4制取O2并用排水法收集,应选用图中的(填字母);实验室制取并收集CO2应选用图中的(填字母)。
(4)用装置E排空气收集H2,气体应从导管的(填“d”、“e”)端进入;若制取的O2用F 装置排水收集,请将图F补画完整。
(5)右下图为制取H2并还原Fe3O4的微型实验装置,针筒与青霉素瓶.......组合部分相当于上图装置(填字母);检查此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是,若现象为,则气密性良好。
2. 下列图( I )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l/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九年级化学专题 初三化学各类实验探究题复习

第8次 实验探究四、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9、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 2CO 3;猜想Ⅲ: 。
【实验与探究】(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0、 思奇同学在妈妈买回的某食品包装内发现有一包白色颗粒状固体A 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
思奇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放在窗台上,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 。
思奇同学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对块状固体B 进行探究。
(1)猜想一:块状固体B 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2)猜想二:块状固体B 溶于水可能有 现象,(填“放热”或“吸热”)。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3)取块状固体B 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内,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 。
就白色固体C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价,一起猜想。
思奇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 可能是氢氧化钙,小聪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 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 还可能是 ; (4)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下表)五、探究酸、碱、盐反应后的产物11、在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剂,溶液变为红色,往其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后,溶液变为无色,小明对反应后的溶液中有哪些溶质做了以下猜想:(1)只有硫酸钠;(2)有硫酸钠和硫酸;(3)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探究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探究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空2分,共18分)22.(10分)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
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
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
Ⅱ.连接好装置。
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
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
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除去CO 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 2O 3+3CO=====高温 2Fe +3CO 2。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m 3-m 4)3(m 2-m 1) ×100%(用m 1、m 2、m 3、m 4的代数式表示)。
若步骤Ⅲ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不变(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有关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填字母标号)。
A .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9(m 2-m 3)B .样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m 3-m 1C .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m 4-m 1D .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 3-m 423.(8分)小亮学完合金后,知道了不锈钢的主要成分是铁,白铜中含有铜和镍(Ni)。
他决定探究Fe 、Cu 、Ni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查阅资料】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NiSO 4,并放出氢气。
写出镍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i +H 2SO 4===NiSO 4+H 2↑。
初三化学中考复习习题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

一、解题思路1.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设计→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探究实验的基本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
②选择合适的药品、仪器装置。
③按合理的步骤进行实验。
④全面、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⑤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合理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⑥拓展及应用要紧扣题意。
3.实验方案的评价以批判的思维方法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装置设计从某角度否定,排除不合理或可行但不是最优的方法,选择、创新更好的方法。
实验评价的原则:(1)理论正确,设计方案一定要符合化学变化规律和实验原理;(2)操作可行;(3)经济合理;(4)推理严密;(5)保护环境。
对装置设计题主要评价装置设计原理是否科学,实验操作步骤是否合适,仪器排列顺序是否合理,对实验方案评价关键看实验途径是否合理。
二、常见分类1.混合物成分的探究(1)这类试题通常就某一物质成分是什么展开探究,解决这一类题要明确题干所提供的科学探究的步骤,根据题意,提出合理科学的猜想,不能使猜想进入“死胡同”,要使“探究路”宽广,依据离子或元素的性质,选择可行的物质及方案去探究物质的组成。
(2)【思路分析】混合物成分的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针对固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若是盐或碱的固体,可通过溶解固体粉末,检验组成该碱或盐的阴、阳离子的特殊性质,确定所含物质;若针对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利用其能否与酸、盐溶液反应及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2)针对液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可通过检验构成物质的阴、阳离子的特征现象来确定。
(3)针对气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常结合气体的性质:如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蒸气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等。
2.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1)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是中考化学的常考考点,这类试题通常围绕一个或多个化学反应,以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是什么展开探究,依据物质的性质,判断可能的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的情况,根据实验现象,来设计实验并探究反应后物质的成分。
初三化学专题 实验探究题

1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假设 B .实验 C 2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 C 3A .双氧水B .稀盐酸C .AgNO 3D .稀硫酸4 A .用过滤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B .用洁厕剂(主要成分是盐酸)
C .用食醋(主要成分是醋酸)
D 5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③强氧化钠和水 A .①②③④ B C .①②④ D 6①食盐水 A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为证明CO 2 、NaOH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某同学设计了下列五种实验装置。
的气体,则该气体是 。
⑷请你写出用pH 试纸监测滤液酸碱性的具体操作:。
⑸已知在氯化锌溶液中逐滴滴入稀氨水,先生成Zn(OH)2白色沉淀,然后溶解生
1011.小玲午餐买了清炒菠菜和豆腐肉片汤各一份,但朋友说菠菜不能与豆腐同食。
【发现问题】菠菜为什么不能与豆腐同食?
答案:
8.⑴①属于②水分子⑵滤去不溶性吸附一些可溶性⑶②饱和Na2CO3溶液。
初三化学探究性试题习题

一、物质成分的探究例1:松花皮蛋是我们喜爱的食品。
某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制皮蛋料泥的原料主要是:生石灰、纯碱、草木灰(含K2CO3)等。
同学们对料泥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猜想I:料泥的主要成份是Ca(OH)2、NaOH、KOH、Ca CO3、灰份;猜想Ⅱ:料泥的主要成份是NaOH、KOH、Na2CO3、CaCO3、灰份。
【实验与现象】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图:【问题与讨论】(1)步骤②中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玻璃棒在步骤②中的一种作用。
(2)步骤③的现象说明滤渣中含有:(写化学式)。
(3)请写出步骤中发生的任意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猜想是正确的,其理由是例2:小云同学对烧煮食物的某种固体酒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请你一起参与她的探究过程吧!【提出问题】:固体酒精是固态的酒精吗?【查阅资料一】:酒精,学名乙醇,化学式为C2H6O,熔点为-114.1℃,沸点为78.5℃,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得出结论】:小云认为固体酒精不是固态的酒精,她作出该判断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Ⅰ】:取少量固体酒精置于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固体酒精完全燃烧后,蒸发皿中残余了少量白色固体。
【提出新问题】:白色固体究竟是什么呢?【查阅资料二】:由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硬脂酸钠作为凝固剂,酒精填充在硬脂酸钠骨架间隙中,即可得到固体酒精。
固体酒精在较高的温度下燃烧时,硬脂酸钠可完全转化为硬脂酸和氢氧化钠,硬脂酸和酒精均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探究Ⅱ】:请你完成以下实验报告。
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用铂丝蘸取该固体在酒精灯上灼烧。
火焰呈黄色固体中含有Na+。
②将该固体置于足量蒸馏水中。
固体全部溶解。
固体可溶于水。
③取少量①所得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并振荡。
溶液变蓝。
溶液为碱性。
④(此格不必填写)实验结论:小云认为该白色固体为 。
【联想与解释】小云联想到老师用玻璃导管将纯净的氢气导出并点燃时,燃烧火焰为黄色,其原因可能是: 。
初三生化专题复习——实验探究

初三生化专题复习一:实验探究1.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是()A.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产生水的现象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B.将足量的铜丝放在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以除去其中的O2C.电解水时加入氢氧化钠可增强导电性D.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加热蒸发25g水,得到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2.现有一种固体粉末状样品,已知该样品由氧化铜和铁组成。
取样品少许,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待反应停止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向滤液中加入一根洁净的铁丝,铁丝表面无明显变化。
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该样品的颜色为黑色;②向样品中加入稀硫酸后,一定有气体生成,且液体颜色不变;③滤渣中一定有铜,不一定有铁;④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⑤滤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铁。
A.2个B.3个C.4个D.5个3.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1)乙图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此时天平平衡。
当吸滤瓶中的白磷燃烧并冒出大量白烟时,“砰”的一声,橡皮塞冲出,瓶中的白烟也随之冒出。
重新塞上橡皮塞,此时会发现天平仍然平衡。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橡皮塞被冲出,可以打开吸滤瓶支管上的夹子,并接上一个。
(2)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4.某同学在网上查到了以下资料: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中性环境中呈绿色,碱性环境中呈蓝色。
他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实验步骤如下:(1)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打开K1,关闭K2,用手捂住瓶壁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此操作是为了。
(2)将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枝放人广口瓶中,加满蒸馏水,滴加溴百里酚蓝酸碱指示剂,再向瓶内通人二氧化碳,直到溶液变色。
初三化学中考专题训练 探究性实验.doc

B 屮盛有2 HCO?溶液6. 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通常C0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Q 看火,不能用CO?熄灭。
”他们决定探究C02与Na 反应的产物。
【查阅资料】©Na 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常温下与0八氏0等物质都能 发生反应。
②NM 是白色固 体,与比0反应生成NaOHo ③向氯化耙(PdCl-2)溶液中 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C02与Na 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 、CO 、血0、NMOs【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除去可能产生的氯化氢气体) 实验记录如下:序号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彖 实验结论和解释 ① 打开“,关闭b,山长颈漏 斗注入稀盐酸A 中产生大量气泡 E 中出现浑浊E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当E 中出现浑浊时,打开b, 关闭a,点燃酒精彳D 中Nd 剧烈燃烧,产生白 烟,内堆还附看黑色1古1 体;G 屮产生黑色沉产物中定有: 和【交流反思】(1)当E 中出现浑浊时,再点燃酒精灯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 中的药品是o 若无装置C,对实验有影响的物质是—(3) 通过上述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什么新的认识(写一条即 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为了检验D 中白烟的成分,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彖 结论①取D 中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翩,再加入 过暈的氯化钙溶液。
出现门色沉淀 D 中白色固体 是 ,而 不是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明显现象7. 潜水艇有两种供氧的装置,第一•种是储备压缩氧气,第二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过氧化钠(N E 02) 做供氧剂,小红同学对过氧化钠如何做供氧剂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以下的探究 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几类探究题分析一、C、Fe、Cu、FeO、Fe2O3、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1、对碳的探究,一般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2、对铁的探究,一般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3、对铜的探究考察铜的颜色、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4、对FeO、Fe2O3、CuO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一般以填写实验报告册的形式给出,根据猜想填写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常见的现象:1、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常说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对铁而言它比较活泼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常说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Fe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
Cu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Fe2O3与酸反应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所以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的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握好物质的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例如下:第一题: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
甲、乙、丙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第二题: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察时,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木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
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假设1:黑色粉末是木炭粉;假设2:;假设3:;(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进行了一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黑色粉末为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4)〔拓展〕:为了进一步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作了如下实验:将此黑色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木炭粉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
请你回答:①烧杯中( 填“有”或“没有”)不溶物.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三题: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将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后,放入试管中,隔绝空气,高温加热3—4分钟,冷却后,试管中只有红色物质。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红色物质可能是什么?进行猜想:你认为可能是。
实验方案:根据下表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查阅资料:铁粉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得出结论:铁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二、有关NaOH化学性质的探究题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常见的碱,既是中考的重点、也是热点。
有关它的化学性质在平时的练习,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更是屡见不显。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熟悉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它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与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等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可溶性盐类例如铁盐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例如,游泳池里“蓝色水”的探究,工厂排放的污水硫酸铜或氯化铁的探究,都用到氢氧化钠与铜离子反应得到蓝色沉淀或与铁离子反应得到红褐色沉淀来说明。
常见探究题分析如下:O、Na+、OH-)能使指示剂无第四题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步骤: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是否变红):(1)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你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说明钠离子。
(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你得出的结论是。
第五题: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产生气体等。
但CO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
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明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1)第一组同学把一只收集有CO2中,如图1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2)第二组同学也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如图2、3、4、5、6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他们各自会看到什么现象?23456(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可以说明问题吗?你会看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同学没有滴加稀盐酸,他加了另一种物质看到的现象是,乙同学加的物质是或。
他们看到的现象虽然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第六题: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
小伟提醒我: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了有白色粉末状物质。
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做了一下探究活动:(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2)设计实验确认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3)我想知道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小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我们完成写出第三步中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4)如何用该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简述实验步骤。
三、CaO、Ca(OH)2、CaCO3性质有关的探究题新课标尤其重视化学与生活、环境、科技、社会的关系,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个方面的素材,所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例如:怎样来鉴别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厨房中的化学物质,洗发水的选用,吃皮蛋的时候为什么蘸点醋……;关注人们生活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体的污染与防治;关注最新科技动态,关注化工生产与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关系等等。
在生活、生产中CaO、Ca(OH)2、CaCO3用得较多,例如虎门消烟用的就是CaO,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达到了烟的着火点,烟就销毁了。
砌砖、抹墙、中和土壤酸性常用Ca(OH)2。
对氧化钙的考察首先是它与水反应放热,升温了,可以测温度来检验;其次考察它与水反应得到微溶性碱Ca(OH)2,其水溶液就是澄清的石灰水,通过对Ca(OH)2的检验说明氧化钙的存在。
对Ca(OH)2的检验可以利用它与CO2气体反应、与Na2CO3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也可以用指示剂的变色或测PH的方法。
对CaCO3的考察是它的溶解性及与酸反应可生成CO2气体。
常见探究题如下:第七题:为了对一包放置很久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进行探究,小明提出了两项探究任务:(1)探究干燥剂是否失效;(2)探究失效的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否是氢氧化钙。
他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方案:你认为探究(2)是否严密?请说明原因你认为以CaO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除能转化为Ca(OH)外,2还可能转化为,请简要说明验证的思路第八题: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
两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一组: 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aCO和CaO的混合物。
3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及现象)。
和CaO的混合物。
结论:是CaCO3二组:猜想: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方案:取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水,再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二组的方案正确吗?,理由。
第一题分析:此题联系生活实际“脱氧剂”,考察C、Fe、Cu、Fe2O3、CuO的性质。
“脱氧剂”常温下应该能与氧气反应,而铜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氧化铜又是黑色的且铜生锈后的物质是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的,所以脱氧剂与铜、氧化铜无关。
铁生锈后生成物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是红色的粉末,故甲、丙的猜想不对,乙是正确的。
那么针对乙的猜想进行实验即是考察Fe、Fe2O3、活性炭的性质。
可利用Fe、Fe2O3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活性炭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所产生的不同现象加以说明。
(对于铁粉也可以用磁铁吸)第二题分析:此题仍然是一道有关C、CuO的性质探究题。
木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粉末,所以假设时,可以是它们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
对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区分上只能利用其化学性质的差异来进行,最常用的就是用酸来区分,木炭粉不溶于酸(即不与酸反应),氧化铜溶于酸且所得溶液为蓝色,所以填写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拓展考察碳的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的固体是铜。
剩余的固体成分有两种可能(因为木炭粉无剩余),一是只有铜生成,二是在生成铜的同时氧化铜剩下了。
那么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加酸没有反应发生,溶液呈无色仍为硫酸溶液;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剩余的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的蓝色溶液,方程式也很自然的就写出来了。
第三题分析:此题仍为一道考察Fe、Cu、FeO、Fe2O3、CuO性质的探究题。
加热后只有红色粉末,排除了FeO,因为FeO是黑色的。
反应前是铁粉和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后固体为红色可知,生成物是Cu和Fe2O3,因为是置换反应方程式不难写出。
Cu和Fe2O3的验证仍然用加盐酸或稀硫酸的方法,红色固体部分溶解,且得到黄色溶液。
第四题分析:此题用排除法去解答。
即H2O分子,Na+离子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那么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只有OH-离子了。
类似此类探究还有,例如:实验探究: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
或探究盐酸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等(分析同上)。
第五题分析:此题看似很长但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复杂,考察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生成的是Na2CO3溶液,因反应中消耗了CO2气体,反应前后容器内外形成了压力差。